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19-05-12 22:5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范文)》。

第一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范文)

第二组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可爱、调皮、疲倦)(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读读、看看、想想。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图知道。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课前准备

1、歌曲《送别》

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 ◇“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②比较句子

◇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 ◇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 ◇“我”很关心骆驼。◇“我”很喜欢骆驼。◇“我”很善良。„„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

1、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①找出有关的句子。◇“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 ◇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淡淡的忧伤 ◇暖暖的心情 ◇失落和怀念 „„

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

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

1、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 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

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 ◇“愿意接一个瓜,就接一个瓜”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 „„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3、默读课文,思考:“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呢?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4、找出表现“我”心情快乐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四、积累语言,留住记忆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自然段背诵。

2、摘录句子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童年时的天真可爱以及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认识本课7个生字,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语言的幽默活泼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教师介绍有关胚胎发育的科学知识。

2、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九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猜测一下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二、循题读文,理解“发现”

1、自由朗读文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

3、反复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在这段话中画出集中描写“我”童年的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4、仔细地读读着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5、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

“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6、朗读这两句话,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体会表达的具体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过程

1、默读课文,思考:“我”那非凡的发现,是怎样发现的?

2、根据学习计划,分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计划:

(1)找出有关的句段。

(2)理解有关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或一个词语。

(3)在白纸上画出简单的发现流程图。

3、小组汇报,课堂交流。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2)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4)我对“九月怀胎”进行思考,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我”的发现的句子。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感悟“发现”

1、默读课文,思考: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随机指导。(1)“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轻声朗读这段话,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这样一个梦,或者你真的能飞了,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高兴、惊喜、新奇„„)

◇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②“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朗读这段话,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是怎样的心情?(格外高兴、得意„„)◇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①“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找一找“我”问了几个问题?把问题画出来。◇想一想,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一个问题套着另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这段话。

②“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条鱼的样子,朗读这句话。

◇你觉得“我”会翻来覆去的看些什么?会想到一些什么?(3)“我”是一个幽默的孩子。

①“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幽默,为什么让你读着想笑?

◇举例说说“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例,比如:哥白尼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

◇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我们无论想做一件什么事情,还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着危险,都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

②“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的幽默和机智。

二、联系生活,向往“发现”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自由的讨论,教师要鼓励支持。比如:

(1)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创新,最为重要的是有坚持不懈的勤奋钻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乱想就是一种“发现”。

(3)童年很美好。

„„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2、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了解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朗读诗歌

1、出示课题《儿童诗两首》,说说你知道那些儿童诗。可以说说诗歌的题目,也可以背诵其中的一两句。

2、朗读课文,能把诗歌流畅的朗读下来。

二、比较朗读,理解诗歌

1、反复朗读两首儿童诗,比较:这两首儿童诗有什么不同?

2、在充分朗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

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区别:组诗有小标题;每一节诗歌写的是不同的内容„„(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

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3)《我想》描写的是“我”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的生活学习场景。

①说说《我想》描写了“我”的哪些愿望? ◇“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

②说说《童年的水墨画》描写了哪些学习生活场景? ◇在街头看书 ◇在溪边钓鱼 ◇在江上游泳

③朗读诗歌,体会描写的愿望和场景

三、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学习《我想》

(1)朗读诗歌,想象体会“我”的愿望。

①朗读诗歌,说说“我”的那么多愿望中,那一个最令你神往? ②默默诵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 ◇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比如:“牵着万缕阳光”是怎样的感觉?“成为柳絮和蒲公英,飞呀,飞”是怎样的感觉?

③有感情的朗读最令你神往的愿望。

(2)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具体说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坐在绿绿的草地上„„ ◇在阳光下,春风中起舞„„ „„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指导学习《童年水墨画》

(1)朗读诗歌,比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①静静地在街头阅读《水浒传》。②鱼儿钓上来了,鱼在草地上蹦跳。③在江面上打水仗。„„

(2)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1)“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1)很有韵味。(2)语言中有图画。„„

3、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五、作业

1、选择背诵诗歌。

2、写一首儿童诗。

口语交际二

难忘童年

教学目标

1、回顾本组课文内容,感受童年的快乐,勾起对往日美好生活的回忆。

2、能清楚、具体地说自己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歌曲回放,回顾往事

播放歌曲《送别》,在歌曲声中回顾本组内容。

指名请同学分别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讲述的内容。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中有喜有乐,有悲有痛,你记忆深处留下的是什么故事呢?老师先说一个自己记忆最深的童年故事。

2、请同学们也来说一说,要求:清楚、具体。

3、同学们自由和同桌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

4、课堂交流,老师、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三、积累内化,升华主题

1、请同学朗诵在上《儿童诗两首》时所写的小诗。

2、老师推荐书目:《盛世繁花》、《一路风景》、《雾都孤儿》。

习作二

教学目标

1、看图作文——一场球赛。要求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并加上个性化的题目。

2、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3、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课前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说说,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恶作剧,可以是有趣的经历„„

4、全班交流:有趣的经历和故事(共同讨论,选材是否新颖,是否能突出“有趣”。)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读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

四、写出“有趣”,写出个性

1、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好的题目告诉大家。(材料可以是课文图中的内容)(“虎口”脱险、夏天的“雪花”、龙争虎斗„„)

2、用心写一段开头。

3、全班交流自己写的开头,修改。

第二课时

一、用“情”写,写出“童趣”

1、朗读自己上节课写的开头,然后继续快速作文。(可以选择自己的材料,可以选择课文中的《球赛》)

2、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3、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二、用“心”改,改出水平

1、请划出你自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句子与大家共享。

2、再次修改。

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3、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随后学生修改作文。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试卷

班级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得分________

一、我会正确读下面拼音,能把词语写正确。

lián péngpēitāixiūkuìyòuzhìTiānfù

()()()()()Tiānfùqū zhúfángàijǔ juãhuò huàn

()()()()()

二、给下面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最喜小儿亡(wú wáng)赖,溪头卧剥(bō bāo)蓬莲。..

2、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情不自禁(jīnjìn)地笑出了声音。.

三、补充四字词,并选择正确的词填空。

()不自()默()()声()尽脑()()心所()一本()()运转()()

1、这是一道难题,我()想呀想,终于有了眉目。

2、在老师面前,他总是(),可在同学面前调皮得很呢!

