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张学山
题目:混合运算
姓名:张学山
单位:迁西县兴城镇河南寨小学 电话:***
混合运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8、59页。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2.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3.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和优越性。
教学重点: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的算理 教学方案: 温故而知新
计算下列各题(用多媒体课件出示)65+(32-14)35+4×36 36÷6+4
师:同学们,你们都爱吃什么水果?
师: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可真多。今天一位小朋友的妈妈就带了50元钱去买小朋友喜欢吃的香蕉和橘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她是怎样买的。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同时结合下面的情境图,看看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发现的数学信息可能有:妈妈带了50元钱;买香蕉用去14元;橘子每千克3元…… 师:要求可以买几千克橘子你会解答吗?试着算一算吧!教师要注意巡视,以便掌握学生的解题方法。
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解答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交流计算思路和方法。要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如果在计算方法中出现一个算式的做法,鼓励学生尝试改写。)
学生说,教师板书算式。
多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板书)
50-14=36(千克)36÷3=12(千克)答:剩下的钱买橘子,可以买12千克。综合算式如果没有出现,可提出要求。师:请你试着写成一个算式。学生可能出现下列算式:(1)50-14÷3(2)(50-14)÷3
交流时,先请没用括号的同学汇报。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讨论写出的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先算什么,求的是什么?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了解,要先算除法,就要加小括号。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脱式计算)
生:第二个算式中36是50-14的结果,用50-14换掉36就可以了。
师:他用了上节课我们改写时用的方法,不错。那你说一说在50-14÷3这个算式里,有减有除,按运算顺序应先算什么?
生:先算14÷3。
师:可是我们要先算50-14的差,怎么办? 生:给50-14加上小括号。
师:对,请小括号帮忙。谁用了小括号,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学生说,教师边重复,边写出脱式计算。
师:刚才我们帮小朋友的妈妈解决了买水果的问题。现在我们一起到蔬菜大棚去看一看李大伯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请同学们认真读题,(用多媒体出示 李伯伯上午摘了34千克黄瓜,下午又摘了27千克,每千克可以买4元这一天摘的黄瓜能买多少元)同时结合下面的情境图,看看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师:现在大家就来帮李大伯算一算:他这一天摘的黄瓜能收入多少元?可以先写出两个算式计算,再改写成一个综合算式。
教师要注意巡视,以便掌握学生的解题方法,特别关注学生写出的综合算式是否正确。师:哪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重点讨论学生写成的一个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写成一个算式时加小括号的道理。)
教师适时板书算式。
在讲(34+27)×4这种做法时,教师重点提问:
师:(34+27)×4为什么加括号?这一步求的是什么?接下来要算什么?求的是什么?(板书)
(1)(27+34)×4 =61×4 =244(元)
答:这一天摘的黄瓜能买244元。
学生除了课本呈现的2种解答方法,还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2)34×4+27×4
=136+108 =244(元)(3)34×4=136(元)
27×4=108(元)136+108=244(元)
教师应给予鼓励,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求的是什么
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要先算乘、除法。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知道了什么呢?
