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 (范文)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感情。2、学会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奏是缓慢而富于感情的。学生活动以独立思考、独自体会为主。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可展示长城图片或影视片,配舒缓低沉的轻音乐)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穿越时空的阻隔,雄踞高山之巅,无可替代的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1、介绍作者
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席慕容1943年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
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师范读《长城谣》
yān zhī 隘口 ài 蹲踞 dūn jù
fén 躯体 qū敕勒 chìlè
——烧。
——两腿弯曲,像坐一样,但臀部不着地。诗中用来形容长城稳健、雄伟的姿态。
——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3、整体阅读,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抒情诗和哲理诗。这首诗属于哪一类?
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抒情,那么,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如果要你用一个比方来形容这种情感,或者说用“这种情感”做本体,写一个比喻句,你会怎么写?
出思乡、乡愁、爱国等答案。这都是正确的,应给予充分肯定。
是千年烽火燃尽之后,对长城的深情凝视。厚重,是因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沉淀在这短短的诗行之中;激越,是因为海峡的多年阻隔使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如火如潮。
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历了我们民族的耻辱与光荣。对于身处台湾的诗人来说,长城就是家乡,长城就是祖国,长城就是日思夜想的爹娘!她要诉说的,就是对家乡、对祖国、对亲人的思念。用第二人称“你”,便于更加直接倾
泻内心激荡的感情,把心中的长城置于眼前,面对面地倾诉火热的衷肠。
4、分节阅读
象的词语。
冷眼
数千年来,诸侯、军阀等等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在长城下点燃了多少次烽火啊。杀伐纷争,血流成河。长城,像个至高无上的尊者,像个无所不知的智者,冷眼看着这人世的朝代更替,沧桑变迁。青山依旧,长城依旧,而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哪里去了呢?塞北的风沙中,消失了那些匆匆过客,也泯灭了人世的恩怨情仇。长城的无情,只不过是对那些挑起争斗的贪婪的人们的蔑视和憎恶,这恰恰反映对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深切的同情。
成篇,一提起就烈火焚起?
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一个象征物。长城“千年的面容”,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就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
感情。, ,笼盖四野, ,节渐渐趋于深沉平缓。思绪飞越,想到了《敕勒歌》所描绘的,那旷远浩大的画面,想到了长城内外月光如水的夜,想到了长城旁缓缓流过的黄河。诗人心潮难平,夜不能寐。可是,既然不眠,何以有梦呢?这不是普通意义的梦。这是诗人的梦想,那故国的山河填满了诗人的心胸,充溢着诗人的灵魂。人不眠,而黄河从心中流过,如梦似幻。何日能真的见到我的长城、我的黄河?何日能真的回到我的故乡、我的祖国?
多多的台湾同胞的梦中流过,也从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的梦中流过。
流,就像我们这伟大的民族,永远向前,生生不息。
5、拓展延伸:欣赏席慕容的画作,朗读其诗歌,体会起诗歌风格。
6、作业 :写一首借物抒情的诗歌。7、板书设计
长 城 谣
席慕容
你 冷眼 —— 无情的建筑
我 焚起 —— 思乡的激情
黄河 —— 从你身边流过
从我梦中流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长城是席慕容乡思乡愁的个性化载体,那么,一片小小的槐树叶怎样寄托乡愁?我们再来读一读纪弦的 《一片槐树叶》
1、介绍作者
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
坛的一面旗帜。
2、写作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国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的心灵战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听范读录音,然后自由朗读《一片槐树叶》,模仿老师讲读《长城谣》的方法,解决如下问题。
明确体裁
国的怀念与热爱的诗歌。
体味语言
槐树叶”,其他的部分都是“槐树叶”的修饰语。如何理解五个“最”?诗人为什么连续强调三次“一片”?这不寻常的槐树叶是什么样子的?
最美 最珍奇 最可宝贵 最使人伤心 最使人流泪
……一片……一片……一片
诗韵绵长。
树叶的形象与前面的五个“最”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只有寄托了诗人的深厚的感情,这平凡的、不起眼的槐树叶才变得如此美丽、珍奇、宝贵,才使人伤心、叫人流泪。
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怎样的心情?
糊,可是,诗人却明确的知道,这槐树叶是来自故国的,便够了。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多么的惊喜啊,不经意的收藏,酿就了多么醇厚而甜蜜的回忆。槐树叶,这寄托着青春记忆,饱含着故园温馨的珍奇啊,居然“没有些微的损坏”!岁月总是会消磨与损坏一些东西的,而这份对于故国的惦念,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是什么季节?关于这个季节,你能说出点什么吗?
