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新人教版
23* 三顾茅庐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大家可能早已看过,其中就包含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本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现在,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进今天的课文情境,重温一下那震撼人心的场景。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2)背景链接
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之际,他看到蒙古贵族统治者的专横残暴,饱受了民族压迫的苦痛,所以他尊崇继承汉室的刘备,是有政治用意的;何况自南宋以来,民间艺人的倾向就是尊蜀抑魏,他也不能不受到影响。处在他的时代,他的这种倾向是很自然的,也毋须加以指责。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2.生难字词
(1)字音 纶巾(guān)殆(dài)拜谒(bài yè)....(2)词义
【拜谒】 拜见;瞻仰(陵墓、碑碣)。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贯,贯穿,进入。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快速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理清课文脉络。
三顾
茅庐两次拜访没见到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上路前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 的鱼水情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
过人的军师,留下一段佳话。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明确:(1)上路之前: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对比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2)见面前:从“下马步行”“徐步而入”“拱立阶下”“又立了一个时辰”等重点细节描写可感悟到刘备对人才的敬重和求才的虔诚。
3.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明确:诸葛亮与刘备见面后谈论天下大事,让刘备顿开茅塞。“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等对话描写与文中议论均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步骤四 深层探究 质疑问难
1.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谁?为什么?
明确:诸葛亮。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2.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什么计策?
明确: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三顾茅庐》是篇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赞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以及诸葛亮的雄心大略。
2.拓展延伸
诸葛亮出山后,为蜀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明确: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这些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料事如神、胆大心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三顾茅庐 罗贯中
前两次:拜访——没见到 第三次:拜访——如鱼得水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建议让同学们课后读一读三国故事,在班里开场三国故事会,希望以本课为契机激发学生读三国的兴趣,再利用阅读课,指导学生用读本课的朗读方法去读《三国演义》。
第二篇: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3三顾茅庐教案
23* 三顾茅庐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2.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课堂讨论探究、研读领会三顾茅庐中人物的精神品质。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人物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学习刘备的诚心、虚心、礼贤下士的可贵品质。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历史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二、资料助读
1.刘备(161~223),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2.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1.学生自读课文。2.师生共同正音。拜谒(yè)
侥幸(jiǎo)
拱立(ɡǒnɡ)
半晌(shǎnɡ)....纶巾(ɡuān)鹤氅(chǎnɡ)末胄(zhòu)愧赧(nǎn)....谬举(miù)迄无所就(qì)箪食壶浆(dān)...
3.学生积累词语。
如雷贯耳:意思是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寻求有才德的人。
箪食壶浆: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四、引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回答下列问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请你告诉我,你从题目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明确:主要内容: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辅佐大业。
2.刘备前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能成功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明确:能成功。之所以三请能成功靠的是诚心诚意,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师。
