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01209(崔永兴)
第七册语文教案 《绿叶的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图片、视频、文字);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
2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3交流体会:
①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教师提示]①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③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⑵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
4学习本课生字词:
⑴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⑵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⑶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⑷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5按要求自读课文:
⑴提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
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
⑵学生按要求自学。
⑶组织班内交流:
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6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
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半个世纪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葛翠琳曾出访法国、瑞士、泰国、日本并讲学。70年代末期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80年代末曾任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委。1990年与韩素音等人创办冰心奖,并一直主持冰心奖工作,为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尽心力尽力。90年代曾连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
小读者喜欢她的书,是她最高兴的事。7布置作业:
⑴抄写本课生字词。
⑵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
⑷阅读《野葡萄》(或自己收集作者的作品)[选做]
野葡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⑵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
2学生自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回答问题,梳理内容: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演示图片,提出质疑:
①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
②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③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⑴浏览课文。
⑵交流自己的意见。(可以读一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⑶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
4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自然段)
[学习3——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深入学习即可]
⑴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
*照样子摘录词语:元宝树叶(菟丝子草、豆角花、野菊花)
③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给“我们”的快乐。[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⑤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⑥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⑵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随机板书]
②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③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练习有感情朗读。
⑶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随机板书]]
③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④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可以齐背或指名试背)
⑷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一些叶子的图片(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再补充课外的)
③学生边看图片便说出这些叶子的药用(课内的);教师说出其它(课外补充部分)叶子的用途。
④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组织一次小组活动:(三选一)
3预习下一课。
内容:①交流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
②设计一次活动,享受童年快乐。
③走访长辈或邻居,搜集大人们的童年生活趣事。
《芦叶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
《一只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育:认识珍珠形成的相关知识,懂得贝的可敬在于用血肉磨制成了美丽的珍珠。
教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贝的可怜与可敬。
2、认读相关词语,正确书写四会字。
发展:
1、加强领悟能力。
2、发展联想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情朗读,体会贝的可怜和可敬。
2、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
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课室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出示视频:(海潮汹涌,贝壳涌上沙滩)
画外音:这节课黄老师要带大家来到大海边,欣赏美丽的海景,倾听悦耳的潮声。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贝壳的同时,也来认识一只独特的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0课《一只贝》——齐读课题。
(教学前,我针对二年级学生具有有意注意极易涣散,理性思维较弱,感性思维较强等心理特点,制定了兴趣产生--情趣保持--志趣衍发的教学思路。一开始,运用录象演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达成志趣衍发,提升学情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进入自读课文系统,同桌互助合作地自学课文。
(我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孩子有的大声读,有的轻声读,有的边读边用铅笔在划着什么,还有的读完后就与同桌交流着什么。对于这些方式,我都表示许可。在我看来,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读书的方式更是不同,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能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充分感知课文,学生无拘无束地展示读的个性,体验着语文实践带来的快乐。)
2、认读难字及相关词语。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欣赏,体会贝的可怜与可敬。
1、(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用()标出,想一想,为什么会令你感动?
(2)同桌交流。
2、集体分享精彩之处,相机讨论理解:
(1)“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2)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坚强、可敬、乐于奉献——)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然而,我们面对的都是有差异的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学生因受遗传特质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倾向,依据智能多元化理论,人的智能倾向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学习活动是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加德纳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形式。所以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体会出发,找到令自己最感动的片段、阐述令自己感动的理由。在集体交流这个环节,学生的发言令我及听课老师欣喜不已: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人的阅读体会、表达方式都不同,答案千差万别,百花齐放。
二、学生正是因为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各个都希望能与人交流,便又形成了争先恐后、抢着发言。在这里,我们看到学生们显得自信和好学。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流露着自豪,对自己显得尊重。他们没有低头垂肩似有羞涩之感,而是显得内心充满力量。他们感到安全、放松;能自然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他们无需戒备,不用担心取悦他人或赢取每个项目。这也恰恰符合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的:“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将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三、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提出了:“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的问题,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人文因素、美的因素,使学生不仅受到教材内容的演习,而且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更进而在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四、拓展延伸
这是一只坚强、可敬而又乐于奉献的贝,从这只贝身上,你会想到一些什么样的人?接龙说,小组说,指名说。
(我认为,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的,它需要学生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因此,由一篇文章引发对多篇相关文章的阅读,加强课外知识的补充和在课内的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去,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语文素养。)
五、学后心得交流
1、小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所提到的这些人物,不管他们离我们远还是近,也不管他们生活在古代还是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都拥有非常美好的品质,就像这只贝一样。我深深地感觉到: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
2、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用三言两语来表达,也可以自创名言或借用名人名言来概括。
3、指名说、接龙说。
六、总结全课。
小朋友们刚才都说得非常精彩,我相信,假如将来你们遭受了磨难,只要想起这只坚强、有毅力的贝,你也会变得坚强起来,历经风雨而见彩虹;你也一定会像这只贝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快乐的暑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会认本课的生字“所、憧、憬、泼、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制作成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板书课题。齐读:
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
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交流学习成果:
⑴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⑵解释难理解的词语。
⑶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
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采取评读的办法)
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
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
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
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
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
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
(交流中如有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自主解决)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播放演示文稿]
(可以仿照第三节进行诗歌创作)
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同学互读、指名读、分读全诗、齐读均可)
五总结:
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
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
总结语: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时间里,我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实践自己的梦想,又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过好童年中的每一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选做)
阅读其它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见“积少成多”中的《田园乐》)
板书设计:
4*快乐的暑假
学校生活
暑假生活
紧张
无拘无束
严肃
自由成长
《语文百花园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三课时
一.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
二.学习“笔下生辉”
1.激发习作兴趣
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题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6.修改作文。
5、古诗三首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同上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能力目标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情感目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一、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解题。
2、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二、3、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三、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四、4、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五、三、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步骤同上)
六、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七、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八、(1)学习生字词。(2)理解诗句的意思。(3)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九、(5)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十、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
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
朗读指导: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连线:
《枫桥夜泊》 元稹 《望洞庭》 刘禹锡 《菊花》 张继
“遥望洞庭山水色,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用了()修辞手法,把()比作“白 银盘”,把()比作“青螺”
补充资料: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二、《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两首》、《菊花诗两首》。《古诗两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以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名句。《菊花诗两首》则从不同角度来表现菊花的品格,与课文中《菊花》一诗相呼应。其中“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组文章后面的“读一读想一想”旨在引导学生朗读同类题材的诗歌,加深对古诗的感悟。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观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
(一):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
(二)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狮子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
(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
《四季童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7个生字。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四季风光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后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2.汇报学习收获。
三.小组交流,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四.全班交流,深华感情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2.汇报过程中,引导他们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
4.积累背诵。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部分,组织一次朗读比赛。
《语文百花园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区别形声字,能记住它们,正确使用它们。
2.让学生区别带有“静”字的近义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3.熟读诗歌,积累气象谚语、指导写周记。
4.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落实训练内容
(一)比一比,组成词。
1.个人填空。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说出每组词语各自的特点。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6.补充练习。
(二)读句子,选词填空。
1.默读句子,自主填空。
2.学生汇报、交流。
3.找出三个词的相同点和它们在意思或使用上的区别。
4.交流,总结。
三.积少成多
(一)读读背背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自由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师生交流。
3.用喜欢的形式读,试背,比一比谁背得好。
4.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一.我的采集本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交流,这些气象谚语的意思,教师及时引导。
3.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说给大家听。
4.布置学生把格言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二.阅读平台《周记一则》
1.自由读文,想想《周记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师生交流。
3.你知道周记的写法吗?
4.指导周记的格式。
三.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
一.走进“语文大课堂”
1.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为推广普通话可做些什么活动,有哪些形式,商定计划。
3.师生交流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小结。
4.小组交流“推普”的做法。
5.学生模拟“推普”的情景。
6.老师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感受或收获。
7.指导写周记。
8.总结。
9.作业:课后班内开展宣传活动,如故事演讲大赛等。
二.用好“指南针”
1.明确题目要求。
2.小组交流应如何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总结这种学习方法。
4.用这种学习交流的方法,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5.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6.拓展,师生交流,总结。
7.作业。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
2、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
3、朗读课文,必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课文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问句为题,都有哪些意义呢?请大家在阅读课文中去体会它的含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基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度读熟。
2、默读思考:
(1)课文讲了林巧稚
1、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1、学生默读全文(默读时要结合“泡泡框”中的提示来思考。)
2、然后议论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中小学暑期的哪些事?重点讲了哪件事?(2)为什么林巧稚回忆起这些事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这方法对林巧稚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讨论、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理解感悟
第2---10自然段是重点部分其中2—8段简明易懂,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可引导学生理解。
第三课时
一、评价朗读。
(学生读并互相评价)
二、巩固练习。(课后练习3)
三、指导写字。“辈”字上小下大。
“亦”字第六画是“竖钩”不要写成“竖”。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
读后进行议论。
1、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1、朗读练习
2、背诵课文指定的段落。
学习重点字,并试着自己说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这是外因,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老师的用心,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是内因,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鼓励学生公正地评价朗读情况并学会表扬。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补充资料:
哲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
人云亦云:云,说;亦,也。指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没有主见。
实践:人工智能改选自然和发行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诺言:应允别人的话。
思维: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赢自己一把》、《盲童的画》。自学时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抓住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事例,体会文章所要提示的道理。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板书设计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生物课给林巧稚的启示
林巧稚从老师的教学直的感悟
林巧稚从生物刘上悟到的哲理
《成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复习前面课文内容,引出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还不能理解的在集体交流中提出来。
3自由读课文,你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想让老师、同学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故事大意,提出问题,培养归纳、质疑能力。】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1)用“开火车”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听写生字。
(2)当时反馈比赛情况,将写错的字正确的写法展示在黑板上,请同学介绍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3)区分形近字: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伙伴吗?再分别组个词
(4)重点指导“驶、酬、诞”这3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指导
【以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以学生传授经验的方式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四)集体交流,把握课文大意,质疑
1《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3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你解决?(学生边说,教师边分类归纳板书)
4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以便于第二课时有目的地学习。】
(五)作业:
1生字、字词,熟读课文。
2向家长询问或与家长交流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从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你们上节课就《成长》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问题吗?(电脑出示这些问题)
2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此环节的安排是从学生前一节课的质疑引入,使得两节课衔接自然、紧凑,再抓住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用课文的重点句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课始就进入课文的重点,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走入文本,深入体会小男孩内心所想】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言训练: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面对自己爱吃的香肠,却又不舍得买呢?
3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
①约翰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冒着大雪坚持送报纸。
②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是他自己这样做的,他这样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所得。
③约翰的妈妈其实很爱约翰,在大雪天陪他送报,还用这种方式鼓励他做事要坚持不懈。
„„
(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4齐读第14自然段,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觉得是这样吗?你有没有相类似的经历,结合生活实际和大家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总结全文
1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我们是不是该记住他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
2你觉得约翰哪儿可爱?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约翰可爱的语句,读一读。
3如果约翰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夸他呢?
(四)作业
1把《成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也谈谈听后的感受,与家长进行交流。
2把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两篇文章《乌塔》和《爸爸错了》。
《球王贝利》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难点:从球王贝利的成长经历中,受到启迪。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看录像导入
(播放一段贝利在进行足球比赛的资料片)小球迷们仔细看,谁是有“球王”称号的贝利?看他那娴熟的技艺,精湛的脚法,真令人拍手叫绝,你们知道贝利是怎样成为“一代球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名字叫《球王贝利》,看看贝利的成长经历使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读一个自然段,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内容的梳理
(送足球→参加训练→捧回金杯)
(四)默读课文,思考
1教练为什么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后来又为什么让小贝利到他的训练场去?
2在文章中划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五)结合思考题进行集体交流
1教练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的原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说):
(1)教练看出贝利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
(2)教练发现他有踢球的天赋;
3)教练爱护这样的人才。
2教练为什么让贝利到他的训练场上来?(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1)因为教练满足了自己对足球的热爱,贝利送给教练特殊礼物的感恩行为打动了教练。
(2)教练认为他是好苗子,喜欢他的为人,教练被这种真诚感动了。
【此环节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因果句式回答问题。】
(六)总结全文
你从“一代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谈看法)
(1)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勤奋苦练,才能取得成功。
(2)爱好+天赋+勤奋=成功
(3)成功需要“伯乐”的发现与帮助,但自己首先应该是“千里马”。
(4)我们应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七)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贝利或其他名人的成长故事,从中受到更多的启迪。
2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两篇文章《十一支康乃馨》和《小象奴奴》。
《语文百花园三》教学设计 语海畅游
1.读一读,注意“一”字声调的变化。
目的:引导学生注意“一”字在不同声调前会发生变化。
过程:(1)自己读一读,注意“一”字的读音。
(2)你发现“一”字读音变化的规律了吗?
(3)我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
例:一目十行、一念之差、一贫如洗、一窍不通、一事无成 一丝不苟、一塌糊涂、一言为定、一字千金、一视同仁
2.汉字真有趣。
目的:一方面增强对汉字的了解和学习汉字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辨析“析”和“折”。
过程:(1)自己读一读,你从这段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会分辨“析”和“折”了吗?
3.读句子,查字典,想想带点词语的意思。
目的:引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培养学生据词定义的能力。
过程:(1)在字典中分别查出“保险”和“精神”的意思。
(2)自己试着进行选择,把所选的意思带到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理。
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目的:强化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勤奋好学、将来勤奋工作的良好品质。
过程:
(1)自读,注意读正确、流利。
(2)小组读,互查。
(3)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大体了解格言的意思。
(4)试着背一背。
(5)指名背一背。
(6)抄写在《采集本》上。
阅读平台
目的: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过程:
1.读题目,了解题意。(“联”指对联,“改联”改写对联。)
2.带着问题读一读,说一说。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想法?
指南针
目的:学习制作读书卡片。
过程:
1.读一读,读书和制作读书卡片有什么好处?
2.读书卡片可以有哪些内容?
3.参照样子,自己制作一个读书卡片
4.展示学生所制作的读书卡片
能说会道、笔下生辉——收集身边的闪光点
目的:让学生通过发现、收集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由衷地赞美”他们的可贵品质,来发现“真、善、美”;同时也可以从别人身上汲取好的东西,促使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快进步。
口语交际及习作的指导思想: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在口语交际中渗透写作知识。
(2)借助口语交际活动拓宽写作思路。
(3)将习作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意观察,提高认识能力,学会赞美别人。
2学习在习作中运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游戏引入
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有些主持人在进行人物专访提问时,喜欢让被采访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回答出问题。今天,老师也想当一回节目主持人,采访咱班同学,请大家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提出我的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1、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吃?
教师评价:喜欢外形
喜欢味道
喜欢营养
„„
2、水果的味道、形状、营养可以统称为水果的什么?
3、教师小结:看来水果的特点可以从味道、形状、营养等多方面介绍。
二、新课讲授:水果谈得不错,我们再换个话题好吗?,请同学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意把字写的大一些。
(一)在我们班,你最想夸奖的同学是谁呢?写好后把答案举起来,给周围的同学看看。
1我要进一步采访了:为什么你要夸他呢?
2指名2—3名同学回答,在同学介绍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看看他夸的人物有什么闪光点?
(此环节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能用列举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事例说明人物闪光点的方法,马上给予表扬。)
预计情况:(1)学生举了一个事例
表扬:他能举一个自己很熟悉的事例,很有说服力,看来举一个熟悉的事例是个好方法。
预计情况:(2)可能有的学生会列举多个事例
点拨:看来你对他真得很了解,一下子举出了好几个事例,能说说哪个事例给你的印象更深刻一些吗?
3、教师引导:就像水果的特点可以从味道、形状、营养多个方面来说一样,其实人的闪光点也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除了前面谈到的,你还能想到哪些方面的闪光点。
4、教师小结:看来介绍人物特点也可以从很多方面表现,而且要想让别人记住自己介绍的人物,就要抓住他与众不同特点,而且用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事例来介绍。
(二)如果老师再给你一次接受采访的机会,你能不能说出一位身边有特点的人?同时介绍能表现他这个特点的事例。请看采访提示。(出课件一)
◎你想向大家介绍谁?他的闪光点是什么?
1、大家打开手里的信封,拿出答题卡,(出示课件二)
谁()
闪光点()
用一两句话说出能表现他这个闪光点的事例。
2、事例说的要简洁,能说出这个人的特点就行了。这是我写的答题卡。
(教师示范说事例:刘明特别爱帮助同学。)
3、请同学填写自己的答题卡,填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时重点听听对方说的事例能不能表现表格中填入的人物特点。
2、反馈小组意见:你的同桌举的事例能表现特点吗?
你对谁说的事例拿不准,全班交流。
(三)通过采访我们发现了不少有闪光点的人,也回忆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例,如果让咱们把这个同学写下来行吗?(出示课件三:写作题目和要求)
题目:夸夸我的同学
要求:
1、通过一件或几件事写出同学的闪光点。
2、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习作就要按要求完成,请同学读读要求,结合这两点要求,想一想:要写这位同学,还有什么困难呢?
(如学生说不出困难可这样问:我们下周作文课上写这个人,在下面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可以为这次习作做些什么准备呢?)
预计困难:事情过去很长时间了,我对他当时的语言、动作记得不太清楚。
教师点拨:
1、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因为我们举的事例都是以前发生的事,可能有些细节记得不太清楚了,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解决这个困难呢?)
[随机板书:访问、再次回忆]
2、访问就要事先有准备,就像今天老师采访你们一样,我们可以问些什么呢呢?谁能具体谈谈。
(你还记得他当时是怎么说的吗?)
(你还记得他当时的表情吗?)
(你当时是怎么说的?)
