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2.知道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一些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 2.通过一些实验感知大气压强的值很大. 3.通过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4.感知人类对大气压强的利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大气压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通过对大气压强的认识,使学生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重难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
教具:集气瓶、水槽、两个小吸盘、饮料瓶、水、硬纸片 教学方法:提问法、分析法、讲解法、实验法、归纳法等。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气体也像液体一样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气是否也像液体一样在它内部存在压强呢?(学生讨论并猜想)
2.实验演示
①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将玻璃杯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放手后,会看到什么现象?
③在刚盛过热水的密闭空塑料瓶上,浇上冷水。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出问题:为什么硬纸片第一次掉下来而第二次不会掉下来呢?塑料瓶怎么会被压扁?(学生讨论、回答:①硬纸片受到一个向上的力;②空气对塑料瓶有压力;)3.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引入大气压强 4.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
[多媒体展示]由于空气也受重力的作用,而且能流动,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二)实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 1.大气压强很大
1)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学生思考,可能的回答:①塑料挂钩被大气压压在墙上:②用吸管吸汽水;③墨水被吸到钢笔里…)
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相关知识
提出问题: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2.大气压强的测定
1)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细长试管,重复上述过程。(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师: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2)托里拆利实验。[播放托里拆利实验视频] 学生思考并讨论:(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 [幻灯片展示] p0=ρ水银gh
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1.013×105Pa 相当于76CM高水银柱的压强 3.大气压的应用
师:大气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生产中有哪些应用?
生:分组讨论
(三)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学生归纳: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展示]
一、大气压强: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
大气压。
大气压的产生原因:由于大气受到重力作用,同时又具有流动性
二、大气压强大小:托里拆利实验
1标准大气压=760mmHg = 1.01×105Pa
(四)课外活动
1、学生讨论:
①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 ②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
2、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3、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
(五)板书设计:
大气压强
1、产生原因:(1)受重力(2)具有流动性
2、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
3、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p0= 1.01×105Pa
4、应用
第二篇:《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发现法”“做中学”“思中学”“说中学”“练中学”是新改中常见的词汇,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内在的宗旨都是自主、合作、探究,都是为了实现堂互动,让学生快乐学习、学会学习。由于水银对人体有害,“大气压强”一节的实验多为讲解实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应该怎样把握教材,实现师生互助,达到教学目标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对于本节的教学,对学生提出前预习要求:1.根据文的描述,做一做皮碗实验和水杯实验,初步体会实验原理、产生问题;2.观察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堂上,我将其分为四部曲:
一、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
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具体的处理方法:
一、题的引入──设置问题、激发兴趣同学们在家里做了实验,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想法?(大约2分钟的发言时间)教师对讲得好的进行表扬,对讲得不怎么好的进行鼓励,调动积极性。
二、问题的探究──得出概念、实验测量
(一)大气压强概念的得出1.学生做皮碗实验(如图1),思考是什么力量吊起了钩码?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原因:除了皮碗和钩码,就只有空气!这个力量一定来自空气。那为什么要挤压皮碗呢?学生会谈很多的想法,然后教师进行动画分析讲解(图2),得出A中大气对皮碗有向上的压力F;B中大气对皮碗有向右的压力F,在F的作用下,玻璃和皮碗间产生一个摩擦力f,f等于皮碗和钩码的重,从而得出大气压强的概念。2.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还有哪些实例?鼓励学生发言,肯定学生的发言后,请两位学生分别演示书上的“水杯实验”和“鸡蛋实验”,再一次分析原因。3.教师指出: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事例很多,但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多媒体介绍奥托·格里克和马德堡半球实验,然后请学生上台演示,学生踊跃争取动手,此时,可趁机提问:①怎么做这个实验?②为什么要将里面的空气抽掉?实验完毕后,再请学生讲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力量?说明了什么?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科学求证,大胆实践。4.思路拓展:为什么大气有压强?为什么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了对比液体产生压强的原因,学生很容易得出空气受重力作用,所以能产生压强,空气具有流动性,所以大气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强的结论。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提问:我们怎样才能测量出大气压强的值呢?要用到什么器材?(猜想)2.演示(图3)实验:将玻璃瓶灌满水,再倒过来,看到什么现象?水受重力的作用,但没有往下流,一定是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作用只能是来自大气压。将瓶子灌满的目的是什么?再将玻璃瓶换成1米长的玻璃管,用水灌满后倒放在水槽里,看到水还是没有流下来。那么,是不是不管玻璃管多么长,水都不往下流呢?究竟大气压能支待多高的水柱?(引出话题,进一步猜想)3.介绍托里拆利和托里拆利实验: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动画,边演示边讲解。4.我们怎样将大气压强计算出来呢?水银产生的压力与大气压力平衡,将大气压强转化为水银的压强来计算:P=P0=ρ水银gh.这里是采用转化和替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算一算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由此知道如果用水来做这个实验有难度。
三、问题的拓展──联系实际、深化研讨
(一)托里拆利实验的拓展1.实验中为什么要把玻璃管中的空气排尽?如果没有排尽空气,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又怎样检验空气是否排尽?2.玻璃管的粗细对结果有没有影响?为什么?3.如果将玻璃管往上提1或往下压1,但管口都不离开槽中水银面,管内外水银高度差有没有变化?如果将玻璃管倾斜呢?为什么?4.如图4,a中在玻璃管顶端A处开一个小孔,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b中如果在玻璃管中间B处开一个小孔呢?.如图,如果当时的大气压是72水银柱,a中A点的压强是多少?B点的压强又是多少?b中玻璃管顶端受到多大的压强?
