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本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8.1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
8.1公平正义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道公平的含义、内涵、作用;知道正义的内涵和正义的价值。
2.明确公平是一种态度或行为方式,提高对公平内涵的认识;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理解正义的价值。
3.增强自己崇尚公平、追求正义的情感;面对不公平和非正义行为敢于说“不”。教学重点 1.公平的作用。2.正义的价值。教学难点
1.对公平和正义含义或内涵的理解。2.正义的价值。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生活中有关公平和正义的相关情景幻灯片。学生准备:预习新课。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
故事:有两个故事,常被用来说明东西方传统对保证分配公平的不同做法。
一个故事来自美国著名财经作家戈登在《美国传统》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戈登通过“分面包的传说”回溯了西方保证公平分配规则的起源。据说,在古罗马军队中,士兵每天定量得到一块面包充当全天的口粮。一开始,切割面包与分配面包的任务是由长官一人担任,于是长官往往切割下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然后按关系亲疏决定切割下面包的大小进行分配。由于分配不公平造成军队内部矛盾甚至内讧的事不少。为了防止因争夺食物产生的争斗,罗马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极好的规章:当两个士兵拿到了一块面包后,规则要求一个士兵来分割,而另一个士兵首先出来选择属于他的一半。在这种规则下,分割面包的士兵出于自利,只能最大限度地追求平均分配。戈登认为,这种法律是从每个人的自利角度来制定的,以使其行为公平合理。自律法考虑到了每个人的利益,而不是一个集团的利益,不是那些制定和执行这些法律的人的利益。这也构成了西方以制度保证公平分配的传统。
传统中国人保证公平分配更多靠伦理道德约束。最经典的要数“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父亲让他把一袋梨分给家人,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父母,把其他的给了弟弟妹妹,而把最小的留给了自己。这个简单的故事之所以一直流传到今天,绝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小孩懂得谦让与礼貌,还体现了传统中国人关于公平分配的基本思想:公平分配的顺序是要照顾到老幼尊卑,体现传统伦理纲常,主持分配的人也应该是像孔融那样的有道德的人。如果把“孔融让梨”这个发生在家庭内部的故事放大到国家——在传统中国人那里,家与国本来就是一体的:公平分配的秩序必定体现了儒家纲常,而皇帝因“顺天承命”,是最高的道德代表与化身,同时作为最大的“家长”当然应该为所有的“子民”进行公平分配。
我们该如何认识公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和了解的第一个内容。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认识公平1.公平的含义和内涵
活动一: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101页最上面的“探究与分享”,思考:(1)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分配这四锭黄金?(2)结合“分黄金”的故事,谈谈你对公平的看法。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小结:(1)三个儿子每个人一锭,还有一锭分给老三,原因是老三身残体弱,为人善良。(2)公平就是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
活动二: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101页最下面的“探究与分享”,思考:依据你对公平的理解,请对上图中的行为和政策进行评价。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小结:左图中“请朋友帮忙摆平”,这种行为违背了规则公平原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法律不允许的行为。右图中“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帮助困难家庭和地区的孩子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这是一种机会公平。因为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要求党和政府为他们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在完成上述两个活动后,教师对公平的含义和内涵作出总结。
教师总结:(1)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2)公平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等。权利公平,要求每个人依法平等参与社会活动;规则公平,要求每个人受到行为规范的约束;机会公平,要求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2.公平的作用
【过渡语】学习了公平的含义和内涵后,公平有什么作用呢?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102页“探究与分享”,思考:结合以上图片,谈谈公平的价值。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1)对个人而言,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2)对社会而言,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知识拓展】应聘条件
现在大学生在应聘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的歧视,且歧视的理由让人哭笑不得。年龄、性别歧视是很常见的,竟还有“姓”歧视和“血型”歧视。一民办高校男生应聘客户服务主管时,就因为他姓“贾”,公司领导认为这个字会影响公司声誉而不予录取。一个大学生也因为姓“裴”而失掉了会计职位。还有一家国内知名公司,在“应聘须知”上除了注明对学历、工作经验的要求外,还要求应聘者血型必须是O型或B型,理由是O型和B型血型的人遇事沉着冷静,忠诚度高,心理素质好,善于驾驭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这种种的歧视,严重破坏了社会上公平竞争的原则。
(二)正义的力量
【过渡语】学习了公平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什么是正义行为以及正义有什么作用? 1.正义的内涵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103页上面的“探究与分享”,思考:在讨论什么是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时,同学们用关键词的方式给出了自己对行为特征的描述,请你来续写。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小结:正义行为,如:光明磊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高风亮节、正人君子、精忠报国、赤胆忠心、忧国忧民、见义勇为、秉公执法、公正廉明等。非正义行为,如:偷鸡摸狗、同流合污、贼眉鼠眼、小偷小摸、含血喷人、不择手段、阴谋诡计、造谣惑众、遮人耳目、装神弄鬼等。
教师总结:正义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反之,凡是阻碍社会进步、破坏公共利益的行为,就是非正义的行为。
2.正义的价值
活动一: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104页最上面“探究与分享”,可分小组讨论思考:上述事例对于你理解正义有什么启示?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正义作为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活动二: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104页最下面“探究与分享”,思考回答:国家建立和完善上述制度有什么意义?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更应体现正义的原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
