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赤壁》课堂实录[推荐]
《赤壁》课堂实录
上课过程
师:请大家看今天讲课的标题——(出示课件):
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 请同学们齐读—— 生:(读)用数学的方法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学习杜牧《赤壁》
师:声音整齐洪亮,谢谢你们。但我不相信你们能将这首诗读好。有没有哪位想试试? 生1:(朗诵)赤壁,杜牧,折戟(jī)/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声音洪亮,舒缓有致)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2:折戟,他读成了一声,应该是三声。我觉得他读得非常好,有点古人之风。
师:你觉得他读得好?我不认为。如果按照一般的诗歌他读得绝对是好,但就这首来说,我觉得他读得不好。请大家看课件,齐读一下(出示课件)清人沈德潜说:“牧之绝句,远韵远神,然如《赤壁》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近轻薄少年语,而诗家盛称之,何也?”
师:沈德潜可是清代著名的诗论专家,他都对这首诗疑惑,我们就能这么轻易读懂吗? 生:(安静一片)
师:放心,跟我混,肯定能解开这个谜。首先,我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遍这首诗,从后两句里找出一个减法算式来。生:(读,然后安静寻找)
生3:周瑜-东风=铜雀锁二乔(老师同时板书)师:谢谢你。你觉得杜牧对周瑜是什么感情?
生3:有点不屑,如果没有东风这个有利条件,结果肯定是失败。师:你能用不屑的语气读读这两句吗?
生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师:太好了,太好了,这个不屑的味儿出来了。而不是一开始读的断句和重音了。大家再来齐读这首诗,读出不屑的味儿来。生:(齐读)
师:谁能根据刚才的减法算式推出一个加法算式出来? 生4:周瑜=铜雀锁二乔+东风 生6:讲不通啊这个? 生7:我也觉得。
师:我说的是推论出一个加法,不是简单的将刚才的算式移位。大家再读读后两句,想想,可以相互交流的。生:(读,交流,两分钟后)
生8:我知道了。周瑜+东风=二乔留吴。(老师同时板书)
师:有了“东风”这个条件,就是周瑜的功成名就啊。这首诗是首绝句,绝句一般是前两句写景或者叙事,后两句抒情或议论。那么杜牧通过咏这段历史,对了,这是一首咏史诗,就是借历史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诗,作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 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师:呵呵,大家都很消极嘛,我们能不能来点正能量?“东风”和“锁二乔/二乔留吴”分别指什么? 生9:“东风”指有利条件、机遇等。“二乔”她们指的是成功或者失败。师:嗯,那么如果将刚才的算式换算一下,你能得出什么算式? 生9:杜牧-机遇=壮志难酬;杜牧+机遇=大展身手。师:漂亮,如果把杜牧直接换成“我”,那么算式就成了: 我-机遇=壮志难酬;我+机遇=大展身手
现在大家明白杜牧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情感了吗? 生10:不是我不能成功,而是我缺乏机遇。生11:给我机遇,我一定能够成功。师:刚才两个同学的回答有什么区别? 生12:一个是负能量,一个是正能量。
师:很好嘛!我们看问题就是要看正面,不要去消极地看问题。这首诗总有人说是写了杜牧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难道我们学习这首诗就是为了知道这点吗?不是!生13:(打断老师的话)只要给我一个机遇,我就能还你一份轰轰烈烈。师:这才是真男人!请大家齐读大屏幕:(课件展示)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称樊川先生,唐京兆万年人。出身诗书之家的他十分希望能够施展平生才学,为改变晚唐的局势出力献策。然而,他却处于藩镇割据,吐蕃(bó)、回纥(hè)入侵、统治阶级苟且偷安的风雨飘摇的唐王朝晚期,他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处施展。然而,济世情怀总使他的心不甘寂寞,总是在失望中怀有一份希望,渴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做出一番事业。
师:这就是杜牧,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人,一个满腹才华在失望中永怀希望的人。我也希望每个同学,多发现生活中的正能量,少一些阴霾,多一些阳光。这也是杜牧诗歌的特点之一:俊逸。
(课件出示)抑郁中隐藏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是杜牧诗歌的特点之一:俊逸 师:现在我们再来做个比较题(出示课件)常规思维,下面几个比较题的答案应是如何选 1.一首咏史诗诗,重大还是小事件入手好? 2.一篇文章事件叙述之后,直接曲折抒情好? 3.对重大历史事件描写评论,庄重还是浮薄些好?
生14:应该是:重大>渺小;直接>曲折;庄重>浮薄
师:是的,这也就是沈德潜不理解的原因,就这么一首诗杜牧的思维恰恰相反,他是
重大<渺小;直接<曲折;庄重<浮薄
现在我们再来齐读本诗,然后请同学们具体谈谈杜牧的小与大,直与曲,庄重与浮薄。生:(齐读)
生15:杜牧没有直接写赤壁之战如何重要,也没有写战争如何激烈,而是从一个小小的戟入手,而且还是一个折断的折。但这个折戟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场战争虽然远去了,却活生生地在我们面前,改变了一些咏史诗写重要事件的模式。师:真好!
