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两首《卖炭翁》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两首《卖炭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文脉梳理,理读诗歌;
2、句典编写,细读诗歌;
3、想象补白,延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诵读诗歌
唐诗是历史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唐代诗坛人才辈出,佳作浩如烟海,灿若星河。而那些或婉约或豪放、或闲适或讽喻、或浪漫或现实的诗歌,将会溅落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让我们一起来高声诵读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经典诗篇。
PPT: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大家知道这些诗是谁写的吗?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很小就能作诗,16岁就写出了“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创作了3800多首诗歌,是唐代很有影响力的诗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叙事诗《卖炭翁》。
二、文脉梳理,理读诗歌
1、课文《卖炭翁》,在课本中,它被编者划分为两段,你觉得编者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PPT: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你觉得编者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第一段写卖炭翁;第二段也宫使。第一段是正面描写;第二段是侧面描写。
2、但老师却将它分为四段,老师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PPT: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你觉得老师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烧炭 ——忧炭——运炭——失炭(夺炭)
卖炭翁烧炭 ——卖炭翁忧炭——卖炭翁运炭——卖炭翁失炭{宫使夺(抢)炭}
3、小结:这样的四段将“文脉”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原来,文章就是以“炭”为线索展开叙事,这种方法我们叫它“文脉梳理法”。用这种方法读书有助于我们理清内容与思路。
三、句典编写,细读诗歌
下面,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来读 ——句典编写法
PPT:
什么是句典编写法?就是选一个或几个句子,对它的内容、作用、妙处进行评析。
PPT:
从三个角度进行句典编写:一是人物描写的方法,二是对比的手法,三是人物的心境。
首先,我们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句典编写。
角度一:人物描写的方法
1、教师示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用肖像描写写卖炭翁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2、学生活动。
预设: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写卖炭翁生活困苦、艰辛。
(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用动作描写写卖炭翁运炭的艰难。
(3)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用肖像描写写宫使的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4)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用动作描写写他们的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5)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用心理描写写老汉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6)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用心理描写写宫使的蛮狠无理。
小结:诗人正是对人物肖像、心理、动作的细致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怜与可悲的卖炭翁形象和可恶与可恨的宫使形象。
角度二:对比的手法
预设:
(1)“两鬓苍苍”与“十指黑”对比。是年纪与劳动强度的对比,写出卖炭翁年岁已高却依然要艰辛劳动。
(2)“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是卖炭翁自身处境与心情的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以及处境的艰难。
(3)“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是卖炭翁与宫使生活状态的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宫使的境遇悬殊。
(4)“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是炭重与炭值的对比,写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小结:是的,这样一组组惊心的对比,揭示了卖炭翁的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角度三:人物的心境
用一个词或短语编写人物的心境。
PPT: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希望)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希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希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希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希望)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希望中失望)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失望中希望)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失望中希望)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彻底绝望)
过渡: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卖炭翁在 “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撤”“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了泡影!