生1: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生2:不管有什么运算,只要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通过刚才的总结,我们知道了:(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算式里,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下面我们就来计算几道题。师:看练一练第1题,你发现了这些题有什么特点?谁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讨论完成,学生自己做。请四个人到前面板演。
第2题,要指导学生先观察每道题中两个算式的联系,再改写成一个算式。(.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明白题意,再根据题意改写算式,然后计算。)
第3题,鼓励学生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练一练第3题,先让学生读题,弄清题意,再自己解决问题。)第4题,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有:(练一练第4题,先弄清题意,再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1)25×3=75(元)75+25=100(元)(2)25×3+25=100(元)(3)25×(3+1)=100(元)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1: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生2:不管有什么运算,只要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 一个算式里,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第二篇: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混合运算》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56-5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是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56-57页的内容,本节课是“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不带括号的两极混合运算。教材编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即:饮料问题及购鞋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分析,归纳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既锻炼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又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分析:
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些学生在课外还接触了两级混合运算,并从父母或其它渠道获得了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可以说,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有一定运算基础的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初步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同时,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促使其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重点:
理解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两级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改写成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时,主要知识点为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以后进一步学习混合运算知识的基础,因而其作用是承上启下的。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本着生活化、问题化的思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获得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教学时我以“廉价超市”清点库房这一现实情境为切入点,导出“饮料问题”,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发现数学信息,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归纳,又通过解决“鞋子问题”进一步探索、归纳出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最终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数学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大家喜欢喝饮料吗?“廉价超市”清点库房,发现还有这么多瓶饮料,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56页主题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发现的信息。)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针对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以生活中这一生动的'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学生可能提出:我想求三箱饮料一共有多少瓶;我想求一共有多少瓶饮料……)
[教师要有选择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浅显问题即时解决,重点问题集中解决,较难问题课下解决。对于本课有关的问题教师要板书,有待于集中解决。]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索,解决饮料问题
师:刚才有位同学提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瓶饮料”,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尝试解决,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试算,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想第一个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生1:24+24+24+8=80(瓶)
生2:24×3=72(瓶)
72+8=80(瓶)
请该生说一说每步算的是什么。
生3:24×3+8=80(瓶)
生4:8+24×3=80(瓶)
(3、4算法如果出现,教师给予表扬。)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样写算式的?
生:我是仿照以前学过的加减混合算式来写的。
生:我在书上看见过这样的算式。
(如果生3和生4的方法没有出现,教师可提出郎蓝灵鼠的问题:把生2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
师:你能不能说一说你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4×3+8
=72+8
=80(瓶)
师:说得真不错,哪位同学的算式和他的一样?(学生举手)你能不能再说说?
生:我先算的是乘法,然后算加法。第一步求的是3箱饮料有多少瓶,第二步求的是一共有多少瓶。
师:有没有和他们不一样的算式?
[鼓励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个性话的做法。]
生:老师,我是这样列的,8+24×3。
师:啊,你的算式和他们的真不一样。那这个算式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小组讨论。
生:我也是先算的乘法,求的是3箱有多少瓶,再算加法,求的是一共有多少瓶。
师:为什么不先算8+24呢?小组讨论。
生:不可以,因为那样得数就不对了。
生:我们先算乘法,是要先求3箱一共有多少瓶,然后才能求一共有多少瓶。
师:原来是这样啊。在这两个算式里,我们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8+24×3
=8+72
=80(瓶)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这一生活中生动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新知识有机结合。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使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结合起来。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追问每步算式列出的依据及表示的实际意义,促进学生正确地概括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尝试应用,解决购鞋问题
师:刚才我们顺利地解决了饮料问题,再来看一看“廉价超市”两款漂亮的鞋子。(出示57页主题图)谁把有关鞋子的信息和问题说一说?
学生观察、汇报。
师:老师相信你们都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试算,全班交流。
[在解决完“饮料问题”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购鞋问题”,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落实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了学习的“亲历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向上的品格。]
生1:36÷4=9(元)
63-9=54(元)
请该生说一说每步算的是什么。
生2:63—36÷4=54(元)
(请该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这个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改写)
师:63—36÷4这个算式应该先算什么,为什么?然后呢?
3、知识归纳、内化
师:我们再来回顾这两个算式(24×3+8和63—36÷4),看它们先算的是什么,再算的是什么。
(集体回顾这两种算式的运算过程)
师:那向这种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应该怎么说呢,让我们小组共同讨论一下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归纳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总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三、走进生活,体验成功
师:今天,我们总结了既有乘法、除法,又有加法、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愿意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些练习吗?(愿意!)
