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齐家)(大全)

时间:2019-05-12 22:0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庸》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齐家)(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庸》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齐家)(大全)》。

第一篇:《中庸》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齐家)(大全)

《中庸》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齐家)

教学内容: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诵读文句,理解基本意思。

2、让学生知道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并能诵读文句。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句的意思,熟读成诵。教学准备:课件、视频。教学过程:

一、背诵《中庸》上一课“素位而行,安分守己”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件出示,带拼音读)

2、教师范读。

3、正音:辟迩瑟翕帑矣

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1)自由读(2)指名读(3)开火车接读(4)全班齐读

三、理解含义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重点字注释:(1)辟:同“譬”。(2)迩:近。(3)卑:低处。(4)“妻子好合„„”: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i),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u),通“孥”,子孙。

四、整体感知

1、你从文句中明白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悟?

2、汇报:做事要有远大目标,也必须脚踏实地,把远大目标和务实的行动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切勿好高骛远。同时,首先也得和顺自己的家庭。

3、说说有关的名句。

如: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说出有关的例子。

五、再读文句

1、接龙读,男生读一句,女生再读一句。

2、四人小组赛读

3、师生对读

4、吟诵读

六、熟读成诵

1、自由背诵。自己背或与同桌一起背。

2、小组背。

3、男女赛背。

4、全班试背。

5、评比背诵能手。

七、小结: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既有崇高理想,雄心壮志,又能扎扎实实,勤勤恳恳的人,最终都能名垂青史。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所以,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马克思的话更有说服力:“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第二篇:1中庸2礼记教学设计

1、中庸(节选)

教学目标:

1、梳理字词障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疏通文意,把握节选部分主旨。

3、反复诵读。

4、认真体会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并且做到辩证对待。教学重难点:

1、梳理字词障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疏通文意,把握节选部分主旨。

3、认真体会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并且做到辩证对待。教学方法:

自学,合作探究,讲授,诵读 教材和学情分析:

《中庸》内容较为晦涩,学生积累不够,需要留足自学和合作探究的时间。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庸》是中国古代学子日常诵习于心的修身经典,他们自幼吟诵,到十七八岁已经能够基本理解篇章的含义,并自我修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中庸》节选部分就讲述了修身的重要道理,那么它到底都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教材自学

同学们自行参照课下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疏通字词障碍。完成课堂小测验。明确:

(1)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素,平素。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2)夷:指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泛指当时的少数民族。(3)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入,处于。(4)陵:欺侮。(5)援:攀援,本指抓着东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爬。(6)尤:抱怨。(7)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安居现状的意思。易,平安。(8)俟(si)命:等待天命。(9)射:指射箭。(10)正(zheng)鹄(gu):正、鹄:均指箭靶子;画在布上的叫正,画在皮上的叫鹄。完成全文翻译:

明确: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

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四、合作探究

(1)节选部分一共三节,你能用原文概括出每节的内容吗? 明确:(1)君子素其位——安然

(2)反求诸自身——反思

(3)行远必自迩——踏实

(2)你从中悟到什么道理?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分小组合作,代表分享:

(一)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叫做安守本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这种安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么事,如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的成功。

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回到我们在《大学》读解里面举过的例子,一位教授,因偶尔发现卖大饼的人很赚钱,一个月一两千,比自己给大学生上课还赚得多了许多,于是便放下课不上而去卖大饼。

这样做值得吗?不值得,这就叫做不守本分,不“知其所止”,这个例子也许举得有点极端,但它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是否“下海”问题时的一个真实报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其实还可以举出许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望到那山高”,实质上是没有认识清楚自己,迷失了方向。

