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时间:2019-05-15 05:4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

第___单元 第__课时 授课人______时间_____签字_____

14、故宫博物院教学案

教与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爱国感情。

(2)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3)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观察点)和准确 使用方位语言(方 位词和方位短语)

(4)体会本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生们的学习,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民族创造精神。教与学重点

(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与学方法

教师以导游或解说员身份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概况,由学生就某些局部内容向大家介绍,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性认识,填写《故宫博物院平面图》对说明重点太和殿,采取综合处理方法。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的一些图片,在这些图片的放映中来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图片中是什么地方吗?没错,就是故宫。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呢。那么,故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又有哪些精美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作者黄传惕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建筑规模与层次井然的结构布局吧。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识别、积累词语。

矗立(chù)鳌头(áo)湛蓝(zhàn)琉璃(liú)

蟠龙(pán)中轴线(zhïu)金銮殿(luán)击磬(qìng)

檀木(tán)攒(cuán)乾清宫(qián)坤宁宫(kūn)

肃穆(mù)奏极(zîn)额枋(fāng)藻井(zǎo)

矫健(jiǎo)妃嫔(pín)翊坤宫(yì)迥然不同(jiǒng)

2、从整体上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初步领会说明文文体的特点。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故宫)

(2)那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空间顺序)

(3)给课文划分段落

〈1〉介绍故宫概貌。

〈2〉分别介绍故宫中的前三殿,后三宫、御花园。

〈3〉站在景山上回望故宫全貌。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 1.一边默读一边画出参观故宫的行踪路线,并思考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你认为哪个景点应重点参观?为什么?这样写对说明事物有什么好处?

3.文中哪些段落是向我们介绍太和殿的?是怎样介绍太和殿的情况的? 根据讨论师生合作完成游览地图:

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神武门——景山

根据刚才我们所游览的路线,回归课文,我们知道,作者先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接着带领我们游览了四大门,前三殿,后三宫,御花园和景山,其中详细介绍了太和殿。最后,作者再次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强调其艺术特点。从中我们可知,本文运用了空间顺序描写。方位词的准确运用是我们这一课的重点之一,请同学们用彩色笔,随着我们讲解课文划下来。

这个环节的进行使学生从整体上和局部上感知了故宫博物院宏大壮丽的建筑规模与层次井然的结构布局,同时学会本文写作顺序及方法,加深理解“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完成本课前两个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4、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多媒体显示太和殿内景。

(1)学生齐读5~8段。

(2)学生精读5~8段,思考:

a、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b、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c、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同桌之间交流,选同学回答。

明确:(1)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额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2)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3)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

教师总结:说明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要学习作者这种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写作特色。平均使用笔力,只能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三、课堂练习

1、测测你的注音速度!(加油!)

绚丽()鳌头()乾清宫()慈禧()翊坤宫()琉璃()额枋()妃嫔()金銮殿()蟠龙()

2、对号入座(要准确!)

①湛 堪()蓝 难()狼狈不()精()②琐 锁 金()()链()碎 枷()③御 卸()花园 装()抵()推()④矫 娇()嫩()健()惯()正

⑤磬 馨 罄()尽 敲()()香()竹难书 ⑥檐 赡瞻()养 屋()()仰 观()⑦缭 嘹潦 燎()原()草()亮()绕

3、若你是个“小学者”,你怎样回答后面的问题?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1)选文第二段按空间顺序来说明,请从中找出所有的方位词?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重点?

(3)在这部分里,为什么对龙的描述有10次之多?

(4)强调太和殿建筑在中轴线上,用意是什么?

四、拓展探究 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多媒体显示故宫博物院全景图。

教师提示:可以试着以神武门为出发点,沿中轴线前行到午门,介绍沿途的建筑;可以以三大殿为中心分别介绍三大殿前后的建筑;可以以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为中心分别介绍广场以南的建筑——前朝和广场以北乾清门以内的建筑——内廷;可以按不同的功用将故宫里的建筑分成几组逐次介绍。

五、课堂总结

唐朝诗人骆宾王曾这样描述过紫禁城,“未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故宫的雄伟壮丽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雄伟与精美,而且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同学们,身为中国人,我们应是多么的骄傲与自豪啊!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饶!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写一篇说明文,要求按空间顺序介绍我们的学校,并突出重点。

七、板书设计

总 四大门

前三殿(太和殿)间

分 顺

后三宫 序

御花园 景山

八、教后记

参考答案

一、xuàn áo qián xǐ yì liú lí fāng pín luán pán

二、略

三、1.正面、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2.太和殿与中和殿、保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其中太和殿又是中心的中心,它是皇帝的宝座所在,是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3.故宫的建筑突出龙,因此对故宫的说明也突出龙。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真龙天子”,也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4.用意在突出皇权这个核心。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并积累应用。

2.熟读课文,弄清参观路线,理清文章结构。

3.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观察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方位词和方位短语)。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2、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读准字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n)龙