(教师组织学生解决课后“练一练”习题)
[设计意图:1题先让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最后交流;2、3题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做法,鼓励学生用一个算式解答,并说出每一步的解题思路。]
四、畅谈收获,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过得愉快吗?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今后,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你准备怎么做?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强调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和打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了本节课的学习)
[在本节课结束之前引导学生畅谈收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带来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脱式计算。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 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3=15(元) 15+20=35(元)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3+20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明确: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
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
(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50-15×2
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5×3+20 50-15×2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计算。
2.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教师强调:
第(1)题,先算4张成人票的价钱,再算应付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5×4+8。
第(2)题,先算12张儿童票的价钱,再算应找回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00-12×8。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三篇:2017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和应用题.doc
一、教材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小括号,掌握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会用递等式计算两步混合运算式题。本单元主要学习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包括一个算式中有两级运算的混合式题和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
本单元的应用题,主要是学习以倍数为基本数量关系(含几倍求和、几倍求差、几倍多几、几倍少几)、以等分为基本数量关系和差额均分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材是用分析法让学生思考解题步骤,并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时,可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考方法解答应用题,对积极思考、有独特解题思路的学生,教师要加以鼓励和表扬。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三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用递等式计算三步计算式题。
2、使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分步列式或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3.结合应用题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三步计算式题和两步计算应用题。
教学难点:两步计算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及分析方法。
四、课时安排
22课时。式
题(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含两级运算的三步计算式题(不带括号)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地进行演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书写学习习惯。(二)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计算卡片。(三)教学过程 1.复习准备。
(1)做一做。
投影出示: 170+30—51
546÷6×7
1360—1250÷25
960—42×8(2)集体校对、反馈。
(3)说一说递等计算书写时应注意些什么?(4)比一比,分一分,同桌合作给以上四题自由进行分类,并说说分类的依据。
2.揭示课题。
把准备练习中的“960—42X 8”改为”960—42X18+1030'’,以此揭示课题——“三步计算式题”。
3、新知探索。
(1)教学例1:
960—42×18+1030
①读题、猜测运算顺序。
②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960—42×18+1030
=960—756+1030
=204+1030
=1234 ③自行到课本上进行验证。
④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验证,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运算顺序、书写格式)⑤试一试:197+847—1183÷13(2)教学例2:将准备题中的“1303—1250÷25”改为“1303—1250÷25×7”。
①自己读题,尝试计算并板演。
1360—1250÷25X7
=1360—50X7
=1360—350
=1010
②集体校对,说一说运算顺序和你是怎么想的;并进行课本验证。
③试—试:
4.巩固练习。
(1)基础训练。
①课本第94页的第1、2、3、5题。
②改错题。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
869—320÷4+20
526×3+1050—471
=869—80+20
=1578+1050—471
=869—100
=2628—471
=769
=2157
35+25×20—358
=35+500—358
=835
(2)提高练习。
①200—5120÷32十()=120
②在下面口里填上和左边不同的运算符号,使两边的计算结果相等。
2+4+1=2口134口1
12—6—2=12口6口2
2+8+3=2口8口3
1×3+2×4=1口37-1 2口4
5.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三步计算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怎样?