与“这山望到那山高”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迷失是不满足自己的职位,总是奢望向上爬,奢望高升,总是怨天尤人,而不像圣人所说的那样“反求诸其身”。用耕云先生在其禅学讲话中的说法:这种人没有认识到“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重要,但如果少了一个小螺丝钉,就会出故障,就会由松散而解体。所以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也唯有人人都能构成需要,才能形成整体的健全。”其实,耕云先生在这里所说的道理,也正是毛泽东号召我们“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的情神。只可惜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精神的深刻内涵,不能“素其位而行”,安分守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居易以俟命”,而是心存妄想,只知道羡慕,甚至嫉妒别人,不惜采取一切手段向上爬,“行险以侥幸”,结果是深深地陷入无休无止的勾心斗角和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

凡有奢望,必生烦恼。

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吧——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二)确立人生“位”意识

据说,心理学博士艾森对世界100名各领域中的杰出人士做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让他十分惊讶——其中61%的成功人士承认,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并非他们内心最喜欢做的,至少不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

一个人竟然能够在自己不太理想的领域取得那样辉煌的成绩。除了聪颖和勤奋,靠的是什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艾森博士又走访了多位商界英才。其中,纽约证券公司的金领丽人苏珊极具代表性的经历,给了他一个满意的答案。

苏珊出身于一个音乐世家,她从小就受到很好的音乐启蒙,她也非常喜欢音乐,期望自己一生能够驰骋在音乐的广阔天地中。但她阴差阳错地考进了大学的工商管理系。一向认真的她,尽管不喜欢这一专业,但她学得很认真,每学期各科成绩均为优异。毕业时被保送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当时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MBA,后来成绩突出的她,又拿到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

如今已是证券业界风云人物的她,依然心存遗憾地说:“老实说,至今为止,我仍说不上喜欢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如果能够让我重新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音乐,但我知道那只是一个美好的‘假如’了,我只能把手头的工作做好„„”

艾森博士问她:“你不喜欢你的专业,为何学得那么棒?不喜欢眼下的工作,为何你又做得那么优秀?”

“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那里有我应尽的职责,我必须认真对待。”苏珊的眼里闪着坚定,“不管喜不喜欢,那都是自己必须面对的,都没有理由草草应付,都必须尽心尽力,那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中庸》谓“极高明而道中庸”,也有面对日常的现实生活,面对脚下的平常起点,素其位,安其心,认真踏实,不马虎,不苟且的内涵。毫无疑问,这些都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因此,对于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有过一番社会实践的同学而言,会更加感到确立人生“位意识”的重要,他们说: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我们被安排到一个自己并不十分喜欢的领域,从事一份自己在内心并不十分喜爱的工作,但是又一时无法改变现实的话,这时,抱怨、消极、懈怠,都是不足取的。唯有把那份工作当成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是正确的选择。而那些成功,就是从那份对职业的忠实与认真中一点一点地演绎出来的。是的,在故事中,苏珊那句话确实很耐人寻味——“因为我在那个位置上”,凝聚了她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敬重,也才为她赢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我们常常无法改变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完全可以改变其对所处位置的态度和方式。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不能左右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无法选择工作,但可以改变态度;不能左右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生命的厚度,把每一天的工作都做到尽善尽美,我们的生命就可以无怨无悔无愧无憾。

五、释疑解难

对于本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你都赞同吗?

有没有持怀疑态度的?经典与时代碰撞,又会有怎样的火花?

六、小结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经典总会告诉我们为人处世最基本的东西。内心安定的修习将是我们一辈子都不能马虎的事情。戒除浮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人做事,一定会在安然中改善现状,不断进步。

2、礼记 学记(节选)

教学目标:

1、梳理字词障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疏通文意,把握节选部分主旨。

3、反复诵读。

4、认真体会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1、梳理字词障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疏通文意,把握节选部分主旨。

3、认真体会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教学方法:

自学,合作探究,讲授,诵读 教材和学情分析:

《礼记学记》内容较为贴近生活,学生容易接受,只要留足自学和合作探究的时间,学生可以自行解决重难点问题。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千古名句,它就出自于《礼记学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教育”的道理。

二、教材自学

学生参考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行排除字词障碍,并且完成翻译 明确:

说话和考虑问题合乎法度,招求一些贤良人士辅佐自己,那就足可以有小的声誉,但还不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礼贤于德行贤良的人,亲近于才艺广远的人,就足以胜任统帅军队的将领,但还不足以教化臣民,成其美俗.处于君位的人如果要教化臣民,成其美俗,这一定要通过学习呀!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所以古代的三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虽然有美味佳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至极大道,不学就不知道其中奥妙.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德行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篇中说:教育别人所起到的效果,其中一半就是使自己增长德行学识.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呀.三、合作探究

(一)本文节选部分有三节,请概括每一节的内容。明确:(1)教育的个人目标——化民成俗(2)教育的国家目标——建国君民(3)教育的规律——教学相长

(二)你从中悟到什么道理?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分小组合作,代表分享:

「礼记·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一个人的形式,这个“虑”就是懂得谋划,懂得思虑;“宪”就是做事有原则,他发虑宪,然后自己很积极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假如有这样子的人,那他应该会小有名声,别人遇到他的时候也会很尊重他,看起来也是个翩翩君子,“足以謏闻”,但是“不足以动众”,能不能影响一群人?还不可以带动一群人跟着他走,这个是比较小的志向,一个读书人小的志向。

“就贤体远”,能够亲近贤德的人,向他请教,甚至于是请这个贤德的人出来做事,用这一些贤德的人,然后能体恤远方的人民,有这样的胸襟气度的人,“足以动众”,但是“未足以化民”,化民是教化人民。教化人民最重要的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啊?是让人民吃好的、穿好的吗?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的道德,教化人心,让他人心的思想观念导正过来,才是化民,所以就贤体远可以动众,但是还没有办法达到教化人民、改变社会风气的一个深远的效果。所以,“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成为风俗,成为整个社会的风气,那他就必须用什么方法?教学的方法,才有可能达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从这一句话看出来,君子是指读圣贤书的人,所以读圣贤书的人就应该立志作什么?化民成俗的工作!

那我们来想一下,一个君子要化民成俗要先从哪里下手?修身。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玉不琢,不成器」,中国的文章里面很善用一个方法,叫什么?比喻,辟喻,而这个辟喻对小孩子的教学至关重要,因为小孩在他的年龄里面属于具体运思,他的脑子还不能够抽象思考一些东西,所以你能形象地让他去感觉,他就容易理解。你看“学如逆水行舟”,他就可以去感觉到,哇,你不努力往前,它就会什么?后退啦!孩子才会体会到“学如斜坡骑车”,你不骑就掉下来,这种形象的比喻会开启他一些理解的能力。所以我们往后在跟孩子引导也可以善用一些辟喻的方法。

「人不学,不知道」,玉再好,没有经过雕琢,也不能成为很高贵的器皿;人假如不学习,也没有办法了解这些圣贤人的大道理。从这里也透露出来,人要接受教育,也要接受琢磨,才能有大成就。「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他的人民,这个“君”,我们是当动词用,统治、统领他的人民哪一件事最重要?教育最重要,他有好的教育,民心才会好;他有好的教育,人才才会出来,国家才有栋梁,所以这是根本,治理国家最重要的一件事。“兑命曰”,兑命是书经里面的一篇,“念终始典于学”,你要了解一件事物的自始至终的道理,一定要学习经典,学习这些圣贤的教诲才可以,也要时时刻刻念着教育念着教学,才能真正求到学问。

这一段是谈的国家的目标,前一段是君子化民成俗,是个人的目标,这一段是“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以一个国家、一个团体的目标来说明。那为什么个人的目标排在团体前面?为什么没先谈国家先谈个人?国家是由什么?一个一个人组成的,所以每一个人的志向正,国家的志向也一定会正,所以根基还在每一个人的修身上面,那以这个国家重视教育的程度,就会影响人民的素质。「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第一个念xiào,是个古字。这一段又运用一个辟喻,所以能善于辟喻的人,他教学的时候就很活泼。