活动三: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105页两则“阅读感悟”,提醒学生注意理解第一则“阅读感悟”最后一句话“无罪推定原则折射出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它是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
教师总结:正义的价值有三:①正义是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②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正义作为人类社会的理想追求,往往被当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③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正义,有利于恰当地调整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过渡语】公平正义有如此重大的力量价值,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是如何描述公平正义的呢?
【知识拓展】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公平正义的观点
1.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3.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4.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公平、正义的含义或内涵、作用或价值,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生活、身边的实际来予以理解,只有理解了公平、正义的真正内涵和价值,才能为今后我们进入社会追求公平正义、支持公平正义事业作贡献。
第二篇:部编本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公民权利》教学设计
第三课 公民权利 第1课时 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目标
1.知道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权利等基本权利有哪些;了解宪法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
2.提高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认识能力,能认识和辨别侵害公民基本权利的违法行为;增强保护公民基本权利的意识和能力;理解公民认真学习宪法,自觉遵守宪法的必要性,懂得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利,维护宪法权威。
3.感受宪法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感受宪法对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性;增强法律观念,提高宪法意识,激发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养成崇尚法律的思维习惯和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根据法治社会对公民的要求塑造个人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权观念,在宪法最高准则的指引下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关心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积极、准确地行使对国家的监督权;珍惜公民基本权利,坚决维护公民基本权利。
教学重点
1.公民基本权利。2.监督权和受教育权。教学难点
对政治权利和自由、劳动权、物质帮助权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准备:教学情景相关幻灯片。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理解新名词。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播放幻灯片或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运用你的经验”,完成填空。教师展示幻灯片,展示下列填空:
小云上学,体现了她享有受教育权;妈妈当选人大代表,体现她享有被选举权;爸爸妈妈上班,体现他们享有劳动权;爷爷奶奶领取养老金,体现他们享有物质帮助权。
除此之外,公民还享有哪些基本权利呢?这就是我们本次课要学习和了解的内容。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 政治权利和自由
内容: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等。教师指导学生把握以下几项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条件: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2)意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知识拓展】了解剥夺政治权利
剥夺政治权利是指依法剥夺犯罪分子一定期限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剥夺政治权利包括剥夺以下四项权利:
1.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国家机关包括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军事机关。也就是说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能担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的任何职务。
2.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可以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中继续工作,但是不能担任领导职务。
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必要前提和有效途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当然不能享有此项权利。
4.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这六项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政治自由,是人民发表意见、参加政治活动和国家管理的自由权利,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能行使这些自由。
2.政治自由
(1)内容: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意义: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3.监督权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最下面的“探究与分享”,回答问题:罗先生实名举报是在行使什么权利?他在举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总结:(1)公民行使监督权的表现:我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2)注意问题: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3)意义:公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行使监督权,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知识拓展】反腐败必须重视“群众举报”
据有关人士透露说,十八大以来,中央查处的违纪违法、贪污腐败案件中,群众举报的案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总量也不断攀升,群众举报在反腐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3月,中央纪委信访室一位负责办理群众来信的工作人员说,某省的群众来信在2013年之前,每月不过几百封,目前达到了每月近3000封。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群众举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反腐败的秘密武器,这也难怪包括中央、各省市的巡视组在开展巡视的时候,都要在巡视的省内各大主流媒体公布各个巡视组的联系方式、巡视任务等,广泛宣传、鼓励大家积极反映巡视对象的问题线索。中央认为,只有调动了群众的反腐倡廉积极性,让群众参与到反腐败工作中来,反腐败工作才可能真正地取得群众满意的实效。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无处不在,他们行动起来监督干部的“四风”问题和腐败问题,无疑是让纪检监察干部的人数瞬间扩大了无数倍,让每一个领导干部身边,都有了纪检监察人员的眼睛。他们一旦有违规违纪的事情发生,借助现代化的网络,群众分分钟就可能把这些问题反映到纪检部门,这对官员腐败问题的及时、有效处理,无疑是立竿见影的。
