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 教案

时间:2019-05-12 22:3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使至塞上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使至塞上 教案》。

第一篇:使至塞上 教案

《使至塞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于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使至塞上①(唐)王维

单车③欲问边④,属国⑤过居延⑥。征蓬⑦出汉塞,归雁⑨入胡天⑧。大漠⑩孤烟⑪直,长河⑫落日圆。萧关⑬逢候骑⑭,都护⑮在燕然⑯。

注释:①使至塞上:奉命出使边塞。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是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途中所作。②使:奉命出使。③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④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⑤属国:古代官名典属国的简称,掌管少数民族事务。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属国另解为:汉代时称那些已经归附的少数民族地区。“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1]⑥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额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⑦征蓬:随风飘飞的枯蓬,此处为诗人自喻。⑧胡天:胡人的领空。⑨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像一只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地区,也是诗人自喻。⑩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⑪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⑫长河:黄河。⑬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⑭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⑮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河西节度使。

⑯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全文翻译: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 出使地在西北边塞。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中心: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懑、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

作品鉴赏

一: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狼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香菱学诗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使至塞上》为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大胜吐蕃,王维奉唐玄宗之令出塞赴凉州宣慰,居河西节度使幕中。此诗即出塞途中所作。它叙写了作者奉命出使边塞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以及塞外沙漠的壮景奇观,歌颂了唐帝国的幅员辽阔、国力强盛和声威远震的边功,但作者对这次战争的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

二: “属国过居延”说明出使之远,也和末句“都护在燕然”对应:遥远偏僻的居延国还远远不是终点呢!这一种情感,和《古诗十九首》里面的《行行重行行》有类似之处,开篇一句“行行重行行”用重复的手法强调了这种终点遥遥无期的沉重叹息。人生这条路,所有人都会殊途同归,而终点,便是那亘古不变的一个!

注意这里的“单车欲问边”句,车欲问,言下之意即是人不欲问。事实上,王维此次出塞是极不情愿的,可纵然多么不情愿,车子还是自顾自地向塞外驶去了,带着一个无力阻拦的人。这里也透露出了一种伤心、忧愁、苦闷的情绪。

如果说第一联中这种低落的情绪还不是很明显的话,那么在颔联中,作者便是有意将其强化了。“征蓬出汉塞”,那蓬草本深恋着故土不愿远行,可在北风的凛冽下草茎崩断,只好身不由己地随风而去。这个意象当然是作者的自喻。一句“征蓬”,借助这无力、无助、无奈的物事来抒发自己的命运飘零之感,到这里那愁苦、感伤的格调已经很明显了,可诗人的笔法还没完。接着一句“归雁入胡天”又与断蓬枯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中土之国向以汉唐之强盛傲视周边诸国,可那胡天之雁虽属番邦,却能自主归家,比起我这身不由己、难以自主的征蓬好得多了!在这一度对比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自怜、自伤、自嘲,将全诗的感情又添浓了一层色彩。这一联毫不夸张地说,是堪与颈联功力相当的佳句。

接下来便是那千古传唱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学诗时曾以此为例,可见其脍炙人口。历代名家评至此两句,总是将其孤立到诗人的感情之外,脱离了上下文的感情和氛围来单独品评。当然不可否认这也是一家之言,可那“雄浑刚毅”的评语实在距离此刻的王维甚远。

这一道景色,悲壮,苍凉,孤寂,寥廓。烟虽直,却是势单力孤;日虽圆,却是行将落山,这分明是一分临近黄昏的伤感惋惜„„总之是负面情绪,不管看到什么都能勾起自己悲伤的心绪,哪里会有什么雄豪壮丽?

“萧关逢候骑”句。诗人离家出国,独行多日,终于见到了本土之人,按说他乡遇故知,该有一丝欣喜吧?可这位“候骑”全无畅谈乡情之意,只简单报告了一身:“都护在前面的燕然山呢!”便继续进行他的侦察巡逻去了。唉,他是这么不近人情,而我这条孤寂的羁旅还得继续走很久呢!

