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_1

时间:2019-05-12 22:49: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_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_1》。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_1

古诗词三首之《牧童》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我们既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也看到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靠近快乐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孩子的生活情景。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课件出示:5 古诗三首】

【课件出示:牧童骑牛图】同学们,骑牛的人是谁?这是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这是个自在、快乐的牧童?

【课件出示古诗:牧童【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这首古诗是吕岩,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吕洞宾所作。关于吕洞宾,谁来谈谈你对他的了解?【课件出示资料袋:吕岩 字洞宾,唐代京兆人。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同学们,俗话说,“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吕洞宾。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牧童》,走进吕洞宾言说的快乐中去。

二、读通诗文,触摸快乐

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请再读古诗,试着划分诗歌的节奏。【课件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谁来展示展示你诵读诗文的魅力?还有不服气的同学吗?与他PK一下。

同学们,你们读得都很精彩!谁来与大家分享分享你读诗后的感受?

三、读懂诗意,走进快乐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研读古诗吧!【课件出示第一句诗:草铺横野六七里。】谁来读读?

同学们,“草铺”的“铺”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铺】【课件出示:铺开】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横野”指什么?【课件出示:横野】【课件出示:广阔的原野】

同学们,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小结:同学们,“草铺横野六七里”看似写景,实为以景衬情,作者写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和第二句诗一起读来也是很有韵味。但是,牧童那份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快乐则荡然无存,和全诗所要言说的主旨格格不入。更为巧妙的是,这句诗中一“铺”一“横”把绿草的茂盛和原野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件出示第二句诗:笛弄晚风三四声。】“笛弄晚风三四声”说的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在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声吹出的悠扬笛声。】

同学们,诗句中“弄”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弄】【课件出示:逗弄,吹。】把“吹”代入诗句中,读读诗句这样写行吗?

【课件出示: 笛弄晚风三四声。笛吹晚风三四声。】

同学们,你们从“弄”中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小结:同学们,“笛弄晚风三四声”作者采用以声衬情的方式,落笔在悠扬悦耳的笛声上,“未见牧童其人,先闻悦耳笛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试想,一天放牧回来,倘若牧童闷闷不乐怎会笛弄晚风三四声呢!这真是,牧童的惬意之感无以言表,笛弄晚风是最好的表达和言说。这句诗,有个极为亮眼的词语——“弄”,恰如其分的表达出牧童当时的状态和心境,如果换成“吹”,整首诗意蕴让人大跌眼镜。

【课件出示第三句诗:归来饱饭黄昏后。】

同学们,“归来饱饭黄昏后”写出了牧童的自在,你从哪里读出来?【课件出示:黄昏后】

同学们,牧童在“黄昏后”才吃饱饭,在牧童“饱饭”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

同学们,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饭后的黄昏时分。】

小结:同学们,“归来饱饭黄昏后”告诉我们牧童回家吃饱饭已是黄昏之后。这里,虽然没有家人聚集的场面,没有父母的表现和参与,可是我们从“黄昏之后”的“饱饭”,可以想见牧童在家的其乐融融。这就是诗的的留白,诗的张力和魅力所在。

【课件出示第四句诗: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不脱蓑衣卧月明”说了什么意思?【课件出示: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同学们,吃饱饭的牧童,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心情怎样?

小结:同学们,“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牧童是累了,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什么都不想;或是回想白天的经历;或是悠然地欣赏着草地夜景。更为紧要的是牧童静享那份独有的惬意把古诗意蕴推上了更高的层次。

四、细读诗眼,提炼快乐

【课件出示整首诗】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理解和感受自己读读这首诗。谁来试试?一起来读读。

同学们,第四句诗的“卧”把牧童的快乐写的淋漓尽致。劳累了一天的牧童,在皓皓明月高挂的夜晚,躺卧在草地上,是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什么?

同学们,牧童躺卧在草地上,一点也不用担心,相反是一种独有的享受,在享受中他可以欣赏什么?

同学们,毫无疑问,《牧童》满诗尽是快乐。在第四句诗的“卧”是诗眼,是牧童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放牧归来时间晚迟、家长是否会指责、牲口能否吃饱、笛弄的时间和姿势、是否脱蓑衣躺卧„„更是因为他躺卧在草地上,可以好好地享受欣赏皓皓明月、吹拂舒心晚风、欣赏草铺横野的夜景、静闻野花的香气、回味白天放牧的情景„„

同学们,根据你的体会,谁来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件出示: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延伸阅读,强化快乐

六、同学们,牧童,是不少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对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牧童的诗文吗? 那同学们在课下自由交流交流好吗?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学习了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以及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得的生活。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记住这个在风中吹笛的小牧童,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乘上诗歌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感受牧童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八、快乐作业: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尝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附板书设计:

牧童 铺 弄 饱 卧

牛儿笛声为友

月夜清风相伴

第二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 牧童》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

十墩小学 刘宏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出示牧童图片课件:同学图片上是什么?——牧童 看到图片你们有没有想到一首诗呢?——背诵《所见》。

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今天刘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一首关于牧童的诗。

二、学习古诗

(一)解诗题、知诗人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题目,“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2.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3.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4.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5.指答。

6.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二)读诗句

1.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2.(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3.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4.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5.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6.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7.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

(三)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读着这些诗句,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画面,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点字成句的游戏。

1.理解“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理解:铺、横野、弄、六七里、三四声

2.理解“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3.感悟:牧童会想些什么?诗人会想些什么?

