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的探讨

时间:2019-05-12 22:5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的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的探讨》。

第一篇:《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的探讨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的探讨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十分强调教师要有效开发和整合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在“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更加要求要结合地方特点、学生实际等开发课堂教学资源,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本文阐述的就是笔者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拓展教学资源的一些方法以及整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课堂实效的途径的探讨。

品德与生活;教学资源;有效开发;整合运用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我们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和儿童的需要,灵活的使用,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把学生的生活世界(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直接经验、感知体验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有效开发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的途径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拓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是多渠道的、多层面的,只要我们紧紧把握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并以学生的需求视角为前提,便能拓展多姿多彩的教学资源,提高品德课堂教学实效。

1.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家长资源

利用学生、家长资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把家长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效地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我的家》这一主题时,笔者就充分利用了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生活资源进行教学。课前笔者让学生用A4纸粘贴全家福,并调查家庭成员的生日、生肖、特点等,为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做准备;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说说我的家”的交流活动,孩子们互相讲述自己的家庭生活,亲切、有感可言,教学效果很好。在“我与爸妈心心相印”的游戏活动中,应用的是学生和家长的资源――课前请家长配合完成以下小调查,(填写卡片上的内容),也让学生填写相同的内容。

课堂上,请学生将自己所填写的卡片与课前请父母所填的卡片比较,看是否“心心相印”。根据不同的结果,老师再相机进行行为引导如果是“心心相印”的,就提出你知道了爸爸、妈妈最喜欢吃什么、做什么,以后你会怎样做呢?如果没能做到“心心相印”的,则引导现在你知道了爸爸、妈妈喜欢什么了吧!今后你可以多留意爸爸、妈妈的日常生活,那么你也能与他们心心相印了。这个环节的教学活动的资源就是学生和家长的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的引导则将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所以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2.充分挖掘各种校内资源

校园是就在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学生每天都在校园里,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学习的地方,品德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校园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包括校园里的环境、校园里的人和事、校园里的一切活动以及学校的历史等,“努力把整个校园变成儿童都参与的学习空间”。《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有《了解我们的学校》的教学主题,笔者就充分运用了我们西关培正小学的校园环境以及我们培正家族的历史等资料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学校,并为自己能在这所百年老校上学而产生自豪感。

3.联系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

我校地处的环境,大多也都是学生居住地所处的环境,孩子们都是自小在这里长大的,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对自己地处的环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课堂教学中,因地制宜地利用这些环境资源,充分发掘地方特色资源,能引起学生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与应用的方法

1.以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前提,使资源更出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所以,要有更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得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走进学生生活的观念和意识。

笔者在执教引导学生体验“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水……”这一内容时,就通过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首先是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否曾经遇到过没水的情况?再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以此勾起学生的回忆,初步引起情感的共鸣;接着课件出示一些缺水地区的人们生活图片有排队等候取水的,有到仅剩很少水的井里取水的……引导学生感受缺水的艰难,加深学生的体验;最后我创设了情境课堂上请学生吃完橙子后,学生没有水洗手,让学生说说感受,进一步体验缺水的难受。每一环节的活动都以学生为先,努力让学生有切身的体验,这样学生就能真切体验到假如生活中没有了水,我们将会面临困境,生命也会受到威胁。这样就能达到教学效果了。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资源焕发出异样光彩