四、默写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

———————————,———————————。

——————————,———————————。

———————————,———————————。

五、我能将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1、,一寸光阴不可轻。《偶成》

2、天行健。《周易》

3、路曼曼,吾将。

4、不积跬步,;不积小流。《荀子》

5、青青草。醉里吴音发?大儿,中儿。最喜,溪头。

6、我还能写一句课外积累的名言或诗句。

六、作者我会连。

《牧童》杨万里

《舟过安仁》萧红

《清平乐•村居》吕岩

《祖父的园子》费奥多罗夫

《童年的发现》辛弃疾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缩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樱桃树和李子树都不大结果子。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将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局。(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标点符号我会用。

1.走走停停加标点。

(1)看它从不着急 慢慢地走 总会到的 慢慢地嚼 总会吃饱的(2)老师说 岂止是鸟 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最开始是草履虫 后来是鱼

是青蛙 是猴子

2.选择引号的用法。

A.引用B.特定称谓

(1)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2)老师经常用“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来督促我们学习。()

(3)“东方之珠”——香港,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八、我能把下列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野果采来了。

()大家都去了,只有懒熊迟迟不到。

()一天,狮王召集百兽,叫他们全都上山采摘野果。

()懒熊这回可不懒了,气呼呼的赶来,振振有词的说:“分野果,差我一

个不行!”

()狮王又通知百兽,唯独没有通知懒熊。

()狮王很生气,派山羊催懒熊,懒熊反问道:“这么点事儿,差我一个不

行?”

九、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

1、我想大概肯定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是因果关系,前句讲原因,后句讲结果。

()

3、“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童年的怀念。()

4、《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是《城南旧事》的序

言,作者是林海音。()

5、《祖父的园子》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6.“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十.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选段,回答问题。

爸爸和它讲好价钱了。人在xiâ mãi(),骆驼在吃草。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

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哩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

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来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

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

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总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就不敢侵犯了。

我幼稚的心灵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爸!它们

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您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

不喝以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倒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jì mò()的旅程,才给骆驼戴上了铃铛,增加一些

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学,你的想法更美些。”

1、给文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划上“——”

磨(mó mò)嚼(juã jiáo)系(jìxì)沾(niánzhān)....

2、在括拼音旁的括号里写上词语

3、用“﹏”画出描写骆驼外貌和咀嚼时样子的句子

用“—”画出说明骆驼能沉得住气的句子。

4、就骆驼脖子底下系铃铛这个问题,“我”和大人的想法是不同的:我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爸爸说:“你的想法更美些。”的理由是

6、童年是充满童真的,充满幻想的,我们的童年即将过去,我也要写几句绚怀

我的童年:

十一.课外阅读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

内容枯燥,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着急。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

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不管是报纸、杂志、小说,也不管是短篇、中篇、长篇,()能找到的,()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

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

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

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

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

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

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1、用简短的几句话概括这篇短文讲了什么。

2、用“——”线划出具体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缺乏——()清晰——()

4、细读短文,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并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5、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

和(),其中()必须要做到“动笔墨”。

6、请结合你自己的写作经验,写写你对徐特立老爷爷的话的理解。

7、给本文加上一个标题,写在文前的“”上。

第三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范文)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尝试练习卡:

一、看拼音写词语。

mù tïnɡ suō yī jī lïnɡ lián pãnɡ()()()()

二、按要求完成古诗词练习。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发谁家 翁媪?大儿______________,中儿_______________,最喜小儿 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是宋代词人

写的,它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 优美的,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 此表现

和。

三、赏析品味

1、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1)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怪生:遮:

诗句的大意是:。

(2)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赖: 诗句的意思是:。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 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 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 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 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 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 这些话写下来,再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 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 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 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y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 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6.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尝试练习卡:

一、看拼音写词语。

zhān mào xiâ mãi jǔ juã()()()

二、填空。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___________的样子:那样_______的脸,那样_______的牙,那样________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____________,大鼻孔里__________,白沫子沾在_________上。”

这是作者对骆驼进行的()的描写。写出了“我”看骆驼既看得(),又看得(),虽说觉得它长得丑,却()。

2、过去,过去,过去,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我也不会

做了。可是,我是

想念童年住在 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

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3、我地想,地写,又看见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的驼铃声。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 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

怎样的画面?(生描绘)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 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 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 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 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 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 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 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 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 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 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教学反思:

7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 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 教学重难点: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

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卡:

一、看拼音写词语。

jiāo cuî yîu zhì shā mî jì mî mián ǎo()()()()()shǎ shì páo zi tuï rïnɡ()()()

二、在课文中找出ABB式的词语写下来,如“胖乎乎”。、、、。

三、填空。

1、花开了,就像___________似的。鸟飞了,就像在___________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________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________的。读着这些句子,我的体会是:。

2、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丽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有______、有______、有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

课文还写了作者跟着祖父在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些都是童年游戏的内容,并不是真正的劳作。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_______,作者过着___________的童年生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

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 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 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 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教学反思:

8.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 赋、妨碍、厘米、羞愧、幸亏、驱逐、随心所欲、运转自如、绞尽脑 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尝试练习卡:

一、看拼音写词语。

pēi tāi huî huàn huá xiánɡ shuānɡ bì tiān fù

()()()()()

qǐ zhǐ chī mí lí mǐ xiū kuì xìnɡ kuī()()()()()qū zhú pî hàitáo qì fán ɡài()()()()

二、填空。

1、我的发现。我都飞,我对飞行是那样,只要,就 能。后来,我甚至学会了,在,在,在

和。我的身体是那 样,那样,凭着,似乎。

四、我的理解。

1、“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像()、()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句话里不乏有作者()的成分。

2、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联系上下文,说说老师为什么会误解“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是否有过童年的发现,将你的发现说给你的同桌听。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本文作者的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全文。思考:童年时“我”发现了什么?(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

(1)“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 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2)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3)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 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4)“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 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5)“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2.从“我”的发现过程中,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他善于观察,喜 欢问为什么,并有着执著的精神。)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试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师简介有关史料:

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 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 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 了生命。

(2)学生简介他们收集的资料。

4.通过学习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9儿童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 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 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尝试练习卡:

一、填空。

《我想》节选

我想把我自己

________春天的_________。

变________,_____________,变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为________和________,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会飞啊,飞——

飞到________的地方。

溪边

垂柳把__________当做________________,山溪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影给________________,钓竿上立着________________。

忽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地上___________鱼儿和笑声。

二、句子理解。

1、“不过,飞向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阳光从脚尖悄悄

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36(1)前一句描写了孩子读书的_________;后一句点明了他看的是名著《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2)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童年图,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 乐。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 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9 儿童诗两首(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你最喜欢哪首诗?为什么?

