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设计
——“课内比教学”中一节数学课的联想
刘巷中学 陈夙华 数学专业委员会
在镇中心学校组织的教师“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上了一节数学课——《梯子的倾斜程度》。如何上好这一节课?面对陌生的学生,看着熟悉的教学内容,我深入地思考着、分析着这一问题。
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对各知识点进行了有机融合,应该完美了。但细细思索,我内心惴惴不安,总是担心学生不按我的安排进行,总是担心学生不合作。怎么办?毕竟一节高效数学课并不仅仅在于教师恰到好处地组织教学内容,更重要地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技能技巧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等。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情境导入:
(展示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伴随着音乐声)师:你知道国旗有多高吗?
学生面对这个“数学问题”感到有点迷惑,但又觉得非常有趣,有点跃跃一试的兴奋。
师:要想知道国旗有多高,我们可以通过测量就能解决。如何测量?需要哪些工具?需要什么数据来计算?让我们分小组想办法,设计一个测量国旗高度的方案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小组活动迅速展开,同学们画图、分析、讨论,归纳出三条方案来。学生的情绪被感染,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每位同学都在思考,人人都在动手操作,个个都在主动参与,于是课堂教学探究活动由此顺利展开。课后我多次回想起这一幕。本节课至所以能顺利完成,恰到好处的课堂情境导入功不可没。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每位数学教师理应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在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积极的知识的探索者、是课堂的主人。在新课标理念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空间、学习过程都还给学生,课堂教学不能再“涛声依旧”。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就要看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在具体教学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可以培养、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按新课标的精神,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技能。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数学的魅力和趣味,增强学好数学的诱惑力。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大多数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乃是由于对数学缺乏兴趣所致。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讨。让课堂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学习步步为营的踏实,体会渐入佳境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情境创设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达标检测注重基础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感受到学习渐入佳境的喜悦,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训练真正领悟到快乐的学习境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3.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
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要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书本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知识整合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做题,通过做题来检测知识与能力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做题后,将已会的知识和能力储存起来,不会的或还没有完全掌握的知识再通过教材重新学习和思考。那么,思考后就要实践,为什么有的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错”呢?其主要原因是懒得做题,缺乏实践这一环节。学习是“知不知”的问题,实践是“做不做”的问题。
4.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作为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活动,这种交流是以信任为基础,以情感为载体的。师生间关系融洽,就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不但教师乐意“教”,学生也乐意“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教师既是关心学生的朋友,又是学生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为此,教师应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既“敬”你、又“怕”你,“敬”能达到爱屋及乌,“怕”能达到按要求完成你布置的学习任务。
5.因势利导,抓住青少年特点
中学生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好奇心强,有强烈的“趋新”心理,有些学生对图形观察不到位,语言概括不全面。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点拨,同时初中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好奇心重,表现欲强,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利用一些好时机,恰当运用青少年对时尚追求、“追新”等特点,大力宣传和弘扬勇敢拼搏精神,帮助他们摈弃狭隘自闭的思想。通过抓住这些青少年的特点,因势利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更乐于学习,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总之,数学教学改革是逐步累积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每个数学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眼光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分析问题,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多管齐下,共同努力,相信数学课堂必将充满朝气与活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一定能大大提高!
