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磐桦小学张其俊科学课教学设计
磐桦小学张其俊科学课教学设计
4、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2、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3、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性吧。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模版)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邮编65410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人体所需的营养是从食物中来的。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成份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3。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份之一,糠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和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3。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调查、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的营养成份、营养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
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2。通过实验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2。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研究态度。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成份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三.教学难点
通过调查、动手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教师准备:1食物的营养成分、营养分类等相关资料;2脂肪辨别的实验器材:食用油、肥肉、棉签、白纸3。淀粉辨别的实验器材:淀粉、水、碘洒、滴管、小碗、米饭。
五.教学方法:调查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三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刘俊果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河北省南和县贾宋镇中心学校 刘俊果
教学目标
1.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语言,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2.领会陶渊明的情趣意志和文化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豆苗稀;他生活拮据,却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身处乱世,却描绘了一片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的世外桃源。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齐):陶渊明。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共赏这首《饮酒》。(板书题目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师:前不久大家阅读了《品中国文人》的陶渊明部分,相信同学们对陶渊明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讲一个关于陶渊明的小故事,或者说说你了解的陶渊明?
生:我知道陶渊明做官的时候有一次上级来视察,让他穿好官服站着迎接,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就辞官回家了。(无弦琴,葛巾漉酒)师:从这些故事中,你们觉得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真性情、真实、率真。
师:用一个字来概括,你们觉得哪个字最合适?真(板书)师:我也准备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朗读。(屏幕展示)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生以辞彭泽令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41岁前):或仕或隐时期。
后期(41-63岁):隐居躬耕时期。41岁辞彭泽令后再没做官。开创田园诗派,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三、诗文探究赏析
(一)读通.品诗韵——节奏和韵律美 师:好,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饮酒其五。我们先来听一段朗诵的音频,大家注意听字音和节奏。(板书: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同学们先自由地把古诗朗读一遍。两个要求,第一个,读对字音。第二,读出节奏。这是一首五言诗,五言诗一般的节奏是,二三,二三节奏怎么读。这首诗作为描写田园生活的名篇,我们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语速来读呢? 生:(七嘴八舌)缓慢的,舒缓的。(屏幕展示:诗歌内容及节奏划分。)
师:好,我们就按照刚才总结出的这几点要求大声地自读一遍诗歌。(众生大声自由朗读,师巡视。)
师:哪位同学能为大家做一下朗读示范?
(一生主动朗读,大家鼓掌。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师:同学们觉得这首诗翻译起来难吗? 生:不难,书下注释都有。
师:那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翻译一下吧,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她的翻译与你的有什么不同。
(二)读懂.赏诗情——淡泊名利、心志高远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南朝萧统《陶渊明传》:“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直抒胸臆,直书其事,借饮酒为题尔,非咏饮酒也。” 1.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酒后即兴之作。2.为什么取“饮酒”为题?
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陶渊明在《饮酒》
(十四)中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酒中到底有什么深味呢,我们留下悬念,一起从诗中寻找答案。
我们先来一起看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王安石:“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
朱自清:“是从前诗里不曾有过的笔法。”
1.作者身处人来人往的环境,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全)2.其中的君是谁?(庞)
3.陶渊明为什么自问自答?(阮)师: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既然作者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其实作者在文中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大家说是哪一句?
生:心远地自偏。
师:只要心志高远 品行高洁,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师: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功名利禄。
师:第二个问题,问君何能尔的“君”是谁? 生:作者自己。师:再来看第三个问题,陶渊明为什么自问自答?同学们想一下,这真的是作者自问自答吗?君在古代指指第几人称?