前面的希望越炽烈,后面的绝望就越深刻。
小结:刚才,我们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句典编写,它其实是一种细读课文的方法,能让我们透过文字读懂诗歌深刻的内涵。
过渡: “昨夜入城市,回来泪满襟”用这句诗来形容卖炭翁的遭遇再合适不过了,在卖炭翁连牛带车被强行牵走时,我们仿佛看到: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单薄的衣衫在狂风中凌乱的翻飞,他步履沉重,手抹眼泪,无助而孤独的离去;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衰嚎。然而,正在我们为卖炭翁的生活遭遇悲叹时,诗人的笔却悄然而止。留下我们无尽的想像。白居易就是用这种留白的艺术,让我们的心波涛澎湃,无法平静。我们急需要找到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就是补白。
四、想象补白,延读诗歌
PPT:想象补白法——选一处言而未尽的动情点或回味点进行合理想象的补写或续写。
1、文中有多次这样的留白,请同学们选一处进行合理想像的补白。
PPT:
提示一: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你认为老者 “泥中歇”的时候在想什么?请你将它补写出来。
提示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请你补写出它的心理活动。
提示三: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下水文。
3、小结:卖炭翁悲苦的生活写照,是全天下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缩影,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白居易用一个卖炭翁让我们读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第二篇:唐诗两首茅屋及卖炭翁教案教学评一致性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 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读准字音
怒号(háo)
三重茅(chóng)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恶卧(è)丧乱(sānɡ)
广厦(sh
大庇(bì)突兀(wù)辗(niǎn 车辙(zhé)
两骑(jì)
敕(ch 叱(chì)
系(jì)
通假字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格)文言句式 —— 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动词用作名词,价钱)手把文书口称敕(动词用作名词,指皇帝的命令)
新课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 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两首古诗,相信风景这边独好。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 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
1.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疑问后共同解决。2.指名朗读全诗,其他学生闭上眼体会诗中意境
1.2.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 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如第一节中“风怒号”三字,用 词生动准确,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秋风之大而无情。“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可见秋风之猛。还有“渡”“洒”“挂罥”“飘转”,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2.本诗的艺术构思极有特色。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待蓄足势后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愿望。
1.巧设诗眼,总领全诗。
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2.陪衬和反衬,相得益彰。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 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
请用一系列动词描述一个事件(如削苹果、打球、收拾课桌等)的过程。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 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 防线来到了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投中了篮球筐。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很注重当堂背诵古诗,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一起来背诵。对于不同的篇章我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
第三篇:语文八年级下30课前两首 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饮酒(其五)》陶渊明;《行路难(其一)》李白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诵读法、师生讨论法、教师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已学课文22课《五柳先生传》引出课题及作者
二、朗诵古诗:
1、自由诵读
2、个别抽读
3、老师范读
三、赏析名句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四、课堂小结:
过度环节:猜猜他是谁?由余光中的诗句导入第二首诗李白《行路难》
一、作者介绍
二、朗读比赛:分小组朗读
三、思考讨论(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冰塞川”“雪满山”有什么含义?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请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受。
四、小结与反思
五、课后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诗人说吧,请在诗人陶渊明和李白中任选一人,和他进行一次古今对话,请以“__,我想对您说”为题目,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第四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一说白居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于这位赫赫有名的诗人,大家应该早有了解,那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你们知道的白居易吧。
师生互动 预设:
(1)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2)白居易的一些诗歌
小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力量;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是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这个眼中满是美景心中有情有义的白居易,遇到了卖炭翁这样的老人,他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二 读一读卖炭翁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卖炭翁》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第一遍,注意诗歌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读得字正腔圆,第二遍,争取读的明白,能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
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可以借助书下的注解
一句话,希望同学能读的字正腔圆,读的明明白白。
2、学生个别朗读
(是不是字正腔圆,是不是有板有眼)
补充 :同学们,我们读古代诗词,不单单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要读出它特有的韵味来。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再练习读一读。
预设:“裳”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驱将、辗冰辙
3、诗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扣住读的明明白白)预设:卖炭得钱何所营;宫使驱将惜不得
4、学生齐读课文。三 品一品诗中情
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辛苦、贫穷、苍老、憔悴
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遭遇? 预设:“苦”:
诗中之苦体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
烧炭苦,运炭苦;炭被抢苦 文本细节解读
1、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烧炭之苦。
(1)“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补充烧炭:
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3-7天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 外貌描写)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年老体弱、劳动艰辛,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3)“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2、老人运炭之艰辛