第二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现代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教师不只是学生学习的传授者,更是整堂课的组织者,教师为学生设计、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并事先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急准备。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达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对教学来说越来越重要了。请你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认真分析教材,正确理解教材。为了准确把握课时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单元知识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确定知识点,明确课时内容与单元教学内容间的结构关系揭示学习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正确理解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为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做好首要的基础工作,这一步极其重要。
二、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就如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做的学情分析,它与正确理解教材一同作为基础,不可忽略。事实证明,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积极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积极了解学生目前的知识积累程度与掌握程度,积极分析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有一个怎样的感觉倾向与领略底蕴,积极做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预测与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三、确定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怎样的课堂活动,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思考。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清晰、恰当的课时目标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是设计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确定课时教学目标要分三步走:研读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教学目标是设计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过程设计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评价教学活动的好坏重点看这个活动是否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很好的作用。
1、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应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无论是单元的总体设计,还是教师的教学指导都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就使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水平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谐。教师要有与学生平等的角色意识,努力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3、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启发、点拨、设疑等方式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自主参与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 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自行探索学习,其首要前提是激发学生对所要探索目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通过提供结构性材料、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设置疑问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三篇: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是小学语文教学高效务实课堂的有效模式
【内容提要】
在以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前提的新教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主题,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精心设计,创设问题,策划课前预习提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搭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创建语文高效务实课堂。
【关键词】
结合文本 主动探索 个性化思维
敢思敢想敢于表达 高效务实
如何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教育教学工作永远不变的主题。在以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前提的新教改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是创建小学语文高效务实课堂的有效模式。
一、精心设计,创设问题,策划课前自学提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文本内容的钻研和掌握,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单实用的语文教学模式。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策划课前预习提纲,设疑、设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利用课前预习,促使他们积极去思考,带着疑问进课堂,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搭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创建语文高效务实课堂。
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敢思、敢想、敢于表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主动地转化角色,引导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课前预习的见解和想法,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个性化培养。语文课堂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确立新的语文教学价值观——尊重差异,弘扬个性,多元解读,给学生搭建一个能充分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平台,让他们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本宣科,拿一把尺子来衡量同学们的回答,更不能用我们成人的思维来评判孩子们的对与错。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样,所以就应该鼓励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比如:我在教《雪地里的小画
家》一文时,我问同学们青蛙为什么没有参加小画家这个队伍呢?一个同学回答“青蛙没有毛衣,怕冷”。我立即说错了,青蛙冬眠了。另一个同学问:“老师,什么是冬眠?”。我说:“说了你们也不懂,等到上了中学你们学了《生物》这门课自然会明白。”由于我在课堂上没有珍视孩子们的独特感受,拿自己的答案来否定了孩子们的感受。因此,孩子们似懂非懂。课后我与一位老师一起讨论,他说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青蛙没有毛衣怕冷,显然他已经发现了青蛙与小鸡等动物皮肤的不同,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难道不比理解为冬眠更有意义吗?我听了觉得确实这是很惊奇地发现。我这样做不但没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而且没有创造出让孩子们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如此下去,语文个性化教学和语文高效务实课堂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因此,课堂上老师给学生搭建一个敢于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三、给学生创建一个充分展示个性化表现、解读的情境,提高语文教学高效水平。
