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第2课时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5 02:27: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第2课时同步训练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第2课时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第2课时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唐诗五首

第二课时

1.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徙倚欲何依(迁徙)..B.晴川历历汉阳树(分明的样子)..C.萧关逢候骑(遇到).D.仍怜故乡水(喜爱).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B.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C.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D.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3.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B.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C.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D.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4、5题。

4.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以内)

5.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6、7题。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1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7.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第二课时 课时训练答案

1.A(徙倚:徘徊)

2.B(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3.C 4.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5.“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6.C 7.示例: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2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第1课时同步训练新人教版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唐诗五首

第一课时

阅读《野望》,完成1、2题。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阅读《黄鹤楼》,完成3、4题。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4.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阅读《使至塞上》,完成5—7题。

5.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诗题《使至塞上》中的“使”是 的意思,“征蓬出汉塞”一句中的“征蓬”是 的意思。6.“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1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第一课时 课时训练答案

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3.B(后四句为实写之景)

4.首联、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5.出使 飘飞的蓬草

6.诗人以“蓬”“雁”自比,透露出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7.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中小学精品试卷、试题、教案、复习资料 2

第三篇:2018年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唐诗五首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

2.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3.多角度赏析名句。(难点)4.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 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一朵芬芳的花朵,长盛不衰地盛开在文学的百花园中。而唐诗更是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彩,映照古今。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步骤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尝居东皋,号东皋子。仁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为人放荡不羁。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2.字词积累 东皋(gāo)

薄暮(mù)..徙倚(xǐ yǐ)落晖(huī)...驱犊(dú)萋萋(qī)..鹦鹉(yīng wǔ)征蓬(péng)...候骑(jì)燕然(yān)..3.自读前三首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4.结合背景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5.提出不懂的问题。步骤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一、赏析《野望》。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首联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泠)、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已,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二、赏析《黄鹤楼》。

1.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寂寞、惆怅。

2.“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3.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三、赏析《使至塞上》。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词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记事之中微露失意情绪。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赏析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这一句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大”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构图美: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 曲河 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 碧水 红日 青烟——鲜明优美 4.主旨归纳。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的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产生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步骤四 知识拓展 当堂演练

1.任选一首诗,联系背景,加入合理的想象,将诗歌改写成散文。2.背诵默写三首诗。步骤五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前三首诗,并说说每首诗的主题思想。步骤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2.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的。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作所。

3.自读后两首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4.结合背景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悟。5.提出不懂的问题。步骤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一、赏析《渡荆门送别》。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朝气蓬勃的形象。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5.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本诗的写作方法。

从构思上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二、赏析《钱塘湖春行》。

1.诗题说“春行”,说说作者的游踪: 孤山寺——贾亭——白沙堤 2.读诗,赏美景。

(1)诗中所写的是春天的哪一个阶段,并说明理由。

写的是早春,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可以看出。是“早莺”,而且几处,不多,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因为是“新燕”,是不多的几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怎样写的?

春水,春云,春鸟,春树,春泥,春花,春草。春水初涨,春水淙淙;白云重叠,同湖面相连,水云相接连成一体;而春天百花争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数量多,颜色艳,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草初生,刚能淹没马蹄印。

3.品读诗,赏妙笔。

(1)古人对语言的锤炼极为讲究,请举例说明。

示例:本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不仅写出了花的品种数量多、颜色艳,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眼花缭乱,便有迷乱之感,更显出了一种勃勃的生机。

(2)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

4.精读诗,悟诗情: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表达作者对钱塘湖美景的赞美热爱之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步骤四 当堂演练 拓展迁移

1.《渡荆门送别》中景物描写非常优美,将它改写成一个写景小片段。2.西湖有着“人间天堂”的美誉,历代文人咏赞西湖的诗文很多,请说出。步骤五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野望教学设计.

《野望》教案

野望,古诗名,《野望》诗以王绩与杜甫所作流传最广。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杜甫《野望》诗共有两首,均表达出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国破家亡,天涯漂泊的情怀。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注释

①选自《东皋子集》卷中。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人(现在山西河津),唐代诗人。

②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③ 薄暮:傍晚。④徙倚(xǐyǐ):徘徊。⑤依:归依。⑥落晖:落日。

⑦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⑧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⑨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今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去赶着牛群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去。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赏析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点评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古唐诗合解)

第五篇: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

唐诗五首教学目标

第1课时 《野望》《黄鹤楼》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 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 《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 《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把握情感。(重点)

2.理解诗句,概括内容。(重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教学新课 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3.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并感知诗歌内容。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概括内容

提问1: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提问2:这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明确: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目标导学三:赏析诗句,把握情感

提问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再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三、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目标导学一:译诗,解说内容 提问1:请结合文中注解自译全诗。提示: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目标导学二:评说,深入赏析

提问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提问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提问4: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提问5: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目标导学二: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提问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提问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通过哪句诗看出的?

明确:骑马。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提问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提问4: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尾两句)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叹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 云水生春意 ↓ 游 春

行 贾公亭 莺燕争春光 踪 ↓ 踪 踪 白沙堤 花草竞春荣 ↓ ↓

西湖 早春图(最爱)诗人赞春情 教学反思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第2课时同步训练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第2课时同步训练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