鎏(liú)金

中轴(zhîu)线

迥(jiǒng)然不同

鳌(áo)头

湛(zhàn)蓝

额枋(fāng)檀(tán)香

妃嫔(pín)藻(záo)井 击罄(qìng)

琉(liú)璃

矫(jiǎo)健

攒(cuán)

1、释义

玲珑:精巧细致。

湛蓝:深蓝。

布局:全面安排。

肃穆:严肃而恭敬。

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

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迥然不同 :形容差别很大。

二、指导学习•研讨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入:电视里头流行的清宫戏,如《还珠格格》《康熙王朝》„大家知 道这些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在哪吗?对了,就是在明清皇宫,那么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进这座神秘的宫殿。

(2)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初读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游览路线, 理清文章结构

请同学梳理(填写课后练习一图)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概括说明故宫的概况——

第二部分:分别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各大建筑

第三部分:从景山鸟瞰故宫,再次点明故宫的整体特点。

小结:根据故宫的布局和游览路线,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按照事物空间分布位置来介绍和说明的,这样的说明顺序叫做空间顺序

(2)本文怎样进行空间顺序说明的?找出文中的方位词。

(3)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故宫博物院。(鼓励学生写好有创意性 的导游词)

三.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人民大会堂。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12根浅灰色的大理石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我国柱廊的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4个次间又较窄。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亭,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表明了空间方位的转移?()4.文章介绍了万人大礼堂,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教案 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故宫主要建筑的特征用途等,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 王为中心的特点。

2、通过了解古代建筑,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默写词语

2、回忆上课内容

二、研读重点段落

1、思考: 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这是为什么?

默读5—8段写太和殿部分,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 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2)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 的主要特色吗?

(3)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这又是为什么?

文章对后三宫也作了一定的说明,对后三宫主要说明了它们的功用和装 饰。默读12—14段写后三宫部分,回答:

(1)“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

3、比较全文为什么要以介绍太和殿为重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小结

(1)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 有略的写法,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 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2〕本文采用的 说明顺序是先总后分再总。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 受十分明晰。

三.巩固练习:课内语段阅读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彩,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第一段中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___。2.“金琐窗”的“琐”的意思是_。

3.两段文字分别先从外部说明了_

_;再从__

_部说明了

_结构、布局_

_。4.太和殿的特征是_、殿内装饰以龙为主题的含义是。

5.第二段中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立足点是什么?

6.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_

__。7.选文对太和殿的说明体现了故宫的什么特点?

教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故宫博物院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并积累应用。

2.熟读课文,弄清参观路线,理清文章结构。

3.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观察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方位词和方位短语)。

学习重、难点: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2、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读准字音

金銮()殿

蟠()龙

鎏()金

中轴()线 鳌()头

湛()蓝 额枋()檀()香藻()井 击罄()琉()璃

迥()然不同

妃嫔()矫()健

攒()

4、释义 玲珑:

湛蓝: 布局: 肃穆:

幽雅: 悠扬: 井然有序: 迥然不同 :

二、学习•研讨

1、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初读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游览路线, 理清文章结构

填写课后练习一图:

天安门—端门—午门—金水河—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 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段)第二部分:(3—15段)

第三部分:(16段)

(2)本文怎样进行空间顺序说明的?找出文中的方位词。

同步检测

1、在()内填字来完成短语:

①规模()大

②庄严肃()

③()然不同

⑤举世()名

⑥鸣钟击()

⑦烟雾()绕

⑧错()相连

⑨龙凤()祥

⑩池馆水()三.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人民大会堂。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12根浅灰色的大理石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我国柱廊的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4个次间又较窄。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亭,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表明了空间方位的转移?

4.文章介绍了万人大礼堂,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学后感

八年级语文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故宫主要建筑的特征用途等,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 王为中心的特点。

3、通过了解古代建筑,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学习重、难点

教学目标1、2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默写词语

2、回忆上课内容

二、研读重点段落

1、思考: 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这是为什么?

默读5—8段写太和殿部分,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 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2)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 计的主要特色吗?

(3)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这又是为什么?

文章对后三宫也作了一定的说明,对后三宫主要说明了它们的功用和 装饰。默读12—14段写后三宫部分,回答:

(1)“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

3、比较全文为什么要以介绍太和殿为重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小结

三.巩固练习:课内语段阅读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彩,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1.第一段中使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2.“金琐窗”的“琐”的意思是________。

3.两段文字分别先从_______部说明了________;再从________部说明了________。4.太和殿的特征是________,殿内装饰以龙为主题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5.第二段中运用了哪些方位词语?立足点是什么? 6.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7.选文对太和殿的说明体现了故宫的什么特点?