(二)计算问题拓展1.能不能用公式P=ρ空气gh来计算空中某点的压强?为什么?2.假定当地的气压是76水银柱,塑料吸盘的半径是10,塑料吸盘吸在天花板上(不考虑吸盘的质量),下面能吊多重的物体?3.假定地面的气压是76水银柱,地球的半径是6400,地球上空气的质量大约是多少?
四、总结和归纳──形成结论、体味方法这一部分尽量由学生完成,教师提示、鼓励。在这里就略写。1.学生活动:总结本节内容,相互补充,形成本节知识体系。2.学生活动: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3.教师结语:生活处处皆物理,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多想方法,大胆实践,就能学好学活。
第三篇: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教案
湖北省襄樊市建昌子校 张利民
【教材简析】:
“大气压强”是初中物理(人教版)
《大气压强》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大气压强,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事例;
2、理解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并能简单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大气压强的现象;
3、知道大气压强的值可由托里拆利实验测定,记住大气压强的值约为105帕,它相当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科学探究能力。【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和应用 【教学方法】:
以实验为主的启发探究式教学 【教具】:
教师用: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套、哈慈五行针一个、玻璃杯一个、玻璃板一块、硬纸片一张、装水水槽一个、注射器一个、空易拉罐一个、橡皮泥一块、酒精灯一个、火柴一盒、饮料一杯、吸管三根、一次性杯一个。
学生分组实验用:皮碗一对、大小试管各一个、注射器一个、盛水小烧杯一个、吸管一根。【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和学生配合用哈慈五行针实验。
问:是什么原因产生上述实验结果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学习大气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大气压强》教案
生:会。
请学生用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Flash动画引导学生分析此实验。师: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得出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并且大气压很大。
板书:“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㈡、大气压产生的原因
师:让学生做覆水杯实验: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倒置时纸片会怎样?将玻璃杯内装满水,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并倒置过来,如果松手,学生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纸片没有掉下来,水也没有流出来)
师:是什么托住了纸片和水呢? 生:是大气压。
向各个不同的方向旋转玻璃杯,也是这样,说明了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大气压和液体之间的对比总结得出:空气也和液体一样受重力,具有流动性,这也是浸入大气是的物体受到大气压强的原因。
板书:“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㈢、大气压强的值
我们知道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也了解了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还知道大气压是很大的,那么大气压强的值到底有多大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研究这个问题。
师:续覆水杯实验,把倒置的玻璃杯放入水槽中的水里,先让学生猜想:抽去硬纸片后,杯中的水会不会全部流出来,还是只流出一部分,还是都不流出来?
学生猜测,教师演示:抽掉硬纸片,水并不流出来。师:杯内的水为什么没有流出来? 生:杯外水面上方的大气压支持的结果。
师:大气压到底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多媒体展示实验录像)
师:如果我们能够准确的知道水柱的高度,同学们能否测出大气压的值? 生:能。=液gh水
师:若真用水来做实验测出大气压强的值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但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却很不方便:10米长的水管很难找,并且无法在实验室中完成等。
师:能否换用其它的液体来做实验,使操作简便呢?(师:启发学生由=gh考虑问题)
《大气压强》教案
生:用密度大于水的液体,最好是水银。
师:历史上
《大气压强》教案
起饮料,乙同学却吸不起来。请学生讨论后做出解释。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所学的内容(用多媒体给出)
1、空气受重力的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空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压强;
2、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的值等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即1.0×105帕;
3、大气压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五、巩固练习
1、多选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到括号内()
A、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B、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C、大气压的值等于760毫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D、用吸管吸饮料实际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
2、教师做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解释其中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自己动手做“杯吞蛋”实验,并解释其中的道理。
2、自己总结生活中有关大气压的实例写一份调查报告。
附:【板书设计】
大气的压强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
2、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值:
大=76厘米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1.01×10帕)
54、大气压的应用
第四篇:大气压强教案
14.3 大气压强
檀林中学:熊何宝
教学目标: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教学难点: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教学流程: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1)“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3)投影马德堡半球实验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学生观看视频: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9.8N/kg×0.76m=1.013×105Pa
估测大气压。(投影)
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进行实验。
(3)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4.巩固:(1)投影习题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5.本节小结。(投影)
汞
gh=13.6×103kg/m3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下册9.3大气压强教案教案
9.3大气压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重点
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难点 大气压的测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压强、液体的压强,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部,那大气有没有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呢?如果有,你认为大气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
【图片展示】取两只试管,一只较细,一只稍粗,较细的试管刚好能够放进稍粗的试管里,并能在里面自由移动。如图1,在稍粗的大试管内装满水,把较细小试管慢慢插入大试管中。手扶小试管,将大试管倒置,放开手。你将看到什么现象?