3、人物的特点,特别是性格方面的特点会时常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如果你能再创设一个环境,让这个人真地说一说、做一做,你观察起来就更清楚了。
例如:写同学耐心讲题,可以再拿一道自己不会的难题向同学请教,观察、记录下同学给自己耐心讲解时的语言、动作、神态。
4、教师小结:当然,无论是使用再次回忆,还是访问、创设情景这些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能很具体的得到人物做事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为完成习作的第二个要求服务。
三、课后延伸
那么我们怎样把收集到的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呢?老师为同学推荐下面这张记录表。(出示课件四:记录表)
1、我们来看看这张表的哪些内容已经能填了?(人物、闪光点)
2、下面这部分内容可以按不同情况记录下他的动作、语言、神态。
(出示教师的范例)
谁()
闪光点()
事例在„情况下语言动作神态
3、预祝同学们下一周的采访、收集工作顺利,下周的习作课上能带来更丰富的材料。
第二课时: 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课堂习作
《麻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和生词;着重理解课后第2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二、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一、利用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二、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启发谈话:麻雀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少见的事。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
三、自学课文。要求学生读懂每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四、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拯救、庞大、安然、无可奈何等。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的是猎狗要吃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一只老麻雀为拯救小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要与猎狗搏斗,“我”深受感动,带走猎狗的事。
五、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先写在“我”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接着写猎狗欲吃小麻雀,但被一只老麻雀的勇气弄得愣住了;最后写了“我”带着猎狗走开了。
2.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全文分两段:第1自然段为第一段,第2——7自然段为第二段,其中第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六、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根据课后的练习1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二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四自然段。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指导学生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妆、“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拯救了小麻雀的生命。老麻雀的英勇无畏,老麻雀伟大的母爱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四、附板书设计
7.麻雀→←←斗救猎狗。
14《让他们自由生息》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日内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方式。
3.认识8个字,会写10个字。掌握钢筋、修剪、贵贱、联合国、赴宴、啄食、面包屑、野餐等词。
[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中描写的野草自然生长、人与鸟和谐共存的景象,理解日内日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2.了解课文的结构,学习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人工草坪与野草‘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和“小小麻雀也‘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的深刻含义。
2.“啄”的声调是二声,不是一声;“餐”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联”与“连”意思上的区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日内瓦的城市风光图片(录像)
2.课件
3.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并学习生字,提出问题。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1、现在世界上现代化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建设得越来越先进,你知道哪些现代化的大城市?
2、看,这是世界上著名的日内瓦。(图片或影像)这座城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日内瓦的课文。
(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巩固字词,引发思考。学生书写题目时自然会想到: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他们”?“它们”指谁?]
3.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并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看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名让学生朗读分段朗读,检查字音掌握朗情况。然后学生评议,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利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认读生字看片同时,结合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或提出并解决相应注意问题。
(1)“筋”:指什么?结合图片理解“钢筋”。了解它是动物、人体中的一部份。
(2)“剪、栽、啄、赴”:都是表示什么的词?动作与什么有关?所以字中带有什么偏旁?
(3)容易写错的字是哪几个?在桌上写两遍。(啄、餐、)
(4)“联、连”“溅、贱”如何区分?(组词)
[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识字、写字能力,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放手,充分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掌握生字、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学、合作能力。同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与指导的强化,并注意渗透相关的汉字知识。]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的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全面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文中的“它们”指的是谁?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味语言、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受日内瓦城市中野草和小鸟自由生息的状况,激发学生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重点巩固易错字:啄、餐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引入:
(1)板书知道课文主要介绍的是日内瓦的什么在自由生息?
(2)板书课题:回忆课题中“它们”指的是什么?
(3)板书:野草
小鸟
2.指名分别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自然段让
你感受到野草在自由生息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小鸟在自由生息的?[整体感知每一部分,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按不同部分练段成篇的方法。]
3.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现学生谈到的重点语句,朗读、理解:
(1)日内日瓦的绿地虽然大多是地毯般美丽的人工草皮和花坛,但也时时可见花花绿绿的野草和野花。
引导感悟:
A:一般的现代化城市对野草会怎样?
B:虽然„„但是表明什么?由此看出什么?
C:“时时可见”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可见”?结合
(2)在路边、树旁、楼房偏僻角落以及城乡结合处,凡无需特别美化的地方,都生长着野草和野花,它们得到园林工人的定期修剪养护。
引导换词理解:
A:如果说前面的句子告诉了我们野草“时时可见”,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同样用“„„可见”来概括吗?
(3)日内瓦植物园的一面山坡,野草高高生长在里圈,人工栽种的草皮低低守护在外围,两者错落有致,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
引导感悟:
A:“只有„„没有”看出什么?你看到城市的草坪。什么样?通常人们会怎样做?
B:提供资料:人工草皮的价格。野草需要用钱买吗?
C:引入:野草不仅不需要钱来买,日内日瓦的人们
还非常重视野草的价值,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从第四自然段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A:学生默读后自由发言。
B:教师启发引导:
[对野草如何自由生息的理解主要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品读词语、资料运用、朗读评议等方式来使学生感悟。]
4.日内瓦人怎样让小鸟“自由生息”的?
(1)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划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如果你是这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别人介绍日内瓦如何是自己的乐园?
[此部分教学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采取自悟、合作的方式,然后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变成小鸟来感受小鸟在这座城市中的自由。]
(4)指名表演或介绍,大家评议。在评议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景,理解日内瓦人民对小鸟的保护与喜爱。
(5)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5.总结:课文重点讲的是几部分内容?如何连段成篇的?
[理清文章脉络,读书写作结合,了解课文按不同方面叙述的写作方式。]
第三课时(略)
一.教学内容:
1.进一步了解课文的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式。
2.学习生字
3.拓展学习。
二.教学步骤:
(一)指名读课文,回忆: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重点出示: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
(1)“也”说明什么?对什么而言?
(2)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二)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餐”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穿插。
(三)拓展交流。
(1)日内瓦的资料展示。
(2)关于环境保护的事例或建议。
[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结合生活实际,收集有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四)语言训练:课后练习三的练习。
(1)出示句子,指名读。
(2)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3)练习说话。
(4)动笔写句。
(5)互相检查、评议、纠正。
[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落在实处,要扎扎实实。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蒲公英的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迫不及待、酸雨、呼啸、改善、污染等词语的理解。
教学准备:蒲公英图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酸雨、污染等资料和知识。
[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蒲公英的心情和感受。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学习“梦”:
1.师生共同板书课题中的“梦”字。
2.学习“梦”:如何记忆?
3.谈话:你做过什么梦?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做梦?
4.课文写的是谁做了一个梦?-----(板书课题)
5.给“蒲”注音:强调“蒲”读“pú”,不是“pǔ”。
6、引入:蒲公英做的什么梦?她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激发情趣是学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课前以梦为题谈话,容易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便于结合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蒲公英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自主识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略)
3.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4.两人互相检查。
[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识字能力、挖掘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检查识字掌握情况。
(1)课件出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中认读生字。
(2)抽读生词卡片,抢读练习。
6.指名分别读每个自然段。评估朗读效果,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巩固识字。
7.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
8.再读课文,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9.布置作业:书读课文、查找解决问题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感悟课文。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蒲公英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你对课文中的蒲公英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课文主要写的是蒲公英在城市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中的困扰和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因此,从一开始进入学习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入情境,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课文:哪部分写的是蒲公英的梦?把课文中相关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情景?
[采取变序方式引导学生首先从梦入手,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此时最感兴趣的是蒲公英到底做了什么梦?形象感知梦的美好,才能更好地理解蒲公英在污染的环境中的困扰。]
2、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梦境的美好。
根据学生体会板书:
梦
时间:第二天夜里
梦境:草原美、太阳笑、微风吹、蝴蝶蜜蜂飞。
感受:快乐笑
(1)指名读。
(2)自由选读自己认为梦中最美的情景。
(3)引导思考:梦中的蒲公英“快乐地笑了”现实中的蒲公英快乐吗?
3.品读现实生活中蒲公英的生活环境和感受
(1)默读课文,找出表示现实生活中蒲公英不快乐的句子画出来。
(2)蒲公英为什么不快乐?根据自己找到地句子,把自己的体会跟同学们交流。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并讨论、朗读相关语句。
根据学生提出的句子投影出相应文字内容,进行感情朗读和感悟。
A:根据学生谈感受归纳板书:
开花前:时间:深夜,遭遇:汽车叫喊废气酸雨
感受:叹息,愁眉苦脸、难受、担心、一直想。
B:总结,过度:是啊,一个弱小的生命,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能不担心呢?不过还好,第二天一早,椰子树上飞来几只小鸟儿„„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椰子树伯伯。不料却遇到怎样的遭遇?
C:小组讨论:交流开花后的遭遇和感受,归纳板书:
开花后:第二天一早
黑烟呛、汽车叫、罐子砸。
咳嗽弄脏差点震落花瓣痛昏、哭
4.根据板书归纳: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连段成篇的方法,这课书采取的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的方法写作的。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归纳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事件和产生的不同感受,有利于使学生感受这一写作方法。读后总结,水到渠成。另外,教学中安排学生归纳板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合作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真正看作学习的主人,给他们时间与空间,进行语言实践。]
5.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6.朗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读给大家听。学
生评议读书的情感表达。
[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和需求,自由选择朗读。学生朗读过程中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继续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学习惯,恰当进行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课时(略)
教学内容:指导写字、语言训练、拓展学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区分“脑、恼”、“废、费”。)
二.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懒、遭)
三.积累字词、造句。(课后第三题)
四.实践活动。(课后星号题)
参考资料:
1、词语:
恬静:安静;宁静;环境优雅。
废气:工业生产或动力机械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对本生产过程没有用的气体。
酸雨:指含有一定数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的自然降水(雨雪雹雾)能腐蚀建筑物,损害植物,污染水源。
迫不及待:急切地不能等待。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要震聋了。
呼啸:指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15《台湾蝴蝶甲天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独一无二”、“赞不绝口”造句。
3、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教学难点:深刻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增强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2、细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解题激趣。出示课题,理解“甲天下”。“甲”:居第一位。台湾蝴蝶居天下第一位,这是为什么?
2、自学课文。
(1)读课文,所说你对台湾蝴蝶的印象。
(2)自学生字,注意声旁的读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绿草如茵、繁殖、珍品、灿烂夺目、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古木参天、迁徙、赞不绝口。
3、检查自学情况。
二、再读课文。
1、课文写台湾蝴蝶的特点,安排了哪几方面的材料?
2、讨论小结:品种多,繁殖期,活动区。
三、细读课文。
1、自读第二段,找出全段共写了几种蝴蝶?
2、自选一种蝴蝶,找出它有什么特点?
3、多媒体展示图片。(校园网中资料查询不到)
4、朗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
1、从课件中选择一种蝴蝶介绍一下。
2、指名说,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台湾蝴蝶的资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细读第三段,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绿草如茵、珍品、五彩缤纷、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迁徙、赞不绝口、环境清幽
2、朗读一、二段。
二、细读3、4、5自然段。
1、自读3、4自然段。(感受。)
2、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什么?(体会语言的优美)
3、录像,感受群蝶飞舞的壮观。
4、朗读背诵。
三、课外延伸。
1、关于台湾蝴蝶,你知道的课外知识还有哪些?师生交流,学生为主,教师适当补充。
台湾蝴蝶种类有400种之多,名列世界之冠,其中最为名贵的有大红纹凤蝶、蛇头蝶、红边小灰蝶、宽尾凤蝶、皇蛾阴阳蝶、兰屿黄裙蝶等等。台湾蝴蝶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南投县的埔里、雾社及阿里的山林地带。在屏东县还发现了9处蝴蝶谷。每年入冬,成千上万五光十色的蝴蝶云集在蝴蝶谷里过冬。在台湾蝴蝶的活动地区,有不少人专以捕蝶为业。有的做成蝴蝶画,有的制成蝴蝶标本,这些蝴蝶产品,都深为人们欢迎。
春天来了,百花争艳,百鸟争鸣。蓝天白云下,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绽开的花蕊上飞来飞去。春,变得更加妩媚动人。蝴蝶因其斑斓的色彩和花纹,特别受到人们钟爱。
中国是世界上产蝴蝶很多的国家,据估计蝶的种类有1300多种。而台湾又是我国蝴蝶种类最多的省份,大约有400多种,每年出产蝴蝶几千万只,因此人们称台湾是“蝴蝶王国”。
台湾蝴蝶,有的深藏高山,如世界稀有的大型蝶类宽尾凤蝶:有的潜居森林,如珍贵的波红水灰蝶:也有的舞于平原,如喜欢成群结
第二篇: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1.《绿叶的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
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教学准备:
1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图片、视频、文字);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
2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3交流体会:
①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教师提示]①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③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⑵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
4学习本课生字词:
⑴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⑵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⑶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⑷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5按要求自读课文:
⑴提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
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
⑵学生按要求自学。
⑶组织班内交流:
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6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
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半个世纪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葛翠琳曾出访法国、瑞士、泰国、日本并讲学。70年代末期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80年代末曾任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委。1990年与韩素音等人创办冰心奖,并一直主持冰心奖工作,为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尽心力尽力。90年代曾连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
小读者喜欢她的书,是她最高兴的事。7布置作业:
⑴抄写本课生字词。
⑵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
⑷阅读《野葡萄》(或自己收集作者的作品)[选做]
野葡萄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⑵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
2学生自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回答问题,梳理内容: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演示图片,提出质疑:
①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
②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③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⑴浏览课文。
⑵交流自己的意见。(可以读一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⑶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
4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自然段)
[学习3——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深入学习即可]
⑴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
*照样子摘录词语:元宝树叶(菟丝子草、豆角花、野菊花)
③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给“我们”的快乐。[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⑤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⑥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⑵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随机板书]
②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③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练习有感情朗读。
⑶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随机板书]]
③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④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可以齐背或指名试背)
⑷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①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出示一些叶子的图片(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再补充课外的)
③学生边看图片便说出这些叶子的药用(课内的);教师说出其它(课外补充部分)叶子的用途。
④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组织一次小组活动:(三选一)
3预习下一课。
内容:①交流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
②设计一次活动,享受童年快乐。
③走访长辈或邻居,搜集大人们的童年生活趣事。
2.《芦叶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配乐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
2.课外阅读《芦苇》和《风筝》。
3.《一只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育:认识珍珠形成的相关知识,懂得贝的可敬在于用血肉磨制成了美丽的珍珠。
教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贝的可怜与可敬。
2、认读相关词语,正确书写四会字。
发展:
1、加强领悟能力。
2、发展联想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感情朗读,体会贝的可怜和可敬。
2、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
教学媒体:多媒体网络课室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导入新课。
出示视频:(海潮汹涌,贝壳涌上沙滩)
画外音:这节课黄老师要带大家来到大海边,欣赏美丽的海景,倾听悦耳的潮声。让我们在欣赏这些色彩斑斓的贝壳的同时,也来认识一只独特的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0课《一只贝》——齐读课题。
(教学前,我针对二年级学生具有有意注意极易涣散,理性思维较弱,感性思维较强等心理特点,制定了兴趣产生--情趣保持--志趣衍发的教学思路。一开始,运用录象演示,创设情境,引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达成志趣衍发,提升学情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进入自读课文系统,同桌互助合作地自学课文。
(我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孩子有的大声读,有的轻声读,有的边读边用铅笔在划着什么,还有的读完后就与同桌交流着什么。对于这些方式,我都表示许可。在我看来,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读书的方式更是不同,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能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充分感知课文,学生无拘无束地展示读的个性,体验着语文实践带来的快乐。)
2、认读难字及相关词语。
3、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欣赏,体会贝的可怜与可敬。
1、(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用()标出,想一想,为什么会令你感动?
(2)同桌交流。
2、集体分享精彩之处,相机讨论理解:
(1)“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
(2)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坚强、可敬、乐于奉献——)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然而,我们面对的都是有差异的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学生因受遗传特质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倾向,依据智能多元化理论,人的智能倾向各不相同,因此,学生学习活动是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加德纳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形式。所以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从自己的阅读体会出发,找到令自己最感动的片段、阐述令自己感动的理由。在集体交流这个环节,学生的发言令我及听课老师欣喜不已: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人的阅读体会、表达方式都不同,答案千差万别,百花齐放。
二、学生正是因为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各个都希望能与人交流,便又形成了争先恐后、抢着发言。在这里,我们看到学生们显得自信和好学。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流露着自豪,对自己显得尊重。他们没有低头垂肩似有羞涩之感,而是显得内心充满力量。他们感到安全、放松;能自然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他们无需戒备,不用担心取悦他人或赢取每个项目。这也恰恰符合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的:“如果每一个孩子都学会了认识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将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三、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提出了:“你认为这只贝具有什么样的品质”的问题,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人文因素、美的因素,使学生不仅受到教材内容的演习,而且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更进而在动态生成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四、拓展延伸
这是一只坚强、可敬而又乐于奉献的贝,从这只贝身上,你会想到一些什么样的人?接龙说,小组说,指名说。
(我认为,语文绝对不是只依靠教师就能学好的,它需要学生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因此,由一篇文章引发对多篇相关文章的阅读,加强课外知识的补充和在课内的渗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课外去,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和谐的语文素养。)
五、学后心得交流
1、小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所提到的这些人物,不管他们离我们远还是近,也不管他们生活在古代还是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都拥有非常美好的品质,就像这只贝一样。我深深地感觉到:磨难或许会让人变得丑陋,但只要坚忍不拔,磨难过后就会拥有丰收的果实!
2、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用三言两语来表达,也可以自创名言或借用名人名言来概括。
3、指名说、接龙说。
六、总结全课。
小朋友们刚才都说得非常精彩,我相信,假如将来你们遭受了磨难,只要想起这只坚强、有毅力的贝,你也会变得坚强起来,历经风雨而见彩虹;你也一定会像这只贝一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4.《快乐的暑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会认本课的生字“所、憧、憬、泼、率”。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制作成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板书课题。齐读:
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交流学习成果:
⑴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⑵解释难理解的词语。
⑶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
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采取评读的办法)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
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
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
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
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
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
(交流中如有问题,组织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自主解决)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
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播放演示文稿]
(可以仿照第三节进行诗歌创作)
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
(同学互读、指名读、分读全诗、齐读均可)
五总结:
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
总结语: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时间里,我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实践自己的梦想,又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过好童年中的每一天。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
*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自己的快乐假期。(选做)
阅读其它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见“积少成多”中的《田园乐》)
板书设计:
4*快乐的暑假
学校生活
暑假生活
紧张
无拘无束
严肃
自由成长
《语文百花园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1.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第二、三课时
一.学习“能说会道”
1.创设情景,引导说话。
播放《童年》的歌曲,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明确交流要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课文中《绿叶的梦》的作者是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最令他觉得有趣、难忘的是采集绿叶,制作标本。而《芦叶船》的作者最难忘的是采芦叶做各种各样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现在,我们来回味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选择一件最有意思,令自己最高兴的事,讲给同学听,让大家分享你的快乐。
3.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向全班同学说。
4.师生合作评价: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规范流畅,是否能把最有趣的地方说具体。
5.评出“故事大王”。
二.学习“笔下生辉”
1.激发习作兴趣
2.明确习作范围和要求
(1)读题
(2)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本次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准备选择哪一件事来写?