学后感

14《故宫博物院》参考答案 课时一

二2.(1)天安门—端门—午门—金水河—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文章的结构:总分总

(2)从„往里走,沿着„穿过„

走进午门„

进了太和门„

向南„往北„从方位词的使用可以看出作者立足点的不断变化,这就是“动点观察”

三.1.交待了大会堂的位置、气势以及在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作用。2.描写,突出了大会堂雄伟庄严、气势宏大的特点。3.迈进、穿过、到4.列数字

空间顺序 课时二

二.1.在“前朝”中重点介绍了太和殿,因为太和殿是三大殿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此,是显示皇威的地方,太和殿也是故宫建筑群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本质特征,所以要重点介绍。(1).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2)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3)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方位词语的使用可以看出作者是静立在某处进行观察的。2.在“内廷”中重点介绍了乾清宫,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文章对后三宫也作了一定的说明,对后三宫主要说明了它们的功用和装饰。(1)前三殿以龙为主因为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这是皇权的象征,所以用龙来突出皇权的威严,“后三宫”彩绘中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和前三殿相比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2)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 “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

三.1.列数字2.连环形花纹3.规模

结构、布局4.宏伟、壮丽、威严

真龙天子地位至高无上。5.大殿正中

正中、下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上面 6.描写7.体现了其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的特点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案 教学目标: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

3.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2、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读准字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n)龙 鎏(liú)金 中轴(zhòu)线 迥(jiǒng)然不同 鳌(áo)头 湛(zhàn)蓝 额枋(fāng)檀(tán)香 妃嫔(pín)藻(záo)井 击罄(qìng)琉(liú)璃 矫(jiǎo)健 攒(cuán)

1、释义

玲珑:精巧细致。湛蓝:深蓝。布局:全面安排。肃穆:严肃而恭敬。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迥然不同 :形容差别很大。

二、指导学习•研讨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导入:电视里头流行的清宫戏,如《还珠格格》《康熙王朝》…大家知 道这些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点在哪吗?对了,就是在明清皇宫,那么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进这座神秘的宫殿。(2)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2、初读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游览路线, 理清文章结构 请同学梳理(填写课后练习一图)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概括说明故宫的概况—— 第二部分:分别介绍故宫博物院的各大建筑

第三部分:从景山鸟瞰故宫,再次点明故宫的整体特点。

小结:根据故宫的布局和游览路线,我们可以发现: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按照事物空间分布位置来介绍和说明的,这样的说明顺序叫做空间顺序(2)本文怎样进行空间顺序说明的?找出文中的方位词。

(3)以导游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故宫博物院。(鼓励学生写好有创意性 的导游词)

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古老的都城北京有一个同样古老的城池,学名紫禁城,俗名故宫(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录像)。在中华民族绵延悠长的历史中,它无异是封建王朝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名华夏子孙,你是否了解它呢?

故宫知识知多少?课前请同学们去搜集有关故宫的资料,请同学们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请各小组把你们所收集到的认为最为得意的一条,用最简练的语言,给大家讲讲。

(二)走进故宫

1.听一遍课文的配乐朗读,注意字的读音、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屏幕显示)

①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说说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

②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故宫”,在作者的笔下,故宫的特征是什么?请找出最能概括故宫特征的语句。

③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故宫的?

3.全班交流。

(三)观赏故宫

这篇文章本来就可看作是一篇解说词,设置情境教学,学生学得轻松,也更易于接受知识。

1.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故宫?请几位学生扮演故宫导游的角色,为游客(其他学生)介绍故宫。

明确:

①介绍建筑物时,一定要按照空间顺序,交代清楚立足点、方位。

②介绍故宫时,要把太和殿作为重点进行详细介绍,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③介绍建筑物时,要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能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吗?

“游客”(其余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并就说明的方法与技巧与“导游”交流,并对“导游”的服务做出评价。

(四)回望故宫

1.游览完故宫,想一想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2.我们一起游览完故宫,请同学们谈谈感想。

3.读完本文,总结在写作说明文上有哪些启示。

(五)感悟体验

1.现在,请你以导游或解说员的身份抓住立足点口头介绍我们的学校或教室。要求: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语言力求准确和简洁。

《故宫博物院》教案

作者: 收集于网络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教学设想

一、运用已经学过的关于说明文的知识和本文的“预习提示”,理清本篇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可结合让学生填写示意图的方式进行。

二、重点研读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的有关段落,其他说明可—读而过。在讨论中,强调介绍建筑群不可平均使用笔墨,要详略得当,详略的处理却须根据建筑物的特点而定。

三、师生共同总结,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an)龙 鎏(liú)金

玉玺(xǐ)妃嫔(Pín)湛(zhàn)蓝

上谕(yù)傀儡(kuǐ lěi)翊(yì)坤宫 修缮(shàn)击罄(qìng)诏(zhào)书

2.解释加点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学生根据课文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讨论:(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及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文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观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

作用?

