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教学设计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它强调了做事之前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的重要性。事实上,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因而,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对于学生学会做事,未来走向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的过程逐步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并使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价值所在。那么应该如何来设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呢?
一、教学分析: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扮演的是活动被动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往往把一切细节都考虑到、安排好,然后学生只是参加一下而已,学生缺乏自主设计、主动策划意识。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活动的主动策划者,从而实现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呢?自主制定活动方案是学生自主规划活动的第一步。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一)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规划能力是指对事物进行计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步骤的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小到做一顿饭,大到一个企业管理,处处都要用到规划能力。规划能力可以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灵活应变能力,使工作和事业更容易取得成功。所谓规划人生就是根据自己的天赋、兴趣和客观环境等因素,选择一个值得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实现这个目标。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积极地去策划,通过这一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制定计划、规划活动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逐渐地从规划活动走向规划人生。
(二)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是学生实施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现出活动的预设性,保障了活动有序地进行。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自主、规范地进行活动设计,再通过交流、合作、论证,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通过制定活动方案,使学生对活动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步骤更清晰、活动的过程更科学。周密完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将为学生顺利、有效地开展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
(一)学生自主策划制定活动方案阶段: 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在小组内围绕活动主题,通过讨论,自主地进行活动策划。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导入”: 教师可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事例或小故事导入,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将活动计划做得较规范,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如用提供一份成功的活动方案案例作参考的做法,让学生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
“策划”: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策划,初步制定活动计划。
(二)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阶段:
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一次性制定出完善、周密的计划。因而开展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通过此过程的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中与人交往的健康人格。在此阶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的计划在班上进行汇报,并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再修改、完善计划。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汇报”: 在此环节中,每组同学要将本组策划的活动计划在全班进行汇报,与其他同学交流。
“论证”: 在学生小组汇报后,全班师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指出方案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明白应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己小组的计划。
“完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在全班讨论、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全班师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借鉴其他小组好的做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修订、完善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两个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仅提供一种做法和参考,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活动主题的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设计与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设计与策略
吴筱泉
【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宁波 315000】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它强调了做事之前先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的重要性。事实上,做事有计划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他的做事态度,是能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因而,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对于学生学会做事,未来走向事业的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的过程逐步学会制定计划、提高规划能力,并使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便是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价值所在。那么,应该如何来设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呢?
一、教学分析: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扮演的是活动被动参与者的角色,教师往往把一切细节都考虑到、安排好,然后学生只是参加一下而已,学生缺乏自主设计、主动策划意识。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活动的主动策划者,从而实现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呢?自主制定活动方案是学生自主规划活动的第一步。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一)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
规划能力是指对事物进行计划,并制定具体实施步骤的能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小到做一顿饭,大到一个企业管理,处处都要用到规划能力。规划能力可以提升生活和工作效率,灵活应变能力,使工作和事业更容易取得成功。所谓规划人生就是根据自己的天赋、兴趣和客观环境等因素,选择一个值得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地实现这个目标。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与、积极地去策划,通过这一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制定计划、规划活动的能力,并引导学生逐渐地从规划活动走向规划人生。