虽有很好的美食,你不吃就不知道它美味在哪里;虽有至道,你不学,也不知道这个道,有多么地善、有多么地对人的贡献。后面讲到一段整个教学的师生的互动状况,学然后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这个学除了是学生学以外,还会是什么?老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所以,以老师的角度,他学了之后也就学了自己不足的地方,赶快再充实自己。教,然后知道困难的地方,看到学生的表情,知道吸收有限,赶快请教别人,所以我们强调教育要注重什么?伦理,注重先验的承传。「兑命曰:“学学半」。这个学是一个古字,它是这么写,它是指教的意思,所以教学相长。

四、小结

我们学习了《礼记》中关于学习的论述,知道了我们后天的勤奋学习,刻苦努力,接受良好的教育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为社会栋梁的关键因素,所以,学而时习之,勤奋学习,是修身励志的不二法门。

第三篇:廉洁齐家

廉洁齐家 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总书记强调,“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那么,什么是家风呢?

所谓家风,就是一个家庭乃至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是一个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尊崇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言行表现的总和。家风无疑是中国人和中华文化中最为朴素的沉淀,是一条连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脐带,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集思想、情感、态度、精神、情趣、生活习惯等多种成分为一体的综合体,汇聚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宝藏,是中华民族能否屹立世界之林的精神财富。家风对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等。每个家庭组合起来就是国家,而每个家风汇总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国家的国风。因此,家风清国咸宁,家风浊国乱起。在狠抓廉政建设的今天,如果每个人都能很好的传承和发扬道德、向善的正能量,那么我们的党、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必将风清气正、欣欣向上!

重视家庭,是中华民族一大特点。“国”与“家”互不可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递进进阶。去年10月,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发表署名文章解读《准则》指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都

因之一就是《河东裴氏族训》明确要求后世子孙要“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节俭为持家之基,清廉为从政之道”。

此外,拥有良好家风的家族不胜枚举,我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这些名门世家之所以能够传承悠久,为世人所敬仰,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家规中都突出强调了“清廉”二字。

孔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我们党历来也十分重视家风建设,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陈毅、陈云、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更是廉洁齐家的典范。比如,毛主席对亲属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谨慎,子女们上学、看病一律不准说真名。刘少奇一生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严于律己,也严于律子,对儿女一向要求严格,从不娇惯、溺爱儿女,从不搞特殊,不论是上学还是工作,都不让填写父母的真实姓名。朱德总司令要求家人“老百姓怎样生活,你们就怎样生活”,不准家人搭自己使用的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享乐。周总理的“十条家规”,不仅是对亲属的严格要求,更是培养干部家风的极好教材。陈毅在担任上海市第一任市长期间,曾与子女“约法三章”:要求他们穿土布衣,不坐公家的小汽车,办任何事都要严格按制度来。陈云任职中央纪委书记时,曾向亲属子女提出“三不准”:不准搭乘他的车,不准接触他看的文件,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习仲勋同志反复告诫子女,要“夹着尾巴做人”。他们的严格家规、清正家风,至今仍传为美谈,令人景仰,值得我们学习传扬。

当前,我们党正面临着“四大风险”、“四大考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历史任务依然艰巨,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连续打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组合拳,一大批“老虎”“苍蝇”纷纷落马,反腐败斗争由“不敢腐”向“不能腐”“不想腐”转变,反腐败的制度机制建设逐步健全完善。“廉洁祛沉疴,齐家方致远。”“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总书记在中纪委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两次对党员领导干部家风提出了更高要求。党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8条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首次将“齐家”列入党的规章中,这是坚持正面引导、弘扬正能量、加强制度机制建设的一次全新实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组成国家这个大家庭的细小单元,家风正不正,不仅关系家庭荣辱兴衰、家庭幸福与否,还直接关系公民文明素质和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家风正是领导干部自身廉洁的前提和保证,廉洁齐家,营造良好家风,不仅是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确保领导干部清正和家庭兴旺的根本保证。领导干部只有守好家中的“廉洁门”、筑牢家庭的“廉洁墙”,才能以良好的家风树立起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一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家风正,则作风优、党风清、政