——中秋月、黄叶地、秋风中的树、守候的人
人的季节,而槐树恰恰不是春天而是秋天开花的,所谓“欲到清秋近时节,争开金蕊向关河”(罗邺《槐》)。诗的前面都是写槐树叶的视觉形象,由此一转,从叶子到花,由视觉意象到嗅觉意象,由眼中槐
树叶的实体到槐花香的虚拟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于是,全诗在悠悠不尽中结束,留给读者去品味的,是那淡淡的花香和袅袅的余音。
3、分组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4、自由诵读一遍《一片槐树叶》。
析文字。
狂风沙
席慕容
乡心就起
乡心却无处停息
划遍长空
(五)、板书设计
一片槐树叶
——不平常
——平常
——平常
—— 珍 贵
—— 轻
—— 重
何日? ——!
第二篇: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 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 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注音略)
三 学海拾贝
作者简介
席慕蓉(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
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1、介绍作者
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
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2、自由朗读《一片槐树叶》,模仿老师讲读《长城谣》的方法,解决如下问题。
明确体裁
国的怀念与热爱的诗歌。
体味语言
槐树叶”,其他的部分都是“槐树叶”的修饰语。如何理解五个“最”?诗人为什么连续强调三次“一片”?这不寻常的槐树叶是什么样子的?
最美 最珍奇 最可宝贵 最使人伤心 最使人流泪 案不求一致,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一片……一片……一片
诗韵绵长。
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只有寄托了诗人的深厚的感情,这平凡的、不起眼的槐树叶才变得如此美丽、珍奇、宝贵,才使人伤心、叫人流泪。
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怎样的心情?
叶的地点了,时间久远的,记忆已经模糊,可是,诗人却明确的知道,这槐树叶是来自故国的,便够了。看到槐树叶“没有些微的损坏”的时候,诗人该是多么的惊喜啊,不经意的收藏,酿就了多么醇厚而甜蜜的回忆。槐树叶,这寄托着青春记
忆,饱含着故园温馨的珍奇啊,居然“没有些微的损坏”!岁月总是会消磨与损坏一些东西的,而这份对于故国的惦念,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是什么季节?关于这个季节,你能说出点什么吗?
——中秋月、黄叶地、秋风中的树、守候的人
人的季节,而槐树恰恰不是春天而是秋天开花的,所谓“欲到清秋近时节,争开金蕊向关河”(罗邺《槐》)。诗的前面都是写槐树叶的视觉形象,由此一转,从叶子到花,由视觉意象到嗅觉意象,由眼中槐树叶的实体到槐花香的虚拟联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于是,全诗在悠悠不尽中结束,留给读者去品味的,是那淡淡的花香和袅袅的余音。
3、分组讨论,进一步挖掘这首诗歌中的动人之处,同学间互相交流,求同存异。
4、自由诵读一遍《一片槐树叶》。
5、布置作业
析文字。
狂风沙
席慕蓉
风沙的来处有一个名字
父亲说儿啊那就是你的故乡
长城外草原千里万里
母亲说儿啊名字只有一个记忆
板书设计
风沙起时 乡心就起 风水落时 乡心却无处停息 寻觅的云啊流浪的鹰 我的挥手不只是为了呼唤 请让我与你们为侣 划遍长空 飞向那历历的关山 一个从没见过的地方竟是故乡 所有的知识只有一个名字 在灰暗的城市里我找不到方向 父亲啊母亲 那名字是我心中的刺 一片槐树叶 纪弦
——不平常
——平常
——平常
—— 珍 贵
—— 轻
—— 重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现代诗两首1
长城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能力目标: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 重点:领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难点:融进作者的情感来提升朗读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情境设置教学法、讨论法、竞赛法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专题片《长城》
长城,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早已成为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对于祖籍在长城脚下,而又久居台湾的诗人席慕容来说,长城更是她心中解之不开的情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席慕容的《长城谣》,再次谛听游子的乡音。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简介作者
席慕容:台湾诗人。祖籍内蒙古。十三岁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是《七里香》。她的诗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拥有大量读者。
三、目标明确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要跨上四级阶梯,即听读、初读、品读、悟读
四、听读诗歌
1、指名朗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和重音。
3、让学生说说,老师在朗读时除了注意节奏和重音外还注意了什么?