(二)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活动方案是学生实施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现出活动的预设性,保障了活动有序地进行。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自主、规范地进行活动设计,再通过交流、合作、论证,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通过制定活动方案,使学生对活动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步骤更清晰、活动的过程更科学。周密完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将为学生顺利、有效地开展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环节: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课的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
(一)学生自主策划制定活动方案阶段:
这一阶段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在小组内围绕活动主题,通过讨论,自主地进行活动策划。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导入”: 教师可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事例或小故事导入,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将活动计划做得较规范,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如用提供一份成功的活动方案案例作参考的做法,让学生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
“策划”: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策划,初步制定活动计划。
(二)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阶段:
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经验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一次性制定出完善、周密的计划。因而开展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通过此过程的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中与人交往的健康人格。在此阶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的计划在班上进行汇报,并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再修改、完善计划。本阶段的主要教学环节有:
“汇报”: 在此环节中,每组同学要将本组策划的活动计划在全班进行汇报,与其他同学交流。“论证”: 在学生小组汇报后,全班师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指出方案的亮点和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明白应从哪些方面去完善自己小组的计划。
“完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在全班讨论、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全班师生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借鉴其他小组好的做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修订、完善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两个阶段和六个主要环节仅提供一种做法和参考,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活动主题的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灵活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教学策略:
(一)先“扶”后“放”
根据学生的能力、经验和认知的特点,方案的制订必须经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低、中年段,主要以“扶”为主,高年段主要以“放”为主,扶放结合。
在学生初次拟定活动方案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份成功的活动方案案例作参考,引导学生了解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活动方案(计划)是开展活动的必要前提,是活动的蓝图,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实施者、活动指导者、活动时间、组织形式、活动目标、活动实施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式、活动总结评价等内容。” [1]指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基本方法。教师再提供了一份活动方案设计表,引导学生较规范的制定活动方案。教师在提供此表时要注意为学生自主拟订保留空间,当学生对方案的设计比较熟悉的时候,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方案的形式及要素,只要抓住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不一定完全按此表填写。让学生经历“感知一模仿一创新”的过程,在模仿的基础上有创新,从而学会活动方案的制定,提高规划活动的能力。
(二)先“粗”后“细”
制定活动方案时,先让学生根据活动的目的,大致确定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活动的内容要确保活动的有效性,以便达到活动的目的。在保证活动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活动方式要多样化,如调查活动、观察活动、实验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既可以避免活动的枯燥单调,也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又让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充分锻炼与发展多种能力。大致确定了活动的内容和活动方式后,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如活动时间的安排,地点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的总任务和分期任务等都要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细节决定成败。由于生活阅历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缺乏对细节的考虑。因而学生在制定计划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线条太粗,活动内容笼统,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如:学生在制定采访活动的计划时,就简单写上,到环保局采访,了解水污染情况。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考虑,采访谁、如何与采访对象联络、采访的内容、采访记录的方法、活动中可能遇到难题等,如果这些细节没有考虑到,当学生进行自主活动时,可能导致整个活动的失败。[2]所以,在制定活动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活动的内容和过程细化,要写清楚活动的具体内容并分步骤把活动的各个环节写出来,要具体、可操作,条理清晰。活动计划越细、越具体,活动的操作性就越强。
(三)先“亮点”后“不足”
在班级交流论证修订活动方案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发现他人优点,并学习他人的优点以完善自己的活动计划。千万不要把交流论证搞成“批斗会”,把其它小组的活动计划说得一无是处。因而在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在认真倾听其它小组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先说说其它小组活动计划的“亮点”。
欣赏完其它小组的活动计划,接下来就要对其它小组的活动计划寻找“不足”。可行性是活动计划的灵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的细节,来审视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如,活动小组成员的兴趣、知识、能力、水平和特长能否互补,形成合力;邀请的与活动内容有关的其他学科教师、社会人士、学生家长等指导者在时间、精力上能否保证,对活动的指导能否落到实处;如果活动计划中有实验,实验需要的设备及材料能否解决;如果活动计划中有参观访谈,应到哪儿去参观,找哪些人访谈,这些地方是否安全,好不好联系,交通是否便利?活动过程中,估计需要多少资金,能否筹集到这些资金?时间安排是否合理,会不会与我们的其他学科学习产生矛盾,如何协调两者的关系?时间安排不能太紧,因为活动中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因素,要留有回旋的余地。找出“不足”后,最好还能提出合理化建议供他们参考。
