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6:0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浅析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

浅析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

芒卡完小赵文胜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所以传统的教学活动不能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地发展。

“有效学习”,应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它的理想境界是简约,但简约而不简单。如果缺失简约,课堂教学就会走向繁杂;但如果过于简单,那又缺失了层次和艺术性,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课堂教学既应追求简约,又应讲究层次和艺术性、科学性。

我觉得在科学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

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教学目标应该是一堂课发展的魂,应该清晰、明确,并能够在课堂上落实。科学课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要求做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目标明确、正确、完整。但具体落实到每一堂科学课,我觉得教学目标又要尽可能做到简明、正确、有针对性,不同的教学目标应有机整合。

如教学《使用工具》,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在实践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更方便的解决实际问题(拔钉子和扭螺丝钉等);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有计划的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知识与技能:

3、能向同学介绍常用工具的一些基本特点、使用方法和优势用途。

4、建立对常用工具的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认识到工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培养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功效?这就要我们老师选择主要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

如教学《摩擦力的秘密》,这堂课,要让学生了解摩擦现象的存

在;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能够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固体与气体间的摩擦力;还要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短短的一堂课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很多老师把本堂课的内容分成两课时,这样是好的。但这么多的内容还是无法全部研究完、研究透。如可以,那也只是蜻蜓点水。我觉得,至少花一堂课,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的摩擦力,再花一堂课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液体间的摩擦力,或固体与气体间摩擦力。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给人留下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三、教学环节要简化。

科学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有趣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太多的学习环节,设置太多的学习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太复杂、太深奥。科学探究的课有其一般的模式:情境导入——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实践验证——得出结论。教学大的环节简要些,小的环节精细些。老师问的少一些,学生动手多一些,学生的科学动手能力和素养才会更快地提高。

四、教学媒介要简单。

小学科学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追求“做中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投身实验,真刀真枪地搞科学,老师搜集了很多的材料与实验。但科学课堂,实验和材料并非多多益善,我们所需要的是有结构的材料,适宜而有效的材料。我们要努力克服浪费与“作秀”。在追寻学科整合的今天,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集声、光、色于一身,让一切变得直观、生动有趣。那些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的世界,在多媒体的技术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可是过多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也会扼杀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五、教学用语要简练。

课堂里教师的语言,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学生思维的秋霜。所以,教师的教学用语要简明,要“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大的表达效果。”简,就是简洁、干净,不重复,不罗嗦。“练”就是精练,有针对性,准确清楚,不模糊。

同时,科学老师的用语也要科学。像“所有”“一切”等词要慎用。得出一个结论,用语要规范科学。如,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就要加上“在一般情况下”。

科学课堂,除去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六、教学板书要简要。

板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虽然多媒体技术已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明显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中,它们无法替代也不可能替代所有板书的功能。

如今的科学课,我们很少关注老师的板书。科学课上,很多老师不写板书,或者是写了一大黑板,但没有头绪,没有重点。好的板书,犹如画龙点睛,能吸引学生注意,加深印象,有突出重难点和提升知识、方法的作用。

如,我在上《怎样加快溶解》时,板书设计如下:

对比水一样多搅拌

糖一样多弄碎

同时放用热水

板书的中间部分内容是针对右边三种实验方法提出的共同注意点;左边有效地提示学生,本实验采用对比法进行。这样的板书既为学生讨论“弄碎”、“用热水”等实验步骤提供了提示,也为学生的实验提供了注意事项,起到良好的辅助效果。

其实,简约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让我们的课堂简约而有效些吧!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模版)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贵州省湄潭县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申茂林

邮编65410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人体所需的营养是从食物中来的。2。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成份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3。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份之一,糠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和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3。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调查、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的营养成份、营养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

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2。通过实验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2。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研究态度。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成份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三.教学难点

通过调查、动手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一天的食物”记录卡

教师准备:1食物的营养成分、营养分类等相关资料;2脂肪辨别的实验器材:食用油、肥肉、棉签、白纸3。淀粉辨别的实验器材:淀粉、水、碘洒、滴管、小碗、米饭。

五.教学方法:调查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三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的有效教学

保太完小: 杨勇 陈江富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探究、体验探究、学会探究,要实现这个过程,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指引进行悉心地指导。教师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引入直截了当,问题设计合理严谨,实验指导细致到,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益,促进这门课与其它各科教学协调发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 科学探究 有效教学

一、增加教学趣味性 ,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许纪霖教授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 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我们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们也将努力思考,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我努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我认为, 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是科学课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时曾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任何压服、抑制、独断,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蜡烛的变化》这一课,在新课引入时,我设计了一个小魔术,魔术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通过观察酚酞溶液遇碱变红,又遇酸变无色的的变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在科学课堂的设计中,教师要精心准备结构化的材料,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的活动。要做到每一节科学课都让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的话,即便他们实际能学好,他们也可能会失败甚至会放弃努力。因此,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必定失败的话。即便学习内容是有趣的、与其密切相关的,仍然无法保证学生会自主地投入其中,进行积极的探究。因此,教师不仅要努力使学生任务富有趣味,还必须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例如,上课时,乐于给予学生渴望的额外帮助,在学生活动中,以某种建设性、富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实践。例如,设计活动方案、小组讨论时,许多学生没有自信,如何让学生充分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这很重要。

