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本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宪法的构成和内容;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识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明确宪法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2.识记宪法的构成和主要内容;理解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提高对宪法作为我国根本法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3.热爱中国共产党,支持党依法执政;增强对宪法地位的认识,热爱宪法、尊重和拥护宪法。
教学重点
1.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2.宪法的地位。教学难点
1.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原因。2.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相关宪法内容、地位幻灯片。2.精心备课,构建本课时知识网络。学生准备:预习新课,搜集宪法知识资料。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
谜语: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法由我生,效力我最高!(打一法律名称)?倓 教师总结:宪法地位很高,通过这个谜语就可以看出。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宪法、学习宪法,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宪法的组成和具体内容。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根本的活动准则 1.宪法的组成、内容
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8~21页的内容,要求学生知道宪法的组成和内容,并在书上作记号。
教师提出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视情况可组织同学展开讨论。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1)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2)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3)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通过宪法的组成和内容可以看得出来,它是我国的根本法。正是因为它是根本法,所以对宪法草案要进行全民讨论,才能突出对宪法的尊崇。
【知识拓展】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会,隆重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教师可安排学习浏览教材第20页最上面一段后,引导学生作出下列分析:(1)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原因或宪法具有至高无上权威原因: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2)如何维护宪法权威或是怎样使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3.中国共产党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表现
(1)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宪执政。
(3)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0页中间“相关链接”内容,以此来印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并且做到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
(二)最高的法律效力
【过渡语】宪法地位很高,我们上课前给大家列举的一个谜语可看出宪法的地位之高,那么宪法具体的“高”地位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本次课我们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1.最高的法律地位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20页下面到第21页的“探究与分享”,通过对比,让学生对宪法和其他法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最高的法律权威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探究与分享”,把表格中的内容填写完整。【知识拓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了明确的规定,如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第二十六条 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以后新满十八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
【知识拓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以受教育权为例,教师也可讲授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受教育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虽然从宪法方面看,受教育权只是20世纪才出现的宪法权利,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们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它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专门立法就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的受教育这项权利。
教师总结: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对比,可知: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方面的规定,是对宪法的具体化。
3.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师可出示幻灯片或让学生看教材第23页右上角图片,可以看出宪法处于我国法律的金字塔的顶端,让学生从直观上看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或者宪法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出示幻灯片或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左上角一段文字。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知识拓展】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政治重点之一就是“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被正式提出。因为劳动教养制度已经明显不符合中国的司法需求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是社会前进的一步。这意味着,劳动教养制度——此项在中国存在了数十年的制度将被停止使用,成为历史。
劳动教养制度是中国独有的制度。从法律形式上非刑法规定,而是依据国务院劳动教养相关法规的一种行政处罚,公安机关毋须经法庭审讯定罪,即可对疑犯投入劳教场所实行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思想教育等措施。
中央这一重要举措引起法律界极大关注。该举措主要体现三层要义:
其一,维护法律权威,为推进法治中国提供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劳教制度用行政命令来剥夺人身自由,与法治国家的要求不相符。宪法明确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废除劳教制度无疑维护了宪法的权威。
其二,避免侵犯公民权利事件的发生。除了侵犯公民正当程序权利以外,劳动教养主要是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废除这一制度对于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意义不容忽视。
其三,有利于履行国际义务,提升国家形象。中国早在上世纪末就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第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人人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显然,废除劳动教养制度明显与上述人身自由权原则相适应,也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
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1)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原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各种法律都是依照宪法来规定、细化的。如果与宪法相违背之处,则这条法律自动失效,所以宪法又被称为“母法”,制定和修改程序自然比“子法”更加严格。
(2)意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知识拓展】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一般法律不同: 第一,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不同。