生16:在表面对周瑜的评价中,隐含的是自己的抱负,这种侧面写作的方法,打破了常规思维。我觉得避免了直白的浅薄。师:“我觉得”三个字用得真谦虚。
生17:杜牧将十分庄重的历史融于春闺柔情中,显得不很庄重,但却也不给人轻薄之感,反而让人更容易接受。我觉得这就是杜牧的高明之处。师:你也用了“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学校学生的修养!是的,大家回答非常好。沈德潜不理解为什么这首诗会成为好诗,我们理解了。(出示课件),请读:
勇闯新路,打破常规,给人新颖别 致的感觉,这是杜牧诗歌的另一特点:清新 师:我们着重欣赏品析了诗歌的后两句,现在我们再来用连加的方法品析诗歌的前两句。请大家看看前两句写了哪些事、物?
生18:折戟、沙、铁、磨洗、认前朝。生19:“铁”其实还是“折戟”啊!
生18:呵呵,是的,我不是按照诗句的顺序来说的嘛!
师:嘛!我们庄浪普通话真好听。现在我请大家根据我标示来读读这两句诗,看能读出来什么感觉?(出示课件)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生:(齐读)师:(出示课件)再读。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生20:我读出了作者极力想知道这个折戟背后故事的心情,很想很想。生21:我读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非常急迫。
生22: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睁大眼睛观察然后歪着脑袋思考的样子。生23: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人爬在沙滩上带着放大镜研究来研究去的样子。
师:大家的回答很精彩,而且能够将当时的情景还原得活生生的。现在我们将这些事、物连加,你能想象出作者“认前朝”想认的是什么吗?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出示课件)折戟+沙+磨洗+认前朝=?
生24:就是认出了这个折戟是前朝的东西啊!生25:老师既然这么提问,恐怕就没那么简单。
师:呵呵,你会揣摩老师的心理了,这种学习态度不好哟。大家可以结合我们所讲过的后两句的内容,思考一下“认前朝”是什么意思?
生26:哈哈,老师,我明白了,他是想确认这个“前朝”是哪朝,这个“折戟”是哪朝的东西?
师:结合后两句哟!
生26:我知道了,作者这么认真地磨洗,认真地趴在哪里思考,就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东西使这个东西留了下来,它蕴含着怎样的一种力量?
师:天呐,牛人一个!这或许就是杜牧想要寻找的东西吧?是什么呢?他找到了吗? 生:(恍然大悟状)
生27:找到了,那就是机遇。
生28:不是,不可能机遇让这个东西留下来了。
生29:是一种自信的力量,是一种你给我机遇我就还你一份轰轰烈烈的自信。师:精彩,我们同学确实厉害!(出示课件)读!“折戟”,含蕴了惊心动魄的厮杀,“沉沙”让我们想起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漫漫沉沙,淹没了多少英雄豪杰,沉没了多少动人往事,凝聚了多少沧桑岁月、融入了多少感慨怅惘。多少往事已随风,但物依然。在折戟的“铁未销”里,我们看到了一种韧性,一种坚持,一种岁月摧残不了、沉沙销蚀不尽的东西。作者细心地磨洗,细致地辨认“前朝”。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努力地扒开岁月的沉沙,寻找着什么。到底作者执意地要从前朝找回什么呢?那种韧性,那种岁月销蚀不了的力量又是什么呢? 生:(齐读)
师:这种力量就是自信,也就是我们从这首诗中寻找的正能量!现在,大家能理解这些事、物与全诗的关系了吗? 生30:铺垫。
生31:准备了一种力量。师:详细说一下。生31:作者对一个小小的折戟都如此用力地研究,如此迫切地想知道背后的力量,就是为揭示这种“正能量”准备力量的。
师:谢谢你,帮助了我。在诗歌里,这种“准备力量”叫蓄势。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杜牧诗歌的清新、俊逸的特点,明白了蓄势的魅力,明白了这首诗真正的魅力,更从诗歌中汲取了生命的能量。寂寞当中你不应该悲哀,要时刻做好准备,机遇一旦来临,你将是那个能建大功立大业的人。现在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再来齐读这首诗。生: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师:最后,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用阳光的心态对待生活,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机会一旦来临,你一定能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感谢同学们的倾情配合!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
第二篇:赵伟峰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PPT 投:苏轼简介(不提名字)问:所讲者谁? 生:苏轼
师:是的,所讲者苏轼。对于苏轼,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他的才情,他的文笔,他的境界在《赤壁赋》中我们早已领教。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讲到: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苏轼不仅在思想境界上得到了升华,也留下了“赤壁三绝”-----“前后赤壁赋”大家已经拜读,今天我们来学习赤壁第一绝《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
PPT投文本
师:请大家高抬贵头,齐读一遍
师:字音不准-----PPT投字音文本------再读 师:断句不齐整-----PPT断句----再读
这次好多了,不是老师难为大家,祖师爷有遗言在此:----PPT投“朱熹·读书之要” 师读一遍-------PPT点回文本
师:提问一学生---你是谁?-----不行,没入文-----你是苏轼,大家都是苏轼
