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一)新理念
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的或低效教学。(二)重新认识学生
许多成功的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较是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了。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上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的准备状态,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来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四幅图分别表示出四分之一。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那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四)要善于取舍教,调整教学顺序。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新课展开、巩固练习、课后延伸、课堂小结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形式,但这些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具备的。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恰当的选取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五)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鼓励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好奇好问是学生的天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叫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似乎大家都知道。但在课堂上,我们很少看见学生质疑,即使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也形同虚设,很少受到实际的效果,这恐怕与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关,在学校里往往是教师说了算,书本说了算。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为了充分显示自己的能力,往往自己唱主角,让学生床配角,常常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教学,几乎把学生可能发生的思路全部提示出来,面面俱到,以防患于未然,致使学生无疑质。或者唯书唯师的观念束缚,当学生在课堂上以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方式,童言无忌提出一些问题时,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压抑和挫伤,致使一些学生有疑也不敢质;严重扭曲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作为教师应以极大地耐心和诚心千方百计的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尽管他们所提的问题那么幼稚,甚至可笑。这样才能是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六)分类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在课堂练习当中要求各异,大体讲,练习题一般分为基础练习题,如教材后的“做一做”,可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讲和做;变式练习题,如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去讲和做;综合练习题,如教材中带星号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去讲和做。这样,全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七)准确设问,多法施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钻研教材,提出准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发现知识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要学,会学,乐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向
如果把授课集体比作一艘船,学生是帆,教师则是舵,营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是交流的主体,接受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的主导。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和作用的减少,相反,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将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重视过程将会事倍功半。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小学生毕竟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她们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适时的点拨和引导。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其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主导作用呢?(一)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的广度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了互动的三元模式,可以通过预习、听讲、作业、复习四大环节接触文本,但他们的显示水平和交互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很顺畅地读通文本的各个细节,他们无法知道授课的深广度的合理范围,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这一角色才名正言顺,教师在解读文本,理顺教学环节、提炼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更有维度,可以适时调控课堂教学的深广度,让教学秩序在合理高效的范畴内正常运行,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课中引导,明确目标,通过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采取各种手法,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精华变为学生头脑中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比较等实践活动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然而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的答案、自己概括出来的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快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这时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做到,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教师只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适时的引导一下,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三)评价反馈中的引导
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的回答符合教案的设想时,执教者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的用“很好”、“你真聪明”之类的语言加以肯定,然后问其他同学:“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此时此刻,如果我是学生就会这样想:你都说“很好”了,还问我们干嘛!而在钟老师教质数与合数的判断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以一个裁判的身份出现,把每一次反馈评价的权利都教给学生,如:“你们的例子都举对了吗?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吗?谁来重复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等,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师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四)适时给予点拨与引导
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给予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正确答案,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先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百分数,获得对百分数的感性体验,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百分数的共性,再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实际上对于这个“百分数”的概念,学生经历了曲折的试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又如在学习“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老师问你们盟自己想办法算出的数吗?有困难的话,可以在四人小组里商量一下或向同学请教,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综上所述,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两者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的,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这样不但有得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营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也是时代的需要,得益的将是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作为主导的教师,以上只是个人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起浅见之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不断探索,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
我校确立了“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
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
根本目的。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一句话,就是从学会式向会学式转变。贯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3 将以培养能力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进入21 世纪,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才资本”,最重要的人才观是能力素质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高知识含量和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观。总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的原则,是我校办学的中心和主体定位,是我们当前和今后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内容。我们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提高,通过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将学生素质、教师水平、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校在教育思想定位中能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标准,是学校发展成败的关键,也是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思想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被动式的满堂灌,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倒置,教与学脱节。
二是在课堂突出“结论式”教学,学生缺乏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于死记硬背,使学生不能对知识灵活运用。
三是教师对“教是为了不教”认识模糊,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差,步入了重传授而轻方法、重分数而轻能力、重理论而轻应用的学习误区。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了忽视,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
确立“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一句话,就是从学会式向会学式转变。贯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2.1 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科学设计出会学习的教学目标,能科学处理教学内容,准确领会所教内容的方向性,能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育对象优选最经济、最见效的教学方法。2.2 要开展创新优化主体教学体系的研究工作。
研究主体教学最优化的理论;研究主体教学优化策略;研究主体教学优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研究优化主体教学的艺术技巧。
2.3 要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制。学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向科学管理要质量;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向45 分钟要质量;课堂以学法为中心,向教学改革要质量。需要明确的是,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地位的确立,不应是主客体的失衡,他们应该形成合作、合力、和谐的“共生效应”。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相对的具备有主客体的统一性。教师是传授知识、组织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体,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将以培养能力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进入21 世纪,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才资本”,最重要的人才观是能力素质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高知识含量和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而素质教育正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的能力培养。国外教育家称21 世纪是一个营造以人的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和学习革命的世纪。因此,要求现代教育要确立“能力为根本”的教学模式,以改变传统教学“重知轻能、重考轻用、高分低能”的弊端。建立以能力为根本的教学模式,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把握好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关系。教学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理解、消化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发展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素质的核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发展素质三个不同层次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转化,全面发展。特别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探讨一个标准答案。