(按先乘除后加减,乘除和加减连在一起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计算中在书写就注意什么?
6、学法指导。
(1)、说说这节课的新知你是怎么学会的?
(2)、教师小结,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根据旧知进行大胆地猜测,根据课本进行验证,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2)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应用题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带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应用题的运算顺序。
2、能正确地进行演算。
3、培养良好地计算和书写习惯。
(二)教学准备
1、复习准备
(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以及它们的运算顺序。(2)口算:4×4-
×(4-4)(3)
3.新知教学。
(1)教学例3 出示:738—(412+63)÷5 ①请学生尝试计算。
②依照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
③交流讨论。
a.运算顺序怎样?你是怎样来确定的? ·
b.书写时应注意什么?(小括号里面部分算完后小括号要丢了)④请学生用文字叙述形式读出式题。
⑤反馈练习。(一生板演,集体讲评)(459—182)X18+803 650—650÷(7+6)⑥小结:计算了以上算式之后,你有哪些想法和收获? 4.巩固练习。
(1)课本95页练一练第1题。
①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最后说一说每组式中三个算式间的异同点。师生共同小结。
(2)课本96页练一练第2题;(一生板演,计算后集体校对讲评)(3)算式里的括号,哪些可以不写?为什么? 16X(35—29)
1280—(1632÷8)X6 147+(38X9)
340+(19X3)—67(78—14)÷4 627—(848÷8)+125、练后小结:在不改变运算顺序的情况下,可以去掉小括号。(4)改错题:练一练第4题。(5)教学游戏:用6,3,8,4这四个数字编算式,可以添上加、减、乘、除、小括号。看谁编得又对又多!并口算出结果。(6)提高训练。
2800—(19+7)X()=18 5.课堂总结。
(1)如果一个算式有括号,应先算什么?脱括号后应按怎样的顺序计算?(2)归纳后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 里面的,脱括号后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练习二十一(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2.能正确地用递等式计算三步混合运算式题。
3.结合应用题教学,使学生认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计算卡片。(三)教学过程 1.基本训练。
口算:4+4÷4+4 4X4—4+4 4X4一(4+4)4÷4一(4—4)练后提问:
①在一个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里,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②在—个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里,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③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小括号?小括号能起到什么作用?(2)揭题。(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3)练习二十一第97页第2题。(4)练习二十一第97页第4题。2.变式练习。
(1)在下面的O里填上<、>或=。64—64÷4X2064—64÷(4X2)18÷9X 3X40 18÷9X(3X4)900÷15÷6+200 900÷(15X6)+20 50X70—50+300 50X7—(50+30)练习后分别说一说各自所用的比较方法,然后比一比,谁的方法更棒?(2)按照各图指定的运算顺序,在口里填上得数,再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460-60
X4 \/
\/ 270+口
130—口
\ /
\/
口—250
口+190 \ /
\/
口
口 3.综合练习。
(1)文字题。(练习二十一第97页第5题)(2)应用练习。(练习时结合思想品德教育)①12个同学15天一共写了2880个大字,平均每个同学每天写多少个大字? ②三年级种树78棵,四年级种树的棵数是三年级的3倍,三、四年级一共种树多少棵? ③两个小组装订报纸。第一小组每天装订42本,一共装订了336本。第二小组装订同样多的本数,7天装订完。哪个小组用的天数少?这个小组每天多装订几本? 4.提高练习。
476÷28X()—55=200(1000+口)÷14—100=16 5.课堂总结。
对照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自评。
(4)两步计算文字题(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和、差、积、商”、“除、除以”的含义,并能正确区分。
2.会根据题意及有关数学语言,用综合式正确解答两步计算文字题。3.进一步理解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在解文字题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4.培养学生认真读题、审题的良好习惯。(二)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三)教学过程 1.准备铺垫。
(1)集体练习、然后校对。
①从150里减34,差是多少? ②甲数是38,乙数是82,它们的和是多少? ③16乘5,积是多少? ④6除72,商是多少?(2)提问:这四题中的“差、和、积、商”表示什么?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数学术语? 2.揭示课题。
(1)把“从150里减34,差是多少?”改为“从150里减两数的积,差是多少?能直接列式计算吗?”
(2)想一想:解答本题,必须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是几步运算?(以此揭示课题“两步计算文字题”)
3、新授。(1)第一次尝试。
将“从150里减积,差是多少”改为“从150里减去17乘2的积,差是多少?”(要求:先列数量关系,再用综合算式列式解答)。
①尝试练习,一生板演。150—积=差
150—17X2 =150—34 =116 ②集体讨论、讲评。说一说:“解答时,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2)第二次尝试。
出示例4:1200加840除以35的商,和是多少? ①学生尝试练习。
②集体校对,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到课本上进行验证。(3)教学例5。
出示例5:1287减247的差,除以26,商是多少? ①学生尝试列等量关系式,列式并解答(学生板演)差÷26=商
解法一:1287—247÷26 解法二:(1287—247)÷26 ②“解法一”、“解法二”两方同学先内部进行交流讨论算理,然后展开两方代表辩论。
③重点指出:“为什么必须添小括号?不添行吗?”(4)试一试。
130与25的和,乘16,积是多少?(5)比一比,分一分。
给第一、二次尝试题、例5以及试一试四题进行自由分类?可分几类?为什么这么分? 两类?