(四)先“自主”后“请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意愿是体现学生本位课程的基本要求。在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活动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分工与合作,都要让学生自己作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有时教师会从自身认识出发,给学生研究的主题一些建议或提出修改意见,但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允许学生进行与指导老师观点不一致的探索,尊重他们的意见,让在实践中学会自我判断、自主选择。
在学生自主策划初步制定活动方案后,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外向与活动内容有关的教师、社会人士等指导者“请教”,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爸爸妈妈交流自己的活动计划,让他们为完善自己的计划出出点子;或通过上网查阅、实地考察等方式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信息,为完善活动计划提供参考。在课内班级交流论证时,要认真向同学“请教”,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学习他人好的做法。这样做,一则可以让学生去与人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二则可以培养学生虚心请教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活动方案的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经过学生自主策划制定、班级交流论证修订完成后,还要注意:在具体实施中并不意味着学生要根据方案机械地执行,随着活动的开展,会出现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境,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在实际活动中的发展表现和需求,及时调整、修订活动方案。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128).[2].欧益生,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 [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10.(114).(本文已发表在全国中等教育核心期刊《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9下P20~22)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制定计划”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制定计划”环节教学设计
——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研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高占国
一、设计理念:
本活动主要是在以下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
1、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
计划的实质的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根据客观条件进行的设想,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因此,正确的制定计划就一定要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一定要在根据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定合适的计划。
2、限定因素原理
限定因素,是指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抓住这些因素,就能实现期望目标。
所谓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是能够了解和找到对达到所要求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是能准确地、客观地选择可行方案。毛泽东同志曾在《矛盾论》中用哲学的语言说明了相同的原理:“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的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
制定计划实质就是决策,而限定因素原理是决策的精髓。决策的关键就是解决抉择方案所提出的问题,即尽可能地找出和解决限定性的或策略性的因素。否则,如果对问题面面俱到地检查,不仅会浪费时间和费用,而且还有可能把主要注意力转移到决策的非关键性问题上。从而影响目标的预期实现。
3、许诺原理
在计划工作中选择合理的期限应当有某些规律可循。许诺原理可以表述为: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各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因而,许诺越大,实现许诺的时间就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一原理涉及计划期限的问题。一般来说,经济上的考虑影响到计划期限的选择。由于计划工作和它所依据的预测工作是很费钱的,所以,如果在经济上不合算的话,就不应当把计划期限定得太长。当然短期计划也有风险,那么合理的计划期限如何确定呢?关于合理的计划期限的确定问题体现在“许诺原理”上,即合理计划工作要确定一个未来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长短取决于实现决策中所许诺的任务所必需的时间。按照许诺原理,计划必须有期限要求,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情况来说,完成期限往往是对计划的最严厉的要求。此外,必须合理地确定计划期限,并且不应随意缩短计划期限。再有,每项计划的许诺不能太多,因为许诺(任务)越多,则计划时间越长。如果实现许诺所需的时间长度比他可能正确预见的未来期限还要长,如果他不能获得足够的资源,使计划具有足够的灵活性,那么他就应当断然地减少许诺,或是将他所许诺的期限缩短。
4、灵活性原理
计划必须具有灵活性,即当出现意外情况时,有能力改变方向而不必花太大的代价。灵活性原理可以表述为: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
2
大,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必须指出,灵活性原理就是制定计划时要留有余地,至于执行计划,则一般不应有灵活性。
灵活性原理是计划工作中最重要的原理,在承担的任务重,而目标计划期限长的情况下,灵活性便显出它的作用。当然,灵活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它的限制条件是:
(1)不能总是以推迟决策的时间来确保计划的灵活性。因为未来的不肯定性是很难完全预料的,如果我们一味等待收集更多的信息,尽量地将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考虑周全,当断不断,就会坐失良机,招致失败。
(2)使计划具有灵活性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由此而得到的好处可能补偿不了它的费用支出,这就不符合计划的效率性。
(3)有些情况往往根本无法使计划具有灵活性。即存在这种情况,某个派生计划的灵活性,可能导致全盘计划的改动甚至有落空的危险。例如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可能实现不了既定的目标。如果允许其灵活处置,则可能危及全部计划。
为了确保计划本身具有灵活性,在制定计划时,应量力而行,不留缺口,但要留有余地。本身具有灵活性的计划又称为“弹性计划”,即能适应变化的计划。
5、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由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与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Ajzen & Fishbein,1980;Fishbein & Ajzen,1975)所结合发展出来的,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设行为的发生,皆能够由个人的意志所控制;可是实际的情况下,个人对行为意志控制往往受到
3
许多其它的因素所干扰,而大大的降低了理性行为理论中对个人行为的解释力。因Ajzen(1985,1991)便将理性行为理论加以延伸,提出了计划行为理论,期望能够对个人行为的预测及解释更具适当性。一般而言,个人对于某项行为的态度愈正向时,则个人的行为意向愈强;对于某项行为的主观规范愈正向时,同样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而当态度与主观规范愈正向且知觉行为控制愈强的话,则个人的行为意向也会愈强。反观理性行动理论的基本假设,Ajzen主张将个人对行为的意志控制力视为一个连续体,一端是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另一端则是完全不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而人类大部分的行为落于此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点。因此,要预测不完全在意志控制之下的行为,有必要增加行为知觉控制这个变项。不过当个人对行为的控制愈接近最强的程度,或是控制问题并非个人所考量的因素时,则计划行为理论的预测效果是与理性行为理论是相近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了解和理解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知识;