宪法规定,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代表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修改宪法,可以保证宪法修改的严肃性,保证宪法修改的提议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和我国的实际。
第二,通过的人数不同。
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或者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三,公布的机关不同。
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宪法的修改由谁公布。实践中,四部宪法和四个宪法修正案都是由全国人大公布的。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由国家主席公布。
5.宪法与普通法关系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文字后,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习近平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维护宪法权威需要我们保障宪法实施,保障宪法实施就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宪治国需要我们首先了解宪法的构成和内容,明确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依宪治国还需要我们明确宪法的地位,那就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它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二篇: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二课保障宪法实施
《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学校
唐山市第二十中学
姓名
张鑫磊
《坚持依宪治国》教学设计
学情及内容分析
初二学生法律知识少,生活经验不足,对于他们而言,本课内容难度大,不易理解,所以,本节课除了课本的利用,我加入了大量的法律文本。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在认知事物、分析问题时,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感官经验,来对事物表面现象进行加工,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学习一门课程,需要建立该课程的认知结构,掌握其基本结构以及研究它的基本态度和方法。
本课通过阅读宪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现行宪法的框架,系统的掌握宪法的特点和法律地位,从而建立起宪法基础知识的基本结构。通过宪法与他法律文本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体悟宪法是根本法。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体会宪法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增强国家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能力目标:自觉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知识目标: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效力和法律权威,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教学重难点
1.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2.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课前准备
资料:1.3月5日至3月15日之间的新闻报刊
2.法律文本:《宪法》每人一本;其它法律文本包括《刑法》《民法总则》《选举法》《立法法》《教育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若干。分组:学生每组6-8人,团坐。
教学过程
一、新闻直击,导入新课
阅读3月5日-3月15日之内的新闻报纸等时事资料,找出
1.这个时间段内发生的热点时事 预设答案:两会召开 2.两会全称是什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找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关注度非常高的重大事件 预设答案:修改宪法
思考:为什么修改宪法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呢?
预设答案:因为宪法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通过新闻阅读,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树立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意识,初步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并引出今年宪法修改这一重要事件。】
二、查阅目录,初步感受
打开宪法文本,查阅宪法目目录。
1.从目录中你了解到宪法中都规定了哪些内容? 2.目录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预设答案:人民,说明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19页,了解一下宪法的制定修改过程。4.结合两个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答案: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
【通过对宪法目录阅读,初步感受宪法内容,认识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完成部分知识目标。】
三、合作探究,加深理解
独立思考:1.你认为谁需要遵守宪法?(也可通过阅读课本或宪法文本寻找答案)
预设答案: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
小组合作探究2.如果他们不遵守宪法,会有什么后果?
预设答案:就其本身而言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就整个社会和国家而言,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都不遵守宪法,宪法的权威树立不起来,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就无法得到保障 小组合作探究3.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否需要遵守宪法?(教师呈现党章)
【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对树立宪法权威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认识到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包括学生自己。完成能力目标。】
四、文本对比,深入探究 探究与分享一: 教师用图片的方式呈现我国法律体系现状。
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体系中的每部法律都有其独特的作用。请看课本21页,根据几部法律之间的“对话”,通过阅读手中的法律文本,完成填空。
从中,你能看出哪部法律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为什么?
预设答案:宪法,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而其他法律只是某一方面。
【通过阅读宪法及其他法律文本,进行总结概括并填空,引导学生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完成知识目标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的感受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树立宪法至上的理念。】 探究与分享二:
1.阅读除宪法外其他法律第一条。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答案: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
2.如果有其他法律的条款与宪法精神和原则不相符,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3.比喻一下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预设答案:是“母法”与“子法”的关系
【从宪法的内容角度比较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区别,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的理解。】 探究与分享三:
阅读宪法第六十四条,比较宪法的制定与其他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有何不同?为什么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从宪法的制定与修改角度与其他法律相对比,进一步思考严格的原因,深入理解宪法是根本法,关系治国安邦。】 探究与分享四:
再一次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地域如此辽阔,根据学过的知识判断,我国是如何做到法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是统一的呢?
