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7_奇妙的克隆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了解克隆的有关知识;
3、认识课文运用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认识课文运用的说明顺序;理解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积累克隆的相关知识。
教学用具 :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们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当然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神话。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吧。
二、介绍作者
课件呈现:谈家桢,宁波人,遗传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创建了我国第一所遗传学研究所,第一所生命科学院。历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遗传学会会长,《遗传学报》主编,美国、意大利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纽约科学院荣誉终身院士。
三、字词积累
1、读一读
繁衍
蟾蜍
匍匐 性腺
分泌
囊 胚期 濒临
孵化
胰蛋白酶
2、记一记
繁衍: 逐渐增多或增广。
濒临:接近,临近。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大、办法多。拍案叫绝:拍桌子较好,形容非常赞赏。案:旧式的狭长的桌子。相安无事: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冲突。
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
四、快速阅读,初步感知。
1、请用文中语言概括“什么是克隆”? 明确:最初简单来说: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时至今日:凡来自一祖先,经过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也叫克隆。
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叫无性繁殖。
2、从全文来看,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体现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明确:用四个小标题把全文分为四个部分,从四个角度进行说明,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体现了逻辑顺序。
五、跳读课文,列举克隆事例。
课文中提到了哪些克隆的事例?(请按顺序把它们列出来)
第二篇: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阅读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以学生自读为主,通过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阅读中的疑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将课文的主旨内化为学生对生活、人生、道德的认识,由课本走向课外,抓住契机,树立大语文观。【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搜集、整理有关克隆的知识,了解克隆的发展,及人们对克隆持有的态度,强调在课堂上展开竞赛,激发学习的自觉性。
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让每个学生学会分工与协作,充分地调动积极性,能愉快地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并且能够共同分享合作地喜悦。
2.老师事先作好课件,课件中包含导入所需要的《第六日》中的一些镜头,有关克隆的科研成果,各国对克隆所持有的态度等内容。【教学流程】
一、看一看,激发阅读文本兴趣
由电影《第六日》(选择其中部分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用自己的理解诠释对“克隆”的理解。教师不做评判,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铺设探知平台。
二、读一读,搜索文本重要信息
1.学生自由速读,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搜集文中作者对克隆的诠释。2.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篇章研读,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疑问,在小组内讨论,筛选整理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鼓励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文章能多角度提问,力求使所提问题有价值。
三、说一说,交流心得共钻文本 学生可能会谈到下列收获。1.我明白了什么叫克隆?
明确: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2.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的作用?
明确:使文章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按: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及对克隆的思索行文。
3.“多利”的诞生在世界引起轰动的原因:
明确: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证明了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4.克隆技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造福人类? 明确:
(1)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2)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3)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5.第二节写了很多实验,又没有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为什么? 明确: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这一板块旨在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形成对课文整体的认识,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注重对文本作者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的把握。同时通过合作与探究,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品一品,畅读收获夯实底蕴
选择最喜欢你,让你最有收获的一点来读,并说明理由。明确:
1.可以从说明方法上来诠释,恰当地说明方法准确地凸现了说明对象,说明事理明晰透彻。
2.可以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谈一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好处。3.可以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这个角度来进行赏析,谈一谈自己心灵受到的启迪。
4.还可以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对自己的影响来读。学情估计:
1.只能泛泛而叙,不能具体深入的阐明理由。2.可能或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随意地拼凑一气。
3.可能提出的问题过于松散,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归纳,使之更典型性和探讨价值。
(这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的引导,补充、点评十分重要,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和谐的气氛,使师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一起进步。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积极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二次备课
第三篇:《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17、《奇妙的克隆》合作学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囊、克隆、胚胎、蟾蜍、鳞片、脊椎、两栖”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理解“繁衍、相安无事”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整体感知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理解这样安排的好处,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4、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二、教学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三、教学难点
1.理清“克隆鲫鱼出世前后”的说明顺序,理解这样安排的原因。
2.对文章结尾一段话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有一个绝招令人拍案叫绝:他与妖魔作战一旦吃紧,便从身上拔一撮猴毛,吹出一大群小猴来参加战斗。这当然是神话,但是今天的科学却能实现类似的“奇迹”,这就是“奇妙的克隆”。克隆何以能如此神通广大?还是听听遗传学家的解释吧。
(二)作者简介
(三)口述目标与重难点
(四)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五)出示预习提纲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匍匐茎()繁衍()囊胚()蟾蜍()......两栖().脊椎()濒临()孵化()克隆()细菌.......()
2、解释下面的词语。
繁衍: 濒临: 相安无事: 难能可贵:
3、课文共有几个小标题?分为几个部分?为什么要运用小标题来介绍,有何作用?
4、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在课文中找出来。
5、“克隆鲫鱼出世前后”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6、“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7、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
8、从课文中找出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体会科学家的研究探索精神。
9、分析句子,体会说明文语言的运用。
(1)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根毫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句中可以这样说能不能删去?)
(2)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句中大部分...能不能去掉?)
(3)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句中成熟和成功能不能互换?)
(六)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七)检查预习情况。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对预习提纲的题再加以修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重温预习提纲。
三、展示交流下面的问题。
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运用所学说明文知识深入研读课文内容,解读探究说明方法的运用。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把握每一部分说明中心,体会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一)分析第一部分:克隆是什么?
