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科学教案-太阳钟苏教版(2014秋)

时间:2019-05-12 22:47: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上科学教案-太阳钟苏教版(2014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上科学教案-太阳钟苏教版(2014秋)》。

第一篇:五年级上科学教案-太阳钟苏教版(2014秋)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社会在没有发明时钟之前计量时间的方法。

2、思考和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3、制作一个“太阳钟”,并发现太阳钟的弊端。教学重点:知道太阳钟计时的原理。教学难点:设计、制作一个“太阳钟”。教学准备:

1、收集古人十二时辰划分的资料,以及关于用太阳光的影子计时的日晷的资料。

2、自制日晷模型;立竿。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谈话:我们有哪些方法来计时?(钟表、电视等)

(2)提问:古人没有现代人用的钟表,他们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

二、探究过程

1、用太阳来计时(难点)

(1)提问:知道最早使用时间单位“天”是怎样来的吗?

(古代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阅读教材P52上的资料,知道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3)思考:用“天”作单位,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4)谈话:在生活中,人们认识到用“天”做单位太大,给生活带来了不便。就把一天划分了十二时辰,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些“午时三刻”、“半夜三更”等等。

(5)提问:我们经常在书本里看到这样的词语“午时三刻”、“半夜三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

(6)出示日晷图,解说晷面上十二时辰的划分方法。(7)讲解: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是怎样划分的?(8)介绍:各个时辰的名称由来。(依据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动物活动时间的规律来命名)

2、自己来利用光阴计时(重点)

(1)提问:古人如果想知道现在是什么时间,怎样来观察日晷呢?(2)出示日晷模型,学生观察日晷。(3),指名学生回答。

(4)提问:你是怎样知道这个时辰的?说说日晷是怎样计时的?怎样来观察日晷的计时?

(在晷面中间插上一根针——这就是古人计时的日晷。我们只要看晷针的影子在哪,就是什么时辰。)

(5)思考:听了同学的介绍,日晷计时的原理?(利用太阳与影子的关系来计时)

(6)提问:我们现在知道了日晷的计时原理,我们自己能做一个太阳钟了吗?(7)小组讨论:怎样制作太阳钟来计时,需要哪些工具。自己制作太阳钟将会怎样?怎样使制作的太阳钟计时更准确。

(8)把小组讨论结果填写在P43《科学同步探究》中。

3、讨论与思考

思考: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问题?(阴雨天不能使用,晚上不能使用,计时不精确等)

三、巩固练习

(1)学生阅读P43《科学同步探究》的小资料,了解一天中十二个时辰对应现在的时间。

(2)完成P44《科学同步探究》的自我评价中习题。

第二篇:五年级上科学教案-太阳和影子苏教版(2014秋)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认识太阳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模式。

(3)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变化的关系。(4)四人合作,画出铅笔的影子,观察影子。

本课重点:是指导学生实际观察和记录一天中影子的变化。本课难点:研究太阳东升西落与影子长度的关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记录纸,玻璃。

学生准备:分组——橡皮,铅笔,尺子,手电筒,彩笔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猜一猜)

1.师说谜语:人人有个好朋友,乌黑身子乌黑头,太阳光下伴你走,一到黑处就分手。2.学生猜谜。

3.讨论:你怎么知道谜底是影子的?关于影子你还知道哪些? 4.学生交流对影子的了解。

影子与太阳分别在人(物体)的两侧。影子的底端是与人(物体)相连的。

影子是灰黑色的(即使穿着彩色的衣服也一样)。

5: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了解太阳和影子的更多变化。(板书课题)

[评析: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学生从下课到上课有个思维转换的过程,谜语可使学生迅速集中思维,很快地进入课堂角色中来。同时,这个谜语中还暗含了许多科学知识,如影子是什么颜色,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影子的产生需要光线等)]

二、师生探究:影子的产生条件

1、你能在室内找出自己的影子吗?

2、打开教室内的电灯。(1)学生拿起自己的课本,抬高到离桌面约10厘米的地方,在桌子上找一找书的影子。

(2)通过这个活动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初步感知:在灯光下有物体的影子。

4、寻找:哪些物体有影子?认识到,并不是有了物体就有影子,在没有光线的地方,或是在其它物体影子里的物体就没有影子。

5、观察:这些影子是什么样的,和物体本身的形状有没有什么联系。

6、比较:这些影子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哪个亮一些?哪个暗一些?

7、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2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三、生生合作:影子的长短、方向

1、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

(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影子会动。然而仅仅到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接着让学生猜想影子会怎么动?朝哪个方向动?为什么要朝那个方向动?除了方向变化,还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请他们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意在向学生渗透:猜测也应是有根据的。以此培养学生根本已有经验对未来事物做出较准确预测的能力。)

[评析:猜测是由问题到实践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种猜测,对于科学发现,科学概括往往是非常起作用的。它是“搞科学”道路上的第一步,往往指明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为了这个方向而去收集事实,分析整理事实,去验证它,修正它。学生作出猜想后,无需教师布置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会再次观察那些在地上的影子。]

2、同学们的想法有这么多,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3、小组合作: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1)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的?(2)看书,了解实验方法

(3)学生讲述实验过程,教师补充

(4)分组实验

(5)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6)总结:

影子总在物体背着太阳的一面,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相反。同一时间,所有直立物体的方向都是相同的。同一物体,正午时影子最短,早晚影子较长。

四、手影游戏

1、教师往墙上做手影(蛇、鹿、鸟飞)

2、学生上台展示手影。

3、师带领学生看手影游戏的图片。

五、畅所欲言:太阳位置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六、畅谈收获。

第三篇:刘画起科学教案《太阳钟

《太阳钟》教学设计

洛阳市涧西区青岛路小学 刘画起 联系电话:*** 【教学内容】

1、让学生了解在远古时代,人类怎样利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问题。【教材分析】

《太阳钟》这一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课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的重要性之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远古时代的人在没有钟表的情况下时怎样掌握时间的,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深切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大千世界的未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了两年半的科学课训练,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操作习惯,这些都是可供教师利用的教学资源。同时他们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善于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这些都是教师应该注意的。教师应该先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和预设,做到对课堂上的生成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把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 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重点难点】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教学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谈话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

“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知道几点了。可是,在古代,还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

2、学生自由回答。

3、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引导学生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太阳钟(1)教师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 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2)教师质疑: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3)学生回答

(4)教师小结

2、探究日晷原理

(1)介绍日晷: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 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 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2)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 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3)探究原理

①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它拼装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 道些什么?研究些什么?

②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 用?)

③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 的时针。

④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 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 替太阳光)⑤学生汇报

⑥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 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⑦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⑧学生讨论

⑨学生汇报

3、认识手掌日晷

(1)原来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好处。那么在没有日晷的时候你能利用这一原理计时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 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 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 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 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四、归纳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五、巩固新知,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板书设计】

3、太阳钟

日晷:记录时间的工具

【教学后记】

古时常用的太阳钟至今似乎越来越少见,利用太阳钟的制作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体验后意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正确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 5 的好处。这节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古代的一些计时工具,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并利用这一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计时器。课前为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特质疑: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接着通过“牛顿钟”的故事初步建立学生对太阳钟认知,学生对于他的举动自然比较感兴趣。正好切入主题,介绍太阳钟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利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实践体验后,再找出工作原理,使学生认识更为深刻。在学生意犹未尽的时候介绍手掌日晷,使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迅速提高。学生实践验证后谈谈启发,帮助学生正确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最后出示古代一些计时器,让学生找出原理,并说说其它的计时器又是运用了什么原理计时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从中促使学生思考。同时让学生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并把这节课的知识加以延伸。这节课不受天气的影响下,带学生到室外体验教学效果更佳。

第四篇:苏教小四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性质

科学探究: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方法来收集证据。科学知识: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2. 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作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材料:玻璃杯(透明塑料杯)、纸、红色水、水槽、饮料瓶、气球、细木棍、空气充的同样多颜色相同的气球两只、细线、支架、塑料袋、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地球的表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气体,我们叫它大气层,通常大家把它叫做空气,对于空气大家了解多少呢?

2、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关于空气是材料,大家交流。

探索和调查 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1、空气有这么多的性质,你能证明它的存在吗?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缸(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如果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

2、演示、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 学生观察汇报

3、分组实验

将玻璃杯垂直取出。

4、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游戏:比赛吹气球

1、我想请位同学帮忙做一个游戏:比赛吹气球。不过他吹的气球有一些区别。(出示放在矿泉水瓶子中的气球,并把瓶口封好,另一个就是普通的气球。)请其他同学来做裁判。仔细观察发现,一个吹得很大,放在瓶中的只能吹鼓一点。

2、请这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吹气球的感受。

3、这个现象有说明了什么呢?与空气有关吗?