明确:

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写。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习:

(1)在()内填字来完成短语,并按要求归类:(只填序号)

①规模(宏)大 ②庄严肃(穆)③大肆挥(霍)④重重殿宇 ⑤举世(闻)名 ⑥(焕)发光彩 ⑦烟雾(缭)绕 ⑧腐朽昏(庸)⑨龙凤(呈)祥 ⑩池馆水(榭)

名词短语④⑩ 动词短语③⑤⑥

形容词短语②⑧ 主谓短语①⑦⑨

(2)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3)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故宫博物院教案

故宫博物院

(第一课时)

1.教学目的:

⒈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⒉掌握文中以空间为顺序的写作特点。⒊方位词语的准确性。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运用空间顺序。

三、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软件、电视、视频投影仪等。

四、教学设想:

⒈利用故宫平面图配合相关景物图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⒉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给予学生直观、生动的形象。

⒊教师讲解与导练结合,当堂完成一定量的练习,结合另一解说词《解州关帝庙》巩固所学空间顺序的有关知识。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⒈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先动动脑筋猜这个谜语,谜面是“以前的殿堂”,打一个地名,是哪里?(谜底:故宫)

②简介故宫: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故宫博物院这庞大的建筑群的?

⒉显示主菜单:

课前准备 教师明确:这篇课文共讲两课时,本 空间顺序 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本文的说 太 和 殿 明顺序,即空间顺序;第二课时集中

总结全文 讲皇权的中心-太和殿。

⒊课前准备:

①要把握课文,先要解决生字词,翻开课本164页,学生齐读一遍生字词。教师显示生字词的读音。

矗立(chù)鳌头(áo)湛蓝(zhàn)琉璃(liú)殿檐(yán)藻井(zǎo)蟠龙(pán)中轴线(zhïu)金銮殿(luán)击磬(qìng)檀木(tán)攒(cuán)乾清宫(qián)坤宁宫(kūn)肃穆(mù)奏报(zîu)

慈禧(xǐ)额枋(fāng)妃嫔(pín)翊坤宫(yì)

(屏幕显示。每个生字词都配有录音,只要用鼠标在相应位置一按即可)

提示:要求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轴、磬、攒、禧、嫔

②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记得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曾明确:说明事物首先是抓住特征,那么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迅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答案: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③故宫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屏幕上显示一张建筑物名称的故宫平面图(即“理解?分析”练习一)。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节选),边填写此图。

(屏幕上随录音次第出现九幅建筑物的图像。)

教师巡堂检查学生完成情况,强调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的位置。

既然大家对故宫建筑群有了大概的理解,下面我们看看作者如何有条理地介绍这建筑群。

⒋空间顺序:

①屏幕显示故宫平面图(附有图示),依据作者的行踪路线,师生共同完成相应建筑物的介绍。

(屏幕上以红色箭头逐步显现作者行踪。选取古筝弹奏曲《汉宫秋月》作为背景音乐。)

⑪教师从鸟瞰图(屏幕显示)开始,介绍作者由天安门-端门-午门的路线,扼要说明午门、金水桥和太和门广场。

(依次出现故宫鸟瞰图、午门、金水桥和太和门广场、铜狮。)

⑫指定一位学生依次介绍“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依次出现太和殿外景和内景、中和殿、保和殿。)

⑬教师简介乾清门前小广场,强调前朝和后廷的划分。

(出现乾清门、前朝鸟瞰图。)

⑭请一位学生依次介绍“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依次出现乾清宫外景和内景、交泰殿外景、坤宁宫内景。)

⑮教师讲述东西六宫,着重点应放在养心殿和储秀宫。

(依次出现养心殿内景之正间、东暖阁、储秀宫内景二幅。)

⑯选出一位学生介绍御花园。

(依次出现御景亭、钦安殿。)

⑰教师介绍顺贞门、神武门及景山回望。

(依次出现顺贞门夜景、神武门。)

⑱小结:故宫如此宏伟的建筑群确实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我们定要珍爱和保护这文化瑰宝。

从故宫平面图中观察作者的行踪路线,试归纳一下本文的说明顺序有何特点。

②思考练习一:

为了清楚地说明故宫的特征,课文按照__顺序组织材料,由_入_,沿着故宫的中轴线,从_到_,以__带__地说明,井然有序。

(答案:空间;外,内;南,北;中间,两边)

③思考练习二: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交代参观路线和写出各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⑪交代作者行踪变化的词语:

(答案:“从„往里,沿着„穿过„到„”;“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等等。)

⑫方位词语:

(答案:“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等等。)

④思考练习三:

阅读解说词《解州关帝庙》(详见附录一),请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及所使用的方位语言。

要求学生用十五分钟时间阅读解说词并完成习题,包括填写“解州关帝庙”平面图中相关建筑物的名称。教师巡堂检查。

明确:

⑪路线:

石牌坊→东庙门→正庙前院→午门→崇宁宝殿→花园(麟经阁;印楼、刀楼)→桃园结义园

⑫方位语言:

Ⅰ交代作者行踪变化的词语:

(“紧挨„,进入„,就到了„”;“穿过„就是„”;“过了„就到了„”等等)

Ⅱ方位词语:

(“南面”;“北面”;“东边”;“两边”;“后面”;“周围”;“左右两边”;“前”;“南边”等等)

⑬填好平面图(详见附录二)

(可利用视频投影仪显示学生作业,教师现场作适当指导。)

⒌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作者运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方法。介绍建筑物,首要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此外,还弄清三方面内容:

①作者参观所走的路线;

②介绍作者行踪变化的词语;

③交待各建筑物位置的方位词语。

⒍作业:

请以空间变化为顺序,为“三水孔圣园”写一篇解说词。

14.《故宫博物院》(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

【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划分结构层次,理请本文说明顺序;、重点研讨太和殿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说明顺序,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资料链接】

黄传惕(1934-)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笔名黄羽,湖南平江人。中共党员。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一直从事广播工作,先后任编辑、记者、副主任、主任等职。代表作有:《天安门颂》、《塞上绿洲右玉》、《彩色的吐鲁番》、《北京,我心中的城》、《故宫博物院》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矗立()鳌头()

湛蓝()琉璃()

蟠龙()中轴线()金銮殿()

击磬()

檀木()攒()

乾清宫()坤宁宫()

肃穆()奏极()

额枋()

藻井()

2、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它的总体艺术风格特点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二、合作探究

1、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2、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可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三、同步达标

阅读《气候的威力》(节选),完成1-3题。①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②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每秒32.6米,但10级以上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每秒55.6米,有时甚至可达每小时三百多千米!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③大风的直接后果则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A)1960年8月24日,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温度;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B)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C)④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美国的一架运输机在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路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暴风。结果,运输机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实际上,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1.第②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其中“举例子”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方法有:①_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举例子”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这句话应放在第③段的什么位置上?(A)处,(B)处,(C)处。正确的是________ 3.第③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顺序,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14

.《故宫博物院》(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

2、灵活运用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会写说明文。【学习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学习过程】

一、我来当导游

1、假设现在是2008年,你将作为“奥运友情导游”,带领千千万万慕名而来的游客游览故宫,你将怎样设计旅游路线呢?设计要求: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来介绍,有自己的创意。(字数:200左右,写在小作文本上)

2、今天我们组织一个免费参观旅游团,我是导游,因有事情,已先行来到太和门,你们如何从天安门到太和门与我汇合?

二、课内阅读练习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3、概括说说太和殿的特征。

答:

4、作者重点介绍了太和殿的什么?为什么这样介绍? 答:

5、选文第二段哪些地方是对“彩画绚丽”的具体说明?

答:

6、封建社会凡与皇帝有关的事物都称“御”,如“御道”,你能举出一些吗? 答:

7、作者为何强调三大殿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 答:

三、课外阅读练习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人民大会堂。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12根浅灰色的大理石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我国柱廊的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4个次间又较窄。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亭,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8、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9、第二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10、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表明了空间方位的转移?

11、文章介绍了万人大礼堂,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故宫博物院》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的结构特点以及有关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

2、学习本文按照空间顺序,详略有致的说明事物的写法。

3、学习本文简明平实的语言,体会文章运用方位词语的准确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按一定的说明顺序介绍建筑物。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解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故宫博物院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以及和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等资料。

2、导课 开展有关故宫知识的竞赛:

①故宫建成于什么时候?②故宫的主要设计者是谁?③故宫的规模有多大?④你知道哪些与故宫有关的历史事件?⑤故宫博物院的题字是谁写的?⑥故宫的房屋有多少?⑦历史上先后有多少位皇帝住在故宫?

3、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拿一支笔,画上一张简图,把那游览路线,宫殿的方位,名称等记下来。

4、请学生在显示屏的故宫结构示意图上标出故宫建筑的位置。

5、就示意图,请一位学生用自己的话向同学介绍作者的行踪。

6、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表明故宫特点的语句:

故宫建筑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7、故宫的特点,在文章中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分组讨论:(1)规模宏大壮丽:(2)建筑精美表现在:(3)布局统一表现在:(4)独特风格表现在:

8、讨论:文章是怎么把故宫给我们解说清楚的?学生各抒己见。首先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比如文章抓住了故宫总体特点,还抓住了局部建筑的特点,如对太和殿的说明。要明确说明的顺序,有序则不乱。介绍建筑的时候沿故宫的中轴线按空间顺序。介绍养心殿的时候,为讲述其功能的时候,又以时间为序,说明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

要准确使用方位词。介绍太和殿内景像的时候,就运用了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方位词

要突出重点,把对象的特征呈现出来。仍以太和殿为例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描绘龙有十次之多。为什么?写建筑位置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都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