人民群众是“老虎”“苍蝇”身边的监督员,任何蛛丝马迹都逃脱不了他们“雪亮的眼睛”。盯住“四风”新动向,不仅要靠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要靠广大群众,因为他们是反腐败的秘密武器。
4.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意义
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这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形式。
(二)人身自由
教师指导学生把握以下要点:
1.人身自由含义:指公民的人身不受非法侵犯的自由。
2.人身自由内容: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3.人身自由重要性:人身自由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4.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表现:
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学生阅读教材第35~36页内容。幻灯片一: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幻灯片二: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幻灯片三:住宅不受侵犯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幻灯片四: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案例分析】
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案例
上海一名女大学生在屈臣氏公司的一家超级市场连锁店购物。在离开时,防盗铃骤响,商场女保安将她带入地下室进行搜身检查,女保安用手提电子探测器对女大学生进行全身检查后,探测器测出其髋部带有磁信号,女保安当即要求女大学生脱裤检查。女大学生以侵犯人身权、名誉权为由,状告上海市屈臣氏有限公司和屈臣氏四川北路店,要求公开赔礼道歉和赔偿精神损害50万元。
商场的检查是单独秘密进行的,并未引起女大学生的名誉贬损,不构成名誉侵权;但是,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由此,法院确认商场的行为侵犯了女大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判令被告:
一、屈臣氏向女大学生赔礼道歉。
二、赔偿女大学生人民币1万元精神损失费。
三、被告负担两审诉讼费共计人民币820元。
(三)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权利 教师指导学生把握以下几项权利: 1.财产权
(1)重要性: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及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都离不开财产。(2)宪法规定: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公民可以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财产,并依法占有和使用,获得收益和进行处分。
【知识拓展】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是可以以金钱计算价值的,一般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时需以财产方式予以救济。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以物质财富为对象,直接与经济利益相联系的民事权利,如所有权、继承权等,简称产权。
2.劳动权
(1)内容: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2)宪法规定: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3)意义:它是公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与服务活动,获得劳动报酬和其他收益,既可以保障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自身价值,也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职责。国有企业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第四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3.物质帮助权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过渡语】财产权、劳动权和物质帮助权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中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权利。受教育权属于公民哪一方面的基本权利呢? 4.受教育权
(1)含义:公民有按照其能力平等地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并获得相应物质保障的权利。
(2)教育的重要性或作用: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3)国家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政策或措施: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师安排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教材第37~38页的“探究与分享”,完成第38页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从三名同学的对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请把关键词填写在横线上。问题二:结合这段材料,请你和同学讨论:国家为什么要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下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安排小组发言,后作出总结。
教师总结:(1)根据对话图中最左边和最右边同学的回答可知:国家通过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并且是有物质保障机制的。我们可以通过“中央财政负担所需资金”“生活补助费”等字眼看到。根据中间一位同学的回答可知: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国家制定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样就使得学生读得起书,读书没有后顾之忧,我们可以通过“免费”看出。(2)这一个问题主要考查对教育地位或作用的理解。教育为个人人生幸福奠定基础,为人类文明传递薪火,成就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知识拓展】2016年9月9日,在第三十二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此校是习主席小学母校)。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我国正处于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但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时代需要的人才。
习近平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特别是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办学经费,健全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5.文化权利(1)内容:科学研究的自由、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由和从事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2)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予鼓励和帮助。
教师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39页的“探究与分享”,思考回答:国家为什么要对公民的科学文化活动给以鼓励和帮助?