生: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师:那作者会称自己为君吗? 生:不会。师:我们之所以误认为这句话是自问自答,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这两句话有一个假设关系。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假如有人问我,您为什么能这样呢?我将回答他说:精神上远离了世俗,居住地好像也随之变得僻静了。”陶渊明的隐居是回归到贫民百姓中,而不是偏僻的无人之地,体现了他对人世的关怀。
师:一二句是一个转折句,三四句是个假设句,这不像是诗,反而更像是散文。难怪朱自清说这是从前诗里不曾有过的笔法。从表达方式看,一二句是——(生:记叙 板书:事)而且在叙事中蕴含哲理。心远地自偏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三位同学有疑问,这两句看似平淡,为什么是千古名句?
炼字美: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
望和见苏东坡:“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作者心灵的自由与惬意。不是见了南山才悠然,而是悠然才见南山。望属有意,好像诗人内心缺少什么而主动寻找美感刺激的感觉。见者无心,诗人内心的悠然不关乎是否看见南山。
意境美:“采菊”是俯,“见南山”是仰,俯仰之间,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合,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情怀。
师:我们都说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朴素,其实这不准确。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他的诗歌语言并不是不加修饰雕琢,确切来说是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板书)
我们接着往下看: 前两句大家没有提问题,但是后两句“此种有真意”,有接近一半的人提问,真意到底指什么?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要回到前两句。
(三)读透.悟诗魂——真意—忘言
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板书:景)
生:景物描写: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飞鸟相与还有何深刻意义?
飞鸟和谐回家睡觉,就像作者归隐山林。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美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师: 诗人笔下的秋菊、飞鸟都已经不是寻常的事物,他们既是客观的又体现了诗人的感情。看倒数第二句。
小组讨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时间3分钟,小组代表展示)
有两种观点:一个是自然意趣,一个是人生真正意义。你们认同哪种? 自然意趣,指的是大自然淡泊闲适的意趣,仿佛过于简单。人生的真谛这一解释则有些模糊,什么才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呢?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我认为两个观点可以结合,“真意”是大自然的意趣,但还有一点,我们常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陶渊明悟到的真意也有物我合一的含义。大自然的淡泊闲适和陶渊明悠游自在归田意趣是合二为一的。不是唯一答案,课下同学们可以接着讨论。
看最后一句,欲辨已忘言。想表达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言:“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这心灵和环境的瞬间感应和诗人内心的无限喜悦都是无法用言语可以表达的。所以诗人欲辨已忘言。
(四)背诗 悟意境
引导学生背诵全诗:现在,我有一个建议,合上课本,怀揣这种最为纯真的感受,去背诵《饮酒》。可以同桌互相背诵。
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检查背诵:举手试背、分列背诵,全班齐背。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诗歌的艺术特色: 1.情、景、事、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含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中间四句写景寓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2.语言特色: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五、课堂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师:酒只是陶渊明精神追求的替代品,他借酒寻找生命的真性。真,是陶渊明一生的写照。而这种真又恰恰是我们现在社会最为缺失的。当今社会,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不敢说真话,做真人。他的诗歌,对于我们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也具有启示意义。所以,我们应当感谢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已经逝去一千多年,但是他就像一朵淡然开放的菊花,永远绽放在我们心上。
六、课后作业
老师:布置两个课后作业,二选一,下节课我们请同学分享他们的答案。
1.作为陶渊明诗歌的常见意象,思考秋菊、归鸟的象征意义。阅读《饮酒》(其
四、其七)
2.陶渊明诗歌大多是“悠然见南山”式,也偶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课后阅读这两首诗,更全面地了解诗人陶渊明。
七、教学反思:
1.介绍背景时间过长,没把控好时间。
陶渊明更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个重要诗人。他,不仅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更对晋以后的唐未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饮酒》则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这首诗表达了陶渊明归隐之后的思想,赞美田园生活的无限美好,流露出诗人融入自然的那种闲适自得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与憎恨。虽然八年级的学生对陶渊明并不陌生,但对其思想的高度,对其历史地位并不十分了解,所以利用这首古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作者的理解。将作品与作者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不仅学到学习鉴赏诗歌的常见方法,而且在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同时,体会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个教学环节我讲得有点多,时间把控度不够,介绍写作背景花费了太多时间,导致后面读得不够,学生思考得也还不够透彻。
2.对备课有了更深的体会。以前说备课,一股都是备教材,备学生,但上了这一节课后,才发现备社会,备生活 也是语文课程当中的重要一环。上好一篇课文,把握好切入点是最重要的。在新形势下,要结合新形势,要有新思维。上课并不单单是为了授课而授课,而应该是尽一切可能联系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育人”与“教书”应该成为这节课的主旋律。我平时要多关心一下时政,多积累一些素材,那就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3.上课教师要入情入境。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授课过程中,课堂中的某些细节设计有待推敲改进。诸如课堂的歌声化、梦中得来的20首《饮酒》诗、课外知识拓展等。还有“花中四君子”这一问题设计,只是蜻蜓点水,应深入分析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菊象征了什么。
4.诗歌教学重在朗读,但是实际上课中没有把握诗歌这一文体的教学特征,朗读不够,形式也较单一,没有通过读去领悟各种复杂情感。也导致了后面一句句分析有些割裂。在诗歌教学中,朗读应是课堂中的第一要素,最好好能做到让学生当堂成通。在本节课中,虽有听读、集体读、个人读,但缺少了试背等环节,当堂成诵的目的就达不到了。
