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0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6.2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6.2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教学设计》。

第一篇:36.2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需二个课时讲授;首先通过以前学过的频率、中位数等等知识,复习旧知,由频率分布的相关知识导入课题,这样消除了学生接触新知识的突然性和盲 目性。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操作中,同时操作中让学生理解“频数、频率分布表„”概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掌握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折线图的制作步骤; 会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表示数据; 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数据。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的过程,体会由样本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整理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 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点:频率分布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的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式。

教学媒体:幻灯片、直尺。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它们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数据 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里的一次代 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 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ⅰ.复习提问

可由教师概述如下意思:前面讲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数,它们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里某个学科的考试情况,有时不仅要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些我们要来学习如何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ⅱ.新课教授

课前准备: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去超市做调查。小亮记录的结果如下:

小明按饮料的品牌分类,用画“正”字的方式记录购买各品牌饮料的人数,并计算购买各品牌饮料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

饮料品牌画“正”字记数人数/名百分比 k正 正 正1530% b正 918% l正 918% q正 一612% 合计50100% 教师提问:

1.你认为谁的记录方式好?根据记录的结果能很快说出购买哪种品牌饮料的人数最多? 2.通过对本超市一天销售饮料的调查结果,能大概推算各品牌的饮料在本地的市场占有率吗?

显而易见,通过上面的统计表,可以很直观的看出购买各品牌饮料的人数及相应的百分比。师:k出现的频数是15,频率是,把各个 类别及其对应的频数 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所得的表格就是频数分布表。例如上面我们所列的这个表格就是一个频数分布表。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图形直观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分布情况:

这样的统计图叫做频数分布直方图。ⅲ.练习

我们看一则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34837万户,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数为3.44人。20 03年10月,抽样调查全国42927户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数为2.9 7人。调查班上全体同学的家庭人口数。

(1)小组讨论后,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开展调查。(2)汇总数据,填写频数分布表,计算频率。家庭人口数123456„合计 家庭户数 频率

(3)画频数分布直方图表示结果。

(4)计算人口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让学生在课下完成这个练习。(同时还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关系)除了以 上练习外,还要再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在咱们班同学中,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和3.44与2.97哪个更接近?

2.要了解全国所有家庭人口的平均数,以咱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为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如何 ?

3.要了解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口的平均数,以咱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为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如何? 板书设计: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1)

一、复习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新授 频数分布图 第二课时: ⅰ.复习提问:

复习上一堂课讲的“引入例”及其求解过程,自然引到作频率分布和画频率分布直方图。ⅱ.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画图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

生:为了更直观的显示数据。

师:画图的目的是为了将频率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为此目的,通常用小长方形的面积来表示各组频率的大 小.这样就要构造一个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系,使其横轴表示数据,纵轴表示频率与组距的比值.然后指出;为了便于画图,两轴的交点不一定是坐标为(0,0)的点,两轴的单位长可以不同。

还有,它与频率分布表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结果的两种形式,互为补充,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说明频率分布的情况。现在我们看这个例题:

161 164 159 153 161 162 161 164 165 158 165 157 157 163 160 162 162 159 154 16 2 152 154 157 161 167 162 163 164 154 158 165 163 161 153 149 162 164 168 154 162 158 170 157 158 155 161 166 157 154 159 159 162 158 155 165 150 171 174 167 168 158 157 160 160 168 152 157 158 155 160 170 169 156 161 159 158 157 155 159 161 师:面对大量无序的数据,回答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并不容易,因此,我们需要先对数据进行分组统计,用表格或图形来反映数据的全貌。[教法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于每一步,先由各小组提出做法报告每一步的结果,然后适当开展一些讨论,以有利于熟悉解题每一步的要求,发现学生在理解上述要求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这样一种处理例题的方法,上述例题的学习过程也起到了课堂练习的作用。师: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80 名男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法]:教师引导学 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最大值是174,最小值是149,它们的差是: 174-149=25(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

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注: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9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4.列频率分布表(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1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

画“正”字计数,得到各组的频数和频率: 148~150147.5~150.5 22.5% 151~153150.5~153.5 45.0% 154~156153.5~156.5正 正1012.5% 157~159156.5~159.5正 正 正 正 22 27.5% 160~1621509.5~162.5正 正 正 正2025.0% 163~165162.5~165.5正 正 一1113.75% 166~168165.5~168.5正 一67.5% 169~171168.5~171.5 45.0% 172~175171.5~174.5一11.25% 合计80100% 在学生列出频率分布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频率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教法]: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而且能掌握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步骤和要求。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清楚地反映了身高的分布规律。