4、小组讨论,汇报

5、师生总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6、利用光盘让学生直观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道理。空气是有质量的

1、将一个空杯子口朝下压入水中,再慢慢倾斜。你看到了什么?这些水泡是怎样运动的?

2、观察讨论:杯子里的空气向水面跑。

3、请一位同学,一只手拿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另一只手拿放了三分之二水的瓶子。不断将瓶口与瓶底倒置,你会发现什么现象?

4、汇报:空气总会跑到水的上方。

5、我们知道水是有质量的,那空气有吗? 出示研究表格,设计实验装置,画出设计图。

6、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7、各组交流。

8、各组说明实验情况以及实验结论。

9、师生总结:空气是有质量的。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的空气是有弹性的

1、请两同学用手压气垫,说一说是什么感觉?用塑料袋分组活动。(注意:用力不要太大)

2、学生观察松手时气垫发生的变化。

3、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想法?能证实吗?提供针筒和橡皮。

4、观察针管里的空气开始所占空间的大小和手压活塞后的大小,手压活塞时的感觉,松开手后看到的现象,比较活塞压下一部分时与压不动时所占的空气、手的感觉及活塞的运动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记录实验过程,讨论得出结论。

6、平时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

7、学生讨论、汇报

8、利用教学光盘补充。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占据空间 觉察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有质量

认识空气能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的应用。

回顾和解释

1、和马铃薯、牛奶等固体、液体相比,空气有什么特殊的性质?

2、学生讨论,完成表格后汇报。

3、通过活动和不同物体与空气的对比,你得出什么结论? 归纳概括空气的性质 教学反思:

2、冷空气和热空气

科学探究: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收集到的证据。科学知识:

1、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

2、知道地球的形状、冷热空气对流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科学知识

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能描述冷空气往下沉,热空气往上升;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风。

能将风的形成与冷热空气的对流联系起来。

借助其他物体继续认识空气。

教学材料: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细线、蚊香、胶泥、水槽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探索和调查 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冷空气是下沉的(3)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①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②演示纸袋不平衡的实验,学生观察在加热的空气的过程中,塑料袋有什么变化,手握住袋顶有什么感觉? ③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讨论、自我总结冷热空气的性质。

3、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冷热空气的对流(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认识热空气上升,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的流动。认识冷空气下沉

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回顾和解释

1、通过对冷空气和热空气的研究,你有什么样的发现?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

2、那么,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冷热空气流动的情况是怎样呢? 通过对实验的回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并对实验和生活中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空气中有什么

科学探究:能对证据进行比较、归纳、概括等加工,并做出合理解释。科学知识: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习用观察、实验、思考、阅读资料的方法分析空气的成分。2.培养初步的化学实验技能。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包含氧气和二氧化碳。2.知道氧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品质和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描述空气支持燃烧,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能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与联想来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用途

教学材料:三只相同的蜡烛、大小两只玻璃杯、火柴、水槽、红色水、细铁丝、小苏打、醋、集气瓶、带乳胶管的橡皮塞、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一些认识,你知道空气的哪些性质?

2、除了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空气的性质外,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空气的知识? 蜡烛熄灭的实验

1、出示书上第九页的实验,请学生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的最持久?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2、师演示实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4、燃烧是不是用去了杯子里的全部空气呢?

了解学生有关空气知识的认识

初步了解学生对空气组成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话题。探索和调查 蜡烛燃烧的实验

1、学生根据装置思考、回答,蜡烛点燃后,拧上瓶盖,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4、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5、根据观察的现象和小组的讨论在班级进行解释汇报。火柴熄灭的实验

1、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些什么?此时的瓶中你认为还有空气吗?为什么?

2、师提供实验装置(也可演示实验),讲明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4、你们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5、阅读有关空气组成的资料。认识二氧化碳

1、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观察制取的二氧化碳能,“有颜色,有气味吗?”

3、演示书上第12页的两个实验,你看见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觉得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空气

引导学生发现,瓶内的红色水比水槽内的高,但只高出一点,没有占满瓶内的空间,从而说明,燃烧只是用去一部分空气。认识瓶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判定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成。

结合实验、阅读资料,认识空气的成分。

初步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知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注意先引导学生观察的石灰水是澄清的为后面的实验做好对比)

回顾和解释

1、通过前面的实验,你对空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依据是什么?

2、对二氧化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科学探究: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来收集证据。科学知识:

1、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

2、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滥用科技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学习用简易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科学知识

1.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2.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环境,并能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2.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描述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

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空气污染联系起来。

能用简易的方法调查,了解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教学材料: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谈话:空气对我们来说重不重要? 学生讨论之后回答

2、哪些地方体现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呢?

3、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用手把鼻子捏起来,把嘴闭上。(持续十几秒中左右。)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刚才有什么样的感受

4、大家有什么感觉啊?

5、这说明什么啊? 从中感受到空气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空气的关注。探索和调查 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和空气的关系

1、大家看看书上第十二页的第一副图,这就是我们刚才所做的那个试验,通过刚才的试验我们已经得到了一个什么结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空气)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第二副图呢?又说明了什么?

3、第三副图是什么人啊?她在地球上吗?她为什么要被设一个氧气瓶呢?

4、同学们说说看,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状况

1、虽然空气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重要,可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书上第十三页。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2、看了书上的这副图,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身边有没有见到过空气受污染的情况?

4、在以前的生活中你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污染空气的事情呢?

5、你在日长生活中有没有使用一些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工具?这些工具能否改造,使他们不再污染空气呢?

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1、看看书上第十四页的六副图,然后讨论,他们分别为净化空气做了什么事情?

2、在这方面你可以有哪些地方向她学习的?

3、说说现在人们已经为精华空气做了哪些事情?

4、还有哪些不足,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5、我们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能为净化空气做哪些事情?

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的污染,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你的建议

1、我们知道身边有不少污染空气的事,可也有不少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可能有一些地方呢还没有做到位的,我们要从小为家乡出力,所以老师打算提议组织一个防治空气污染小队,为空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出一份自己的力。

2、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就到课代表那去报名 认识空气对生命的意义,引出空气污染的话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这说明空气不但对我们的生命很重要,而且对动植物的生命也很重要。认识空气的污染与危害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会造成空气污染。交流调查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了解应该防治空气的污染。回顾和解释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第二单元

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科学探究:

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科学知识: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2.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科学知识

1.知道什么是温度。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收集数据并描述热水变凉时温度下降的规律。描述什么是温度。

教学材料:三个杯子、冷、温、热三种温度的水、温度计、三杯不同温度的水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杯开水,你们看热气腾腾的,很难靠近嘴,可是为什么过了一会之后就不在冒热气了,而且可以从容的喝了? 激疑,使学生产生思考。探索和调查 试水温

1、学生分组实验。

2、请你说说实验时的感受。

3、你能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解释吗?

4、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

5、要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要借助温度计。

测水温

1、如何借助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呢?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

2、布置实验要求。利用教学光盘,播放前半段,提醒学生听清要求。

3、再次提醒:

A.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表,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在本节课中老师适当给予提醒。B.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猜测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1、那么你们知道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吗?

2、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记下来。

实验:

连续测量一杯水的温度,证明热水变凉温度变化规律。

1、我们要想通过实验来知道热水是怎样变凉的,你们认为我们需要用到哪些材料? “热水、杯子、温度计。”

2、那么我们在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布置实验要求。

4、再次提醒:

A.怎样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B.每隔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温度? C.从什么时间开始记录温度? D.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记录下来。

5、学生分组实验,并在实验记录上做下记载。建立温度的概念 形成温度的概念

学会测量水温的技能 探究常温下一杯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回顾和解释

1、教师请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你的实验结果和你的预测一样吗?

3、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看,如果再继续观测下去的话,温度会怎样呢?

4、借助教学光盘结合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的结果和结论。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学会分析并进行合理地解释,得出结论。

2、热 的 传 递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

1、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2、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敢于大胆想像。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2.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2.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固体传递的实验。描述液体对流实验。描述热传递和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教学材料: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热水变凉,很多同学都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几乎每个同学都问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热水的“热”传到哪里去了?你们能从生活中找到答案吗?

2、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介绍自己周围的一些热传递的现象。探索和调查 实验一:研究“传导”

1、那么热在金属片中是怎么样传递的呢?

