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国际学校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经验总结(定稿)
科学课: 《未来科学家》《小哥白尼》《百科探秘》
科学课第一节,花10分钟把科学的历史大概给学生梳理一遍,将关键节点给出来,然后给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来引出下节课的讨论。1,花大量的时间专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比任何事情都重要,要做到使每个学生都对科学课感兴趣,这样课下他们也会学习科学知识。知识并不是第一位的,永远要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下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我们要看到的是学生真正人生的成长。提出生活课堂的概念 2,进行实际问题情景探讨学习
3,自由言论(自主性培养,生命永远不能是被动的接受)4,给儿童自己建构精确,目标性的过程,不外界逼迫。(我认为人在以目标为导向的努力中,自己就会建立目标落实的一系列程序,反之,外界的干涉会使个体趋向反向运动)5,讲解每节课,针对一个具体的事物要进行与之相关的事物的联系,宽泛的联系拓宽学生的视野,感觉事物的奥秘,激发探索的欲望,再引入实际操作。6,根据主题预设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进行探究。
7,我想建议所有的教师们: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也就是,提供一些书目,让他们去提前阅读理解,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提出的疑问越多,他们获得的知识就越深刻。
8,将课内学生不好理解的,概念知识,过程,通过其他的手段,帮助学生提前了解。
小学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和科学学习,影响中学阶段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学习。
工作内容:我要努力思考和积累的是把物理知识用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玩具和小设计制作表现出来。
通过看一些实验视频(例:伯努利原理等),我的知识和实验还处在一个比较分离的程度,要努力让二者对应起来。
把科学课上课制度做出来
第一节课应该带给学生怎么样的科学介绍,把学习科学的意义,科学的概念都定下来。
给五年级,六年级推荐科学书,做些靠谱的能提高他们科学能力的事
大量看儿童科学书,把适合他们的带给他们
科学教学理论书籍:《科学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教育概论》、《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小学科学课程教与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物质科学》
《科学启蒙》《游戏中的科学》《百问百答》 特殊需求的学生《完全图解时间简史》,《树:全世界500多种树木的彩色图鉴》,《法布尔昆虫记》《难易忽视的真相》(5,6年级前期阅读储备)《我和狗狗的10个约定》
科学实验室知识挂图
PIRLS认为小学四年级(9岁左右的学生)是阅读发展的关键期。在此之前,儿童是“学习阅读”,四年级之后则要“通过阅读来学习”。因此,这个年级是阅读素养的“分水岭”,其数据更具说服力。
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科学家的发明例子呈现出来,让大家明白这样做的意义
家庭捐款给孩子购买实验器材
科学课引入创新的视频给学生看,通过历史上推动科学进步的创新发现 通过科学创新人物的说话的视频,告诉学生
通过让学生接触比较酷,炫的科学创新发明,制作,实验,益智游戏,让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动力
平时积累好的电影,好的书
构建科学学校,让孩子每天都像看医生那样,每天将自己积累的想法和科学教师沟通,了解科学现象背后的思考和知识
伊顿公学前校长托尼多里曾介绍说:“我当伊顿校长,有两条重要体会,一是学生们从教室外学到的东西跟他们从教室内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二是学生之间互相学到的东西,至少跟他们从老师那儿学到的一样多。”基于这样的认识,伊顿公学创造出不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项目研究,寓教育与于生活
每个节就是一个课程板块
玩具基本上全都属于科学,把他们带到实验室来,可以在课外活动时,让孩子到实验室玩各种玩具,将实验室对外开放,让热爱科学的孩子来管理
第二篇:科学课教学经验总结
科学教学经验总结
一小学教师朱彦虹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我们在科学学习中应让学生解放思想、各抒己见,放开手脚、异想天开,去自主探究,去萌发创新意识,在探究学习中应“还学生一片探究学习的天地”,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舞台。
一、不吝啬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心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很多时候,老师的一句话比任何人的话都管用。也许仍然是受了师道尊严的影响吧,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表扬永远都是最有力量的。比如在课中我经常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想法真有创意!”、“你的进步真大!”、“哦!你说的太精彩了,我们为他鼓掌。” ……说一句激励表扬的话对我们来说是轻而易举,但对学生产生的心灵震撼也许是我们老师所不能估量的!我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上课不听讲,说话、搞小动作,是我比较头疼的一名学生。在一节课上,关于哺乳动物的一个问题,这名学生回答的很好很全面。当我不解的问其原因时,他说喜欢看——动物世界。我狠狠地表扬了他。从此,上课经常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也能管住自己了。因此我想,不妨让我们大方地说出这些激励的话语,满足他们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诱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与继续研究的动力,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
二、积极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主动”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要把和蔼可亲、轻松愉快带进课堂,尽量笑对孩子们的天真与顽皮,让学生在没有等级的空间里,畅所欲言、张扬个性、体验感受、深入探究。在每次实验课开始前,我要学生充分预测实验的情况,包括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学生的想法很多,针对同一个研究对象,学生们有多种不同的想法,但我不去评价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谁和教师的想法一样。让学生大胆的去想,大胆的去说。实验的过程也是由学生合作来完成,教师并不参与,只是对完成实验目标有困难和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点拨。在孩子亲历探究的过程中,即使有些探究,学生走了弯路,遭遇挫折与艰辛,甚至最终也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给予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我们要时刻注意到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指出,加以鼓励,让他们感受到他人的信任和肯定,体会到探究的愉快和快乐,当学生有了这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情绪体验,他会产生再次体验这种情感的愿望。如果我们能不断地巩固和扶持学生想要成为探究者的愿望,学生心中那一抹主动探索的星星之火必将成燎原之势。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觉得我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尊重。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从而让学生主动发展。