3.提出要求,指导习作
(1)回忆自己和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2)在众多的童年趣事中,选择一件你认为最有趣,最难忘的写下来。学习本单元的写法,把最有趣的地方写具体。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互动评一评:小组内互阅、互评,看看哪个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写具体。
6.修改作文。
5、古诗三首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同上
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质疑、讨论、探究、自学法、配乐朗读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
能力目标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情感目标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一、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1、解题。
2、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二、3、结合注解,自读自悟
三、思考: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
四、4、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
五、三、巩固练习。
1、读全诗练习背诵。
2、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步骤同上)
六、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七、学生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八、(1)学习生字词。(2)理解诗句的意思。(3)学生齐读。
(4)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九、(5)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
十、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十一、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
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
朗读指导: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连线:
《枫桥夜泊》 元稹 《望洞庭》 刘禹锡 《菊花》 张继
“遥望洞庭山水色,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用了()修辞手法,把()比作“白 银盘”,把()比作“青螺”
补充资料:
一、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
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
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二、《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两首》、《菊花诗两首》。《古诗两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以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名句。《菊花诗两首》则从不同角度来表现菊花的品格,与课文中《菊花》一诗相呼应。其中“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组文章后面的“读一读想一想”旨在引导学生朗读同类题材的诗歌,加深对古诗的感悟。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6.《观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7.《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快的特点,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习火烧云开关变化的特点,仿写一段话。
(3)感情朗读,感受火烧云的景色美,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的特点展开想像,尝试写一段话。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尝试铺垫
看图回顾火烧云上来时霞光映照在大地上的生动现象,交代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二、尝试学习,学会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1)激发兴趣,尝试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尝试题
(一):①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了解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②尝试背诵这一段。
(2)学生尝试练习。
(3)指名背诵,交流学习方法,揭示色彩词语的特点:
(4)小结学法,抓住特点完整提纲。
(5)第二次尝试:按提纲背诵第三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地背诵(指名背、齐背)
(6)小结学法,并用一个词来说说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
三、尝试学习火烧云形状的变化特点,指导感情朗读
(1)出示投影,观察火烧云变化时不同的形状,再次激发尝试学习的兴趣。
尝试题
(二)①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②火烧云形状变化有哪些特点;③说说你最喜欢的一种火烧云的样子是怎样变化的。
(2)学生尝试学习,进行四人组讨论。
(3)交流学习过程:
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马
变化快 忽然
形状变化多
狗
一转眼(静态-动态)狮子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5)小结,再用一个词说说火烧云形状变化又多又快的特点。
四、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尝试写一段话
(1)千变万化的火烧云接着还会像什么呢?展开想像......你想尝试描绘这美丽的景象吗?
尝试题
(三):(任选一题)
①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快的特点,写一种你最喜欢的火烧云样子的变化过程。
②抓住火烧云形状变化多又快的特点,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仿照第三自然段写一段话。
(2)学生尝试写,教师个别指导。(指名写在投影片上)
(3)投影反馈,订正。
五、课堂小结(略)
8.《四季童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7个生字。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四季风光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后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2.汇报学习收获。
三.小组交流,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四.全班交流,深华感情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2.汇报过程中,引导他们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
4.积累背诵。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部分,组织一次朗读比赛。
《语文百花园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区别形声字,能记住它们,正确使用它们。
2.让学生区别带有“静”字的近义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3.熟读诗歌,积累气象谚语、指导写周记。
4.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落实训练内容
(一)比一比,组成词。
1.个人填空。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说出每组词语各自的特点。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6.补充练习。
(二)读句子,选词填空。
1.默读句子,自主填空。
2.学生汇报、交流。
3.找出三个词的相同点和它们在意思或使用上的区别。
4.交流,总结。
三.积少成多
(一)读读背背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自由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师生交流。
3.用喜欢的形式读,试背,比一比谁背得好。
4.全班齐背。
第二课时
一.我的采集本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交流,这些气象谚语的意思,教师及时引导。
3.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说给大家听。
4.布置学生把格言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二.阅读平台《周记一则》
1.自由读文,想想《周记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师生交流。
3.你知道周记的写法吗?
4.指导周记的格式。三.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
一.走进“语文大课堂”
1.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为推广普通话可做些什么活动,有哪些形式,商定计划。
3.师生交流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小结。
4.小组交流“推普”的做法。
5.学生模拟“推普”的情景。
6.老师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感受或收获。
7.指导写周记。
8.总结。
9.作业:课后班内开展宣传活动,如故事演讲大赛等。二.用好“指南针”
1.明确题目要求。
2.小组交流应如何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总结这种学习方法。
4.用这种学习交流的方法,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5.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6.拓展,师生交流,总结。
7.作业。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 法 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 法 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能力目标
2、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目标
3、朗读课文,必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课文以“树叶都是绿色的吗”这一问句为题,都有哪些意义呢?请大家在阅读课文中去体会它的含义,和给予我们的启示。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基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度读熟。
2、默读思考:
(1)课文讲了林巧稚
1、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1、学生默读全文(默读时要结合“泡泡框”中的提示来思考。)
2、然后议论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中小学暑期的哪些事?重点讲了哪件事?
(2)为什么林巧稚回忆起这些事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这方法对林巧稚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感情。讨论、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二、理解感悟
第2---10自然段是重点部分其中2—8段简明易懂,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可引导学生理解。
第三课时
一、评价朗读。
(学生读并互相评价)
二、巩固练习。(课后练习3)
三、指导写字。“辈”字上小下大。
“亦”字第六画是“竖钩”不要写成“竖”。
3、把没读懂的地方记下来。读后进行议论。
1、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
2、学习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1、朗读练习
2、背诵课文指定的段落。
学习重点字,并试着自己说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这是外因,更重要的是从老师的教导中领会老师的用心,从中得到启迪,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是内因,是自己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鼓励学生公正地评价朗读情况并学会表扬。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教学教程
教师的活动及教法 学生的活动及学法 设计意图 补充资料:
哲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
人云亦云:云,说;亦,也。指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没有主见。实践:人工智能改选自然和发行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诺言:应允别人的话。
思维: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引导学生自学《赢自己一把》、《盲童的画》。自学时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抓住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事例,体会文章所要提示的道理。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板书设计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生物课给林巧稚的启示
林巧稚从老师的教学直的感悟
林巧稚从生物刘上悟到的哲理
11.《成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利于成长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有关“成长”的课文,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想不想知道今天这个成长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
【复习前面课文内容,引出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还不能理解的在集体交流中提出来。
3自由读课文,你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你想让老师、同学帮助你解决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故事大意,提出问题,培养归纳、质疑能力。】
(三)检测识字情况,指导易错字的写法。
(1)用“开火车”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听写生字。
(2)当时反馈比赛情况,将写错的字正确的写法展示在黑板上,请同学介绍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
(3)区分形近字:你能给这些生字找个伙伴吗?再分别组个词
(4)重点指导“驶、酬、诞”这3个字的写法,教师板书指导
【以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以学生传授经验的方式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
(四)集体交流,把握课文大意,质疑
1《成长》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故事?
2读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3你有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你解决?(学生边说,教师边分类归纳板书)
4梳理学生所提问题,提出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
【从整体入手,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以便于第二课时有目的地学习。】
(五)作业:
1生字、字词,熟读课文。
2向家长询问或与家长交流自己成长中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从上一节课学生的质疑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你们上节课就《成长》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问题吗?(电脑出示这些问题)
2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长”提出的。(出示“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这样”的成长是指怎样的成长呢?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它的成长”?
【此环节的安排是从学生前一节课的质疑引入,使得两节课衔接自然、紧凑,再抓住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用课文的重点句提出问题,使学生从课始就进入课文的重点,体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抓住重点段落深入体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默读课文1-6自然段,画出小男孩的表现(包括他的语言和动作)
(2)看到小男孩当时的表现,你会想些什么?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1)“自言自语地嘀咕„„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块钱。”(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渴望得到两根香肠,但他又从来不买两根。)
(2)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如果你是他,此时你会怎样做呢?
【此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走入文本,深入体会小男孩内心所想】
(3)从小男孩的态度,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
【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
(4)齐读第六自然段,我们和作者一样,会产生很多疑问,你当时会想些什么呢?
语言训练: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也许————,还也许————。
【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男孩面对自己爱吃的香肠,却又不舍得买呢? 3体会第7-13自然段
(1)“我”看到了什么情景,使“我”恍然大悟?(“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块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2)此时,你心中又有怎样的想法呢?你明白了什么呢?
①约翰是个很有责任感的孩子,冒着大雪坚持送报纸。
②约翰家不是没有钱,是他自己这样做的,他这样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所得。
③约翰的妈妈其实很爱约翰,在大雪天陪他送报,还用这种方式鼓励他做事要坚持不懈。
„„
(3)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你想对小约翰或他的妈妈说些什么呢?
4齐读第14自然段,为什么说“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你觉得是这样吗?你有没有相类似的经历,结合生活实际和大家谈一谈你的看法。
(三)总结全文
1这样一个可爱的男孩,我们是不是该记住他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样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
2你觉得约翰哪儿可爱?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约翰可爱的语句,读一读。
3如果约翰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怎样夸他呢?
(四)作业
1把《成长》的故事讲给父母听,请他们也谈谈听后的感受,与家长进行交流。
2把描写约翰外貌的句子读一读,再抄下来。
3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两篇文章《乌塔》和《爸爸错了》。
12.《球王贝利》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点、难点:从球王贝利的成长经历中,受到启迪。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看录像导入
(播放一段贝利在进行足球比赛的资料片)小球迷们仔细看,谁是有“球王”称号的贝利?看他那娴熟的技艺,精湛的脚法,真令人拍手叫绝,你们知道贝利是怎样成为“一代球王”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名字叫《球王贝利》,看看贝利的成长经历使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2以小组为单位每人轮流读一个自然段,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内容的梳理
(送足球→参加训练→捧回金杯)
(四)默读课文,思考
1教练为什么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后来又为什么让小贝利到他的训练场去?
2在文章中划出相关的句子,来说明理由。
(五)结合思考题进行集体交流
1教练送给小贝利一个足球的原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说):
(1)教练看出贝利对足球有浓厚的兴趣;
(2)教练发现他有踢球的天赋;
3)教练爱护这样的人才。
2教练为什么让贝利到他的训练场上来?(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1)因为教练满足了自己对足球的热爱,贝利送给教练特殊礼物的感恩行为打动了教练。
(2)教练认为他是好苗子,喜欢他的为人,教练被这种真诚感动了。
【此环节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运用因果句式回答问题。】
(六)总结全文
你从“一代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谈看法)
(1)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勤奋苦练,才能取得成功。
(2)爱好+天赋+勤奋=成功
(3)成功需要“伯乐”的发现与帮助,但自己首先应该是“千里马”。
(4)我们应该对帮助过自己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
(七)作业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查找贝利或其他名人的成长故事,从中受到更多的启迪。
2推荐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两篇文章《十一支康乃馨》和《小象奴奴》。
《语文百花园三》教学设计
语海畅游
1.读一读,注意“一”字声调的变化。
目的:引导学生注意“一”字在不同声调前会发生变化。
过程:(1)自己读一读,注意“一”字的读音。
(2)你发现“一”字读音变化的规律了吗?
(3)我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
例:一目十行、一念之差、一贫如洗、一窍不通、一事无成 一丝不苟、一塌糊涂、一言为定、一字千金、一视同仁
2.汉字真有趣。
目的:一方面增强对汉字的了解和学习汉字的兴趣,另一方面帮助辨析“析”和“折”。
过程:(1)自己读一读,你从这段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2)你会分辨“析”和“折”了吗?
3.读句子,查字典,想想带点词语的意思。
目的:引导学生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培养学生据词定义的能力。
过程:(1)在字典中分别查出“保险”和“精神”的意思。
(2)自己试着进行选择,把所选的意思带到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理。
积少成多
读读背背:
目的:强化本单元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养成勤奋好学、将来勤奋工作的良好品质。
过程:
(1)自读,注意读正确、流利。
(2)小组读,互查。
(3)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大体了解格言的意思。
(4)试着背一背。
(5)指名背一背。
(6)抄写在《采集本》上。
阅读平台
目的: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过程:
1.读题目,了解题意。(“联”指对联,“改联”改写对联。)
2.带着问题读一读,说一说。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想法?
指南针
目的:学习制作读书卡片。
过程:
1.读一读,读书和制作读书卡片有什么好处?
2.读书卡片可以有哪些内容?
3.参照样子,自己制作一个读书卡片
4.展示学生所制作的读书卡片
能说会道、笔下生辉——收集身边的闪光点
目的:让学生通过发现、收集别人身上的闪光点,“由衷地赞美”他们的可贵品质,来发现“真、善、美”;同时也可以从别人身上汲取好的东西,促使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快进步。
口语交际及习作的指导思想: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在口语交际中渗透写作知识。
(2)借助口语交际活动拓宽写作思路。
(3)将习作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注意观察,提高认识能力,学会赞美别人。
2学习在习作中运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游戏引入
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有些主持人在进行人物专访提问时,喜欢让被采访者在极短的时间内回答出问题。今天,老师也想当一回节目主持人,采访咱班同学,请大家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提出我的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
1、你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吃?
教师评价:喜欢外形
喜欢味道
喜欢营养
„„
2、水果的味道、形状、营养可以统称为水果的什么?
3、教师小结:看来水果的特点可以从味道、形状、营养等多方面介绍。
二、新课讲授:水果谈得不错,我们再换个话题好吗?,请同学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注意把字写的大一些。
(一)在我们班,你最想夸奖的同学是谁呢?写好后把答案举起来,给周围的同学看看。
1我要进一步采访了:为什么你要夸他呢?
2指名2—3名同学回答,在同学介绍的时候,其他同学要仔细听,看看他夸的人物有什么闪光点?
(此环节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发现学生能用列举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事例说明人物闪光点的方法,马上给予表扬。)
预计情况:(1)学生举了一个事例
表扬:他能举一个自己很熟悉的事例,很有说服力,看来举一个熟悉的事例是个好方法。
预计情况:(2)可能有的学生会列举多个事例
点拨:看来你对他真得很了解,一下子举出了好几个事例,能说说哪个事例给你的印象更深刻一些吗?
3、教师引导:就像水果的特点可以从味道、形状、营养多个方面来说一样,其实人的闪光点也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除了前面谈到的,你还能想到哪些方面的闪光点。
4、教师小结:看来介绍人物特点也可以从很多方面表现,而且要想让别人记住自己介绍的人物,就要抓住他与众不同特点,而且用自己熟悉的、印象深刻的事例来介绍。
(二)如果老师再给你一次接受采访的机会,你能不能说出一位身边有特点的人?同时介绍能表现他这个特点的事例。请看采访提示。(出课件一)
◎你想向大家介绍谁?他的闪光点是什么?
1、大家打开手里的信封,拿出答题卡,(出示课件二)
谁()
闪光点()
用一两句话说出能表现他这个闪光点的事例。
2、事例说的要简洁,能说出这个人的特点就行了。这是我写的答题卡。
(教师示范说事例:刘明特别爱帮助同学。)
3、请同学填写自己的答题卡,填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时重点听听对方说的事例能不能表现表格中填入的人物特点。
2、反馈小组意见:你的同桌举的事例能表现特点吗?
你对谁说的事例拿不准,全班交流。
(三)通过采访我们发现了不少有闪光点的人,也回忆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例,如果让咱们把这个同学写下来行吗?(出示课件三:写作题目和要求)
题目:夸夸我的同学
要求:
1、通过一件或几件事写出同学的闪光点。
2、注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习作就要按要求完成,请同学读读要求,结合这两点要求,想一想:要写这位同学,还有什么困难呢?
(如学生说不出困难可这样问:我们下周作文课上写这个人,在下面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可以为这次习作做些什么准备呢?)
预计困难:事情过去很长时间了,我对他当时的语言、动作记得不太清楚。
教师点拨:
1、这的确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因为我们举的事例都是以前发生的事,可能有些细节记得不太清楚了,大家有什么好方法解决这个困难呢?)
[随机板书:访问、再次回忆]
2、访问就要事先有准备,就像今天老师采访你们一样,我们可以问些什么呢呢?谁能具体谈谈。
(你还记得他当时是怎么说的吗?)
(你还记得他当时的表情吗?)
(你当时是怎么说的?)
3、人物的特点,特别是性格方面的特点会时常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如果你能再创设一个环境,让这个人真地说一说、做一做,你观察起来就更清楚了。
例如:写同学耐心讲题,可以再拿一道自己不会的难题向同学请教,观察、记录下同学给自己耐心讲解时的语言、动作、神态。
4、教师小结:当然,无论是使用再次回忆,还是访问、创设情景这些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能很具体的得到人物做事时的语言、动作、神态,为完成习作的第二个要求服务。
三、课后延伸
那么我们怎样把收集到的这些材料记录下来呢?老师为同学推荐下面这张记录表。(出示课件四:记录表)
1、我们来看看这张表的哪些内容已经能填了?(人物、闪光点)
2、下面这部分内容可以按不同情况记录下他的动作、语言、神态。
(出示教师的范例)
谁()闪光点()
事例在„情况下语言动作神态
3、预祝同学们下一周的采访、收集工作顺利,下周的习作课上能带来更丰富的材料。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课堂习作
13.《麻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和生词;着重理解课后第2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二、体会老麻雀为保护小麻雀所表现出的不畏强暴的精神,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一、利用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二、熟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教学时间: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启发谈话:麻雀对于同学们来说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一种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却很少有人发现。这篇课文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少见的事。
二、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课文描述的是怎样一件事。
三、自学课文。要求学生读懂每一段课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自由读课文,把不懂的词句画出来。
四、检查预习、自学情况。
1.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组成词语。
2.理解词义:摇撼、扎煞、绝望、拯救、庞大、安然、无可奈何等。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的是猎狗要吃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一只老麻雀为拯救小麻雀从树上飞下来要与猎狗搏斗,“我”深受感动,带走猎狗的事。
五、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先写在“我”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小麻雀;接着写猎狗欲吃小麻雀,但被一只老麻雀的勇气弄得愣住了;最后写了“我”带着猎狗走开了。
2.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全文分两段:第1自然段为第一段,第2——7自然段为第二段,其中第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六、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根据课后的练习1体会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二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默读第四自然段。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指导学生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愣妆、“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只弱小的老麻雀,在凶猛的猎狗面前拯救了小麻雀的生命。老麻雀的英勇无畏,老麻雀伟大的母爱令人钦佩,令人感动。
四、附板书设计
7.麻雀→←←斗救猎狗。
14.《让他们自由生息》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日内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方式。
3.认识8个字,会写10个字。掌握钢筋、修剪、贵贱、联合国、赴宴、啄食、面包屑、野餐等词。
[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中描写的野草自然生长、人与鸟和谐共存的景象,理解日内日瓦人民对自然的热爱。
2.了解课文的结构,学习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人工草坪与野草‘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和“小小麻雀也‘活得自在,活得有尊严’”的深刻含义。
2.“啄”的声调是二声,不是一声;“餐”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联”与“连”意思上的区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日内瓦的城市风光图片(录像)
2.课件
3.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并学习生字,提出问题。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1、现在世界上现代化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建设得越来越先进,你知道哪些现代化的大城市?