学生猜测。

2、出示图片:

(1)用蜡烛在金属片的一角加热,观察涂在金属片上的蜡烛油的融化过程。(2)在金属片的中央加热,观察蜡烛的融化过程。

3、同学们,你们认为可能发生什么?(分小组讨论)

4、那么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试一试。

5、学生动手实验。

6、利用教学光盘播放铜丝上的火柴掉下来的实验巩固热传递的概念。实验二:研究“对流”

1、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实验材料。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一下加热一杯水的过程中,冷水是怎样变热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台领取实验材料。

2、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去研究。

3、联系前面所学的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了风,介绍热对流。研究“辐射”

1、学生自己阅读有关辐射的资料。

2、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1)辐射是否依靠其他的物体?

(2)热量是怎样行进传递的?(3)我们接受过哪些物体辐射来的热?

3、学生讨论后汇报。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了解热传递的第三种方式——辐射

回顾和解释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吗?

2、看图,分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区分三种热传递的方式,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热传递现象。

3、加热和冷却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科学知识: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2.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好处。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糖受热冷却后的形态变化。

描述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描述温度计的发展历史。

举例说出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物体所做的事情。教学材料:蜡烛、火柴、铝片、竹夹、烧杯、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茶叶、高锰酸钾、砂糖、蜡烛、火柴、牙签、玻璃、加热容器、铁垫圈、热胀冷缩的铜球。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在今天的科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件礼物。

2、出示:第一件礼物----银杏叶蜡画,让学生猜一猜这片叶画是用什么做的。

3、点拨:这是用蜡笔做成的。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课题 探索和调查 探究蜡笔受热熔化、受冷凝固的现象

1、提问:你们知道这幅蜡画与蜡笔之间有什么奥秘吗?

2、制作蜡画的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小组讨论

3、分小组制作(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具,制作自己喜欢的一幅蜡画)

实验制作

4、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探究。

5、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把制作的蜡画展示前面的黑板上(有苹果形的、西红柿形的、五角星形的、大山形的、草莓形的)。

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记录

6、教师点拨:还有哪些物体加热后会产生与蜡笔相似的变化? 学生根据材料作出假设、并实验

7、观看教学光盘中巧克力受热后的变化。

探究小铜球热胀冷缩的现象

1、谈话:通过以上两个探究活动,大家发现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可真不小。那么,一些看不出来变化的物体比如这个铜球,受热后会发生变化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汇报。

2、究竟它会不会发生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办?

3、学生分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这种现象科学上叫热胀冷缩,其实是冷和热对物体体积产生了影响。探究水和空气在加热、冷却后的变化

1、刚才的两个实验使你有什么发现?

2、如果将水和空气加热和冷却后会和前面的物体一样都发生变化吗?

3、学生预测。

4、师提供材料,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5、汇报实验设计,修改完善。

6、动手实验。

7、汇报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形成的结论。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认识加热、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进一步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回顾和解释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在生活中,你们看到过哪些物体受到冷和热的影响?

大组交流:铺水泥地时要夹木条、自来水管会冻裂、夏天电线变长……

2、讲解:法国塞纳桥断裂的故事和北京至太原铁轨伸长的事例。

3、立交桥、铁轨在建造在建造时应注意些什么?协和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为什么会长胖25厘米?

学生大组交流、汇报 了解温度计

1、阅读有关温度计发明的内容。思考:(1)温度计的发明者是谁?(2)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3)温度计的标准是怎样确定的。总结 通过本节课中的实验,你对物体经过加热或冷却后,有了怎样的认识? 了解生活中人们利用加热和冷却所做的事情。

4、吸热和散热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描述同种物体中深色比浅色吸热、散热快。

设计不同物体和相同物体颜色吸热、散热的对比实验。通过实验的观察、数据记录形成解释和结论。

教学材料: 同样大小、质地的杯子、沙、水、温度计、酒精灯、三角架、温度计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每年冬天来临的时候,许多人都喜欢在手上那一个热水袋,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

2、你们还能发现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例吗?

探索和调查

1、不同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相同吗?

2、组织学生讨论:

(1)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也快?你在生活中的那些地方看到过?(2)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3)那些物体吸热快、散热慢?(4)那些物体吸热慢、散热快?

3、那么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水和沙这两种物体,能猜猜看他们的吸热和散热的情况吗? 实验前

1、现在请同学们作好作实验的准备,在实验之前你们认为做这个实验应该注意什么啊?

2、学生分小组讨论。需要控制什么条件,要什么材料,怎样做实验。实验(1)指导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安排。各自进行实验。实验结束进行对比。实验(2)演示实验

实验建议:两个烧瓶放入相同的有色液体(红墨水),在它们的外面分别罩上(涂上)不同颜色(黑白两种颜色)的袋子,过十分钟之后观察,得出结论。学生观察、汇报。(既要注重结果,还要仔细观察升温的进程)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相同

让学生进行预测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探究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回顾和解释

1、通过两个实验,你对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和相同物质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有了哪些认识呢?

2、吸热和散热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3、设计一个保温杯。了解生活中常见吸热、散热现象的原理及应用。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科学探究: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科学知识: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3.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科学知识

1.知道云、雾、露、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描述云、雨、露、霜的成因。

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学材料:水杯、冰块、杯盖(或玻璃片)、课件、试管、温度计两支、冰块、盐、湿抹布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导入新课

1、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画面.(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

2、从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自然现象?[师板书云、雾、雨、雪、霜、露、冰等]看了这些画面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3、看来,大部分同学都很好奇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老师和你们一样,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各种形态。

探索和调查 进行有关“水的变化”的实验。

1、请你联系自己平日的生活,想一想这些自然现象,你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见的?{霜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出现,霜是什么东西[水]水汽凝华成霜 露是水汽遇冷凝结成的[实验时放两块冰] 云和雾在什么时候可以看到 云和雾主要是高度不同 云是怎样产生的[冷热空气相遇]}。

2、你们想不想把这些自然现象在我们的实验室里再现呢?黑板上写的这些自然现象哪些可以利用实验在教室里进行再现?

3、黑板上写的这些形态的水哪些是你感兴趣的?你想研究什么?先请你在心里想好研究的内容,下面根据你们的选择组成新的研究小组,先安排好的小组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讨论。(每组前面放一个牌子,并宣布组长)

4、讲解表的填写要求。

(请组长带领大家讨论的同时,记录下你们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你们准备如何实验的步骤,并写出你们预计的实验结果。在记录的过程中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利用符号和简笔画进行记录。)

5、指导小组讨论。

6、下面同学来交流你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其他小组的同学请认真听讲并给他们纠错。

“请代表上台来展示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

云的实验:你们准备利用哪些材料?怎样做?你觉得在哪能观察到云或雾? 雨、雪的实验:雨和雪实验设计中的不同点

露的实验:注意易拉罐的外面出现了什么?温度又是多少?(湿毛巾是为了增加周围的湿度或水汽的量)[鼓励学生做对比性的实验(干毛巾和湿毛巾的对比)]

7、刚才,每个实验都有小组进行了汇报和交流,下面请每个小组根据大家交流的情况对你们小组的实验设计进行完善和补充。

8、各小组是不是已经完成了修改。请各小组的组长来选取你们小组实验所需的器材。

9、“请各小组在实验的过程中,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记录在什么情况下,在哪里可以看到这些现象)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适当的时候给与必要的帮助。

10、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

11、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加深云、雾、雨、霜、雪的形成。研究蒸发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猜测、汇报

2、提问: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你有什么感觉?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

3、提问: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把水和酒精涂在手上后,手总是感觉凉丝丝的?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时,温度反而会下降呢?

6、得出结论:水在常温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由液体形态的水变成眼睛看不见的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7、观看教学光盘进一步理解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了解水的冰点;认识霜的成因。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了解云、雨、露的成因。认识水的蒸发现象。

回顾和解释

1、在这次研究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想法?