(2)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初步理解制定计划的意义;(3)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初步理解和掌握制定计划的基本方法;
(4)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初步形成自主、合作的制定计划能力;
(5)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初步学会评价、论证制定计划的知识形成评价、论证制定计划的能力。
4
2、过程与方法:
(1)大多数学生经历了解、理解、掌握制定计划概念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2)大多数学生经历了解、理解、掌握制定计划意义的过程和基本方法;
(3)大多数学生经历了解制定计划的过程;初步了解和运用制定计划的基本方法;
(4)大多数学生经历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初步形成自主制定和合作制定计划能力的过程;初步了解和运用自主制定和合作制定计划的基本方法。
(5)大多数学生经历初步形成评价、论证制定计划的过程;初步了解和运用评价、论证制定计划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大多数学生通过制定计划的综合实践活动初步产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
(2)大多数学生通过根据制定计划的综合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自主学习的价值;
(3)大多数学生通过制定计划的综合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合作学习的价值;
(4)大多数学生通过制定计划的综合实践活动初步形成评价、论证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
5
本环节的教学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前四个环节“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主题——制定计划”中的“制定计划”环节,是为了研究学生确定的主题而制定研究计划。包括:什么是计划?什么是制定计划?为什么要制定计划?怎样制定计划?怎么申请立项和通过计划的审批?
四、教学策略:
1、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策略;
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
3、按照科学制定计划的过程进行教学的策略;
4、模仿科学家进行课题研究的策略。
五、教学方法:
1、计划教学方法;
2、决策方法;
3、文献法;
4、自主学习方法;
5、合作教学方法;
6、探究教学方法;
7、课题论证方法。
六、教学模式:
本活动设计是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进行设计的。“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高占国研究的课题。
6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是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一定主体(教师个体或集体)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一综合主题,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能力、各种课程资源,使一定的活动主体——学生学习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试图解决综合主题的所有问题的过程。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这一设计只是这一教学模式中“制定计划”的环节。
七、教学时间:
年月日——年月日
八、教学对象:
年级学生
九、教学地点:
包括: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家庭、社区等。
十、教师: 主导教师、指导教师、辅导教师、专家教师。
十一、教学过程:
制定计划:
在上一“确定主题” 环节中,学生已经根据选择的问题确定了主题,为了对主题进行研究,要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最起码要学习如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什么是计划?第二、什么是制定计划?第三、为什么要制定计划?第四、怎样制定计划?
7
一、学习制定计划的概念
(一)学生自主学习
1、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要求:
(1)目标:了解、理解、掌握“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包括概念内涵和外延、特点、原则、方法等。
(2)时间:50——100分钟。(3)主体:学生个体。
(4)地点:自己选择。建议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方。(5)方法:建议采用,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给“计划”和“制定计划”下定义的方法。
(6)要求:记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给“计划”和“制定计划”下定义的过程。必须独自完成此项任务,不能和其他人合作。
2、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同时进行教师自己的自主学习。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1、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要求:
(1)目标:了解、理解、掌握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包括“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特点、原则、方法等。
(2)时间:100——150分钟。(3)主体:各个学生小组。
8
(4)地点:班级教室。或者自己选择地点。建议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方。
(5)方法: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概念,形成小组内统一的“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这个过程中建议采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给“计划”和“制定计划”下定义的方法。
(6)要求:记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记录小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给“计划”和“制定计划”下定义的过程。必须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此项任务。
2、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
1、教师对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提出要求:
(1)目标:了解、理解、掌握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包括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概念内涵和外延、特点、原则、方法等。
(2)时间:100——150分钟。(3)主体:各个学生小组。
(4)地点:班级教室。或者自己选择地点。可以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方。
(5)方法: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小组之间交流什么是“计划”和
9
“制定计划”概念,为各小组内已经形成的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修改提供参考。这个过程中建议采用,各小组根据小组之间交流情况,修改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这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辩论、网上论坛等方式。
(6)要求:每个小组记录其他学生小组交流的内容,记录本小组修改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的过程。
2、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各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
(四)学生小组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
1、教师主持选学生代表。
2、学生代表主持学生小组和教师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提出如下要求:
(1)目标:学生小组和教师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包括概念内涵和外延、特点、原则、方法等。
(2)主体:学生小组和教师。(3)时间:20——30分钟。(4)地点:教室。(5)程序:
●教师展示自己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时间在5分钟左右。
●学生小组记录和评价教师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
10
念。