三、创设群体间的思维矛盾——让学生“行动”
在课中,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只是一个倾听者。改变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是“知识的源泉”的形象。教师不去对学生个体的问题进行武断的评价,而是去挑起学生群体间的思维矛盾。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学习的根源在于思
考,产生疑问是学生学习的诱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根本保证。只有存在问题,学生才能产生困惑和求解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比如在学生的预测中有不同和议建,此时教师只是要每个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形成矛盾。就这样学生在矛盾中就会有自己的“行动”,就会主动地去思考,主动地去做实验。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真正 “动”起来。
当然,过去的已经过去,有人说过“总结过去是为了让未来更有经验可循”。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学期还未开始。在新的学期里,我将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不断地提醒自己,让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争取新的学期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篇:浅析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
浅析如何有效的进行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
芒卡完小赵文胜
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学生甚至有厌学情绪,所以传统的教学活动不能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地发展。
“有效学习”,应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它的理想境界是简约,但简约而不简单。如果缺失简约,课堂教学就会走向繁杂;但如果过于简单,那又缺失了层次和艺术性,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课堂教学既应追求简约,又应讲究层次和艺术性、科学性。
我觉得在科学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
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教学目标应该是一堂课发展的魂,应该清晰、明确,并能够在课堂上落实。科学课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的要求做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等目标明确、正确、完整。但具体落实到每一堂科学课,我觉得教学目标又要尽可能做到简明、正确、有针对性,不同的教学目标应有机整合。
如教学《使用工具》,我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在实践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更方便的解决实际问题(拔钉子和扭螺丝钉等);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有计划的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知识与技能:
3、能向同学介绍常用工具的一些基本特点、使用方法和优势用途。
4、建立对常用工具的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认识到工具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6、培养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养成与人合作的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要简约。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的功效?这就要我们老师选择主要的学习内容,选择那些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
如教学《摩擦力的秘密》,这堂课,要让学生了解摩擦现象的存
在;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能够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固体与气体间的摩擦力;还要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短短的一堂课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很多老师把本堂课的内容分成两课时,这样是好的。但这么多的内容还是无法全部研究完、研究透。如可以,那也只是蜻蜓点水。我觉得,至少花一堂课,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的摩擦力,再花一堂课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液体间的摩擦力,或固体与气体间摩擦力。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给人留下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感觉,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三、教学环节要简化。
科学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而有趣的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设计太多的学习环节,设置太多的学习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太复杂、太深奥。科学探究的课有其一般的模式:情境导入——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实践验证——得出结论。教学大的环节简要些,小的环节精细些。老师问的少一些,学生动手多一些,学生的科学动手能力和素养才会更快地提高。
四、教学媒介要简单。
小学科学教学在很大的程度上追求“做中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投身实验,真刀真枪地搞科学,老师搜集了很多的材料与实验。但科学课堂,实验和材料并非多多益善,我们所需要的是有结构的材料,适宜而有效的材料。我们要努力克服浪费与“作秀”。在追寻学科整合的今天,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集声、光、色于一身,让一切变得直观、生动有趣。那些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的世界,在多媒体的技术下发挥得淋漓尽致。可是过多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也会扼杀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五、教学用语要简练。
