第一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2.教学策略
本课题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拟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3.教学流程图
二、教案
课 题
制取氧气
授课人
邓 崧
学 校
湖南省东安县紫溪中学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2.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让学生初步学习实验探究方法和运用比较学习法;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重 点
氧气制法的探究
难 点
催化剂的概念
教学
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
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
药 品
分组提供:试管5支、酒精灯、铁架台、5%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硫酸铜溶液、小木条、火柴
教学
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
趣
导
入
(体验游戏)请同学们屏住呼吸,能屏多久?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
观后谈感受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
思考
实
验
探
究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观看
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了解氧气工业制法。(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思考回答
明确学习导向。
(引导)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探究这一问题。
参照教材P37图2—14,说出仪器名称和用途,观察药品颜色。
组内交流
与已学知识相衔接,为探究新知识作准备。(课件展示)【实验2-5】内容
实验编号
现象
原因
快慢
①过氧化氢溶液
②单独加热二氧化锰
③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学生按表格
内容做好实验并观察、记录、分析。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
引
导
发
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
(设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为什么总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 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合作意识,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评价)对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赞许和鼓励,并得出初步结论: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的速度。
学生相互评价。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
引
导
发
现
(设问)二氧化锰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固体物质,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的性质是否改变了呢?让我们一起做【实验2—6】。
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催化剂的概念以及在反应中表示方法
过氧化氢 水+氧气
表述实验现象,找出催化剂概念的关键词加以领悟
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
深
入 探
究
(设问)硫酸铜溶液是否也能做此反应的催化剂呢?请同学们自己去验证它。
猜想并动手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验证猜想,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说明)你还能找出用其他的催化剂来制取氧气的方法吗?具体可参照课后的习题。(课件展示)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例举生活中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
观看,思考
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设问)实验室还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气吗? 此处还需增加【实验2-7】的实验
如: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思考讨论
使学生体验到实验室可通过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设问)制氧气的原理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化合反应吗?(课件展示)化合反应实例
分析发现新问题
由化合反应特点引出分解反应的学习,由实践体验上升到理论思考。(分析)得出分解反应的概念。(课件展示)反应物种类
生成物种类
反应特点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小
结
练
习
【小结并练习】
1.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硫+氧气 二氧化硫 B.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C.氧化汞氧气+汞 D.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2.你还能用其他方法制取氧气吗? 自我小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体验,并相互交流和评价。
强化学习情感,及时反馈矫正。
【板书设计】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1.过氧化氢 水+氧气
2.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三、催化剂
四、分解反
第二篇:氧气制取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教育教学案例
伴随着我校《高效课堂》教学的全面推进,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教学,更要把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贯穿其中,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合作交流,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化学课堂应充满生机和趣味,又是鲜活的,动态的,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课堂中不可免的会遇到意外事件或突发事件,而如何处理这些意外正是教师必须接受挑战的新课题。下面是我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法。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初中化学上册人教版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学生在讨论交流时的想法与应得的实际结果背道而驰,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镇定从容、因势利导,对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所在。
三、案例描述 在制取氧气这部分内容时,讲到38页的探究实验,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比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过氧化氢的溶液以及加入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溶液,学生观察现象、讨论分析原因(学生已预习),得出结论即:在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度比较慢;在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度加快。这时,有一组学生提出:在常温下分解氧气的速度比较慢,那如果是在加热条件下呢?我一听,嗯,这想法还是不错的,而且从理论上来说的话,温度越高,产生的氧气越多,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总不能将只硬塞给学生,我想这实验也比较简单,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由事实说话不是更好吗。于是,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而最后,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了,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反而熄灭了,怎么办?,完全和预想的结果相反啊。一下子,学生也开始骚动起来。我冷静了一下,趁着大家的好奇心我顿时脑子一闪,既然出现了问题,何不抓住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其中的原因。于是我让学生静下来,提问到;大家都看到木条没有复燃反而熄灭了,那么大家讨论下,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立即显得非常活跃,纷纷讨论,各抒己见。有人说: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不仅产生了氧气同时也有水生成,而且可以在试管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水珠。还有人说:可能是过氧化氢在加热条件下分解还是比较缓慢,不能产生大量的氧气。
