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唐诗五首》教案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 《野望》《黄鹤楼》
语文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Z&xx&k.com]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学科网]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语文课程标准: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朗读古诗,把握情感。
2.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学科网]
二、教学新课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第二篇:唐诗五首 教案
唐诗五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教学方法指导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东皋(gāo)徙倚(xǐ)驱犊(dú)
萋萋(qī)燕然(yā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黄河。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3.作者简介
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到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以及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的感叹。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诵停顿。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来源:学#科#网]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学法指导一:
【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
学法指导二: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思乡、怀人。菊:隐逸、清高。莲:超凡脱俗。梅:高洁。
兰:高洁、隐士。松:坚贞、不屈。竹:正直、虚心。梧桐:凄凉悲伤。
杜鹃:凄凉哀伤、乡思。鹧鸪:离愁别绪。
寒蝉:思乡、离愁别绪。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柳:送别、思念。雁:思乡。
夕阳:时光流逝,世事沧桑。
阑干:思念、寂寞、离愁。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野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交流点拨】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交流点拨】这两句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祥宁静。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步骤三 学习《黄鹤楼》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
步骤四 学习《使至塞上》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终于碰到了骑马的侦察兵,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
2.名句赏析。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交流点拨】一“征”一“归”,一“出”一“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是写景,也是叙事,以“蓬”“雁”自喻。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情感复杂。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交流点拨】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 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黄鹤楼》为咏黄鹤楼的名篇佳作,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发写得如此空灵,真实,不仅情景交融,而且时空切换自然,意境涤远而又不晦涩,犹如信手拈来,读之如行云流水,一泻而下。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内心孤苦无依,寂寞伤感的情绪。
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王绩、崔颢、王维的诗歌赏读。【附: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 野望首联——远望、徘徊——百无聊赖
颔联
颈联暮中所见秋色,落晖 牧人,猎马——远景近景搭配
静态动态结合
尾联——无言、高歌——孤独无依 黄鹤楼首联——鹤去楼空——怅然若失 颔联——物在人非——世事茫然 颈联——绿树芳草——引发乡愁 尾联——落日暮江——烘托乡愁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出使边塞
颔联抒情——内心抑郁 颈联绘景——塞外风光 尾联叙事壮丽风光
抑郁心情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第三篇:唐诗五首教案
《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张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作者通过诗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唐诗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作者通过诗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诗篇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了解唐诗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山水田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各种类型的诗歌,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的山川名胜之美,还让我们了解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同喜同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了解律诗的文学常识
三、导入新课《野望》
(一)了解常识,疏通文意
(1)学生听诗文录音,划分节奏 老师明确节奏划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指导:读准字音,读准节奏(3)知作者:王绩
(4)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一: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提问二:颔联和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景象?(动静结合)提问三:作者在尾联运用了一段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诗句,体会感情
提问四:试着分析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提问五: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结:《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
(四)巩固背诵
黄鹤楼
一、导入
谈谈你了解黄鹤楼和黄鹤楼有关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
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1)学生听诗文录音,划分节奏 老师明确节奏划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学生自由朗读 提问: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一: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眼前仿佛也出现了这样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二:我也喜欢这一句,因为“历历”和 “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很宁静。)(3)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诗人由神话传说写到了现实感受的是那一句?展现了诗人对世事怎样的感慨?