五、合作探究
3.再读课文,从总体印象上说说你了解到的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淡然处世、不慕荣利、雄才大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三顾茅庐,留下一段佳话。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刘备是如何体现诚意的。
第2课时
一、导语
上一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弄清了刘备用诚心感动了诸葛亮,三顾茅庐终于见到诸葛亮,还请诸葛亮出山为其效力,接下来继续分析文章内容。
二、合作探究
学生三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发言。1.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1)体现在语言上:
张飞嚷道: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刘备生气地说:“……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
从刘备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2)体现在动作态度上: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
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睡觉,所以尽量放轻脚步,缓缓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并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2.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他得到诸葛亮的辅助了吗?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明确: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三、品味文章语言特点
3.“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见青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这句话用一个词语怎么形容?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把刘备听到诸葛亮的分析后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喻成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拨云见日)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围绕刘备的“诚心诚意、尊重他人”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来谈即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袁枚《随园诗话》曾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波澜横生,令人欲罢不能。然而,这仅仅是《三国演义》这部近八十万字巨著中小小的一角。当你了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智者诸葛亮;当你认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曹操;当你同情“既生瑜,何生亮”的大将周瑜时,你才会真正明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句诗中所蕴含的落寞与安然。请同学们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再读《三国演义》,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六、板书设计
第三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理解重点文言字、词、句的含义,培养文言语感。
(2)积累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3)理解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复习,积累文言词语 及名句 ,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拓展迁移,提高赏析文言阅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教学 重难点
重点:(1)理解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2)积累古诗文名句,背诵精彩句、段。
难点: 把握文章内容,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自主复习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复习课
谈话导入
展示目标 1.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广阔的历史舞台上,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当中有能征善战的武将,有足智多谋的文臣,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段段灿烂的乐章,创作了一篇篇感人的作品。这节课我们复习第六单元的三篇史传文学,让我们跨越时空,与古代圣贤作心灵对话,感受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从这些“千古风流人物”的身上汲取前进的动力。
2.展示本课复习目标
听、思、明确本课的复习目标。
自主复习
提示:因为本单元知识量大,知识点集中,向学生布置自主复习的任务。明确复习任务为梳理文言基础知识,具体包括:重点实词、虚词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句子翻译、名句积累等。
投影出示练习题:
学生看投影并思考回答
提示:自主练习题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基础知识题,需要学生强化记忆。讲评时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要求学生把出错的环节重点记忆,归类整理。
合作探究
投影出示问题:
分析归纳《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三篇史传的主旨立意、人物形象、写作特色。
教师巡视并参与、指导部分小组的讨论,了解学情,进行调控。学生小组讨论理解内容,进行主旨、人物形象、写法特点的概括,充分讨论后,小组代表进行归纳。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引导、订正。