我就进一步引导学生让各小组继续讨论,请同学们依据所学内容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在我的启发下各小组同学积极踊跃投入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中,有的同学大胆提出:由实验现象试管口产生大量的水雾及试管内壁出现大量水珠可以推出该反应有水生成,试管内水含量太高,所以,带火星的木条并没有复燃 反而熄灭了;有的同学又提出:如果我们想办法除去其中的水蒸气,那产生的氧气的检验就不会受到水蒸气的影响了,那么怎样才能除去其中的水蒸气呢?,我又指导学生通常可用试剂(碱石灰)除去水蒸气,我又提问并启发学生如果要干燥所得气体并检验应用哪些仪器如何装置呢?,此时,学生兴趣更浓。有的学生动手找相关仪器,有的装干燥剂,有的连接仪器,有的学生准备检验所得的氧气,不一会儿终于看到深入到产生而被干燥的气体确实使带火星复燃,当然速度要比没有加热的过氧化氢分解稍快,比常温下,加入二氧化锰的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度要慢的多。同学们欢呼雀跃,都露出成功喜悦的神情。我由此看到了学生眼中兴奋的表情,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也加深了对催化剂的理解,突破了教学难点,我由此感触颇深。
四、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其实出现了两个突发事件,一是学生的大胆猜想,一是猜想结果与事实结论相反。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考虑到的,但既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及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向学生说明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有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不能仅靠理论就下结论。体现了在课堂中师生平等,学生是课堂主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些课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
凤翔县城关镇中学
二0一五年十月二十六日
石安锁
第三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方案
小组成员:倪妙珊、余婷婷、吴佩璇、戴媛、陈雁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实验,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结构图
二、教学思路
本教学资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动手探究,综合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变演示实验为随堂探究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运用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氧气的方法;
(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及分解反应;
(3)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4)掌握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的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检验气密性的方法;
(2)感悟通过实验探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查阅资料——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记录现象——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3、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从而进一步体会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2、教学难点:催化剂的概念
五、设计理念
1、“学习者经验转换”的哲学思想
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想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种经验不仅包括外部环境的刺激、个体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
用。经验是学习的基本。在本课题中,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环境,进行模拟实验探究,从而形成经验,建构知识体系。
2、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发现学习”理念
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在本课题中,我们为学习者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实验探究的工具和提示,引导学习者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获得相应的知识,不断地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3、建构主义心理学的“情境学习”理论
学习具有情境性,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中,真实的任务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是个体建构知识的源泉。在本课题的学习中,学习者能够受到特定学习情境的影响,在完成学习活动(如:实验探究、思考讨论等)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而且将在学完本课题之后,把知识扩展于各种不同的特殊情境中。
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师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从自己的个性和学习风格出发,明确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合理安排学习步骤、选择学习内容,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本课题的资源设计充分分析了学习者的特征,在内容编排上也较有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主选学所需内容。在教学活动方面,合理嵌入了讨论思考、探究等环节,能够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起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六、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习起点水平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氧气的性质”等,对氧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如何得到氧气,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如何制取氧气还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
2、学习风格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
结论往往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在本课题中,采用模拟实验来教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操作,并借助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加以理解。因此,教材内容的这种设置方式,恰好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七、学习资源的设计
八、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模式
(1)“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
“探索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身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获取新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原理和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进行较多的思考和讨论。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课题,从设计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或由学生提出课题,自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观察、阅读、分析、讨论、课外实践等多种活动,“发现”化学规律,完成教学任务。(2)教学模式图
2、教学流程图
九、教学评价(说明评价的方法与内容)
1、过程性评价:本课题在学习过程中设置有思考题、讨论题以及反思等小活动,学习者通过这些小活动可以评价自身是否掌握了阶段性的知识点。
2、总结性评价:本课题的学习资源设置有“巩固练习”这一部分,并提供答案解析的反馈,学习者通过测试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并总结自己在本课题中的学习情况。
3、学习者自主评价:本课题注重学习者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习者反思、总结,以及通过学习者巩固测试等方式,让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使其对自身的学习情况更加了解,及时对学习方式等作出调整。
4、多元性评价:本课题资源的设置和媒体的选用以及教学方式,能够检验学习者对氧气性质、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掌握程度,评价的内容多元、全面。
十、设计特色
1、“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模式
