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引言
“主导-主体” 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简称“双主”模式,)是何克抗教授在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此模式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有机结合,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单纯使用一种教学设计模式而产生的教学时单方面(教师或学生)主宰教学而出现的“满堂灌”或“盲目学”的现象,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够采用更合理的学习策略掌握学习内容和提高自学能力,优化了教学过程。一 教学设计目的及要求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缺点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的成长。“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缺点是忽视教师的主导或指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 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又是其不足之处。“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不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从实际的设计方法上看,都是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这两种教学系统设计相结合的产物,它廉有两种教学系统设计的优点,同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学校教育的实际。通过“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课程的设计,使学生能够了解“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并能够将其灵活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上去,具体掌握的基本能力有以下几方面:
1、能用自己的话阐述“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两种理论的差异及互补性
2、理解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内容
3、理解两种理论的互补性与“主导—主体”ID的理论基础
4、掌握“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5、选某一课程内容,按网络课程脚本的“主导-主体”的教学设计流程编写脚本
二、课程设计的重点及内容
1、学习以学为主ID的学习理论基础和以教为主ID的理论基础,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的有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动机理论及缺陷
3、结合其优缺点,再进行“主导—主体”ID的理论基础学习。
4、网络课程课件脚本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
5、学习“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怎样去解决问题 具体内容: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ID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以教为主的ID模式,另一类是以学为主的ID模式,前者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地位,后者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往往忽视了教师的作用,针对以上两种模式,在教学中有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它们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不能简单地用后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过来用前者去否定或取代后者。所以,根据教学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并加以灵活运用。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就形成了“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
(一)、以学为主ID的学习理论基础
(1)以学为主ID模式的主要理论模式: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核心特征: 1)学习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过程 2)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 3)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2)以学为主ID的学习理论基础的优缺点:
优点:这种教学设计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
缺点:这种教学设计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还很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二)、以教为主以教为主以教为主以教为主ID的理论基础的理论基础的理论基础的理论基础
1、从17世纪30年代以来捷克的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开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来,经过历代众多教育学家、教育心理学家的努力,使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理论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如下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如下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如下其主要代表人物及理论如下 19世纪德国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理论 20世纪前苏联凯洛夫的教学理论; 赞可夫的“发展观”; 巴班斯基的“最优化” 理论; 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加涅的“联结——认知” 学习理论和“九段教学法”; 20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2、、、、奥苏贝尔的奥苏贝尔的奥苏贝尔的奥苏贝尔的““““学与教学与教学与教学与教””””理论理论理论理论 1)“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认为,能否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是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条原理。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学习课题并不涉及学生方面的任何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需要把呈现出来的材料(无意义音节或配对形容词;一首诗或几何定理)加以内化或组织,以便在将来某个时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 发现学习的基本特点则是:“要学的主要内容不是(由教师)传递的,而是在从意义上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以前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 奥苏贝尔还指出,根据学习引起的能力变化来区分学习类型,根据用何种方
第二篇:“主体——主导”教学设计案例
“主体——主导”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语文“ai、ei、ui”的设计
1.教学背景
学校 福建省厦门市松怕第二小学。
教师 吴小蔚,教龄3 年,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创设情境进行生动活泼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脸和小学语文”基于网络环凌的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研究”课题。学生 一年级(4)班,学生46人,部分学生只有相当强大的拼音基础,部分学生已学会一定数量的声母、韵母.大部分学生兵有一定的拼读能力。
教法 课件小游戏激趣——看动画练习说话;
学好短句——形式多样; 乐读儿歌——愉快阅读;
自我感悟——自选图片,创编故事
教材分析
“ai、ei、ui”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中的学习内容之一。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掌握复韵母ai、ei、ui。认识7 个生字,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l)复习巩固复韵母ai、ei、ui及其四声,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ei、ui组成的音节。(2)认识7 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3)大以阅读有关ai、ei、ui的文章,自我感悟。