2、看,这是世界上著名的日内瓦。(图片或影像)这座城市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的地方?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日内瓦的课文。
(学生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巩固字词,引发思考。学生书写题目时自然会想到:为什么是“它们”而不是“他们”?“它们”指谁?]
3.齐读课题。
4.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思考、并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看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
(2)指名让学生朗读分段朗读,检查字音掌握朗情况。然后学生评议,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3)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
2.利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认读生字看片同时,结合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或提出并解决相应注意问题。
(1)“筋”:指什么?结合图片理解“钢筋”。了解它是动物、人体中的一部份。
(2)“剪、栽、啄、赴”:都是表示什么的词?动作与什么有关?所以字中带有什么偏旁?
(3)容易写错的字是哪几个?在桌上写两遍。(啄、餐、)
(4)“联、连”“溅、贱”如何区分?(组词)
[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识字、写字能力,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放手,充分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运用所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习掌握生字、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学、合作能力。同时,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与指导的强化,并注意渗透相关的汉字知识。]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主要介绍的什么?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全面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思考文中的“它们”指的是谁?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品味语言、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受日内瓦城市中野草和小鸟自由生息的状况,激发学生保护、爱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重点巩固易错字:啄、餐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引入:
(1)板书知道课文主要介绍的是日内瓦的什么在自由生息?
(2)板书课题:回忆课题中“它们”指的是什么?
(3)板书:野草
小鸟
2.指名分别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哪些自然段让
你感受到野草在自由生息的?哪些自然段让你感受到小鸟在自由生息的?[整体感知每一部分,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按不同部分练段成篇的方法。]
3.日内瓦人怎样让野草“自由生息”的?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从这些句子中,你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现学生谈到的重点语句,朗读、理解:
(1)日内日瓦的绿地虽然大多是地毯般美丽的人工草皮和花坛,但也时时可见花花绿绿的野草和野花。
引导感悟:
A:一般的现代化城市对野草会怎样?
B:虽然„„但是表明什么?由此看出什么?
C:“时时可见”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可见”?结合
(2)在路边、树旁、楼房偏僻角落以及城乡结合处,凡无需特别美化的地方,都生长着野草和野花,它们得到园林工人的定期修剪养护。
引导换词理解:
A:如果说前面的句子告诉了我们野草“时时可见”,那么,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可以同样用“„„可见”来概括吗?
(3)日内瓦植物园的一面山坡,野草高高生长在里圈,人工栽种的草皮低低守护在外围,两者错落有致,只有高低之分,没有贵贱之别。
引导感悟:
A:“只有„„没有”看出什么?你看到城市的草坪。什么样?通常人们会怎样做?
B:提供资料:人工草皮的价格。野草需要用钱买吗?
C:引入:野草不仅不需要钱来买,日内日瓦的人们
还非常重视野草的价值,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4)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从第四自然段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A:学生默读后自由发言。
B:教师启发引导:
[对野草如何自由生息的理解主要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品读词语、资料运用、朗读评议等方式来使学生感悟。]
4.日内瓦人怎样让小鸟“自由生息”的?
(1)默读课文第5——6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有关句子划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如果你是这里的一只小鸟,你会怎样对别人介绍日内瓦如何是自己的乐园?
[此部分教学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采取自悟、合作的方式,然后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变成小鸟来感受小鸟在这座城市中的自由。]
(4)指名表演或介绍,大家评议。在评议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景,理解日内瓦人民对小鸟的保护与喜爱。
(5)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5.总结:课文重点讲的是几部分内容?如何连段成篇的?
[理清文章脉络,读书写作结合,了解课文按不同方面叙述的写作方式。]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1.进一步了解课文的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式。
2.学习生字
3.拓展学习。
二.教学步骤:
(一)指名读课文,回忆: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重点出示:日内瓦的鸟也像野草般自由生息。
(1)“也”说明什么?对什么而言?
(2)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二)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餐”的书写。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的穿插。
(三)拓展交流。
(1)日内瓦的资料展示。
(2)关于环境保护的事例或建议。
[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结合生活实际,收集有关资料,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
(四)语言训练:课后练习三的练习。
(1)出示句子,指名读。
(2)理解带点词的意思。
(3)练习说话。
(4)动笔写句。
(5)互相检查、评议、纠正。
[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落在实处,要扎扎实实。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15.《蒲公英的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迫不及待、酸雨、呼啸、改善、污染等词语的理解。
教学准备:蒲公英图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酸雨、污染等资料和知识。
[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蒲公英的心情和感受。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学习“梦”:
1.师生共同板书课题中的“梦”字。
2.学习“梦”:如何记忆?
3.谈话:你做过什么梦?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做梦?
4.课文写的是谁做了一个梦?-----(板书课题)
5.给“蒲”注音:强调“蒲”读“pú”,不是“pǔ”。
6、引入:蒲公英做的什么梦?她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激发情趣是学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课前以梦为题谈话,容易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便于结合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蒲公英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自主识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略)
3.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4.两人互相检查。
[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识字能力、挖掘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检查识字掌握情况。
(1)课件出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中认读生字。
(2)抽读生词卡片,抢读练习。
6.指名分别读每个自然段。评估朗读效果,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巩固识字。
7.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
8.再读课文,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9.布置作业:书读课文、查找解决问题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感悟课文。
教学步骤: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蒲公英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你对课文中的蒲公英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课文主要写的是蒲公英在城市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中的困扰和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因此,从一开始进入学习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入情境,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课文:哪部分写的是蒲公英的梦?把课文中相关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情景?
[采取变序方式引导学生首先从梦入手,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此时最感兴趣的是蒲公英到底做了什么梦?形象感知梦的美好,才能更好地理解蒲公英在污染的环境中的困扰。]
2、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梦境的美好。
根据学生体会板书:
梦
时间:第二天夜里
梦境:草原美、太阳笑、微风吹、蝴蝶蜜蜂飞。
感受:快乐笑
(1)指名读。
(2)自由选读自己认为梦中最美的情景。
(3)引导思考:梦中的蒲公英“快乐地笑了”现实中的蒲公英快乐吗?
3.品读现实生活中蒲公英的生活环境和感受
(1)默读课文,找出表示现实生活中蒲公英不快乐的句子画出来。
(2)蒲公英为什么不快乐?根据自己找到地句子,把自己的体会跟同学们交流。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并讨论、朗读相关语句。
根据学生提出的句子投影出相应文字内容,进行感情朗读和感悟。
A:根据学生谈感受归纳板书:
开花前:时间:深夜,遭遇:汽车叫喊废气酸雨
感受:叹息,愁眉苦脸、难受、担心、一直想。
B:总结,过度:是啊,一个弱小的生命,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能不担心呢?不过还好,第二天一早,椰子树上飞来几只小鸟儿„„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椰子树伯伯。不料却遇到怎样的遭遇?
C:小组讨论:交流开花后的遭遇和感受,归纳板书:
开花后:第二天一早
黑烟呛、汽车叫、罐子砸。
咳嗽弄脏差点震落花瓣痛昏、哭
4.根据板书归纳: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连段成篇的方法,这课书采取的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的方法写作的。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归纳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事件和产生的不同感受,有利于使学生感受这一写作方法。读后总结,水到渠成。另外,教学中安排学生归纳板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合作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真正看作学习的主人,给他们时间与空间,进行语言实践。]
5.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6.朗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读给大家听。学
生评议读书的情感表达。
[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和需求,自由选择朗读。学生朗读过程中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继续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学习惯,恰当进行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写字、语言训练、拓展学习。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区分“脑、恼”、“废、费”。)
二.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懒、遭)
三.积累字词、造句。(课后第三题)
四.实践活动。(课后星号题)
参考资料:
1、词语:
恬静:安静;宁静;环境优雅。
废气:工业生产或动力机械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对本生产过程没有用的气体。
酸雨:指含有一定数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的自然降水(雨雪雹雾)能腐蚀建筑物,损害植物,污染水源。
迫不及待:急切地不能等待。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要震聋了。
呼啸:指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16.《台湾蝴蝶甲天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的意思;并能用“独一无二”、“赞不绝口”造句。
3、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教学难点:深刻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增强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动物的意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2、细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3、知道台湾蝴蝶的特点,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1、解题激趣。出示课题,理解“甲天下”。“甲”:居第一位。台湾蝴蝶居天下第一位,这是为什么?
2、自学课文。
(1)读课文,所说你对台湾蝴蝶的印象。
(2)自学生字,注意声旁的读音。
(3)联系上下文理解:绿草如茵、繁殖、珍品、灿烂夺目、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古木参天、迁徙、赞不绝口。
3、检查自学情况。
二、再读课文。
1、课文写台湾蝴蝶的特点,安排了哪几方面的材料?
2、讨论小结:品种多,繁殖期,活动区。
三、细读课文。
1、自读第二段,找出全段共写了几种蝴蝶?
2、自选一种蝴蝶,找出它有什么特点?
3、多媒体展示图片。(校园网中资料查询不到)
4、朗读课文。
四、拓展练习。
1、从课件中选择一种蝴蝶介绍一下。
2、指名说,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台湾蝴蝶的资料。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按事物的几个方面安排了哪些材料。
2、细读第三段,感受台湾蝴蝶的美和奇。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绿草如茵、珍品、五彩缤纷、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迁徙、赞不绝口、环境清幽
2、朗读一、二段。
二、细读3、4、5自然段。
1、自读3、4自然段。(感受。)
2、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什么?(体会语言的优美)
3、录像,感受群蝶飞舞的壮观。
4、朗读背诵。
三、课外延伸。
1、关于台湾蝴蝶,你知道的课外知识还有哪些?师生交流,学生为主,教师适当补充。
台湾蝴蝶种类有400种之多,名列世界之冠,其中最为名贵的有大红纹凤蝶、蛇头蝶、红边小灰蝶、宽尾凤蝶、皇蛾阴阳蝶、兰屿黄裙蝶等等。台湾蝴蝶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南投县的埔里、雾社及阿里的山林地带。在屏东县还发现了9处蝴蝶谷。每年入冬,成千上万五光十色的蝴蝶云集在蝴蝶谷里过冬。在台湾蝴蝶的活动地区,有不少人专以捕蝶为业。有的做成蝴蝶画,有的制成蝴蝶标本,这些蝴蝶产品,都深为人们欢迎。
春天来了,百花争艳,百鸟争鸣。蓝天白云下,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绽开的花蕊上飞来飞去。春,变得更加妩媚动人。蝴蝶因其斑斓的色彩和花纹,特别受到人们钟爱。
中国是世界上产蝴蝶很多的国家,据估计蝶的种类有1300多种。而台湾又是我国蝴蝶种类最多的省份,大约有400多种,每年出产蝴蝶几千万只,因此人们称台湾是“蝴蝶王国”。
台湾蝴蝶,有的深藏高山,如世界稀有的大型蝶类宽尾凤蝶:有的潜居森林,如珍贵的波红水灰蝶:也有的舞于平原,如喜欢成群结队蹁跹河岸溪旁的薄黄蝶。台湾在春
夏秋三季百花盛开的时候蝴蝶最多,这大概是花邀蝶,蝶恋花的缘故。到了冬季,蝴蝶大多会集于山谷里。比如高雄美浓镇的山谷里,每年大约有数百万只的蝴蝶聚集在那里,当人们走进山谷时,它们就会飞舞起来,把行人团团围住,形成l了当地一种奇特的景观。每年,许多外地来台的旅客,都会特意到那里去观赏这大自然美丽奇观。
其实,不仅美浓镇的山谷,现在台湾已发现10多个这样大型的蝴蝶谷,如台北巴卡拉公路的“大屯蝴蝶走廊”和三峡双溪的“彩蝶谷”,高雄的“黄蝶翠谷”和“六龟彩蝶谷”,还有屏东的“紫蝶谷”等等。
在品类繁多的蝴蝶中,最漂亮的要算凤蝶了。凤蝶有一对又大又鲜艳的粉翅,粉翅的颜色有红、黄、青、白、黑等,构成各种美丽的花纹。凤蝶的双翅在阳光下还可以闪闪发光呢!凤蝶不仅漂亮,舞姿也十分飘逸轻灵,花丛中,小溪旁,它三五只相邀,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在阳光下追逐飞舞,与红花碧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绚丽的画图,逗人喜爱。凤蝶在别的地方十分罕见,但在台湾却并不稀罕。有一种青斑凤蝶,在许多国家已濒临绝种,甚至被称作“天然纪念物”,严禁捕捉,但在台湾却比比皆是,到处都能见到它的舞姿。
台湾凤蝶有很多品种,金凤蝶是其中最为漂亮的。金凤蝶主要产于兰屿,它的双翅呈金黄色,就像镀上了一层薄薄的黄金,在阳光下放出眩目的光彩,被人称为凤蝶中的珍品。在台湾,还曾发现过变种凤蝶。据说,这种变种凤蝶,在全世界只出现过10只,极为珍贵。这只变种凤蝶,是当时台湾著名的蝶类专家陈维寿先生发现的。学术界就把它命名为“维寿凤蝶”。陈维寿还发现过一种雌雄同体的凤蝶,有趣的是它的双翅可以明显区分出雌蝶与雄蝶的不同形态,蝶体不像天生的,倒像是一位能工巧匠精心制作出来的。学术界认为,这只蝴蝶价值连城,是蝶类中的无价之宝。
台湾蝴蝶品种多,数量大,每年捕捉的蝴蝶达4000万只之多,是世界捕蝶量最大的地区。为了观赏和研究蝴蝶,台湾民间建有赏蝶学会,不时举办研究蝴蝶的学术报告,交流研究蝴蝶情况,借以提高人们对蝴蝶的观赏力。很多人把各种蝴蝶制作成标本,或绘成各种蝴蝶画,成为非常精致的艺术品。台湾还以制造蝴蝶标本和蝴蝶工艺品闻名于世。南投县的埔里镇是一个以采集和生产蝴蝶艺术品而闻名全球的“蝴蝶镇”,是全岛著名的蝴蝶制造中心,每年制作蝴蝶标本达500多万只,销售世界各地,成为世界蝴蝶标本供应中心。不少人会担心地问,每年大量捕捉蝴蝶,台湾的蝴蝶会不会灭绝呢?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蝶类,尤其是珍贵的凤蝶,其幼虫喜欢生息在桔、柚之类植物的叶子上。而台湾盛产桔、柚,这给蝴蝶的生长带来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加上台湾地处亚热带与热带,蝴蝶每年可繁殖四至五代,而在其他地方,蝴蝶只产三代。所以只要保护好蝴蝶过冬,台湾的蝴蝶就会永远捕捉不完。
四、作业。完成作业本。
板书设计:
5、台湾蝴蝶甲天下
品种
繁多、奇特
繁殖期
200万只 群蝶飞舞
活动区域 10处蝴蝶谷
(本文教学一定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读,在读中感受蝴蝶的美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
17.《小草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帮助学生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渺小、惭愧、气馁、微不足道、奉献、索取、幸福、沙丘、缺少、锁住、打扮、计较、辽阔、更俏更娇、天涯海角”等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小草图片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本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学习任务。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解题、读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体会新词。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等)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导语:今天,我们又将开始一个新单元的学习,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读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还要注意锻炼我们哪些能力呢?让我们赶快打开课本,读一读“单元导读”吧!学生自由读“单元导读”。交流体会。
帮助学生明确:导语由两部分组成——课文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或称为学习方法)
小结:这个单元又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等我们去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了。但是同学们还要象以往一样,边学习边思考,不断提出问题(提示“导语”下面的“泡泡”),并通过自己深入读书去解决。
二、解课题,引入新课学习:板书课题,指名解题:
题目中的“之”当什么讲?题目串起来怎么讲?(小草的歌)启发阅读:
谁为小草歌唱?歌唱些什么?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自读诗歌,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子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四、练习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范读课文。自由练读课文。指名读。
①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部分(一节也可以)读给大家听?