预设答案: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的精神和原则相违背。
五、课堂小结,形成体系
【先由学生总结分享本课收获,由教师对本课的知识框架进行直观呈现,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有总体印象,对整个知识进行总结提升。】
六、阅读感悟,展示提升
宪法文本诵读
读一段、一条或一句你感触最深的宪法文本与大家分享。【熟悉宪法文本,从情感上增强对宪法的认同感】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教案:2.1 坚持依宪治国
第二课 保障宪法实施 第1课时 坚持依宪治国
知识目标
1.知道宪法的构成和内容。
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识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4.明确宪法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能力目标
1.识记宪法的构成和主要内容。
2.理解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3.提高对宪法作为我国根本法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中国共产党,支持党依法执政。
2.增强对宪法地位的认识,热爱宪法、尊重和拥护宪法。
重点
1.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2.宪法的地位。
难点
1.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原因。2.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教师准备:
1.制作相关宪法内容、地位幻灯片。2.精心备课,构建本课时知识网络。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搜集宪法知识资料。
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
谜语:排行我老大,国法之根本;子法由我生,效力我最高!(打一法律名称)?倓
教师总结:宪法地位很高,通过这个谜语就可以看出。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宪法、学习宪法,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宪法的组成和具体内容。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根本的活动准则 1.宪法的组成、内容
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8~21页的内容,要求学生知道宪法的组成和内容,并在书上作记号。
教师提出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视情况可组织同学展开讨论。
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1)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3)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通过宪法的组成和内容可以看得出来,它是我国的根本法。正是因为它是根本法,所以对宪法草案要进行全民讨论,才能突出对宪法的尊崇。
【知识拓展】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会,隆重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教师可安排学习浏览教材第20页最上面一段后,引导学生作出下列分析:
(1)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原因或宪法具有至高无上权威原因: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2)如何维护宪法权威或是怎样使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3.中国共产党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表现
(1)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宪执政。
(3)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0页中间“相关链接”内容,以此来印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并且做到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
(二)最高的法律效力
【过渡语】宪法地位很高,我们上课前给大家列举的一个谜语可看出宪法的地位之高,那么宪法具体的“高”地位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本次课我们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1.最高的法律地位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20页下面到第21页的“探究与分享”,通过对比,让学生对宪法和其他法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最高的法律权威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探究与分享”,把表格中的内容填写完整。
【知识拓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了明确的规定,如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第二十六条 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以后新满十八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
【知识拓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以受教育权为例,教师也可讲授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受教育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虽然从宪法方面看,受教育权只是20世纪才出现的宪法权利,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们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它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专门立法就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的受教育这项权利。
教师总结: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对比,可知: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方面的规定,是对宪法的具体化。
3.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师可出示幻灯片或让学生看教材第23页右上角图片,可以看出宪法处于我国法律的金字塔的顶端,让学生从直观上看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或者宪法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出示幻灯片或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左上角一段文字。
教师总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知识拓展】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政治重点之一就是“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被正式提出。因为劳动教养制度已经明显不符合中国的司法需求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是社会前进的一步。这意味着,劳动教养制度——此项在中国存在了数十年的制度将被停止使用,成为历史。
劳动教养制度是中国独有的制度。从法律形式上非刑法规定,而是依据国务院劳动教养相关法规的一种行政处罚,公安机关毋须经法庭审讯定罪,即可对疑犯投入劳教场所实行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思想教育等措施。中央这一重要举措引起法律界极大关注。该举措主要体现三层要义:
其一,维护法律权威,为推进法治中国提供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劳教制度用行政命令来剥夺人身自由,与法治国家的要求不相符。宪法明确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废除劳教制度无疑维护了宪法的权威。
其二,避免侵犯公民权利事件的发生。除了侵犯公民正当程序权利以外,劳动教养主要是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废除这一制度对于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意义不容忽视。
其三,有利于履行国际义务,提升国家形象。中国早在上世纪末就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第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人人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显然,废除劳动教养制度明显与上述人身自由权原则相适应,也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
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1)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原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各种法律都是依照宪法来规定、细化的。如果与宪法相违背之处,则这条法律自动失效,所以宪法又被称为“母法”,制定和修改程序自然比“子法”更加严格。
(2)意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知识拓展】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一般法律不同: 第一,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不同。
宪法规定,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代表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修改宪法,可以保证宪法修改的严肃性,保证宪法修改的提议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和我国的实际。