咱们一起读一遍
师:要读出苏轼的感觉,得把握苏轼的情感。情感何在?在乎文句之间也
PPT------苏轼在词中描写了赤壁哪些景物? 提问学生------板书
江
山 师: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卢延让讲“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之味,全在用字之妙。
你感觉在江山描绘中,哪些子最妙? 生:指名、自由回答 师:【板书
淘
穿、拍、卷 】提醒:炼字品味时---修辞技巧、动词形容词、描写技巧 赤
虚实
所绘
江山
动静
气势·豪迈·雄浑··· 壁
比喻夸张
怀
古 师:(学生回答过程中,回顾:清风徐来···
比较意境)
好一幅如画江山,心有所思笔有所现----心中有济苍生之志,笔下便有江山之叹。
毛泽东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苏轼在“一时多少豪杰中”想到了谁? 生:周瑜
师:好,请大家齐读下片涉及周瑜的句子,思考:PPT苏轼从哪些方面描绘周瑜的?你最喜欢哪一句?
时光-----风流人物
美人映衬(项羽¥虞姬,辛弃疾¥倩何人换取)
所思
周瑜
君臣互信(孙策妻,孙权嫂。铜雀春深锁二乔)
儒雅风流(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功成名就
师:在苏轼看来,周瑜就是自己心中“男神”嘛。但是,作为贬谪之人,苏轼自己的伤痕还未抚平,为何要极力赞美周瑜呢? 生:怀古诗 师:赤壁怀古就得写周瑜?我起一句,大家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赤壁赋》怀曹操,落脚点在“而今安在哉”,侧重人生无常,人生短暂---为了安抚自己 本词怀周瑜会不会也和自己心态有关呢?(学生回答)
师:怀古要注意“三及”,咏叹周瑜,自然要考虑对比自己喽。苏轼拿什么和周瑜相比呢? PPT(周瑜&苏轼)
是呀,怎么比呢?谁能用词中原话说出苏轼此时心情
师:人最大的痛苦不在与痛苦本身,而在于如何面对。苏轼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自己感受,有人说这句话表现了苏轼消极避世的心态,你怎么看?PPT 我读出了————的苏轼
生:答出各类答案
师:深受儒释道影响的苏轼没有选择屈原的“殉道”,也没有选择陶渊明的“隐逸”。儒:拿得起——担当;道:看得开——旷达;释:放得下——超脱。PPT———————砥砺进取之人格精神,健全圆融之文化人格 作业: 200-300字的评价苏轼的文段
第三篇:名师课堂实录:《念奴娇 赤壁怀古》专题
名师课堂实录:赵志升《念奴娇赤壁怀古》 执教:南京市第五中学特级教师 2005年11月26日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大家告诉我,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生:喜欢!
师:喜欢。好!我们就来学习。(众笑)
师:请大家来看一看,看书。有人说苏轼的这首词要关西大汉来读,可惜我没那么壮,我来读读看,好不好? 生:好。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鼓掌)
师:谢谢。我想请同学们一起读一遍,好吗? 生:好。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二——(众生朗读全词)
师:好,总的来说,大家读得很有气势,尤其是男生。请大家注意,有几个地方,提醒一下。看一下开头,“浪淘尽、”这儿是顿号,我们停顿的时间要稍微短一点,显得急促一些;最后,“一尊还(hái)酹江月”,不读“还(huán)酹江月”。注意这个字。好,我们读完了。这首词大家课前预习了,四十位同学交给我七十二个问题,我把相同的合并一下,一共有三十九个问题。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挑出几个问题来,大家一块讨论讨论。(投影)
师:戴睿同学问:“这首词被公认为豪放派代表作,豪放风格表现在哪儿?”谁来说说?根据你的理解。好,请你说。
生:我认为这首词的豪放风格主要表现在上阕。上阕中尤以倒数第二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寥寥数字便描绘出了当时长江边上那种震撼人心的画面,而在前面,第一句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中,可以联想到当年在三国时,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操的英勇战绩。我由这一句中不禁联想到当时激烈,甚至可以说是惨烈的那种战斗场景,由此我认为这首词是豪放派的代表,极具豪放的风格。
师:好的,请坐!还有别的意见吗?有没有?没有?大家都认同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就在上阕?是不是?写景的那部分?噢,你请讲。
生:我认为这首词在它的下阕,也同样反映出苏轼豪放的风格,像它描写周瑜的“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以“笑”来写出周瑜在当时那么危急、紧张的战况下,他依然能够笑着面对强敌,指挥军队打败八十万曹军,这也体现出苏轼那种豪放的风格。
师:好,这儿也看出它的豪放。还有吗?没有新的意见?好,我们大家来看一下,上阕。把写景的部分,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次我想请一位同学读。哪一位自告奋勇?就读写景的语句。谁来?我想请一位男生,找一位壮壮的。哪一位?你们班谁最壮?(众生指一位同学,笑)在哪儿呢?好!有请。
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师:好的,要不要鼓励鼓励啊?(众生鼓掌)
师:嗳,读得这么有气势,应当鼓励。不过有一个问题,我刚才说的,是描写景色的语句,是不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最能体现豪放风格的,就是那个地方,哪儿啊?(生:乱石„„)好,一起读,一、二——
众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好的,我们来看看写景的地方,它好在哪儿啊?你请说。生:这几个动词,穿、拍、卷,写得好。师:好在哪儿啊? 生:三个字用得很有气势!