②师生合作,指名串读全诗。
小结:多么美的一首诗,同学们不仅要把它美美地读出来,还要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在《我的采集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草无私奉献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小草的资料。
演示文稿(小草图片、洪水及沙尘暴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七课《小草之歌》。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交流抄写的语句。
小结:看来同学们都喜欢上这首诗歌了。下面让我们深入学习这首诗。
二、诵读全诗,思考问题: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诗歌,思考:诗歌是从那几方面赞美小草的?结合诗句的内容说一说,再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跟同学讨论。
按提示自学诗歌,理解内容。班内交流:
①哪几方面:
第一部分:小草对大自然奉献多,索取少。
第二部分:小草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
第三部分:小草生命力顽强。
②质疑:[简略副板书学生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明确“哪些通过读理解”;“哪些可以在课下查阅课外资料解决”;“哪些需要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体会”)
③针对主要问题,交流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
第一部分:小草对大自然奉献多,索取少。
出示小草图片,体会小草的“渺小”。(也可以结合生活中见闻谈)
出示绿草地、草原图片,体会“奉献多、索取少”。
练习有感情朗读:(引导读出自豪的语气)
第二部分:小草对环境保护有很大的贡献。
播放洪水、沙尘暴视频,感受自然灾害的凶猛。
练习有感情朗读(重点引导学生从句式排列特点上,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解决问题
第三部分:小草生命力顽强。
引入课外资料和其它文学作品辅助理解。
三、总结全文,深化体会:归纳板书,深入体会。
①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小草自我评价的词语,用“~~~~”画出小草的表现。
②归纳板书:(可让学生写)
渺小不惭愧不气馁
微不足道不灰心不计较
又弱又小击退洪水
缺少目标锁住沙丘
„„
③根据板书,进行师生对读。
④思考:如果你是一株小草,你会怎样来唱这首《小草之歌》?总结:
小草虽然弱小,却有着无比的自信与自豪,它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值得同学们细细品味,深深思考。
为图画题字:出示小草图,请同学添上赞美的话。
(教师随即指导学生:规范语言、前当选词、调整句式,注意语言美、韵律美)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整理《我的采集本》和“词语花篮”,继续丰富内容。
练习朗读、背诵P92《爱的奉献》(“语文百花园五”中的“积少成多”内容),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先引导学生读读]
*4 小练笔: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像小草一样“渺小”的事物,但是他们同样自信、自强,试以《之歌》为题,进行创作。(文体不限)
18.《争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为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段落大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词语。
(“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只求了解,暂不做检查。)
(二)再读课文,正音正字。
“嫉(j0)妒(d))”的“嫉”不要读成“j@”的音。
(是指心里嫉恨别人比自己强。)
“我火了”的“火”,“偷偷”的第二个“偷,在这里应带儿化韵,读“火儿”,“偷偷儿”。
“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的“都”,应读“d#u”,不要读成“d&”的音。
“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应读“2i”的音,表示困难地度过时间的意思,不要读成“你挨(1i)着我”、“挨(1i)家挨(1i)户”的“挨”字的音。“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的“诉(s))”应读轻声。
“哼”的右下是“了”,不要写成“子”;“防御”的“御”的中间是“”不是“缶”;“毕竟”的“竟”不要少写一横,注意与“竞”区别。
(三)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对话形式的适当归并),按意思相关或相近的归并方法,划分段落(或按带有阶段性的内容),为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做好准备。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2自然段:克莱蒂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火了,骂了他。他说不是故意的。
第3自然段:我报复了他,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4自然段:克莱蒂气得要我在外边等他。
第5自然段:我很后悔,想向他认错,可是没有勇气。
第6~8自然段:克莱蒂表现出悲哀,又说在外边等我。我想起父亲的话,功课也没听进去。
第9、10自然段:在街上,克莱蒂来了,我举起尺子,他却要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
第11~13自然段:我友好地表示以后再不吵架了。
第14自然段:回到家,父亲说,错了就该第一个伸手请他原谅,并把尺子折断扔向墙角。
2.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3.再议四个段落划分的四个阶段:
第一段“争吵”的情节是集中的,显然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看得出是在教室。
第二段“反思”是“争吵”完毕,集中讲“我”的后悔和反思,主要表现“我”不安的内心活动。地点仍在学校,时间推后了。
第三段“和好”情节有了大的进展,时间又推后到放学,地点移到了街上,情节也相当集中。
第四段“受教育”,是故事的尾声,突出了父亲的教育情节。地点转移到家里。
4.根据结构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语言连贯,重复的删掉),再读一读。然后教师检查订正。
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蒂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又教育了我。
(四)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阅读分析第二~四段,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体会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后有什么表现,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默读第二段,边读边议,再解答:
这一段主要写了“我”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着重描写了“我”想向克莱蒂承认错误,又觉得不好意思的矛盾心情,也冷静地反思了一番。过去两人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里再现。正像开头说的“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1.“觉得很不安”,“不安”什么?“很后悔”,“后悔”什么?
(“不要”,是怕克莱蒂放学后找我算账,再报复一下,因为他总提出在外边等我。“后悔”的是,过去种种事实证明,克莱蒂是个好人,他的确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而是因为我嫉妒他得了奖报复了他,才吵架的。)
2.“克莱蒂是个好人”,从过去的种种事实证明他好的表现有哪些?
(“好”的表现有:帮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以及受到我们全家诚心诚意的欢迎,特别是父亲那么喜欢他等等。)
3.“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蒂是个“好人”,又很可爱,也“知错认错”,心里也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为什么?
(没有勇气,觉得太丢脸)
4.俩人吵架快结束的时候,克莱蒂再次提出“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克莱蒂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样吗?再议一议。
(说法一样,意思不一样:克莱蒂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他。只要防御,决不还手就可以了)。
5.“吵架结束的时候,克莱蒂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睛里表示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瞟”是用眼睛怎样看?
(斜着眼睛看。看情况两人是并排坐在自己座位上,只能瞟。还有,一个人生另一个人的气,往往不愿意正眼看,就斜着眼睛瞟几眼,以表示不值得一理。)
6.“从他的眼睛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克莱蒂应该不应该“愤怒”?
(应该。吵架的事,他有理。)
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悲哀”表示什么?
(看来平时他们很要好,加上克莱蒂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了“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7.自由读,再指名读第二段,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示后悔和自责的话要读出应有的语气来。
(二)阅读分析第三段。
1.先自由读或默读第三段,写“我”和克莱蒂重归于好。边读边想,再议论:“终于挨到了放学”,“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换成“等”可以不可以?
(“终于”是经过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有事,总想着吵架的事,还担心克莱蒂找自己算账,上课的时间难以度过,经过等待之后才下了课放了学。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一心想着下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蒂。)
2.“我独自在街上走着”,从“独自”这个词推测,平时放学回家一定不是“独自”,是怎样走的呢?
(可能跟克莱蒂同行。)
3.今天跟克莱蒂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责任在“我”。可是克莱蒂是怎样表现的呢?当“我”听见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防御克莱蒂打来。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4.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蒂是怎样做的呢?再读以下4个自然段(10~14)。
议一议,克莱蒂见到了“我”,表现了一种什么风格?
(克莱蒂表现了一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也说明他的确是个“好人”。)
这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了?再议,然后解答、归纳:
(“微笑着”,是从描写神态表现宽容和友爱的;“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从描写动作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温和地说”,是从描写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宽容、友爱的;“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是通过语言表现宽容和友爱的。
总之,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克莱蒂)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语气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的。)
“我”对克莱蒂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态度做出什么反映?
(连连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两个“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反映了“我”被克莱蒂的宽容和友爱及重归于好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谊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因此,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5.最后一段主要写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对我的教育。
这一段有个“本想”,带着“让父亲高兴一下”,相对还有个“不料”,引出了“父亲把脸一沉”。“本想”和“不料”换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让句子的意思不变,可以不可以?
(可以,“本想”换成“原本想”或“本来想”,“不料”换成“没想到”或“没料到”。)
“父亲把脸一沉”,说话了。“把脸一沉”可以换个什么同样意思的词语?
(换成“表情严肃”或“板着脸”)
父亲“表情严肃”地,“板着脸”地说和做。有什么含义?“第一个伸过手去”是什么意思?“夺过”“折成”又表示了什么?大家议一议,再回答。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
父亲把“我”手里的尺子“夺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望“我”告别错误,永远友好待人。父亲的教育应该说是及时的、深刻的。)
(三)小结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
第三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模版)
观 潮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第一课时
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
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2* 雅鲁藏布大峡谷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
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如:“移、脉、卉、罕”等)
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b.„„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c„„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1、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
2、指名概括课文的内容。深入研究,晶位语言
要求按下列问题读书思考:
a、作者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b.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 c.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点拨:
1、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结合理解“不容置疑”。
2、作者反复用“从„„到„„”的句式,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大峡谷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范围广大,形态多样,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
3、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切的。结合理解“人迹罕至”。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
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神奇景观的资料,在班级交流。鸟的天堂
学习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出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精读大椿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图文对照: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 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3c5L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a.你为什么这样读?
b、“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c、“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d.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b.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C、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d.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e、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4* 火烧云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2、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 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
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板书课题,读题)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
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6 爬山虎的脚 爱之情。学习目标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讨论和练习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形容)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古诗两首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课前准备
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攀爬运动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2、多媒体课件。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学习《题西林壁》)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
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动的资料。
2、理解诗题。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心情。山虎的?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显示): 的。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4、理解前两句。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近”、“高”、“低”)。再出示“岭”和“峰”。给它们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求(多媒体显示):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3、学生自由学习。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汇报交流
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为重要的词。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观察、描写的。
5、理解后两句。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 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
4、同桌介绍。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为身在庐山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7、指导朗读。
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了。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熟读背诵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请你把自己当作诗人,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 练习背诵,同桌之间互背。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默写全诗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8*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学习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静谧、精神大振、枉费心机、浩如烟海、飞渡重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
3、学习读文后能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教学重、难点
在读文中感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 读题设疑
板书课题,读题。
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自学反馈。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3、指名分节朗读。
4、解释从课题中提出的疑问: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什么?
5、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再次朗读。观察、读文,相互印证
1、分组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南美洲巴西的陆地和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湾看看是否像魏格纳说的那样。再看看其他陆地与海岸线是否相似。
2、熟读第五自然段“崭新的奇想”。说说这个奇想与我们刚才观察所得是否相同。研读证据,探究过程
过渡:魏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他做了大量艰苦的考证工作,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结果发现一份非常有说服力的资料。
研读第七自然段,对魏格纳的推理过程进行梳理。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中龙是一种爬行动物,它既见于巴西,又见于非洲。爬行动物是不可能飞渡重洋的,由此证明:当时中龙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1、学生再次默读全文。
2、魏格纳为什么能在一张平平常常的世界地图中发现重大的地理现象?你从这件事中感受到什么? 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说一说。
10* 幸福是什么
学习目标
1、认识“彼、锹、权”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尝试合作表演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向身边的人访谈对幸福的理解。
3、搜集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拓展对幸福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有的童话在故事的讲述中会让我们体会到一个道理,比如《巨人的花园》,我们学完后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今天我们要学的童话,故事也很动人,读完后也会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2、板书课题并读题:幸福是什么 初读课文
1、读连接语,请学生说说连接语中提出了哪些要求。(a、想想文中三个小孩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b.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带着连接语中的问题自读课文。
3、自读课文后学习文中的生字词。交流讨论
1、请同学复述故事,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
2、表演故事,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学习以后的收获。学习了这个故事
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是重点。)
4、联系亲身经历和课前做的访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拓展交流
老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读后,老师做简要点评,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时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
1、今天,我们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拥有中,我们细心回味着什么是幸福?下面请用最精辟的话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2、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
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去年的树
学习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剩下、伐木、煤油灯”3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课前准备
1、生字、生字卡片。
2、有条件,可准备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及反映课文内容
情景的课件,以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感悟童话主题。
第一课时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树”,提问:你知道的树是什么样的? 再板书“去年的树”,提问: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吗?
2、围绕一只美丽的小鸟和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一起来读一段美丽的故事。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认读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再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确立本文的阅读方法 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
1、这篇课文对话较多,让我们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细读解疑 法来阅读本文。
1、自由读文,思考: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画出写对话的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指导朗读第一组对话
3、全班交流。(可采用以下三步,帮助学生理解过渡句的1、过渡谈话:冬天到了,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临走作用。)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他们说了些什么呢?读一a.出示第二自然段,讨论:鹅的高傲表现在哪里? 读。b.理解“更”的用法。(承上启下,突出“下”o)
2、生活中,你也许经历过离别,想一想那是怎样的情景?c、读写结合训练。想后再读一读。
题目《我的爸爸》
3、组内练习朗读,注意读出感情来。
内容:a、在生活上,爸爸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
4、指名朗读。注意读出自己的个性。b.在学习上,爸爸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白 鹅
要求:请根据本篇作文的两个重点内容,给这篇作文学习目标 写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4、小结。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a、承上启下。侍候、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b.点明鹅的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c、告诉我们白鹅的高傲表现在“姿态;叫声、步态、分。吃相”四个方面。
3、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总结 动物的写法,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咱们班的同学学习的本领真强,通过自己读书、讨
4、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注意积累语言。论,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我们不仅简单了解了丰子教学重、难点 恺笔下具有高傲特点的白鹅,而且学习了“承上启下”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具体生动描写动物的写法,这种过渡方式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在的写法。今后的作文中希望同学们能加以应用。课前准备 15 猫
1、准备白鹅挂图或白鹅活动情景VCD,“净角出场’'VCD。学习目标
2、收集有关“鹅”的故事和古诗。
1、会认“乖”等7个生字,会写“凭”等13个字,正确第一课 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稿纸、梅花、跌倒、导入揭题 开辟、抓痒、撞疼、屏息凝视、变化多端、枝折花落”
1、出示白鹅活动资料(VCD或图):同学们,老师今天给等13个词语。
你们带来了一个动物朋友,仔细看看它是谁?你喜欢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吗?
3、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2、你熟悉鹅吗?看到鹅你会想到些什么? 具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喜爱a、出示骆宾王的《鹅》,齐读:“鹅,鹅,鹅,曲项向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天歌。教学重、难点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真实、具波。” 体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b.王羲之写“鹅”的故事。课前准备
过渡:七岁的骆宾王写鹅,妙趣横生,大师丰子恺笔
1、猫等待老鼠出洞和捉老鼠的课件(或录像、图片);猫下的鹅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知道吗? 叫声录音带。初读感知
2、学生收集有关猫的图[文资料,张贴到教室的相关栏版
1、出示导读: 上,办一期“猫趣”展。a.自由读文,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读不顺的句子多读第一课时 几遍。导入新课 b.你喜欢大师丰子恺笔下的鹅吗?为什么?请在相关文字
1、师生交流。旁写上喜欢鹅的原因。a.导语:观看了同学们精心布置的“猫趣”展版,老c、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在相关文字边上打上“?”。师对猫的了解和喜爱都更进了一步,这小生灵真是有
2、学生自由读文,完成“导读”要求。趣、可爱!参观了“猫趣”展,你最想说什么?
3、检查生字词。(注意多音字和容易读错的字)b、师生各抒己见,谈“趣”激情。
4、交流。(可以用说理由、感情朗读、表演等形式)
2、揭示课题,简介老舍。a、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部分。整体惑知
b.小结:同学们谈得真好,读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把
1、自由练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可自读,可同桌一作者笔下的这只白鹅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起读)c、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2、反馈生字词预习情况。
5、质疑。
自由发言,就容易读错或写错的生字词互相提个醒。a、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梳理、板书。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交流: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给b、选取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如: 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
4、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抓住课文大意,理清课文条理?
5、展示交流,理清脉络“方法”有三:
a、抓住各段中能概括主要意思的重点句,连起来读一读。
b.设计填空题,如:
课文共有()个自然段,第()至第()自然段写大花猫();第()自然段写满月的小猫()。
c、设计板书,如:
老实 贪玩 尽职
(大花猫)性格古怪 高兴时„„ 不高兴时„„
胆小 勇猛(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剖析“古怪”,赏“猫”悟“情”
1、自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简要概括出猫性格古怪的几个方面,然后全班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
每人以猫的一个性格特点为例,把文中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语句读给同伴听。
3、深入研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a、同桌交流:老舍先生喜欢这一只“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的花猫吗?你是通过哪些描写来体会的? b.范例引路。
出示例句:“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引导赏析:抓住“屏息凝视”“一连”“非„„不可”边读边想象,并结合相关课件演示,体会作者对这只“尽职”的猫的欣赏、喜爱之感。c、全班交流。
找出体会最深的句子,借助朗读、比较、品赏关键词语等方法,体验作者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爱意。如: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用身子蹭你的腿,„„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积累运用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小组合作学习:
用“任凭„„也”“非„„不可”“无论„„也”“„„可是„„”分别说句子,比比谁说得准确、说得多。
3、扩词练习
贪()性()高()采()贫()姓()稿()踩()17 长 城
学习目标
1、认识“祟、峻”等8个生字,会写“崇、旋”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崇山峻岭、盘旋”“智慧、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4、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
课前准备
1、提前入文,搜集整合资料;提前2~3天,让学生感知课文,粗知内容。
a.结合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广泛搜集长城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
b、学生自主与学习伙伴研究资料,归类整理资料。
2、自学生字,初写生字,并大致读顺课文。
3、老师了解学生资料搜集及相关学情。
第一课时
展示资料,交流信息
1、分小组展阅和简介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并确定在全班交流的小组最感兴趣的内容。
2、全班交流,分享信息。
可用多种方式交流与展示。对学生的资料和信息老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其来源作适当的追问。(鼓励学生将图片和资料整理好办展览或专刊)对于已去过长城的学生,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印象。老师再概述长城的特点、影响与魅力(顺势引入书中的长城)。感知课文,识写生字
1、板书课题。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背景图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再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人手,引发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2、引入识字(要当好解说员,必须从正确、流利读课文起步)。
a.识:如易读错字:“峻”不能读成jn,“峪”不能读成y,“屯”不能读成tn;能巧记字:“嘉”用形声法,“嘹”可用意合法组成“嘹望”来识记等。老师用多种形式对生字特别是难记难识字进行强化。
b.写:老师对学生已写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即可,如“嘉”字的“吉”下不能少两点,“隔”中门字里的部分两点一横一竖不能多写一横;其次要强调把字写的工整好看;更正写字本上的错别字。练读课文,朗朗上口
重点在读正确、流利、熟练上下功夫。
1、反复自读,细心琢磨,初步读出语言的流动感;同桌互读,相互指点,初步读出语言的灵动感。
1、自由展读,共同欣赏,互评提高,在难读处老师作适
当点拨,同时,要关注读书发展慢的学生,多给机会他们展示自己的进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第一课时
了解周恩来同志的生平事迹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3、教师范读课文。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 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的。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恩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积累词语
找出课文中的四字词语,读一读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写一写。
第三课时
拓展阅读,理解诗句
1、教师出示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手迹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阅读链接”中的短文。
3、教师提供“大江歌罢掉头东”一诗注释,请学生试着说说诗意。
4、联系课文内容谈谈阅读后的感受。自主习作,小组交流
1、自拟题目,把自己阅读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材料想到的写下来。
2、把自己写的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
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
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
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②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A、内容充实具体。
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
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
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
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 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
③ 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
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
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
④ 扩展练习。
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
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
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
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
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
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
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
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一、解题释题导入新课
1.说说生活中有哪些高科技?
2.引入课题;正如大家所找的这些资料所说明的,我们已经到了一个能运用高科技来呼风唤雨的世纪.
板书课题:呼风唤雨的世纪
3.解题释题:
什么叫世纪?(一百年为一个世纪,2005年属于2l世纪)
什么叫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土运用法力唤来风雨,这里是比喻人们能够比较自由地控制自然、支配自然)
4.过渡引入:让我们一起学习看看人们怎么利用科学来控制、支配自然吧.
二、指导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找出含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片轮读生字.
(1)纠正不良读音
(2)强调读音;后鼻韵——“程”“耕”“幻”“控”;翘舌音——“程”·哲”:第二声“潜”.
①汇报预习:哪些字容易写错?“鞍”右边不是反文.“幻”不能多一擞.
②字词意思质疑——通过预习,哪些宇词你不理解?
3.引导解疑—全班讨论解答,教师相机点拨。
A.难点词释义:奇迹、出乎意料、依赖、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寄托、洞察,归根到底,回顾,改善.
B.易混词区别:发明——发现.(“发现”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是指本来不存在的,是新创造.如电脑电视是人类的发明,而恐龙曾生活在地球上是后人的发现.)
三、初读课文感悟大意
1.指名分节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
2.说说读后给你留下的印象.