三、师生互助,形成共同体

教育的过程是知识交流的过程,是心灵沟通的过程,更是生命对话的过程。教师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存在谁决定谁,或者谁是主导的问题。不是“学”围绕着“教”、或“教”围绕“学”的关系,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科学课堂应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活、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四、善于倾听

科学课堂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引导学生发言之前,一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要认真仔细地对待学生的发言,专心地全部地接纳学生的一个个发言。“倾听学生发言机为,如果打个形象比喻,好比是教师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认为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础。”

五、恰当选择探究材料

科学材料的准备、选择与控制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精心选择且巧妙搭配,合理隐藏而有序出示。”

材料本身可以成为老师的一种指导性思维:材料出示的次序就代表着思维的层次性,材料的典型性暗示性意味着材料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所以我们在准备材料的时候要思考怎样用材料去驾驭学生的思维。在科学教学中精心设计材料呈现的次序,控制材料的收发节奏,是发挥材料作用的有效手段。科学课中让学生应用各种材料开展探究,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快乐的,但材料在课堂上也是一种不利的因素。材料一旦进入学生的视野,就会引发学生操作的冲动。学生的冲动会产生两个后果:要么乱**玩,要么细察深究,这就要求教师考虑如何利用材料让学生往理想的方向发展,如何调控孩子的思维由浅层次、无序性向深层次、概念性方面发展。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的有结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健。

六、注重实验教学

课堂教学中实验的指导要到位,包括实验方案指导到位、实验方法指导到位、实验记录指导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

现在的实验课,有的教师觉得学生实验就是应该热热闹闹,这样既可以表现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也能反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往往不太注意指导学生实验中小声交流,互相不干扰。事实上无论是科学家的真正研究还是我们普通人的工作,环境嘈杂会造成实验者心绪不宁,很难有条有理地进行实验活动,更谈不上在实验探究中思考。如在四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中,有的小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强,有恰当的实验分工,这样学生能静心观察实验结果,能够更好地在实验中贯彻教师的实验指导,成功率自然会有提高。吵吵嚷嚷的环境只能是小组成员间手忙脚乱的进行实验,轰轰烈烈开场,草草收场。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下有利于归纳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得出自己经过充分思考的结论。

七、有效引导探究过程 小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障碍和问题,这就要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从模仿到主动,逐步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活动的学习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以儿童亲历探究过程、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为终极的,其关键在于使学生形成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并根据设想选择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以及表达思想和交流成果的综合能力,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往往一个真问题的提出就是一个研究的开始。在科学课的起始年级,让学生学会提真问题很重要也很必要,在科学探究的“观察、提问、猜测、验证、结论”等研究过程中,真问题的提出是关键环节,事实上,一个真问题的提出就是一次研究的开始,也是科学探究成功的保证。

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既包括教师“有效的教”,又包括学生“有效的学”,努力实现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的协调发展。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学生学得好,学得有兴趣,学习发展得快,有效性就体现出来了。要体现科学教学的有效性,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等情况相当重要,包括他对科学的原有概念。知道他的底了,我们就知道在这个底上去发展。知道他在日常生活中对这个地方的理解是半对半错甚至是错的,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找到一个点去纠正他原有的错误。

第四篇: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日期:2007-12-05]

来源:曹甸中心小学 作者:陈先强

[字体:大 中 小]

摘要:教学设计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应主要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正确评价教学效果。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有效性

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ID),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个学生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思路。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根据智慧技能学习的不同复杂程度,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辨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设计一: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中心校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设计二: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县实验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59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59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成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三:在“省优秀教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尽管学生知道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的教学内容的: 上课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的记录员记录比赛的成绩。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的冠军组。再从男女生的冠军组中选出最后的赢家。由于男女生冠军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求平均气温,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求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

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教材结合“比一比”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根据统计图讨论哪个组学生的整体实力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教师没有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夹玻璃球比赛,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统计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男女生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每组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男女生组夹球的平均数决定最后的冠军是公平的,从而了解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根据现场比赛结果制作的统计图,思考当参赛人数不同时,怎样确定冠军组才是公平的。教师选择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设计了三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展开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

在传统观念中,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因而,在学校教学中,“以书本为中心”就进一步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新课程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知识应当属于人的认识范畴,知识的获得和掌握,都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因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培训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过程。由此,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也已经从“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桎梏下摆脱出来。基于这种观念,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准备当中就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备课。

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教师要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不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通透和在课堂中深刻地重现教材。而更多地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心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更应注重效益。新课程有新“课标”,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传统的备课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

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背课”,尤其是教师上优质课、示范课总是把教案记熟,然后按“台词”去“演戏”。这样的备课形式与“课改”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之宗旨是相悖的,只能使教师吃力不讨好。新的备课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灵活多样的,要因课程内容,教师能力水平的不同而异。如活动类课程,应以场所、器材、学具及活动的组织安排等准备为备课形式,自然实验课应着重花功夫做好实验的物质准备、分组安排等,这些类型的课不必拘泥于将一切都写在备课本上。有平行班级的,应大力提倡“集体备课”方式。而教龄长、经验丰富、素质高的教师,提倡在书上“点画批注”,让他们腾出精力和时间搞研究。