第二,通过的人数不同。
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或者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三,公布的机关不同。
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宪法的修改由谁公布。实践中,四部宪法和四个宪法修正案都是由全国人大公布的。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由国家主席公布。
5.宪法与普通法关系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文字后,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习近平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维护宪法权威需要我们保障宪法实施,保障宪法实施就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宪治国需要我们首先了解宪法的构成和内容,明确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依宪治国还需要我们明确宪法的地位,那就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它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坚持依宪治国 宪法的组成和内容的活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动准中国共产党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表现则最高的法律地位 最高最高的法律权威的法最高的法律效力律效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力宪法与普通法关系根本
第四篇:部编本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公民权利》教学设计
第三课 公民权利 第1课时 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目标
1.知道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权利等基本权利有哪些;了解宪法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
2.提高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认识能力,能认识和辨别侵害公民基本权利的违法行为;增强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意识和能力;理解公民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的必要性,懂得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维护宪法权威。
3.感受宪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感受宪法对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性;增强法律观念,提高宪法意识,激发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养成崇尚法律的思维习惯和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根据法治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塑造个人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权观念,在宪法最高准则的指引下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关心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积极、准确地行使对国家的监督权;珍惜公民基本权利,坚决维护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重点
1.公民基本权利。2.监督权和受教育权。教学难点
对政治权利和自由、劳动权、物质帮助权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准备:教学情景相关幻灯片。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理解新名词。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播放幻灯片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运用你的经验”,完成填空。教师展示幻灯片,展示下列填空:
小云上学,体现了她享有受教育权;妈妈当选人大代表,体现她享有被选举权;爸爸妈妈上班,体现他们享有劳动权;爷爷奶奶领取养老金,体现他们享有物质帮助权。
除此之外,公民还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呢?这就是我们本次课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 政治权利和自由
内容: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教师指导学生把握以下几项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条件: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意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知识拓展】了解剥夺政治权利
剥夺政治权利是指依法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剥夺政治权利包括剥夺以下四项权利:
1.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国家机关包括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事机关。也就是说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能担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的任何职务。
2.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可以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继续工作,但是不能担任领导职务。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必要前提和有效途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当然不能享有此项权利。
4.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这六项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政治自由,是人民发表意见、参加政治活动和国家管理的自由权利,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能行使这些自由。
2.政治自由
(1)内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意义: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3.监督权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最下面的“探究与分享”,回答问题: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总结:(1)公民行使监督权的表现: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2)注意问题: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3)意义: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知识拓展】反腐败必须重视“群众举报”
据有关人士透露说,十八大以来,中央查处的违纪违法、贪污腐败案件中,群众举报的案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总量也不断攀升,群众举报在反腐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3月,中央纪委信访室一位负责办理群众来信的工作人员说,某省的群众来信在2013年之前,每月不过几百封,目前达到了每月近3000封。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群众举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反腐败的秘密武器,这也难怪包括中央、各省市的巡视组在开展巡视的时候,都要在巡视的省内各大主流媒体公布各个巡视组的联系方式、巡视任务等,广泛宣传、鼓励大家积极反映巡视对象的问题线索。中央认为,只有调动了群众的反腐倡廉积极性,让群众参与到反腐败工作中来,反腐败工作才可能真正地取得群众满意的实效。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无处不在,他们行动起来监督干部的“四风”问题和腐败问题,无疑是让纪检监察干部的人数瞬间扩大了无数倍,让每一个领导干部身边,都有了纪检监察人员的眼睛。他们一旦有违规违纪的事情发生,借助现代化的网络,群众分分钟就可能把这些问题反映到纪检部门,这对官员腐败问题的及时、有效处理,无疑是立竿见影的。
人民群众是“老虎”“苍蝇”身边的监督员,任何蛛丝马迹都逃脱不了他们“雪亮的眼睛”。盯住“四风”新动向,不仅要靠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要靠广大群众,因为他们是反腐败的秘密武器。
4.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意义
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形式。
(二)人身自由
教师指导学生把握以下要点:
1.人身自由含义: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
2.人身自由内容: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人身自由重要性: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4.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表现:
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5~36页内容。幻灯片一: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幻灯片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幻灯片三:住宅不受侵犯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幻灯片四: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案例分析】