●教师解释说明自己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学生可以对教师的解释说明提出疑问或者反对意见。●各小组受教师启发修改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
3、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与各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的任务。
(五)学生小组和其他人之间合作学习
1、教师对学生小组和其他人之间合作学习提出要求:(1)目标:了解、理解、掌握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包括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概念内涵和外延、特点、原则、方法等。
(2)时间:100——150分钟。(3)主体:各个学生小组和其他人。
(4)地点:社区、其他地方、班级教室。或者自己选择地点。可以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方。
(5)方法:学生小组向其他人(学校内的其他学科教师、领导、学校外的其他人)学习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概念,并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学生小组代表可以向其他人提出问题,共同研讨,为各小组内已经形成的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修改提供参考。这个过程中建议采用,各小组根据与其他人之间交流情况,修
11
改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
(6)要求:每个小组记录与其他人与学生小组交流的内容,记录本小组修改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的过程。
2、学生小组与其他人之间合作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其他人与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小组与其他人之间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什么是“计划”和“制定计划”的概念的任务。
二、明确制定计划的意义
(一)学生自主学习
1、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要求:
(1)目标:了解、理解、掌握制定计划的意义。(2)时间:50——100分钟。(3)主体:学生个体。
(4)地点:自己选择。建议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方。(5)方法:建议采用,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形成制定计划意义答案的方法。
(6)要求:记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给制定计划意义作答案的过程。必须独自完成此项任务,不能和其他人合作。
2、学生自主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同时进行教师自己的自主学习。
12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1、教师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提出要求:(1)目标:了解、理解、掌握制定计划的意义。(2)时间:100——150分钟。(3)主体:各个学生小组。
(4)地点:班级教室。或者自己选择地点。建议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方。
(5)方法: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什么是制定计划的意义,形成小组内统一的制定计划的意义的答案。这个过程中建议采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给制定计划意义做答案的方法。
(6)要求:记录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记录小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给制定计划意义做答案的过程。必须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此项任务。
2、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三)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
1、教师对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提出要求:
(1)目标:了解、理解、掌握什么是制定计划的意义。(2)时间:100——150分钟。(3)主体:各个学生小组。
(4)地点:班级教室。或者自己选择地点。可以到网上、图书
13
馆、阅览室等地方。
(5)方法: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小组之间交流什么是制定计划的意义,为各小组内已经形成的什么是制定计划的意义的答案修改提供参考。这个过程中建议采用,各小组根据小组之间交流情况,修改什么是制定计划意义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这学生小组之间进行辩论、网上论坛等方式。
(6)要求:每个小组记录其他学生小组交流的内容,记录本小组修改什么是制定计划答案的过程。
2、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各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
(四)学生小组和教师之间合作学习
1、教师主持选学生代表。
2、学生代表主持学生小组和教师合作学习制定计划的意义,提出如下要求:
(1)目标:学生小组和教师合作学习制定计划的意义。(2)主体:学生小组和教师。(3)时间:20——30分钟。(4)地点:教室。(5)程序:
●教师展示自己制定计划的意义的时间在5分钟左右。●学生小组记录和评价教师制定计划的意义。
14
●教师解释说明自己制定计划的意义。
●学生可以对教师的解释说明提出疑问或者反对意见。●各小组受教师制定计划的意义启发修改制定计划的意义。
3、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教师与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与各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制定计划的意义的任务。
(五)学生小组和其他人之间合作学习
1、教师对学生小组和其他人之间合作学习提出要求:(1)目标:了解、理解、掌握什么是制定计划意义。(2)时间:100——150分钟。(3)主体:各个学生小组和其他人。
(4)地点:社区、其他地方、班级教室。或者自己选择地点。可以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方。
(5)方法:学生小组向其他人(学校内的其他学科教师、领导、学校外的其他人)学习什么是制定计划的意义,并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学生小组代表可以向其他人提出问题,共同研讨,为各小组内已经形成的什么是制定计划的意义修改提供参考。这个过程中建议采用,各小组根据与其他人之间交流情况,修改什么是制定计划意义的答案。
(6)要求:每个小组记录与其他人与学生小组交流的内容,记录本小组修改什么是制定计划意义答案的过程。
2、学生小组与其他人之间合作学习过程
15
每个学生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其他人与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小组与其他人之间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什么是制定计划意义答案的任务。
三、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
(一)学生自主制定计划写课题立项申请书
1、辅导教师提出对学生的要求:
(1)目标:学生个体根据确定的主题制定主题研究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
(2)主体: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的主体是每个学生个体,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不能与同学和教师交流。
(3)时间: 80——90分钟。
(4)地点: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教室等。
(5)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一定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不能离开确定的主题制定研究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
(6)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时遇到不知道的知识和不懂的可以查找资料。
(7)把自己制定的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写在笔记本上。(8)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的方法时可以采用文献、模仿、决策等方法。
2、学生自主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的过程:
16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观察记录每个学生自主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的情况,并同时根据情境进行教师自主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