第四篇: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内涵及意义
简单地说,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就是指小学科学课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具体地说,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是指小学科学课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的实施方案。
2、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前提,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理性地思考教学,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主要凭借。
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A、与文本对话
(一)与课程标准对话:全面理解课程标准精神、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对课标的独特理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设计应体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
1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应表现在教学的各个阶段
2、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
教师勇敢地退下来,适时地走进去
3、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尽量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而实现一箭多雕。
4、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有头脑的发展.所以,我们强调,科学探究的重点是思维训练(各个阶段)
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内容(课内、课外;课前、课后)、实验材料、实验方法、时间、空间、结论等方面的开放。
6、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评价
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课堂中评价以口头评价、激励卡评价为主)
重申:师对生的评价以激励、引导为主,同时倡导评价延迟,但必要时应适时指出学生的错误。
设计应落实课标中的教学建议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对事物、现象充满好奇(特别对新奇的事物和现象)但注意
力容易分散(情景创设、形象描述);敢想、敢干但经验不足(营造氛围,精选内容,大胆放手,加适时指导)、争强好胜(尊重差异、多表扬少批评)。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活动(课内、课外)
亲历活动是指学生经历科学活动,包括科学考察、测量、实验、探究、制作乃至课题(科学小论文)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各种科学活动的时候,他们的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真正地做到动手动脑学科学。所以,科学教师应当用丰富多彩、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活动。
这些活动应该符合下列条件:(1)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如让学生养蚕、种花等,在日复一日的照料、观察、测量、记录等科学活动中,学生们逐渐知道了一些科学知识,掌握了一系列相关的科学技能,同时也形成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注意选择儿童比较熟悉的、能够操作的、易于引起他们直接兴趣的活动。
(3)因地制宜。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开展亲历活动如对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资源进行积极开发和利用。
(4)注意安全,防范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亲历活动时间有长有短,可能在课堂上进行,也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安全,及时给予提醒和忠告。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课强调学生亲身的经历,强调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1)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活动的机会
在活动中,年幼的儿童需要教师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和指导,但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教师要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从事包括活动的设计、执行、交流和评价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渐地由说明者、讲述者、指导者转向服务人员、咨询人员和提供帮助的人。
(2)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材料要简单,能为每个学生开辟一条有趣探究之路;材料要丰富,让学生有可能通过多样的学习路子去探索
(3)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
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判断学生学得好与不好,不仅要看学生回答了多少问题,还要看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及问题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创设问题和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性提问的能力。
(4)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5)指导学生制订行动计划,并选择方案实施。
(6)引导学生思考、研讨,自己得出结论。
a.个人思考和集体研讨相结合。
b.要善于抓矛盾,启迪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讨论研究。c.给学生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创造良好的研讨氛围。
(7)对活动的反馈与调控要适当
5、(教师)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和时间,并且给予充分的营养。让他们置身自然,研究自然,较之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学习的时空更加广阔,手、口也更加自由了,他们就会感到自主、轻松、愉快。”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所以,教师应具备开放的教学观念。关键有三点:
其一,教师不是权威,不是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是学生学习伙伴,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究知识的宝库。
其二,课堂是学习知识的一个场所,但不是惟一场所。科学课不受课时的束缚,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的学习活动;科学课不受课堂的束缚,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
其三,科学结论不一定非要从课堂上获得,换言之,科学教师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把科学结论硬性灌输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把妙趣横生的科学世界,在规定的课时里全部