展示交流
1、主旨立意:
1、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着力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力统治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2、文章在人物对话中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3、在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学法指导:归纳主旨是在借助注释,联系背景的前提下,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局部剖析进行概括。
2.分析《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陈胜: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敢于斗争,有志有谋。
唐雎:有胆有识、沉着镇静、不畏强暴、机智果敢、据理力争。
诸葛亮:远见卓识、足智多谋、运筹帷幄、雄才大略、鞠躬尽瘁,是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学法指导:分析人物形象是在了解作者对文中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提炼。
3.总结《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出师表》的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陈涉世家》: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故事情节完整,语言简洁富表现力。
《唐雎不辱使命》:通过对比、衬托、人物对话,突出人物性格,《出师表》:议论、叙述、抒情水乳交融;语言质朴、恳切、精练。
学法指导:总结写作特色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欣赏,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
学生明确
圈点勾画
记笔记
拓展迁移
总结反思
循序渐进,学有所获,让学生就本节课的内容、写法及感悟体验等仿照例句进行归纳,总结,反思,评价。(可以谈学习本文后从人物身上学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主观看法或体验,引导生从杰出人物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例:陈胜少有壮志,不甘平庸,后来终于成就大事。可见,小时候养成的个性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唐雎智勇双全,谱写了一曲以弱胜强的赞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应该运用我们的智慧战胜困难,获取成功。
《出师表》一文总结了蜀汉得以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在于君王的“亲贤臣,远小人”。国家的振兴离不开众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要做国家建设的“贤人”。
小组讨论后各抒己见,交流有关学习本文的收获。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本单元重点语段及五首宋词。
2、推荐阅读名着:《三国演义》。背一背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学计划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教学计划
单元内容:本单元课文以史传文字为学习重点,所选的大部分是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客观记录和描述。希望学生能从历史英雄人物身上吸取正能量。
学习要求:学习本单元,应指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引导学生同古人作心灵对话,理解他们特殊的思想情感,领会中华民族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后已”的传统精神。
写作技能:
1、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引导学生“反观自我”,在课文学习中对自己的作文实践进行有效的反思,把自己的作文作为思考对象,对比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运用反思策略,对自己的写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作品意识;
2、运用“作文修改卡”反思作文教学策略反思,作文修改是一种注重作文行为的深度反思,它能将作文反思转化为行为,它能变思考为技巧,有利于学生策略性作文。具体做法:A、学生根据教师批改和评讲要求,确立的优点和弱点所在;B、将的优点和弱点复述给同伴听,并要求同伴提看法与建议c、记录同伴对的反应;D、认真思考同伴的看法和建议,并修改或重写;E、思考同伴和老师的建议有无被采纳,为什么?F、将新交给同伴讨论,对比原文讨论得失。
3、在学习英雄人物的同时将读、写、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全面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写作主题:激起学生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景仰、渴慕之情,培植理想主义信念和远大抱负。
练笔活动:、学习《陈涉世家》,对陈胜做个客观的评价,谈谈你所认识的 陈胜。
2、学习《唐睢不辱使命》通过人物对白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你身边同学中谁的语言最有特色,写出来吧。
3、“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学习《唐睢不辱使命》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运用对比手法写写你身边的二三个同学,让他们的形象互为衬托。
3、结合本单元课文中出现的人和事,搜集相关资料,对各种具有丰功伟业历史风流人物进行分类;分类后对你最喜欢的风流人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并把他整理出来,向全班同学介绍这一风流人物,当然也可以写写你现实生活中在某方面堪称“风流”的平凡人物。
本单元作文参考题目:
《陈胜的故事》、《我的同桌》、《我的一家三口》、《真正的男人
》、《女中豪杰
》
第五篇: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试卷
第一部分:
1、下列各组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如今婶娘既知道了,我倒要把叔叔搁开,少不得求婶娘好歹疼我一点儿。