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需要“场”的效应,需要教师借助文本形象,带给学生情感上的渲染,让他们融入其中,自觉地运用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解读。如我在教《小小的船》一文时,我让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音乐,一边听我朗读课文,想象自己坐在这弯弯的小船上,在深蓝的天空中飘呀飘,星星在身旁闪烁,像顽皮的孩子和自己在捉迷藏,该多美呀!然后我说你们听了这篇课文的朗读,有什么感受?小朋友们争着说,有的说好像自己在童话的世界里;有的说自己好像在天上
散步;有的说白云从自己身边飘过;还有的说他看到了彩虹,月亮船从彩虹桥下过;更有甚者一个同学说他看到了一个老神仙正在云朵上睡觉呢。大家各说各的,课堂上异常活跃。一时间,我被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感动了。这节课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而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与心灵的沟通,真正地体现了个性化解读。
总之,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已不再是昨天课堂上的主宰,更不是“跑道尽头”的裁判。因此,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重视课前预习,创设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充分把握课堂40分钟,给学生充分表现个性和个性化解读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是建立小学语文教学高效务实课堂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3、《陇县有效教学教改实验推广工程》
第四篇: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整合英语教学策略——实验研究报告
一、内容提要:
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整体改革的大趋势,依据国家教育部素质教育工程的规划和面向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我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整合英语教学策略。强调语言实践适用、发展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从教育学理论上讲,无论如何命名、如何定义,大家都清楚地知道教育是指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在早期,教育是指有组织的可持续性活动的过程,但在当今,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我认为:学习可以是个体的活动,但是教育教学一定是社会交流的活动。本质上,一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教学必须以学习为基础,无学习发生、无学习结果出现的教学不算是教学。英语教学更是交流的过程,因为英语教学应遵循语言交流的特征。那么我们怎样设计自己的英语教学呢?首先要考虑英语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英语教学任务的具体性,英语教学因素的复杂性,英语教学功能的整体性以及英语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其次还要考虑教学目的是为了加深理解课堂英语教学的价值,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发展教师追求卓越的精神;最后还要考虑实现英语教学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必须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整合英语教学策略”。
二、主题词:尊重教育、热爱教学、以学生为本、师生整合、创造思维。
三、研究目的:以尊重教育、教学理论,尊重语言本身交流的特点为前提,重新定位并实践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辅的整合英语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至于教师发展追求卓越的教学精神,学生发展的创思维及创造精神,以达到英语教学根本改革,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
四、研究内容:北京版的初中英语教材。
五、研究对象:北京丰台二中2001届初中学生。
六、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2)分析对比法;(3)跟踪法;(4)实验法。
七、研究过程:
1、实验研究的准备过程:这次实验选重了初中英语的三个年级,尤其是2001届的初
一、(3)班与(4)班近100名学生。教师在确定完所实验的英语教材后,必须以准备知识,准备学生为两个基本的教学依据。准备知识,即教师要以教学大纲的要求,指标的落实,即教材中的内容难点,重点的教授过程和处理措施为依据。我想大家这部分都比较清楚,此篇论文不想多论述,但我还想提醒大家最重要的一点要设计英语教与学的过程,即教师的主导部分与学生的主体部分,只有这两部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准备学生,即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状态、心态为第二个教学依据。在这里我想展示一下教师准备学生材料的记录以及实验。
这样以小组为单位在尊重学生、培养组长的前提下来评定学生们的成绩,分析学生们的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互相帮助的品德,进行学生之间的“责任”教育,有利于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个独立体,以便教师深刻了解学生,有的放失地进行层次教学,有利予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调整好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措施等过程,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时间比例的确定,经过多次调查研究教师上课讲授(即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练习(学生主体的地位),教师检查(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反馈(学生立体地位)的时间比例最佳应是2:5:1:2。从这一比例不难看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是3,学生主体地位应为7,这样充分给学生的听英语、说英语、读英语,写英语以至分析讨论英语进行实践的发展留下了空间。
2、实验研究讲授过程:实验研究教师的讲授过程应执行三项基本原则。(1)教师应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为目的创设情境。一节好的英语课,可以说是老师谱写一首优美的乐章,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强烈音符。作为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并使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对事物观察敏锐,逻辑记忆力加强,想象力丰富,情绪高张,克服困难的意志也增强。兴趣是一种学习品质,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学生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这恰恰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所以我在讲授北京版初中教材听力part 1 时就在课文内容的情景上,挂图上大做文章,精心设计,把这些制成动画光盘,这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地位的第一步。可以利用大屏目显示,可以用实物、可以用教师的动作,即教师的表演能力来实现这一步。不管你怎样设计,你必须使学生在轻松审美的状态下进入课堂,使学生们大开眼界,陶冶情操,使他们有意无意地会询问许多问题,会查资料。给他们创设语言交流机会,掀起课堂学习英语的激情,这正是学生们自主学习起主体作用的关键。我确信此时学生绝对没有翻课外书,打哈欠、想别的事情的。此时教师再注意培养学生兴趣,提出听力的问题,使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有效地进行交流,避免无声举手回答问题的方式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面。(2)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至形成学生的学习能力系统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帮学生理解原文,比如用简笔画在课堂上展示题意、课文含义等,教师可用动作表演来帮学生扫清单词、词组障碍,接之放原声录音,教师指点学生获取信息,教师帮学生解决障碍。采取阶梯循环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分出教学层次、设立多个小台阶,层层深入使学生脱离背台词式的对话或课文、形成脱口而出的能力,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第四册lesson 11课中part 1。
放第一遍录音时:出现:
A、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holiday in China?