教师小结:活动经费由政府承担或买单,活动场地政府出面解决免费使用,有专门人员协助维护秩序等,都是国家或政府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表现;国家或政府给予的这些支持和帮助,可以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培训人才,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等。
6.其他权利
此外,我国公民还享有平等权、宗教信仰自由等权利,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特定人群的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特殊保障。
【知识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第四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教师总结:公民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主要有受教育权、文化权利,这些权利明确有宪法规定,也就是保障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利。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和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权利等基本权利,这些权利作为我们人权的一部分,宪法都有明确的保护规定。我们要珍惜、爱护、依法行使这些权利。到底该怎样依法行使这些权利,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三篇:部编本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依法履行义务》教学设计
4.2依法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1.知道履行义务应坚持的三个原则;知道公民的法定义务有哪些;公民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法定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的能力;明确公民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明确履行法定义务重要意义,明确履行义务要坚持的原则;增强对国家、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重点
1.权利义务一致性。
2.公民应履行的法定义务内容。教学难点
1.理解权利与义务的相互关系。2.违反法定义务须担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情景所需幻灯片,认真备课。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场景激趣
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忠实地履行义务。
上节课我们学习和了解了公民的基本义务,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公民要怎样履行义务。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
【过渡语】公民该怎样履行义务呢?履行义务要求公民该怎样做呢?(一)原则一:权利义务相统一
1.权利与义务关系概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教师安排学习阅读教材第51页下面至第52页上面的“运用你的经验”,思考回答问题:(1)列举一项你所享有的权利,说说这一权利的实现需要他人付出怎样的努力。(2)列举一项你所承担的义务,说说履行这一义务对自己和他人具有什么意义。教师在学生思考、回答基础上,进行点拨小结。
教师小结:(1)示例:受教育权,实现公民的受教育权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2)示例:受教育义务,履行这一义务可以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二者关系一致性表现
(1)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反过来,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2)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3)公民的某些权利同时也是义务。例如,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师安排学习阅读教材第52页的“探究与分享”,思考回答问题: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就以下两种观点说明你的看法。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小结:(1)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2)“权利与义务如影随形,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享用了多少权利,就应履行多少义务”说明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反过来,公民自觉履行义务,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又为其权利的实现提供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3.坚持二者相统一做法
教师安排学习阅读教材第53页的“探究与分享”,思考回答问题:如何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小结:任何公民既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也不应只承担义务而不享受权利。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二)原则二:法定义务须履行 1.法定义务的含义及特征
法定义务是由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它具有强制性特征。2.法定义务的内容
履行受教育义务、依法纳税、遵守公共秩序、保护野生动物、遵守交通规则、依法服兵役、爱护公共财产等。
3.履行法定义务要求
(1)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2)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知识拓展】抢劫上网费8元,两在校学生受罚案例回顾
18岁的被告人肖某和16岁的被告人王某均为在校学生。2010年4月14日,因无钱支付网吧上网费,二人预谋抢劫学生。当晚二人拦截放学回家的学生被害人邓某等三人,并对三人扇耳光强行抢走身上现金共8元。
判决结果:湖南省武冈市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肖某、王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使用暴力和以暴力相威胁,强行劫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已构成抢劫罪。被告人王某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予以减轻处罚。同时,两被告人犯罪后认罪态度较好,酌情予以从轻处罚,两人为在校学生,系初犯,犯罪后确有悔罪表现,具备监护、帮教条件,对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决定对两被告人适用缓刑。法院以被告人肖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被告人王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六百元。