师:很有气势,怎么看出它的气势来? 生:拍,卷,就是很有力度的词。
师:很有力度,你有没有注意到,如果是拍电影,拍电视的话,这个“乱石穿空”的“穿”,是一种什么样的镜头? 生:速度很快。
师:速度很快,一下子把天空穿一个窟窿,是不是?(众生笑)噢,你说。
生:我想应该是在江边,乱石耸立,直插云天的一种状态。
师:直插云天的一种境况。我刚才问的是拍电影,拍电视,用一种什么样的镜头,这个角度,怎样的? 生:仰视。
师:好,下面,“惊涛拍岸”。生:俯视。
师:好,“卷起千堆雪”。生:平视。
师:哎哟,你看苏东坡那会儿,如果我们现在拍电影片,拍电视的话,就有了一个脚本了,是不是?仰视、俯视、平视,我们都有了,写出了这种气势,好得很吧?再来读一遍。乱石穿空,一、二——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为什么苏东坡的这个词就给人这种豪放的感觉呢?我们来比较一下,李后主有这么两句,我不说大家也明白,哪两句?(众生:问君能有„„)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也写江水啊,比较一下,有何不同?请一位女同学说一说。有请。
生:我觉得“问君能有几多愁”,那个“愁”字就表现出词人的心情,不是那种很豪放的,而是一种愁,“愁”,就感觉,当然就不是那种气势磅礴了。
师:说得太好了。有同学说了,为什么说苏东坡这首词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刚才两位同学,有的从上阕,有的从下阕,分别找了一些语句。这位同学通过比较李后主的词,让我们明白了。李后主写什么?写个人的愁,家国的愁。不过这是词的正宗,过去词都写什么?写男女的爱情,写离别,而苏东坡呢?你看看,他写的什么?怀古!有同学问,怀古怎么跟“念奴”捏在一块儿了。你请讲。
生:“念奴娇”是一个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的内容。师:噢,是这样把它们放在一块儿了。生:“念奴娇”是一个体裁,是词牌名。
师:好,你请坐。有同学问的是“念奴”,那是歌妓,是不是?那为什么要用她来怀古,显得豪放?这儿要说一下,“念奴娇”这里的“念奴”,她唱歌的时候音调很高亢,适宜抒发胸中的豪情,所以很多豪杰之士都用这个词牌来写念奴娇。好了,这个问题,我们说到这儿。(投影:“作者对三国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向往,但为什么尤其艳羡周瑜? ——朱志宇同学问)
师:朱志宇同学问,他是抓住上阕里面提到的“三国周郎赤壁,一时多少豪杰”,这多少豪杰啊,很多啊,刘备算不算?曹操算不算?为什么苏轼要独独地艳羡周瑜?为什么? 生思考,举手。师:你请讲。
生:我认为这与苏轼当时的政治状况有关。因为周瑜备受孙权的器重,让他指挥赤壁之战,而且他有才智、有谋略,而苏轼当时是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他政治上不得意,所以他希望借周瑜来表达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怀。
师:好的,你说得不错。我刚才问的是为什么不羡慕刘备,不羡慕曹操,偏偏要羡慕周瑜?我们来看一看这个问题。(板书:羡周瑜)生举手。师:好,请你说。
生:周瑜在年轻时就非常有作为,而这就和作者“早生华发”而碌碌无为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而刘备、曹操都不是青年时就有多大成就的。
师:是吗?刘备、曹操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作为?请注意,这儿是赤壁!请坐,好吗?哦,还有,那接着说。生:由于周瑜他年轻时„„ 师:别慌。
生:年轻的时候作为比较大吧。(众生笑)他不羡慕其他人,就羡慕周瑜,因为他就是,比较„„(众生大笑)
师:就是比较喜欢,是吧?行,说到这儿。
