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要点:导学4-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小姐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今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师梳理归类:
a、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b、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a、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b、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1、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纠正学生的读书姿势。
2、指名当小导游,结合多媒体课件(大屏幕显示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况)和课文内容,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3、小导游讲完后,师引导全班学生评议补充。
4、同桌间互相给对方当小导游,介绍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5、归纳小结:指名说说,刚才通过自已读书,自已当小导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师板书: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读你想读的句子,并说说自已是怎样做到读得有感情的?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板书:大、黑、奇
5、组织朗读训练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七、布置作业:
抄课后生字词。
第二篇:记金华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施辉煌
一、教学目标
1、会读“浙、桐、簇”等13个生字,正确书写“浙、臀、稍”等生字。要正确区分簇与族
字的发音以及“蜒”与“蜓”、“擦”与“登”的书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内容(3、5自然段)。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会给文章编提纲,掌握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4、通过朗读课文与查阅工具书,理解“新绿、明艳、时而、蜿蜒”等重点词语。
5、在朗读中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游览时的心情。
6、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会给文章编提纲,掌握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特点,体会作者游览时的心情。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了解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式。
2、了解作者路上所见所感,体会山间美景以及作者游兴之浓。
2、通过朗读,感受体会双龙洞外洞的奇特、险峻。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并背诵。
4、学习给文章编写提纲。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生用对话的方式回顾作者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2、师板书
(二)品读山色之美。
抓住关键词语粉红色、新鲜、明艳、精神、或浓或淡,在朗读中体会山间纯色之美。师板书
(三)感受溪流的变化。
抓住”时而„„时而„„时而„„”,感受溪流的变化,体会作者愉悦的心情 师板书
(五)体会外洞的险峻。
抓住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式与作者“坐”船时感受体会孔隙之小。师板书
为乘客编写一份坐船时的注意事项。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三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中滩中学小学 哈佳君
教材解读
本文是 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首先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然后按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描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和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最后写出洞。行文中还有一条线索,即作者多次写到水。以上两条线索十分清晰。
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如写外洞的宽敞,用“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来说明,写内洞的大,用“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来比拟,写孔隙则以自己的好奇和“挤压”的感觉,真实地写出窄小的特点。
教学要求
1.通过阅读,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恰当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过?
2.小结: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出去走走,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丽壮观。今天,我们就跟随叶老先生继续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不好?
3.板书课题,齐读
二、复习旧知 1.填空
这篇课文的体裁是(),课文是按()顺序写的,先后描写了金华双龙洞的()、()、()、()。
2.回顾
叶老笔下描写的路上景色虽然简洁但是非常漂亮,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双龙洞洞口的特点和外洞的特点又如何呢?
三、赏析孔隙
1.师生对话,猜测“孔隙”的特点 2.学生自由默读课文第五段,边读边划出:能表现孔隙窄小的句子。
3.班内交流
句子一: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1)学生读说体会
(2)比较句子,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3)思考:这段话仅仅是在写小船的小吗?作者实际上是在写什么?
(4)指导朗读
(5)小结:作者并没有用具体的数字写孔隙的窄小,而是用看到的小船的小衬托出孔隙的窄小,这种写作方法真好!
句子二: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1)学生读说体会
(2)引导学生理解“挤压”一词(3)指导朗读
(4)小结: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内心的感受来说明孔隙的窄小。句子三: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1)学生读说体会
(2)交流:“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谁能把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这句话又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导朗读
4.小结:同学们,作者通过描写小船的小和过孔隙的感受侧面衬托出孔隙的窄小,读完后,让人印象深刻,仿佛自己也坐着小船同作者一起过了一次孔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身临其境”。
5.指导朗读,再次感受孔隙的“险”。
四、赏析内洞
1.学生默读课文第六段:边读边划出表现内洞特点的句子。2.班内交流 句子一: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1)学生读说体会(2)指导朗读
句子二: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1)学生读说体会
(2)图文解说,理解“进”
(3)比较描写内洞和外洞的句子,再次体会内洞的大。句子三: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1)学生读说体会
(2)想象说话,理解“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句子四: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1)学生读说体会
(2)出示图片欣赏内洞奇特景观(3)指导朗读
3.小结:作者在写这篇游记时,将见闻和感受相结合,把各个景点的特点巧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仿佛我们也身临其境,这种写作方法真好用!