预设:《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童年美好幸福。表示动作的词既准确又形象,如“安、接、装、种、悠、长、望、飞”

《童年的水墨画》使我感受到童年快乐

3.小组内读诗,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五、感情朗读,背诵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儿童诗。

2.学写儿童诗

3.办儿童诗主题手抄报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二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教学目的:

1.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通过相互交流,感受童年生活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

4.打开学生思路,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教学准备:

1.《童年》歌曲。

2.能勾起对童年生活美好回忆的照片、物品。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情感体验。

播放歌曲《童年》。师: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 象和憧憬。让我们把童年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事说出来,和同学共享。

二、同桌间就近交流。

以同桌同学为一组,就自己的照片内容互相说说照片中相关的人和事,或者由一件物品引起的相关回忆。要求:口齿清楚,条理清晰,让对方听 了以后能明白说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全班汇报。

(1)在学生充分参与交流的基础上,让一对同桌同学到讲台前汇报。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台上的同学说说得是不是比较有条理。

组织学生评议。评议着重围绕是否有条理展开,同时,对是否恰当运用 礼貌用语和体态语也应予以一定的评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和 语言习惯。

(2)另请一对同桌同学汇报,除了上述要求外, 还要求讲得生动有趣。

学生练说,先后两次指名汇报,组织评议。评议时,以是否有条理和 是否生动有趣两点要求为侧重点,但应兼顾语言的规范性,以及听说

态度等。

四、自由组合,深入练说。

五、课外延伸,生活中说。

让学生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共同回忆自己童年发生 的有趣的事。

第二课时(习作)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 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师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 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 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 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②要符合我们生活的实际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

玩赛车,可以是捉迷藏,可以是异想天开做傻事„„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五、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

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

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各2 遍),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

2.积累名言警句。

3.激发孩子们课外阅读的兴趣,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学生自由阅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弄清他们交谈的内容。你对哪些话有同 感呢?在四人小组内,结合本单元的课文例子来讨论。2.学生汇报:略。

3.教师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独特发现与体会。师:你读本单元课文,还有哪些 发现,哪些独特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4.生再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5.教师小结:作者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我们读课文时,就要入情入 景,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本单元的每篇课文都 值得我们有感情的再读一读,请同学们选者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 的朗读。

二、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句子,读通顺、流畅。

2.指名朗读、齐读。

3.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背的句子多。交流评比。

4.谈理解:学生自由读背后,对句子会有体会,教师引导学生谈对句子 的理解。教师适当评价,不要讲得太多,学生有疑则答。在各小组交 流基础上,全班交流,弄懂大致意思即可。

5.生交流:我在哪里见过这些词句?我曾经用过这些词句吗?师生集体 评议。

6.诵读练习:这些句子能背了,能诵吗?引导学生诵读。

7.课外要求:课外看看这些名句出自哪篇文章,找来读一读。如“莫等 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满江红》,课外读一读《满江红》全 文。

三、课外书屋

1.教师诵读,激情引入:教师深情地朗读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童年》 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师:刚才的文章怎样?知道是谁写的吗?待学生回答,教师点明:这

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名小说《童年》。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童年》 这本书。大家有兴趣读吗?本周,我们将开展一个读书交流活动,主 要就围绕这部书来进行,现在我们就分头准备吧!

3.我们先集中看看这部书的精彩片段吧!老师用课件呈现《童年》的四- 五则精彩片段。

4.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5.待学生分头读书后,组织开展读书交流评比活动。注意引导学生从多方 面去交流收获与体会。如果学生没有这本书,交流其它反映童年生活的 书籍也可以。

教学后记:

第四篇: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备课及教学设计

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备课及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单元由《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这几篇课文和练习2组成。

教材分析:本单元安排的3篇课文为本册的“科技之光”篇。其中的《梦圆飞天》课文是一则通讯报导。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生动详尽地记叙了“神舟”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引导学生解题是感悟全文的开始。“梦圆飞天”即在飞天上面圆了梦。千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飞天”的梦想,希望能飞上太空,遨游苍穹,探索人类未知的奥秘。如今梦想成真,“神舟”5号发射成功,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宇宙飞船飞上太空,又成功返回,真正圆了飞天之梦。人们的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一篇短文两次写到我们中国人的“脸”。浩瀚的太空从此写下了中国人的名字,留下了中国人的脚印。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科学事业的历史跨越!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这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全文围绕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这一中心来安排材料。第一自然段通过地球与火星相比较得出“孪生兄弟”这一概念,从而推测火星上有水和生命存在。接着根据照片推想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然后阐述了为什么地球上能留下水并孕育出声明而火星却不能。《克隆之谜》介绍克隆的说明文,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教学理念:语文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能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查资料,升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理念:语文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能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查资料,升华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生字词,理解和掌握与课文相干的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神舟”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谈自己的感受。

4、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

5、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和掌握与课文相干的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场面,明白“孪生兄弟的含义。”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3、体会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教学难点:

1、体会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奇思妙想地说,丰富相关知识。

2、领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方法措施:

1、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气氛,尽兴尽情畅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以启发、讨论教学法为主,设计具体的教学思路。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教学准备:投影片、录音磁带、挂图等。课时安排:

5、梦圆飞天 3课时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2课时

7、克隆之谜 2课时习作二 1课时 练习2 2课时

5、梦圆飞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神舟”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画面,体会杨利伟发回的讯息以及对儿子说话的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感受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神舟五号飞天的资料以及自己感兴趣的航天航空的图片、资料。

2、制作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初知课文大意,了解作者的叙述顺序,知道课文描述了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的哪几个激动人心的画面。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梦吗?老师指着黑板中的一个“梦”字问?(1)你们一定有很多梦,你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圆了哪些梦吗?(教师板书:圆)

(神州五号、六号飞天,征服珠穆朗马峰、举办奥运会、举办世博会„„)

2、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我们的飞天之梦。

学生齐读课题,指导学生读出激动、骄傲的心情。

(2)这篇课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吗?老师相信大家读了课文一定能够明白的。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课文,第一遍读很重要,请大家好好地读,争取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2)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多读几遍,并在自己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自读效果。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出示带有多音字的词语和句子,指名读,相机纠正学生读错的音,齐读。

载(zǎi zài人航天发射场 人们的心弦绷(bēng běng)得紧紧的 大漠震颤(zhàn chàn)

向在太空中工作同行(xíng hang)们问好!