生:在上阕中我们看到一句话:“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也就是说,苏轼根据当地的传说来看,他就认为这个地方暂且把它当作是赤壁之战的战场。赤壁之战的主角是周瑜。因为他打败了兵力众多的曹操,虽然刘备、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也做出了一些贡献,但周瑜做出的最大。所以他艳羡周瑜是自然的。
师:很自然的,没写曹操,没写刘备,因为曹操是周瑜的马前败将。(投影:李白《赤壁歌》)根据李白所说的“周瑜于此破曹公”。还能写败将吗?当然要写战胜的英雄了。仅仅是因为这个吗?我们再想想,还羡慕什么? 生举手。师:好,你来。
生:我们知道,周瑜在赤壁之战时年仅34岁,而此时苏轼被贬黄州45岁。师:47岁。
生:周瑜在34岁时就有了这么大的功绩,而苏轼自己已经45岁了,还没多大的成就,所以他就借赤壁羡慕周瑜。
师:嗯,好的,请坐。你查的资料是45岁。45岁时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到黄州隔了几年写了这首词,所以应是47岁。生举手。师:好,你来说。
生:老师,我觉得周瑜属于将才,而曹操、刘备都是属于帅才,而苏轼作为一个被贬的官员,所以属于将才,因此他与周瑜作比较,着重写周瑜。
师:你从将才、帅才这个角度来区分,觉得他特别羡慕周瑜,是不是? 生举手。
生:下阕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第一句写的是周瑜与江南美女小乔喜结连理,正是才子配佳人。第二句“羽扇纶巾”,写周瑜大破曹军。这两句一句写的是周瑜,写他人生得意的境况。而下一句写周瑜,写他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辉煌业绩。我想当时的苏轼正是为周瑜这种美妙的人生以及他的气度所吸引而独羡周瑜的。
师:好!刚才很多同学谈了不少,引经据典地说了不少。看来这个问题又牵扯出一些问题来了。我们来看一下,(投影)张璧琳、杨柳等同学问:“词的下阕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刚才这位同学也提到了,对吧?和东吴的美女小乔喜结连理。好,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生:首先,我认为是因为美女是配英雄的。
师:噢,美女是配英雄的,美女衬英雄,所以这也是苏轼艳羡周瑜的一个原因。(板书:小乔(美女衬英雄))好,你接着说。
生:小乔的姐姐大乔,是孙权的嫂子。所以周瑜他能得到孙权的绝对信任。生大笑。
师:大家笑了。嗯,有同学说有道理。你来说说看,有什么道理。噢,你请稍等。生:赞同而已。
师:噢,赞同而已。好,你接着说。
生:就是因为周瑜得到孙权的绝对信任,所以他才能够指挥赤壁之战,才能这样从容地把曹操打败。
师:好,请坐。你好眼力!你不光看到美女衬英雄这一点。其实更重要的是什么?因为小乔的姐姐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孙策死后,他的母亲就对孙权说:“你可一定要把周瑜看作是自己的兄长。”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孙权、周瑜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得到信任,他才能指挥作战。好的,看看下面的问题。
(投影)魏恺同学问“赤壁之战对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敌强的战争”,我觉得魏恺同学这个“敌”字用得特别好。曹操多少兵力?八十三万。东吴多少?五六万人。“为何将周瑜描绘成毫无惧色的样子?这与历史符合吗?” 生思考。师:谁来说说?
生:从一点来说,东吴的兵力一般都是水军,东吴久居江南,以长江为天堑,周瑜所谓有恃无恐啊!
