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兄弟 教学设计
辨思维,学表达
——《两个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倾听和概括的能力、捕捉信息的能力
2、训练学生说话条理清晰的能力
3、训练学生读懂作者的心声的能力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说话条理清晰的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深入读懂作者的心声 教学准备: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预习反馈,介绍导入
1、师出示列夫托尔斯泰图片
师:白板上的这位大胡子爷爷认识吗?课前,老师布置了搜集资料作业,考察下大家完成得怎么样了。谁来跟大家介绍他? 指生说
2、看来大家对列夫托尔斯泰了解甚多,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列夫托尔斯泰所写的故事,名为《两个兄弟》 师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倾听记录,复述故事
1、师:听老师讲故事,要求在听的同时,一分钟内把所有的内容记录下来,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可以用做标记的方法记下故事中出现的事物。准备好了吗
师读故事(生无文本,只用倾听)
兄弟两人一起出门去旅行。中午他们走到一个树林里,躺下休息。醒来的时候,看到身旁有一块石头,石头上写着字。他们读了一遍,上面写的是:“如果你遇到这块石头,你可以朝日出的方向一直走到森林里去。森林里有一条河,你要渡过河对岸去。到了对岸,你会看到一只母熊和几只小熊,你从母熊怀里把小熊抢走,然后头也不回地径直朝山上跑去。到了山上,你会看到一座房子,你便会在房子里找到幸福。
2、你是如何标记故事中的事物的? 指生说:(每个词语记第一个字,日出、石头、河流用简笔画来代替,小熊用英语单词来记录,幸福用爱心,快乐用一个笑脸代替等等)
3、表扬你们,你们都有当小记者的天赋!请你来复述这个故事吧
PPT出示关键词:树林、日出,森林,河流、小熊、房子、幸福和快乐 指生复述
师小结:复述故事时,抓住关键信息就可以把整个故事串连起来
三、理清条理,陈述理由
1、师:假如你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你会选择去还是不去呢?请同桌之间的两个同学角色扮演,一个是兄,一个是弟,合作讨论,分别陈述自己的理由 师相机板书:兄(不去)
弟(去)生自由讨论
2、师:请支持兄的所有同学站起来,从第一排开始陈述你不去的理由,如果后面的同学听到前面正在陈述的理由与你的相似,就立即坐下 生交流
3、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理由,那作者笔下的哥哥选择不去,是陈述怎样的理由呢 师PPT出示原文: 生齐读
两兄弟读完石头上的字,弟弟说:“咱俩一起去吧,说不一定能渡过河,把小熊抱到房子那里,咱们就能一起找到幸福。” 哥哥却说:“我不到树林里去找小熊,我劝你也别去。第一,谁知道这石头上写的话是真是假,说不定只是写着玩的。而且,也可能是咱们理解错了。第二,即使石头上写的是真话,咱们到森林里去,天黑下不来,找不到河,反而会迷路。即便找到河,咱们怎么能渡过去?说不定这条河又急又宽呢。第三,即便渡过了河,要从母熊那里把小熊抢走,是那么容易的事吗?母熊会把咱们咬死,幸福没有找到反而白送一条性命。第四,即便咱们把小熊带走,咱们也不能一下就跑到山上。最主要的一点是,石头上并没有说,咱们能在那座房子里找到什么样的幸福,那里的那个幸福,也许根本就是咱们不需要的。” 师:我们的表达和作者的表达有什么不一样呢? 指生说:(作者的表达更有条理性,从第一、第二、第三可以看出来;作者的观点考虑得更全面更清晰;用了很多假设来说服弟弟等)师相机板书:有条理
全面
清晰
4、请支持弟的所有同学站起来,还是从第一排开始陈述你不去的理由,如果后面的同学听到前面正在陈述的理由与你的相似,立即坐下 生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都从作者的笔下收获了启发,第二次发言的水平明显高于第一次!