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cháo zhāo)终于成真了!

3、指名按段读课文。相机指导读通读顺句子,并随文交流个别词语的意思,如朝夕相处、待命出征、蕴含、直指苍穹、浩瀚、澎湃等词语的意思。

4、听了这遍读书之后,你们知道梦圆飞天的意思了吗?(1)指名说。中国人民做了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实现了。(2)文中有一句话准确地表明的题目的意思,请大家把他找出来。课件: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今朝终于成真了!(学生读)注意最后一个标点,再读一遍,(学生读)(3)读了这样的一句话,有什么感受? 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最后一段。

三、再读课文。

过渡:这篇课文就是写杨利伟叔叔实现飞天梦想的,请大家认真地默读课文,把令你印象最深的场面找出来,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画面。

2、初步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相机板书:送行——发射——问候——描述(太空景色)

四、指导写字。

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乳”、“划”,注意两个字的钩的区别,一个是弯钩,一个是斜钩。

2、学生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神州”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怎么样的顺序写的?

二、精读感悟。

(一)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5自然段,你从送行的场面中感受到什么?

3、交流发言,指导学生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人多壮观: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4、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5、杨利伟叔叔又是怎样的呢?(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6、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三、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最激动人心的时候马上就要到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即将载着中国人民的希望发射升空了,读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圈画下来,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3、交流发言

(1)指导读好“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一句想象当时的进展气氛。

(2)反复让学生演练“十、九、八„„点火„„起飞„„”读出现场特有的气氛。指名读,分角色读。

(3)播放发射录像,激发学生想象力。(4)再指导朗读,注意展开想象,读出气势。

(5)“一片欢腾,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这句话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读出内在的一层比一层更强烈的人的感情。

4、指导朗读杨利伟的话。

5、齐读第二部分。

6、课堂小练笔,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了,假如此时你就在现场,看着这激动人心的画面,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想些什么呢?请用几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交流,评价。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杨利伟发回的讯息以及对儿子说话的内容,感受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带给国人的无比喜悦和自豪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第三部分

1、请学生读第三部分。

2、杨利伟的话有两处。第一处是当飞船运行到第七圈,距地面343千米时,杨利伟深情地向地球发回的问候。“向世界全国人民问好!„„”读这段话时,注意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

3、指名读、齐读。

4、而最让我们大家感到兴奋就是在太空看到的景色和我们可爱的地球了!谁来读好这一节,向我们大家介绍介绍!1)、指名朗读,感受太空的神奇和地球的美丽。2)、交流自己知道的太空知识。

3)教师小结,激发学生爱学习、爱科学探索的热情。

5、齐读第三部分。

二、朗读课文最后一部分

指导学生读出自豪感。体会“终于”,体会今朝的成功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努力。

三、总结

课文学到最后,你想对杨利伟叔叔说些什么?对全中国的人民说些什么?对我们的同龄人说些什么? 试着写一写,然后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补充习题一、二、四。

2、搜集有关“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的资料在班级中介绍 板书设计:

梦圆飞天

送行----发射----问候-教学反思: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科学研究的志向。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弄明白把火星称为地球“孪生兄弟”的道理,并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把道理说清楚的。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在本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师板书“火星”,在群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相信火星是我们人类最为熟知的星星之一,谁来说说你对它的了解? 指名交流。

2、看来同学们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你们对探索宇宙奥秘的那股热情。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和火星有关的一篇课文,相信你读了以后,会更燃起你对宇宙的研究兴趣。板书完整课题。指名读,齐读。

解释破折号的作用。什么是“孪生兄弟“?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让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不懂的词语和句子。(3)边读边思考:课文为什么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孪生兄弟”?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本课中的生字,指名读,齐读。

区分“熔”和“溶”,根据偏旁让学生来说说这两个字的区别,并分别组词。

“挟”,注意读音,理解字义,并给其组词。(2)在书本上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3)出示本课的词语,指名读,齐读,交流自己所知道的词语的意思。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老师相机正音,指导读通句子。

5、交流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火星的哪些知识? 师相机板书:相似——有水和生命 水的来源

不同——留不住水——找不到生命?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能认识火星,了解火星,知道为什么要把火星说成是地球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对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热情。

3、感受科普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地球和火星的图片,认识它们吗?这颗是——地球,这颗是——火星。我们把这两颗星球称作是——孪生兄弟。

二、学习第一段。

1、过渡:那火星和地球这对“孪生兄弟”究竟哪里长得像呢?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它们像在哪里?(板书:相同之处)(学生交流,并出示:)

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2、能不能用你们的朗读让我们一下子听清他俩的相同之处。(1)自己试着读一读。(2)指名读、齐读。

3、同学们,你们瞧,这段话中,连用了四个“同样”,这叫什么?知道吗?(排比)。从这组排比中你看出了什么?(相似多)

4、难怪——(引读)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

(三)、学习第2——5自然段

1、随着探索的不断迈进,科学家果真发现这兄弟俩除了长得像,还有一个相同之处。你知道吗?(指名回答)你从哪知道的?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2——5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语句让你马上就知道了火星和地球上水的来源?请你把找到的句子划下来,大声读一读。

2、交流,出示句子

(1)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2)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

3、从这两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读出他们有相同处?谁来读读,让我们听明白。(指名读、齐读)

从这两个句子中我们知道它们的相同之处是——水的来源。(板书)

4、地球上有水,这已经毋庸置疑,但火星上曾经有水是怎么知道的?书上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1)难怪,人们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并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2)、科学家研究分析了火星的照片资料,发现火星上有干涸的河床,该河床宽达上百千米,远胜过今天地球上的亚马孙河。2004年3月以后,人类通过对火星岩石的钻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推断。

(出示火星河床图片)这就是火星河床的照片资料。谁能看着照片向大家介绍一下。

5、你说的真形象!都是说明火星上曾经有水,为什么一句中用推测,一句中用推断呢?