(4)在大量阅读的从础上,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创编故事,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能力目标
(1)自主阅读课堂上发的儿歌、谜语、绕口令和童话故事等阅读材料及大量的其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2)通过观看动画、情景图片,鼓励学生即兴创编故事,允分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发敝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3)通过课堂上自主演说、两两讨论、小组话动等形式,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感情激励.培养自信心。通过自主阅读资源,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植树的课程学习及动画演示,加裸对热爱祖国、保护大自然的认识。通过即兴创编故事,养成细致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好习惯。
3.教学资源
包括人教版语文第一册拼音“ai、ei、ui ”课文、网络课件与识字相关的演示文稿。4.教学策略
该课的土题是拼音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效果展示机会,培养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恨据主题内容,教师收集了大量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指导学生自主听、阅读和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仔细观察动画、图片后试编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5.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小游戏激趣,复习巩固。学生齐读、开火车读,使用课件读,辅助学习,激发兴趣,巩固复韵母ai、ei、ui的四声和音节拼读。
第二阶段:动画激趣,学好短句(看课件,编故事,认读音节)。第三阶段:读一读: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小儿歌。
第四阶段:看一看、学一学。学生进行扩展阅读,并抒发自己的感受。
第五阶段:提出问题,提供4 幅情境图片、动画启发学生,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并让其进行口头说句子、编故事。
图7-9 为教学流程图。
这是一个典型的“主体一主导”教学设计案例,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典型运用。第一阶段为巧设悄境、复习巩固。这一阶段是复习旧知,对ai、ei、ui三个复韵母进行检查,同时唤醒旧的认知结构,为新课打下基础。开始以“开火车”活动让学生再认韵母,这一环节短小精悍,基本上做到了全员评价,效率很高。紧接着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种花活动)来检查学生的拼读能力,同时适时地扩展识字。第二阶段为动画激趣、学好短句。这一阶段教师利用flash课件创设情瑰、启发学生想象,先让学生看图说话,接着学习“你栽
树,他培土,我去提水”这一短句,在短句学习过程中,利用合作和全身反应法来辅助学生学习生词,带着感情朗读句子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既是时字毋拼读、组词、造句说话的迁移,又l 卜常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学习,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第三阶段为形式多样、乐读儿歌。这一阶段是课文讲解与理解阶段,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明读课丈,让学生感悟小白兔的可爱,并适时地讲解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兴趣高昂!同时还注意了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念识,让学生相互之间指山优.饭和缺.饭,更正错误,这一点尤为重要!第四阶段为愉快阅读、自我感悟。扩展阅读是课标的巩固和迁移.又极大地丰富了孩子的知识童、识字量,捉高了学生的拼读能力。从课件来看,所选的扩展材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同时体裁多样,内容活泼。第五阶段为自选图片、创编故事。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里,教师提供了4幅情境图片、动画,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口头说句子、编故事。这是课堂教学液为精彩的地方.可以说是画龙点晴之笔,充分利用这个教学策略,将极大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个环节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使得整堂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三篇:课程设计系统报告
GIS课程系统设计文档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撰写人学号:111104006
开发工具:Visual c#.net++ArcGIS Engine
1)系统建设目标
本课程设计是在一个学期《GIS设计与实现》的学习以后的一个综合实验,很好地融合了理论与实践。该系统建设本着实用性,标准性,简洁性和友好性为原则,目标是利用AE开发实现地图各种基本的功能,熟练掌握二次开发的基本流程。
2)系统建设内容
系统建设的内容包括系统的编写目标,系统需求分析,系统配置要求,系统的详细设计,系统编程实现,系统的测试维护。
3)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实现了地图操作的基本功能,包括:(1)地图输入:支持地图输入;支持用户选择文件输入;(2)地图显示:显示地图,支持缩放、漫游、全图功能;(3)地图管理:图层信息显示;图层关闭操作;图层添加操作等(4)查询:支持属性查询和空间查询(如点查询、圆查询、矩形查(5)空间分析:实时获取点坐标;量测距离;量测面积(6)专题图制作(7)地图输出:输出栅格图(8)提供网络分析和地图要素的符号化。
4)系统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采用的是ArcGIS自带的地理数据库,既能满足实验要求,有很好的和gis兼容,使用起来更加高效方便。数据库设计要较好的解决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和数据联系弱等缺陷,本数据库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技术。分别从外部级,概念级和内部级构建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充分展现了数据库的三级结构和两级映像,达到了数据库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的要求。数据库的主要功能有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的操纵,数据库的保护,数据库的维护以及数据字典。
5)系统软硬件配置
操作系统:Windows7
数据库:地图数据库 File Geodatabase
开发语言:VS C#.NET
开发环境:.net Framework 4.0
开发平台: Windowsphone VS2010
GIS平台:ArcGIS10.0ArcGIS Engine10.0
6)关键技术实现(关键技术解决思路、关键的函数、程序说明等)
7)实习的体会与建议
第四篇: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实例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应用实例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分为接受式、探索式、协作式等方式,我采用探索式教学设计模式。探索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学生从自我的学习兴趣出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探索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巧,而不仅仅是得出教师所期望的正确答案,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可以独立确立问题的范围并能得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的作用就是一个协助者,帮助者,主要职责是引发学生思考,调动他们的思维,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保证问题解决过程的顺利进行。其基本过程是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探究来获得一般规律、法则,并用它来学习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设置问题情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概括结论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2.提出假设