本课题采用探究性实验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符合化学的学科特征,同时能使学生形成实验探究的思维,锻炼动手能力,使学生意识到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探究基础上的学科。
2、教学资源的“交互性”
本课题所设计的教学资源在充分具备应有的知识点的基础上,设置了思考、猜想、讨论等能够实现思想交流的环节,并且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提供能够使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工具,使得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与媒体、环境之间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第四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教材从空气课时,介绍了空气成分及用途,然后引入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对氧气进行了初步介绍。氧气的性质和制法为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提供了事实材料,也为概括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提供了依据,这部分教学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供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之前学习和活动,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加之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储备,学生早已渴望制取一瓶纯净的氧气。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气体制备,没有头绪,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本课题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能为今后“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了解分解反应。
3.初步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2、初步学习自主设计装置制取氧气。
3、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们认识物质的过程和方法。
三、设计思路:
1、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验原理及分解反应,另一部分是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本课题的重点是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难点是催化剂的概念、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催化作用虽不是重点,但却是教学的难点。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有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时,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此时学生会产生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二氧化锰也是一种反应物的想法。这时再做实验,并加以解释,引出催化剂的概念。
2、由于过氧化氢溶液分解制取氧气时,需要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因此在这里介绍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催化理论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在此只能根据实验的表面现象作些简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当然催化剂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生物活体中的酶也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学习这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 2 本课题的习题中安排了一道习题,延续这个实验,让学生探索有没有其他物质能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并用一些新的方法制取氧气,试验性质。这样的习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3、分解反应的概念可以在分析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文字表达式后引出,并注意跟化合反应的要领相对照,找出二者的区别。
4、氧气的工业制法主要是分离液态空气。液态空气的分馏应属物理方法,全过程很少涉及化学变化。在本课题中把这部分内容作为资料供学生阅读。
5、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实际上是由学生亲自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要注意交待清楚以下问题:(1)实验装置和操作原理,要引导学生对照观察。学会观察图示是一种基本的观察能力。按照讨论的顺序,引导学生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认真观察。(2)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仪器怎样装置?怎样检查仪器的气密性?怎样装入固体试剂?试管口内为什么要放一团棉花?试管口为什么要稍向下倾斜?怎样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收集气体后为什么要先将导管从水中撤出,然后再移去酒精灯?等等。(3)用带有火星的木条去试验氧气,是鉴定氧气的一种常用方法。
第五篇:《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制取氧气》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 李爽
一、教学设计思路 1.课题分析
“实验室制取氧气” 这一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基本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气体制取的实验,这一课题的设计,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策略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
二、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操作。2.了解工业制法制取氧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
2.逐步认识用实验验证化学理论,进一步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重 点】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难 点】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该课内容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应教学图片和仪器 【仪器与药品】
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夹)、导管、橡皮塞、集气瓶、水槽、火柴、高锰酸钾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请同学们屏住呼吸,看谁坚持的时间长? 全体同学参与并谈感受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氧气用于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金属切割等图片。【观后谈感受】
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问:氧气如何获取呢? 明确:有工业制法和实验室制法。【思考实验探究】
课件展示:工业上需要的大量氧气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利用直观教学,让学生了解氧气工业制法。提问:实验室是如何制取氧气的呢? 给学生自主看视频和教材的时间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按视频内容做好实验的相关现象、实验步骤、记录、分析。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引导发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设问: 为什么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小组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评价:对学生的讨论适时赞许和激励性评价
得出初步结论: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随气流进入导管。学生相互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愉悦感。【引导发现】
设问: 为什么先撤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先预测,后实验并认真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归纳:从实验结果分析得出
分析归纳出科学的结论:防止水倒吸炸裂试管
【深入探究】
设问: 整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练习】
预习下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一、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 分离液态空气法
二、实验室制法: 2.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