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我们来推敲一下。推测什么意思?(推测:根据事实想象。)

这里由什么想象出什么?(由火星和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想到火星可能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的存在。)

“ 推断”又是什么意思?(推断:根据事实得出结论。)再读读这段话,这里又是根据什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由干涸的河床和岩石钻孔分析推测并且断定火星上曾经有水。)

6、看,这篇文章用词多准确呀,正是有了照片资料和数据分析等科学证据,科学家们才能从推测走向——推断。

7、这是一篇科普文章,用词相当准确,请同学们读读这两句话,哪儿也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1)也许是持续了数亿年的彗星和陨石风暴,给兄弟俩送去了最初的水。

(2)与地球一样,火星上的水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来源。(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为什么要用上“也许”,“可能”?(这就是科学,它的用词一定是准确、严谨的,没有证据进行充足的证明时,就不能用肯定的语言来表述。)

8、科学是最严谨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9、那火星和地球上的水是怎么来的?有几种推测?(两种)第一种:课文哪几自然段描写的?(3——4)谁来读读。指名读 第二种情况是怎样的?谁来读读。(5)

10、请同学们再次读第3——5自然段,边读边试试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水的来历讲清楚。同桌之间可以讨论讨论。

11、指名说

(出示:陨石彗星(含水)—— 碰撞(家常便饭)

火山爆发 矿物(含水)—— 蒸气、雨水——湖泊、海洋)

12、指名说(学生讲到“家常便饭”时提问: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换一个词语来说?)

13、火星与地球不仅长得像,而且连水的来源都那么一样,所以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了。

(四)、学习6、7、8自然段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看到,在创造生命的历程中,火星、地球兄弟俩原本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他们几乎同时诞生,也都拥有能孕育生命的水资源,所以人们称——(再读课题),但后来兄弟俩命运却是截然相反。我们地球因为有水生机勃勃,而火星却一片荒芜死寂。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带着问题读课文6——8自然段,找出原因。

2、指名交流,分析指导

(1)原因:火星本身的致命缺陷:火星比地球小得多,对物体的吸引力也小得多

(2)找出具体描述的句子,读读,体会作者形象化的写法写出了气体脱离火星表面的过程。

如“大逃亡、裹挟着”赋予人的性格。

(一般用“集体大逃亡”“逃向”来形容什么的,体会说明文的生动、有一定的可读性。)

3、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

引导读句理解“然而„„”

4、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辨别“果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敞开着。

5、齐读第八自然段,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同样„„

有水和生命存在(水的来源)差异处

水没能留住 生命生存?(谜)

教学反思: 神奇的克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克隆的神奇之处,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2、了解一般说明文的方法,体会作者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感悟文本材料,体会作者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不懂的词语能通过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知道课文的说明顺序。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谈话:我们班上有的同学的家长的工作是和植物打交道的。在这样的季节里,也许你会看到你的爸爸妈妈把一种树接到另一种树上,这样的方法他们叫做嫁接。(师板书)。也许你还会看见过他在秋季把桂花树、石榴树的树枝埋到泥土下,第二年春季就把这些压过的枝条移到另一处栽种。他们把这样的方法叫做“压条”。(师板书)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又给了它们一个新名词,叫做“克隆”,(师板书)齐读。

2、师简介“克隆”。克隆是英语单词的英译。原意指幼苗或嫩枝以无性繁殖或者营养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指生物体通过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神奇的克隆”。板书完整课题,齐读。

那么,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呢?相信你读过了课文就能了解个一二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看清字形;(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检查自读:(1)出示本课生字

例 薯 嫁 菌 饲 率 诱 指名认读,齐读。

指导书写:例、薯、率,学生在书上描红临写。(2)出示组词练习

例()薯()嫁()菌()饲()率()诱()列()署()稼()茵()伺()卒()绣()(3)出示词语。

一模一样 繁殖后代 卓有成效 濒临灭绝 免遭厄运

3、指名分段读文,教师相机指导,要求达到读通读顺。

4、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出三点内容:(1)什么是“克隆”?(2)、“克隆”实验成功;(3)、克隆造福人类。)

2、通读全文,思考:克隆“神奇”在哪里?(从高等动物、植物、单细胞微生物及克隆在医学上的运用引导学生全面回答此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课词语。

2、继续熟读全文,课外查找有关克隆的资料,试着完成课外第3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克隆的神奇之处,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

3、了解一般说明文的方法,体会作者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克隆”的吗?

师相机板书:什么是克隆?克隆实验成功 克隆造福人类。

二、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上次我们说过,科普文章在叙述上最讲究的是准确和严谨。那为什么作者要从这则神话故事谈起呢?(引起读者兴趣,能让读者形象化地感知什么是克隆,对克隆有一定的了解?

2、过渡:形象化地感知什么是克隆还不行,我们还要明确地知道科学上的克隆到底是指什么,所以作者第二自然段马上从科学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什么是克隆。请同学们轻读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

3、指名说说什么是克隆?齐读相关句子,教师介绍:像这样说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的说明方法我们把它叫做下定义。板书:下定义。句中常常出现“就是”或“就叫”这样的词语。

4、学到这儿,我不禁要问了,既然克隆也是一种繁殖后代的方式,那为什么要说它是神奇的呢?读读这一段,高等动物最常见、最普遍的的繁殖方式是怎样的?(你注意到了文中的一个词吗?“一般”,也就是有性繁殖是一般的,常见的,而无性繁殖就是特殊的,不常见的,那当然是非常神奇的。让我们一起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

1、过渡:作者从科学的角度给克隆下了定义,使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克隆。不过这还不够,作者还找出自然界中的“克隆”现象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克隆。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3、交流。

(1)从植物、低等生物两个方面来介绍。(2)归纳说明方法: 分类别:分几个类别来说明。

举例子:比如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

4、齐读这两段。你还知道哪些自然界中“克隆”的例子? 指名交流。

四、学习第五段。

过渡:植物和低等生物的克隆本领先天具备,但是高等动物却不一样,他们的克隆相对更难,科学家们几经研究才有所成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1、指读每5自然段。

2、听完这一段的叙述后,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学习第六至九自然段

1、既然科学家们花费了这么多心血研究克隆,那么克隆到底能为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呢?课文中有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你能找到吗?(指名回答)

2、自由阅读课文第6~9自然段

想想你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或有自己的看法,边读边在书上做笔记。

3、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4、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事例。

5、展望前景

课文中只列举出了现在已知的一些克隆技术,但是关于克隆,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着我们去探索,它的魅力是诱人的,它的前景是无限广阔的。引读第9自然段。