1、辅导教师提出对学生的要求:
(1)目标:学生小组根据确定的主题制定主题研究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
(2)主体: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的主体是每个学生小组,每个学生小组不能与其他学生小组交流。
(3)时间: 95——100分钟。
(4)地点:教室、图书馆、阅览室、计算机教室等。(5)小组合作制定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首先要每个人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制定的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
(6)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时遇到不知道的知识和不懂的可以查找资料。
(7)把小组合作制定的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写在小组笔记本上。
(8)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的方法时可以采用文献、模仿、决策等方法。
2、学生小组合作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观察记录每个学生小组合作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的情况,并同时根据情境进行合作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
17
项申请书的启发和指导。
(三)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
1、辅导教师对学生的要求:
(1)目标:各学生小组之间交流各小组合作制定的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
(2)主体:各学生小组。(3)时间: 65——75分钟之间。(4)地点:教室。(5)主持:教师。(6)程序: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小组制定的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其他小组和教师倾听和记录汇报小组制定的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
●其他小组可以评价汇报小组制定的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汇报小组可以解释和反驳其他小组的评价。
●汇报小组根据其他小组的评价形成新的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
2、组际合作交流制定计划和写课题立项申请书的过程: 在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交流由教师主持进行,学生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要根据进行交流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示范和指导。
(四)学生小组和教师合作制定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
18
1、教师主持选学生代表。
2、学生代表主持学生小组和教师合作制定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提出如下要求:
(1)目标:各学生小组和教师合作制定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2)主体:各学生小组和教师。(3)时间:50——80分钟。(4)地点:教室。(5)程序:
●教师展示自己制定的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时间在8分钟左右。
●学生小组记录和评价教师制定的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教师解释说明自己制定的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学生可以对教师的解释说明提出疑问或者反对意见。●各小组受教师制定的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启发修改制定的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
(五)学生小组和其他人合作制定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
1、教师对学生小组和其他人之间合作学习提出要求:(1)目标:各学生小组和其他人合作制定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
(2)时间:120——150分钟。(3)主体:各个学生小组和其他人。
(4)地点:社区、其他地方、班级教室。或者自己选择地点。
19
可以到网上、图书馆、阅览室等地方。
(5)方法:学生小组向其他人(学校内的其他学科教师、领导、学校外的其他人)根据确定的主题制定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并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学生小组代表可以向其他人提出问题,共同研讨,为各小组内已经制定的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修改提供参考。这个过程中建议各小组根据与其他人之间交流情况,修改已经制定的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
(6)要求:每个小组记录与其他人合作交流的内容,记录本小组修制定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的过程。
2、学生小组与其他人之间合作学习过程
每个学生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其他人与学生小组之间合作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小组与其他人之间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制定计划和课题立项申请书的任务。
四、课题立项、审批课题研究计划
1、教师对学生的要求:
(1)目标:各学生小组通过论证等方式通过立项和审批制定的计划。
(2)主体:全体学生和教师。(3)时间: 70——75分钟之间。(4)地点:教室。(5)主持:班委会。(6)程序:
20
●如果班级没有班委会,就先通过某种办法成立班委会,然后,按照下面程序进行。如果班级已经有班委会就直接按照下面程序进行。
●各小组派代表向班委会提出课题立项申请,说明课题研究计划。
●其他小组和教师倾听和记录申请小组课题立项申请和制定的计划。
●其他小组评价申请小组课题立项申请和制定的计划。●申请小组可以解释和反驳其他小组的评价。
●申请小组根据其他小组的评价形成新课题立项申请和计划。●经过申请——论证——再申请——再论证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直至小组课题立项书和计划被班委会通过为止。
●班委会为通过论证的小组颁发课题立项通知书。
2、学生小组申请立项和通过审批计划的过程:
在学生小组申请立项和通过审批计划的过程中,由班委会主持进行,学生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论证活动,教师要根据进行论证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示范和指导。
21
第四篇:实践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第十二册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
测量物体的体积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圆柱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难点:理解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不规测物体的体积。
关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8各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织本组的实验。
2.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或圆柱体透明容器,水、尺子、记号、笔、天平、土豆、铁块、铜块、铝块等。3.实验记录单。教学预设: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导入:是啊,八石子放入瓶中,水面就升高了,聪明的乌鸦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喝到了水。瓶中放入石子,水面就升高了,说明什么呢?(石子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看来,每个物体都有它的体积,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测量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
1.活动一:测量计算土豆的体积。
(1)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了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但生活中还有大量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它们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呢?