三、小练笔。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2.生动笔。3.交流。

四、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1.学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①谁来背。(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②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五、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一首,大家一起欣赏。

六、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收集有关童年或牧童的古诗,做成手抄报,同学之间交流。

第三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比较下面多音字的读音

快乐()清平乐()

剥()落剥()莲蓬

亡()羊补牢亡()赖

二、读诗句,再联系诗句填空

1、《牧童》一诗,诗中有景,这景是();诗中有情,这情是();

诗中有人,这人是(); 诗中有声,这声是()。

2、《舟过安仁》一诗,诗中有作者所见,这所见是()。也有作者所悟,这所悟是()。

3、读《清平乐·村居》,看看三个儿子分别在干什么?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发挥你的想象填空

大儿子正在(),他想();

二儿子正在(),他想();

三儿子正在(),他想()。

三、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还有很多,让我们来整理一下,把下面诗句填完整,感受他们的童年生活,认识更多的“小儿”。

(),飞入菜花无处寻。

儿童散学归来早,()。

蓬头稚子学垂纶,()。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4.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 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2)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2.交流反馈。学习《牧童》。(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学习《舟过安仁》(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第五篇:最新: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古诗词三首_人教新课标-文档资料

古诗词三首

①牧童

1会本课2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的意思。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板书:牧童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4学生反馈并质疑。(教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弃:逗弃。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1)草铺横野六七里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2)笛弄晚风三四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3)归来饱饭黄昏后

牧童放牧归来吃饱晚饭,已是黄昏之后了。(4)不脱蓑衣卧月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当然,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1)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含义。(2)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3)必须读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课堂伊始,我以“八仙过海”的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初读古诗,互读古诗,提示容易出现错误的字的读音,并且落实重点生字“牧”“蓑”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由于以往一直都在渗透古诗的学习方法,所以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这几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上下行文中的关联感悟到了古诗的对仗关系,有的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有的从“月明”体会到了古时候生活的静谧,儿童与自然的亲近,还有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地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往往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就能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那种自由自在的儿童生活体会得淋漓尽致。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朗读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读得入情入境。并且在当堂就完成了古诗默写,教学效果非常好。

②舟过安仁

1会认“棹”字,会写“遮”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3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课件、录音机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背诵《牧童》。

2上节课我们所学的《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两首诗词,去感受古代儿童生活的另类画面。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提示课题,了解作者。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我们先来听一遍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比一比谁的坐姿最端正,听得最认真。

2听录音。

3检测:谁有信心读好?指名读——再指名读。易错字:篙(gāo)棹(zhào)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教师:大家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自学指导。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看课下注释、结合插图或查工具书,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5分钟后,我们来比一比,谁回答得好。)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测

教师:刚才大家自学得都很认真,相信这首诗也难不住大家。1学生说,其他人补充不足。

诗意: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2展示读诗。指名读诗,教师评价,然后齐读。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背诵)

教师:大家读得真好。这么好的诗句,我们赶快把它积累到脑子里去吧。

指名背——带感情指名背。

六、默写

大家背得可真好,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我们一起来写吧!比比谁默写得正确,字体端正,卷面干净。(学生默写古诗,交给组长检查,交给老师抽查)

我先板书了全诗内容,然后边说边介绍了学习目标:音、读、意、背、说、画。当然学生明白每一个字用意之前先解决读音:篙、棹、遮,加强读书,组词练习;然后分组分句理解各句含义,选派一代表上台写含义,老师再引导理解各句真正含义;背一背,指导朗读三、四遍,我说原句,大家说含义,最后学生评一评诗中小孩有什么特点,给诗画一幅简笔画。

③清平乐•村居

1.会认“媪、剥”两个生字,会写“醉、媚、锄、剥”四个生字,理解新词“相媚好、无赖、卧剥”。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3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录音机、乐曲,《清平乐•村居》的情景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悟比较,发现韵律美

1背诵学过的古诗。

2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类与古诗相似的体裁:词。3投影出示全词,教师配乐朗读。

4学生试读,教师再指名读。(正音,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5你发现题目上,诗与词有什么不同?(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

6学生自由读,再配乐读。

二、结合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组图)哪一幅跟你想象中的情景最像?

2同学们,这幅画是根据辛弃疾这首《清平乐•村居》画的,联系画面,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3学生交流:

▲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要点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平时的语言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感悟小儿调皮可爱。要点点拨:(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天真可爱,调皮可爱)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子,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感悟景美 要点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指名读。)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要点点拨:(1)理解“翁媪”。

“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

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学生:一对年老的夫妻。(2)理解“相媚好”。

边看图边想象,他们会聊些什么呢?听着他们聊天的内容,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你能体会出这里的“相媚好”是什么意思吗?(假如你是老爷爷、老奶奶,你会说什么?)

(3)理解“醉里吴音”。

教师相机讲解“吴音”:辛弃疾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在江西上饶,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音”就是吴国的地方话。4你觉得《村居》这首词中哪些字词值得细细地品一品?(“醉”)

三、描绘画面,体会意境

1描述画面。

2景美,人更美,在你眼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村居生活?(亲亲热热的村居生活;快乐的村居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生活)

四、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感受啊!请浏览一段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年。这首词就是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五、吟唱背诵

1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我想这个村居也一定记在我们心中了。我们来试着背一背这首词,能背的同学就尽量背,实在记不住的也可以看一下书。教师引背。

2清平乐本就是一种曲调,那我们就配上我们熟悉的音乐唱一唱这首词。

六、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用极其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词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下载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_1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_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