6、齐读6至9自然段。

朗读后分析讨论课文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写克隆技术的诱人前景的? 交流归纳。

先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再分说:可以„„可以„„ 最后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总——分——总

六、总结全文。

1、学生朗读全文。

2、指板书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七、作业

1、《补充习题》

2、小练笔:假如我能克隆„„ 板书设计:

以„„ 总分总

教学反思:、神奇的克隆 什么是克隆? 无性繁下定义 植物 低等生举例子 克隆实验成功 高等生物

克隆造福人类 可以„„也可以„„还可

习作2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老师的批语,了解“眉批”和“总批”的内容及位置,读懂教师的修改意见,明确习作怎样才能做到有详有略。

2、通过阅读《拔河》这篇作文,再根据自己的拔河体验,了解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3、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积极讨论交流后,认真修改作文,并从中掌握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理解老师的“眉批”和“总批”的内容,按老师的意见修改习作。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拔河比赛,获得拔河比赛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情境渲染,明确要求

1、投影出示拔河情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2、学生交流拔河的过程,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来说。

3、教师导入:有一位同学也把自己参加过的一次拔河比赛写成了一篇作文,题目就叫《拔河》。这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来帮助他修改。

4、教师板书课题,提示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二、初读内容,查打缺点

1、学生自读《拔河》的内容,边朗读边找出这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2、学生联系自己的拔河体验,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班上汇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本上老师的修改意见,比较老师批语和学生汇报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修改作文的具体要求。

4、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眉批和总批,及时小结:眉批一般用以指出作文中字、词、句、段方面的缺点。

三、再读作文,明确改法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本篇作文如何修改,根据老师的批改意见,可用铅笔在文中作适当的批注。

2、引导学生讨论,同桌各抒己见,小组内交流。

3、教师点拨:写好《拔河》这篇作文,除了注意写清拔河前、拔河中、拔河后的具体过程,还要注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学生再次回忆拔河的过程,重点讨论第五自然段中场面描写的改法。

(1)学生读第五段,说说小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老师的修改意见,还要加些什么内容?

(2)如果你是一个摄像师,你一开始用的是远镜头,看到的是整个画面:两边的同学个个涨红了脸,弓着身子,紧紧地拉住绳子,绳子在双方同学的用力下,绷成了一条直线。就如文章中写到的(引读)。如果你把镜头推进,在你的镜头 里出现了哪几个表现突出的人物呢?

(3)学生回忆拔河过程,交流哪几个同学的表现最突出,是怎么表现的?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来说一说。

5、师生共同小结:在这篇作文中要侧重写好第一次比赛的场面,不仅要写出场景的气氛,还必须抓住典型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具体刻画,做到点面结合,文章才会生动、活泼、感人。

四、学生修改,誊写作文。

1、学生认真修改作文。

2、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尽量避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3、教师采用“对比评改”的方法,选择一篇较好的,一篇较次的习作,让学生讨论比较,从中获益。

4、学生自查自改,最后誊清。教学反思:

练习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学习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2、认识和熟记表现人的仪态的词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3、通过描红练习,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写水平。

4、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大家听。

5、学写钢笔字,会写“工“和“母”这样的字形。教学重点:

本次的语文与生活和口语交际是训练的重点。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回忆以前学过的表示“看”的词语和表示仪态的四字词语。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学习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2、认识和熟记表现人的仪态的词语,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教学过程:

一、练习第一部分“语文与生活”

1、导入。

汉语词语相当丰富,有时同样的或者相近的意思,往往可以有很多的词语供选择。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2、学习书中实例,感悟词语感情色彩差异。

(1)出示练习中的例子,问:小丽的爸爸给小丽怎样的建议?你怎样看待小丽爸爸的建议?(“紧盯”比“看”更显专注。)

(2)爸爸还说:同是“看”这个意思,还有很多词语可供我们选用。你能说说还有哪些词语与“看”有关吗?(瞅、瞪、瞥、瞧、视、望、睹、观、观察、浏览、收看、俯视、仰视、远眺„(3)、其实,尽管这些词语都有看的意思,但它们却不能乱用。教师示例:

①、她瞅了我一眼。

②、她瞪了我一眼。

③、她瞥了我一眼。

三句话仅一字之差,你从中可以分别读出什么?生说。

(4)教师小结:这些词语因为在感情色彩上有差异,所以不能乱用。另外,在表示“看”的这么多词语中,它们也有意思上的差异,有时也有固定的场合、固定的搭配。请同学们看看练习中的选择题,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填空。

填空后朗读,适时引导理解这些词语。

3、重点指导“瞻仰”一词。

我们登上中山陵,(瞻仰)了孙中山先生的塑像和陵寝。(1)、“瞻仰”是什么意思?

(2)、这儿为什么要用“瞻仰”这个词?(3)、你还能用“瞻仰”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4、有些词语中也含有与“看”意思相近的字眼,你能找出来一些吗? 板书:左顾右盼、东张西望、高瞻远瞩、睹物思人、一览无余、面面相觑、虎视眈眈、登高远望、极目远眺„„ 教师与学生互动商讨,了解以上词语的意思。

二、练习题第二部分“诵读与积累”

1、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成语,你能说出几个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神态等的成语吗?

2、学习新知识。

(1)学生自由读成语,要求能边读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的意思。(2)指名读,齐读。

(3)同桌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4)学生练习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风流潇洒:比喻人有才学,有风度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

气宇轩昂:形容气度不凡,精神饱满。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仪态万方:形容姿态、容貌等在众多方面都姣美无比。神采奕奕: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满面红光:形容人精神好,气色好。威风凛凛:形容气概威严,令人敬畏。相貌堂堂:形容人仪表形象好。一般用于男子。风度翩翩:形容人很有风度,举止洒脱。落落大方:形容人胸怀坦荡,举止自然。处之泰然:形容心情安定。

习以为常:习惯了,就把它当作平常的事。

(5)让学生想想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看到其中的一些成语你能否想起历史上的哪个名人?