(三)原则三:违反义务须担责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行为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后果是什么? 1.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表现
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实施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没有实施法律要求做的行为,都是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
2.违反法定义务后果
违反法定义务,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民违反民事法律,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反行政法律,应当依法承担行政责任;违反刑事法律,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知识拓展一】发生在校园里的故意伤害案
王某和杨某均为某校初三住校学生,2017年3月5日第一节晚自习下课时,王、杨二人因琐事发生纠纷,杨某叫了几名同学打了王某,并说“大不了下了课再来”。王某遂将从同学陈某处借来的匕首藏在身上。当晚第二节晚自习下课后,王某与杨某再次发生争执,王某用匕首刺伤杨某的胸部、左臂部等处。经县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鉴定,杨某的损伤程度为重伤。
法院审理该案时认为:王、杨二人均为在校学生,发生争执后,王某不是寻求正当程序解决矛盾,而是以非对非,冲动行事,持匕首将杨某刺成重伤,其行为已构成了故意伤害罪。由于王某在犯罪时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根据案情的具体情况可对其减轻处罚,且王某确有悔罪表现,其父母也积极赔偿了杨某的经济损失,取得了对方的谅解,对王某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最后法院依法判处王某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
【知识拓展二】几种违法行为举例
1.行政违法行为,如工商登记干部吃拿卡要,对申请符合颁发工商执照的,刁难不发。2.民事违法行为,如堵住邻居的排水管道,不让雨水从自家屋边流过,违反相邻权。3.刑事违法行为,如A偷B家现金5万元,侵犯公民合法的财产权。4.违宪行为,如干涉他人依法发表言论,违反宪法的言论自由权。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上节课了解公民的基本义务基础上,重点学习了公民履行法定义务要遵循的三项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法定义务须履行、违反义务须担责。
第四篇:部编本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6.国家司法机关》教学设计
6.3国家司法机关
教学目标
1.知道人民法院的性质、分类、职责及工作要求;知道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分类、职责及工作要求。
2.提高对司法机关的认识能力;提高自己的法治意识和观念。
3.增强自己对司法严肃性、公平正义的认识;树立维护司法公平公正意识。教学重点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性质、职权。教学难点
1.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职责、工作要求。2.对司法独立性的认识和理解。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徽章幻灯片。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播放幻灯片,展示法的繁体字,拆解字意。
法,由图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会意字。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法代表着一种公平。而我们七年级下册学习的法律的含义是: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具有规范和保障作用,我们要树立法律信仰,增强法治意识,依法办事。在八年级上册我们又学习了法不可违,我们要预防违法犯罪,自觉地知法、学法、守法、用法,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
【过渡语】捍卫法律、执行法律、监督法律的国家机关是什么呢?(一)人民法院 1.性质及分类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中间一段文字,请同学回答人民法院的性质和分类是怎样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2)我国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分为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等。【知识拓展】我国有四级人民法院,分别是:基层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
1.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是:一般的第一审民事案件,都由基层人民法院受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2.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是: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和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
3.高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是:在本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4.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是: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和认为应当由自己审判的案件。
2.职权
人民法院的基本职权是审理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通过行使国家审判权,惩办犯罪分子,解决民事和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引导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知识拓展】法院法徽寓意
教师出示人民法院法徽,讲述人民法院法徽寓意:我国法徽的基本图案由麦穗、齿轮、华表、天平构成。既是法院的标志,也是法官的身份标志,体现着法官应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审判权,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深刻寓意。
3.工作要求
人民法院在司法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对公民权利提供有效救济和保障,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二)人民检察院
【过渡语】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主要是依据事实和法律行使审判权。那么人民检察院又是什么国家机关的呢?