(5)诗人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6)
七、八两句描绘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小结
全诗写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练习巩固
第四篇:人教版新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复习资料
《野望》复习要点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2.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山野秋景,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氛围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绪,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9.结合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10.简析颔联和颈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答:两联运用动静结合(或“远近相映”、“光色相融”)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辉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答:颔联和颈链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写远山近树,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苍茫静穆,颈联写牧人和猎马的出现,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动静结合,描写了一幅略显苍凉的田园牧歌式的山村秋晚图。
11.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1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1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1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15、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答:“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黄鹤楼》知识点总结
1.崔颢在《黄鹤楼》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5.“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对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强烈感慨。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7..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答:岳阳楼、滕王阁 8.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9.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寂寞、惆怅
10.“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答: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1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11、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4分)
答:颈联写到的楼上所见之景有晴空下奔涌的大河,汉阳一带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茂盛的芳草。眼前的“树木”“芳草”勾起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回想,由景生情,强烈的思乡之念也就油然而生。(2分)尾联情景水乳交融,那弥漫在长江之上的浩浩烟波,正是诗人无边乡愁的形象化表达,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2分)
12.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13.体会“空”的意味。(1)“空余”的“空”意义是:略带遗憾之情,有只、仅仅的意思(2)“空悠悠”的“空”意义是:有辽远的味道
14(1)从诗词的对偶的角度看,这首诗对偶最工整的一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2)从表达方式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__写景_,“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__抒情_。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是诗的__尾__联,这是__疑__问句,“使人愁”,诗人的“愁”是_乡愁__
《使至塞上》知识点总结
⒈本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行程,描绘了边塞奇美壮丽的景象
⒉从体裁上看是五言律诗,从内容上看是边塞诗。(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⒊古诗中常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与首句的“单车”相照应。⒋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⒌生动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瑟,运用比喻的修辞,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⒍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了一幅塞外风光图)
⒎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
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又表现了他的劲拔、坚毅之美;“圆”表现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两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阔 ⒏赏析“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余地。
⒐ 从“诗中有画”的角度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诗的画面感。首先,他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他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画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的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⒑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并把自己的孤寂悲凉之情巧妙融入景中,侧面表露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
《渡荆门送别》知识点总结
1.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2.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
3.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仍怜故乡水,万 里送行舟。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 任选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2分)a.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b.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5.诗的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对故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6.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7.对于本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诗中确实无送别朋友的意思。从诗的内容来看,“送别”应该是作者告别家乡的意思,所以删去“送别”二字更为合适。
8.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移情于物,表面写江水送自己,实则是自己思念故乡 9.“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二字炼得好,请作一点赏析
诗人乘船前行,群山渐渐远去,用“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长江滚滚远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
10.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句中“飞”字的妙处。
“飞”字,动感十足,神韵完备,既写出了“月亮走,我也走”的如影随形之感,又唤起诗人童话般的美妙联想。生动形象。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
《钱塘湖春行》 知识点归纳:
1、点明游览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从动物(仰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从植物(俯视)角度写游行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直抒胸臆,既点明春行,又照应春行的地点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答: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6、颔联中几处谁家能不能换成处处、家家? 答:不能,因是初春,乍暖还寒,飞鸟不多,故不是处处、家家。
7、颔联中用争和啄字美在哪里?答: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8、本诗描绘的西湖早春景色生机盎然。你认为哪一联最能体现这个特点?为什么? 答:颔联,颔联以莺燕做春天的代表,以几只莺抢占向阳的暖树一试歌喉和数只燕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为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热闹的春的图景。★或:颈联,颈联以绚丽的花﹑蓬勃的草为代表,描绘出杂花满眼﹑嫩草铺地的春色。
9、举例说明《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什么?答:几处早莺争暖树与谁家新燕啄新泥这两句对近景及高处的莺燕的动态描写,突出了早春特有景象,修辞上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写近景,是写低处的花草,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10、你还能背出一首写早春景象的唐诗吗?你还积累了哪些写西湖胜景的名句?请写出两句,并注明出处。答: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五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
第1课时 《野望》《黄鹤楼》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把握情感。(重点)
2.理解诗句,概括内容。(重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教学新课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概括内容
提问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提问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提问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提问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提问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提问4: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提问5: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提问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提问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看出的?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提问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提问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 云水生春意 ↓ 游 春
行 贾公亭 莺燕争春光 踪 ↓ 踪 踪 白沙堤 花草竞春荣 ↓ ↓
西湖 早春图(最爱)诗人赞春情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