反过来想一想,就算相遇的真的是个“故知”又能如何?凄苦境地之下得遇知音,不过是把那凄苦再放大一倍罢了。总之,此时的诗人,是进亦忧、退亦忧!三: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赏析: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直”写出了孤烟的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一亲切感,苍茫感。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景象且把诗人孤寂的情绪融入在广阔的景象中。

作者简介: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后徒家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进士出身。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曾官至尚书右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并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王维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王维在边塞、山水诗方面,都是妙不可言。山水诗都被称为“最”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喑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王维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五律和五、七言绝造诣最高,同时其他各体也都擅长,这在整个唐代诗坛是颇为突出的。他的七律或雄浑华丽,或澄净秀雅,为明七子所师法。七古《桃源行》、《老将行》、《同崔傅答贤弟》等,形式整饬而气势流荡,堪称盛唐七古中的佳篇。散文也有佳作。《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

王维集中最不足取的是那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阿谀奉承的唱和诗和直接宣扬佛理的作品。它们的内容多不足道,语言亦多陈词套语,或是枯燥乏味。但其中也有少数名篇佳句,如“云里帝城双风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气象高华,体物细致,亦为人所称道。王维诗《少年行》插图 选自明代万历集雅斋刻本《唐诗七言画谱》。

第二篇: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 王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文学常识

1、唐诗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3.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

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苏轼称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并留作军队判官,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整体感知

1、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2、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

提问①:“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②: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

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

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明确: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燕然”,前线,照应诗题和开头,流露出对都护的赞扬,也表明边关局势的紧张。

(5)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点拨:“抑郁到慷慨”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廷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慕

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四、小结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五、作业 背诵诗歌。板书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构图美(空间阔大)线条美(层次丰富)色彩美(鲜明优美)

第三篇:《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 》教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在吟诵中加深理解,品味诗歌语言。

2、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想象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教学难点:诗歌的感情

教学设想:诗必因情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中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教学古诗尤其应该创造气氛,展示场景,激发情感,巧妙点拨,启发想象,从而培养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能力。因此,教法上以情景教学为主,辅以朗读、比较、画图、想像等方法。要注意以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背诵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再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猜猜是谁写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回答:是王维的诗。今天我们就再走近王维的诗,看看在他的这首诗中要表达他怎样的情怀。

二、了解作者

1、同学们对王维了解多少? 学生思考,针对自己的课前预习回答

王维,早年有才名,21岁即中进士,张九龄为相,提任他为右拾遗,后升任监察御史。不但是杰出的诗人,而且兼有书画音乐之长。在艺术上熔诗歌、绘画于一炉,构成独特的风格。

/ 6 师进一步引导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就是他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塞外的途中所作。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这首诗。

2、生范读,其余生思考其内容,梳理。读后评议。点拨:

朝廷的使臣将到边防慰问,轻车简从行进在居延地区。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大河,映衬落日之残红。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骑兵报告说:都护正在前线大败敌军。

对学生的朗读请生加以评论,并大声齐读。

三、内容分析

1、说出你的疑问,可自由提出,请其他同学给予解答。生自由提出

预设质疑:①为何要出塞? ②行车地点在哪里?

③为什么是“单车”,而不是很多人簇拥? ④最终结果如何? 一一加以解答 结合背景谈

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正值当时提拔他的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

/ 6

2、再读,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他这是会是什么心情?(失意)点拨:

这种心情在诗中有没有体现? 明确: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再读,理解诗意。

点拨体会①:“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蓬草”随风飞转,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 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 零之感。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 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再齐读。读出抑郁、落寞之情。注意节奏、重音。

5、师引导:

但是看到大漠的景象心中又升起了新的感情,是什么呢?感情在哪里体现呢?

6、再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象画面,抓住景物展开想象 生讨论后回答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

/ 6 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

7、点拨:这画面中哪些词语让你心中有了想象的激情? 生思考后回答,对词语赏析,穿插自由朗读

明确: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的奇景。

“孤烟”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冲天而起插入天际就显得格外醒目。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8、再齐读,读出雄浑,豪迈之气。用自己的智慧之笔画出这两句诗的画面来。

生拿出画笔画,老师在黑板上画。比较异同。

四、师总结:这么美的画面读来令人产生无限遐想,境界阔大,气象雄浑。难怪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经过长途

/ 6 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故事似乎还有继续下去,但诗歌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五、请你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答案不一,自由体会。结合上文的分析 点拨:

描绘塞外的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赞美;歌颂大唐幅员辽阔,国内强盛;

自己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奉命出使边塞的自豪感; 被贬的孤寂,悲凉之感。全班齐声背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课后写一段写景的文字,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七、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叙事 单车 问边

写景 征蓬 归雁 孤寂、悲凉

大漠 孤烟 赞美疆域辽阔

长河 落日 自豪 叙事 逢候骑

八、教后反思

/ 6

1、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点拨学生想象,还要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启发想象,不可忽视诵读的作用。通过诵读,往往可以领会到许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东西。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读不可少,学生自己的反复读更为重要。

2、写作背景要适当穿插,引导学生思考其形、其声、其色。可以更好的理解内容。

3、诗配以画,配以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 6

第四篇: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冯济聪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流畅地背诵并默写诗歌。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体会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蕃夷部落不断入侵,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见闻写成了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成了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学生自读这首诗

注意字的读音:单车(dān)候骑(jì)..