4、那作者笔下的弟弟选择去,是陈述怎样的理由呢 师PPT出示原文: 指生读
弟弟说:“我可不这样看。石头上的话不会是白白写在上面的,而且写得一清二楚。第一,咱们去试一试,并没有什么坏处。第二,如果咱们不去,别人看到石头上的话也会去,他会找到幸福,而咱们却什么也得不着。第三,不克服困难,不付出劳动,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可爱的东西。第四,我不希望别人都把我当成胆小如鼠的人。”
师:作者表达的理由有哪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指生说:男子汉观点 师相机板书:男子汉观点
四、深入作者 读懂心声 师继续讲故事:
第二篇:两兄弟原文
两兄弟托尔斯泰原著两兄弟一起去旅行,到了中午走累了,他们就躺在林中休息,起身时,在身旁发现一块石头。上面写着:“发现这块石头的人,要在傍晚前走进森林。那里有一条河,游过河到对岸去,那儿会有一只母熊和她的宝宝。抱走小熊,然后头也不回的跑到山顶。山顶上有一间房子,在那里,幸福正等着你。”当他们读完,弟弟跟哥哥说:“走吧!我们游过河,抱走小熊,跑到山顶上的房子,我们一起拥有幸福。”
“我不想这么做。”哥哥说:“而且,我劝你也别这么做。首先,谁晓得石头上的话是不是真的?也许它只是开个玩笑。再说,就算那些话可信,但你想想,等我们走进森林,天已经黑了,我们会迷失在森林里,不容易找到那条河。就算找到那条河,如果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怎么游过去呢?就算游过去了,要从母熊身边抱走小熊,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我们成功了,也不可能一口气跑到山顶。最重要的是,石头并没有告诉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幸福。可能等在那里的,并不是我们所希望得到呀。”
“你错了。”弟弟说:“那些话不会无缘无故的出现在石头上,而且它说得相当明白。依我看,第一,试一试不会有什么害处。第二,如果我们不试,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别人反而捷足先登。第三,在这世上,不努力,就不会有成功的机会。第四,我不想被认为是一个胆小的人。”
哥哥说:“俗话说得好: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
弟弟接着说:“可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弟弟说完就往森林走去,哥哥则留在原地。不久,弟弟发现那条河,他游过河,到了对岸,果然有只母熊在那儿休息,他偷偷抱走小熊,头也不回的往山上跑。到了山顶,有个人出来迎接他,并用马车载他进城,城里的人请他当国王。他在这个国家当了五年的国王,到了第六年,比他更强大的邻国国王向他发动战争,城市被占领了,他也逃亡了。
弟弟成了流浪汉。有一天,他回到村里,来到哥哥家门前。哥哥仍住在那里,没有变得更富有,也没有变得更贫穷。他们很高兴的见了面,说着分手后发生的事。
“你看”哥哥说:“我是对的。在这儿,我过得相当平顺;而你,虽然当上国王,却也遭遇很大的麻烦。”
“我一点也不后悔。”弟弟回答说:“虽然,我现在身无分文,但是,我拥有美好的回忆,而你却没有。”
第三篇:滑轮兄弟教学设计
滑轮兄弟教学设计
沙沟小学 孙庆刚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通过实验研究定滑轮的作用,能够制定一个合理的动滑轮作用研究计划,并按照计划步骤进行研究。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科学知识: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重点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教学难点
试着用杠杆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作用的不同。器材准备
学生材料:定滑轮和动滑轮各一个,铁架台、线、便签纸、钩码、测力计等。(每组一份)
老师材料:图片和视频资料(起重机上的滑轮)、学生材料一份、实验汇报表、课件。教学建议
在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时,需要考虑到滑轮受到的摩擦力不能太大(两边的钩码不能挂得太多),否则实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演示升旗仪式。
2.旗杆上有什么装置能帮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
学生观察描述:旗帜是怎样升到旗杆顶上的?(有轮子)
3.教师出示轮子,并介绍: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滑轮。这种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旗杆顶部的轮子
1.让我们模拟旗的装置,来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模拟升旗你需要哪些材料?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材料:定滑轮、铁架台、线、便签纸),试一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要求小组内每位学生拉一次,体会定滑轮的作用。
3.要把旗子升上去,却把拴着旗子的绳子往下拉。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这有什么好处?(定滑轮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使工作方便)
4.使用定滑轮升旗或提起其他重物能不能不省力呢?为了弄清使用定滑轮省不省力,我们怎样来研究?
(1)学生讨论。
(2)将滑轮挂在支架上,使其成为一个定滑轮。把细绳套在定滑轮的槽内。
(3)在绳的一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作重物。试一试,在绳的另一端挂几个钩码能够平衡。
5.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7.现在请你总结一下,定滑轮有哪些作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并不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1.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滑轮都是固定在某个地方不动的。在搬运货物时,常使用一种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像这样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2.猜测:动滑轮的作用与定滑轮的作用是否相同?你认为会有什么不同?
3.研究动滑轮的作用时,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我们准备按照什么样的步骤来研究?
4.根据小组的讨论,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5.预测的学生研究过程
(1)用测力计测量1个钩码的重量。
(2)将细线套在滑轮的槽里,左端挂在支架上,右端用手拉着,将钩码挂在滑轮架的钩上,使滑轮成为一个能与重物同时升降的动滑轮。
(3)将绳的右端挂在测力计上,通过测力计将重物向上提起,稳定在一定高度,观察用多少力?