重点指出:必须认真审题,按题目要求准确加上小括号。4.巩固练习。
(1)课本第99页第1题。练后指出:在什么情况下必须添加小括号?(列成综合式后,与原要求运算顺序不符的必须添加小括号)(2)课本100页第3题。
①尝试练习
②交流讨论列综合式方法,说一说在列综合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③教师小结指出:都是从最后一步的答案人手,再逐步向前推算。列综合算式,需要使用小括号的必须使用小括号。
(3)课堂作业。
课本第100页第2题和第4题。5.课堂总结。
两步计算文字题的解题步骤:(1)读懂题意;(2)理清思路;(3)列式检验;(4)计算结果。
(5)练习二十二(一)(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和两步计算文字题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二)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提出学习要求。
(1)掌握正确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能正确迅速地计算。(2)掌握两步计算文字题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列式计算。2.基本练习。
(1)把下面每一组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①6X9=54
100-54=46 ②22+290=312
312÷13=24 ③26X50=1300
88-38=50 ④25X4=100
13+12=25 指名学生说说每组的两个算式各有什么联系?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
反馈,分别说说各题列综合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请学生给以上四组题根据两算式间不同的联系分类,并说说这样分的理由。(①②为一类,③④为一类;①②都是用第一个算式代第二个算式中的一个数、③④是用第二个算式代第一个算式中的一个数。)小结。把几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列成综合式时,最关键的是什么?(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确定哪个是最后的结果。)(2)先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13—270÷18X12 568—137+486÷27 26+(391—47)X28 650—(1207+2993)÷12 3.重点练习。
(1)复习两步计算文字题的解题步骤。(2)出示。
①75乘12,再加25,和是多少? ②75乘12加25的和,积是多少?(3)按照解题步骤解答上两题。(4)反馈、校对。
(5)比较(1)、(2)两题的异同点。4.专项练习。(1)找朋友。
2400除以120与40的和,商是多少?(120+2400)÷40 40除120与2400的和,商是多少? 120+2400÷40 120除以40的商,加上2400,得多少? 120÷40+2400 120加上40除2400的商,得多少? 2400÷(120+40)(2)列式计算。(课本第101页第4题)5.综合练习(课本第101页的第5、第6两题)。6.课堂总结。
解答两步计算文字题及计算混合运算各需要注意什么?
(6)练习二十二(二)(一)教学目栎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三步混合运算式题和两步计算文字题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二)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五)教学过程 1,基本训练。
(1)计算下面各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120—8x6÷3 100+50x20-10(12-8)x6÷3(100+50)x 20-10 120—8X(6÷3)100+50x(20—10)校对后,说说每组题三算式的异同。.
(2)在下面各题的合适地方添上小括号,使等式成立。12X4+5-2=106 12x4+5-2=84 6—6÷6+6=6 6-6÷6+6:0(3)把下面每一组的两个算式列成一个综合式。①32÷4二8 8+10=18 ②20x40=800 100+800=900 ③15x3=45
45-20=25 ④20—2=48 48÷6=8(4)不计算,比较左右两边得数的大小。720-45x30÷50
720—45x(30÷5)40+20÷5x20
(40+20)÷5x2 80-60+80-600
(80—60)X(80—60)(80—60)÷(80—60)
(80—60)—(80—60)2.重点练习。(1)出示:
①a.68乘45再减27,差是多少? b.68乘45减27的差,积是多少? ②a.240除以12再加36,和是多少? b.240除以12加36的和,商是多少?(2)独立解题。
(3)反馈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每道题中的两小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4)给以上两小题进行分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3.综合训练。
(1)四人小组一人编题(两步计算文字题),其余三人解答。(2)同学们要种2100棵树,已经种了900棵,剩下的6天完成。①剩下的还有多少棵? ②剩下的每天要种多少棵? 4.提高练习。
课本第102页的思考题。2 应用题
(7)“几倍求和”“几倍求差”应用题(一)教学目栎
1.使学生了解“几倍求和”“几倍求差”应用题的形成过程,理解、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并渗透时代的市场经济意识。(工)教学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三)教学过程
1.直接揭题(板书:应用题)。2.探索新知。
(1)投影展示2000年奥运会的片景,并出示各国获金牌、银牌、铜牌的枚数,然后请学生用“谁是谁的几倍”说一句话。
(2)摘录同学们所提供的部分信息。
(3)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哪些问题?(4)出示例题:悉尼奥运会上,瑞典有金牌4枚,中国的金牌数是瑞典的?倍,中国和瑞典一共有多少枚金牌? ①同桌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学生反馈。(4X7:28(枚)28+4:32(枚))③交流解题思路,说说你是怎么分析的? ④还有其他的解法吗?(1+7:8 4X8:32(枚))⑤针对后一种解法,研究线段图。⑥根据线段图回答: 把谁看作一份? 中国和瑞典一共有几份?奥运会上,瑞典有金牌4枚,中国的金牌数是瑞典的7倍。
① 讨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 比一比,例题与试一试的异同点。(7)揭示具体课题。(几倍求和(求差)应用题)
3、应用新知。
先补充条件,再列式计算。
实验小学载了6棵树,桂花树和柳树一共多少棵?
