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高中生物浙科版教学设计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第一章 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一节 分子和离子(选学)第二节 无机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正确地举例说出生物体内无机盐的存在形式和 生理作用。
2.正确说出水在生物体中的作用。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逐渐提高合作学习能力。情感目标:
1.通过对水的生理作用的学习,学生能体会“水是生命之源”的意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水及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生理作用。2.教学难点:无机盐在生物体中的生理作用。第三节 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4课时含活动)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对糖类分类依据的学习,学生能正确例举出糖类的不同种类及其作用。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及作用。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4.说出核酸的种类和功能。能力目标:
1.通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两个实验,学生能够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细胞概述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细胞学说发现简史,准确说出细胞学说的观点。2.举例说出细胞的大小、数目和种类。
3.比较典型原核和真核细胞图片,准确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的模型,学生能够尝试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情感目标:
1.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显微镜的发展在推动细胞学说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正确认识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通过对细胞学说的学习,学生能够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不断继承、修正、开拓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学说的内容;细胞大小、形态、种类的比较 难点: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的模型 第2课时: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第二节 细胞膜与细胞壁(2课时含活动)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分析玉米籽染色实验结果,解释细胞膜有选择透性。
2.通过建构流动镶嵌模型,学生能准确概述质膜的结构和功能。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2课时
玉米籽粒染色实验及细胞膜的选择透性 第三节 细胞质(3课时含活动)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别各种细胞器的形态。2.说出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的功能 第四节 细胞核
第五节 原核细胞(1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 难点:细胞核的结构
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
第一节
细胞与能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练地举出细胞中的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例子;
2.在不允许查看课本的情况下,学生能简明地描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3.结合环状概念图,准确地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能力目标:
1.尝试利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结合实际例子分析生物体中ATP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2.在对本节课演示实验的讨论过程中,能进一步学会用比较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目标:
1.通过细胞中能量代谢的学习,感受物、化、生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用更全面更科学的方式看待生物;
2.通过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感受ATP在能量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ATP的化学组成的特点;ATP在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作用。难点:ATP-ADP的相互转化。
第二节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2课时含活动)第1课时 扩散和渗透,活动
第2课时 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胞吞胞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比较各种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异同。
难点:比较各种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异同。第三节 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比较各种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异同。
难点:比较各种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异同。第四节 酶(3课时含活动)
第1课时 酶的发现,酶是生物催化剂 第2课时 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第3课时 酶受许多因素影响 第五节 细胞呼吸(2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需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难点
第六节 光合作用(5课时含活动)第1课时 光合作用概述及光合色素 第2课时 活动: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第3课时 光反应、暗反应
第4课时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总结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探究活动,学生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单因子对照实验。2.熟练运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下操作性定义、控制变量、数据分析等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性、科学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数据获得、记录和分析;绘制折线图。
难点:绘制折线图并进行正确的分析。第5课时 环境因素影响光合速率
第四章 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第一节 细胞的增殖(3课时含活动)
第1课时 细胞周期,活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第2课时 有丝分裂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正确概述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准确区别各时期细胞分裂图 2.正确概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DNA数目的变化规律 3.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能力目标:
1.学生运用曲线图描述DNA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加强信息整合能力。2.学生通过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增强分析图像、解读图像能力。情感目标:
1.体会有丝分裂在遗传上的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丝分裂的过程
难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以及DNA数目的变化规律
第3课时 活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2.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3.举例说出细胞发生癌变的原因。
4.概述细胞的全能性,举例说明细胞全能性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学生列举细胞发生癌变的原因,认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难点: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与凋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的概念 2.描述细胞衰老的特征。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1.简述细胞衰老和凋亡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形成珍惜生命、关注健康的科学生命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个体衰老和细胞衰老的关系;细胞衰老的特征;细胞凋亡的含义 难点: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 孟德尔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3课时)第1课时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第2课时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分离假设的验证 第3课时 假说演绎法,显性相对性状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4课时含活动)
第二章 染色体与遗传
第一节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3课时含活动)第二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第三节 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2课时)
第三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四章 生物的变异
第二篇:浙科版《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一节,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本节课内容是学习减数分裂的重要基础。此外,细胞全能性、组织培养、克隆等的应用原理均与有丝分裂的特点和意义有关。因此,有丝分裂是高中生物的重要基础知识。
2.学情分析
从学生方面来看,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从知识起点上分析,他们在初中对“细胞的增殖”在细胞数量变化和周期变化上有初步的了解,但对细胞结构的变化(尤其是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DNA数量的变化)尚未涉及。
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辨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但本节课内容存在微观、动态、抽象的特点,需要高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很强的推理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有不少难度,因此将利用资料、图片、动画等帮助学生理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细胞增殖的周期性、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教学难点: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观察有丝分裂并概述其过程;
2)简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DNA数目的变化规律; 3)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2 能力目标
1)通过录像、图片的观察和比较,提高比较、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加倍染色体来源的猜测和分析,提高科学推理的能力; 3)通过对有丝分裂真实过程的观察,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感悟科学实验中蕴含的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逐步领悟科学的本质特征。
5.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主要采用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结合多媒体展示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创造条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6.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引入:细胞像生物体那样也要经历生长、衰老、死亡。如果只有死亡,没有增殖是不可能的,那么细胞是如何增殖的呢?细胞增殖对于生物体有何意义呢?细胞的增殖,如何保证亲子代细胞在性质上的一致性呢?学生思考,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细胞增殖。
(二)讲授新课
教师展示细胞周期的示意图跟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格,提问:
1、怎么理解细胞周期?