清正的作风,可以涵养一个人的好作风,可谓润物无声、潜移默化。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就要营造什么样的家庭环境,树立和践行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孟母曾为子三迁住处,就是这个道理。去年2月,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治家与治国一样,严是爱,松是害。领导干部要认真掂量掂量,正确看待和把握亲情,处理好国与家的关系、党性与亲情的关系,严格对家人的教育管理。立家风要凸显“严”的本色,不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权力观,管好身边的人,教之以至理、严之以规矩、导之以正道。要严以立规。注重收集古往今来好的家训家规家诫,结合法律法规,制定个性化家规家训家诫,定期学家规、立家训,确保好家风养成。要严以身传。家风对人的影响离不开鼓励、规劝或提醒,但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亲情教育,“三分靠说,七分靠做。”生活在一个家风淳正、相亲相敬的环境,耳濡目染中自然会增强价值认同,对家庭成员行为上的“小病灶”及早治疗,对家庭中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警醒、早纠正,把“没事”当“有事”来看,把“小事”当“大事”来管,积极涵养、倡导和引领好家风。要严以禁初。领导干部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对家属亲友的言行要管初管早、真管严管,严防自己被“套牢”、“围猎”,要在家人“第一次开口”时就及时拒绝,在枕边人“第一次吹风”时就及时制止,对身边人违反

法律和规定进一步,在“可执行、可操作、可检查、可问责”方面下硬功夫,着力形成有威慑力的“制度闭环”,防止形成“破窗效应”;要切实加大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其家属参与其中案件的查办力度,对其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震慑、教育领导干部及其家属。

总之,勤俭的家风能使人廉洁、淡泊;严苛的家风能让人谨慎、知止;勤奋的家风能促人进取、担当。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带头树立好的家风,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过好权力关、亲情关,经常内省自查,照出污垢、找出症结,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养成高尚人格,锤炼良好作风,分清名与利、权与法、理与情的界线,辨明是非利弊,防止方向偏离、信念动摇,真正用良好的家风带政风、促民风、转作风。

第四篇:反腐倡廉先齐家

反腐倡廉先齐家

付旭明

齐家治国,语出《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齐者,治理也。意为要治理好国家,必先整治好家庭。说的虽是治国兴邦之道,却也可为我党反腐倡廉建设提供借鉴。

家庭是社会细胞,家庭廉洁是社会廉洁的基础。从近几年反腐败斗争的实践来看,家既可以是幸福温馨的港湾,成为抵制腐败的坚强后盾,也可能是滋生祸患、催生腐败的温床,个中关键全在一个“廉”字。当行贿者的“糖衣炮弹”在领导干部身上不奏效时,有的便从其家人身上打开突破口。妻子“吹吹风”,孩子撒撒娇,不少官员就是在家人的怂恿唆使下走上了“不归路”。因而,反腐倡廉必须先齐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领导干部身为“一家之长”,其言行举止会对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产生重要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居于首位。所以,清廉的家风首先应是领导者以身作则带出来的。毛泽东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严亲惠民,1974年毛泽东批准提名其妻邓颖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却被周恩来所拒绝。这一段段佳话,不仅为党内干部家风建设树立起了楷模,更令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根本宗旨,正是这种精神力量,为我党历千难而不覆打下了扎实根基。

《礼记·学记》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以廉洁教育匡正家风,是齐家反腐的前提。教什么?德乃立身之本,要教之以德。清代名臣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对联,从侧面表达了自己对于家庭教育的观点:“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财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唯有将优良品德留给子女,教其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励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才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才为齐家之基,因而还要教之以才。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确,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拥有真才实学、能够查知时变的人才有资格成为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才能领悟生命之价值、人生之要义。

“妻廉夫祸少,子贤父心安。”家庭已成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阵地。领导干部的家属们,更要以积极负责的态度,主动参与到家庭助廉活动中,多监督、多帮助,及早警示,止患于萌,努力营造清廉家风,为领导干部正确履职创造良好环境。(作者系湖南省浏阳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