2、利用教学光盘复习巩固水的三态及其形成的条件。

水的循环

1、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4、小组讨论。(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水的循环)

认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

1.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技能

1. 探索使一个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试着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2. 学习使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科学知识

1.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2. 学会尊重事实。

3. 学会通过观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找出使保鲜袋发出声音的种种方法,并能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

● 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概括物体发声时变化。● 通过实际观察,建立振动的概念,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学会尊重事实,学会通过搜集第一手资料来探求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材料:食品保鲜待、钢尺、橡皮筋(塑料琴)、音叉、小鼓、小镲、塑料瓶……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放录音 国歌声 雨声 鞭炮声 鸟

鸣声 欢呼声 打雷声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 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 [板书] 人为 自然

2、保鲜袋发声

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

2、身体发声

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

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探索和调查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

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

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板书学生的回答]

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A、橡皮筋

(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C、音叉

(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活动内容同上

A、鼓、鼓槌、绿豆

B、(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B、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小镲和喉咙的实验] 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回顾和解释 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这一环节是科学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学生要把实验中的发现与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实际上,学生通过上面的三组实验,对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是逐步形成的。所以在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也是水到渠成。2.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的: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播到达人的耳朵。过程与技能

1.能够对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方向作出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2.会按步骤实施实验计划,仔细观察,认真比较。

科学知识

1.通过实验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2.学会制作土电话,使用土电话玩通话游戏。知道土电话是通过固体(线)传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观察、实验、假设、资料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2. 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3. 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根据对声音在物体中传播方向的假设设计实验。● 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并得出结论。

● 知道声音能在沙、水、空气或其他物质中传播。

教学材料:烧瓶、橡皮塞、橡皮管,小铃铛;沙子、塑料袋、水;制作土电话的材料等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比较容易接受,而声音在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难以理解,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一问题的兴趣。

探索和调查 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音。教师讲活动步骤。

提出问题:(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2.做“土电话”的活动

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时候棉线要拉直。)

(建议课后完成)沙子、水、空气是固体、液体、气体的代表物质,用这三种物质来做实验,对学生很有说服力。实验中教师要先帮学生将同等体积的沙子、水、空气装好,以便学生顺利实验。

同时提醒学生

(1)橡皮头铅笔敲击桌面时要尽量控制好用力大小,轻轻敲击。(2)教室一定要十分安静,用手势交流,并记下自己的感受。(3)只要学生能举例说明我们还能听见远处的声音即可。

回顾和解释 1.自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可以从固体、液体、气体等几方面着手去研究声音的传播方向。鼓励学生将思维拓展开,从各个领域入手。)学生汇报实验设计(互相质疑补充)

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2.拓展

(1)你能用你学得的知识来解释成语“伏罂而听”吗?

(2)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研究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研究,这样得出一样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科学课上不仅要获得知识,更要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的: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过程与技能

1.能够根据耳朵的构造对怎样听到声音提出假设。2.能够根据耳廓的构造提出有关耳廓功能的假设。3.能够使用助听器进行耳廓功能的模拟研究。

科学知识

知道耳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知道保护听力的常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2. 认识到噪音的危害,学会积极的应对噪音的办法。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 对人是怎样听到声音以及耳廓的功能提出合理假设。● 了解人耳的构造及作用,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 可以用模型对所学内容进行合理解释。● 对噪音有一定认识。

教学材料:耳膜模拟实验演示材料、大白纸、透明胶带、剪刀。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师: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声音传播的媒介,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教师直接提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研究声音,除了研究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外,对声音的接收和感知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儿童已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用声波的形式借助物质向各个方向的基础上,必然提出我们是怎样接收和感知声音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指声音的接收器构造、原理和对声音的感受的内容。探索和调查

一、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1.你觉得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将你的预测填在表格上

(可以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2.学生汇报预测内容

鼓励学生进行合理推测,在学生汇报时一定要追问学生预测的理由。(例如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以声波的方式传递的,据此推测耳朵里可能有收集声波的构造和把声波传送转换为振动的构造;耳朵能听到微弱的声音,可能具有把振动放大的构造;看电视时只听到电视机里发出的声音,外界的其他声音不被注意,说明听声音同人的大脑有关系,等等。)(在学生汇报预测时可以为他们准备相应的模拟材料,例如当学生说到接收声波、声波在耳朵里引起振动时,让学生做相关的实验进行观察。)教师归纳,并进行适当分类,3.教师通过挂图及碟片向学生介绍人耳的构造。板书声音传递的路径: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4.学生把自己的推测和课件陈述的内容加以比较。5.请学生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认识耳廓的作用

1.我们的耳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写出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预测。2.学生汇报预测及实验并开始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提示: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样呢?)

三、认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1.放一些噪音给学生听,问: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觉?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让学生根据事实进行推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磨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当的知识讲授在科学课的学习是也是必要的,教师通过课件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耳朵的构造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预测与实际构造的对比,来加深对耳朵构造的印象。

这部分内容是围绕“助听器”开展的体验活动而展开的,意到让学生理解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在此,课文将耳廓与“助听器”的相似点突出出来,采用的手法是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相似研究法。

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音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认识噪音的危害并说出合理的防治方法。回顾和解释 1.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耳朵的构造、耳廓的作用、对噪音的认识等等,你认为如果我们身处嘈杂的环境中,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

2.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并用它来解释这两个问题。4.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的: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 能够辨别出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 能够观察到声音发出高低不同声音时弦的变化。● 知道弦的变化与声音产生高低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技能

1.在猜一猜游戏中细心感受人的嗓音具有差异。2.细致观察物体的不同的振动,就同一个物体而言,试着提出声音强弱与哪些条件有关系。3.观察一根弦的振动和音高的变化,能发现弦的变化、振动的变化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科学知识

学会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知道改变声音强弱与高低的办法,并能初步认识声音强弱、高低与哪些条件有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耐心、细致地观察各种变化。教学材料:小鼓、三角铃、橡皮筋、空盒子、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的吸管、橡皮泥等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猜声游戏:找一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嗓音对这为同学说一句话,让这个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2.问:为什么他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

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由这个猜声游戏让学生发现之所以能辨别出声音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高低和强弱。探索和调查

一、发现声音有大小的不同

1.出示一段相同的音效,放两次(大小不同)问:听到什么?有什么不同? 学生会发现声音的大小不一样,或者说强弱不同。

2.你能试着用你身边的物体发出这样大小不同的声音吗?(学生做发声活动)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

3.学生演示,问:你觉得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什么?(使用力的大小以及距离的远近)提醒: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只能改变声音的大小,这意味着不能改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只改变用力大小。

二、辨别声音的高低

1.教师用乐器(钢琴或吉他等)演奏两个高低不同的音,让学生说有什么不同? 2.发给学生橡皮筋,你能用它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你觉得声音的高低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4.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及设计的实验大致可分成三组,即橡皮筋的长短、松紧、粗细都有可能影响声音产生的高低。)

5.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要指导提醒学生保持安静,认真倾听。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7.你能试着用长短不同的吸管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建议课后完成)

本课是在学生对强弱不同的声音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再对“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进行细致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并以简单的实验感受,帮助孩子们建立起对音量的认识。

使橡皮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拨松紧、长短、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的活动,使儿童在充分感受音调变化的基础上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低音。由于这个活动学生不具备自主探究的基础,因此建议详细指导实验。让按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在教师的带领下分组实验,轮流感受。实验时,教室要尽量保持安静,要引导学生将实验中声音的变化直接记录在问题下方空白处。并试着让学生观察:为什么弹拨拉紧的橡皮筋、变短的橡皮筋和变细的橡皮筋都会使音调变高,思考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回顾和解释 为学生准备一些乐器,请他们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并做出相应解释。例如:用吉他中的一跟弦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音。将所学知识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1、我们吃什么 科学探究

1.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数据能做好原始记录。2.能用比较、分类的方法整理收集到的证据。3.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4.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2.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过程与方法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习成果:

1.能够对食物进行分类,并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2.了解营养成分的作用,知道可以按食物含有的主要成份给食物分类。3.利用资料获取知识。4.按指定标准给食物进行分类。教学材料:食物卡片、统计图表、食物营养标签的挂图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有哪些呢?

生:食物、空气……

2.对,食物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可有的人就是因为吃而得了疾病。实际上,每天吃什么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3.现在我来问一下,你们常吃的食物有哪些呢? 生:米饭、蔬菜、肉类、水果……

1.那这些食物里究竟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呢? 引出关于食物营养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生:阅读资料

粮食类:丰富的淀粉,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油脂类:丰富的脂肪,供给我们能量和保持体温,但不能多吃。

蔬菜、水果类: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2.你能把我们刚才所说的食物分类吗?(强调分类要有一个标准)

生: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反思和解释 1.你是按照什么标准给这些食物进行分类的?

集中话题 1.在这些食物中,你最爱吃什么呢?

生:小组交流、记录,汇报给全班。

探索和调查 1.现在我要做一个统计,我想统计一下你们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用图表统计,强调三种)

生:先设想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作出自己的统计图。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反思和解释 1.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什么? 生:喜欢吃的食物比较集中。

2.这样只爱吃一种食物有什么危害?