三、学生了解作者及诗作背景

王维,字摩法,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人称“诗佛”。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开元25年(737年)春,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 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是被排挤出朝庭)。《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四、学生再读这首诗

思考: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五、研读赏析

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明确:诗人经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过居延”,山高路远,像“征蓬”,又像“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在叙事写景中传达着难言的情感。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萧关,见到了侦察兵,可将官还在前线。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而诗歌却戛然而止。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诗人传神刻画了奇特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无边无垠的大漠,只有一个“大”子才能状其景观:在这天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上,那远处燃起的一股浓烟,既孤单又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子能状其神韵。“直”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有力。而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数,只有黄河横贯期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黄河杳无尽头,“长”子便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一轮浑圆的落日,“圆”、“直”都用得传神逼真,难以言出其妙处,还能找出其它替换的词吗?不能。

六、学生读背课文

第五篇:《使至塞上》教案(范文)

《使至塞上》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律诗的一些常识;

2、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体会诗歌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作了高级将帅,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

(二)导知: 简介作者及背景 1.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二、学

整体感知听示范朗读

1、读课文:自由读、个别读、(明确读音、节奏)、齐读、再分组读、2.课文释义

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目的、经过的地点。点明边塞辽阔,路途遥远。

翻译:朝廷的使臣将到边防慰问,轻车简从,行进在居延地区。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翻译: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 “归 雁”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流落在外的游子,这里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王维用“征蓬”自喻,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产生身世浮沉之感,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抑郁、激愤。“归雁”望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思乡之愁。

提问: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翻译: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

理解: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大漠,边塞荒凉,没有使命器官景象,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孤烟”,由“孤”看出景色单调,“直”字状孤烟之高,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圆”状落日之低。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诗人用一个“长”字表达自己的感觉。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翻译: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报告都护正在前线大破敌军。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并不是真的在燕然山打仗。(燕然未勒)引用典故的作用是什么呢?

提示:一是颂扬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

3、总结: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首联写诗人作为属国出使,名誉上很好听,其实出使规格是很低的,只有一辆车,很少几个随从相伴,“单车”二字十分刺目,实是作者刺心之痛。这一联诗人的眼光只在一车之内,心境也只有一己之大,计较的是个人的得失荣辱。板书:出示路线

第二联触景生情,写自己就像纷飞的蓬草飘出了汉塞,失群的大雁飞往胡天。虽然没有直接抒情,但被排挤被贬斥的落寞伤感还是溢于言表的。

可是到了颈联,气象陡然一变,诗人眼睛看到了塞外了壮美景色,大漠、长河、红日,诗人是有慧根的,一见到这景象,诗人立即明白了自己的渺小,心中也随之释然,得失荣辱可能都如同那缕轻烟消散了吧。板书:沿途风光

所以到了尾联,他已经忘我了,开始真诚地关心国家安危,将士平安了。板书:最新消息

三、悟

1、悟情感

①诗人对个人际遇的惆怅,透露出诗人幽微难言的抑郁、激愤之情。

② 对祖国风光的热爱。

③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2、悟赏析诗词的方法

从修辞、炼字、表现手法、情感、哲理和画面方面分析。

四、链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边塞的诗词。附:出示自学提示

1、这首诗为什么是边塞诗?从哪些地方可看出?

2、从修辞角度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落胡天”,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试从表现手法或练字的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下载使至塞上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使至塞上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使至塞上(本站推荐)

    使至塞上》《泊秦淮》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福鼎市第十中学九年( 2 )班 执教着:福鼎茂华学校 陈芳蓉 一、教学思路: 本次跟随初中语文唐炯武名师工作室,到福鼎十中进行教学研讨,并且......

    使至塞上教案(五篇范文)

    在教师资格的考试中会涉及到不同类型的作品,比如今天小编选取的《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出使凉州途中所作的一首边塞诗。本诗描绘了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也表达了羁旅途中悲......

    《使至塞上》教案(5篇)

    《使至塞上》教案1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

    《使至塞上》说课稿

    《使至塞上》说课稿 张利利 一、说教材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七年级学习,希望七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使至塞上赏析

    雄奇瑰丽,意境雄浑 ——《使至塞上》赏析《使至塞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于737年(开元二十五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做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途中所见所感。全诗描绘了塞外......

    使至塞上 导学案

    使至塞上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古诗文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3.激发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使至塞上》赏析知识点

    使至塞上 唐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⒈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

    王维《使至塞上》赏析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概括写出使边塞的急促行程)。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塞外壮阔奇丽的风光)。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