依据本课程“开放性”的性质,根据教学主题的特点,将所开发到的资源与开放的教学形式相结合进行品德课程的学习,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欢乐总动员》这一主题时,笔者就紧紧结合学校的有关活动进行这一主题的教学。《“六一”大策划》时,笔者先了解了学校将会在“六一”期间进行的有关的活动,教学时便组织学生根据学校的相关活动这一资源进行策划,如为与我校手拉手的从化善施小学的小伙伴捐赠学习辅导书籍,准备布置教室,准备学校庆“六一”活动文艺表演的节目,准备讲故事参加比赛等。尤其是我们班上有十多个区艺术学校班的孩子,她们特别排练了一个节目进行演出,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六一”大行动》中,笔者指导学生分组按照上一课时的策划进行准备,随时给予帮助。《开心“六一”》的教学干脆与学校的庆“六一”活动相结合,将平常的班集体授课的形式变成开放式的大课堂,让学生在参加全校的庆祝活动中感受儿童们在“六一”时的开心盛况。全校的活动结束后还给学生派发了礼物,并跟学生进行总结,学生的开心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可以看出,在教学这个主题时,笔者紧随学校的活动展开教学,在“六一”之前的两三周就开始组织学生围绕各项活动自己动手去准备,打破了限时(品德课时)、限地(在教室里)进行教学的模式,学生便能真切地体验到了过“六一”的意义,也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的。

3.师生共同收集,资源更丰富多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学活动形式课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所以,在课前安排学生依据即将要学习的内容去收集相关的资料,拓展教学资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让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

在“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拓展、整合教学资源,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能使本课程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更丰富多彩,所以课堂教学就更有效了。同时,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学生的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获得了提升。

[1]方晓波等.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这门学科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我们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联结中弹性地延展;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与活动是人类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从游戏和活动开始。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其次,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儿童只有在现实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再由直接经验和体验改变自身认知状态。因此,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低年级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目前我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1~6年级已全面进入新课程的改革实验,在推进新课程教学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征集的论文、教学案例分别在市、县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我们的教师近年来也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各项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更可贵的是我们校领导非常重视对我们品德课程教师的培养,大力支持我们参加各种活动,我校还有一位中层领导专门致力于品德教学的研究,全职教学《品德与生活》。因此现在我们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为此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一个轮回以后,我们也发现品德与生活的实效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的一些问题,课程提出了活动化教学的理念和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实验中,教师们也都在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展教学。但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化教学还存在许多困惑和困难,如: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应当怎样组织活动?如何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开展活动?等等。造成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总把道德、品德与儿童生活脱离开来,将它作为一种独立现象来对待。原因之二教师在开展活动化教学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活动形式上看似热热闹闹,但并没有什么教育价值;有些活动的组织是无序和凌乱的,实际教学效益比较低;忽视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等等。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要求和实际的教学实践看,都需要我们对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进行研究。

所以,对于如何让品德与生活中的活动更有效的研究迫在眉睫,我们必须让这种让传统的说教方式和流于形式的活动方式尽快消失。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初步构建起“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以实效为目标”的德育课程新模式,使德育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把德育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提取蕴涵多重价值的生活验,让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就“课堂教学有效性活动研究”这一内容,我们发现国内有以下相关研究:国内研究的本学科课题大都为德育或家校联系方面,反复查询后,发现黑龙江加柯达奇正在研究类似课题,但并非结题。宁波东海实验学校也研究过类似课题,只是,他们的面较广。而我们准备通过本次课题,加强课堂中的活动的有效性,只将着眼点放在有效的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内,立足于探索个性化的活动内容,形成一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方式。

二、研究目标

(一)概念界定

品德课程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由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和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儿童的生活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的阶段,此时的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与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工作者的内涵和发展的价值,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这些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将生活经验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浓缩、迁移、提高和升华,使孩子们的生活更具有质量,更具有光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生活的价值,必须凸现生活的气息,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世界,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活动课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

(二)研究目标

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体目标: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研究的方式。主要从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本课题力图充分挖掘品德教材的活动因素,化教材内容及一些社会问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研究能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能让学生主动体验道德情感,感悟和内化道德认知,实践道德行为的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活动化教学模式。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依据课程的特征、理念和教学实施要求,通过典型课例活动的设计、实践和分析总结,对如何有效开展活动化教学进行研究,提出品德课程活动化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2.发展目标:

(1)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我校教师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2)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设计和实践活动化教学课例,形成教学活动的案例库。主要依据人教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册选择有代表性的主题活动进行研究,由课题组成员设计出不同的活动方案,本校教师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的教学活动方案。

2.在课例实践基础上提炼和总结,形成《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具体内容包括:关于活动化教学理念的理解和阐释、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内容的选取、活动方式和活

动形式的选择、活动过程的组织调控、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情境的创设、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方法指导、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作用,活动成效的评价等方面的策略研究。

3.“小学品德活动化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模式的探索。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和引路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使教学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有内在动力的主动自觉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拘泥教材,在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和活动空间上都具有开放性,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通过活动的编排引入课堂,让学生思考、判断和选择,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

四、研究措施

(一)根据不同年级的教材特点资源整合归类

1.根据小学低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从适应小学生活的基本需要出发,按主题单元设计内容。教材从课程标准所确立的四个生活维度出发,一年级侧重健康安全、愉快积极的生活主题教育,重点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二年级则侧重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主题教育,将生活空间从个人、家庭、学校延伸到周围的大自然、社区、家乡、祖国,并随着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大和生活体验的日渐丰富,以螺旋上升方式逐步拓展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之间的各种交往关系。在低段的活动研究中,我们主要选取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一些活泼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2.中段教材内容的选择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主线与基调,力图为学生还原一种完整的社会图景,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为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作好准备。在这一册教材中我们选择一些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教材设计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更好的适应社会。

3.高段教材内容的选择以“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爱国教育”为主线与基调,呈现中国的文化,民风民俗,在这一阶段我们则选取一些祖国文化,抵制不良风气的教材设计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领会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自觉与不良风气作斗争。

(二)在教学中实践活动

确定了教材,我们各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活动设计,并在我们的课堂中进行展示,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以教材作载体,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活泼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地说就是: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形式;教学组织过程要科学。经过多次实践后确定出最佳活动方案进行整理存档。

(三)教学后的总结

每位任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要对每次的教学活动进行课堂反思和评价,将课例与对应的反思与评课装订成册,可以更有效的知道每次活动的成效,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五、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8年9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10年2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品德与生活》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0年4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有效的快乐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

六、预期成果与成果形式。预期成果:

1.促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的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效率,并可以为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

2.促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将参加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活动内容汇编成册,汇编相关的论文。

预期成果形式:

1、《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汇报课及优秀课堂教学音像资料。

2、《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3、《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课例,形成教学活动的案例库;

4、课题组成员论文;

5、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研究的组织与条件。

(一)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组长:刘厚东

全面负责课题,撰写课题报告

组员:张清华 小学低段小学低段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研究

彭学桂 小学低段小学中段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研究

刘绍荣 小学低段小学高段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研究

(二)研究条件分析

所在单位是新成立的学校,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的科研,学校将科研工作摆到各项工作的首位,具有良好的科研氛围,在经费上有保证。课题组所有成员是本校的品德课程的骨干力量,虽然都还很年轻,但在这一学科上都多次获奖,希望通过本次课题能够提高我们的科研能力,让我们能够在这一学科上再迈出一大步。

第三篇:品德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追问

品德课堂教学如何有效追问

品德课堂的教学是品德教师与学生之间认知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交融,品行升华的过程,是品德教师的优良品行、有益的教学资源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升华的教学。师生之间的问答是品德课堂教学基本存在形式。品德课的问答又不同于其他课,它重在对学生心灵的触动,重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以提升学生的品质。因此,品德课的提问交流时更应注重追问的艺术,即在对某一问题或某一内容提问交流时,针对学生的回答,在一问之后又二次、三次等多次提问,对学生的思维活动作有效深入的疏导,直接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处,深化感悟,激发情感,促进导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如果把品德课堂教学比作高塔的话,有效的追问就是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这个梯子如果能适时搭好,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将会更加容易。那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追问如何去把握呢?时机在哪?现结合教学实际从以下几点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精心准备,为撩动学生心灵的涟漪作基础