【想一想】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二)讲授新课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提问】请大家回忆一下液体压强是怎样产生的?
【思考】地球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层包围着,这层空气又叫大气层。大气是否受重力?大气是否具有流动性?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是否也有压强?
指出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具有压强,这个压强就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与液体压强一样,大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指导学生做好以下小实验:
1.“瓶吞蛋实验”:在一瓶中放入点燃的棉花,待火灭了后,再将剥了皮的鸡蛋堵在瓶口,大家会看到什么现象?
现象:鸡蛋逐渐进入瓶内
原因:由于空气热胀冷缩,导致瓶外空气压力大于瓶内空气压力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现象:硬纸片无论在那个方向都没有掉下来。
分析:硬纸片受重力作用,受水向下的压力作用,没有下落,必须受向上的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只能是大气,证明大气存在压强。
强调:并且大气的压强向各个方向。
定义: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都具有压强,这个压强就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方向:与液体压强一样,大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原因:大气和液体一样都受到了重力的作用,也都具有流动性,所以和液体一样也能够产生压强。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演示】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使水能随着容器上升?如果容器足够长,水能否升高到任意高度?
现象:开始瓶内一直充满水,到一定高度不在充满水。
原因:力或者压强具有传递性,大气压强作用在水面上,水会将大气压强传递到水的内部的各个地方,并且是等大的传递,如果以“液片”AB为研究对象,则受到向上的大气压强和液柱产生的向下的压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投影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思考:开始时,水银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托里拆利实验:取一根大约一米长、一端封闭一端开口的玻璃管,灌满水银。(管内没有空气。用食指堵在开口,倒立在水银槽内,注意观察现象。我们先看到管内水银下降,继而又静止不动了(暂停)请问,水银为什么下降?(学生回答)大气有压强,但是水银也有压强,水银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所以下降。那么现在为什么静止而不再继续下降?(学生回答)大气压强等于水银柱的压强。所以欲知现在的大气压强,就需要计算这个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根据上一章液体压强的计算方法,设水银柱下有一个水平的小平面,通过测量水银柱的高,计算水银柱的质量和重力,利用压强的公式计算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接下来是测量水银柱的高(实际测量结果不一定是760毫米,但是仍可以认为水银柱的压强是10帕斯卡)。可见,大气压强的值等于105帕斯卡,即等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个实验就是托里拆利实验,它是用来测定大气压的值。注意:①标准大气压p0= 1.013×10 Pa。②粗略计算标准大气压可取为10 Pa。【引导学生讨论】
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 结论: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都无关。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 现象:水银落回水银槽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了解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称无液气压计)【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了解高压锅的道理。
利用视频展示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55当活塞上升时,出水阀门关闭,进水阀门打开,在外界的作用下,水从进水管通过水阀门进入抽水机;当活塞下降时,进水阀门关闭而出水阀门打开;再次提起活塞时,出水阀门关闭,进水阀门打开。水被活塞提升,同时活塞下方也有水不断从进水管涌入。这样活塞在圆筒中上下往复运动,不断把水抽出来从上方的出水口流出。
(三)重难点精讲 大气压的测量时注意事项
(四)归纳小结
1、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
2、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大气压强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六、板书设计 1.大气压强的存在 2.大气压强的测量
七、作业布置
1、同步练习册
2、预习下节到学案
八、教学反思
怎么解决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领会知识,这就是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与组织。
1、合理设计实验,培养兴趣,分解教学难点
这堂课涉及的实验比较多,其中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演示实验、学生自主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兴趣,实验操作能力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进程,分解各个知识点的难度,有序的进行,不要因为内容多,兴趣大,就乱了一堂课,课堂上学生的纪律要控制
2、尽可能做好铺垫
对于一个实验到另一个实验,教师尽量要解释清楚,保证衔接的顺理成章,对每个实验都要做好总结与分析
3、教师做好指导
学生在操作的时候,教师要综观全局,有效的指导每一位需要指导的学生,尤其是自主设计实验。好的设计需要老师能够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场应变,做出调整,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特别频繁,老师要把握评价和表扬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