9、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现在同学们完成两个说话训练。请你当导游

(1)假说你带着你的旅游观光团,已经到了太和殿门前,你将怎样向你的顾客介绍?(2)假设你带的旅游团那天是从神武门进入故宫,你该怎么向你的团员介绍?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教案

《故宫博物院》

知识目标

1.积累“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3.了解方位词在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的重要作用。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初步学写说明文。●重点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2.以太和殿为例,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难点

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1.故宫简介

紫禁城是中国明(1368~1644)、清(1644~1911)两朝皇宫。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俗称故宫。

故宫始建于明永乐15年(1417),3年后建成,1421年明代正式从南京迁都北京。至今故宫有近600年历史。

故宫坐落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8公里,皇家禁苑部分约占1/3。整个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展开,天安门为其序幕,外朝三大殿形成高潮,景山为其终曲。整体建筑主从分明,跌宕起伏,前呼后应,左右对称,由此形成了宫廷区乃至整个北京城的宏伟气魄和井然秩序。仅在宫廷区范围内,共有殿堂馆舍号称9999间半(现存8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平方米。为了建造这座巨大的“城中之城”,明王朝倾全国人力物力,征调能工巧匠10万余名,民夫逾百万,所用建筑材料采自全国各地,真可谓“量中华之物力,给人间之仙阙”,堪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最。故宫平面为长方形,其四周由高10米、长约3.4公里的宫廷围括,墙四隅各设造型别致的角楼一座。宫墙四面分别建有宫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墙外环绕护城河,河宽52米,长3.8公里,河水清幽,终年不断。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其布局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左右衔连文华、武英两殿。三大殿以北为内廷,内廷又分中、东、西三路,中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其后是御花园;中路两侧为东、西六宫。东六宫向南是奉先殿、斋宫、南三所,西六宫向南为养心殿。内廷的外围东有宁寿全宫,西有慈宁、寿安储宫。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古礼所谓“前朝后寝”的格局。前朝为“大内正衙”,后寝即所谓“三宫六院”。

如此恢宏浩繁的建筑群,所以未给人杂乱纷繁、局促拥塞之感,主要因为突出了一条极为明显的中轴线和重点突出、简繁得体的建筑手法。建筑群以太和殿为重中之重,它巍然坐落于前朝的中心位置。这里是皇家政治活动的中心,皇帝继位、大婚、朝会、殿试及命将出征均在此举行,所以它的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充分体现了皇权第一的思想。同在中轴线上的内廷主体建筑如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虽然也是帝、后经常活动和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实用性甚至超过外朝三大殿,但它们毕竟不是重大活动的中心,所以它们的建筑规模、体量和豪华程度明显逊于太和殿,表现出严格的“内外有别”。再以各殿飞檐的垂脊兽为例,太和殿设置10尊,乾清宫设置9尊,交泰殿设置7尊;而中轴线两侧的东西六宫各主要大殿仅设置5尊。由此不难看出,紫禁城内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等级关系,即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这里被明白无误的建筑形式完整地体现出来了。等级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皇权赖以维系的基础,这其中政治与礼制的内涵,被我们聪明的古代匠人以简洁明快的物质架构昭示于世人。

故宫以其完美的古代建筑艺术,丰富的文化艺术藏品和厚重的人文精神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2.故宫主要建筑物简介 前朝

是故宫建筑物的重中之重。对旅游者来说,大体包括从天安门至保和殿一组完整的建筑群,即故宫中轴线建筑的前半部;严格意义上的前朝,应从太和门算起,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二殿为两翼。前朝是宫廷举行典礼、朝贺、筵宴的地方,故建筑物以高大、宏阔、豪华为特征,以表现皇家宫殿的至尊至贵以及皇权统治的绝对权威。太和殿

殿内陈设如当年帝、后临朝状。6根蟠龙金漆柱中央为高约2米的地平台,上设明代金漆雕龙宝座,座后为髹金屏风。殿内金碧辉煌,庄严华贵。明清两代曾有24个皇帝在此登基,宣布“即位诏书”,接受群臣朝贺。内廷

泛指乾清门以北,延至东西六宫。主要建筑物为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它们是内廷最高等级的建筑群,也是帝、后频繁活动的中心,许多军国大事在这里决断,许多惊世骇俗的事件在这里发生,至今仍有许多文物保存在宫中,见物思古,能给 人以无限的幽思与联想。乾清宫

建于1420年。宫为重檐庑殿顶,高24米,面阔9间,深5间,饰以沥粉点金、双龙和玺彩画,是内廷等级最高的建筑。明清两代皇帝以此为寝宫,并在此处理朝政,皇帝驾崩,停灵柩于殿内。生字词 : 玲珑:精巧细致。湛蓝:深蓝。布局:全面安排。肃穆:严肃而恭敬。幽雅:幽静而雅致。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和谐动听。井然有序:形容整齐的样子。参观故宫的路线:

明确:天安门 端门 午门 汉白玉石桥 太和门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 顺贞门 神武门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明确空间顺序。

(1)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宜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写建筑物的结构,离开空间顺序难以让读者看明白。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说明事理用逻辑顺序便于体现事理的内部联系。(2)提问:本文采用了哪一种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故宫的,大体上按照游览参观路线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次介绍的。

教师总结: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起点,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三大殿和文华殿、武英殿合称为“前朝”。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的特点。,明确:第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的位置、历史、在古建筑中的地位、总体布局和艺术风格。中间(3~15)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前朝主要介绍“前三殿”,先介绍殿前建筑(4),然后依次介绍太和殿(5~8)、中和殿(9)、保和殿(10)。内廷主要介绍“后三宫”,分乾清宫(12)、交泰殿、坤宁宫(13),接着总结介绍后三宫的彩画图案(14)和御花园(15)。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五、重点分析课文5~8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多媒体显示太和殿内景。思考: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2)作者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3)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明确:(1)对太和殿,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台基修建得很高(三层台基高七米),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再写太和殿外观气势雄伟(是故宫最大的殿堂),色彩壮丽(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的斗拱、额枋、梁柱,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内部装饰的庄严富丽(金銮宝座、雕龙屏、金柱、藻井、额枋等上面都装饰着多姿多态的龙);最后从它的位置和功用上(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过去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使用的说明顺序是由外到内、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2)因为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它的地位非常重 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所以文章把太和殿作为介绍的重点。

(3)文中写龙的句子有:“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写龙,大概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说明对象的特征决定的,故宫曾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它的建筑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二是龙有象征意义,历朝历代的皇帝把自己神化为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把龙作为自己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教师总结:说明文在以空间顺序说明事物时,要抓住重点,详略分明,这样才能突出说明事物的特征。故宫博物院练习题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蟠(pán)龙 金銮(luán)殿 B.妃嫔(bīn)中轴(zhïu)线 C.奏(zîu)报 翊(lì)坤宫 D.慈禧(xī)乾(qián)清宫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hàn()蓝 áo()头 肃mù()tán()木 击qìng()zǎo()井 3.下列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A.玲珑奇巧烟雾缭绕 池馆水榭 B.龙凤成祥藤萝翠竹 点缀其间 C.迥然不同横惯东西 和谐统一 D.大肆挥喝错综相连 井然有序

4.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________,错综相连,而井 然有序。

A.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 B.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重重殿宇 C.重重殿宇,道道宫墙,层层楼阁 D.层层楼阁,重重殿宇,道道宫墙

5.从课文中选出三个体现故宫建筑群特点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语段点将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6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1.以上三段文字分别介绍了太和殿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2.以上三段文字主要按照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________到 ________的顺序说明。

3.第一段中划线句子从纯说明的角度看,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用一些非说明性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说明的立足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表示空间方位的词有________。5.以上三段文字分别突出了对什么的描述?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一句中“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明确太和殿“高28米,面积2 380多平方米”的作用是为了说明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从保和殿出来,下了石级,是一片长方形小广场,西起隆宗门,东到景运门。它把紫禁城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广场以南,主要建筑是三大殿和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叫“前朝”。广场北面乾清门以内叫“内廷”,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主要建筑有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和东六宫西六宫。

乾清官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乾清官后面是交泰殿,交泰殿后面是坤宁宫。坤宁宫是皇后官,也就是皇帝结婚的地方。

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称“后三宫”。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隶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风朝阳、龙风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16.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17.后三官宫殿图案的特征是:__________。18.文段结构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19.文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

(二)迁移过关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之意,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简写的“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十二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前面,这便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循廊而去,“秋中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假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一堵白围墙,墙上开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1.上文抓住“个园”的什么特征来说明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文在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第一段看,“个园”园名的由来是________。

4.上文显示方位变换的词句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5.把第四段“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改为“古柏伸,红枫遍植,钟乳石倒挂,石桥也俨然”好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 B.嫔(pín)C.翊(yì)D.禧(xǐ)2.湛 鳌 穆 磬 藻 3.AB.成——呈 C.惯——贯 D.喝——霍 4.A 5.宏大壮丽 建筑精美 布局统一

(一)1.外形 内景 用途 2.外 内 特点 用途 3.这句话说明屋顶是用金黄色的琉璃瓦铺的,重檐式的。这里用了描述性的话,如“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辉煌”,把作者的感情融进去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4.朱漆方台 雕金蟠龙 正中、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5.第一段文字突出对色彩的描写,显示太和殿的辉煌壮丽;第二段文字突出对龙的描写,显示皇帝是龙的化身;第三段文字突出对仪仗的描写,显示帝王的威严