奉献给学生。那么,教师的作用是什么?首先,他是一个向导,他引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地点可以是课堂,更应该到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所以,科学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的那些时数,而要重视引导学生课外的学科学用科学活动。同时,科学教师也是一个学习伙伴,他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预测;一起制订计划、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一起概括探究的结果并且得出结论进行交流??这个伙伴是一个很重要的伙伴,他善于启发学生拓展信息渠道,善于鼓励学生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
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
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惟一的,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既关注别人的答案又反省自己的答案。(例如,电磁铁的磁极与线圈绕向和电池正负级接法的关系)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科学课教师要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为满足这种新的更高的要求,应该具备更多的学习指导策略,以便针对性、有变通性、及时地解决问题。科学教师对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具体指导策略有: 教师要悉心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把握好以下几点: ①重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从生活经历中提出 的鲜活问题以及教学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要能够根据这些情况适当地调整、补充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
②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所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③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④把确有价值的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地纳入教学内
容之中,使之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
⑤根据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新情况,适 当地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教学进程,使教学具灵活性、变通性和针对性。
⑥不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和体验的机会。
7.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实际生活在一个信息环境中。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教学天地,它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手段和工具。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身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为今天的教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以下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
①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它们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②计算机软件。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软件、画图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甚至包括某些智力游戏,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或工具。如可以用计算机模拟来代替一些在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用数据库来记录和整理数据,用文字处理和画图软件来表达结论。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软件,也可以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而开发自己的软件(课件)。
③网络。包括各种局域网(如校园网、地区网)和国际互联网,可以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如可以利用校园网发布气象消息,建立学生自己的科学网站。互联网上存在大量科学方面的信息,还有一些互动性的科学学习项目。所以,只要有条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这也可以锻炼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注意:首先不要为用而用,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要与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我们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去替代他们应该亲身经历的探究自然的过程,这点对小学生尤其重要。
(二)与教材对话(教学内容分析及重难点的确定):
通览全局,整体把握;以“科学探究”视角解读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特点,研读本课教材,理清本课的主要内容、结构、与前后的联系,分析教材的思维、推理的逻辑路线,把握编者的设计意图、重点难点、时间分配。
B、与学生对话(学生基础分析)
奥苏伯尔:“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人的知识在脑中是呈网状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已有经验:原有认识(可能是错误的)、儿童的生活世界、现实发展水平(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
平时注意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发展情况,如认知能力、知识基础、言谈举止、行为表现、情绪情感、态度等,积累这些方面的感性认识,并分析总结每个儿童的变化发展规律和主要特征。
分析当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发展状况。分析学生对于本课的认知基础。
分析与本课相关联的学生的生活经验。
分析学生学习本课的能力水平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综合以上分析,思考学生的学习基础与需求。
只有把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教学活动才有开展的可能与意义。
C、与课程资源对话(教学资源的初步准备设想):
思考儿童个人生活经验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儿童家庭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儿童学校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儿童社会生活方面的课程资源。
思考书刊、教师用书、他人的教学设计、网络等媒体的课程资源。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确定本课的课程资源。
学生准备(学具准备、课前搜集资料、课前实践等)
教师准备(演示用实验材料、课件、挂图等)
D、与自己对话(怎样组织教学——教法和学法的初步确定)考虑自己的基础,努力作到扬长避短。
考虑组织教学过程和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意外表现。