6.交流研究的发现:用了多少力?与不用动滑轮、直接把重物提起时用的力相比,是省力还是费力?
7.讨论:现在你知道动滑轮有什么作用了吗?
8.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知道,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四、用杠杆原理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说滑轮也是一种杠杆,你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2.试一试,画出示意图,用杠杆的原理来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根据学生交流研究结果,教师总结:从图上可以直观地看出定滑轮不能省力而动滑轮能省力;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而动滑轮却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五、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滑轮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谁知道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是定滑轮还是动滑轮,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2.讨论:在一间房里,电灯的开关是拉线开关,在一进门的南墙处,床在北墙处。如果想在床上控制电灯的开关,又不使房子的布置很乱,可以怎么办?需要安装几个定滑轮?
第四篇:童话《三兄弟》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新课标为指导,教师努力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既重视学习的过程,又渗透学习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参与性、探索性,强调学生的体验、探究,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努力使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积极、愉快、成功体验的过程。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作用,既培养和树立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又解放了教师。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不断闪现思维碰撞的火花。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三兄弟分别指谁,各自有何功能。
3、在课外去了解更多有关电视机或其他电器的知识,有主动搜集信息的兴趣。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电视机资料,了解有关知识。
教师:生字卡片,废旧荧光屏、扬声器、接收器或图片,有条件的可带学生到电视机生产厂家去参观。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三兄弟的功能。
教学难点
学生对电视机各部件功能及相互联系的认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课,激发兴趣
1、猜谜语:四四方方,有声有色。足不出户,纵观世界。
(谜底:电视机)
教师用简笔画画出电视机,请学生说说对电视机的了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认识电视机的三兄弟。
2、学生读课题。教师在“弟”字下面画“△”,认识生字“弟”。
师: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比较、数笔画、记词语、换偏旁……
师:(小结)对,想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说和别人不一样的话。今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有新奇的想法,谁能说出与众不同的话。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己试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要认识的字作上记号。
2、同桌合作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请小朋友互相叫字指字,如,生1:“兄弟”的“兄”在哪里?生2:“兄弟”的“兄”在这里。同桌互相指认,反复几次。教师指导,注意策略渗透,把难认的字多读几遍。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4、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给课文的段落标上序号。
三、读书质疑,合作解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合作解惑。
(1)大彩电里有哪三兄弟?这三兄弟分别有何作用?先勾出文中有关句子,自由读,然后抽多名同学分别读,教师引读。
(2)从老大、老二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老三说的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一……就……”的句式,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并练习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最后,分角色朗读本段,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3、在熟读的基础上师生分别介绍课前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电视机其他方面的知识。
四、指导书写,巩固识字
1、学生自由读生字,给生字口头组词,比一比谁组得多,组得正确。
2、介绍你认为难写的字,教师注意指导书写。
3、描描写写课后的8个字。
4、学生相互评价。
第五篇:哲学故事:两兄弟爬楼(范文模版)
故事二:两兄弟爬楼
一对兄弟家住在80层。他们旅行回来,却发现大楼停电了!兄弟俩背着大包小裹非常发愁,俩人商量决定无论如何也得回家,于是开始爬楼。爬到20层时,他们觉得累了。哥哥说:“包太重了,不如就放在这里,等来电后坐电梯来拿。”于是,他们把行李放下,轻松些,继续向上爬。但好景不长,到了40层,两人实在太累了。想到只爬了一半,两人开始互相埋怨,指责对方不注意大楼的停电公告,才会落得如此下场。他们边吵边爬楼,就这样一路爬到了60层。到了60层,他们累得连吵架的力气也没有了。弟弟对哥哥说:“咱们我们不要吵了,爬完它吧。”于是他们默默的继续爬楼,终于到了家门口。站在80层的楼梯口,兄弟俩互相望了望,想起了一件事:钥匙忘在20层,还在背包里?? 讨论:故事蕴含的人生道理
?有人说,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反映了我们的人生:20岁之前,我们活在家人、老师的期望之下,背负着很多的压力、包袱,自己也不够成熟、能力不足,因此步履难免不稳。20 岁之后,离开了众人的压力,卸下了包袱,开始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这样愉快地过了20年。到了40岁,发现青春已逝,不免产生许多遗憾和追悔,于是开始遗憾这个、惋惜那个、抱怨这个、嫉恨那个,就这样在抱怨中度过了20年。到了60岁,发现人生已所剩不多,于是告诉自己不要在抱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于是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余年。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想起自己好象有什么事情没有完成。原来,我们所有的梦想都留在了 20岁的青春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