生A:科技发展太迅猛,生B;人类原先生活的环境太差,没有电灯没有电视„„
生C,人类能登上月球、能潜入探海、能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的奥秘等是科学创造的奇迹。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难解字词,知道了20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电脑住宅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栋你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电脑住宅所具有的其他功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我们通过电脑学习、工作,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这节课,我们要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挥的住宅,它与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再读课文,思考: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电脑住宅有哪些奇妙的功能?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的段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1)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
(2)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
(3)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
(4)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5)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6)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
4.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在同学们所了解的其它的电脑住宅,还具有其它不同的功能吗?(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5.是啊,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这一栋栋神奇的电脑住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人都能住进这具有奇妙功能的电脑住宅。
(四)课外拓展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佳住宅。
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书上恐龙图(恐龙能行走,并配叫声)。辽西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图、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段落(“其中,„„崭新的生活天地”),小黑板。
2.学生准备:各类恐龙的模型、图本、信息。字、词典。
第一课时
一、课件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
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刚才屏幕上又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恐龙。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
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1.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2.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④过渡:这个问题放在第二节课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先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三、学生字新词
1.出示小黑板生字新词。
2.提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互帮: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对差的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不仅„„而且 结合文中句子理解(后面意思比前面进一层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4.读生字新词(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四、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自读课文,句出不懂的词。
2.自查字、词典,不懂的同学商讨,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五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非常的欢喜快乐。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逐渐增多
鸟翼:鸟类的飞行器官,由前肢演化而成,上有羽毛。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五、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
3.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一起逐句讨论,有不同理解,说出理由)。
4.抽说,有不同意见可站起说出你的理解。
六、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同时也找到第四自然段是这个疑问的答案。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
二、阅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一)读P151第2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你对题目的要求怎么理解?(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要认真阅读弄清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
(二)弄清共几句
①先读书,用序号标出。
②抽说,出错教师点拨。(这自然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三)阅读、理解
1.默读想象,教师巡视引导。(给一定读书时间)
2.教师读,全体学生想象表演。(出示本段文字理解)
3.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4.小组讨论(要求:逐句讨论,每句意思。每人都说,不同的可根据课文内容讲出理由。达成共识。)教师巡视引导。
5.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板收)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样大,它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体庞大,有些小巧;有些凶猛,有些温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脑颅膨大,身体轻盈,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拍打,体表长出了羽毛,没有鳞片或甲。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上跳跃,降落,有了滑翔能力,后来能飞行了。地面上的有羽毛的孔龙奔跑,也学会了飞翔。所以一支恐龙就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了。
6.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a、引读;
b、齐读。
三、感悟
学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讨论、抽说)
科学技术发展。多学科学文化,去钻研事物„„。
四、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P1513)
1.自读理解,并小声说说;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抽说(恐龙种类多,演化成多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温长的演化”很准确。)
4.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学习准确确地运用词语。
5.找找本文还有这样的句子,读读、想想、说说。
五、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各种恐龙的图片,模型和信息。
六、回家搜集动植物或古猿演化成人的过程,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交流搜集的信息
二、学写田字格字
1.自己观察田字格的字:1)、写时注意什么地方;2)、间架结构怎么安排
2.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3.抽说、补充
4.扩词
5.书写
三、评选优秀奖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学习课文,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2003年的10月15日至16日,我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还记得吗?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在“神州五号”飞船上,除了我们伟大的飞行员──杨利伟叔叔,还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它们到底是谁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到底是谁?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植物种子为什么要去作航天旅行呢?把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勾画下来。
2.集体交流:
(1)科学家从参与太空“旅游”的植物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种植出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的农作物。
(2)为什么从太空回来的植物种子会发生变化?
(3)太空蔬菜是怎么形成的?(淘汰不良的,培育优良的,并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最终形成太空蔬菜。)
(4)太空蔬菜与我们地球上的蔬菜有什么不同?
A.外形:更大、更长、颜色的变化
B.味道:更鲜美
C.营养:更丰富,抗病力强
D.其他价值:药用、美化、绿化
(5)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课文以外的太空蔬菜或花卉,让我们一起来大开眼界吧!(指名学生上台进行介绍,后相互交流)
3.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就获得了如此的“魔力”,那么谁是那位伟大的魔法师呢?
4.总结:
科学的领域无边无际,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在这片领域进行着不断的开发、创新,才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语文园地八
学习目标
1、围绕21世纪科技发展使自己所产生的奇思妙想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下来。
2、观察并发现广告中的错别字,认识其危害,积极改正。
3、学习、理解并积累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4、初步认识对联,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布置家庭(或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访:长辈谈一谈小时候的梦想)
2、搜集反映社会生活、生产建设日新月异的资料图片。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一个世纪是多少年吗?
2、在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这100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的许多幻想已成为现实。课前,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能简洁地向大家汇报你调查到的情况吗?
a.学生依据调查情况汇报。]
(可以是家庭生活的内容;可以是社会或生产建设巨大变化的内容;可以是有关自然的;可以是有关医学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际的。)
b.教师相机展示资料图片。
指导学生交流
1、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美梦成真的事情,真让人激动!你们有梦想吗?谁来当众介绍你的“奇思妙想”?
a.出示文字屏幕:
愿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可以说说未来的衣服、食品、住宅、交通等,也可介绍个人的制作。
b.指名读以上学习提示。
2、讨论采取哪种交流形式。
边画边说,边演示边说,补充说明,提出问题或多或少就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3、相互交谈,准备发言内容。
4、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
(教师带动学生及时并积极的针对情况从“说”和“听”两个方面积极评价与指导。)
5、师生相机评价。
说的方面:内容、表述质量、礼貌、体态语言、应对能力等。
听的方面:神态(举止、态度)、质量(接收信息容量)、信息反馈(语言及思维机智)等。
总结感悟
1、在口语交际中,你的内心一定有许多感受,也会从伙伴那里学到许多东西。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
2、学生谈个人收获。
(无论是知识方面的、交流技巧方面、内心独特感受方面的都可以。)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谈话导入
1、上节课,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奇思妙想,那纷纭的奇思,诱人的妙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涌动着理想的涟漪。还记得哪些同学的发言最让你难忘吗?
2、认真回忆,交谈看法。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你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或受别人启发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吗?
揭题讨论
1、师生共同商讨习作内容和要求。
2、综合归纳:写清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什么产生这奇思妙想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奇思妙想如能实现,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
3、小组交流习作内容。
动手习作
1、学生起草习作内容。
2、草稿完成之后,伙伴交流,相互帮助。
3、根据同学意见修改。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教师评议
1、整体评价。
a.习作态度。
b.习作内容、角度等。
c.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等。
2、习作内容、质量的评价。
a.宣讲、展示优秀习作。师生评议。
b.宣讲、展示优秀语段。师生评议。
c.宣讲、展示优秀语句。(主要针对后进学生,发现其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小组交流评价,互相提高。
1、组内数人朗读交流各自的习作,互评互议。
2、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3、互评互议,选出优秀习作若干份,在“展才华天地”里展览。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自读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的内容。
2、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a.学生交流个人的发现。
b.教师相机点拨(字形的变化——词义的变化——语言文字纯洁性的重要)。
3、开展“争做文字小卫士”活动。
a.动手修改成语广告中的错别字。
b.出示自己搜集的错用滥用的成语广告词。
c.生生交流,动手修改。
第五篇: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种子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槐、掺、涩、撩、俊”等5个生字,会写“掺、涩、裤、兜、愧、俊、撑、掠、惟、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根据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掺杂 羞涩 惭愧 凝望 惟恐 小心翼翼
四、练习朗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1、根据投影出示的内容,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投示出示:根据下面的意思把课文分成三段。(1)望着交上来的树种,我想说点什么。
(2)小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3)“我”深受感动。
各组讨论后,在全班汇报。各组派代表发言,如果有意见分歧,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先找出重点段,即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让同学再讨论。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每个同学交来的树种都挺多,我想说点什么。
第二段是课文的第2~8自然段,写班上一个女孩交的树种不多,却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第三段是第9自然段,写“我”和全班同学深受感动。
五、练习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 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1、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2.指导书写。
五、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种子
种子
饱满
小姑娘
凝望
乌亮
虔诚
光泽
专注
2.只拣儿童多处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教学进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2、板书课题:2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2、学习生字。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 4 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4)学生畅谈体会。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2、默写词语。板书设计: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到处总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3、钓鱼的启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体会表达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自学生字词,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1.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字词,标自然段。
2.理解重点词语: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3.检查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语气。4.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
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初读理解 1.“启示”的意思是:
2.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3.在我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启示。复习生词
1.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腮、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2.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①“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②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③整读第三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不久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
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说这是为什么?
3.读5至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着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说出自己的理由请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
5.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① 出示:“我再也没有钓到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② 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是那样的艰难!③ 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板书设计:
钓鱼
钓鱼------放鱼-------启示
4*爷爷的芦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7~~13自然段。
3、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明白课文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翱翔、婉转、温润、驱赶。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一(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二(2~~6):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三(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3、分段朗读课文。
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四、复习检查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精读第一、二段
1、自由读这两段,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不懂的句子。通过朗读,相互启发解决疑难。
4、指导朗读。(1)练读。
(2)指名读,评价。(3)听录音轻声跟读。
过渡:看到了海边美丽的景色,听到了爷爷清脆的笛音,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这是否就是强强此行的收获呢?
六、精读第三、四段
1、自由轻声读这两段,想一想:“放心吧,爷爷,我不怕”与“悠扬的芦笛声将他的恐惧躯干得一干二净”这两句话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这样写,是不是前后矛盾?
2、指名说。
3、默读这两段,用“~~~~”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用“——”画出能表现强强心情的句子。
4、指名读有关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读一读你所喜欢的描写自然环境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二、继续精读第三、四段
1、默读课文,画出你仍然不懂的语句。
2、指名说。
3、指导朗读。(1)练读。
(2)指名读,评议。(3)听录音,轻声跟读。
4、指导背诵。
三、有感请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背诵第7~~13自然段。板书设计:
4*爷爷的芦笛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长不结实
(只有经受风雨,接受锻炼,才能健康成长。)
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能够分类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
3、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一段话。
4、能把自己假期中最快乐、最精彩或最让人感动的一件事写清楚。教学重点:
1、分类积累词语。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一段话。教学难点:
1、把句子写具体。
2、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训练本百花园安排了“词语真有趣”、“读词语、说词语”“读句子,说说体会到了什么”“积少成多”。教学过程:
一、导入:录像短片《小明学语文》
导语:小明今年上四年级,他特别喜爱积累词语,可是由于方法不正确,积累起来十分费事,你们能帮帮他吗?
二、出示词语
瞧 看 瞅 扫 视 盯着
讲 说 商量 告诉 劝告
落落大方 窃窃私语 源源不断
1、寻找规律:
(1)从词语的意思来归类记忆。(2)从词语的结构来分类记。
2、夺红旗:比一比,谁记得又快又准。
3、比一比,谁的词语多?照样子再说几个。
三、认识AABC的词语(1)自由轻声朗读词语。
落落大方 窃窃私语
滔滔不绝
源源不断
栩栩如生 翩翩起舞(2)你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3)口头说词,必须用上AABC式。
四、将句子补充完整
(1)学生同桌互相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2)你注意到了画线的部分了吗?在句子中有什么作用?
五、读读背背
(1)出示文中《四时田园杂兴》
(2)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3)全班齐背诵。
六、作业:
学习表示同一个意思的词语。
背诵《四时田园杂兴》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训练“阅读平台”、“能说会道”。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口头说AABC的词语。(2)指名背诵《四时田园杂兴》
二、阅读平台----《葡萄叶的梦》
1、指名分段朗读诗歌《葡萄叶的梦》,要求读得通顺、连贯。
2、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只要围绕“葡萄叶的梦”进行讲解都可以)
3、那么,葡萄也得梦是什么呢?
4、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由来。
5、知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要读出对葡萄叶喜爱的情感。
6、全班一起朗读这首儿童诗歌。
三、能说会道-----话说寒假生活。
1、教师读题题目的要求。
2、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
3、出示基本要求:
(1)让我们在小组里交流,共同分享那美好的时光。
10(2)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一个代表,向全班转述组内每个人发言中最精彩的内容。
(3)看那个组的代表说得好,大家评一评。
(4)各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价:是否讲得清楚明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四、写一写:寒假里的见闻或寒假里发生的一件事
五、学生作文,老师巡视指导
六、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同学们听。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泊船瓜州》。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无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 11 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
四、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
(1)检查出示词语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述)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四、背诵练习
五、布置作业
改写《江畔独步寻花》
6、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2.学习“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词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法方法:
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1.观察图画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静”“清” “绿”。)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奇”“秀””险”)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7、走进丽江
教学目标:
1、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
2、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3、认识11个生字。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教学难点: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11个生字。
2、初步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美丽的漓江画面),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美丽的漓江。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词语:雄伟城镇纯朴下旬纺织
百货 绵延 闪烁 昂然 挺立
3、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
4、自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丽江的景点?)
5、指名说
三、练习朗读
1、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组互读。
3、小组内交流,试着解决不懂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优美的词句。
2、收集有关丽江的图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
2、学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地图)。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位于滇西北高原之上的漓江古城。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说说丽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思考:
我们都到达了哪些地方?
板书:地点
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
3、自读自悟。
(1)自由读,用一句话概括出丽江的特点。(神奇而美丽)(2)默读课文。把体现丽江神奇而美丽的句段画出来。(3)练习朗读。
4、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2)带着赞赏的感情读。第五、六自然段:(1)想象读。
(2)集体交流,评读。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为什么?(3)出示图片,看到这么美的玉龙雪山你想说什么
5、揭示中心:文中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五彩池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了解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积累描写五彩池形状和颜色的词语。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1)说说五彩池有些什么特点。
(2)给课文分段,归纳各段的段落大意。教学重点: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教学难点:理解五彩池水的“奇异”之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
8、五彩池
2、齐读课题。本文是一篇游记。
3、看到这个题目,小朋友一定觉得很新鲜吧?
这个五彩池在四川省的藏龙山上,那里的景色既奇异又美丽,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五彩池的美景。
二、熟读课文
(一)读通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给小节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请个别同学分节读课文,注意“一亩”和“漫山遍野”两词的读音。3、谈初读感受。
(1)五彩池给去游览的人们留下什么印象呢?同学们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一说?(奇异、美)
(2)这儿的“异”什么意思?(特别)
(二)熟读课文
1、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两方面来反映五彩池的奇异和美的呢?如何给课文分段呢?分小组讨论
2、指名1人读第1节,1人读2、3节,1人读第4节,交流问题。
理清结构:
课文从“池”和“水”两方面介绍五彩池的奇异和美,这两方面分别对应课文的第2、3小节。按总分总结构可把课文分成三段。第一段:第l节;第二段:第2、3节;第三段:第4节。
三、精读课文
(一)提出突破口,重点分析第二节,自读,分小组讨论。
1、这节共有几句,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作者是怎样吧“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写具体的?讨论,归纳。
板书:大大小小 形状各异
(先总后分,列举具体数字,对比,比喻)
3、默读课文,摘录描写五彩池形状的词语。
4、自读第二节,指名读,体会五彩池景象的奇异。
(二)自学第三节
1、第二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形状,第三节主要写了五彩池的什么呢?
2、默读,找出五彩池的颜色有些什么特点?
板书:鲜艳多彩 变幻神奇
3、分小组讨论这节怎么把五彩池的特点写具体的?指名说。
造成五彩池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的原因是什么?读句。
(比喻,颜色丰富,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4、读课文第二段,归纳段意(摘词连句法)
(三)略读一三段
1、自读第1、3段,归纳段意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
2、齐读1、3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2、我们学了四川藏龙山五彩池的奇异景象及其产生的原因后,你有什么感想?
(培养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能力。)
齐读最后一节。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板书设计:
8*、五彩池(游记)
(池)
大大小小、形状各异:像葫芦 像镰刀
像脸盆 犹如盛开的莲花
(水)
鲜艳多彩、变幻神奇:红、黄、绿、白、紫、蓝
咖啡色、淡黄色
湖蓝色、翠绿色
颜色(美)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能够分类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理解现代诗。
3、能够清楚、明白地把一件事介绍清楚。
4、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件寒假中的事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重点:
1、分类积累词语。
2、能够清楚、明白地把一件事介绍清楚。教学难点:
1、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2、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选择一件寒假中的事记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训练1-4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着大家去一个地方,看这是知识花园,你们想去看看那里有什么吗?知识花园有很多的地方可玩,但是只有答对问题过关才可以往下走。
二、出示词语
姐妹花园
来到姐妹花园你会发现有很多词语就像姐妹一样有相似之处。
1、找姐妹
想一想,下面哪些字可以和以上的字音搭配组成词语,试着把这些词语写下来。
()蝶()水
()驶衣()
山()()才炼()
()色()布()碑
2、(出示一株大花,每朵花的花瓣上都有一个词语)在姐妹花园里,有一株特殊的花,每朵花的花瓣上都有一个词语,想想这些词有什么特点,试着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词和这些词差不多。
千山万水 千言万语 千变万化 千姿百态
千差万别 千丝万缕 千真万确 千奇百怪
三、丰收园
来到这个园子你们肯定能猜到,这里会有很多知识等着你来收获。
出示:百花图
谁先背下来,百花园的花就会为你开放一次,看谁背得快。
出示古诗、诗歌
同学们背诵得很快,百花园不仅为你们开了花,看还有很多硕果等着你们拿.看看这些诗歌中有哪些你喜欢的词语,把它写在卡片上的小花篮里。
四、妙语堂(练习句、段、篇)
介绍:在百花园里我们有很多收获,妙语堂里更是妙语连珠,我们将在这里有什么发现呢?还是进去看看吧!
同学们每天都在学校学习,校园里有你喜欢的地方吗?是什么样的?你心目中的学校是什么样?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练习说
小组推荐说
五、小结
今天我们在知识花园中畅游了一番,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的收获。
六、作业:把你们今天说的写在本上。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我心中的校园风景线
笔下生辉---描写心中的校园风景线或未来的学校。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背诵《渔歌子》
二、能说会道----我心中的校园风景线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自己的照片并先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一、笔下生辉------描写心中的校园风景线或将来的校园
1、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3出示要求:
(1)想一想:怎样把校园美丽的地方写具体呢?。(2)怎样把你的真实感受写出来。(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二、总结
三、学生写作文,教师随堂指导
四、作业
1、完成习作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
3、将自己写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
9、卫星比武
教学目标:
1、认识“拐、循”等8个生字,会写“培、训”等10个生字。
2、理解内容,知道课文介绍了哪几种人造地球卫星,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
3、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卫星比武的情景。
4、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2)理解五种卫星的特点和功能。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卫星图片。你喜欢他们吗?能不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19(2)板书课题。卫星比武
(3)学生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子。
2、提出自学要求。
(1)轻声读课文,标出本课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2)借助拼音读生字,查字典,理解生字生词。(3)课文主要是些什么事情?