课堂里教师的语言,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学生思维的秋霜。所以,教师的教学用语要简明,要“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递最大的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大的表达效果。”简,就是简洁、干净,不重复,不罗嗦。“练”就是精练,有针对性,准确清楚,不模糊。
同时,科学老师的用语也要科学。像“所有”“一切”等词要慎用。得出一个结论,用语要规范科学。如,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就要加上“在一般情况下”。
科学课堂,除去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六、教学板书要简要。
板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虽然多媒体技术已逐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明显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中,它们无法替代也不可能替代所有板书的功能。
如今的科学课,我们很少关注老师的板书。科学课上,很多老师不写板书,或者是写了一大黑板,但没有头绪,没有重点。好的板书,犹如画龙点睛,能吸引学生注意,加深印象,有突出重难点和提升知识、方法的作用。
如,我在上《怎样加快溶解》时,板书设计如下:
对比水一样多搅拌
糖一样多弄碎
同时放用热水
板书的中间部分内容是针对右边三种实验方法提出的共同注意点;左边有效地提示学生,本实验采用对比法进行。这样的板书既为学生讨论“弄碎”、“用热水”等实验步骤提供了提示,也为学生的实验提供了注意事项,起到良好的辅助效果。
其实,简约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让我们的课堂简约而有效些吧!
第四篇:如何进行科学课教学反思
如何进行科学课教学反思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那如何才能变呢?变首先要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如何反思?作为一个从事科学教学的老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进行教学后的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推进素质教 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更广,因为科学涉及到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众多领域;需要的课前准备更为充分,因为科学学习需要有结构的探究材料,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学生早已变成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作为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而这一过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中快速地转变过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也是提高教学的捷径,因此教师必须总结出自我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要认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虽然当前科学课还不如语文课数学课那样受社会重视,但教师的反思也是有必要的,在反思中教师不能进入以下误区:
(1)过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
比如说,科学实验课就要以探究活动为主;科学考察课就要以观察为主;科学阅读讨论课就要以阅读、讨论为主。
(2)过分追求由学生的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新课程是强调知识的形成应该是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活动形成的。但这并不等于所有的知识都要让学生去探究,这根本不现实,因为有些知识受学生阅历,器材,条件,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根本无法进行探究。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概念的形成是同等重要的,它们相得益彰。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依赖探究活动的,且探究活动与具体的科学内容分不开的,学生对探究的理解不会也不可能脱离科学内容而孤立进行的。
总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只要认识了反思的重要性,不要误入反思的误区,认真正确的进行反思,就会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能变、能通、能久,从而科学教育教学工作,使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台阶。
第五篇:国际结算教学经验总结范文
《国际结算》课程教学经验总结
一、课程总体情况说明
《国际结算》课程是为财经类金融专业(专科)国际金融方向开设的专业限定选修课和金融学(本科)的选修课。课内学时规定为72学时,录像课6学时,共4学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外汇结算业务所必备的国际结算的基本原理和基础业务知识,使其金融业务知识结构更为完备。本课程主要讲述国际结算中的票据种类和功能、国际汇款方式和托收方式的基本做法、信用证的基本原理及其各种信用证的业务流程、运输单据和其他单据、单据的审核、指定银行寄单索偿和开证行偿讨、信用证融资的业务介绍、代理行的基本业务以及贸易条件综述、银行保函、非贸易结算等内容。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新型人才。
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国际结算》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该课程目前的教学和考核方式仍然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和闭卷考核方式,该教学和考核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教学中无法全面体现该课程应用性、操作性的特点,二是对该课程的实际应用部分的考核相对困难。这种教学和考核方式并不能完整的传授和考核学生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具体来说,在教学和考核两个方面分别存在不同的问题。
(一)、教学方面。
1、新版教材学生难掌握重难点。
该课程采用的教材是《国际结算》(苏宗祥、景乃权、张林森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三版),教材内容较多,且很多内容基本上是从外文文献直接翻译过来的,有些内容翻译的很生硬,内容与传统的教材章节结构不同,学生对部分内容较难理解,一时无法掌握其重点和难点知识。
2、教学形式单一。
课堂教学仍是目前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最大。但课堂教学并不能满足该课程对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要求,而讲课方式基本上也是老师“一言堂”,老师从上课一直讲到下课,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和抄黑板,这种满堂灌的方式常常使学生“囫囵吞枣”不能消化。现在虽然普遍应用了投影仪等教学工具,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展示的内容更加丰富,但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该课程的实际要求。
3、教学中实践性的内容相对较少。
