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8[人教版]
《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华阳小学
赖志平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4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
3、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一:激情导入,了解诗题。
1、导语:位于江西省北部的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草、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美不胜收。1996年12月,江西庐山风景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直以来,许多文人墨客每每到此,便文思泉涌,寄情山水,留下了不少诗篇。
2、背诵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出《题西林壁》。
3、理解诗题。
学生自读课文中1、2两 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听清老师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学生自由吟诗,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同桌或四人小组)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1)、学生齐读诗句。(2)、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与“岭”和“峰”搭配起来理解诗意。(3)、学生自由表达,老师归纳。
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都不一样:横着看,是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却是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的山的形状、姿态都不一样。(4)、感情朗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1)、对比朗读前两句和后两句诗,看看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2)、结合诗意,学生质疑,老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归纳和引导释疑。
如:a、诗人这样多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为什么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b、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c、“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可引导学生回忆《画杨桃》一文。)(3)、学生自由说,老师小结。
庐山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美?雄奇、壮丽、险峻还是幽美?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三、感情朗读,背诵体会。
1、角色体验:小诗人朗读表演。
2、练习背诵。
四、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
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读诗题,看注释,弄清诗题的意思。
2、学生自由吟读诗文。
3、指名试读,教师点评并范读,体会诗句的节奏。
二、结合注释,试讲诗意。
1、学生边读诗句边参阅课文中的注释,并试着串讲。(教师要巡回倾听,发现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2、指名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要求能把大致的意思说清楚。)
大致诗意: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
三、反复吟读,深入体会。
1、读第一、二句,想象意境。
诗人当时在什么地方?当时情况怎样?他有什么感受?(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的热情款待。)
2、读第三、四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在哪里?当时遇到了什么情况?
四、吟诵诗文,品味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1、重点吟诵第三、四句,引导学生发现两行诗句中想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2、美美地读,读出节奏美、音韵美。
五、体会名句的运用。
1、老师出示一些运用了这两首诗中的名句的段落,让学生感受运用名句的作用。
2、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恰当地运用这些名句,使文章变得更精彩。
第二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5 古诗两首(模版)
5、古诗两首
教学内容: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教学难点: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瑰宝。那今天我们就从展示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始,一起走进这美妙的古诗世界。谁愿意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
是啊,许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今天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课件3:课题)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1、请结合课文注释,理解题目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介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本文是苏轼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诗
出示(课件3:古诗)欣赏古诗,小声跟读两遍。
二、自学古诗
拿到一首古诗,首先我们要理解它的意思。同学们平时都怎样理解?
介绍常用方法拆分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三、理解古诗
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谁能试着读一读?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律朗读一遍吗?(师读)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自由练读。齐读。
作者是按横侧远近高低不同的方位顺序去看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学们还可以按哪些顺序去看庐山呢?(按不同的时间顺序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节去,如春夏秋冬;还可以不同的天气去,如晴阴雨等。)同学们真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真是„„(课件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人仅用14个字,就从不同的方位顺序写出了庐山的美景,那我们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写作的顺序。可以运用空间顺序,比如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外及内等;还可以运用时间顺序,比如春夏秋冬,早中晚等。注意了写做顺序,才能使文章更具有条理性。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关系?(诗人不认识庐山的原因是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局限,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两句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奇峰怪石;俯瞰幽谷深涧,仰望重峦叠嶂。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呈现,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你们能不能把庐山的美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四、领悟诗情
关于这首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为什么诗人站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部。)我们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们是时时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吗?要看清地球的全貌应站在哪儿去看?(出示课件5:地球),多美丽的星球啊!套用古诗的话说:真是„„出示课件6:不识地球真面目,只缘身在地球中。
结合我们今天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须怎样做?出示课件7: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出示课件8:优缺点全面看。
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试着这样评价一下自己? 刚刚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出示课件8: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古诗.五、古诗赏析
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今天就带来了另外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欣赏。出示课件《登庐山五老峰》、《庐山诗》、《庐山独夜》。请同学根据所学的朗读方法和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三首古诗。
六、升华主题
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在旅途中还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大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共同吟咏这首千古名作。出示课件8.七、快乐作业。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游山西村》。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5、学会一类生字豚.教学重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出示课件:课题。
2、提出学习目标(出示课件)
(1)把古诗读通顺,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画出诗的节奏,并读一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心境。
(3)能抓住重点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包含的意义。
(4)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展示学习成果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完成)
1、我会读、写生字词。(出示课件)
莫、腊、浑
2、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如:腊、浑等
3、我会流利地朗读古诗。(出示课件)
4、我会完成课后思考题。(出示课件)
(二)学文悟情展示
1、我会读。按节奏读古诗。(出示课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疑”和“又”字要重读。
2、我会悟(1)悟文本
(出示课件)知道“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吗?(出示课件:不要笑农家腊酒浑浊,丰收之年,他们全以丰盛的菜肴招待留下的客人。)
(出示课件)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吗?(出示课件:走过一座座青山,经过一条条溪水,突然看见柳色葱郁、鲜花明媚,又是一座村庄。)
(2)悟写法
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是抑的写法;“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扬的写法。
(三)创作性展示 1.展示个性感受
前两句诗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后两句诗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学了这首诗,我们从中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出示课件)只要不怕困难,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会有希望的。
2、会读诗人陆游写的其它诗吗?(出示课件)
3、展示心得体会。
三、知识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结合你的生活事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四、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练习题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说法正确的画上“√”,错误的画上“×”)
1、“辞”:左右结构,部首是“舌”,音序是“S”。()
2、“孟”:上下结构,部首是“子”,音序是“M”。()
3、“君”:半包围结构,部首是“口”,音序是“J”。()
二、写出诗句的意思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在这首诗中()两句叙事,()两句写景。描写了作者在春天里()的情景,表达了()的感情。
四、填上表示色彩的词
()毛浮()水,()掌拨清波
()日依山尽,()河入海流。
日暮()山远,天寒()屋贫。
两个()鹂鸣()柳,一行()鹭上()天。
五、阅读天地
还读过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句,来给大家背一背,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语文(上册)第二组 教学主题:观察与发现 课时:两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设计者:徐春娟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第十五小学
学习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在学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4、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并默写《题西林壁》。
学习重点:
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知道诗人的心境。学习难点:
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并默写《题西林壁》。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前准备:
搜集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评价方案
1、目标1采用自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通过课堂观察、教师提问来检测,使95%的学生能读准、会默写。
2、目标2通过朗读感悟、教师点拨、学生交流等方法,采用课堂观察、汇报交流、师生评议等方式来检测,使90%的学生达到会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目标3采用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集体交流等方法,通过课堂展示、教师提问等方式来检测,使90%学生达到能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使80%学生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4、目标4采用教师点拨、学生交流等方法,通过课堂提问、教师抽测等方式来检测,使90%的学生能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使90%的学生会正确默写《题西林壁》。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学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2、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西林壁》中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3、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并默写《题西林壁》。
学习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西林壁》中诗句的意思,并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学习难点: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默写《题西林壁》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第一单元的课文,知道了祖国有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那除了这些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很美呢?