第五篇:中庸教案

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择善固执

(选自《中庸·第二十章》)

【内容分析】

“诚”是中国人追求的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境界,周敦颐说“诚者”,圣人之本。”本节课的学习是围绕“诚”而展开的,点名了“诚者”和“诚之者”的区别,认为人要达到诚的境界,必须要经过不懈的努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诵,读出文言文的语感和韵味,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2.通过探究学习和老师引导,初步理解“博学、审问、慎行、明辨、笃行”等词句意思。

3.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达到明理导行的效果。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的示范引领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并通过听、读、诵、背、写等方式,营造多元的学习氛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听、读、诵、背、写等方式,初步了解《择善固执》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2.初步了解古人古人关于诚的认识,并在知识点熏陶中获得人格的提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韵味地诵读本章内容,学习古人治学的严谨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诚者”和“诚之者”的区别,了解达到诚之境界的五个阶段——“博学、审问、慎行、明辨、笃行”。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出示书法“诚”字,看到这个字,你想起了那句名言和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曾子杀猪》等)

2.师:诚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古人也非常看重。请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重耳大赦》。

3.提问:为什么重耳原谅了头须?(因为重耳信守承诺,说得做到。)4.引入:今天我们学校的内容就与“诚”有关。但要注意,今天的诚与古 时候的诚有什么异同。

二、诵读指导

1.范读感悟。你知道古代“诚”的意思是什么吗?你知道古人把学习分为哪几个过程吗?边听范读,边思考问题。

2.自读探究。要求:把字音读正确,读出停顿和韵律。(1)指名读第一段。正音:择(ze),评价他读得怎样?(2)指名读第二段。正音:慎(shen),笃(du),弗(fu),评价他读得怎样? 3.深入研读。

(1)播放音频范读感染(2)出示停顿符号跟读提高(3)指名读,小组接力读。

(4)趣读引背:第一段采用对对子的形式引读引背

第二段采用小组接龙的形式引读引背

三、理解感悟

1.出示“诚者”和“诚之者”这两个词,谁知道是什么意思? 师释义:所谓诚者,指的是一种状态,即天性就有的纯真状态,不欺人也不自欺;诚之者,则是通过一定的修炼达到“诚”的状态的方法。

2.辨析理解:判断下面的学生哪些属于诚者?哪些属于诚之者?

有的学生天生就很聪明,学习新知识一学就会,这是天资;有的学生没有那么聪明,但是勤能补拙,经过后天的努力同样能学得很好。3.提问,学生回答。

4.师:我们大部分人属于后者,但是天资聪明的人是很少的,我们大部分人都需要后天的刻苦学习,只要我们确立了目标,朝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这就叫做“择善而固执之”。5.在你的身边或者你了解的名人中,有哪些是经过后天的努力而获得巨大的成功的呢?

(1)小组分享交流(2)推荐组员汇报

6.师:天生的“诚”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都必须把诚树立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地去实践它,这就是所谓的“诚之者”。

出示:许多普通人就是树立目标后,坚持不懈地追求、实践,最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李嘉诚、张海迪、海伦·凯勒

7.师:考考你:普通的人,树立了明确的目标,朝着它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学有所成,这是文中那一句的意思?——出示: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8.师生合作读好第一段。9.师:“择善而固执之”是说只要坚持好的学习方法,普通人也能取得成功,那什么是好的方法呢?请齐读第二段。

(1)要达到择善这个目标,要经历那几个重要的阶段?请从文中概括几个关键词。

(2)学生回答后出示: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3)那怎样学习,即使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会变得坚强呢?指名读出文中论述的句子。(4)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指名说。

10.小组探究: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这十个关键词你觉得最重要是那个?为什么?