更进一步,为了更直观地刻画数据的总体规律,我们还可以在得到频数分布直方图 中取点,并把这些点连起来,得到频数折线图:

ⅲ.练习

学校要订购校服,男生的校服从小到大有6个号码。

(1)根据上面80个身高数据,按下表的分组统计各组人数,并计算频率。人数/名 频率

(2)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3)对订购各号码校服的数量或频率提出你的建议。ⅳ.课堂总结: 1.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2.方法小结:

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 分布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 .列出频率分布表;5.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第二篇: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教学设计

18.3数据的整理与表示(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掌握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折线图的制作步骤; 会用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表示数据; 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图表表示数据。2.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的过程,体会由样本对总体进行推断的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根据数据整理的结果,作出合理的整理和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 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点:频率分布的概念及其获得的方法。教学难点:列频率分布表的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学媒体:幻灯片、直尺。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等.它们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数据 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里的一次代 数考试情况,不仅要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 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此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

这样以旧拓新,设疑置问地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引而不发,学生疑问重重,起到了渗透教学目标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前面学习的平均数与方差,反映了样本和总体的两个特征: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但是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这些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这就需要研究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一般步骤是:计算极差,决定组距与组数、决定分点、列出频率分布表,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Ⅰ.复习提问

可由教师概述如下意思:前面讲了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波动大小的数字特征,如平均数、方差数,它们从某一侧面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知道这些情况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数据在整体上的分布情况,例如,对于班里某个学科的考试情况,有时不仅要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的占多少,80分与90分之间的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因些我们要来学习如何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Ⅱ.新课教授

课前准备: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去超市做调查。

为了了解不同品牌饮料的市场占有率,小亮和小明选择了一家超市进行调查,对当天50名顾客购买饮料的品牌进行了记录。用字母K,B,L,C分别表示四种销量最大的饮料品牌,用字母Q表示这四种品牌以外的品牌。小亮记录的结果如下: C K C Q L L C K L K C K K B C K B C K B B L L B L K C C Q Q Q C K K K K B L Q B L K B K L K C B Q C 小明按饮料的品牌分类,用画“正”字的方式记录购买各品牌饮料的人数,并计算购买各品牌饮料的人数所占的百分比。

饮料品牌 画“正”字记数 人数/名 百分比 K 正 正 正 15 30% B 正 9 18% L 正 9 18% C 正 正 一 11 22% Q 正 一 6 12% 合计 50 100% 教师提问:

1.你认为谁的记录方式好?根据记录的结果能很快说出购买哪种品牌饮料的人数最多? 2.通过对本超市一天销售饮料的调查结果,能大概推算各品牌的饮料在本地的市场占有率吗?

显而易见,通过上面的统计表,可以很直观的看出购买各品牌饮料的人数及相应的百分比。生:购买K品牌饮料的人数最多,K,B,L,C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找中小等学生回答)师:K出现的频数是15,频率是,把各个 类别及其对应的频数 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所得的表格就是频数分布表。例如上面我们所列的这个表格就是一个频数分布表。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图形直观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分布情况:

这样的统计图叫做频数分布直方图。Ⅲ.练习

我们看一则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34837万户,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数为3.44人。20 03年10月,抽样调查全国42927户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数为2.9 7人。调查班上全体同学的家庭人口数。

(1)小组讨论后,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开展调查。(2)汇总数据,填写频数分布表,计算频率。家庭人口数 1 2 3 4 5 6 … 合计 家庭户数 频率

(3)画频数分布直方图表示结果。(4)计算人口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让学生在课下完成这个练习。(同时还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关系)除了以 上练习外,还要再思考下面的问题 1.在咱们班同学中,平均每户家庭人口数和3.44与2.97哪个更接近?

2.要了解全国所有家庭人口的平均数,以咱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为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如何 ?