光明小学生做好事,一年级共做了37件,三年级做好事45件,四年级学生做好事54件,五年级做的好事是二年级的2倍。
① 五年级和二年级共做好事多少件? ② 五年级比二年级多做好事多少件?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1
一、复习导入:
1.你能计算并说一说出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吗?
12+5-7= 25-4+9=
18-8+3= 45+5-10=
教师:为什么这些算式都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呢?(学生:因为这组算式没有括号,而且只有加减法。)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一个混合运算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和除法或者有其它运算我们又如何计算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只有同级的混合运算。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释题:
教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学生:什么是同级运算?教师:在数学上规定加法和减法为同级运算,是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为同级运算,是二级运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只有加减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如果遇到新的知识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就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还是从我们学过的知识入手。
(1)出示例1①(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道题)
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2)指名读题。
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
(3)列式、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要想求阅览里下午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学生:要先求中午走了24人后,还剩多少人?)列式为53-24=29 29+38=67,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3-24+38=67,在这个综合算式里,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学生: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同桌交流计算方法:
从刚才这个实际问题和以往我们的计算经验,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我们要怎样计算呢?
学生汇报: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为什么要强调没有括号呢?(因为有括号就会改变运算顺序。)只有加、减法是什么意思?出示:53-(24+38),这样的算式只有加、减法,能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吗?
学生齐读总结出的规律。
因为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所以这个规律还可以说成是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同级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学习脱式的写法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我们可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在这个综合算式里,先算53-24=29,我们可以在算式的左前方写上等号,在等号的后面写出53减24的结果29。在29的后面把没有参加运算的加号和38照抄下来,和上一个等号对齐在下面再写一个等号,再算出29+38的结果67。像这样的写出每次运算结果的计算方法叫脱式计算。(注意等号的`写法:要用尺画,大约5毫米长;上下两个等号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不要太近也不要太远。)
2.学习只有乘除法运算的运算顺序。
同学们,刚才我们总结出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运算的计算规律。除了加、减法,还有哪两种运算也是同级运算呢?根据我们总结的规律,类推一下,如果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
(1)出示例1②
同桌交流:(老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2)学生汇报(多指几名同学说)
(3)计算例1②
掌握了运算规律,你们能试着算一算吗?
(5)展评
(6)读计算法则。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总结出了只有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规律,让我们一起把总结的规律读一读吧!
三、巩固练习
1.哪些算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在( )里画“√”。
32-30+16( ) 12÷(2×3)( ) 21÷3×8( )
45+10-25( ) 42-(6+7)( ) 6×6÷4( )
2.小法官,判一判。
3.用脱式算一算。
23+6-11 2×8÷4 72÷8÷3
4.计算
32+14-8 25-12+45 35-6-12
3×6÷2 4×6÷8 48÷8×9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比较脱式与直等式的优缺点。)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精力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2.再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3.运用小组合作逐步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在昨天的.卫生中,由于大家的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所以教室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看,小组的力量多大,只要我们每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我们小组就会越来越强大,想不想让自己的小组成为最棒的小组,一个优秀的小组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只有每个人在纪律、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我们的小组才会越来越好,每个组都有可能成为最优秀的小组,接下来就看你的表现了!上课!