生:就会营养不全,由于缺少这样或那样的营养而得各种疾病。

3.我们应该吃什么?

生: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得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不能偏食。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怎样搭配食物

科学探究

1.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1.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2.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过程与方法

1.作出自己一天饮食的“食物金字塔”。2.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知识与技能:知道如何科学搭配食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进对自己健康负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习成果:

1.认识食物金字塔,能合理搭配食物

2.关心自己的饮食,能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存在问题

3.能运用金字塔食物原则进行实践活动

教学材料:投影片咸食、甜食、肉类、油炸类食物为主的四份食物、纸餐盘或塑料盘,白卡纸、直尺、彩笔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物质,你能说一说吗? 生:粮食类:

鱼、肉、蛋、奶、豆类: 油脂类:

蔬菜、水果类:

2.那你们看看这几份食物的搭配合理吗? 生:讨论。

①都是甜的,糖类太多; ②脂肪、淀粉类太多; ③全是腌制类食品;

④全是油炸类食品。

都不合理。引起学生对合理营养的关注,引出合理营养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那怎么搭配才合理呢? 生:先看金字塔图,介绍。

2.你能根据这个图告诉我每天的食物应该怎样搭配,才能保证营养全面、均衡?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3.你们每天的食物搭配合理吗?根据你的食物日记,作出你的食物金字塔。生:根据食物日记,画出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4.你的食物金字塔有什么优点?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怎样改进?

生:讨论、修改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5.好,现在就让我们自己当一天家,来设计一天的食谱,在设计时要注意,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合理,又好吃,又省钱。

生:设计食谱。认识食物金字塔,学习科学合理的搭配食物的方法

反思和解释 1.现在请大家利用食物卡片,配一顿有营养的午餐或晚餐。生:配餐并作出解释。

2.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怎样的饮食才是合理的,请你们回去以后,为你的家人设计出一份一周的食谱,写在活动记录上。能运用金字塔食物原则进行实践活动 设计一天的食谱,并用食物卡片,模拟配制午餐

关心自己的饮食,能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存在问题

3、食物的消化 科学探究

1.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2.能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证据,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科学知识

1.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保健。2.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保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2.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常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学习成果:

1.运用画图方式进行交流

2.认识人体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的大致过程 3.学习消化的保健常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材料:人体轮廓图、笔、消化器官挂图或模型、消化过程的多媒体影片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咬一口小馒头,慢慢地咀嚼,仔细地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

2.小馒头最终会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和吸收,那小馒头在我们的身体里是怎样“旅行”的呢?

探索和调查 1.请学生在书本上画出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图,并写出器官的名称。2.把消化器官的挂图放在自己的身上让同学们指认。能用画图和文字记录的方式进行交流 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反思和解释 1.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关注饮食消化卫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知道保护消化器官的常识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科学探究:根据需要多渠道查阅资料。

科学知识:.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2.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调查加工食品中添加剂的种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知识与技能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利弊,知道安全饮食常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安全饮食的意识,关心食品安全问题。

2.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学习成果: 1.能区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

2.能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危害

3.认识到天然食品业存在安全问题 4.学会安全饮食的常识

教学材料:常见食品的挂图、色彩鲜艳的小食品和饮料、食品包装袋、果汁瓶上成分说明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常吃的食物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食品,一类是加工食品,你知道这些食品中哪些是天然食品哪些是加工食品吗?

2.你是怎么来区分的?

区分天然食品和加工食品,引出食品安全的话题

探索和调查 1.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我们通常吃的这些加工食品安全吗? 2.你知道这些食品和饮料中漂亮的颜色是什么吗?

3.下面请同学们来调查一下,这些食品中含有哪些食品添加剂,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下来。4.出示一些天然食品的图片,然后请同学说说这些天然食品安全吗?为什么?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及危害

反思和解释 1.分析调查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加工食品? 2.什么样的天然食物才安全? 3.怎样吃才安全?

第五单元 排序和分类

1、排序

一、教学目标:

1.能独立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进行简单排序。

2.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深化“排序”概念。3.初步尝试用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给物体排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某一特征或多种特征进行排序。难点:找出物体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课件、分组实验记录。

学生实验材料:五种不同型号的铅笔、三种不同的塑料薄膜。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排队”,并说说是按什么来排的?

2、揭示:生活中,我们常常像排队这样,根据物体的某一种特征来排列,这种活动就是排序。(板书课题)

(二)、学会简单排序。

A、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来排序。

1、谈话:老师这里有一组科学家测出的关于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你能为它们来排序吗?

2、活动,填写排序结果。

3、成果交流。

4、小结: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整理信息的方法。B、判断物体排序的特征:

1、快速说出下列物体是根据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2、出示铅笔:6B、3B、HB、3H、6H 老师已经为它们进行了排序,请你们试着用各种铅笔依次写写画画,猜猜看它们是按什么特征来排序的?

3、学生实验,寻求答案。

4、交流,相机出示“资料库”。

(三)、学会复杂排序。

1、谈话:刚才我们都是根据物体的同一种特征来排序的,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物体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特征。

2、(出示塑料薄膜)找一找,这三种塑料薄膜会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3、学生交流。

4、提问:如果我们要比较这三种塑料薄膜的透明度,该怎么做?

5、学生示范演示,教师相机指导实验记录。

6、自主选择其他的两个特征进行比较,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排序。

7、实验汇报。

8、小结:根据不同的特征来排序,结果就不怎么一样了。生活中我们会选择厚实的衣物塑料袋装一些分量较重的东西,而用透明程度很高的保鲜膜袋盛放食物,正是运用了排序的知识。

(四)、全课总结、拓展运用。

1、拓展:编排速成班活动。

2、课外实践活动:运用今天所学的排序知识,回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整理一下碗橱、收拾一下衣柜等。

2.分类 科学探究

1.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和分类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从五个一组的材料实物中,正确归纳出其中的四个共同具有的特征,从而区分出哪一类不同。

3.以指纹图是为标准,用找相同点的方法给小组同学的指纹分类。4.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5.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6.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2.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重视分类的科学证据

2.善待自然界动物 学习成果:

1.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2.了解生物分类学的“双名法” 3.学会找相同点分类的方法

4.学会多极两分法 教学材料:印泥 教学步骤:

出示图片,商店里面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表示? 1.老师这里有一些文具,你能不能将他们分成六类。

2.学生讨论进行分类

3.我们来认识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给动物进行分类的?

4.人的指纹有三种,看一看你们的右手拇指上的指纹,在纸上按下你的指纹印,然后在小组中分一分类。

5.做一个小游戏:

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说说看他们有什么样的共同点? 在下面的几个海洋生物中,指出哪一个是他们家族的成员? 在活动记录纸上画一个这样的生物。

6.如果老师给大家提供鱼、斑马、猫、鸟、龟、人,这几种动物你能为他们分类吗? 之后还可以再分吗?

能识别文具的类别特征,按限定的要求分类

能够识别出三种指纹的类型,并能正确地与文字配对 独立寻找特征,画出一个符合特征的海洋生物 理解教材文字表述的不同动物具有的相同特征 根据教材的图示,能连续地发现分类的特征

1.学生汇报说说是怎样分的,并说出这样分的理由

2.生活中有很多分类的事例,想一想还有哪些?我们为什么要给实物分类,这样分类有什么好处?

3.让小组中的同学分开站,分为一类的同学说明他们的指纹怎么样? 4.请你选择8种水果然后用多积两分法为他们分类。模仿教材的图示,能用多积两分法给自己选择的果实分类

第五篇:科学教案(五年级上)

1单元 白天和黑夜

1、太阳和影子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2、知识与技能

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

观测影子、画影子、玩影子游戏

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教学准备

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大部分时间在室外进行,前半节课安排在室外,后半节课回到室内进行。㈠课堂组织,导入

1、带领学生到操场,提出活动要求,提醒注意安全。

2、导入:今天我们没带东西,到这儿研究什么呢?猜猜看。看看身边,有什么?(影子)这节课我们就研究影子。

先请大家做一个事情,找一个物体,用粉笔在地上描画出它的影子,也可以画自己的影子,但注意要连脚一起画上,并在影子旁边标上时间。

学生分组描画,教师巡视,指导。㈡交流学生已了解的内容,进行猜测 对于影子,你了解吗? 学生发言、交流。

刚才我们画的影子,会怎样? 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猜测的对吗?我们去看看,并把现在这个物体的影子用粉笔再重画一下。再过一会儿,你们认为影子会有什么变化?能用不同颜色的粉笔预先画出来吗?小组讨论一下,试试看。

㈢影子游戏

大家对影子这么了解,能不能利用影子玩一些游戏呢?