五、总结升华
1.学习过渡句,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2.交流:游玩之后的感受 3.总结写作方法
(1)按游览顺序记叙,恰当运用过渡句,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2)分清主次,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3)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六、读写结合
学习文中的写作手法,任选一题写一写。1.以导游的身份向爸爸妈妈介绍金华双龙洞的景色,并请他们提提意见和建议。
2.请以导游的身份写出介绍金华双龙洞的导游词。
3.你曾经到哪里旅游过?选一处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一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1.知识储备不够是导致本节课不成功的首要原因
知识储备不够,对学生启而不发的现象束手无策,不善于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
知识储备不够,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能力的提高已成瓶颈,只会就内容讲内容,就问题解问题。
知识储备不够,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只能成为一句空话,怒其不争的同时应该多多思考自身问题出在哪里,学生才是无辜的受害者。
2.备课不充分是导致本节课不成功的主要原因
备课不充分,对环节设计和小结过渡设想不周到,重复话语较多,条理不清楚,感觉乱糟糟的。
备课不充分,对学生知识的储备了解不到位,总感觉学生应该知道的知识却一问三不知,当然,也说明我们平时的积累太过无序和不务实。
备课不充分,对时间的掌控总是不乐观,随意性太强,前松后紧的情况总是发生。备课不充分,录课时间安排不合理,与大课间活动冲突,噪音过大,严重影响教师作课和学生听课的心情和热情。
3.学生的点滴进步是我永不懈怠的警示器
研读《泥人张》一课时,学生不会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更不会批注。我不敢再松懈了,借用课文加以训练,虽然批注效果还不明显,但是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的意识有了,我比较欣慰。
课下交流时,学生能举《珍珠泉》的例子和我讨论溪流变化的原因,举《颐和园》的写作方法和我交流本课的表达方式,举旅游所见和我分享溶洞的奇特美景,我甚是高兴。
为了孩子,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学习,思考,改变!
第四篇: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同时,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不失为一篇写景佳作。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 导学案
一、我来了解一下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年),原名叶绍钧,江苏关县人。他从“五四”时期开始创作,作品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隔膜》、《城中》,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1957年,他60多岁时,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和冰壶洞,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这篇游记。本文是从这篇游记中节选的,节选时略有删改。原文现收在叶圣陶的散文集《小记十篇》里。
二、我能将本课的词语自己写会。
浙江 簇拥 呈现 色彩明艳
溪流 山势 仿佛
孔隙
臀部 稍微
额头
擦破 石钟乳
价值 源头
三、我要认真地读课文,试着完成下面的练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课文按照()的顺序依次写了()→()→()→()→()→()的情况。
2、金华的双龙洞的路上景色特点是明艳,外洞的特点是(),内洞的特点是(),连结外洞和内洞的是孔隙,它的特点是()。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六、板书设计: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景象奇异
沿途风光→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第五篇:4.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内容:精讲课文 课时目标:
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教学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金华洞景象的奇异。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⒈听写生词。
⒉请说说本文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⒊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二、学习第一段。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
什么?(请用:“画出来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 配乐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学生总结: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⑴你来到了双龙洞 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 ~3步。
⒉老师提问: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巩固练习: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沿途:一片明艳 洞口:
外洞:高、大、宽 孔隙:窄
内洞:大、黑、奇
教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教学时,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游览,然后对学生感兴趣的“孔隙”部分进行重点教学。尤其在教学“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这两个句子时,通过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并让学生闭上眼睛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再联系课文内容,解读作者心情,最后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还让学生动手写写心里感受,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其次在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文章是按作者的游览顺
序来写的,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探究,积极寻找出课文中作者的旅游路线,并分小组绘制线路图,老师则在一旁引导。在绘制过程中,老师帮助学生一边看,一边找,一边画,不知不觉地了解了双龙洞的各部分的主要特点,并要求学生把各部分的特点标注在线路图上,这样学生就印象深刻了。同时,在阅读课文中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并绘制了小溪流水的线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