3.要了解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口的平均数,以咱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为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如何? 板书设计: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1)

一、复习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新授 频数分布图 第二课时: Ⅰ.复习提问:

复习上一堂课讲的“引入例”及其求解过程,自然引到作频率分布和画频率分布直方图。Ⅱ.新课讲授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画图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生:为了更直观的显示数据。

师:画图的目的是为了将频率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为此目的,通常用小长方形的面积来表示各组频率的大 小.这样就要构造一个平面上的直角坐标系,使其横轴表示数据,纵轴表示频率与组距的比值.然后指出;为了便于画图,两轴的交点不一定是坐标为(0,0)的点,两轴的单位长可以不同。

还有,它与频率分布表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结果的两种形式,互为补充,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说明频率分布的情况。现在我们看这个例题:

从某学校九年级任意选择了80名学生,测量他们的身高,数据如下:(单位:cm)161 164 159 153 161 162 161 164 165 158 165 157 157 163 160 162 162 159 154 16 2 152 154 157 161 167 162 163 164 154 158 165 163 161 153 149 162 164 168 154 162 158 170 157 158 155 161 166 157 154 159 159 162 158 155 165 150 171 174 167 168 158 157 160 160 168 152 157 158 155 160 170 169 156 161 159 158 157 155 159 161 如果用x(cm)表示身高,从这批数据中,你能马上判断x<154,154≤x<166,x≥166各有多少人以及各占多大的百分比吗 ?

师:面对大量无序的数据,回答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并不容易,因此,我们需要先对数据进行分组统计,用表格或图形来反映数据的全貌。[教法 ]: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于每一步,先由各小组提出做法报告每一步的结果,然后适当开展一些讨论,以有利于熟悉解题每一步的要求,发现学生在理解上述要求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这样一种处理例题的方法,上述例题的学习过程也起到了课堂练习的作用。师:我们知道,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反映了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但是,有时只知道这一点还不够,还希望知道身高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多,在哪个小范围内的学生少,也就是说,希望知道这80 名男生的身高数据在各个小范围内所占的比例大小,为此,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适当整理.整理数据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教法]:教师引导学 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让学生先对整个数据进行初步观察,找出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数据,然后按顺序将全组数据过一遍,将每个数据与所找出的数据进行比较,如果前者更小,就用它来取代后者,并继续往下进行,从而最后得到其中的最小值,同理得到其中的最大值。最大值是174,最小值是149,它们的差是: 174-149=25(厘米)。

算出了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就知道这组数据变动的范围有多大。2.决定组距与组数

将一批数据分组,一般数据越多,分的组数也越多,经验法则是: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按照数据的多少,常分成5~12组。组距是指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

如果去组距为3cm,那么由于在这批数据中,=,要将数据分为9组。

注:教师要说明,在分组的问题上,不是分这么多组就行,分那么多组就不行的问题,而是怎样分组更合适一些的问题。

3.决定分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若将数据按照3厘米的组距分组时,可分成怎样的9组,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师生共同完成)。4.列频率分布表(用幻灯出示表格)

把学生分成三人一组,用选举时唱票的方法,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教师要提醒学生应认真仔细,分工合作,在根据频数累计的结果在表中填出相应的频数后,要将各频数相加,看看它们的和是否等于数据的总个数,如果不相等,说明前面出现了差错,需要进行检查.在根据各组的频数算出相应的频率之后,也要根据各组的频率之和是否等于1来检查求频率的计算过程是否有错。画“正”字计数,得到各组的频数和频率: 身高分组/cm 组限/cm 画“正”字计数 频数 频率 148~150 147.5~150.5 2 2.5% 151~153 150.5~153.5 4 5.0% 154~156 153.5~156.5 正 正 10 12.5% 157~159 156.5~159.5 正 正 正 正 22 27.5% 160~162 1509.5~162.5 正 正 正 正 20 25.0% 163~165 162.5~165.5 正 正 一 11 13.75% 166~168 165.5~168.5 正 一 6 7.5% 169~171 168.5~171.5 4 5.0% 172~175 171.5~174.5 一 1 1.25% 合计 80 100% 在学生列出频率分布表后,教师指出,这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些数据在各个小组内所占的比的大小了。而为了将频率分布表中的结果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通常还要进行第五步——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而这将在下一课介绍。

[教法]:这样做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了解频率分布的意义,而且能掌握作出一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的步骤和要求。

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清楚地反映了身高的分布规律。

更进一步,为了更直观地刻画数据的总体规律,我们还可以在得到频数分布直方图 中取点,并把这些点连起来,得到频数折线图:

Ⅲ.练习

学校要订购校服,男生的校服从小到大有6个号码。

(1)根据上面80个身高数据,按下表的分组统计各组人数,并计算频率。身高分组/cm 145~149 150~154 155~159 160~164 165~169 170~174 人数/名 频率