(2)提出问题:像这个土豆,你准备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学生自由发言说方案)(3)总结引领:是呀,我们可以先在圆柱形状的容器里放适量的水,测量出水面的高度;然后将土豆完全没入水中,测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最后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就可以得到土豆的体。
(4)小组活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些材料(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容器若干),现在就用你们想到的这种办法来测量土豆的体积,并填写表格。(表格略)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5)反馈交流
① 说一说土豆的体积是怎样算的,并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② 提问: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一定要把土豆完全没人水中)2.活动二:测量计算铁快的体积。
(1)谈话:我们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知道了土豆的体积,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分别测量两块铁块的体积,并用天平称一称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表格略)(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最好先称出质量,再测量体积)(3)反馈交流。
比一比: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
比较发现:桶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4)算一算:运用以上知识,称出第三快铁快的质量并计算出它的体积。① 小组合作,称出铁快的质量。② 独立算出它的体积。
③ 交流反馈:铁快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约是7.8 ∕Cm3,怎样理解这个比值?说一说你列式的理由。
三、拓展延伸
1.谈话:金属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你们知道吗?不同的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出示下表略)2.组织活动
(1)借助这些比值,我们能不能计算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呢?
(2)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中选择一个物体,称出它的质量,计算它的体积。3.交流反馈。
四、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五、课外作业 补充习题有关作业。课后反思:
面积的变化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52—53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发现“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设计理念:本节课首先让学生结合示意图认识到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面积也发生了变化。接着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自主探索面积变化规律。当学生对变化的规律形成初步的感知后,引导学生把实验的对象扩展到正方形、三角形、圆,通过测量、计算、探索,验证此前初步感知的规律,由此让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最后组织学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学步骤
一、探索长方形面积比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52页上的两个长方形。
指出: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图形。师板书:长:3︰1 宽:3︰1
2、这两个长方形对应的长的比和宽的比都是3︰1,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3、想办法验证一下,看估计得对不对? 问:你是怎么验证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4、如果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对应边的比是4︰1,那么面积比是几比几呢? 在书上量出它们的长和宽,写出对应边的比。各自测量,写出比,然后交流。
学生估计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想办法验证
学生交流验证的方法 学生回答
二、探索其它图形的面积与边长比的关系
1、出示按比例放大的正方形、三角形与圆。
引导观察:估计一下,它们的对应边是按几比几的比放大的?
2、这几个图形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引导学生猜测。
(2)引导观察: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规律:把平面图形按n︰1的比放大后,放大后的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2︰1。
3、拓展讨论: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呢? 说明: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n的比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是:
缩小前的面积与缩小后的面积的比是1:n2用尺在书上的相关的图形中测量一下,然后确认: 正方形:3︰1 三角形:2︰1
圆:4︰1 量量、算算,将相关数据填入书上53页表格中。交流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运用规律应用
出示书中东港小学的校园平面图,请从中选择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算出它的实际占地面积。
(1)测量有关图形的图上距离。(2)计算相关图形的实际面积。
四、活动小结
通过本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收获?活动中你的表现如何?