要朗读好诗歌,除了要读准字音外,还要注意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同时还要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
五、初读诗歌
1、学生试读(注意节奏和重音)
2、整体感知:诗中主要选取的意象是什么? 长城 诗歌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梳理: 咏物抒怀
长城---------------思乡之情
六、品读诗歌
下面我们就通过品读诗歌来进一步把握诗歌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我们要分成三个大组进行,比一比,看哪队更棒?
合作探究:分成红绿蓝三个大组分小节边读边讨论。
红队:这节中你读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
绿队:诗歌第二小节表达了对长城的什么情感?
蓝队:诗歌结尾写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既然“不眠”,又何来的“梦”呢? 学生解答问题---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小组齐读 全班配乐齐读全诗
七、悟读诗歌
1、情感描摹
我们刚刚体会了这种浓烈的思乡之情,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比喻句,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呢?
例如:这种情感像烈火一样炽烈。
2、播放朗读带,学生跟读。
3、挑战录音中的朗读
A、学生自由选读最喜欢的小节 B、推荐学生朗读(配乐)
八、拓展延伸
我们从诗中感悟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其实,这不仅仅是她对自己故乡的热爱,更是对祖国的热爱!
爱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爱国事迹,你知道哪些呢?
(学生列举)
同是黄皮肤、黑眼睛,同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不论这边的、还是海峡那边的,我们都深情的热爱着我们的祖国,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让我们饱含激情的高声唱响《中国人》
播放歌曲《中国人》
九、作业布置
1、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
2、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6《现代诗两首》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
6.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2.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过程与方法
两首诗的教学均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色的程序进行,在第二课中增加了一个诗歌朗诵会,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难点: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与作者或与诗歌相关的图片、幻灯片,播放配乐诗歌,帮助学生建立对其的感性认识。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现代作家艾青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将共同赏析一首由现代女诗人席慕蓉所作的抒怀诗《长城谣》。首先请听这首诗歌的配乐版。板书课题。1.观看幻灯片和图片,在配乐中欣赏诗歌,对其形成初步认识。
二、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注音略)三、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纪弦(略)三 赏析诗歌 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3 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4 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5 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略 附舒婷诗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反思:
《长城谣》在教学重点的把握上注重于: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生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对席慕蓉诗《长城谣》的思想感情与艺术手法进行初步鉴赏,学生在自主探究、相互讨论中了解《长城谣》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两个方面的强化:
一、重在情境创设和诵读中感悟语言艺术的美学特色。
新课标在各学段都强调“以读为本,读悟结合”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课前用董文华演唱的《长城长》导入及本节课最后环节的用生活中有具体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用《长城长》来创设情竟,导入席慕蓉诗《长城谣》。优美的音乐与声情并茂的朗读带,立刻把学生带入了《长城谣》的意境气氛中,全诗的感情基调在这种美学欣赏中已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学生。
二、注重以语文课为本,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师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长城”意象的各类传说、诗歌、名句、成语、歌曲等和作者的有关生平事迹,学生找到的从秦始皇到历朝各代咏长城的诗文、讲长城的故事、感受到的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战争与融合中的民族文化心理过程史。可以说,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子孙的心血,而学生上网找到的有关作者的生平事迹更有助于学生对《长城谣》的欣赏,通过这堂课让学生看到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当然这堂课也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整堂课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够,有些问题没有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复,让学生模棱两可。可想而知教改路还很长,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去探索。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现代诗两首》精品教案 (新版)语文版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重点分析借物抒情的写法。
3、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托着游子深厚的情感,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角,也难以割舍。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千年来,“乡土情结”几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态。一纸乡书、一句乡音,往往让人们激动不已。故乡与游子,似乎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是作者人生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谣”是歌谣,是对长城的歌颂。
2、“一片槐树叶”是指作者借夹在书中的故国的一片槐树叶,以此为题目点明诗人吟咏的对象,简洁明了。
3、学习生字:
焉之(yān)隘口(ài)歌谣(yáo)蹲踞(dūn jù)山巅(diān)......焚起(fén)敕勒川(chì)荒莽(mǎng)槐树(huái)蝉翼(chán yì)......