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案例
上海一名女大学生在屈臣氏公司的一家超级市场连锁店购物。在离开时,防盗铃骤响,商场女保安将她带入地下室进行搜身检查,女保安用手提电子探测器对女大学生进行全身检查后,探测器测出其髋部带有磁信号,女保安当即要求女大学生脱裤检查。女大学生以侵犯人身权、名誉权为由,状告上海市屈臣氏有限公司和屈臣氏四川北路店,要求公开赔礼道歉和赔偿精神损害50万元。
商场的检查是单独秘密进行的,并未引起女大学生的名誉贬损,不构成名誉侵权;但是,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由此,法院确认商场的行为侵犯了女大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判令被告:
一、屈臣氏向女大学生赔礼道歉。
二、赔偿女大学生人民币1万元精神损失费。
三、被告负担两审诉讼费共计人民币820元。
(三)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权利 教师指导学生把握以下几项权利: 1.财产权
(1)重要性: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及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财产。(2)宪法规定: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
【知识拓展】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是可以以金钱计算价值的,一般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时需以财产方式予以救济。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以物质财富为对象,直接与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民事权利,如所有权、继承权等,简称产权。
2.劳动权
(1)内容: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2)宪法规定: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3)意义: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其他收益,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有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第四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3.物质帮助权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过渡语】财产权、劳动权和物质帮助权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中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权利。受教育权属于公民哪一方面的基本权利呢? 4.受教育权
(1)含义: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
(2)教育的重要性或作用: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3)国家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政策或措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教材第37~38页的“探究与分享”,完成第38页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从三名同学的对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请把关键词填写在横线上。问题二:结合这段材料,请你和同学讨论:国家为什么要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下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安排小组发言,后作出总结。
教师总结:(1)根据对话图中最左边和最右边同学的回答可知:国家通过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并且是有物质保障机制的。我们可以通过“中央财政负担所需资金”“生活补助费”等字眼看到。根据中间一位同学的回答可知: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样就使得学生读得起书,读书没有后顾之忧,我们可以通过“免费”看出。(2)这一个问题主要考查对教育地位或作用的理解。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知识拓展】2016年9月9日,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此校是习主席小学母校)。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习近平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5.文化权利(1)内容:科学研究的自由、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和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2)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39页的“探究与分享”,思考回答:国家为什么要对公民的科学文化活动给以鼓励和帮助?
教师小结:活动经费由政府承担或买单,活动场地政府出面解决免费使用,有专门人员协助维护秩序等,都是国家或政府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表现;国家或政府给予的这些支持和帮助,可以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培训人才,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等。
6.其他权利
此外,我国公民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第四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教师总结:公民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主要有受教育权、文化权利,这些权利明确有宪法规定,也就是保障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利。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和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权利等基本权利,这些权利作为我们人权的一部分,宪法都有明确的保护规定。我们要珍惜、爱护、依法行使这些权利。到底该怎样依法行使这些权利,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五篇:2017-2018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人教版)教案:2.1坚持依宪治国
第二课 保障宪法实施 第1课时 坚持依宪治国
知识目标
1.知道宪法的构成和内容。
2.懂得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3.识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4.明确宪法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能力目标
1.识记宪法的构成和主要内容。
2.理解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3.提高对宪法作为我国根本法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中国共产党,支持党依法执政。
2.增强对宪法地位的认识,热爱宪法、尊重和拥护宪法。
重点
1.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2.宪法的地位。难点
1.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原因。2.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教师准备:
1.制作相关宪法内容、地位幻灯片。2.精心备课,构建本课时知识网络。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搜集宪法知识资料。
一、时政导入,场景激趣
图片: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保障。
教师总结:宪法地位很高,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宪法、学习宪法,非常有必要了解一下宪法的组成和具体内容。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根本的活动准则 1.宪法的组成、内容
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8~21页的内容,要求学生知道宪法的组成和内容,并在书上作记号。
教师提出问题: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老师视情况可组织同学展开讨论。老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后再作出点评或总结。
教师总结:(1)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3)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通过宪法的组成和内容可以看得出来,它是我国的根本法。正是因为它是根本法,所以对宪法草案要进行全民讨论,才能突出对宪法的尊崇。
【知识拓展】2012年12月4日,首都各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会,隆重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些从长期实践中得出的宝贵启示,必须倍加珍惜。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
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教师可安排学习浏览教材第20页最上面一段后,引导学生作出下列分析:
(1)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原因或宪法具有至高无上权威原因:
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宪法没有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如果宪法受到漠视,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
(2)如何维护宪法权威或是怎样使宪法成为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3.中国共产党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表现
(1)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宪执政。(3)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20页中间“相关链接”内容,以此来印证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并且做到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
(二)最高的法律效力
【过渡语】宪法地位很高,我们上课前给大家列举的一个谜语可看出宪法的地位之高,那么宪法具体的“高”地位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这就是本次课我们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1.最高的法律地位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20页下面到第21页的“探究与分享”,通过对比,让学生对宪法和其他法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最高的法律权威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22页的“探究与分享”,把表格中的内容填写完整。
【知识拓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了明确的规定,如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第二十六条 选民登记按选区进行,经登记确认的选民资格长期有效。每次选举前对上次选民登记以后新满十八周岁的、被剥夺政治权利期满后恢复政治权利的选民,予以登记。对选民经登记后迁出原选区的,列入新迁入的选区的选民名单;对死亡的和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从选民名单上除名。
【知识拓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四)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以受教育权为例,教师也可讲授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受教育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享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和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虽然从宪法方面看,受教育权只是20世纪才出现的宪法权利,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们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它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专门立法就是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的受教育这项权利。
教师总结:通过对表格的填写对比,可知: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方面的规定,是对宪法的具体化。3.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师可出示幻灯片或让学生看教材第23页右上角图片,可以看出宪法处于我国法律的金字塔的顶端,让学生从直观上看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或者宪法最高的法律效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教师出示幻灯片或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3页左上角一段文字。教师总结: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知识拓展】2013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废止劳动教养制度。《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定》中政治重点之一就是“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被正式提出。因为劳动教养制度已经明显不符合中国的司法需求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是社会前进的一步。这意味着,劳动教养制度——此项在中国存在了数十年的制度将被停止使用,成为历史。
劳动教养制度是中国独有的制度。从法律形式上非刑法规定,而是依据国务院劳动教养相关法规的一种行政处罚,公安机关毋须经法庭审讯定罪,即可对疑犯投入劳教场所实行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思想教育等措施。
中央这一重要举措引起法律界极大关注。该举措主要体现三层要义:
其一,维护法律权威,为推进法治中国提供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劳教制度用行政命令来剥夺人身自由,与法治国家的要求不相符。宪法明确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废除劳教制度无疑维护了宪法的权威。
其二,避免侵犯公民权利事件的发生。除了侵犯公民正当程序权利以外,劳动教养主要是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废除这一制度对于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意义不容忽视。
其三,有利于履行国际义务,提升国家形象。中国早在上世纪末就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第十四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人人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显然,废除劳动教养制度明显与上述人身自由权原则相适应,也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
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1)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原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任何组织或个人的根本行为准则,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各种法律都是依照宪法来规定、细化的。如果与宪法相违背之处,则这条法律自动失效,所以宪法又被称为“母法”,制定和修改程序自然比“子法”更加严格。
(2)意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一方面使得宪法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宪法的长期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知识拓展】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与一般法律不同: 第一,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不同。
宪法规定,有权提议修改宪法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代表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提出法律案;委员长会议、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都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修改宪法,可以保证宪法修改的严肃性,保证宪法修改的提议更加符合人民的意愿和我国的实际。
第二,通过的人数不同。
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多数通过。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或者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第三,公布的机关不同。
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宪法的修改由谁公布。实践中,四部宪法和四个宪法修正案都是由全国人大公布的。而依据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法律由国家主席公布。
5.宪法与普通法关系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文字后,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宪法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确认和保障,其他法律也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习近平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维护宪法权威需要我们保障宪法实施,保障宪法实施就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宪治国需要我们首先了解宪法的构成和内容,明确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依宪治国还需要我们明确宪法的地位,那就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它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练习:见练习册
根本宪法的组成和内容的活动准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则中国共产党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表现坚持依宪治国
最高的法律地位 最高
最高的法律权威的法
最高的法律效力律效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力
宪法与普通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