师:这个词用得不太准确。好,你接着说,没关系。
生:而曹操的兵大多来自北方,就算他收复荆州的兵马,但他的兵大多是乌合之众。而对于周瑜那些精良的兵马来说,周瑜本来不必怕曹操,而且他把曹操手下的蔡瑁、张允都设计除掉了。因此以长江为天堑,曹操想攻破,是比登天还难。
师:你是从宏观的角度,大的方面来分析战局。请注意,魏恺同学问得很细,说为什么要把周瑜描绘成毫无惧色的样子。从哪儿看出来?“羽扇纶巾”,特别用了一个“谈笑”(板书)。请注意,谈笑之间就能破曹,跟历史相符吗? 生举手。
生:我觉得,这多少带有苏轼个人的情感在里面。因为此时苏轼他被贬黄州,此时的境遇与周瑜多少有点相似,他把周瑜描写得毫无惧色,同时有一点也是表现苏轼他自己此刻的情感。师: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魏恺问的是跟历史相符不相符?我说不符。就在赤壁之战,破曹以后,曹操是走了,留下曹仁在那儿守着。周瑜要与曹仁交战,他身先士卒,右肋中了一箭。没那么儒雅,不符吧。苏轼这样写有没有根据呢? 生:我觉得这应该是文学与历史的相比较的一个层面。师:两者结合? 生:是的,文学脱胎于历史。苏轼写这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想表达与周瑜相同的豪情壮志。而当时具体的周瑜情况到底什么样,若根据《三国演义》或其他史书我们也是无法得知。苏轼想借助这首词表达这种情怀。根据这首词来说,我觉得苏轼借毫无惧色表现他的壮志豪情。
师:表达他的壮志豪情。他特别要写出周瑜的“羽扇纶巾”,一派儒雅的装束。这种儒雅的装束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才干,(板书:儒雅显才干)如此地破曹。我刚才说的《三国志》,——那位同学也讲《三国演义》不等于《三国志》——《三国志》是历史记载。史书上记载周瑜还是身先士卒的。那么他的儒雅有没有根据呢?有。《三国志》里面还提到周瑜精通音乐。喝酒喝多了,他还能听出旁边演奏的乐曲哪个地方错了,——当时流传“曲有误,周郎顾”——他掉过头来看看:“怎么搞的?你们演奏错了。”从这一点看,看出什么?看出周瑜的儒雅。刚才那位同学说文学与历史对比、结合,脱胎于历史,说得很好!所以这个儒雅还是可以相信的。再看苏轼说他“雄姿英发”。(板书)
师:“雄姿”,是说他长得很雄壮、很有姿色;“英发”,说他议论、见解卓越不凡。好,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
(投影徐政康、徐晓曦等同学问:
“多情应笑我,„„”是否与苏轼一贯的乐观情绪相抵触?“人间如梦,„„”是说苏轼消极,还是积极?)
师:这上面一个问题是柏坤同学提出的。哪一位是柏坤同学?噢,是你。你说说,你怎么知道他一贯乐观?
生:我想起了他其他的一些词,比如《密州出猎》中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从此句中他把自己比作行将就木的老者(师:没有行将就木,在密州时苏轼40岁),但他仍抱有一种像少年般的凌云壮志。他说“老夫聊发少年狂”,一个“狂”字,我想,大可以体现出苏轼的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
师:好,他是这样理解的。他又提出一个问题,“多情应笑我”是否和乐观情绪相抵触?我们接着看下面一个问题,“人间如梦,„„”是说苏轼消极,还是积极?”同座位交流,交流。
生交流。(约1分钟)
生:我觉得消极和积极是相对的,此时苏轼面对的是一种“被贬黄州”,面对的是人生中的挫折。而这里的“消极”,是消极地面对他人生中的挫折,而积极地面对的,是政治上的理想和抱负。总体来说,是积极地面对人生。师:你认为总的说是积极的。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从这个“梦”字,我不禁想起了苏轼的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是纪念他的亡妻的。“记梦”之后,梦醒之后,体现出的是对亡妻的一种更深的爱。那么同样,我想,这里的“梦”,应该是他梦醒之后有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寄托了一种感情,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与豪情。我想在这种情形下,苏轼必定是乐观和积极的。他梦醒之后,必定会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师:梦醒以后,更加奋发。
生:从这个“人间如梦”,我想从某种意义上,他和尼采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梦”,在尼采的哲学中应该是日神艺术的现实代表,也就是指表象艺术。在这里也就是一个乐观的表象,无论人世间现实是苦是悲,是喜是乐,不过是一场梦罢了。而在这里,我认为,最后一句,“一尊还酹江月”,表明他已经抛开了表象的迷茫和纠缠。他已经超脱了。我总体觉得,他应该是一个乐观的态度。并且,前一句“多情应笑我”,我认为,是个自我解嘲。“早生华发”,他很早就已经愁白了头。而这时,他自己再看他愁白了头这个现实,又是对自己的一种嘲讽。我觉得根据跟前面对比,周瑜的现实,“故国神游”,他觉得自己早应该看透了这一切,不应该在这种痛苦中继续纠缠了。
师:刚才这位同学还引用了外国人尼采的话来诠释这个问题。他认为,总的来说,苏轼超脱了。
生:我觉得苏轼此时的心态应该是积极和消极并存的。说他积极,是可以从前面“他艳羡周瑜”,是因为周瑜是赤壁之战的主角,然而苏轼当时是被贬黄州,而且他时刻关心国家的政治,他看到北宋国力日渐衰落,边境有一些战事,他是非常想,像三国风流人物一样,去实现他自己的抱负。他想换一种方式去诠释自己的理想。从这点说,他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当他从“故国神游”一下跌落到现实,看到自己已经是头发斑白的时候,他自然而然会想到自己在他们面前是很惭愧的。他的心态自然会从一个高度跌落下来。他肯定要感叹一下,他在人世间是虚度光阴了,因为别人已经在报效祖国,而他自己却头发斑白而没有作为。师:你分析得很好!我们来看一下。刚才这位同学说,周瑜是值得自己羡慕了,可是看看自己,苏轼这时47岁(师板书:叹自己早生华发),早生华发。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是有点悲慨的。从羡慕周瑜来说,刚才这位同学分析,他还是积极的。(师板书:积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苏东坡被贬黄州,遭那么大的难,大难不死,没有像有一些人犬马声色,游戏人生。在那种处境下,他还在想,如何为国、为皇帝效力。你看周瑜34岁就立那么大的功劳,我都47岁了,我空有报国之志,没有施展的机会,对这点有着慨叹。但这种慨叹,能不能说就是消极的呢?我们还可以看一看,苏轼在黄州的时候,写过这样一首词:《定**》。(投影: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师:看看这首词,能够看出苏轼什么样的心态?