马上大家就自己分组玩游戏,注意,虽然说是“玩”,但要玩出水平,比比谁在玩中有新的发现。

学生分组进行影子游戏,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游戏活动结束,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有什么新的发现。㈣重画物体影子,验证假设

不错,在游戏中大家还能有这么多的发现。那刚才我们画的影子,现在怎样了,看看,与大家预先画的吻合吗?猜测对吗?

学生观察,汇报、交流。㈤整队,回教室 ㈥质疑、交流

研究了这么长时间的影子,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提问,试着互相解答,解答不了的留着课后自己研究或下几节课研究。大家有没有想过,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思考、交流。

那今天我们所画的影子在不断变化,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么原因? 学生解答。㈦想像,绘画影子

看来大家对影子已经有很多了解了,刚才画影子是描出来的,下面能不能就根据物体,画出它的影子?影子画在哪边?那除了画影子,还要标出什么?(光的方向)

学生自己绘画。组织展示,互相评价。㈧课后延伸

课后继续观察阳光下的影子,看看还有什么发现,也可以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

2.太阳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太阳钟和古代计时工具的原理。利用太阳钟的原理制作计时

三、教学准备:

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电筒、日晷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现在几点了?”(学生说出时间)“你们是通过什么知道现在的时间?”(手表;上课的时间表)“那么在古代,还没有手表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判断时间的变化呢?”(学生自由回答)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同时板书:太阳钟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太阳钟:a.介绍牛顿的故事

前几节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日影的移动反应着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太阳在天空的运行是匀速的,利用这个规律,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小时候就做过这样一个太阳钟。(教师边演示)他在空地上插根棍子,每隔2小时,在棍影的终点放一块石头做记号,(利用电筒照射光,产生棍影)记下时间。他利用摆石头记影子,又在石头上记时间,看!多简单,多巧妙的太阳钟就做成功了。他做的这个太阳钟据说在村上用了70多年,人们把这个太阳种称之为“牛顿钟”

b.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得到了什么启发?

c.学生回答 d.教师小结

2.探究日晷原理

a.介绍日晷:

实际上牛顿做这个太阳钟,是从日晷中得到的启发。(教师出示日晷的示意图和实物并把“日晷”板书在黑板)它又称作晷仪和日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观察大自然的变化时,通过不断的试验创造出来的,它利用太阳影子的变化来记录时间的工具。

b.制作日晷

同学们想不想研究日晷?(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袋,里边就有个日晷,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仿造这个示意图把它拼装起来。

c.探究原理

(1)同学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它拼装完了!看到你手中的日晷你想知道些什么?研究些什么?

2)学生回答。(晷面刻的是什么?它是怎样工作的?这根针有什么用?)

3)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晷面和晷针:这是一个赤道日晷,晷面与赤道面平行,上面的刻度就是时间。晷针与晷面垂直,它就相当于我们手表的时针。

4)在小组研究日晷是怎样工作的。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结合“牛顿钟”的故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原理:当太阳光照射到晷针,晷面就出现晷针的倒影,倒影指向晷面的刻度就是当时的时间。

7)为什么用太阳钟可以计时?你又时如何判断出当时的时间呢?

8)学生讨论,汇报

3.认识手掌日晷

1).原来认识和掌握大自然的规律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好处。那么在没有日晷的时候你能利用这一原理计时吗?

2).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介绍手掌日晷并出示示意图。

手掌日晷流传于民间,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智慧。使用方法是这样的(教师带领同学们实践体验):我们面向南边,手掌摊开(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用拇指夹住一支笔,使笔与手掌垂直。拇指关节对着正南方,影子落在手上不同位置代表着不同的时间。

4).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共同体验手掌日晷的运用,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电筒的光代替太阳光)

5).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台下同学说说指向的时间。

6).从这个试验你得到什么启示?

7).学生回答。

8).教师小结。

(三)认识古代计时器

1.人民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在古代人们用来计时间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来看看这些计时器(出示计时器挂图)。

2.同学们在小组讨论它们都是利用什么原理计时的。

3.小组请代表汇报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什么计时方法吗?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四)归纳知识

1.无论是古代的计时器还是日晷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汇报(都有固定的刻度和标识)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

(五)巩固新知,课后实践

请同学们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做一个“太阳钟”或者“计时器”,下节课带到课堂上共同研究。

3.昼夜交替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对地心说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知道地球自转一周大约是24小时。2.会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以回答和解决有关昼夜交替成因的问题。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形成的。三.教学准备:地球仪、记录纸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探究

1.比较两幅图片的异同。引发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2.介绍科学史。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 3.模拟昼夜的成因。

实验:(1)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明暗的变化,并想一想,太阳绕行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

(2)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思考:地球自转一周需多长时间。

4.对昼夜成因的实际应用。

让学生找出当中国是夜晚时,哪些国家是白天?(那些与中国地理位置相反的国家的昼夜变化与中国相反)

5.解释不同地区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

两地的地理位置不同,秦皇岛地处东部,乌鲁木齐地处西部,当地球围绕太阳由西向东旋转时,秦皇岛先看到日出。6.探究时差对人的影响。

(二)课外拓展:自制地球仪。

(三)活动反思:1。昼夜形成的原因是(太阳的东升西落)2.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哥白尼)

4、看月亮

一.教学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月亮的基本情况。

能在模拟环境下观察月相变化情况,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即总结月相变化规律)。在课后能连续一个月实地观察月相,并用一定方式记录月相变化。2.愿意观察月亮的变化,意识到坚持性在科学观察中的重要性。

能实事求是地观察和记录月相变化情况。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月亮的基本情况,在模拟环境下会观察月相变化,描述月相变化

情况。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排球、投影机、卡片(每片上写有不同农历日期)。

学生准备:图画纸、彩笔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探究:

1.认识月亮的基本情况。

谈话关于月亮的事情你知道多少呢?

学生交流

(2)提供月亮基本情况资料。

阅读后交流:你知道了月亮的哪些基本情况? 2.画出记忆中的月亮。(1)观察学生画的月亮。(2)学生交流,作出评价。

(3)组内按照时间给月亮“排好队”,汇报原因。(4)讲述:月相的定义。3.观察模拟环境下的月相变化。

(1)讲述:场地中央排球代表“月亮”,投影仪的光代表“太阳光”,周围卡纸上的时间代表阴历日期。

(2讨论:我们应该怎样观察才能观察到完整的月相变化。学生汇报方法。(3)以小组为单位在模拟环境中观察月相变化,并记录下来。(4)巡视,指出可能出现的错误:顺序、角度的错误。4.交流观察所得。

(1)汇报交流 :描述观察到的月相及其变化规律。(2)在观察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三)课后拓展:

我们要实际观察月相变化,要从哪些方面观察?怎样观察?什么时间观察?

(三)活动反思:月相的周期变化是(一个月)

新月指的是天空中出现(不出现月亮)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活动,有的适合夜间活动。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2.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找到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能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3.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二.教学重点、难点:能解释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三.教学准备: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的影响的资料。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为什么没有闹钟的铃声,你却每天按时醒来?为什么雄鸡啼晨,蜘蛛总在半夜结网?揭题。

(二)活动探究:

1.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观察:第65页的插图。

发现:每种植物的习性和生命活动都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的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性变化一样。了解花钟。

2.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蜜蜂和蝙蝠会相遇吗?说说你的解释。

(2)调查猫、刺猬、蛾、猩猩、猫头鹰、刺猬等动物是夜间或昼间活动。

(3)交流:你能想出办法知道蜗牛、蚂蚁、土鳖是白天还是晚上活动。

(三)课外拓展:

选择一些典型的夜间活动的动物来讨论,了解是什么决定他们的活动时间。

(四)活动反思:猫头鹰睡觉的时间是(早晨—下午)

蜗牛出来活动的时间通常是(夜晚)

2单元 光与色彩

1.光的行进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2.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3.感受到光学世界的奥秘和神奇。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并能解释原因。三.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诗朗诵。学生朗诵,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五彩缤纷。那么关于光与色彩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二)活动探究: 1.认识光源。

(1)提问:你们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观察书中的插图,想想为什么选这四种光源?他们有什么代表性?你还能说出哪些光源?(月球及金星等行星的光是反射的太阳光,因此不是光源)

(2)讨论:书本P14 2.光是怎样行进的。

(1)提问:光是怎样行进的?