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分析、比较,对各种信息进行转换和组合,以形成假说。3.实践探索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假设进行实验或操练,以期通过实验或操练对假设进行检验或获得某种基本规律或法则。若又提出新的假设,可以多次重复上面两个步骤。4.总结、归纳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对实验或操练形成的直接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获得规律或法则的认识。5.意义建构
学生将新发现的知识和规律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整合到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获得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运用新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6.反思、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获得元认知的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发现的效率和效果,教师应适当把握发现的难度,对发现的复杂性和过程作一定的精简,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可以采不同的发现方式,或让学生进行独立性发现,或给他们提供资料和工具,让他们自己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或直接为学生提出假设,给他们提供资源和工具,让他们对假设进行讨论、选择和验证。在数学教学中,这种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应用概念和规律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现就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例,谈谈探索式的教学设计:
1.设置问题情境 师:(出示平行四边形卡片)这是什么图形?面积怎么计算? 生: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师:如果沿着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会得到两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教师沿其中一条对角线将平行四边形剪开,问: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完全一样,能重合 教师将两个三角形叠放在一起,加以印证。接着教师拿出其中一个三角形(已用虚线作出了高)问:这条虚线叫什么? 生:三角形的高 师: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它的底有什么关系?如果问这个三角形有多大,就是要知道这个三角形的什么? 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师: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书上方格矩形图中三角形的面积吗? 学生数方格。
媒体出示方格矩形图,其中有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师: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数的?(每种三角形都问一遍)针对同一三角形的面积多少,学生出现的不同回答,说明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三角形的面积不准确。如果遇到很大的三角形,就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如:很大的三角形花坛,金字塔的一个面,„„,这时该怎么办呢? 生:用公式
师:那这个公式是怎样的呢?怎样来算呢? 2.提出假设 师:刚才我们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沿它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得到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如果可以的话,三角形的面积是否能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得到呢? 媒体出示思考题: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拼看。2.每个三角形与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3.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4.实践探索
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进行试拼。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并演示拼法。
媒体演示拼的过程,展示三种拼法。
师:每个三角形与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每个三角形的底就是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每个三角形的高底就是它们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你能说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生: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 师:刚才大家是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推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用一个三角形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演示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师:(媒体演示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三角形先沿对边中点剪开,然后向右旋转。再看平行四边形的高和三角形的高,你能告诉我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讨论后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高的一半。师:面积变了吗?你能有它们的关系得到什么? 生:三角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2)4.总结、归纳
师:你是怎么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学生归纳总结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
此阶段是在学生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有意为学生创设的一个归纳知识,总结学法,发现问题的内省学习机会。5.意义建构
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重新计算课题开始时展示的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做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灵活迁移。6.反思、评价
师:通过练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自我评价,质疑问难 【评析】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与传统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改变了以往学生跟随教师一同操作,枯燥、呆板的被动仿效的教学模式,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实践,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形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了操作、观察到猜想,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直观到逻辑,由猜想到论证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完整思维过程。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既学习数学,又发现数学。利用信息技术演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平移的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此模式可适用于抽象的几何概念、几何公式、复杂概念的研究和利用几何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如轴对称概念、三角形的内角和、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体的体积、比的意义等;以及与生活有关的计算公式、稍复杂应用的教学,如相遇问题、工程问题、解方程问题等。这种模式对信息技术的理想要求是具有多媒体投影设备、网络环境、计算器等数学探索工具,如果不具备网络教学环境,则学生的交流讨论可以口头进行。教学效果可以用解决类似问题来进行评价。
第五篇:“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案例
“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案例
——二氧化碳的性质
案例来源《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初中科学卷