传统的备课评价对每个教师、每门课程的备课要求几乎都是一律的。如“环节”都要有“目标要求”、“重难点”、“教具准备”、“导入”、“经过”、“小结”、“作业”等,缺一项就视为不合格,这样做的弊端就在于忽视了学科特点,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按照“课改”的新要求,教师的备课评价应该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要有利于教师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无论是哪一门课,无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教师,只要能按这个总要求去备课,就都是好的备课。所以,建立一套符合“课改”要求的新的备课评价标准,是促进教师有效备课的关键。我们认为新的备课评价标准应把握一下原则:照搬照抄要严禁,千篇一律要否定,过程思路有特色,促进发展目标明。

长期以来,大多数学校把教学研究的重点都放在“课堂教学及其评价”上,而对备课的研究则相对忽视。众所周知,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如果备课无效,教学就必然无效。我们花气力研究备课实际上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坚持不懈,一定会探索出一条符合“课改”要求的“有效备课”新路。

第五篇:怎样有效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怎样有效的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写有第几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前边站好,然后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汇报是怎样找到位置的,最后达成了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另一位教师对“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该目标的指导下,教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个学生,请这个学生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学生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

通过对以上两个教学设计的对比,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思路。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根据智慧技能学习的不同复杂程度,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辨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个公式中包括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 “乘”“高”六个概念,如果这六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对“比例的意义”一课,我做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在“送教下校”活动中,根据农村学校学生已经掌握了比、比值、比值的计算等背景知识,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然后利用求比值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比值相等,进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强化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二: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城区小学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我首先让学生回顾有关比的知识,然后通过课件激情,组织学生任选两面国旗的尺寸利用求比值的方法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揭示出比例的意义,明确“两个比相等”。接着让学生思考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还有哪些比能组成比例,使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最后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活动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比例的意义。

通过对“比例的意义”一课两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我发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也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我们教儿童。既然我们教儿童,那我们就要了解儿童怎样思维,儿童怎样学习……也许,我们只是自以为了解了他们。”的确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了解学生,其实不然。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组织“找规律——分类”一课的教学内容的:

上课伊始,教师把散乱的物品分发给一二组的学生,把经过整理的物品分发给三、四组的学生,然后由老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从发给的物品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物品。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三、四组的同学速度快,而一、二组的速度则比较慢。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出问题──分类。教师出示三、四两组物品,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寻找到了一些分类的基本方法之后,教师再出示一组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对其进行分类,教会学生应用分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师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本课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以往在生活中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分类方法,会将自己的衣物、玩具等进行整理摆放。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整理归类的方法,探索分类的方法。为了让学生认识分类的好处,教材结合分发物品开展“找一找”哪个组速度快,根据哪个组学生的速度快,引出分类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分类的必要性,并理解分类的意义。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分类的必要性,教师没有生硬地把分类的好处灌输给学生,而是现场组织学生“找一找”比赛,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速度确定胜败时,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速度的快慢确定最后的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引出问题──分类。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教师把散乱的物品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进一步明确了分类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分类的意义,掌握分类的方法,教师最后又为学生准备了一组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应用分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以“找规律——分类”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1.通过丰富的实例,以整理归类为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必要性,掌握分类的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3.了解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渗透对应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找一找”比赛,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参加比赛,他们非常积极主动,通过实际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让学生决定最后的冠军组激起学生的思维矛盾,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进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分发物品不等的情况下,用速度快慢决定最后的冠军是不合理的,从而了解分类的必要性。接下来让学生对教师给出的散乱物品进行分类,使学生感知分类的方法。为了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又以奖品的方式出示了一组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果、花瓶,让学生再对其进行分类,一方面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不但学会了运用知识,还体会到了数学的实际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真可谓“一举两得”。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百分数的意义”一课的设计中,我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转换成百分数,根据统计统计的百分数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转换成百分数,根据统计所得的百分数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应用百分数,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不仅要掌握每个子系统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子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策略,还要对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有深刻的认识,洞察每一子系统与整体教学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下载浅析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创新教育的需要。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

    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经......

    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甘肃省兰州市兰化一校 王国俊 我们经常在说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教学设计有效,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体......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刘青云

    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主讲:刘青云 教学设计是每一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

    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设计(精选)

    如何有效进行教学设计 门淑杰 第一篇教学设计内容比较笼统,教师学生的活动设计的比较少,教学环节,教学思路不是很清晰,第二篇教学设计比较具体,学生和教师的活动鲜活,教师注重学生......

    如何进行有效化学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有效化学教学设计 一以苏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速率》为例 摘要: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的内涵及意义 简单地说,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就是指小学科学课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5篇

    浅谈如何开展小学科学课有效教学 科学课教学在小学被称为小科教学,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不如语文、数学看似那么重要,但我身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不但没有轻视它,反而努力去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