教学反思:
实际测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0-6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教学难点: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是对知识的实际运用。通过尺测、步测、目测几种测量方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学中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动手尝试,使学生不仅有表现的机会,也能从同学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的方法和技能。教学步骤
一、认识测量工具
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一边说一边出示)学生直接口答 由小组长拿出每组的测量工具,让组员看一看,摸一摸。
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请同学来演示
组织学生讨论,汇报
根据演示的过程,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到教室前简单的操作一遍,其余同学对他们的操作过程进行评价。
2.步测和目测 1).步测
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 教师根据实际给以纠正。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 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师:你能按照测量方法对教室的宽进行测量。教师强调:
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 2).目测
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学生演示测量方法 学生互相演示1步 学生用步测进行测量 学生尝试估计
三、实践活动 1.测定直线.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2.步测
师:请大家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米的距离反复走3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师:请各小组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并进行比较. 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 3.目测
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全班分成四组,分别进行实践活动.
学生分小组合作进行,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学生步测 学生目测
组长汇报比较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教学反思:
第五篇:制定活动计划教学设计
制定活动计划教学设计
昌吉州实验小学:吕青山
一、活动目标:
1、探究活动计划的制订以及制订活动计划的意义。
2、通过探究,了解活动计划包括那些内容,制订活动计划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3、培养学生养成制订计划的好习惯。
二、活动重难点:
如何制订一份可行的活动计划
三、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制定活动计划的重要性
同学们,开学了,每学期初我们都要制定什么?(学习计划),老师每学期初也要制定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甚至是我们的公司,企业都要经常制定计划,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都要制定计划?
生:(计划重要性)
对,大家说的都很好,有了计划就可以使我们事半功倍,让我们做什么事都更容易成功,这说明我们的计划重不重要?(重要)既然计划这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如何制定活动计划
板书:制定活动计划
(二)学习制定活动计划
同学们,想一想要制定一份计划,我们首先要确定什么?(对,首先我们要确定做什么,也就是要确定计划的活动主题)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昌吉名小吃)都认识吗?
这些都是我们昌吉的名小吃,昌吉人都知道,但是,大家看今天来了这么多外地的客人,他们可不清楚啊?大家想一想,身为昌吉人,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宣传,介绍昌吉名小吃,让更多的人了解昌吉名小吃)
对,我们要去宣传和介绍咱们昌吉的名小吃,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咱们的名小吃,要宣传,要介绍,那我们自己是不是首先要对咱们昌吉的名小吃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啊?(是),好,现在我们就以了解昌吉名小吃为主题来制定一份活动计划。
板书:活动主题,昌吉名小吃
(宣传,介绍昌吉名小吃,让更多的人了解昌吉名小吃)师:同学们想一想,你想了解昌吉名小吃的那些方面?
师:现在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打算采取那些方式来了解咱们昌吉的名小吃。师:上网查资料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师:还能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 师: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师:你打算什么时候去?
师: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还要考虑到活动时间的安排。也就是我们的计划里要有活动时间。板书:活动时间
师:还能通过哪些方式去了解? 师: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师:我们把上网查、访问,询问,观察,亲手动手实践---就做计划的活动方式。现在我们来看,我们把u盘,电脑,打印机,纸笔,-----叫做活动计划的什么?
师:大家想了这么多方法来了解咱们昌吉名小吃,大家想一想,这些事一个人能完成吗?(不能)想一想,该怎么办?
师:我们的计划里还应有小组分工,如果你是组长,你打算怎样进行分工?
师:对,我们进行分工时,要根据小组成员的喜好,特长,以及家庭的便利条件进行分工。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份活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大家看一看,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师:大家看我们辛辛苦苦收集了这么多资料,你打算用什么方式展示给大家啊?
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怎样制定一份活动计划?首先我们确定了活动主题,也就是确定了我们要做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要确定这个主题呢?这也就是我们计划的活动目的,我们通过不同的活动方式和小组分工来实现我们的活动目的,这其实也就是我们搜集资料的活动过程,最终,把我们搜集来的资料以不同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完成了我们的活动目的,这其实也就是我们整理资料并汇报的活动过程。这就是制定活动计划的基本程序。
(三)、小组制定活动计划
1、师:现在,我们了解了制定活动计划的基本过程,大家想不想亲自动手实践一下,师:活动要求:
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从昌吉小吃中选择一种小吃作为研究对象。有组长负责并记录,制定一份了解这种小吃的活动计划。小组交流
那个小组愿意展示你们组的活动计划 那位同学来点评一下 老师进行评价
(四)、活动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要学会怎样制定活动计划,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要学会制定计划,时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老师送大家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请看大屏幕。最后请同学们再想一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