风流潇洒、气宇轩昂——周瑜; 温文尔雅、风度翩翩——诸葛亮; 处之泰然——孔明(上演空城计)„„

3、练习。(1)自由练读。

(2)同桌的同学互相练背。

4、反馈。

(1)指名试背。(2)集体背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描红练习,提高学生的钢笔字书写水平。

2、激励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的奇思妙想说给大家听。

3、学写钢笔字,会写“工“和“母”这样的字形。教学过程:

一、练习第三部分“写好钢笔字”

1、审题。

指名读题目,弄清要求。

2、指导。(1)指名读句子。

(2)我们在描红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一要注意字的笔顺,二要注意每个笔画要一笔成形

3、练习。

(1)学生各自在书上描红。(2)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

(1)展示描红好的同学的字,并进行表扬评点。(2)指出存在问题,进行矫正练习。

二、练习第四部分“口语交际”

1、审题。

(1)谈话揭示话题:畅想未来世界。(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教师范说《未来水世界》的故事,以此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大门。(2)儿童是最具想象力的。那么在你的头脑中,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未来的科技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未来的衣食住行又会是什么样子?请你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一两句话简洁明了地告诉大家。(3)学生自主想象,并写出小组内汇报提纲。小组成员间各自汇报所列提纲,相互给予指导。小组讨论。

小组选一代表作汇报。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

3、作业:小练笔:《畅想未来》,也可以自己命题。

三、练习第五部分“学习毛笔字”

1、明确本次练习字要求。(1)观察两个字“工”和“母”

(2)说说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师边板演边讲解书写要点。“工”字略扁,上面一横左低右高,一竖稍向左倾,下面一横比上面一横要长。

“母”字的字形略呈斜势,但体科而心正,以第二笔横折钩作为其支撑。横折钩的“钩”要弯在中心线上。横折在折时要向右作一长点。中间的一长横要注决呈左低右高之势。(4)学生试写,教师随机指导。(5)作业:练一页毛笔字。教学反思:

第五篇:2011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2016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走进西部

单元目标:

1、了解西部,热爱西部,立志建设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历史文化,昔日的繁荣辉煌,今日正在开发)。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4、了解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以及借物喻人的写法。

1、草 原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3、了解景、事、情交融的写法。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学习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学习生字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草原的景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大家的想象很丰富,那么草原是不是就像我们想象的一样呢?请听歌曲《天堂》,边听边欣赏画面。

草原真是人间天堂啊,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来一次“草原心灵之旅”吧。

2、简介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习生字词;

2、轮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2、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四、研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画面,听完后,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2、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之中。自由读文,画出你觉得写出草原美的句子,谈感受。

3、学生自学。

4、交流汇报。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么”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高远辽阔的意境。(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3)指导朗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借助画画的体会或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想象“绿色渲染”“墨线勾勒”的景象。

(2)理解“翠色欲流”。这个翠应该更多一些鲜亮„„绿得丰富、绿得饱满、绿得厚重,这就是翠色欲流,再读这句话,想象是怎样的画面?

(3)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草原鲜亮,充满生机。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联系前文,体会意境;

(2)指导朗读。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

①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样的心情。

(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联系生活经验谈)

5、天空赋予草原明亮的色彩,小丘赋予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是赋予草原生命的活力,难怪,老舍先生这样写——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置身这里,他不仅发出这样的感慨——“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五、作业

1、抄写课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2、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抓住关键的词句,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2、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情谊。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草原风光美”。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

2、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重点理解“洒脱”: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

4、能否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2)出示课件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3)有感情地朗读。尽情联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四、总结写法:了解景、事、情交融的写法。

五、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板书:

练习设计:

一、阅读理解。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使人惊叹,()叫人舒服,()愿久立四望,()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清新()明朗()翠色欲流()

3、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的写法,你能仿写一句吗?

4、这段话中的“绿毯”是指(),“白色的大花”是指(),“中国画”是指()。

5、请写出一首描写草原的诗词:

二、仿照《草原》的写法,向内蒙古的小朋友介绍自己家乡的美丽景色。

三、以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各仿写一句。(1)、我们望见了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河!(2)、连骏马和大牛都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2*、丝 绸 之 路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3、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或其他渠道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学习难点:丝绸之路的价值。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2、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3、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中国使者称它为什么呢?画出句子。

3、汇报。

4、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5、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中国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

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四、延伸“丝绸之路”,领会现代意义。

1、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伟大的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练习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摹写句子:

(2)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3、白 杨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疆”字的写法,提醒学生不要丢了“土”,并且要与“僵”字区别。“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轮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标出。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2、细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只要求学生简单回答。)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描述: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比一比,哪个句子更好,为什么?)a)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b)白杨树很直。

▲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大挺秀)

▲启发学生抓住“不管„„不管„„总是„„”体会白杨坚强不屈的特点。▲指导练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完成小练笔: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带到艰苦的地方去呢?

(二)学习爸爸第二次沉思的内容。出示课件: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鼓励学生针对这段话大胆质疑。

2、归纳学生的质疑难点并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解疑难。

3、学生交流讨论。

4、理解爸爸的心。

(1)出示“心”在字典里的两种解释:①指心脏。②指思想、感情等。

(2)请学生为文中“爸爸的心”选择正确的解释条后用“心”字来扩词,老师相机板书:心情、心思、心愿。

(3)学生用上“心情、心思、心愿”这三个词来领悟“爸爸的心”。(4)老师小结:

三、想象拓展,布置课后小练笔

1、大胆想象四十年后,当年的爸爸如今的爷爷的第三次沉思。

2、布置小练笔:同学们可根据以上的设想大胆展开想象,完成小练笔作业《第三次沉思》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1、填空。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一棵高大的白杨树”实际上指的是();“几棵小树”指是();“风沙”指的是()。

2、下面哪一组没有错别字,在后面打“√”,在错字下面画“

”,改在括号里。(1)混黄一体

高大挺秀

茫茫戈壁

()(2)风砂雨雪

界限清析

飞快闪过

()(3)抚模孩子

望着窗外

一丝微笑

()(4)陷入沉思

举着雨伞

新疆戈壁

()

3、选词填空。

分辩

分辨

(1)到处浑黄一体,很难()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2)他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从不()。

顽强

坚强

(3)遇到困难要(),不要被困难吓倒。

(4)在激烈的比赛中,他()拼搏,终于夺得了冠军。4:1.写近义词 介绍()

抚摸()

分辨()

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 清晰()

动摇()

软弱()

消失()

5、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句话。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重点: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学习难点: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2、指名谈拉萨印象。

3、(课件展示拉萨,师简介拉萨概况)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整体感知: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

四、直奔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

1、学生自学勾画。

2、小组讨论交流。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1”。(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2)体验困难:(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①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引读: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引: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生读)但是,这群勇敢坚强的青年突击队员是不会放弃的,因为他们心中装着一个坚定的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生读)

2、研读“困难2”。(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2)体验困难:

①会出现怎样的恶劣天气,想象工人们在这样恶劣的天气面前可能会怎样?