B、what do the people do before thefetival?
C、How do children feel when the New Year is coming?
给学生时间让学生用英语讨论、比较,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出最佳语句板书于黑报,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再放第二遍录音时出现:
D、who do they feel happy?
E、what do family member do on the eve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F、what do they do after dinner?
学生张口说自己的看法,以小组为单位给他们一个发展的空间使他们层层深入、进行分析达到罗辑思惟、创造的地位,这样免去举手回答问题的压抑与束傅感,充分强调了学生的模仿语言,实践语言的特点,确立了学生实践、运用语言的主体地位。(3)师生协作,发展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根据教材教学、教学大纲的语言的本身特点——实践性,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记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放完第三遍后,请同学们准备复述你所获取的全部信息,这样更进一步加强语言的实践性,这时教师去协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困难,落实到每个学生,使他们集思广益,处理问题。此时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不会有太大困难,开始叙述,教师看复述所获取信息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再设创造性问题,比如:How do you feel in the New year?这样培养学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整节课的精力全部在语言的运用上、去听、去看、去找、去分析、去想象,您说,学生
能没有自信、没有成功感吗?这就是学生们的主体作用,这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辅整合英语教学策略”的灵魂所在。
八、研究结果分折:
(1)从调查当今英语学习现状事实分析: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在此问题上我很同意教育、教学理论博士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提到的“中国教育因压抑个性已造成了无形的内伤”这一观点。从英语教学课堂学生这个方面来看,何尝不是呢?
五、六十个学生甚至外地还有百、八十人规矩地坐在同一间不大不小的教室里,用40或45分钟来学习英语,大家想一想,学生是怎样学习英语的?教师又是怎样教学的呢?胡东芝先生在“东西方教育杂谈之六”《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文中这样描述我们的课堂,“在中国的课堂上只见所有的孩子都是腰杆挺直,双手背后,两脚并齐,教师讲课的时候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的时候学生们无声地举手,姿势都是统一规范的,这样的画面犹如到了军营,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束缚”。学生在这种压力下和束缚下来学习英语,真是不可以相象的。于是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遵守着“四部曲”,首先是打铃以后是“赶鸭子”,指两分钟预备把学生都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即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给他们很多东西,让他们读啊、念啊、记啊、背啊。填完以后,到期未时就是“考鸭子”。最后学生都变成了“板鸭子”。学生实实在在是被牵着鼻子走,没有自由的空间,没有实践的空间,没有想象的空间,更没有交流英语,使用英语的空间,他怎能不是哑吧英语呢?学生怎能不忘呢?我们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进行实践语言能力的新型人才呢?
(2)从当今大教师授课方式分析:我们必须改变教师教学的方式。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Alexander认为:“中国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只谈英语而不去用英语,英语成了手术台上的病人,各科医生都来会诊,就是不给病人治病,使病人站起来自已下去走,这种教学忽略了语言本身的特点(一种表演)技能。”于是我们的教师在英语教学上把英语当成了某种研究的没有生命的物体来教,来使学生学习。所以教师只是喂别人,这样学生所学的英语永远是僵死的,它将永远无法转入真实的生活中。从这一事实上分析:我们急需改革我们的英语教学来实验“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辅的整合的英语教学策
(3)从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效果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因素与效果可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培养创造思维的基石,教师只有不断地创设出使学生感举趣的课堂情境,学生的学习趣将不断提升,他们才能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并且,创新一定的学习环节,从而达到创造性地学习奠定基础。师生感情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与提升,以及学习效果的好坏,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甚至产生正向迁移,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与指导,通过英语学习实践活动,进一步养成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不继学习过程中,创新出自已的新思路,形成求新求异、求效率的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时,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创设适于不同能力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其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实现个人制定的学习目标。充分从其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成就感,自信心得以不断加强,养成一种自学能力,形成有自己个性化的新学法。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创新影响也是重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比别人看得远,走得更靠前,一个懒于创新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勇于创新的学生吗?青少年受外界环境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学生时代,他们受到教师的人格力量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是指导学生走向未来成功的引路人,也是激发学生有所创新与创造的导火索,因此,我深感自身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这也将不断鞭策自己奋勇向前,不断地开拓、进取,为学生树立好身先垂范的作用。
(4)教学情境分析:每一位英语教师精心设计语言情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大屏幕等)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构建一种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学的核心和落脚点。“要我参与”变为“我要参与”,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自觉、积极的特征,就必须依靠语言情境,导致学生的“自我学习运动”主动获取知识。学生作为认识事物环境的主体,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在探究中产生乐趣,并随之不断深入,激发出灵感、创造力来!