2、认为一个细胞周期起始点和止点分别在何处?
3、细胞分裂期和分裂间期所占的时间一样长吗?
4、不同生物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细胞周期长短一样吗?学生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并相互讨论,回答问题,教师予以适当引导并总结,学生回答得出细胞周期的概念。
教师提问:细胞分裂间期为什么需要长的时间?引导学生推测出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作充分的物质准备。然后教师展示资料:近代科学研究证实,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内部发生着很复杂的变化,最大的变化特点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的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呈长细丝状,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
然后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态过程,先连续播放,再分段播放。在分段播放时,一边说明细胞内发生的变化,一边将体现各阶段典型特征的剪贴图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说出划分不同分裂期的主要依据(实际就是找出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比较:
1、看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变化。
2、看核仁、核膜的变化。
3、看纺锤体的变化。师生共同总结出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
教师播放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模拟动态过程,提问: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观看动画,思考问题并相互交流讨论,教师请个别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再展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动态过程,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一边播放,一边描述分裂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最后,将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并列投影在屏幕上供学生观察、比较。教师展示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异同点的表格,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教师适当引导。
教师提问:在学习完了有丝分裂的相关内容之后,那么这个有丝分裂对于真核生物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学生思考,并相互讨论分析,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三)课堂总结
将通过板书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在教师总结归纳的同时,检查自己是否掌握该知识,以便课后有针对的复习。
7、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胞的增殖
一、细胞周期
1、概念
二、有丝分裂
1、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2、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3、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三、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
第三篇: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内容地位
本节为(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第6章的内容。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基因的分离定律、染色体变异、“伴性遗传”等相关内容联系密切。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边做边学,一个积极思维,一个知识海洋,一个尝试调查人类的遗传病,一个拓展视野。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的许多疾病受遗传物质控制,能在上下代之间传递,而且多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只能采取各种监测、预防措施,因此禁止近亲结婚,在婚前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此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指导他们科学的认识遗传病,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①概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②举例说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③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方法。
2.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染色体剪贴配对操作理解先天智力障碍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②通过苯丙氨酸耐量试验,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和婚前检查的重要性。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已亲身经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2.4 重点难点。①重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②难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2.5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调查法、辩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②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小节):引言
教师活动(第一小节):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使由此发育成的个体患先天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每一个人都想拥有健康、高质量的生活,而这世界上的一部分人却因身体疾病而不能拥有健康,其中有些较严重的疾病是因为遗传所致,这些人的生活有着不为常人所知的痛苦,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遗传病吧!
学生活动(第一小节):学生听讲。
设计意图(第一小节):引起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第二小节):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教师活动(第二小节):流行感冒是不是遗传病?为什么?
教师讲述:遗传病是由于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人类遗传性疾病,而流行感冒是由感冒病原体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问:遗传病有哪些类型?(学生自学)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①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疾病。(强调一对,而不是一个)致病基因有的位于常染色体上,有的位于常染色体下,有的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有的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比如软骨发育不全是属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常染色体遗传病:a.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b.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伴性遗传病:a.X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b.X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c.Y染色体遗传病,如外耳廓多毛症。
(银幕出示各种疾病患儿图,加深印象)
总结各种遗传方式的遗传特点:表格显示。
②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单基因遗传病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讲述: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已发现的多基因遗传病有100多种,如唇裂、无脑儿、原发型高血压及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出示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遗传率表。多基因遗传病中,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称为遗传率。一种疾病的发病率如果完全由遗传基础所决定的,其遗传率就是100%。遗传率高者可达70%~80%,这表明遗传基础在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病上有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作用较小,相反,遗传率低于30%~40%,这表明遗传基础在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病上作用较小,环境因素对是否发病可能更重要。
请学生读表,说出:一般情况下,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受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合称为基因病。下面学习人类染色体遗传病的有关内容。
③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如果人的染色体发生异常,也可引起许多遗传性疾病。
指导学生完成P86边做边学,完成讨论题。比如先天智力障碍是由于体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引起的,(银幕出示“21三体”综合征患儿图)也叫“21三体”综合征,此患者体细胞为47条染色,核型45+XY.问:先天智力障碍患者的症状是什么?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目前我国是什么状况?
学生回答:患者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外眼角上斜,口常半张,舌常伸出口外,约50%患者先天性早夭,它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幼儿中有2万人患有此病,患者总数估计不少于100万人。比如染色体结构发生异常,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而患病,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取名为“猫叫综合征”;又如女性中,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核型44+X0,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症。(银幕出示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症图)还有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核型44+XXY,以及XYY综合征,核型44+XYY.展示图片
学生归纳、性染色体遗传病。
教师讲述: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女性会习惯性流产,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与胚胎细胞中染色体异常有关。
教学内容(第三小节):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教师活动(第三小节):目前,只有极少数遗传病能够得到有效,大多数的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采取各种检测和预防措施,防止遗传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问:能直接根据表现型来推测患者的基因型吗?