B、今番已经十数日不见送来,今日是个闲遐日头,因此下来取讨。
C、白发老大娘瘪着嘴笑着说:“她不会说话,同志,不要和她一样呀!”
D、在这段海明威苦心经营的对话中,最动人之处在于,医生反复地解释,说不出口的歉意溢于言表,而亨利却无动于衷。
2、试根据人物的语言,说说人物性格。(3分)
⑴只见他娘子说道:“你又糊涂了!说着没有米,这里买了半斤面来下给你吃,这会子还装胖呢。留下外甥挨饿不成?”
⑵(凤姐)因又说道:“看着你这样知好知歹,怪不得你叔叔常提起你来,说你好,说话明白,心里有见识。”
⑶李逵看着宋江,问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
3、下面各项叙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我国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红楼梦》一书又名《石头记》,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
B、《李逵见宋江》记叙了李逵见宋江的过程,刻画了一个该爱则爱,该恨则恨,该怒则怒,该骂则骂,质朴纯真的莽汉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宋江的仗义疏财的性格。
C、《山地回忆》中塑造了一个爽快率直、质朴善良、勤劳能干的女孩子形象,高度赞美了在浓厚时代气氛下人民大众与革命者之间的血肉情谊。
D、海明威是英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
4、综合活动:(6分)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民风民俗,不仅可以表达愿望,抒发感情,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如维吾尔族的歌舞,白族的泼水节……这些民风民俗不仅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而且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瑰宝。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为“家乡习俗论坛”。试完成下面的练习。
到民间采风,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新发现吧!下面就请带我们走进你的家乡。
(1)走进家乡名胜古迹:假如在这次活动中你被选为“走进家乡名胜古迹”活动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渎本,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请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给这个读本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书名。
读本书名:《 》
活动过程:
①
②
③
(2)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让它走出家乡,名扬天下。
特产名称:
广告词:
(3)探寻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展示你组探寻的收获。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
5、口语交际:(4分)
根据提供的情境,按要求答题。
⑴某班同学就“开卷是否有益”进行着热烈的辩论,正方主辩围绕“开卷有益”的观点进行了论辩。假若你是反方主辩,那么,你确立的观点应该是“ ”。请围绕你的观点写出两条理由。
①
②
⑵当你接过正方话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在阐述观点前应该有几句恰当的话,请写出这几句话为。
6、连线表示对联和所题的对象的对应关系。(3分)
①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a杜甫
②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b屈原
③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c蒲松龄
④草堂留后世;诗圣著春秋 d、欧阳修
⑤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e、司马迁
7、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横线上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2分)
影评的任务,就是要评析影片“好看”在哪里,影片有哪些独特之处;对不成功的影片,则要指出它的缺陷在哪里。
A.对影片低劣的质量,也要敢于批评、剖析
B.还要敢于批评、剖析质量低劣的影片
C.对质量低劣的影片,也要敢于批评、剖析
D.还要敢于批评、剖析影片低劣的质量
第二部分:
(一)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必?”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敝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恐不能秘之()
②待尔成人,吾授也()
③不盈期月()
④更祝版()
9.下面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七岁善书”中的“善”应选择的一项是()(只填序号)。(2分)
善(shàn):①好,好的,善良的。《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常善不遗匹夫。”②友好,亲善。《战国策·秦策二》:“齐、楚之交善。”③善于,擅长。《史记·孙膑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④爱惜。《荀子·强国》:“善日者王,善时者霸。”应答之词。表示同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曰:‘善。’乃南征。”⑥副词。好好地。《左传·昭公十三年》:“子善视之。”
10.“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中“语”的意思与下列句中“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其夫呓语。
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此子必蔽吾名。
译文:
12、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4分)
原因:
认识:
(二)简妮的项链
[美]比利·拉芬特
简妮跟着妈妈站在超市付款的队伍中,她还有一个星期就满五岁了。这个有着一头漂亮金色鬈发①的小姑娘,心里有个什么样的生日愿望呢?是拥有那串躺在粉红色盒子里的珍珠项链吗?它静静地闪耀着柔和的光芒,在简妮的眼中,真是美丽极了。