(2)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3)对订购各号码校服的数量或频率提出你的建议。Ⅳ.课堂总结: 1.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在许多问题中,只知道样本和总体的平均水平和波动大小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其分布规律,以便能全面掌握样本和总体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一组数据进行整理,以便得到它的频率分布。2.方法小结:

获得一组数据的频率 分布的五个步骤: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 .列出频率分布表;5.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板书设计:

数据的整理与表示(2)Ⅴ 作业

第三篇:数据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2

第2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

(二)教学目标:

1、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

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习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姓名 张三 李四 票数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姓名 王明明 陈小菲 票数 15 22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陈小菲)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板书设计

数据收集整理

(二)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姓名 张三 李四 票数

第3课时 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分析统计表。

2、使学生在练习中,在收集、整理、分析、决策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促进,掌握本单元内容。教学重点:

体验统计过程,能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教学难点:

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教法:

探究性实践作业。根据学生的实践作业进行分析、推理、判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情况,并将结果填入第6题表格内。

出示统计表。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1)谈话:同学们,我们班谁的家里有车?(家里有车的同学举手,了解学生家里有车的情况。)

这么多同学家里有车,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车辆越来越多,你们看,几个同学正在统计一个路口10分钟内所通过的各种交通工具的数量。根据他们的记录结果,你知道道路上的面包车、大巴车、小轿车、摩托车各开过多少辆吗?

(2)小组内分工,分发记录单。

学生填写,汇报,教师展示。种类 面包车 大巴车 小轿车 摩托车 辆数 6 8 33 12

(3)回答问题。

这个路口10分钟内通过的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小轿车最多,面包车最少。)

如果再观察10分钟,哪种车通过的数量可能最多?(放手让学生讨论,说出理由。)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出示统计表,要求学生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每种书有多少?

回答问题(1)和(2)。

讨论:图书室要新买一批图书,你有什么建议?

三、巩固迁移

完成教学“练习一”的第7题。

1、出示条形统计图。

读懂统计图。

图中1格代表()份。

说说每天的销售情况。

2、哪天卖出的《电视报》的数量最多?哪天最少?(星期六最多,星期一最少)

3、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建议?(学生自由发言。)

4、如果每格表示2份《电视报》,上面的数据应该怎么表示?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指名回答说出数据。

教师小结:如果数据比较大,用一格有时候能表示更大的量,因此,我们在读条形统计图时,先要读懂每格表示多少。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感觉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第四篇:《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2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谈话:这学期以来,大多数同学的作业有了进步。通过课前调查,我们都知道了自己的数学作业得优的次数,谁来说一说自己的作业得过多少次优?

2、指名说一说,师板书,制成统计表。

3、我们已经学过了统计,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吗?

4、指名说一说怎样完成统计图。

5、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制统计图,统计图的作用可大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

二、探究体验

1、刚才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出示横向统计图)。观察思考:这个统计图与我们原来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呢?(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格代表几次?)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见解。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3、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指名说一说,师课件展示统计图。象这样的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给它标上数据,便于看得更清楚。)

4、生自主学习例1。

(1)课件出示例1,观察。

(2)独立在书上完成统计图,小组内互相检查。

(3)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呢?(4)生汇报交流。

三、实践应用

1、分小组统计组内成员数学作业得优的次数,制成横式统计图。(自己的次数由自己涂到统计图上。)然后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你从统计图上知道了什么?

2、完成P40页第1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第五篇:数据的表示与处理(VB教案)

数据的表示与处理

【课

型】复习课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VB中常用的数据类型,区别变量和常量的定义及声明使用

过程与方法:面对不同的问题,能够具体对待,给变量或常量不同的类型定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重点】使同学们掌握理解VB的常用数据类型、变量及变量名的命名规则。【教学难点】学会给变量定义合适的类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数学中我们接触得数据是什么样的?和我们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数据又有什么不同呢?在VB中的数据到底是如何表示的?在计算机里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呢?我们的很多疑问,今天这节课都将被一一解答。

1、数学中的“数据”和程序设计中的“数据”,要区别对待!