(出示练习题)读题,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组6号回答,答对加1分。
每个小组的表现都很棒,而且精神饱满,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1)自学课本
今天我们请了两位手艺高处的厨师为大家做美食,看,(出示例题情境图)原来他们带来了美味面包,先别急,请同学们看书P53,仔细观察这幅图,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你知道了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话把你知道的完整地说出来。(教师板书:知道了什么?)(1分钟)如果看明白了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一会儿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几号加几分。
(2)小组交流答案,抽组号,几号加几分。
2.(1)自学课本
下面问题变多了,难度也变大了,敢不敢挑战?继续出示课件呈现问题:1.根据题意,你还能提出一个其它的数学问题吗?2. 要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需要知道哪些信息?3.可以怎样列式计算?你是怎么想的?请仔细看书P53“怎样解答”部分,思考这三个问题。
(2)小组交流答案,每组选三名代表共同汇报,每人回答完整得全分,不完整的小组帮助补充的得一半分,不正确不得分。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这三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二部分(板书:怎样解答?)
3.(1)自学课本
解答完,还有一步是什么?(板书:解答正确吗?)请你自己看书P54检验正不正确?看书中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2)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1分)把问题当作已知条件,把第一个已知条件当做问题,由问题推出已知条件,和原题相符,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三、教师讲解
就像同学们所说的,(出示线段图)解决一个问题需要两个和它有关的信息,如果其中的一个信息直接给了,另一个信息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我们要先求出它来,再解决最后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1.这道题我们解决了,下面这道题更有难度,你们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出示做一做要求)
2.P55 4题
各组统计分数,评出优胜小组。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习旧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实,数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从旧知识中发现并学到许多新知识,不信,你们看这道题(板书:7+4×3),观察一下,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同学们知道了当乘加在一起时,先算乘后算加;当减除在一起时先算除后算减,那么这些算式你们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先算乘、除法
=7+12后算加、减法
=19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页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自学探究、小组合作、讲解示范
教学准备:
PPT课件、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2×4×7=6÷3×2=15+10-8=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二、探究新知,合作交流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
问题:
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学生明白简单的数量关系进行列式,进而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作好了铺垫。)
(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4×3=12 12+7=19
问
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2:为什么先算4×3?
4×3+7
7+(4×3)=7+12 =19=12+7=19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三、精讲点拨
(一)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4×3=7+12=19
4×3+7=12+7=19
问题:
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
(二)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
7+12÷3=7+4=11
问题:
1.谁来说说这道题应该如何计算?
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为他们交流提供了依据,发现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是为了让学生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结合情景来理解运算顺序更自然、深刻。)
四、巩固练习
(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20-8÷2 7×5-3 4+4×6 81÷9+2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二)小动物回家(连一连)
(三)在○里填上“>”“<”或“=” 54÷9÷2 ○ 3 3×6÷2 ○ 13+56÷7
3×7-16 ○ 27 45-9×3 ○ 5×8-18
(四)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问题:
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
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小结、作业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25-20÷5 6×8-5
1.指生说说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并指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明确每题的运算顺序。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下面各题) (1)10-5+3= (2)7+(7-6)= 10-(5+3)= 7+7-6=
1.学生独立计算,把先算的一步画上横线。
2.比较算式,全班交流。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数字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可运算顺序不一样呢? 3.引导学生归纳,初步明白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尝试练习,引出规定。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例3) 7×(7-5) (77-42)÷7
2.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含有小括号)
4.引导学生归纳: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二)变式练习,形成对比 。
1.脱式计算。(课件出示下面题目) 7×7-5 77-42÷7
2.指生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同时指生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3.比较算式。 7×(7-5) (77-42)÷7 7×7-5 77-42÷7 (1)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在进行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1、76-(12+25)(12-5)×3 48÷(8-2) 34-(28-13) 6×(7+2) (88-56)÷8 1.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2.有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二)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 (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独立完成,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书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看图列式计算(出示教材第52页第13题)
小明有35元钱,买一个魔方用了3元,剩下多少钱?如果用剩下的钱买8元一个的笔袋,可以买几个?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指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重点说明:要求可以买几个笔袋,必须要求出剩下的钱。
4.拓展提高: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引导他们直接求第二问。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与前面学习的混合运算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6
课题名称
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同级混合运算
重点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有“掌握含有加、减法或乘、除法同级运算的两步式算式的运算顺序的脱式计算”和“初步体会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两方面的内容,重在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方法。
难点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懂得了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以及最简单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但是对于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还不是非常的清楚和了解,很容易出现运算顺序错乱的'问题。
教学方法
利用情景教学法、演示法、发现、讨论法,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放映东风小学图书馆的动画,吸引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学生设问题。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尝试探究,明确规则。
1.尝试解题,感受规则。
(1)分析解题思路,初步感受规则。
①出示问题: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来了38人,阅览室下午有多少人?