4、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由朗读。
三、指导朗读:
长城谣(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一片槐树叶(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四、学生齐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五、教师小结:
《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一诗,作者通过对夹在书中的一片故国的槐树叶的追忆、回想,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长城谣》的作者是席慕蓉。席慕蓉1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以后一直生活在台湾。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她时刻思念着故乡,遂写成《长城谣》。
二、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族女诗人。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 蓉”是“穆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散文集有《有一首歌》《江山有诗》,其中《一棵开花的树》《山路》《出塞曲》《渡口》等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细读品味: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1、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怎样理解“无情”“蹲踞”“冷眼”这几个词的作用?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抒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无情:指面对战争,长城屹然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蹲踞:突出了长城的伟岸身姿。
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写出了长城面对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冷静对待。
2、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词是哪些?
明确:抒写诗人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之情。“总”,“一„„便„„”,“唱”,“写”。总:一直,一向,突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
一„„便„„:突出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已经在作者心中留下了烙印,所以一提起“便有烈火焚起”。
3、第三节写了什么内容?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 明确:写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不眠”。
应:是诗人的猜测和估计,写诗人想象中故乡夜晚美好的景色,这情景是载不动的深情。
仍然:依旧,写出了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时时在诗人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异乡,却心系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流进„„不眠的梦:写思乡难眠,诗人借梦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
4、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大难回” 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
明确: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
5、第一节诗中高度概括长城历史的句子是哪些?
明确: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
6、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
7、第三节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明确:“勒”、“阴山”是诗人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借梦境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眠!
《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四、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长城谣》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明确: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外,还是她寄托乡思乡愁的个性化对象。
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的佳作。
五、教师小结:
《长城谣》中诗人以长城、黄河为载体,抒发刻骨铭心的乡情。承载诗人浓重乡愁的万里长城一贯被视作中华民族文化或精神的象征,长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征战与杀伐,曾上演了无数悲欢离合,沉浮起落。英雄的壮举,儿女的血泪,在世人眼里,长城早已成为历史的见证,成为社稷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千年流淌的黄河同样注入了诗人无尽的情感,它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象征。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七,板书设计:
长城谣
沧桑长城——一部历史;依恋长城——写不成篇;梦回长城——难以成眠。
————心系祖国、思恋故乡。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片槐树叶》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纪弦已远离故土6年,思想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最敏感的一根弦。诗人的心灵战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
二、作者简介: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主要有作品集有《火灾的城》《纪弦诗选》《爱云的奇人》《烦哀的日子》《无人岛》《摘星的少年》等。
三、细读品味:
全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过去,回忆过去,企盼将来。
1、第一节写什么内容?如果用一个最简单的陈述句来说,应该怎么说?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这是一片槐树叶”。
2、第一节明明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达,为什么诗人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各个修饰语各有什么含义?
明确:意在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全世界”指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使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了槐树叶的来历。
4、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诗人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文中“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古老的文化,虽然忘却了它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乡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拉开了诗人浓浓的乡愁乡思之门。
5、三节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怎么写的?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之情。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6、全诗以什么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一片槐树叶;思乡盼归。
7、“一片槐树叶”为何是“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明确:它捡自故土,寄托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和沉重的乡愁。
8、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80字以内)。
明确:诗人初见槐树叶,如回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了现实,心情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有家难归,伤心而又无奈。
9、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
明确: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指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
10、最后一节中的“槐花香”能否换为“桃花香”等花香呢?为什么? 明确: 不能,是为了呼应标题,写其他就不合文意了。
本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四、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一片槐树叶》的第二节?
明确: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追溯过去,揭示槐树叶的历史内涵。诗人纪弦曾在南京、扬州、上海等地留下足迹,行踪遍及大江南北。诗人虽然记不清是从哪里“捡来的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这正是诗人为之欣喜的原因。“一册古老的诗集”在这里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 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正因为诗人心系故国,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才使他对一片来自故土的槐树叶情有独钟。那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的记忆,于是浓浓的乡思乡愁汹涌而出。
2、为什么一片“抱抱的,干的,浅灰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明确:这篇槐树叶是故土的槐树叶。它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记忆,它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五、教师小结:
《一片槐树叶》语言清新,浅显易懂。似在独白,又似在与读者对话,语言明白易懂,然而又寄以深情。诗人偶然发现的书页中的一片来自故乡的槐树叶,触动了他感情的琴弦。他借这片槐树叶尽情地抒发了游子思归之情。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七、板书设计:
一片槐树叶
伤感现在——见叶欣喜;回忆过去——树叶来历;企盼将来——重温旧梦。
————眷恋故国、思归心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