(1)“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一尺雪”——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晓驾炭车”、“日已高”——路途遥远 这个运炭过程——艰辛 心情——希望 喜悦
(2)“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3、炭被抢
(1)“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有钱 有钱还抢,说明什么?——霸道、野蛮。“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 “翩翩”一词写出了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2)“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对比:地位悬殊)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
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 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
“ 半匹”“一丈”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保暖,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小结: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4、侧面写出老人之苦的:
(1)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侧面写出生活的贫穷,生活的艰苦。
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 外貌)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
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小结: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补充 苦宫市 也 书下注解
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宫市是中唐以后,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德宗贞元末年,改为由太监直接办理,经常派几百人遍布各热闹街坊,叫作“白望”。他们不携带任何文书和凭证,看到所需的东西,口称“宫市”,随意付给很少的代价
烧炭苦 运炭苦 炭被抢更苦,而这些痛苦的源头 便在于苦宫市也。这不是偶然现象
补充:韩愈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过度:这就是那个社会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张俞写下了“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的诗句、范仲淹写下了“君看一叶舟 出没**里”。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老人的同情。
四、写一写 百姓苦 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2、背诵《卖炭翁》
六、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叙事诗
苦
烧炭——运炭——抢炭 外貌描写:艰苦、可怜
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 强烈反差
第五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教案设计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大雁归来》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包含爱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雁归来》教案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抒情的语言。
2、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3、了解作者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们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表意含蓄的几个难句,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教师讲解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每当萧枫的秋季,仰视寥廓的万里霜天,时常可见到一群群自北向南飞行的鸿雁,它们组成整齐的行列,单行横空,宛如一个“一”字,双行交叉,形成一个“人”字,如纪律严明的军队般,行动划一。今天我们学习《大雁归来》,看看这篇文章能为我们增添哪些有关雁的记忆。
二、新授课
(一)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
1、了解 作者籍课文背景知识
1887年,在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降生了。和我们在座的男生们一样,从小,他就喜欢去野外玩耍。长大后,他考入了耶鲁大学的林业系,并在大学毕业后研究起了自己从小就喜欢的土壤、森林和野生动物。46岁那年,他成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的教授。人生之路对他来说,可谓是一帆风顺、前景灿烂。
谁也没有想到,他,却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两年后,他买下了威斯康星河畔一个被人们遗弃的沙子农场,带着家人住进了农场破旧的小木屋,这一住,就是十几年。
在这里,他亲自动手栽种了上千株松树,希望能够恢复这个农场的生态平衡;
在这里,他每天观察和记录着动植物们的繁衍与生长,思考着土地的命运……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已经猜到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了?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要点,把握文意:提问:
1.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哪些个性特点?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大雁是具有灵性的侯鸟,是报春使者,善群居,重友情,有联合观念。
2.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三).朗读课文、课堂讨论:
提问: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明确:课文中说明大雁知道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四).品读赏析:
体会本文独特的写法。感受浓郁的思想感情。
点拔:有人说这篇文章是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同学们选择这三点
中的一点进行探索,探究方式:例子+评定。
(1)探究知识性:
明确:飞行路线之直,雁队的数字分析等知识都是作者自己苦心孤诣的发现,为人们闻所未闻。
(2)品味形象性:
明确:本文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大雁的形象在作者笔下,跃然纸上,声情并茂。
如: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另外,衬托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主教雀、花鼠衬托大雁的坚定不移,乌鸦衬托大雁飞行路线笔直。
(3)感受抒情性:
体会下列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④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⑤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⑥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学生分小组讨论,赏析,谈感受:
明确:
1.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
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2.古来的大雁让香蒲乃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3.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4.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到愤恨。
5.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6.春风后大雁回归,它离开了食品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方,生育小雁,迁徙中的大雁,她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大雁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三、拓展训练
1、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2、让学生回顾学过的诗歌,积累有关写“雁”的诗句。
例如: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使至塞上》
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5.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四、课文总结:
浓郁的抒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字里行间注满爱鸟之情。他对大雁的迁徙飞翔由衷钦敬,他为大雁担惊受怕,为遍体创伤的孤雁的不幸而悲伤哀痛,他为大雁归来而欣喜欢乐,对大雁的种种鸣叫声由衷喜爱,即使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包含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