(2)观察:看P15的三幅图,推测光的传播路线,并画出路线图。

(3)实验: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上的孔照到墙上。3.小孔成像实验。

(1)介绍两千多年前墨子的发现,并指导他们的制作小孔成像盒。

(2)学生动手操作。讨论,汇报:蜡烛的火焰能透过小孔成倒像。

(三)活动反思:光是怎样行进的?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小孔成像的原因是(光沿直线传播)

2.照镜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能够用图画、语言对镜子、潜望镜成像的原理作出合理的解释。尝试制作望远镜、万花筒。

3.能够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秘。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三.教学准备:平面镜、硬板纸、彩色碎纸屑、勺子。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照镜子是同学们非常熟悉又感兴趣的活动,你们照镜子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

(二)活动探究:

1.镜子为什么能照出影象。(1)讨论、汇报。

(2)讲述:皮球可以在墙壁上反弹光线也可以在物体表面反弹,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3)讨论:人在照镜子的时候,反射的光是人发出的吗?

2.制作万花筒,尝试解释其中的原理。

3.玩镜子反光的游戏,使他们认识到镜子有及强的反光能力。4.制作潜望镜。

(1)讨论:我们通过潜望镜怎么会看见东西的?路线是怎样传递的?(2)制作潜望镜。5.照曲面镜。

(1)推测:把镜面弯曲,会照出什么样的像?观察。(2)观察不锈钢汤勺。

(三)活动反思:哪些物体像镜子一样具有及强的反光能力?总结特征

(四)课外拓展:制作一个不用回头就看见身后景物的潜望镜,画出原理图。

(五)活动反思:越(光滑)的表面,反光效果越好

3.研究透镜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了解凸透镜的应用,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2.学会做凸透镜的成像实验,尝试制作望远镜。

3.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做凸透镜的成像实验。三.教学准备:实验材料。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观察:把水滴、水柱、水碟放在有字的纸片上,你发现了什么?揭题。

(二)活动探究: 1.认识凸透镜。

(1)观察,用手摸放大镜,放大镜的镜片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作用?(2)讲述: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它有聚光和放大的作用。2.凸透镜的成像实验。

(1)调节蜡烛、凸透镜、纸屏之间的距离,怎样才会出现清晰的象?(2)学生实验、讨论、汇报。

(3)总结:放大镜的作用:放大、聚光、成像。3.凸透镜的应用。

学生讨论:哪些地方可以看见凸透镜?

介绍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凸透镜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蜡烛相当与景物,屏幕相当于底片。

照相机的镜头不是一个单独的凸透镜,而是一组凸透镜,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三)活动反思:你知道凸透镜的作用了吗?

(四)课外拓展:1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之处。2.查阅望远镜的历史。

4.七色光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光是有颜色的,了解阳光的色散实验。初步了解光与色彩的关系 2.学会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能够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3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秘,欣赏大自然的缤纷色彩。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

三.教学准备:三棱镜、喷壶、彩笔、陀螺、手电筒。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见过彩虹吗?他有几种颜色组成的/你知道怎样制造彩虹?

(二)活动探究:

1.制造彩虹,背对太阳喷雾。2.认识太阳光是有七种色光构成的。(1)指导学生做日光的色散实验。分组实验:

A.用三棱镜 B平面镜、水、卡片 C观察光盘(2)汇报:日光是有七色光构成的。

(3)提问:是谁最早发现日光是有七色光构成的? 3.简介科学史。

4.怎样证明日光是有七色光构成的。

学生讨论实验:用放大镜或三棱镜将还原成白光。5.讨论:自然界中缤纷绚丽的色彩是怎样形成的?

演示实验:将红、橙、黄、绿、蓝、靛、紫、黑、白这几种颜色的纸分别放在七色光下,分别能看到什么光?

引导发现:不同颜色的纸张,吸收和反射的色光不同,由此显现的色彩也不同。6.通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图案,看看有什么变化? 7.混合红、绿、蓝三种色光实验,发现什么,说明什么?(1)学生实验:先混合两种色光,最后将三种色光混合。

(2)讨论,总结:将三种色光混合才可合成白色,这就是光的三原色。

(三)课外拓展:继续研究光与色彩的关系。

3单元 电和磁

1.简单电路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一个基本电路的组成条件,认识一些常用的电路符号,能够画出简单的闭合电路图。2.能够制作一个简易手电筒,会画简易电路图,能够用语言、符号、图示等来描述组装的电路。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价值。二.教学难点、重点:

让学生在组装手电筒的过程中去认识电路的基本特征。三.教学准备:

手电筒、导线、电池、开关、灯泡、胶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电源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举例说说。

(二)活动探究: 1.让灯泡亮起来。

(1)提问:手电筒是怎样亮起来的?

(2)学生分组实验,使小灯泡亮起来。

(3)绘制电路图,指导认识电路符号。2.制作简易手电筒。

(1)学生分组讨论:手电筒亮起来要哪些条件?

(2)学生操作,认识一个闭合电路的组成条件。3.组装电路。

(1)让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

(2)学生操作,使电路能够亮起来。4.认识不同的电路。

(1)组装32页中的两种不同的电路。

(2)提问:你能用电路符号画出这两种电路的电路图吗?

(3)比较这两种电路图,说说想法。

(三)活动反思:你知道怎样使灯泡亮起来?

(四)课外拓展:完成第32页的动手(2)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他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2.能够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并说出依据,能设计方案验证;能够在电路中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

3.认识到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的价值。感受到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二.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对物体的导电性进行预测。三.教学准备:

铁片、木片、铅笔芯、橡皮、钥匙、胶带纸、组装电路的材料。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问:物体都能导电吗?

(二)活动探究:

1.对自己的预测进行验证。

(1)让学生自己设计如何进行验证,该注意哪些问题?

(2)关于水的导电性能,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

(3)用验电球做人体导电游戏,思考:验电球为什么能发光?

(4)提问: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特点是什么?

(5)总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2.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及作用。

(1)提问: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导体和绝缘体?分别在什么地方见过?他们有什么作用?

(2)小组交流,汇报。

(3)提问:这些地方为什么使用导体和绝缘体?其他材料行吗?

(三)活动反思:你怎样判断出是导体和绝缘体。

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知道解秘的方法。2.能够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箱的电路,能利用简单的图形整理检测结果。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解秘的方法。知道不同的电路连接可以产生不同的现象。三.教学准备:暗箱、电池、灯泡、导线。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已经能够设计和连接简单的电路。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种电路,是我们看不见的电路,有办法画出他的电路图吗?

(二)活动探究:

1.利用检测器检测暗箱的电路。

(1)学生观察暗箱判断暗箱的电路连接,设计验证的方案。

(2)学生用检测器检测暗箱。2.活动记录的整理和交流汇报。

(1)自己的研究和记录进行整理,画出暗箱中的电路图。

(2)小组交流,说出自己验证的一些想法和依据。

(三)活动反思: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研究磁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磁铁的性质,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性相吸的规律。知道磁铁磁力的大小的测量方法。知道指南针的作用。

2.能够设计实验探究出磁性的性质,能利用各种方法测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能利用表格、数据等形式说明磁力大小变化的研究结果,对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作相关解释。3.意识到磁铁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得好处,乐于探究,善于发现。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利用各种方法测量出磁力的大小,知道磁铁的基本性质。三.教学准备:各种磁铁、天平、杯子、垫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磁铁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对磁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我们将对磁铁进行探究,更全面的了解磁铁。

(二)活动探究:

1.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

(1)请同学们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关于磁铁的一些知识。

(2)出示磁铁。让学生知道磁铁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2.研究磁铁的一些基本性质。

(1)利用磁铁学生展开活动。

(2)汇报:你们是怎么做的?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3)了解指南针。验证磁铁也可以指示南北方向。3.制作磁铁和磁铁玩具。

(1)学生根据磁铁性质来完成操作。

(2)汇报:用到了磁铁的什么性质。4.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哪些地方运用到了磁铁,运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 5.探究如何测量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1)提问:同学们,不同的磁铁他们的磁力大小一样吗?