1、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 2
隆的语句。复习上节课所了解的克隆知识。
明确:凡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出的一群个体,叫克隆。
2、分析说明方法:
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生动准确地解释了什么是克隆是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设计意图:克隆属于前沿科学知识,对一般人而言生僻难懂。此环节通过列举一些大家熟悉的事例,配合形象直观的图片加以解说,向学生直观的展示,再加以细致地解释,最后用准确、简洁、概括的语言定义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明确了什么是克隆。)
(二)分析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1、提问: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2、提问: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举例子。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结合文中的具体例子,在实践中体会说明文恰当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事理的特点,并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请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仔细体会。
例如:(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
(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
(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
(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绵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同学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科海泛游靠的是渊博的科学知识,精湛的科学技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永不言败的科学精神。
(四)重点语句的分析
1.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根毫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句中可以这样说能不能删去?
明确:句中可以这样说不能删去。因为古时吴承恩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克隆猴,这只是后来人们发明了克隆技术,用克隆技术对照《西游记》一书中猴毛变猴这一情节而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精确性。
2.得到了囊胚细胞核的卵细胞在人工培养下大部分夭亡了。
句中大部分能不能去掉?
明确:句中大部分不能去掉,大部分准确说明了灭亡的卵细胞的数量不少,但也有少数细胞存活下来。
3.鱼类换核技术的成熟和两栖类换核的成功,使一批从事良种培育工作的科学家激动不已。
句中成熟和成功能不能互换?
明确:句中成熟和成功不能互换,成熟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或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成功指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成熟常用于生物体的发育阶段或技术、意见、条件等方面,而成功常用于试验、革新等方面。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课外作业
1、完成优化设计的相关练习。
2、搜索有关克隆方面的资料。
3、思考:克隆技术对人类的意义和可能造成的危害。
第四篇:《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二、检查预习
1、生字注音。
2、词语解释。(见课件)
三、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并出示问题,供小组讨论。
1.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3.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4.“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5.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明确:
1.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2.理解“克隆”的关键是:来自一个祖先,无性繁殖。3.作者没有用时间顺序来介绍“克隆”实验,而是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是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写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是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4.多利”的诞生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5.课文从三方面来写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四、内容研读
1、明确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用自己的话说说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细胞结合产生的后代)(2)齐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出示幻灯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也叫‘克隆’。”)
2、讲解说明方法: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探究:(1)如果课文一开始就告诉大家克隆是无性繁殖,名称来源于希腊文,效果好吗?(2)举孙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确: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用《西游记》中妇孺皆知的故事,更将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五、合作探究:
1.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有何关系? 2.请找出这两小节中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找出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明确)
4、“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提示:
1、第二小节为第三小节写“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做好了行文的铺垫,并且按由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鱼类、两栖类、哺乳类)的说明顺序。
2、句子见课文。
3、有举例子、列数字等,各举例说明。
4、按照生物顺序来安排的。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再说,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克隆技术在不断发展。
六、拓展延伸:
分组辩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2.组织辩论。
辩论的要求:(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七、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想阻止科学技术进步是徒劳无益的,科学向未知领域的探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始终要进取。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我们更期待(出示幻灯片)“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篇课文里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也是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八、课堂检测:
九、布置作业:
将课堂小结“我学到了……”写成书面文字;从网上、报上、书籍中查询科学前沿的新兴技术。
第五篇:《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用几个小标题的形式,按照逻辑顺序,有条理的介绍了什么的是克隆;克隆的试验;以及克隆的应用和发展。文章紧紧围绕文题中“奇妙”两字,生动、通俗的向读者介绍了“克隆”这一最新的尖端科技知识。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学习文中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提高阅读现代科学文的能力,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相关科学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教学难点:对克隆问题引发的伦理、道德、法律问题的认识。
教学准备: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收集有关克隆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听、说、读、写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6月的德国世界杯大家看了吗?你们最喜欢哪一位球星?如果世上多一个一模一样的他,好吗?这也许是不少人的梦想。这个梦想有可能实现吗?随着科技的发展,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或许能让我们梦想成真。那是什么呢?对,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从新近发生的事和学生的兴趣导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创设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奇妙的克隆?
2、文章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知识抢答。
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竞赛抢答:
1、什么是克隆?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实验”呢?
3、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会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4、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5、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本文使用了哪些?有什么好处?
6、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设计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同时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也训练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口语表达等能力。)
四、奇思秒想,个性展现。
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最想克隆什么呢?为什么要克隆它?
要求:
1、想法要奇妙、有益;
2、理由阐述充分,表达富有条理。
老师:先请四人小组组织交流,看谁的想法最奇妙,最有益于人类,最能体现出自己的个性。然后每组推荐出一名同学上台说给全班同学听。
(引导学生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元互动,重视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交流,尽可能挖掘学生思维和口语交际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五、自由辩论,延伸拓展。
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那么“克隆”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同学们可以展开自由辩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要求:
1、观点明确、理由充足。(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
2、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3、驳斥对方的观点时要有“理”,又要有“礼”。
学生自由辩论。
老师小结: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时还为时过早,这篇课文里引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学家J.D.沃森的话作结束语:(全班朗读)“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义,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的确,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我们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有关资料展开辩论,让他们学会热烈参与讨论,耐心细致倾听,大胆发表创见。同时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爱科学的热情。)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即将结束,最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启示。
老师:克隆技术,奇妙无限,努力学习,探索未知,造福人类。
七、布置作业。
片段作文:如果有一天,科学家克隆出了另外一个你,请你插上想像的翅膀描述一下那时的你和“你”生活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