(5)师生角色分析: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现象并未出现在这次教学实验中,取而代之的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当然这样的角色转化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地位。如果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忽视了教师的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师生间的交互和交流,这种教学必定失败无疑,学生的学习将会成为没有目的的盲目探究,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不得要领,此教学将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由场上的“主演”改变成场外“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知识、准备学生、组织工作等都大大增强了。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整合英语教学策略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减了,反而更重要了,教师的作用没有丝毫的忽视。一个好的教师要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要当好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不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进行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是肯定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6)教学过程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种教学理论与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立体,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运用的目的。在这次实验过程中,自始至终在遵循和贯彻这一学习理论,把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生自主式学习模式。另外在这次教学实验中,课程整合的思想也有体现,如:语文、历史、西方文学等学科的内容交汇在一起。
(7)学习评价分析:以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来评价这次教学实验,仅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看,并没有大幅度的明显提高,但引申来看就截然不同。我们把眼光放远一此,想得更多一些,从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要求都发生改变,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培养学生能力及创新精神等角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评价,这次教学实验无疑是有许多可取之处。进行这种教学实验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是可行的。
(8)教材的设计原则分析:教学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生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境、语言形式等要符合的功能和规律。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形成言语、情境真实性原则。教学任务的设计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结合。形式一功能性原则,旨在使学习者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培养其自我把握语言功能的能力;每一阶段任务的设计都具有一定的导入性,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系列任务的训练,能够自己进行推理和演绎,从而理解语言的功能,并在交际中进行真实运用。
(9)存在问题分析:
我们进行的这次教学实验模式的探讨研究,并不是说这种英语教学模式是十全十美的,的确存在着一此问题,(1)、在这次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境建设注重于知识结构;对于学生认识策略的帮助还体现得不够,(2)、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情学创设,会话讨论都展开得比较充
分,但对协作研究得还不多,如何让学生围绕着一个共同的话题或目标。进行资料收集、研究分析等。这些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大有好处,(3)对于教学的最终目的及学生的意义建构,如何进行分析评价,能否得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我们现在还没有很好的答案,但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整合英语教学策略的这种教学模式研究的深入,一定能够得到很好解决的。
九、实验结论与建议:
通过此次教学实验,使我们对英语的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有较深该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此次实验,我们尊重英语的语言的本身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灵感;此次实验必将引起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甚至教育体制产生深刻的变革,充分发挥了学生与老师的交互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要。我们建议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广泛阅读书籍,(不能只看专业书)要发现学生们的学习动力,进行有利引导,建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意识。另外,我还有一个设想,设想在这次实验研究后期教师在准备自已教案的同时,利用换位思考的理论写出学生的学案来,希望大家一起参与实验,在各自的专业课堂上行动起来,我想到那时教学将有重大突破。通过前期实验,我已指导学生复习出题。(详见论文后的附件)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师生相长的目的,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辅的整合英语教学策略”的真谛。那将又是一个全新的教育面貌!