(2)交流:用什么方法测量出两块磁铁磁力的大小。

(3)学生活动。

6.测出隔着东西以后,磁铁磁力大小的变化。(1)谈话:隔着东西以后,磁铁磁力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

(2)学生发表意见,展开活动。

(3)学生完成书中的表格。

(三)活动反思: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磁铁/

5.电磁铁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知道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绕的圈数有关,知道电磁铁的两极变化及应用。

2.能制作电磁铁,能做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能对电磁铁的两极变化进行探索。能比较永久磁铁和电磁铁。3.意识到电磁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二.教学重点、难点:

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三.教学准备:

导线、钉子、电池盒、大头针、指南针、回行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电和磁,今天学习认识电磁铁。

(二)活动探究: 1.制作电磁铁。

游戏:接通电源吸铁,断开电源磁性消失。

讨论:永久磁铁和电磁铁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谁的电磁铁吸的大头针较多?观察这些装置的特点。

2.探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学生提出假设,分组实验。

(2)总结:与电池的多少有关:电池越多,磁力越大。

与导线缠绕的圈数有关:圈数越多,磁力越大。

3.分辨电磁铁的两极。

(1)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磁铁的两极,那电磁铁是否也具有两极呢?

(2)学生讨论怎样验证。影响两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总结:电池连接的位置变化而导致电磁铁两极的变化。

绕线的方向改变电磁铁的极性改变。4.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外拓展:电与磁的转换。

4单元 呼吸和血液循环

1.测量呼吸和心跳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呼吸和心跳之间的关系,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跳的影响。

2.能准确的测量自己在运动前、运动后、运动结束3分钟后,1分钟的呼吸、心跳和脉搏次数。会通过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脉搏跳动的规律。

3.意识到运动对身体带来的影响。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

会发现呼吸和脉搏跳动的规律。三.教学准备:手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我们在运动时,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回答。追问:同什么时候相比,呼吸和心跳加速了呢?

(二)活动探究:

1.测量自己静坐时1分钟呼吸、心跳和脉搏次数。

(1)讲解:测量方法。

(2)学生之间相互展开测量,并填写记录。2.测量运动结束时呼吸和脉搏的次数。3.测量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4.分析比较三次测量的数据。

(1)提问;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个结果,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分析比较自己采集的数据,寻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讨论汇报:人运动后,呼吸和脉搏跳动都增加了,休息之后两者都要减少,并逐步恢复到静坐是的频率。

5.组织学生讨论,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1)提问: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2)学生讨论,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3)学生交流汇报。

(三)活动反思: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肺和呼吸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知道身体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心脏是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了解呼吸和血液循环之间的联系。

2.会做石灰水和气体的混合实验;通过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到跳动的脉搏,感觉心脏的跳动。

3.意识到肺和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二.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理解呼吸和血液循环之间的联系。三.教学准备;石灰水、塑料袋、吸管、烧杯等。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同学们,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你知道我们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用什么方法能证明我们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二)活动探究:

1.做石灰水实验,认识我们吸进的和呼出的气体。

(1)学生实验:

A.塑料袋搜集一些空气,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什么变化? B.塑料袋搜集呼出的气体,倒入澄清石灰水,观察有什么变化?

(2)教师指导:石灰水有这样的性质,当遇到二氧化碳时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

(3)提问:A 我们呼出的主要是什么气体?

B 我们吸入的主要是空气中的哪些成分?

(4)比较实验:燃烧的蜡烛在空气中能燃烧,但在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则不能燃烧。(氧气被人体吸收)

(5)讲解氧气、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2.听心脏跳动的声音,寻找身体的哪些部位有脉搏。

(1)提问:我们的心脏为什么总是不停的跳动?心脏跳动时是什么样?

(2)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听一听心脏跳动的声音。

(3)提问;在你的身上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

(4)小组内相互找一找。

(5)提问:心脏跳动和脉搏之间有什么关系/(6)安排活动:边听心脏的跳动,边摸脉搏,看看之间有什么联系? 3.认识呼吸和血液循环。

(1)提问:氧气和二氧化碳在我们身体哪个器官进行交换?(肺)

血液在我们人体内怎样进行循环呢?

(2)指导阅读P53的资料。

肺是呼吸的重要器官;心脏是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三)活动反思:

1.通过学习,你对呼吸和血液循环知道些什么? 2.运动时,为什么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

3.心脏和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肺活量的含义及其大小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认识常见的呼吸传染疾病和心脏疾病,并了解如何预防这些疾病,了解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肺和心脏。

2.会通过对肺活量大小的比较,知道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不同。通过设计制作小报来宣传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3.意识到疾病对人体的伤害,并能意识到预防各种疾病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常见的呼吸传染并和心脏疾病,并了解如何预防这些疾病。三.教学准备:测量肺活量的仪器。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为什么参加体育锻时有的人轻松,有的人却总是气喘吁吁?

(二)活动探究:

1.指导学生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1)讲解肺活量的含义。

(2)组织学生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3)比较:把肺活量大的同学和肺活量小的同学每分钟的呼吸次数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肺活量越大,每分钟呼吸的次数越少)

(4)讨论:A 肺活量大,对健康有什么好处/ B 怎样才能使肺活量增加,使心脏跳动更有力/ 2.保护肺和心脏还要注意什么。

(1)提问:除了参加体育锻炼外,保护肺和心脏还要注意什么?

(2)讨论交流:

(三)活动反思;

我们的哪些行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破坏。

(四)课外拓展;设计制作人们戒烟小报。

5单元 解释与建立模型

1.解释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解释,如何解释,能对某些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知道解释是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知道解释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价值。

2.能对问题进行假设性解释,能对观察结果提出自己的解释,会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的解释更合理。

3.意识到解释是解决问题,进行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解释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价值。三.教学准备: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释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会解释。

(二)活动探究:

1.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解释。

(1)出示图片,问:这只猫在干什么?学生手拿一块毛巾时,脸部的表情有什么变化?雪地上动物的脚印为什么两行变成一行?

(2)学生交流。

(3)小结:对于一种现象,只要你作出合理的解释,你的解释就是科学合理的,并没有哪一种正确,哪一种不正确,这仅仅是一种假设性解释。

2.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释。

(1)学生交流P59页的内容。

(2)小结:1—4为事实,5为解释。3.引导学生理解怎样使解释更合理。

(1)实践活动:用水彩笔在过滤纸上画一朵小花,蘸湿手指尖轻轻触摸花中心,对看到的现象作出解释。

(2)提问;人眼是如何看到东西的?

(3)学生讨论,举例历史上科学家的解释。

(4)尝试解释一些著名的科学现象。

4.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和他人交流。

(1)提问;你的解释合理吗?那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与众?

(2)学生交流。

(三)活动反思:

做一个纸飞机,详细记下做的步骤,与别人交换记录,再按他的步骤做纸飞机。

2.建立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学会做一个简单模型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

2.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学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的方法、作用。3.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做一个简单模型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2.学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的方法、作用。三.教学准备:三球仪、细胞模型、九大行星图。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科学家怎样解释板块说的?

2.科学家解释板块是不可能把地球上的每一个地区搬来搬去,他们是怎样来解释的?

(二)活动探究:

1.“黑盒子”里面是什么结构。

(1)了解科学家用模型解释其观点的事例。

(2)教师出示三球仪模型、细胞模型、九大行星图,任选一种介绍,说说他们的作用,你根据模型懂得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用图画模型解释现象的方法。

(1)实验:通过滚珠的运动来猜测障碍物的位置。

(2)讨论研究: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障碍物的位置,可用什么方法确定? 1.密封纸同里的秘密。

(1)教师出示一个大纸筒,有四个可以拉出的绳头,随意拉动哪一根,其他的绳头都会缩进筒里。

(2)学生画出结构图。

(3)学生制作。

(三)课外拓展:做一个肘关节模型。

下载五年级上科学教案-太阳钟苏教版(2014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上科学教案-太阳钟苏教版(2014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上科学教案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

    五年级(上)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课题一: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1、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 趣 3、了解设计实验、......

    苏教五年级数学考试题

    一、解方程10x = 5.5 x - = x 1.2 = 6二、填空1.5和10的最大公因数是 ,8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 。2.在横线上填最简分数。4厘米 = 米 750克 = 千克 25秒 = 分3.一个钟面被分成两......

    五年级科学上册 太阳钟 3教案 苏教版(本站推荐)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太阳钟 一、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承上课,以有关太阳钟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复习、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并获取有关日晷的知识。 日晷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

    五年级科学上册 太阳钟 2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太阳钟 一、教学理念: 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把探究过程显性化是科学学习本质的一种要求。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太阳钟的制作原理,让学生亲身......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五年级科学教案(教科版)上册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时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教学目标: 1.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2.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11.9.5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的: 通过种子发芽实验 ,使学生了解设计对比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粤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旗北小学科学教案四年级下册2011年 月 日 周 星期 备课人:黄艳莺 第一课 地球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