《国际结算》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增加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该课程教授和学习的一个内在要求,但受教学方式实践场地等的限制,目前对该课程的教学基本是以理论课为主,实践内容相对较少,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也较弱。
(二)、考核方面。
1、考核形式单一。
该课程的考核形式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就是指期末考试。形成性考核一般就是平时的书面作业。两种考核形式比较单一,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互相抄袭、分数偏高、教师对作业一次性批改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该课程的考核成绩难以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2、教学评价单一,缺乏实践性。
《国际结算》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增加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考核阶段,也应相应的增加对实践能力的考核部分。但现行实际对该课程的考核评价形式基本上就是期末考试加上形成性考核,形成性考核中虽然增加了课程实践的内容,但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是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实际结果是对该课程的教学评价单一,缺乏实践性。
三、对该课程教学和考核的反思及改进措施
针对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有效的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方法,使学生真正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从内容、过程控制等多方面完善现有的形成性考核体系,使形成性考核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来说,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我有如下的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方面。
1、以教材为依托,通过教师整理分析,形成简单易懂的教学体系。
新版教材内容较多,且很多内容基本上是从外文文献直接翻译过来的,有些内容翻译的很生硬,内容与传统的教材章节结构不同,学生对部分内容较难理解。教师应当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该课程的总结,形成简单易懂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对学生形成引导,使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
2、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讨论式或探究式教学。
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为了规避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用了讨论式或探究式教学,通过实践得到了较好的效果,我想讨论式或探究式教学可被认为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
讨论式或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讨论和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讨论式或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讨论式或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讨论和探究的情境,建立讨论和探究的氛围,促进讨论和探究的开展,把握讨论和探究的深度,评价讨论和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讨论式或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讨论和探究的目标,思考讨论和探究的问题,并掌握方法,敞开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由此可知,讨论式或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讨论或探究式课堂。
3、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
因该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相应的增加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实践操作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要通过幻灯片等形式对该课程涉及的实物图片和操作过程多多展示之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通过模拟软件模拟演练、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到企业进行实地实习等方式来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以丰富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考核方面。
1、适当增加形成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丰富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形成性考核可以通过过程控制促进学生学习,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课程考核方面,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形成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丰富形成性考核的内容。可借鉴部分课程如数学文化,形成性考核为100%,不再安排期末考试,把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效果的评价安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过程控制来实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这样可以形成有效地监督和评价制度。一方面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过程控制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也使得考核评价的结果也更客观、更科学。
2、在课程考核阶段,相应的增加对实践能力的考核部分。
由于该课程是门实践性、应用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阶段就要求增加对实践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考核阶段、也应相应的增加对实践能力部分的考
核。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可以选择部分形式来实现对实践方面的考核,比如可以选择操作项目作为实践内容公布给学生,让他们全面准备,课程最终结束后,由学生当场操作和评价。操作时,学生可以随机抽取2-3个综合性题目,口头陈述项目的原理、方法、步骤等,并对整个过程进行实际操作,教师根据口试结果,依据所答的问题难度系数和操作的规范程度,最终评定课程成绩,并当场告知学生考核结果。增加考核结果的透明性、客观性和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