“妈妈,我可以把它买下来吗?我真是太喜欢它了。好吗,妈妈?”简妮拉着妈妈的手,歪着小脑袋瓜望着她,一双美丽的眼睛充满了企盼②。简妮的妈妈拿起盒子迅速地瞥了一眼盒底的价格牌,沉吟③片刻后对简妮说:“这串项链卖一元九十五分,如果你真想得到它,那你得多干些家务活才行。你的生日快到了,你外婆也会给你更多的零用钱,凑足了,你很快就可以拥有它了。”
也许小简妮太想得到那串项链了,一回家她就把她的储钱罐掏空,数了数,只有17分。晚饭后,当她做完了额外的家务活,就跑到邻居麦克金斯叔叔那儿询问是否可以帮他采些蒲公英换得十分钱。
不久后,简妮终于得到了那串梦寐以求④的项链。她戴上它在大镜子前照来照去,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跟妈妈一样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她几乎任何时候都戴着它,睡觉时也舍不得取下来,只有在游泳或是洗澡时才不敢戴,因为妈妈叮嘱过简妮,万一把项链弄湿了颜料会把她的脖子染成绿色。毕竟,那不是一串真正的珍珠项链。
简妮有一位十分爱她的爸爸。每天晚上当她准备睡觉时,他总会停下手头的事情走到楼上她的房间给她讲故事。
有一天晚上当爸爸给讲完故事后问简妮:“你爱我吗?”“当然爱,爸爸。你知道我很爱你。”
“那你可不可以把你的珍珠项链给我?”“不,爸爸。我不能给你我的珍珠项链。但是你可以把我的‘小公主’——那头有粉红色尾巴的小白象拿去,你还记得吗,爸爸?‘小公主’是你送给我的,你知道在所有玩具中我最喜欢她。”
“算了,亲爱的。爸爸不需要你的‘小公主’。晚安,简妮,爸爸爱你。”他在简妮的脸颊⑤上印了一个吻,然后静静地关上了门离去。
一个星期后,同样是在讲故事时间结束时,爸爸再问她:“简妮,你爱我吗?”“爸爸,你知道我是爱你的。”“那你把珍珠项链给我好吗?”“不,爸爸。我不能给你我的珍珠项链。但是我可以把我的婴儿娃娃给你。它还很新,是我去年生日得到的礼物。你还可以把她的小睡床也一起拿去。”“不用了,简妮,你还是留着她陪伴你吧。睡个好觉,亲爱的,爸爸爱你;”跟往常一样,他照例在简妮的脸颊上亲了一口后离去。
又过了几天的一个晚上,当简妮的爸爸踏进她的房间时,惊讶地发现简妮盘着双腿坐在床上,脸颊微微颤动,泪珠无声地滑落下来。
“怎么了,简妮?发生什么事了?”简妮没有说话,一直攥⑥着的小手张开,手心里是她那小小的珍珠项链。“拿去吧,爸爸,这是给你的。”她那小身子还在轻轻的颤抖。
简妮的爸爸眼眶不禁湿了。他伸出一只手拿走了简妮的项链,另一只手却伸进自己的口袋,慢慢地取出一只蓝色绒布盒子,盒子里面装的是一串真正的珍珠项链。爸爸把这串项链给简妮戴上,告诉她就算是游泳或洗澡时也不必取下来了。简妮惊讶而快活地看着爸爸,似乎还没弄明白为什么。其实爸爸想告诉她的是,这串项链已经在他的口袋放了很久了,他一直在等待简妮放弃那串假项链,这样他才能给她真正的珠宝。
[注释]①[鬈发]头发卷曲。②[企盼]盼望。③[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④[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⑤[颊]脸的两则。⑥[攥]紧握。
13.简妮的第一盒珍珠项链是怎样得到的?(3分)
(项链一元九十五分)=()+()+()
14.简妮的爸爸曾经三次询问简妮同样的问话,根据内容填写下表。(3分)
时间
爸爸想要的简妮给了
想像爸爸走后简的心理
第一次
有一天晚上
简妮放弃假项链
第二次
一个星期后
不安,仍舍不得项链
第三次
15.母亲为什么不给简妮直接买一盒珍珠项链作为礼物送给她呢?(3分)
16.爸爸为什么不直接用真项链把简妮的假项链换过来呢?(3分)
17、简妮是含着泪把项链给爸爸的,你认为简妮流泪的原因是什么?(3分)
(三)梯子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爸爸看了看他九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也好,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地,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了,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了,他一手抓住梯子,一个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是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就像游戏时跳进水里一样,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的怀抱里的前二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屁股差一点开花。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儿子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但是儿子显然并没有被爸爸的话所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然而他还是不敢违抗命令。他站在那儿,动不也敢动。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下屁滚尿流!”
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粒还没有熟透的橘子。
爸爸喊了:“一、二、三!”
咬紧了牙根,忍着泪,儿子从梯子上跳下来了。他等待着自己的身体像一个南瓜,噗的一声,摔得支离破碎……”
然而,好奇怪!爸爸的手竟然没缩回去,他的身体也没移开。他还是定定地站在原来的地方,他把掉到他两手中的儿子,牢牢固固,结结实实地接住了,抱住了。
儿子虽然不曾受伤,但是他的神情,比刚才还要疑惑,张大了眼睛,他问:“爸爸,你为什么骗我?”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
18.本文构思新颖,由两个故事组成,故事套故事:两个故事中的 和 大致相同,只是情节稍有变化,致使两个故事的 迥然不同。(3分)
19.第一个故事中的爸爸要告诫儿子的道理是,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要告诫儿子的道理是。(4分)
20.“他的笑声像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此句写得好,你能分析一下好在哪里吗?(3分)
21.本文对儿子的神态变化的描写也有特点,划线的句子中选一句加以分析。(3分)
22.文章的结尾,儿子为什么“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3分)
23.对于别人的话到底要不要相信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观点,不少于50个字。(3分)
第三部分:写作(50分)
“评点”,往往是一边读,一边随文作一些即兴的简要的批注和议论。一般有眉批、旁批和总评等。评点是一种讨究学问、积聚见识的好方法。
在评点的基础上,对作品作全面的思考,写出的鉴赏或评价就是评论。这往往是由“初感”的一得之见发展而成的。发展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别人(或者名人)的意见,拿来分析,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有条有理地展开,鉴赏水平就提高了。
请为《李逵见宋江》一文作些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