(4)你读懂了什么?再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学习情况(1)指名分段朗读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3)出示本课生字.(4)指名认读生字.(5)出示文中词语.(6)学生认读生字
(7)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并在句子旁加上自己的感受.(8)课文向大家介绍了什么?
这篇课文向大家介绍了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等各式各样卫星的特点与作用,告诉我们在今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里,各种卫星各显神通,为人类做出了人类巨大的贡献.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各小组在小组内先互相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
3、各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
4、给课文分段。
五、小结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回去后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卫星的构造、作用。
六、布置作业。
书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情境导入
三、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四、学习课文
1、默读全文,思考:你从文中知道了哪几种卫星?卫星的什么知识?
2、学生交流汇报,你最感兴趣的是介绍卫星的什么知识?(样子、用途)
3、自由朗读你喜欢的部分,想想: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4、初步交流。小组成员互相讲述在自己喜欢这部分知识中,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5、评议充分。小组成员互相肯定意见,并补充自己的意见。
6、师生交流,通过读议学习并结合实际体会拟人等说明方法。
五、探究学习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关于其他卫星,你有什么问题吗?
2、激励评价,上网查寻资料。
六、总结全文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谈谈你今后在保护动植物方面要怎样做?
七、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收集有关卫星的资料和图片。板书设计: 卫星比武
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资源卫星 各显神通
贡献巨大
10、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崇高品质。
2.了解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原因和过程,体会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
3.认识9个字,会写13个字。理解带有生字的词语。教学重点:
1.品位、感悟巴斯德在给小孩治疗过程中的心情,进而体会科学家崇高的责任感。2.了解课文的结构,学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1.理解、体会巴斯德征服狂犬病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崇高的品质。2.“搏”的右上最后一笔是横折,不是横着钩;区别“搏”与“博” 3.了解课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叙事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认识并学习生字,提出问题。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巴斯德与狂犬病的资料。
(二)谈话引入、了解巴斯德与狂犬病、学习第一自然段。1.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闻名世界的人物,他就是—— 2.板书课题:巴斯德 3.出示链接资料:
4.课文中第一自然段也简单地介绍了巴斯德。打开书,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6.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主要介绍巴斯德的什么事? 7.板书:征服狂犬病 8.齐读课题: 9.理解:征服
10、引导质疑:你对题目中的哪个词最感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适当的方法认识生字、理解词语。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正音。
(2)板书字音不准确的字的音节:如:潜、孜、靡„„、(3)出示会认字:齐读正音。3.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质疑、解疑、指导书写。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生字、新词的学习,教师点拨、辅导重点、难点问题。](2)重点指导“博”、区分“博”与“搏”
出示:“博”的笔顺,通过重点笔画变色强调有上边的“横折”不要写成“横折钩”。
演示:“残”右上两笔横稍斜,不是撇。
出示:“博”与“搏”的组词练习,进行比较。(3)书写生字。
(4)布置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研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词卡片
(二)整体感知,理解“征服”
1.自由读课文,继续思考课题中“征服”一词说明什么? 2.交流认识。
3.理清文章写作顺序:课文按什么顺序叙述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经过的? 4.默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5.小结:课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巴斯德征服狂犬病的经过。
(三)研读课文2、3自然段:
1.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狂犬病很可怕)2.指导学生朗读出狂犬病的可怕。(1)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一旦”“数日之内便会死亡”、“极为罕见”、“无数人”、“谈‘犬’色变”。
(2)学生互相评读。
[引导学生正确互相评价,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肯定别人优点,善意提出意见。重视人文素养的提高。] 22 3.引导学生体会巴斯德研制出狂犬病疫苗的艰难和是否适用于人体的疑虑,并读出感情。(1)自由读,感悟巴斯德的情感变化。
(2)指名对比读,引导学生听读、评议:他们读得是否一样?你听出怎样的感情?(3)你想怎样读?
[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思考的习惯。](4)再评议、朗读过程中理解“五年”、“孜孜不倦”、“终于”,感受征服狂犬病的艰难;同时体会巴斯德为疫苗能否使用于人体的焦虑、疑惑,理解其崇高的责任心。
4.小结:巴斯德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征服狂犬病的道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是强烈的责任感却是他对如何驱除狂犬病对人体的危害而忧虑不安。接着发生了怎样的事情使他最终征服了狂犬病?我们接着看课文。
(四)研读课文4—12自然段
1.整体感知:自由读4—12自然段。
思考:这部分内容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从这件事情经过中你感受到巴斯德是一个怎样的人?
2.研读感受:
出示自学提纲:
(1)默读课文,划出表示巴斯德情感的语句
(2)反复品读感悟:从这些情感变化你中体会到什么?(3)怎样读好这些语句? 3.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1)代表汇报本组对某一语句的理解。(2)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相关语句。(3)其他组评议、补充。4.朗读自己最感动的句子。
(五)总结:
出示名言和补充资料: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的唯一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巴斯德
(六)布置作业:继续查找、收集有关巴斯德的资料,有关动物病毒对人体的危害及预防把办法。
[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巩固复习、交流资料,写出防病措施。教学步骤:
(一)复习生字新词: 1.读生字卡片。2.读词语。
(二)归纳文章结构: 1.回忆文章写作顺序。2.完成课后49页练习。(1)自己完成。(2)反馈定正。
(三)交流相关资料: 1.小组交流。2.个人展示。
(四)汇报了解到的防治动物病毒传染的措施。
(五)积累词语 1.填写词语花篮。
2.交流自己欣赏的词语。3.抄写词语。
(六)听写词语,反馈、纠正。板书设计:
10.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科学研究
孜孜不倦
极度忧虑
挽救孩子
惊魂不定 惊心动魄
筋疲力尽
征服狂犬病
11、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保护环境。
2.继续练习末读课文,理解内容。弄清文章的结构,说说各部分的联系,初步学习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字。4.学习用“并且”造句。教学重点:
1.了解调查报告的写法。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教学难点:
1.了解报告文学各部分间的联系,2.“宜”、“订”的字音掌握和“圾”、“贸”、“摊”的自行掌握。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什么是调查报告。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谈话导入: 1.老师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3.提问: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课文的体裁是调查报告、内容是关于小树死因的。)4.引入:什么是调查报告呢?
二.默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调查报告的结构,学习生字。1.学生默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认会。2.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分为几部分。3.指名部分朗读课文,正音。
4.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步量法、人为、订立、国槐、枯萎、集贸市场、适宜、垃圾、树坑、罚等
5.理清文章结构: 6.小组合作自学生字。
7.小组间互相检查识字效果,采取点将提问(板书)的方法巩固识字。
四、作业: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各部分结构顺序的安排,朗读课文。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下面我们复习一下:
(二)复习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2.重点巩固易错字:贸、罚、垃圾。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回顾调查报告的结构组成:
(1)浏览课文,看看调查报告由哪几部分组成?(2)板书: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
(3)引入学习:下面我们分别看看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朗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作者写调查报告的原因是什么?(1)学生回答后板书: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出情感变化。
[通过师生评议增加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以读带讲。](3)导入:看到春天还嫩叶满枝的槐树,到了本该枝繁叶茂的盛夏竟悄然枯死,怎能不令人或不解呢?这正是作蛇蝎调查报告的原因。,接下来我们看作者开始做了哪些事? 3.学习“调查”部分。
(1)默读这部分中1自然段,并划出作者调查过程中有哪些做法?(2)默读这部分中2自然段,并划出表示数字的词语。(3)学生汇报所划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考,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4)老师根据学生体会归纳板书:
步量统计考察、拍照、画图、列举数据。——摆事实 4.学习“分析”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思考:作者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分析?为什么要考虑这些?(2)分析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5.学习“结论”部分
(1)小组讨论:作者得出的结论对吗?为什么?
(2)小组合作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得具有说服力。6.学习“建议”部分(1)齐读这一部分。
(2)你还有什么更合理的建议?(3)写一写,读一读,议一议。
[给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四)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思考:个部分间改变顺序行吗?为什么?
2.拓展学习:介绍关于调查报告的常识(什么是调查报告?写作方法等)
(五)学习用“并且”造句: 1.指名读课后练习的两个句子。
2.分析“并且”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3.仿照例句说句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收集一些调查报告,学习其结构。3.收集关于环保的一些资料。板书设计:
11.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原因—调查—分析—结论---建议
12*绿色的记事本
教学目标:
1、认识“供、耗”等7个生字。
2、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学写环保日记。
3、教育学生保护环保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教学重点:
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知道孩子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感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等。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词。
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
5、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生自己的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事什么事?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四、学习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3、出示学习提纲
(1)什么是“绿色记事本”?,它有什么作用?(2)小奥茨的绿色记事本里记录了些什么?
26(3)你认为他做的最“与众不同”的事情是什么?(4)小当娜煮鸡蛋的新方法你了解了吗?
(5)费格小朋友的什么做法让大人们都肃然起敬?(6)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小组内先互相交流。
5、反馈学习情况。
绿色记事本是用再生纸制成的,原料是废纸和垃圾,因而不用耗费大量的木材。作用:给学生专门记录环保行为和想法。板书设计:
12*绿色的记事本
材料:废纸
垃圾
作用:给学生专门记录环保行为和想法
语文百花园三
教学目标:
1、语海畅游-----读对联,辨字音和读句子,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又”造句等内容。
2、积少成多---读背中外科学家的名言。
3、阅读平台---科学小故事《用冰取火》
4、语文大课堂----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再小组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5、指南针----介绍的是在写调查报告时,怎样使用搜集到的资料。教学重难点:
1、阅读平台---《用冰取火》
2、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
3、语文大课堂----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再小组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完成“积少成多”和“阅读平台”。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板书有课本中的例子。
2、认真读读以下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注意点。(1)读对联,辨字音和读句子,(2)用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又”造句。
4、出示课本例子
5、学生做练习,教师反馈做练习情况。
6、(1)出示课外练习,学生做练习。
(2)学生做课本中的练习。
7、反馈练习情况。
二、积少成多
1、出示:中外科学家的名言。学生读这组名言。
2、你还知道那些中外名言。学生反复读诵及至能背。
3、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
4、各个小组内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5、各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阅读平台-----《用冰取火》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用冰取火》,要求读得流利、连贯。
你读懂了什么?
2、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1、自渎短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你喜欢科学小故事吗?为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理由。
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
四、作业 背诵默写中外名言。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南针“”语文大课堂“ 教学过程:
五、复习导入新课
背诵、默写中外名言。
六、指南针-----介绍的是在写调查报告时,怎样使用搜集到的资料。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七、语文大课堂-------让学生进行一次社会调查,再小组交流,然后写一篇调查报告。
1、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3、要求:
“语文大课堂”是一次学以致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交际、分析、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习《小树死因的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写一篇调查报告。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做好活动准备:确定调查主题,选择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落实调查任务,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做好课堂交流;写出调查报告。(1)想一想:怎样把收集材料呢?。(2)怎样把你你手机的材料进行整理。(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八、总结
九、学生写调查报告,教师随堂指导
十、作业
1、完成习作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
3、将自己写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
13.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教学目标:
1、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助图片、音像资料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3、学习本课9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教学难点:
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地图)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检查朗读。
3、检查朗读。
沙漠 深褐 沼泽 湖泊平原
三、深入学习,品词品句
1、再读课文,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一小节
(1)轻声读第一节,说说第一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五颜六色都是形象的语言)
(2)我们一起来看看“五颜六色”中告诉了我们什么?(3)师生对读(教师读色彩,学生读沙漠、高山„„)
(4)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形如此复杂多样,看到这些,你心中会感到——
(5)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
3、学习第二小节
(1)轻声读,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划下来,想象着读一读。(2)自主读书,边读边画(3)指导朗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珠穆朗玛峰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8848米,相当于我们442个教学楼那么高,为什么有的同学发出如此的惊叹声?你为什么惊叹?
这句话中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高?想想该怎么读?(生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南沙群岛的美景图)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读南沙群岛的句子。
出示(三峡奇景、泰山日出)图片,边出示图片,边让学生描述图中的景物。
出示:(生填写)
我们的祖国有()的珠穆朗玛峰,有()的南沙群岛,有()的三峡,还有()的泰山以及()。
看到这些美景,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骄傲、自豪„„)
4、学习第三小节
(1)看着妈妈的照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2)对于我们的妈妈你有担心吗?担心些什么?(3)作为妈妈的儿女,你又会为妈妈做些什么?
四、背诵总结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
2、根据文章结构,利用已有资料进行仿写。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背诵第2小节。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二、情境导入
三、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诗歌。
4、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
四、学习诗歌
1、整体感知内容。
2、学习第一节
(1)诗歌中写到了几种颜色?
(2)为什么说“五颜六色”是形象的语言?
(3)你知道祖国有多大,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学习第二节。
本节中作者用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夸张、拟人、比喻)
4、学习第三节。
蓝图是什么?祖国的蓝图是什么样子的?
5、学习第四节
问:为什么说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像依偎在妈妈身边?
激励学生上网查找祖国各种情况。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这首诗歌你知道了什么?
2、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3、谈谈你今后要为祖国做些什么?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收集有关祖国的资料和图片。板书设计:
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九百六十万
祖国
宽阔而温暖
妈妈的怀抱 宏伟的蓝图
14、陈嘉庚办学
教学目标:
1、从陈嘉庚的语言、行为中,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从而产生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陈嘉庚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想法,体会情感。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朗读法等。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抓住陈嘉庚的具体言行。弄清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说的,是怎样办学的。体会陈嘉庚的爱国精神,从而产生爱国热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9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质疑
读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要办学、怎么办的?陈嘉庚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全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出示:
陈嘉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实业家。(1)读句子,画出重点词语。
(2)根据重点词语,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说是“爱国”?)
三、深入学习,感悟人物内心
1、默读课文,用笔划出陈嘉庚的语言、动作,把读的感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
2、指导朗读:出示:
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对妻子说:“„„。”
回到家里,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对妻子说:“„„。”(1)对比读读,你读懂了什么?(2)我们一起来看看陈嘉庚在南洋的生活,出示资料。
陈嘉庚能够把自己的血汗钱,拿来为家乡人民办学,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3、陈嘉庚在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时,他回到家中又会怎样对妻子说?,31
4、填空:
出示:
陈嘉庚在海外拼命打工,是为了()。
四、深化体验,运用语言
1、如果你是集美小学的一名小学生,你会对陈嘉庚说些什么?
2、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又会说些什么?
3、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语言。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写读后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陈嘉庚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华侨领袖和著名实业家。今天这节课老师来考考大家字词掌握得怎么样?
二、检查学生词语掌握情况
1、理解字词
华侨
重洋
诚信
积蓄
耽误
欺侮
简朴
2、基础练习(1)形近字组词
桥()
赚()
悔()
骄()
谦()
诲()
侨()
歉()
海()(2)总结规律
三、指导写读后感
1、你认为陈嘉庚是个怎样的人?概括的说说。
2、文中陈嘉庚的哪些语言、行为最令你感动?小组交流。
3、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又应该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呢?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4、试着动笔尝试写一篇读后感。
5、全班交流评改。
四、布置作业
以读《陈嘉庚办学》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
14、陈嘉庚办学
辛勤劳作
有所积蓄
陈嘉庚
拼命赚钱
办学校
热爱家乡
诚信经营
源源不断
15、舞动的北京
教学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感悟“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所蕴含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产生爱国情感。
2、读课文,了解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
3、会认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人头攒动、会徽、揭晓、通讯、蕴含、韵味、协调、媒体、乃至、主旨”等词。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了解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教学难点:
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感悟“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所蕴含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产生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抓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感悟“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所蕴含的灿烂的中华文明,产生爱国情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联系文章内容,理解“人头攒动、揭晓、蕴含、韵味、主旨”等词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到北京你能联想到什么?
2、看到“舞动的北京”你又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通过读课文你都了解了什么?
2、你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什么说会徽充满动感和活力?)
三、深入学习,指导朗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2003年8月3日傍晚的北京天坛公园,一起去感受北京的动感与活力。
1、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边读边想想一走入天坛公园,你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紧张、隆重)
(2)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2、学习第二段
(1)出示会徽(投影)
看到这个奥运会的会徽,谁能说出它的含义,默读课文2—3自然段。
(2)边读边画,画出相关的语言。如果你是北京的奥运使者,你能否清楚明白地向大家介绍这枚会徽的含义吗?(学生练说,内化语言)
(3)想想刚才我们在介绍徽会时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总—分—总)(4)为什么说“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体现了灿烂的中华文明?(5)出示“国徽”
你能像刚才介绍奥运会会徽那样,介绍国徽吗?(学生练说,读写结合)
3、学习第三段
(1)轻声读,读懂了什么?
(2)默读思考:为什么说这个会徽充满了动感和活力?(3)对比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4)看到我们自己民族的设计,得到别人的赞许,你的心中有什么想法?(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2、巩固生字、新词。
五、布置作业:查阅有关奥运会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巩固生字、新词。
2、运用手中的资料,制作奥运专题小报。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
通过昨天的学习,你们对2008年奥运会的会徽有哪些了解?
二、巩固词语
1、出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2、形近字组词。
三、语文综合实践
1、教师出示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图片,看谁知道他们是谁?
2、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外貌有什么不同?
3、同学讨论,交流,描绘福娃的外形。
4、通过你们手中的资料,谁来说说这五个福娃代表的含义。
5、学生介绍手中的资料,要求抓住重点。
6、除了这五个福娃之外,你对奥运会还有哪些了解?
7、学生讨论交流。
四、作业:
自主动手出一张有关“奥运”的宣传小报。要求内容突出主题、语言生动、图文并茂。板书设计:
15、舞动的北京
上部
传统印章
奥运会徽
成功
下部
北京2008
16、大使馆妈妈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
2、通过角色转换,感受陈小龙在孤助无源的情况下内心的急切和中国大使馆帮助他之后的
感激祖国的情感。
3、会认5个生字。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陈小龙为什么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从陈小龙的故事中体会祖国对我们的爱,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情感。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朗读法等。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大使馆吗?(简单介绍大使馆)
2、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出示课题)
(为什么管大使馆叫妈妈?文章写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理解:爱戴安顿安慰举目无亲
2、指名分段朗读,纠正字音
三、初读课文,自读自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内容我们了解了,下面你们自己试着解答刚才的问题,想一想陈小龙为什么管大使馆叫妈妈?