考虑怎样凸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利用教材实现1+1﹥2的效果。
完成上述对话后,就可以根据学生、教师的实际和教材编者的意图确立教学目标了。
说明:与课程标准和与学生对话的过程应持续保持在平时,真正撰写教学设计时主要考虑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学资源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
三、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改为要素)具体内容
(一)课题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三)学生基础分析
(四)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书写要领
教学目标编制要把握四个基本的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或师生共同体)
由于课程标准检验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而不是直接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课程标准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2、目标一般分领域、分层次陈述(三维或四维目标)
3、行为动词应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观察的;
科学探究(会、能够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感受、意识等)科学知识(知道、认识、理解等)(课标50页附录)
4、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5、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6、目标还应该是可操作、可评价的。
符合要求的教学目标陈述
科学探究:学生能够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程度、轻重、形状、颜色、冷热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把自己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告诉其他同学;并愿意倾听别人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科学知识:在认识材料的活动中,知道某些常见材料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教师准备)
(七)教学过程(含教法设计、学法设计、多元化发展性评价设计、趣味型拓展活动设计等,通常还附有对应的设计理念)
(八)教学反思留空:实践表明,无论教师课前如何周密设计,在“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中都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未及的情况发现,自然教师必须另做灵活性处理,而这一过程,是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我们倡导教师在课后写出教学反思,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提供经验、教训。
荐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1500荐荐荐
字] 字字 一科中上学 三班
科上
学教教学
案案
教
(5000[1000案)
]
科1 荐科学教案 [1000字]
第五篇:《走进科学课》教学设计
《走进科学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
“科学课上做什么?”展示了一幅卡通图,其中的卡通人物正分别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图中人物的活动感知科学课上要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进而喜欢科学课,喜欢科学探究。
“我们一起做一做。”展示了两个活动:观察叶子和小纸鱼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历一次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知观察、实验的方法,知道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拓展活动让学生从小故事中了解科学家的工作精神,树立榜样意识。将课堂探究延伸到课后,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2.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纸鱼实验中发现问题。
3.能通过观察树叶和小纸鱼实验的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4.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教学准备 展台、相关图片。教学过程
/ 4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听到“科学”这个词,大家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想法。)
教师: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请大家翻开教科书,看一看《科学》教科书上有什么内容。
(学生学习翻阅教科书,互相交流。)
二、探究活动
(—)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
1.教师提问:科学课上,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如何来学习科学课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2.教师展示图片(课件展示教科书中的卡通图),提出问题:看一看图中的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在以后的科学课上会经常用到这些方法。
(二)亲历探究活动。1.观察植物的叶。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常用的方法。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株植物。
/ 4
(2)教师提出观察要求:植物的叶子是什么样的?(3)学生进行观察叶子的活动。(4)学生汇报与交流观察情况。
(5)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所观察的植物叶子。(6)教师讲解观察叶子的方法。2.再次观察植物的叶子。
(1)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植物的叶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先想一想要观察哪些部位,再认真观察,边观察边将叶子画出来。
(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3)学生展示画的叶子,并与第一次画的相比较。(4)学生交流观察收获与体会。
(5)师生共同总结: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注意观察时要细致。
3.进行小纸鱼实验。
(1)教师讲解:科学课上会做许多实验。我们要学习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找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体验一下实验的过程。
(2)教师演示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步骤,不展示实验结果。
(3)学生模仿教师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4)学生汇报实验中的发现与体会。
三、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有什么收获?
/ 4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得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
四、拓展探究
教师布置作业:让爸爸妈妈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收集喜欢的科学家头像并粘贴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