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的性质》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
教材以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为切人口,引向对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学习。本节教材有两大特点:一是实验较多,教材中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讲解均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二是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很多,教材通过对大量的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分析
通过对教材前几章的学习,特别是对氧气和氢气的性质的学习,学生已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意识几乎没有形成,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本课的宗旨就是希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设计理念
贯彻新课程提出的“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通过创设探究情景,紧紧抓住实验探究这个突破口,让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去体验探究过程,从而达到对二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
2.能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相关问题。
3.通过本课教学,培养课堂探究意识,并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假如空气中没有二氧化碳,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还能进行下去吗?(教师通过提问,启迪学生的思路,并引导他们运用学过的植物的光合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等知识,去进行丰富的想像,充分认识二氧化碳对自然界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把学生的兴奋点及时引向本课主题——《二氧化碳的性质》。)[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积极、迅速进入探究状态。]
二、创设探究情景,明确问题任务
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1.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2.实验: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熄灭(教材实验5-6)师生共同确定探究任务: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探究实验略。)[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自身优势,以实验为基础,将探究作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体验探究过程,培养探究意识
每个实验小组根据实验活动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探究和交流。教师此时给予适当的探究时间和充分的期待,不做任何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自由探究和讨论
分组探究后,几乎每个实验小组郡得到这样一些结论:二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的气体;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等。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学生实际上已掌握了二氢化碳的部分性质,这部分知识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去体验,去领悟而获得的。所以,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是深刻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引导,提出两个问题: 1.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的其他验证方法。2.怎样用实验对二氧化碳进行验证。
对于问题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提出了很多验证方法:如,用二氧化碳气体吹肥皂泡,观察肥皂泡下落;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称量其质量并与等量空气质量进行比较;根据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从理论上进行判断等;有些学生甚至提出将二氧化碳与空气分别充入气球中,做自由落体运动实验进行推断。
(对于学生提出的种种方法,教师将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评判其理论上的对错,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点拨。)[教师的提问引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纵深发展,如果说前面的探究过程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体验探究,那么这次探究过程是学生积极思考,从理论上去感悟探究,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形成了初步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发展了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四、培养探究能力,养成合作精神
“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呢?”
教师一句简单的提问,使学生的探究激情好似大海的波涛一浪高于一浪。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完成(教材实验5-7)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实验。具体探究操作是:在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石蕊试液,在第一支试管中加人几滴醋酸,在第二支试管中通人二氧化碳,第三支试管的石蕊试液留作对比;然后再把石蕊试液变色的两支试管进行加热,观察石蕊试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教师操作第一支试管中的实验,请两位学生协同操作第二、三支试管中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探究,分析讨论。(讨论过程略。)(教师从理论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具有不稳定性等二氧化碳的性质。)[师生协作,共同探究,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增强了师生情感,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及教学平等的原则。]
五、及时合理评价,共享探究成果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上述探究结果按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归纳。然后,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对探究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部分性质进行补充。(这时,展示在学生眼前的就是一幅对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相对全面的描述的画卷,而这幅画卷的创作者就是学生自己。此时,每位学生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就在每位学生沉醉在经过一番努力后的成功的喜悦之时,教师再次掀起波澜,继续将课堂教学过程向纵深发展,即利用探究成果 —— 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教材中提到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教材“图5-12”进入久未开启的窖前,为什么要做灯火试验;教材中“讨论”生炭火盆为什么能让石灰浆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用来灭火;用“干冰”保藏食品和进行人工降雨的原理等。
(又是一阵热烈的探究讨论,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个个浮出水面。)[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在此基础上将正确的探究结果板书出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而这种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及教学模式,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其创新思维,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