(1)小组讨论

(2)小组指名汇报,回答那个都可以,言之有理就行。

(3)老师引导小结:博学是起点,是关键。要达到博学的目的,要经过问、思、辨、行这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里,行是最重要的。

四、经世致用

师:这几个关键词概括了古人学习的态度和坚持不懈地实现目标的几个阶段和方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几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中学和著名大学的校训里就含有这几个关键词。

1.出示校训: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简介中山大学的校训。

2.这简单的十个字说明了追求目标的五个阶段,那就是——学、问、思、辨、行。

3.出示中山大学的校训释义 4.师小结:孙中山先生辩证地运用了中庸的思想,倡导世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要知行合一地去践行。

五、拓展延伸

1.看一看。观看《中山大学践行校训的视频》。

2.说一说。作为当代的小学生,怎样做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

3.写一写。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有有容乃大的胸襟和气量。请观赏神奇的汉字“容”的演变。容本来的意思是盛。能盛东西的器物叫容器,容器所装东西的限量叫容量。(出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跟老师写一写容字。

4.诵一诵。师:温故而知新,让我们再一次捧起课本,能背诵的同学们把书合上,让我们再一次回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悠长。(配乐)。

5.总结:诚,是天道;努力做到诚,是人道。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选择美好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坚守不渝,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上课附录材料

附录材料1:课文朗读停顿材料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附录材料2:故事《重耳大赦》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终于回到了晋国,做了国君。他成功粉碎了一场叛乱后,宣布赦免罪犯。于是,那些参加过叛乱的人,都心存疑虑,犹豫不决。

一个叫头须的人前来求见,重耳知道了,生气地说“我不杀他就格外开恩了,他居然还有脸来见我!”原来,在重耳流亡途中,头须竟然带着全部钱财,偷偷地逃走了。这使重耳备尝艰辛,甚至一度只能以要饭为生。可是,重耳的手下都劝他说:“既然已经发布了赦免令,为何不遵守呢?”重耳思考了很久,最终接受了建议,让头须为自己驾车,并经常坐车四处游玩。

人们见了,纷纷奔走相告,都说“连头须这样的人都被宽恕了,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重耳在大家齐心协力的辅助下,很快成就了霸业。他就是晋文公。

附录材料3:中山大学校训简介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 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

首先,中山先生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其次,中山先生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第三,中山先生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其一,学校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孙中山强调为革命造就人才,我们今天应给予继承和发展。其二,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中山先生强调学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学生造就成新的欺负人民的新贵,这表明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科学地发展学、问、思、辨和行的教育认识规律,中山先生强调在立大志的前提下发挥学、问、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证关系,表达了对教育认识规律的合理性,今天我们要坚持的是,在坚持教育基本路线前提下必须坚持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分辨正确与谬误,批判抵制社会和国际的错误思潮,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

下载《中庸》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齐家)(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庸》第十五章教学设计(齐家)(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庸教案

    a 《中庸》教案 第一,二,三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对知识的学以......

    中庸教案

    《中庸》二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3、理解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主要原则与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 文言知识、中庸之道的内......

    《中庸》节选课件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中庸》节选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庸》首章,初步把握全书义理的总纲。 2.初步了解“中庸”的内涵,感知 “中庸” 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中庸》教案大全

    《中庸节选》教案 项城一高——史明才——2015.3.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重要哲学概念的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讨论......

    《中庸》读后感(本站推荐)

    《中庸》读后感我本月按集团下发的2个学习课件进行学习,主要是对比较陌生的、以前只知其个别词语,没有系统阅读过的国学大作的《中庸》进行重点选读。 《中庸》选自《礼记》,乃......

    中庸读后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中庸” ——读《中庸》有感 上饶市实验小学龚射祥 题记: 中庸思想被很多人认为是中华民族的糟粕,认为中庸思想让人保守不前,庸碌无为,这与时代的发展是背道而......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1 一直以来就对我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初中的时候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只零碎的学过一些,然而都不够系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精神实质。到了高中有了很多自由......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1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组织了对传统文化《论语》的学习,现在又组织学习了《大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