十、附件:
附件:(1)《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整合英语教学策略》 实验调查问卷。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整合英语教学策略》初一新生出题样本。
十一、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在美国》留美博士黄全愈著
2、《东西方教育杂谈之六》胡东芝先生著
3、《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论课堂教学的准备》北师大心理系唐健教授。
4、《L、G、Alexander ′s lecture on communication》世界著名英语语言专家L、G、Alexancder5、《多元智力论》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篇: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思想政治1》必修模块《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本框题分为两目,其中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逻辑顺序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逻辑顺序为: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生产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从现实生活来看,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顺分配关系,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按照十七大的精神,都要求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体系,理顺分配关系。所以,讲好本课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将深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使其能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以及对民族兴旺发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但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尤其是安庆石化由安庆石化总厂和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分立所造成的收入方式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其实,从理论角度来看,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个问题有所涉猎,但在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分配方式和收入方式却使他们感到困惑,需要一种正确的引导。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结合实际生活,采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情境展示为主线,进行情境模拟、信息问题解决、信息交流、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诱导学生在多边信息交流和多向思维的撞击中学会分析,学会归纳,让学生在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
1、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理解:1现阶段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运用: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2、通过本框的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3、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快板(《老汉说事》老汉一家收入的来源)导入新课 问题:请问同学们看出来什么门道?快板内容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并引出课题(老汉一家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可见我国的分配方式多样化,我国目前有哪些分配方式?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呢?就请听胡总书记告诉大家吧)多媒体播放视频,十七大报告。师小结并引出课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
(二)新课讲授
(以石化为背景,以三位员工为载体,学习几种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让学生介绍石化有关分配的情况)
然后走进石化车间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员工:(多媒体展示三名员工的情况,先整体介绍,然后介绍工资)
情境一:石化车间的三位工人的工资
小李是初级技工,在工作过程中只能完成简单的初步工序,月工资2000元。老王是高级技工,工作的熟练度高,完成质量高,工资自然高,月工资3000元。小张是初级技工,工作积极,总是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收入还不错,月工资2500元。思考:
1、安庆石化是什么所有制经济?
2、他们的工资收入是以什么尺度来确定的?
3、属哪种分配方式?(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并板书:通过同学们刚才的回答,我们对按劳分配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按劳分配。
板书:(1)按劳分配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
含义: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他们工资之所以出现高低不一,就是这个原因。(以下几点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学生解答)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国有、集体、混合所有制中的公有成分。还有公有制经济中的工资,奖金,津贴是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福利性和保障性收入属于非按劳分配收入)
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社会总产品扣除成本,企业利润,国家收入后剩下的部分,分给个人的,以货币的形式,主要用于个人消费。)
分配尺度: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
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同一企业的同一领域)(师过度:刚才我们学习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那么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只能实行按劳分配,我们就来学习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板书:(2)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联系前面的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板书:第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经济中能不能有其他的分配方式呢?我们来听听三位员工的意见。情境二:该车间由于业绩突出,获奖金5000元。小李:我们都是同一车间的,我们应该一样多。
老王:我正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最好能对我的技术和工作有所体现。小张:谁干的多,干的好,谁分的就多!教师活动:(同学们讨论并分组回答)
1、他们每人的想法属于那种分配方式?