学生:不能,对于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表现型正常的个体其基因型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携带者
讨论:什么是健康的孩子?怎样才能做到优生?
教师讲述:优生就是让每一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为此,就应该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遗传素质。我们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高人口的质量。为了达到优生的目的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婚前检查,适龄婚育,产前诊断等。首先,要禁止近亲结婚。
问:什么禁止近亲结婚?有什么危害?
(出示人类《血亲关系表》)。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最后指出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性疾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小结预防遗传病的方法: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遗传咨询
学生活动(第三小节):学生阅读87页“积极思维”完成课后分析。
设计意图(第三小节):属于“了解”水平,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内容(第四小节):自我评估。
教师活动(第四小节):①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途述中,正确的是()
A 遗传病是由于孕妇服用或注射了某些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引起的
B 遗传病都是先天性的,因而某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一定有遗传病患者
C 染色体的变化、基因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人类出现遗传病
D 先天性的疾病都是遗传病,为避免遗传病的发生,人类应提倡优生优育
②下列疾病与基因病无关的是()
A 腭裂B 无脑儿C 肝炎D 黑尿症
③下列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的是()
A 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 B 21三体综合征
C 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D 原发性高血压
④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该病属于()
A 单基因遗传病B 多基因遗传病
C 常染色体遗传病 D 性染色体遗传病
⑤从人类遗传病知识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4 板书设计
6.1 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6.2 遗传病的防治 5 教学反思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一言堂,在这里,学生的每一个观点都会受到尊重,每一点努力都会受到赏识;备课过程中多搜集相关资料,充实内容,并使知识深入,此专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大,所以,我利用和身边的人群进行实例搜集,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感叹生物学原来离生活这么近。
组织课堂时一定注意紧凑感,还思维给学生,但不能散漫,每个问题都设置合理的时间限制,使每个同学的大脑高速运转,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点,回顾整节课的主要内容,达到当堂清。并就此专题让学生提出适当的假设与疑问,利用课下时间自己查找,组织答案,我认为这可活跃他们的思维,并通过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
第四篇:浙科版生物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展示茂密的森林植物,森林植物制造有机物过程是通过光合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请同学们阅读课本85的内容,说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的区别并且概括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学生活动】
阅读书本85页内容,概括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教师活动】
请同学思考该概念所包含的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场所(绿色植物的叶绿体)、条件(光)、原料(二氧化碳、水)、产物(糖等有机物)、能量转化(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我们在该模块第二章第二节学到过,请同学回答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活动】
内膜、外膜、基粒、基质;养料制造工厂和能量转换器 【教师活动】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叶绿体的亚显微模式图,并标示各部分结构。从叶绿体结构来看,你猜猜看哪部分结构在光合作用中最重要。【学生活动】
对各结构进行简单思考并猜测。【教师活动】
类囊体和基质都是光合作用的重要部分,是其反应场所。首先我们来探讨为什么类囊体是反应场所呢?它里面有什么物质对光合作用起重要作用呢?是因为基粒类囊体上含有光合作用所需要的色素。那么叶绿体中含有多少种色素呢?首先我们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植物叶片是绿色的呢?为什么有些植物叶片在不同时期颜色不同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90页小资料回答问题。【学生活动】
绿色是叶绿素的效果,叶绿素呈绿色。秋天,光照量减弱,制造的叶绿素也减少了,遮盖不住黄色色素的颜色。【教师活动】
绿色色素叫叶绿素,它是叶绿体的主要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它又分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其中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除叶绿素外,叶绿体中还含有黄色色素即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它又分为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叶黄素呈黄色。
1.由于叶绿素的含量大大超过类胡罗卜素,而使类胡罗卜素的颜色被掩盖,只显示出叶绿素的绿色。2.由于叶绿素比类胡罗卜素易受到低温的破坏,秋季低温使叶绿素大量破坏,而使类胡罗卜素的颜色显示出。
第五篇:《浙江潮》教学设计
《浙江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体会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浙江潮》
二、初读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写得是什么?
4.再次读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②对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体会严谨的结构特点。
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生字,积累词语。
第二时
一、导入
我们上一节共同学习了《浙江潮》一文,感受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只用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检查背诵《浙江潮》点面结合,随机抽取。
三、自读自学《观潮》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代散文《观潮》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全班共同学习“潮来时”,文4—节。
放映大潮到来时的食品资料,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学生自己读4—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3、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四、对比较阅读《浙江潮》和《观潮》
教师范读《浙江潮》指名朗读《观潮》,思考,这两篇有什么不同?
五、写作指导
1、这两篇用到了一些相同的写景的办法。比如说比喻、夸张;渲染烘托等。读,感受这些方法的。
2、片段练习《间一瞥》
六、布置作业
查阅关于钱江潮的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学习,收集关于钱江潮的古代诗文。后反思: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