1.性质及分类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7页中间一段文字,请同学回答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分类是怎样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2)我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
【知识拓展】人民检察院组织体系
最高检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是中国最高法律监督机关,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
省级检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 地级检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和省辖市的人民检察院; 基层检院:县、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
专门检院:专门人民检察院主要包括军事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院。
各级人民检察院都是与各级人民法院相对应而设置的,以便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办案。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职权
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对刑事犯罪行为代表国家提起公诉,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的公正,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知识拓展】检徽寓意
教师出示人民检察院检徽,讲述人民检察院检徽寓意:检徽的基本图案由盾牌、五颗五角星、长城和橄榄枝图形构成。盾牌和五角星象征着司法机关在国家法制建设中担负着法律保障等重要职责;长城象征着中国,充分体现了司法机关的国家属性,也象征着国家对司法工作顺利开展的坚强保障力;橄榄枝代表着和谐,象征司法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现行的检徽设计突出了代表国家利益的特征,现行的检徽设计突出了代表国家利益的特征,无论从代表国家对刑事案件的起诉,还是对公益损害诉讼的提起,均体现国家利益在司法领域代言人的象征意义。同时,这一设计理念还契合了检察机关承担维护法律公正的客观义务,即从刑事政策的角度对不起诉履行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或者就起诉案件行使一定的量刑建议权。
3.工作要求
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员,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忠实于法律,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我国的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二者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通过完成一个表格一目了然。二者共同起作用,有力地维护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板书设计
人民法院:性质、分类、职权、工作要求国家司法机关
人民检察院:性质、分类、职权、工作要求
第五篇:部编本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5.2基本经济制度》教学设计
5.1基本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1.知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了解各种经济形式的含义、地位、意义。2.明确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感受公有制经济中各种经济成分的不同作用。3.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多种所有制经济所具有的不同作用,用平等的眼光看待非公有制经济。
教学重点
1.基本经济制度。
2.国有经济的地位、作用。3.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教学难点
国家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材料及教学情景相关幻灯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材料。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展示幻灯片或请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运用你的经验”,思考回答问题: 这些同学父母的工作单位哪些属于公有制经济?哪些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公有制经济有国有企业里面的技术人员、家乡务农;非公有制经济有开小餐馆、外资企业、建筑公司。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一)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师提出问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它由什么决定? 在学生回答后作小结。
教师总结:(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由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
2.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内容
(1)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内容: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国家政策或态度 教师提出问题,待学生思考后请同学一一回答。
教师总结:国有经济的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共同所有。在我国,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和保障国家安全等,具有关键作用。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教师出示幻灯片或请学生阅读教材第61页的“相关链接”,了解和感受国有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拓展】国有经济的影响
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体现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引导和带动上。党的十六大强调,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国有经济控制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根本要求,也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需要。按销售收入计算,目前,国有经济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所占比重分别为:石油92.1%、石化69.3%、电力90.6%、汽车72.0%、冶金64.4%、铁路83.1%,在军工、金融、民航、通信等领域均占90%以上。这些行业和领域都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国有经济在这些行业和领域应继续处于支配地位。
另据国家统计局有关专家的研究,按营业收入计算,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的比重为43.5%,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一比重分别为66.1%和64.9%。国有经济比重超过70%的省区有9个,最高的是吉林省,为76.9%,其他8个从高到低依次为西藏藏族自治区、贵州省、甘肃省、黑龙江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青海省、江西省和云南省。国有经济比重低于50%的有7个省市,最低的是浙江省,为28%,其他6个从低到高依次为江苏省、广东省、福建省、山东省、天津和上海。
4.集体经济的含义、作用、国家政策或态度 教师提出问题,待学生思考后请同学一一回答。
教师总结:集体经济的生产资料属于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实现共同富裕等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知识拓展】集体经济成功范例
南街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它是集体主义经济的代名词。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下,南街村接近实现了共同富裕,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人们安居乐业。南街村成功的关键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集体主义。
南街村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城南隅,紧靠107国道,西临京广铁路,东临京珠高速公路。全村有回、汉两个民族,共848户,3180口人,1000亩耕地,总面积1.78平方公里。村里有26家村营企业,诸如拉面工厂等。1984年,村办企业的总产值只有70万元,到1995年已经达到12亿,实现了飞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南街村遵循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飞速发展。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地位、作用
(1)内容:在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2)地位、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加税收、扩大就业、促进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或态度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知识拓展一】非公有制经济内容
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它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种重要非公有制经济。
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它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它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种重要的非公有制经济。
【知识拓展二】非公有制经济重要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它不仅对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多样化生活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适应了中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符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也是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中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居于主体地位,由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能够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始终受到国家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不会冲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动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且还会在与公有制经济的联系、竞争和合作中,有益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和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还是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的就业体系,保持社会稳定,都需要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发展前景看,由于中央政策明确,地方政府支持,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人们思想观念更新,非公有制经济在一段时期内仍将快速增长,在中国社会发展中也将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对待非公有制经济,要积极鼓励、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3.基本经济制度意义
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宪法规定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重点一是要把握各种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知道国家对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同政策或态度。
板书设计 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内容
3.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国家政策或态度 4.集体经济的含义、作用、国家政策或态度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地位、作用 2.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或态度 3.基本经济制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