(读)莫听穿林打叶声(那个雨下得很大),何妨吟啸且徐行(慢慢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光是遇到这个雨,还可以让我们想到什么?)(生:政治上的„„)(对!政治上的风雨。)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我想请你说说。
生:我觉得这首词表现了苏轼一种很乐观的心态,别人都是很狼狈的,他却“吟啸徐行”,表明了他对于生活的一种很乐观的态度。
师:与其说是乐观,不如说是很平和。再大的风浪他都经得起,“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宠辱不惊啊!平和,旷达,这就是苏东坡的这样一种人生态度。他受的打击太多了,在黄州呆了四年多,后来又到了京都,但是他还是不顺。什么原因呢?他有很大的抱负,早就想为国、为君效力,但他的性格很耿直,不随大流,该怎么说怎么说。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他有些不赞成;旧派上台后,他又觉得新法之中还有些东西可取,又不完全反对。两边都不落好,总是倒霉。有一天在家晒书的时候,他拍拍自己的肚子,对那些婢女说:“你们说我这里面装的什么?”有一个婢女说:“您这里面装的一肚子文章。”苏东坡笑笑:“不是。”还有一位说:“您这是满腹经纶啊!”他还是笑笑:“不是。”他的侍妾朝云说了:“您呀,一肚子是不合时宜!”所以,他总是一再地被贬。黄州;后来又贬到惠州,惠州在广东;再贬的时候,当朝的宰相竟然出了一个点子,看到苏轼的字“子瞻”,他们按地图查,海南岛有个地方叫“儋州”,就那儿去吧。——还有这样贬人的?——但是苏轼宠辱不惊,就在那儿,他仍然很平静地生活。我们看,苏轼,他就是这样来对待外界的打击,就像在《赤壁赋》里面说的那样:(投影《赤壁赋》中文字: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苏轼就是这样的气派!所以,你看,慨叹过了以后,他就怎么样呢?举起杯中的酒,邀空中的明月,洒在江里,“一尊还酹江月”。用浩浩的大江,用空中的明月作证,我苏东坡是有报国之志的,只要有机会,我还是为国、为民去效力。你说这是消极,还是积极? 众生:积极。
师:好,我也是这么看的。
(投影课外随笔题目:东坡先生,我对您说)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苏东坡的这样一首词。我们看,他这儿有写景的,有抒发自己情感的(板书:景绘江山如画情)。从苏轼的诗词文赋,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思想。让我们走近苏轼,与其对话。课外感兴趣的话,就写一写:“东坡先生,我对您说。”想说什么,你们就说吧。有话要说吗? 众生:有!
师:好,那就好!下课。谢谢同学们!
(汪洋、王涛、王梅根据课堂实况录象录音记录 2005年12月30日)附:说课
赵志升(2005年11月27日)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我一向很喜欢苏轼的诗词文赋,更敬重他的为人。特别是他多次遭贬以后,仍然关心民生疾苦,每读一遍,我都有很大的触动。
《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旧教材到新教材,它是一个传统的保留篇目。这次上,我想,苏轼在十岁的时候,跟着他母亲读《后汉书•范滂传》,被范滂的“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所感动。我想,苏东坡十岁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的中学生为什么不能有一些大气的想法呢?所以,在考虑上这首词的时候,我就想,我能不能让学生了解一下,或者说,更深入地了解一下苏东坡的人生思想。因此,教学目标,我就定位在,第一,要让学生去品味语言,去欣赏这首豪放派的代表作;第二,要了解苏东坡的人生思想。重点和难点也是这方面的。
苏东坡特别让我敬佩的是,他多次遭贬的时候,不管是当官的时候,还是不当官的时候,在其位,不在其位,都谋其政。这很不容易!你看他,在密州,实际上已经是第一次受打击了。为了捕蝗虫,抗旱灾,从早到晚,他奔忙在田间地头,亲身体验农民的疾苦;在徐州,为抗洪排险,他是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战斗;在杭州,那会儿闹饥荒,有瘟疫,他自费购药,设置了医院,还熬粥煎药,送给过往行人,——这是当官的人啊!——救了几千条命;还是在杭州,他还治理河道,疏浚六井,建筑长堤。所以,每到一个地方,当地的民众都爱戴他,信赖他。
当他再次被贬,到了惠州,生活上已经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他还设法动员他的弟媳妇,——因为弟媳妇到皇宫里面去过一次,受到过赏赐,有几千两黄金——他动员他的弟媳妇把这些黄金拿出来,在惠州,建桥,同时搞了一个自来水工程,(众笑)——真的,自来水工程——引来了甘甜的泉水;当他晚年到了海南岛的时候,那就更窘迫了,苏东坡居然还讲:“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这种品德,我觉得,真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崇敬和学习。我想把这一点,让学生明白。
课堂教学,我主要是采用的一种质疑、点拨和探究的方法,没有更多地去搞一些什么样的设计。抓住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作为一个初步的框架,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根据同学提出的问题,去讨论,探究。所以,可能显得比较匆忙。有些地方,我自己也感到,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能说到。
第四篇:赤壁
赤壁
拾起一把断戟,上面还残留着时间所赋予的青铜和血的气息。那种味道,经过历史的洗涤更显沧桑。杜牧一身青衣,恍若一个侠客。他手持断戟,轻轻抚摸着。仿佛能从断戟上找到曾经的故事。他抚过历史的沉沙,也揭开了那层迷雾。
杜牧站在江边,任风拂起他的发丝。遥望赤壁,好像又回到了东汉时期,又回到了那个刀光剑影的年代。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曹操周瑜大战赤壁,周瑜大败曹操。但,这场战争并没有划上休止符。一场恶战又在赤壁拉开帷幕。万剑齐发,几十条船在水中战争。正当曹操得意时,诸葛亮不紧不慢地在刘备手心写下“欲破曹军,需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上天在这时正好给了周瑜一阵东风:瞬时,曹军的船火焰四起,竹梗燃烧得愈加强烈,熊熊大火烧红了整个赤壁,也激昂了无数东吴战士的心。