2、数据类型是一种约定。不同的约定,计算机分配的存储空间大小也不同。

“01000001”被定义为字符串型,则表示“A” “01000001”被定义为数值型,则表示整数65。

二、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单位

计算机存储容量的最小单位 bit 称为“位”。计算机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 Byte 称为“字节”。位和字节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字节 = 8位 千字节 KB 1KB=210字节=1024B 兆字节 MB 1KB=220字节=1024KB 吉字节 GB 1KB=230字节=1024MB 太字节 TB 1KB=240字节=1024GB IP地址是 32 位,占 4 个字节。

三、VB中的数据类型 P21

1、数值型:

数据类型 关键字 存储容量 取值范围 备注 整型 Integer 2字节-32768~~32768 可以表示整数

长整型 Long 4字节

单精度型 Single 4字节

合称为:浮点型、实型 可以表示带小数点的数

双精度型 Double 8字节

补充:将知识与数学中的数值型类型联系起来讲,比如:数学中实数,整数等,它们的取值范围是多少等。这样同学们就更容易地掌握VB语言中的数据类型以及它们取值范围。师生互动:

⑴、若表示人的寿命,定义变量类型?(Integer)

若表示圆的面积或者周长,定义变量类型?(Single)

若表示全面税收,定义变量类型?(Double)

⑵、在VB中,下列语句中哪个定义了一个实型变量?(C)

A.Dim S As String B.Dim B As Boolean C.Dim Sum As Single D.Dim I As Integer

2、字符串型:String ,指用一对英文状态下的””括起来的数据,不包括双引号””本身。师生互动:

⑶、下面()不是字符串常量。

A."你好"

B.""

C."Ture"

D.#False# 解体分析:B选项"",是指空字符串。

3、布尔型:Boolean ,包含“True”和“False”。如果用数值型表示,True→-1,False→0。

师生互动:

⑷、设a=2,b=3,在VB中,表达式a>b And b>=3值是()A.1 B.-1 C.True D.False ⑸、下列程序,当单击窗体时s的值是()Private Sub Form_Click()Dim s as boolean a = 2: b = 3: c = 4: d = 5 s = a > b And 2 * a > c Or c <= d Print s End Sub A.True B.False C.-1 D.1 ⑹、下列程序,当单击窗体时s的值是()Private Sub Form_Click()Dim s As Integer s = Not 2 * 5 <> 11 Print s End Sub A.True B.False C.1 D.0 分析:特别注意第5题和第6题中s被定义的类型,若定义为布尔型Boolean,结果为True 或 False;若S定义为整型Integer,则结果为-1或0。

4、日期型:Date,指用一对 # # 括起来的数据。例如:#2010/2/17#

四、常量与变量

1、常量、变量:课本上没有具体讲关于“变量”的概念,我们应结合物理、数学的一些公式来对常量、变量进行下个定义:比如:物理中的均速运动的公式:S=Vt进行分析,在一定的速度下,S的值随着t的值改变而变化,这里的常量是V,而变量是S和t。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S=3.14*R2 这里的常量是什么?变量是什么?

2、常量、变量的类型:

常量(Constant):分为数值常量、字符串常量等。

变量(Variable):分为字符型、整型、长整型、单精度型、双精度型、布型、日期型。

变量定义格式: Dim < 变量名> AS < 数据类型> 常量定义格式:Conse<变量名> [AS 数据类型] = 表达式 注意:应遵循先声明后使用的原则。

3、变量命名的约定:

①开头:字母或汉字

②以字母、汉字、数字、下划线组成。

③长度不超过255个字符 ④大小写不区分 ⑤不能使用保留字

师生互动:

⑺、在VB中,不能作为变量名的是()A.中国 B.String

C._q D.a_b ⑻、在VB中,以下关于符号常量的声明正确的是()A.Const TAG as String

B.Const TAG as String=“Visual Basic” C.Public TAG as String=“Visual” D.Dim TAG as String ⑼、写出如下程序段执行结束后变量I 的值。①Dim I as integer I=2 I=i+2 I=i+3 Print i ②Dim I as integer I=2 Print i+2 Print i+3

分析:①程序中I的值被修改过两次,进行了重新赋值,最后为I=8。

②程序中I的值被调用了2次,但是并没有任何修改,所以I=2。

五、课堂总结

1、VB中的数据类型(数值型、字符串型、布尔型、日期型)的关键字、所占字节、取值范围等等。

2、常量的定义和使用。

3、变量的定义和使用、变量名的命名规则等。

六、教学反思

下载36.2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36.2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字母表示教学设计

    《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肖学聪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主要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2-53页《字母表示数》,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在......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数据,并感知用“正”字记录......

    数据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1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能按需要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

    《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2、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大全)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学内容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数学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剖析 《集合与函数的概念》是高中数学必修1的第一章内容,是高中数学的基础,集合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在其它一些......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设计人教A版 一、课型、课时 (一)课型:新知讲授课 (二)课时: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要求是:能够了解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