②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独立解答。解答后,让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
学生口述,板书:53-24=29(人),29+38=67(人)
学生口述,板书:53-24+38=67(人)
这一种综合算式是怎么想的呢?可以这样列式吗?
(2)认识混合运算
请学生观察左边的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求出中午剩下的人数,再去加下午来的人数,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两个独立的一步算式,一个减法,一个加法;而综合算式是把这两个独立的算式综合成一个算式,既含有减法又含有加法。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
(3)学习书写规范,应用运算规则。
示范:刚才这位同学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说明:在计算综合算式时,可以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
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了便于第二行的算式和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边说明边板书)
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和上面对齐,再写出得数(板书)
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谈话:对于混合运算,你能进行计算吗?请大家试着算一算。算完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自己计算的顺序,先算了什么,再算的什么。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一些食品的价格。小红为春游活动准备了午餐,她想买3盒牛奶和1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呢?你能帮小红列式计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
学生1: 2×3=6(元)
6+7=13(元)
学生2: 2×3+7=13(元)
生3:7+2×3=13(元)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这三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
二、新授
(一)乘加问题。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
① 2×3+7
② 7+2×3
学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
教师: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乘减问题。
教师: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助他吗?
教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他还能剩多少钱呢?你们会列示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20—4×4=4(元)
教师:观察这个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你的思路真清楚,那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算4×4=16,也就是4个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钱减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同学们你是这样想的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刚才我们通过为春游准备午餐,一起认识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综合算式,(出示)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三)除加、除减问题。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 5×9-40= 54÷9—4= 20+48÷6=
教师: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教师: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板书)
三、练习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6×4+4= 25—3×7= 72÷8—4= 20—63÷9=
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
6+9÷3=5 5÷5+5=6 9—3×2=12 48÷8—4=2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
第五篇: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我的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叶升第二小学
郭永斌
教学内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混合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格式的好习惯。
4、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导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导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2、掌握没有括号、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对策:
1、让学生用分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充分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把两个式子合起来列成综合算式,从中感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要联系现实素材让学生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注意引导学生作出适当的归纳。导学准备:光盘 导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计算:24+8-6
3×6÷9
47-21+5
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第1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二、互动研讨。
1、出示P30的插图。
说说插图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只书包20元、一本笔记本5元、一盒水彩笔18元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指名回答,选择其中的两个问题板书。
(1)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2)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2、讨论解决的方法。(1)出示第一个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求出什么?
怎样计算?(说一说每个算式的意义)
板书:5×3=15(元)15+20=35(元)
提问: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综合算式,你会算吗? 追问:为什么要先算乘法?
板书:5×3+20 =15+20 =35(元)
提问: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怎么办?
得到:先算乘法,再算加法。(2)出示第二个问题。
提问:求应找回多少元,怎样想?
板书:付出的钱数-用去的钱数=找回的钱数
追问:用去的钱怎样列式?
你能列综合算式吗?“18×2”表示什么?
板书;50-18×2 =50-36
(先算乘法,再算减法)=14(元)
追问:在这个算式里,有什么运算?先算什么?(3)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得到: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
将书上P30中的空白部分填完整。注意此页最后一句话。
三、巩固练习。
1、P31第1题
先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过程。
注意:书写的格式。
重点评讲第3小题。
2、判断。P31第2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每道题的计算过程,找出其中的错误,再进行订正。
第(1)题的错误:先算加法,再算乘法。(运算顺序错了)
第(2)题的错误:40写在减号的后面了。(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第(3)题的错误:减号后面的25没有写。(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3、对比练习。P31第4题。
分组出示,一组一组练习。
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不同,再进行计算。
得到:数字相同,运算顺序土同,运算的结果就不同。
四、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揭示课题。
五、布置作业。
P31第3、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