但这场战争,并没有胜负。刀光剑影争夺下的只不过是半壁江山,又怎能算是成功呢?周瑜并不是所谓的胜利者,只是幸运者罢了。“唉,英雄!何为英雄?”杜牧端起一杯酒,一饮而尽。是啊,什么才是英雄,英雄是靠成败所论的吗?他不解。
其实,上天给周瑜的不只是一场东风,更是决定东吴命运的重要武器。若没有东风,可能又是另一番景象。周瑜神色黯然,伤今世之哀。大乔小乔在铜雀台中,伴着梅花飘落,用古琴,琵琶弹出一曲离歌,用舞蹈舞出沉痛。更多的东吴人会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所以,周瑜并不是胜利者,而曹操也并不是失败者,只是曹操缺少一个机遇罢了。
杜牧从大江声中回过神来,他叹了口气,然后凝视天空:“谁能给我一场东风呢,谁能用一场东风去改变晚唐的命运呢?”杜牧对着天倾诉道。
怀念古时盛唐的繁荣,怀念三国的那场东风。感伤如今晚唐的颓唐。
一场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是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是谁能用一场东风挽救唐之堕落。为什么我没有我的东风?
第五篇:赤壁
吊古抒怀,抚今追昔
——《赤壁》、《潼关怀古》教学设计
濉溪初级中学
邵理中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牧、张养浩的文学常识;背诵和默写。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走进诗境,理解诗的含意。
3、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赤壁》
一、导入新课
《赤壁》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二、朗读此诗
三、写作背景及作者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
四、细读品味
1、疏通大意
折戟沉沙铁未销,(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自将磨洗认前期。(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
东风不与周郎便,(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铜雀春深锁二乔。(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和小乔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前两句是第一层,交代兴感之由。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后两句是议论,是第二层,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间接
反映这种变迁。
2、问:《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3、问: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的是三国赤壁之战,诗人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讽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得胜的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兴感之由(借物)——议论感慨(咏叹)
——借古讽今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便是一首散曲。
二、整体感知:
1、“潼关”,关名,在今陕西潼关县境内,雄踞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要冲。“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人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2、作者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这是作者路过潼关途中所作。当时“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作者深感忧虑,写下此曲。
三、细读品味:
1、师生共读(可采取多种形式)。
2、疏通大意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2、梳理层次 全曲分三层:
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问: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明确:一个“聚“字,不仅写出“峰峦”之多,而且化静为动,赋予群峰以生命和意志,生动地表现了群峰聚集的动态;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一个“怒”字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奔腾咆哮的气势。
4、问: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明确:“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兴,百姓苦”一句,发人所未发,深刻而警策。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归纳总结:这首小令语言精练,形象鲜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个元散曲中的优秀作品。
四、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通过描写潼关地势的险要和朝代的兴衰,表达了作者对苦难中挣扎的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统治者的谴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曲。
板书设计:
山坡羊·潼关怀古
写景——怀古——抒情 ——吊古抒怀,悲愤伤感
整合总结
一、学生集体背诵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咏史怀古诗、曲,咏史怀古诗、曲: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