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老师也想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展示庐山风景画)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看来大家都觉得庐山很不错,其实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也很喜欢庐山,他还为庐山写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诗题)
二、讲解
1.解诗题,知作者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 西林:庐山有两座寺庙——东林寺和西林寺,这里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 墙:墙壁)
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
唐宋八大家:三苏、韩愈、曾巩、欧阳修、王安石、柳宗元)2.抓字眼,明大意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把握朗读节奏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2)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从正面; 岭:连绵不断的高山; 侧:从侧面; 峰:高而尖的山头)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落实目标1和2】
(3)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面目:相貌,这里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缘:因为。)“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
这时候是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出来吗?(5)反复诵读,指名说全诗意思。
【设计意图】:在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会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心境。【落实目标3】
3.多诵读,悟诗情(1)多诵读: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2)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
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在小组交流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会体悟诗中所蕴含的的哲理。【落实目标4】
四、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能正确认识“腊、浑、豚”三个生字,会写“莫、腊、浑、疑”四个生字。
2、在学文的基础上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并能熟读成诵。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
4、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在熟读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人的心境。学习难点:在知道古诗意思的基础上,能正确说出诗中所含的哲理。
一、知识链接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题西林壁》,检查一下背诵这首诗。
二、解诗题,知作者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对陆游了解多少?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2.“山西村”在什么地方?“游山西村”是什么意思?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歌。
三、抓字眼,明诗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节奏,“疑” 与“又”这两个要重读,读出意境。(小组读,指名读,分男女同学读。)【落实目标1和2】
3、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诗的方法,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
1、请同学们再去反复地读这两句诗,告诉老师你读到了什么?(能抓住重点词进行品读吗?也就是说你从那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
预设:“足”是什么意思?指什么足,想像一下,山民招待客人时会让客人怎样喝酒,要求客人怎样吃肉,对,这就是农家人,他们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客气。那同学们想一想,在作者眼里,这里的“足”难道单单指酒菜足吗?那还指什么足?你能把山民的这份淳朴、好客情感通过读不折不扣的,足足的表达出来吗? 自由读——个人读_个人读——齐读。
2、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是什么意思?诗人叫人不要笑什么呢?对,这里的酒菜肯定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由此可见,在诗人的眼里,他不看重什么,他看重是什么?,相信此刻诗人已被山民这份淳朴,这份热情深深的打动了,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诗人内心的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吧!自由读——个人——齐读。
3、同学们此刻你眼前仿佛看见了山西村村民招待客人的怎样一个画面?又仿佛听见乡亲们和诗人说了些什么?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汇报。
(2)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设计意图】在自学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提示指导,会概括出诗句的意思,并体会出诗人的感情,【落实目标3】
是啊!即使走到了路的尽头,你也有可能欣赏到别样的美景。同样的道理,即使人生陷入了困境,你也可能会绝处逢生。
诗人此时的心情肯定是非常的——那这份欣喜之情,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本来以为自己是陷入绝境,无路可走的,突然发现一片无限的风光,这前面一句该怎么读?后面一句又该怎么读?对,要先先抑后扬。个人读——齐读。
四、多诵读,悟诗情
1、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首诗跟《题西林壁》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呢?那就是既有美丽的景色描写,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这首《游山西村》里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说明什么道理呢?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来,这句诗句能成为千古绝唱绝对有它自己的理由,当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记住他了。一起读读这句千古名句。
2、同学们,你愿意把这首千古流传的古诗永远留为自己的记忆吗?请赶快把它背下来。
3、对于古诗,我们不但要会背,还要有感情地朗诵,同学们自由试着读,指名读、同桌读、齐读。【落实目标4】
五、课堂作业
1.背诵、默写《游山西村》。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的意思。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盛情待客
山重/水复 /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
写景抒情 景色迷人
第五篇: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7[人教版]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诗句和诗中所含哲理
关键: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两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录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板书诗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小黑板出示学习任务)。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播放庐山风景。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底)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身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师小节: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师问: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感悟写法
作者是怎样写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
第一课时 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2、将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附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一、引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学的?
(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指导学生积累学习方法,学以致用。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2、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自由读诗,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让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要注意进行“用我口说我心”的训练。)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这个村子美吗?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以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收获、见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争辩,这样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潮,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四、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第二课时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巩固练习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作业
创作一首赞美家乡的诗。
附: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