有人把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基点”,即:以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核心,以培养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基点,这正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
其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这是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要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学科设置,更新知识,调整布局,培养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如我校目前作为医学专科学校,其主要培养对象是在基层从事医药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实用技能型人才,而不能盲目地与本科院校攀比。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握不同层次的空间。不求全,要求专;不求大,要求好;不图虚名,突出特色,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用人单位欢迎、能独立生存发展的实用人才为目标。使“能力为本”成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成为学校办学成败的唯一标准
总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的原则,是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内容。我们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提高
第四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一个完整的网络课程通常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思路,由课程信息、课程学习、学习工具、案例示范、资源库、在线测试等模块组成。
网络课程是通过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软件来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实施教学活动的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课程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克服强调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片面性。
一个网络教程,要想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则教程必须易于控制,随时可以后退或者前进,其中还要有视频教程,讲解要通俗易懂,且旁边要有文字注释,以达到快速实效的效果。
再者,一方面要根据接受学习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网络课程组织者和设计者,首先要确定课程目标,设计选择媒体和相关资源、设计教学内容组织策略、设计形成性练习;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发现学习的特点,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按照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策略、设计学习效果评价方法、设计综合实践内容的步骤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课程还要根据学习者的知识基础而定,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可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解答,这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或者增添一些图文,这样也许更易于学生的理解。
同时,网络教程的模块也很重要。第一,不能太花俏;第二,不能太复杂,要简明扼要;第三,要易于操作。所谓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在网络教程中一样可以体现。
专题学习网站是近年来人们致力于探索的、着眼于俺自主引导原则、围绕主题、网络资源、开展建构主义下的学习,同时关注信息素养教育的网站建设形式。通过运用网站,使学习内容主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学习活动网络化、学习评价多元化,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学习。
第五篇: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训练为主线”实施方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1.教师角色的转换。首先是教学理念上的彻底转变,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恰是对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挑战---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干预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2.提供目标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会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寻找相应的先决技能去学习。当然有时需要教师帮助分析要先学习哪些先决技能。这与常规的先学规则再学问题解决要好得多。因为学生在学习规则时并没有切实感觉到规则的用途。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广播式信息源。教师的任务已经由广播信息转变为帮助学生接收和理解信息。因此,学习环境必须提供给学生其它类型的信息源,二、在教学中注重分层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注重学生整体,也要注重个体,也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开展分层次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个别差异,将学习能力和学识水平较接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能很好地解决通常教学中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矛盾,达到教学中难与易、快与慢、多和少的完美统一。1.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平时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大概分哪几个层次,可以通过平时的上课提问、理论及操作水平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以此来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2.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现有教学条件、教材及学生实际,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地设计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提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3.采取协作学习法。协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不仅可以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别的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
三、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课堂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和结果对师生的行为给予价值判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价意见,得以及时反馈,因势利导。所以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
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1.制定合理的评价规则。评价必须制定有清楚、明确的评价量规。2.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对组评价、全班评价、师生评价等评价形式。3.引导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多提一些建议,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因势利导。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是科学,数学课堂是艺术,数学充满思维,数学课堂充满情感。用心营造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放飞灵性的翅膀,让课堂激情飞扬、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情境 学习热情
数学是科学,数学课堂是艺术,数学充满思维,充满抽象,这让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数学的枯燥和乏味,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激情飞扬,充满生命的活力呢?笔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点滴体会。
一、用心营造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所以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巩固新知识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地备课,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得每节课都有新意,让学生饶有趣味地主动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中,我就以改编的《狼和小羊》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上课一开始,我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这节课有一位小客人也要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小羊的图片,此时学生异常兴奋,我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劲头。我紧接着把那故事继续发挥:“正当小羊聚精会神地学习时,一只狼出现了„„”最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营救小羊的任务,而且规定:如果小羊做错一题,狼就可以向前进一步,去吃小羊;如果小羊做对了一题,狼就得向后退一步,远离小羊。规则讲清后,一场以“营救小羊”为主题的练习课开始了。学生做练习题时,因一心要救小羊,做得特别地认真,小心翼翼地做,一丝不苟地检查,生怕自己的一时疏忽而要了小羊的
命。这节课中,我通过营造“救小羊”这样一个充满童趣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们学起来轻松愉快,意犹未尽。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愿意参与其中,教学效果不得而知。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愉快的接受教育,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还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中,我就以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花果山给小猴子们分桃为故事背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
景,讲述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孙悟空给小猴们分桃子。孙悟空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4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这时孙悟空又说:“好吧,那就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4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桌子,显示出一幅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4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孙悟空要给8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这时,学生们在座位上,已经笑得前俯后仰,这时我问了一个问题:“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给学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在变化,可每只小猴子得到的仍是2个桃子呢?难道这中间有什么秘密吗?这样,把商不变性质这节课的内容寓于“孙悟空分桃”这则故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学得轻松,还学得扎实难忘。
三、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表扬,从而树立信心,更加自信的学习与生活。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如果在稍有进步时,教师及时地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放下思想上的包袱,轻松上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对他们多认可、多表扬,这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也能更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情不自禁的发表出来的意见还往往是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内心深处灵感的体现。
四、放飞灵性的翅膀,让课堂激情飞扬、焕发生命活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讲的是文章,是艺术。然而,加里宁说过,“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课,无疑需要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就需要激活学生的灵性。学生充满灵性的思考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非常兴奋,思维特别活跃,获取知识往往根深蒂固地烙在学生们的脑海中。而且,这期间,学生的思维往往会迸出火花,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转如前面我所说到的“营救小羊”的练习课为例,学生学习的热情一直很高,课堂气氛也一直很活跃,在学生一次次练习结果的正确中,可恶的狼被迫步步后退,当狼渐渐退至河边的时候,学生有了让狼“恶有恶报,掉到河里淹死,让它再也不能害其他小动物”的愿望,当狼真的掉到河里的时候,同学们不禁欢呼起来,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不仅在使孩子们在情感上对善和恶认识有了升华,还巩固深化了所学的内容。
数学是科学,数学课堂是艺术,数学充满思维,数学课堂充满情感。数学课堂是展示活
力和魅力的神圣殿堂,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整合过程,是知、情、意多向交流的互动系统。只要我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我坚信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会让学生学的更快、更轻松,我们也会更快乐更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