3.不能删去。“约”表示推测,是概数,去掉“约”就成了“两米高”,是确数。而作者仅用目光测量,不可能如此精确,所以去掉“约”字不符合实际情况。

4.空间顺序 太和殿 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5.生龙活虎 龙飞凤舞 龙盘虎踞 龙潭虎穴 叶公好龙 龙马精神 龙行虎步 6.说明“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二)1.四季假山堆叠精巧 2.文章的说明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参观路线,“个园”四季假山的建筑顺序 3.“个园”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似一个简写的“个”字4.步入个园大门绕过“宜雨轩” 过石桥,进石洞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循廊而去 长廊尽头 过“透风漏月厅” 5.不好。原文用四个主谓结构的四字短语铺排下来,给人以流畅感;改后便音节不谐调,语气不流畅了

第五篇: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所有单元教学计划

第六单元教材计划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还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1、课文分析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脱俗世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全文通过对庭院的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观潮》是南宋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张岱的作品。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奇景中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

《归园田居》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作。诗歌描写了作者弃官务农后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作者不与污浊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诗作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情。

《登岳阳楼》则表现了作者登楼看景而慨叹北宋灭亡的历史。

2、关于研讨与练习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除了有关于字词学习、课文内容和艺术特点

这类题目外,还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学习和拓展性内容的研讨与练习题目,我认为这些题目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都很有帮助。

比如在《三峡》一课中,练习给出了一首李白描写三峡风光的诗歌,要求学生阅读之后能说出它和课文之间的联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观潮》的练习要求学生将一首写观潮的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首词同课文的题材一致,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联想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湖心亭看雪》一课中的两个练习:“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一个是比较阅读,一个是课外知识拓展。《诗四首》练习中要求学生思考讨论《红楼梦》里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鉴赏,是为了引起学生品味名句的兴趣。另一题“试从这几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更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面对古诗的联想、想像能力。

3、关于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主要学习怎样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获取信息不仅在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很重要,也是现代信息社会人们生活中一项必备的能力。本单元学习搜集资料的三种常用方法,通过在搜集资料的专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单元设计的三个专题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掌握搜集资料方法的重要性。有相当多的学生面对搜集资料的选题,无从下手,所以掌握操作性强的方法极为重要。最好确定一个选题,分别采用到图书馆、实地调查、上网搜集等方法来搜集资料。这个过程一定要落到实处,从理论上来看,这三个方法都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比如,怎样才能做到查询过程简便快捷,怎样把众多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类与管理等,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还要注意对材料进行概括综合。与同一选题相关的材料很多,学生往往容易被材料所淹没。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主选题下的子选题,缩小查找范围,力求事半功倍。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上图书馆、上网查询。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地调查采访,如果没有条件的可以不集中组织。但是要将此项活动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节假日去旅游,要养成随时记录或拍照的好习惯,把各地的神话传说、逸闻趣事、诗文妙语、科学数据等等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小小知识库,写作时就不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3、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

2、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朗读、断句、背诵、译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揣摩语言,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赏析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美丽的山川景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自然,融入自然。

三、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的含义,把握它们的用法;

2、熟读成诵,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3、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及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心态来把握文意,更有效地体会和感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进行写景散文的写作训练。

四、教学设想:

1、本单元所选课文大都是以抒写自然景色为内容的古代诗文,因此宜充分寻找各课的教学资源,借助图片、音像等使学生对课文有直观认识,把书面语言形象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真正的“熟读”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此言道出了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古诗文教学尤其重视诵读训练,因此本单元宜以训练学生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为主,以读代讲,从而达到理解、品读、鉴赏的目的。

3、落实古诗文中的词句理解依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难点,不能放松。基于学生目前普遍对古诗文的释词译句感觉枯燥无味的情况,宜着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胆放手让他们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行翻译,教师无须逐字逐句讲解,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发生。

4、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

下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14课故宫博物院(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新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2013人教新版初一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 时间:45分钟 ) 班级 姓名 评价___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1.请工整地把词语中注音的汉字和错别字的改正字写在田字格中。 zh......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试卷

    人教版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见曦月(xī) 蝉则千转不穷(zhuǎn) B、沿溯阻绝(shuò) 飞漱其间(shù) C......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14.故宫博物院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了解祖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归纳课内知识点;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字词掌握;文章内容梳理iu 教学难点: 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落实与督促。 十六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1.本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案二 人教新课标版

    浙江省台州温岭市松门镇育英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教案二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五单元读懂文意 领会内涵 1. 桃花源记 2. 陋室铭 爱莲说 3. 核舟记 4. 大道之行也 5. 望岳春望石壕吏......

    人教语文四下第三单元练习题

    第三单元练习题班别:姓名:一、看拼音,写词语。yòuɡuīshātānzhēncháqìchuǎnxūxūcháoxiàozhuóshíqǐtúruòwúqíshìchǔnshìfǎnhuízǔlánjiànsǐbújiùh......

    2013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故宫博物院》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故宫博物院》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爱国感情。 2.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3.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观察点)和准确......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用心 专心 尽心 11敬畏自然 严春友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 2.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3.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