2、谁的分配方式可行?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师点拨,引导,先分析按需分配,然后分析平均分配,最后再分析按劳分配的意义)在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两人的名言)分析按需分配
恩格斯说: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邓小平同志说:共产主义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
讨论后得出结论: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大家讨论: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性质和特点,在公有制经济中如果实行平均主义、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思考、回答,师点拨,引导,再分析平均分配)
现阶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提示: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师小结并引出意义:我们知道由于目前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不能实行平均分配,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让学生归纳出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两点比较:一安庆石化分配制度改革前后的变化——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多媒体展示图片);二把按劳分配和以往私有制经济的分配比较:因为生产资料归剥削阶级私有,所以他们不劳而获,广大劳动人民劳而少或,甚至劳而不获。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的不得。——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板书(3)按劳分配的意义 第一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根本否定了剥削制度,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教师活动:按劳分配的确是一个好的分配方式,我们看看胡总书记的评价。(多媒体出示题目)
教师活动:既然按劳分配的意义重大,在我国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呢?为什么?(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小结:从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的地位,从业人员占多数(包括了工人和农民等)决定了按劳分配占主体。
教师活动:除了工资奖金津贴这些按劳分配的收入外,他们还有哪些收入呢?(多媒体展示资料)情境三: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小张:我买了内部职工股,每月分红2000元 老王:我利用技术入了股,每月有5000元的收入。小李:我也买了内部职工股,每月分红2000元 情境四:走出安庆石化车间
小李说:我给周边农民提供致富信息,每条也有300元
老王说:“我利用双利日为一家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报酬很丰厚。” 小张说: “最近我家开了个小商店,每月收入也有2000元。”
思考:你要是他们,还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得收入呢?这些的收入属于哪种收入分配方式?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板书:(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同学们结合教材59页思考以下问题:(1)个体劳动者的收入依据是什么?这种分配的理由和依据
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特点: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中,“个体”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多角色合一:劳动者/投资者/经营者)。所以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2)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结同学们刚才金点子,得出哪些要素可以参与分配:劳动、技术、管理、资本、土地、信息要素。
辨别可以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
①按资本要素分配:私营企业主经营后的税后利润、储蓄所得利息、股息和分红、债券所得利息等。
②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指私营和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③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入股、专利使用、技术转让的收入。④按管理要素分配: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⑤按土地要素分配:土地、房屋的租金和转让。⑥按信息要素分配:指提供市场信息、管理方案的收入。
教师活动: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那么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呢?
(先提问学生,然后再从联想集团来分析)(多媒体出示图片)
意义:目前生产力水平低,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兼顾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三个方面利益,从而调动全社会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队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能够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
小结两种分配方式引出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板书)(多媒体出示关系图)分析得出结论 根本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直接原因:经济制度决定分配制度,由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必须承认其合理性,并让其参与分配。
(四)课堂小结
(多媒体示教学提纲)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同学们回家后能给你们父母提出更多金点子,通过多渠道获得更多的收入,让你们的家庭变得更加富裕。如果我们把这些政治经济思想迁延到我们的学习生活领域,你们有什么启发呢?我觉得有三个关键词是需要大家铭记的,那就是:付出、心态、智慧。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唯有智慧,方能提高。而在这两者之中,蕴含一个“心态”,一个和平的、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是正视自己、积极进取、不断提高的关键。希望同学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收入”,全力以赴,创造“财富”。同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自己的“要素”,想方设法使你的“资本增值”,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知识上的富翁,将来也一定能成为经济上的富翁。
(五)课堂活动(多媒体展示习题:老汉一家的收入各属于何种分配方式?)
(六)课后作业
调查家庭成员的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 附:板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1)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基本内容和要求(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3)按劳分配的意义(4)按劳分配的地位——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构成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本课设计把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与社会现象整合起来,符合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学生参与主动探究的热情高,参与面广。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寓抽象道理于直观教学之中,学生更易理解,因此,通过一些资料对比、信息补充、情境分析等活动的设计,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抽象的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所以本节课,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采用了直观演示教学法、启发式讨论法和情境分析等教学方法。
分配制度是本课的重点。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经济知识,但对于分配制度还是很陌生的或许根本就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以“老汉说事”这一快板作为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快使同学们融入到课堂氛围之中。接着我引用胡锦涛十七大报告中的一段话““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告知这就是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从而推进新课。
本节课要体现师生合作,分配制度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对于分配制度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当然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发挥出来,教师创设情景“石化车间三个工人”作为关成全课的背景材料,让学生思考,逐步分析他们的不同收入分别是以什么方式分配的。带着问题,跟着教师学习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落实各分配方式的含义及适用范围,理解实行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教师负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发言及总结,要求学生学会判断,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协调教材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既以教材为主,又不拘泥于教材,以理论为依据,又不空背理论。课堂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学生兴趣高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较好地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