3、学生读文,做批注。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在机场,陈小龙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他是什么心情?
2、身在异乡的陈小龙举目无亲,和当地的外国人语言也不通,就在此时他得到了大使馆的帮助,读读课文,想一想大使馆是怎样帮助陈小龙的?当时陈小龙又是怎样的心情
3、在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陈小龙顺利地登上了寻亲的飞机,当他见到了远在荷兰的舅舅并讲述这段经历时,他们的眼眶都湿润了,所以陈小龙写了这封信,感谢使馆的工作人员,但为什么陈小龙称中国大使馆为“大使馆妈妈”呢?
4、结合课文内容小组讨论。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文
1、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
2、作为中国人,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只有祖国强盛了,我们才会在祖国妈妈的怀抱中幸福生活。
六、作业 给父母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16、大使妈妈
大使馆-------像妈妈一样关心 陈小龙-------感激与爱戴,热爱祖国
语文百花园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百花园的训练,教育学生不断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锤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激发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祖国的好品质。
2、通过能说会道口语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能说会道----家乡的变化
2、笔下生辉----写“家乡”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平台”。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4、出示文字:板书有课本中的形近字。
5、认真读读以下字,你发现了什么?
6、小组内讨论,交流字的注意点。
7、出示词语,学生自由朗读。
8、你发现了这些词的规律了吗?
9、你能找出这些词语吗?(学生自由交流,小组反馈。)
10、出示词语:流离、工整、长短、黑白、真假、是非
11、出示课本重的病句。(1)指导朗读句子。
(2)学生修改病句,教师巡视,实时反馈:
第一句:把“宽阔”改为“辽阔”。
第二句:在:和“的后面添上”收听“
第三句:把“云南孔雀“删掉。
12、教师准备一些课外的病句,让学生加深印象。
二、积少成多
1、出示古诗
2、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
3、各个小组内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4、各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5、展示我的采集本
6、全班互相评价,看谁手机的资料多,教师适时进行评价,以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积极性,以及对体育的爱好。
三、阅读平台-----《我是中国人》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我是中国人》,要求读得流利、连贯。
你读懂了什么?
2、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3、自渎短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当外国人嘲笑和侮辱中国时,吉鸿昌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5、说说你敬佩他的原因是什么?
6、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
(我们从小要树立坚定的信念,无论身在何处,都要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中国人,36 我们是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我们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作业
背诵《凉州词》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默写《凉州词》
2、展示收集的奥运会徽
二、能说会道-----家乡的变化
三、教师读题目要求。
四、本次的联系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五、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图片、照片、资料等,并先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六、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七、笔下生辉------写“家乡”
1、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3、出示要求:
(1)观察家乡的变化,抓住麽一方面,写一片赞美家乡的文章。
(2)如果你认为家乡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可以设想一下未来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写一篇想象作文。
(3)写的时候要之一观察身边的变化,如小河、街道、绿地、楼群,人们的吃、住、行、,及商店、超市等,还要了解一下它们的过去。(10)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八、总结
九、进行了刚才的讨论交流,大家对自己的家乡又有了深入的了解,大家一定会更加爱护自己的家乡,老师希望大家能够爱护家乡的一草一木。
十、作业
1、制定家乡的发展蓝图
2、将自己写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
3、写一写你为家乡生态环境做的一件事。
17、莲叶青青
教学要求
1、认识并学会9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学会概括我心生感动部分的主要内容。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通过课文学会概括我心生感动部分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一望无边、左邻右舍、念念有词”等词语。
3、学习课文第1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2、解决上面质疑中容易解决的问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练读。
2、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反馈学习情况。
3、各个小组修改各段意。
4、重点引导朗读描写“祖国”喜爱莲叶的语句。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定小组朗读第一段。
2、自主学习第一段,并针对第一段提出质疑。
3、我喜欢莲叶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喜欢,我生出了许多感动,心里急急忙忙地寻找着合适的句子。)
4、那么,为什么作者偏偏找不到自己要的诗句呢?
5、你知道我的心事是什么吗?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课文的学习,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长相,抓住特点写下来。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1、学习课文第2段。
讨论:
A 祖母喜爱荷花吗?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
B 找出课文中体现祖母让我吃惊的语句,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我的感受。
C 看着祖母这样地照顾荷花,有什么感受?并体会了什么?
D 孩子们都很不以为然地看看祖母,祖母却是一脸欣喜,就像看一个新生的孙子。分析这句子的修辞手法。
2、学习课文第3段。
A 出示提纲。B 让学生自学。C 反馈学习情况。
3、学习课文第4段。
A 全班一起朗读第4段。B 你读懂了什么?你理解最后一句话了吗?
四、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莲叶青青
下大工夫
爱惜莲叶
守、欣、喜
让、欣赏
祖母分享快乐
倒贴茶水
乐于助人
剪叶治疮
念念有词
18、萧山杨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4.会认“杭、咖、啡、籍、遨、兼”等6个生字,会写“杭、咖、啡、阅、籍、兼、蝉、初、库、沧”等10个生字。掌握“杭州、咖啡、书籍、兼管、蝉鸣、初中、宝库、沧桑”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教学难点: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讲授法等。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
2.找学习伙伴互相读一遍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检查识字情况。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质疑解难
1.简单介绍本文主人公——袁鹰。
他成长为作家,和他酷爱文学,从小大量阅读课外书有密切关系。
介绍“萧山杨梅”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1)组词: 籍()()
初()()
阅()()
兼()()(2)理解词语:
遨游:漫游,游历。
领略: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作者回忆他小学时代的一位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关心、爱护学生的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切的怀念、感激之情。
三、浏览课文,观看插图,说说课文写了哪两件事?
1、注重鼓励我们课外阅读。
2、整理图书吃杨梅。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2.观察生字字形,记忆字形:
“遨”:敖+走之旁
“兼”:笔画记忆
“初”:衣补旁 3.指导写字:
“籍”:上下结构,左下“耒”,右下“昔”
“兼”:笔顺是先写两竖再写撇捺。
“初”注意部首
“沧”最后两笔是横折勾,竖弯勾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作业:
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出示杨梅图。
杨梅大家都吃过。“在众多的杭州水果中,我常常想到萧山杨梅。”
[板书:萧山杨梅]齐读课题
“常常”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经常、时常
意在理解文中词语,丰富学生词语的积累,]
这是为什么呢?打开书自读第一自然段。
——带来一丝温暖,想起一位老师。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作者四年级时的语文金老师。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金老师的哪些事?
——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板书:鼓励课外阅读;整理图书吃杨梅]
[意在使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学文探究: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读读金老师的外貌。
——瘦瘦的脸和深咖啡色的中山服。几十年了,至今记得,印象很深。
感觉金老师会比较严肃。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
我从金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课外阅读”这四个字,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直到如今。金老师是怎样鼓励指导我们课外阅读的?
——把课外阅读当语文作业布置;因人施教,个别辅导。
金老师把我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让我结识了外国老师和小学生,又跟着冰心女士遨游天涯海角,去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理解词语:一个新奇的天地;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金老师引导我们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指导朗读。看第一幅插图,想象我们读书时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评读。
从鼓励课外阅读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关心学生。[板书:关心] 3.自读第五、六自然段。在作者回忆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认为哪些句子写得最好,反复读一读,想想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读出金老师尊重、爱护学生的情感。
同桌互读;指名读。
指导朗读。看第二幅插图,想象我们吃杨梅时的那种惬意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自读;指名读;齐读。
从整理图书吃杨梅这件事中,你感受到金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护学生。[板书:爱护] 4.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质疑:读完这一段话,你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四十多年了,再也没见过金老师,“我”却发出这样的呼唤,几十年世事沧桑,我们的金老师,您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我”对金老师有着怎样的情感?
——他一定又鼓励和指导一班又一班的学生由课外阅读进入书籍的宝库,去探索世界,探索人生。
——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
让我们也饱含着对金老师深深的感激,无限的思念的情感再读这一段。
四、课外延伸:
在众多的课外书中,金老师最早让“我”阅读的两本书是什么?
——《爱的教育》《寄小读者》
请同学们找来读一读,我想你一定从中有所收获。然后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读书体会。板书设计:
萧山杨梅
鼓励课外阅读
关心
感激
整理图书吃杨梅
爱护
思念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运用提问题的方式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4.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明确专题:各自默读本组课文的导语,说说本组专题的内容及学习要求。
2.介绍资料:可以先各小组推荐代表汇报用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也可以教师播放地震的相关影像资料,还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并对图片进行解说;然后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3.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②用“~~~”画出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1.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根据自己的提问,试着回答一下。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了。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不说的话:“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
4、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2.质疑:①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②“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5、课后拓展,延续“亲情”
1.自由组成小组,在课后排演广播剧,制成录音带,然后大家在一起听一听,评一评。2.阅读同类的颂扬亲情的故事。板书设计: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 爱
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20*母亲的呼唤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深切和伟大。3.认识“憔、悴、愚”等三个生字。教学重点:体会母爱的深切和伟大。教学难点:加深对母爱的理解。
教学方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生和自己母亲的照片,按孩子年龄由小到大排列。
二、读文识字:
1.自由读全文,标记生字,读准字音。利用查字典等方法自学生字。2.找学习伙伴互相读一遍课文,尽量把课文读通顺。3.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读课文的情况。4.认读词语,读准字音:
憔悴不堪声嘶力竭愚笨
5.巩固记忆生字词。讨论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近字组词:
愚()
呼()
幸()
视()
遇()
乎()
辛()
现()6.提出不理解的词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重点理解: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不堪:达到不能忍受的程度,表示程度深。
声嘶力竭:嗓子喊哑,力气用尽
愚笨:头脑迟钝,不灵活。
7.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三、初步了解课文,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1.“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带我到公园玩,捉迷藏时母亲的呼唤成为“我”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记忆。
2.小时候的一天,母亲带“我”到海边玩,母亲担心的找“我”,那次呼唤令“我”一辈子也忘不了。3.“我”小时候听到母亲的呼唤感到“心烦”,但听不到母亲的呼唤又会感到害怕。
四、作业:回家留心听听自己的妈妈是如何呼唤自己的。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
交流:回家后,听到自己妈妈呼唤自己时的甜蜜体验。
那么作者对母亲的呼唤有什么感受?
二、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对母亲的呼唤有什么总的感受? 2.文中写了三件事表现了这充满爱和关怀的呼唤。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三件事分别给作者留下什么感受?
——最快乐,最难忘,心烦又渴望
3.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感动自己的相关句子,写体会感受 4.小组内仔细读读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5.全班汇报:(1)“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带我到公园玩,捉迷藏时母亲的呼唤成为“我”幼年生活中最快乐的记忆。
44(2)小时候的一天,母亲带“我”到海边玩,母亲担心的找“我”,那次呼唤令“我”一辈子也忘不了。(3)“我”小时候听到母亲的呼唤感到“心烦”,但听不到母亲的呼唤又会感到害怕。6.哪件事最令你感动?选择一件,有感情地读一读。7.最后一段。这段课文怎样总结全文,与开头呼应的?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五、再讲讲你的感受母爱的故事。
[意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
《难忘的教诲》:母亲教育孩子不要讥笑别人,要学会自己奋斗,学会去掉不必要的负担,快乐地生活。
《可贵的沉默》:老师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自己的父母。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板书设计:
快乐
20*母亲的呼唤
难忘
亲切
甜蜜
渴望
语文百花园五
教学目标:
1、语海畅游-----同义词、逻辑训练、加标点。
2、积少成多---《送孟浩然之广陵》
3、阅读平台---《心灵创可贴》
4、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
5、笔下生辉----自己家中感人的事情。教学重难点:
1、阅读平台---《心灵创可贴》
2、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
3、笔下生辉----自己家中感人的事情。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完成“读读背背”和“阅读平台”。教学过程:
一、学习“语海畅游”。
1、出示文字:板书有课本中的例子。
2、认真读读以下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字的注意点。
4、出示
“一起”和“一同”„„
学生读这组字,并开火车进行口头说句。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5、学生做练习,教师检查反馈。
6、出示课本例子
7、学生做练习,教师反馈做练习情况。
(1)把“学生”删掉,因为其他三个都是表示年龄的。(2)把“少年”删掉,因为其他三个都是表示职业的。(3)把“电视”删掉,因为其他三个都是表剧种的。
(4)把“电影“删掉,因为其他三个都是表示家用电器的。
8、(1)出示课外练习,学生做练习。
(2)学生做课本中加点的练习。
9、反馈练习情况。
(1)电灯、电话、留声机是爱迪生发明的。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2)他小时候记性很好,不到三岁,就能背诵杜甫的《绝句》。人们称赞说:“这小孩多可爱呀!”
10、出示课外练习,学生做练习。
二、读读背背
1、出示古诗
2、全班齐读,同桌互相抽查,熟读成诵。
3、各个小组内交流对古诗的理解。
4、各个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三、阅读平台-----《我是中国人》
1、指名分段朗读短文《心灵创可贴》,要求读得流利、连贯。
你读懂了什么?
2、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3、自渎短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你喜欢苏茜吗?为什么?
5、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理由。
6、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
(我们应该学习苏茜那可富有爱心的童心。她是一个善良的小姑娘,是一个关心他人的小姑娘。)
四、作业 背诵《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笔下生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背诵、默写《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能说会道-----讲述我家的故事
三、教师读题目要求。
四、本次的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五、展示学生自己的照片并先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六、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七、笔下生辉------写“家乡”
1、指名读题目,其余思考: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反馈思考情况。
3、出示要求:
(1)想一想:怎样把文中感人的部分写具体呢?。(2)怎样把你的真实感受写出来。(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八、总结
九、学生写作文,教师随堂指导
十、作业
1、完成习作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
3、将自己写的文章展示给同学看。
21、爬山
教学目标:
1、认识“逞、崎、岖、煌”4个生字,会写“煮、拂、燃、煌、智、慧”6个字。要求掌握的词有“煮熟、吹拂、燃起、灯火辉煌、智慧”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父亲的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带给人的深刻启示。难点: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爬过山吗?能把你爬山的体会与大家交流交流吗?
2、看来每个人对爬山都有不同的理解与体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爬山》(板书:爬山)课文围绕爬山都写了哪些内容呢?你想知道吗?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谈话导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1)读边找找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然后同桌或小组内交流一下是怎么学会生字和新词的?(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3)教师检测生字和词语。
1)演示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认读生字新词。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煮熟、吹拂、燃起、灯火辉煌、智慧
2、再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通过读文,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1)概括主要内容。
(主要讲了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
2)学生汇报读书感受。
(放手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学生会谈到父亲所说的话,能有自己初步的理解,这样既能了解学生的感受,又能根据学情进行下面的教学。)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父亲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学生边读边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再分别汇报,边汇报边填表)
什么地方 什么情况 说话内容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理解父亲第一次说的话。(1)自读。
(2)质疑——小组合作——解疑 1)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辛苦的事?
(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爬山会遇到哪些困难?遇到困难,人们往往会产生什么不良情绪?以此来说明爬山是一件辛苦的事。)2)“我们”爬山 与别人有什么不同。
(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3)“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替换,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了“征服”的意思。征服——战胜)4)“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
(“征服山”是指战胜山,以爬到山顶为目的。“征服自己”是指要有自信心,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爬山。教育“我”做事要有决心,要有信心,要努力去做。)
5)我为什么是“似懂非懂”?
(“我”那时年纪小,只有十岁,所以对父亲富有哲理的话好像懂了,又好像不懂。)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问——解疑为学路,合作讨论形式学习,进而解决发现的问题,给学生读书的时间与环境,使其在读书、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认识事物和阅读能力,最终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堂总结,置留作业
1、这是父亲开始爬山时所说的话,他使我们明白了做事要有决心,有信心。那么,父亲的另外两次所说的话,又有哪些深刻的含义呢?下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2、书写课后的生字。
3、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21
爬山
决心 征服自己
信心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引入情境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爬山》,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从父亲第一次所说的话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呢?
3、是啊,父亲的话使“我”明白了在困难面前,要有决心、有信心,征服了自己就征服了困难。那么,父亲还说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回顾课文内容,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父亲第二次说的话
●父亲喝了一口水,慢条斯理地说:“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快。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1)指名读。
2)小组内交流、讨论,父亲的话强调了什么?
(父亲的话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强调爬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也就是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去努力,而结果并不是很重要的。)3)“我”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因为自己并没有尽最大努力,所以羞愧地低下了头。)
4)能说出一个你自己尽力(或没尽力)的一件事吗,你今后会怎样去做呢?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在于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结合自身的例子,不但能更好地加深对课文本内容的认识,而且更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突显人文性。]
2、学习父亲第三次说的话
●„„“大自然的美景,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会,用脑袋去思考。” 1)自由读。
2)父亲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或父亲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结合父亲是怎样做的来理解。)3)父亲的确话给了你哪些启发呢?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谈体会。)
3、(出示父亲三次所说的话)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
2)完整地谈一谈自己从父亲的话中得到的启示。
[再次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揣摩其中所蕴涵的道理,认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1)齐读。2)“我”从这次爬山中学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抓住“沉静”和“智慧” 结合前文的学习来谈)3)有感情地朗读,试着背诵。
三、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1、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总结本课的闪光点。
2、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看一看大自然的美景,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然后用心灵去体会,用大脑去思考。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设计: 21
爬山 征服自己
尽力做事
智慧 懂得欣赏
练习设计:
1、给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1)我们迎着朝阳向山上走去。
2)学习和爬山一样,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格外——
征服——
凝视——
仿佛——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1)我似懂非懂地听着。
2)只见山下一片碧绿的树海中,几座房子若隐若现。3)父亲慢条斯理地说:“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
4)睁开眼睛后,我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报告那些不同的声音。
4、按课文内容填写。1)大自然的美景,不只(),还要用(),更要用(),最后用()。
2)„„回到了灯火辉煌的都市。从青山那里,(); 从父亲身上,()。
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1)仿写。
我听了以后,脸就像煮熟的虾一样红,赶紧低下头来。
2)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如果你只是急着下山,又怎么能欣赏沿途的美景呢?
22语言的魅力
教学目标:
1、会认“魅、姗、辰”等3个字,会写“魅、丐、牌、绅、衷、辰、酸”等7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的能力。
4、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感受语言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得勒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让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难点: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的能力。自己写富有魅力的语言。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板书“魅力”,指名读。
2、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魅力”这个词,“魅力”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