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教学难点
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了解孔子。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试着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时习之。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掌握课文的大意。
3.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问难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掌握课文的大意。教学难点: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问难的优秀品质。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这是孔子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列子•汤问》中的《两小儿辩日》。
二、展示目标
三、自主学习
1、自学生字词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孰为汝多知乎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读文言文 1)自读课文
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2)指名读。(老师指导)3)集体齐读
4. 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预设:汤:热水 去:距离 以:认为 东:向东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四、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2、教师点拨总结
3、思考问题
1)、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两小儿观点不同,各有什么依据?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视觉)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触觉)3)、从他们的辩斗中能看到什么?
两名小孩都善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和创新。
4)、作为裁判者的孔子怎样判决的?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治学态度? 3. 我们应该学习文中的人物什么精神品质?
两小儿: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孔子:(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课堂小结
本文采用了“问答式”的对话来表现人物并阐明道理,作者将抽象的自然现象生动具体的语言和巧妙地比喻讲述出来,表现出两个小孩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六、作业布置
课文背诵及注释
七、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日初出
日中
孩子甲: 车盖(大----近)盘盂(小----远(视觉)
辩斗
孩子乙:沧沧凉凉(凉----远)探汤(热----近(触觉)结论:孔子也不能决也
八、课堂检测
一、生字注音 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孰为汝多知乎()
二、解释词语
辩斗: 去: 以: 日中: 及: 探汤: 决: 孰: 知:
三、翻译句子
1、“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3、“孰为汝多知乎?”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
计
www.5y
kj.co
m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课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www.5y
kj.co
m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
计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题,解释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读通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画出来。
2指名分小节读,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语句。
3学生齐读。
三、精读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练习朗读文。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4背诵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文
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引导学生结合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做评委,结合学生的评议,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机点拨文所蕴含的道理。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第五篇: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小学的文言文教学是要让学生接触一下文言文,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这种与白话文有着比较大的差异的汉语表达方式,为中学的文言文教学起到铺垫的作用。小学生在刚刚接触文言文时,由于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文言文的实词和虚词完全不了解,妨碍了学生比较顺利地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尝试采用文白对读的方式教学《两小儿辩日》,即引导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再读文言文原文,最后文白对读。这样做的想法有两点:1. 降低难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先读白话文翻译,就可以在读文言文时做到对其内容一读就懂,化解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点,使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难学,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2.强化对比,便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感性认识。同一个故事内容的两种表达方式有很强的可比性,学生在对读中淡化对课文内容的关注,而重点关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从而更直接地感受、了解文言文本身。
这样就把学生读懂文言文的过程变成了接触、感受、发现文言文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层面,也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三个生字,“盂”“沧”“汤”;
2.能正确、流畅、富有韵味地朗读课文,在文白对读中了解课文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的一些特点;
3.阅读科普文章,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1.电子课件;
2.课文《两小儿辩日》的白话文翻译;
3.介绍相关科学知识的文章《〈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这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以前。故事的主人公是两个不知名的小孩儿。
板书课题,指导“辩”字的字形字义。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阅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
1.读通白话文课文
既然是辩论,就要了解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是怎么辩的,也就是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是什么,辩论的结果是什么。请你快速读课文,把它读得正确、流畅,自学不认识的字。
(学生练习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自学生字词。)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
2.理解故事内容
两小儿为什么事而辩?
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出示车盖、盘和盂的图片,让学生比划一下两者的大小。)
指导学生练习朗读第三、四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的语气,并练习背着说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依据。
练习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笑”是一种什么笑?
3.练习表演,强化故事形象
教师扮演孔子,两名学生扮演两小儿,表演这个故事。
三、阅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这篇白话文《两小儿辩日》记叙这个故事用了200多个字,其实它是一篇古文的翻译。古人写文章是用文言文,那么,用文言文记叙这个故事用多少个字呢?只用117个字。我们来看看古人用文言文是怎样记叙这个故事的。
1.读通文言文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请你自学5分钟,把这篇文言文读下来,再对照刚才发的译文,了解文言文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自学、交流。)
指名读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一句一句地读,学生说出每句话的意思,练习朗读,并说出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读文言文要读出它的韵味,关键是注意断句和语气。
范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指导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读出文中的语气。
3.文白对读,背诵课文
教师一段一段地读白话文《两小儿辩日》,学生读或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
四、交流学习感受
我们学习了白话文《两小儿辩日》和文言文《两小儿辩日》,你觉得读文言文和读白话文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感受。
五、拓展学习相关内容
1.介绍孔子
出示孔子画像及生平,出示孔子格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阅读科普文章
指名读《〈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一文,请学生简要说说两个小孩分别错在哪里,教师用电子课件演示相关的科学知识。
3.你还喜欢这两个小孩吗?说说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把课文背熟,用自己的话为爸爸妈妈讲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