②想象工人背着氧气瓶在隧道里工作是什么样?

引读:胸闷,头痛,呕吐,四肢无力„„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多么可怕的难关

啊!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读)但是建筑大军硬是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低下了高傲的头。因为他们牢牢记住全国人民的心愿——“把铁路修到拉萨!”(读)

(3)克服困难: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引读: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

六、作业:继续搜集修筑青藏铁路的资料。附板书:

作业设计:

一、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装()裹

严阵()()

不()而()

始()不()

()()车薪

七零()()

废寝()()

()以继()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2、青藏铁路这条“

”在不断向前,向前,拉萨已经遥遥在望„„

三、品味探究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正在修建的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关键是控制温度。科技人员指挥突击队员,往刚刚凿开的隧道洞壁喷 13

射混凝土。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风火山,这座万年冰山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给筑路大军来了一个下马威!但是,这一切难不倒我们的筑路大军。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1)从“确实”这个词我体会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终于”这个词我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两段话主要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三(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的的确确不简单;筑路大军找到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是非常困难的。(2)拟人。运用这种写法写出了万年冰山是很难攻克的。(3)写筑路大军历经艰难攻克在冻土里喷射混凝土的难关。

习作·口语交际一

学习目标: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表达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重点: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学习难点: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口语交际 学习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大中华》。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二、出谋划策,建立联系。

1、走出我们现有的空间,走进更广阔的世界,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你们想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吗?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吗?今天我们就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

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建立联系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我们怎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联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呢?请大家出谋划策。

4、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5、学生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方式:网络、报刊、杂志、各类书籍、电视栏目„„

三、集思广益,开展活动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3、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教师适时点评并板书:

(1)你们的策划让人感动,看,有充满关怀的资助活动,有情真意切的书信往来,有简洁流畅的情况介绍,有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还有方便快捷的网上交流„„

板书:资助活动 书信往来 情况介绍 联谊活动 网上交流„„

(2)每一项活动的开展,都蕴涵着同学们的想法和思想。但是每一项活动都应该有其可行性,请你就自己活动设计的可行性方面来谈一谈。

学生交流活动设计的可行性,对其他同学进行启发。

(3)面对不同地区的小伙伴,我们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事呢?

4、学生自由交流。

四、课外延伸

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第二、三课时

学习要点:习作

一、回忆格式,明确写法

1、交流书信的写法及格式。

2、学生自读教材第二自然段。

3、你认为重点应该放在哪个部分?

4、在上节课的口语交际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并作出精心的策划,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想法,就必须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写。

二、尝试习作,发表见解

1、学生自己写信。

2、教师巡视后也与学生一起写作。

三、交流赏析,学会评改

1、教师根据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全班同学互评互改。评价方向:

2、教师把自己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请学生作出评价,并与学生的习作进行对比,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结合评改中的出现的典型问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4、小组交流评改。

5、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

四、学写信封,鸿雁往来

1、同学们不仅精心策划了“手拉手”的活动,还认真写出书信。大家想结识远方小伙伴吗?那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些信寄给远方的小伙伴。

2、学生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初步感知信封的写法。

五、总结

回顾·拓展一

学习目的: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并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

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5、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

学习重点: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地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学习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词语盘点、交流平台

一、复习“词语盘点”的词语。

二、交流平台。

㈠ 内容回顾,资料交流。

1、教师用课件展示本组四篇课文内容,并配以旁白:在近两个周的时间里,我们

与蒙古族同胞共话夕阳,我们走进了古老苍凉的雪域高原,观赏了风沙漫卷的茫茫戈壁上顽强生存的白杨。驼铃声声的丝绸之路,西部的旖旎风光还历历在目,西部建设者可歌可泣的故事还萦绕在我们脑际。相信你们收集到的资料更多,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图文资料,并谈谈自己对西部的感受。㈡ 回顾课文内容,揣摩写作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草原》和《白杨》,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点评。㈢ 畅所欲言,尽情交流。

1、在学习中你一定还有其他的收获,也可以同大家交流交流。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在课内外学习和收集资料中的一些感受,谈自己在学习上的收获。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

一、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然后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请学生把课前收集的一些古诗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互相激励和启发。

3、建议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4、安排时间让学生把喜欢的古诗或诗句摘抄到积累本上。

三、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故事,想想讲了什么,故事的趣在何处?

2、交流:

3、分组讲讲你课外收集到的趣味语文故事。然后把评出的最有趣的一个故事推荐给全班同学。

4、全班交流学生推荐的趣味语文故事。

5、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谁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6、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第一单元练习一

教学目标:加强基础知识,巩固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修辞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对词语的运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积累了不少词语,学了许多内容,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

二、以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各仿写一句。(1)、我们望见了一条明如玻璃的带子——河!(2)、连骏马和大牛都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

三、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装()裹

严阵()()

不()而()

始()不()

()()车薪

七零()()废寝()()

()以继()

四、选词填空。

分辩

分辨

(1)到处浑黄一体,很难()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2)他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从不()。

顽强

坚强(3)遇到困难要(),不要被困难吓倒。

(4)在激烈的比赛中,他()拼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五、课内练习:1.写近义词 介绍()

抚摸()

分辨()

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 清晰()

动摇()

软弱()

消失()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特别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近义词和反义词的理解。

下载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 会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16个生字,能用这些字组词,能说出生字在课文中的意思,能读写本单元课文中的7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古诗词三首》向我......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资料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资料草铺pū  亡wú赖    剥bāo开  系jì红领巾店铺pù  死亡wáng   剥bō削   系xì铃铛还hái有      载zài满清平......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备课老师: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7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词。 2.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有关知识。 3.借助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合集5篇)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静心倾听。(7分) 请你静下心来,仔细听老师读两遍短文,然后完成下面的题目。 1.短文按顺序写的。 春天,最美的时间是___________,最美的景物有___......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是“难忘童年和童年趣事”......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童年的回忆 1. 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暖到你心窝,童年似一杯淡淡的茶,让你回味;童年似暴风雨的彩虹;五颜六色,炫丽无比;童年又似那晚霞后的余光,那么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