品德教师的教学是直接和学生的心灵交流与对话,品德课的提问交流时就更应注重追问的艺术性与人文性,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打开自己心灵的大门愿意和你真诚地交流互动,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达成。那该怎样做呢?精心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1、教师角色要“正”。

上品德课,教师应当是一个合作者,引导学生进行道德认知的学习,道德行为的培养,促使孩子自我进步,而不是一个权威者,告诉他必须怎么做。教师必须具备品德教师的一般品质--宽容、乐于接纳学生。

2、把握资源要“透”。

特别是对品德课程标准,课文的提示语、关键词、和教学目标的把握。要反复钻研教材,调查、收集的教学资源,在用于课堂的教学资源中找到追问设计的“焦点”,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的道德观。

3、设计问题要“精”。

课堂提问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注重“问”的质量,研究“问”的艺术。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点拨、启发,在激发学生情感和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为此教学目的不要过于复杂,突出重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利于学生边学习教学资源边思考,深刻地感受到教材中或课外的教学资源所要我们感悟的道德认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最大限度的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在教学中应当经常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通过积极活动感悟。

4、提升能力要“勤”。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适时调整,迅速组织出新问题。教师要从传统的对自身的提问研究较多转向对学生的答问研究较多,注意时机,相机诱导。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再是按部就班,而是躲过事先的设计,视具体情景而定。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课上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它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驾驭品德课堂。

二、恪守规范,为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创机会

追问不同于一般的提问,它一方面表示教师已接收到了学生的意见,一方面要求学生作进一步的回答,其难点在于,它不是事先准备得好的。或许我们可以凭经验预先想象学生的反应,但学生经常会有出人意料的回答,是想也想不尽的。它能暴露学生深层的想法,挖掘课程的深度与广度,品德课就是要打开学生的心扉,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唤醒他心灵深处的德性。怎样触动学生的心弦呢?

1、对学生,尊重是基础。

人际交往中,人们最希望得到的莫过于理解了,它会给人一种极大的尊重和安全感。这时学生往往愿意表现出与你敞开心灵真实的对话。与之相反,当学生发现自己诚实的回答得不到一点同情的时候,他会对下面的内容兴味索然,甚至出现对立情绪。这样的话,教师就自动站到了学生的对立面,道德认知的灌输,道德情感的激发都无从讲起了。如教学《我长大了》时,教师问学生做错事情后怎么办,学生说:“我要装生病。”教师追问:“哦!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生病了,爸爸妈妈就不会打我了。”继续追问:“为什么你生病了,爸爸妈妈就不会打你了?”(因为心疼)“爸爸妈妈在你生病时,心情会怎样?”(着急)“你忍心让爸爸妈妈着急吗?”“爸爸妈妈发现你是在撒谎,又会有什么感觉?”“……”在一开始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追问效果往往会很好。反之,如果一开始就表示怀疑:“你这么做合适吗?”学生就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按他的理解水平当然是合适的,否则他就不会提出来了。

2、对问题,开放是前提。

封闭式问题只要求给出“是”或“否”的答案,迫使学生作出选择,只能提供较少的甚至虚假的信息。在品德课教学中,营造真实的氛围,让学生无所顾忌的说,畅所欲言是培养学生真、善、美人品的基础。与其在压抑中沉默,不如在抒发中升华。还是上面的问题,学生说要装病骗爸爸妈妈,如果教师问“这样做合适不合适。”那还要学生回答什么?他当然只能根据从小所受的教育说“不合适”。开放式问题则可以引出多个答案,如果教师愿意的话,可以带有一定的指向性。例如问:“你觉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学生有相当的自由说说自己的感觉,“可以逃避惩罚,可以受到关爱……”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也给教师找出漏洞,引入下一个话题的机会。

3、对追问,递进是关键。

追问要有层次,层层递进,以问促思,以问促情、以情感人。如《做学习有心人》第二课时的教学时,课开始让学生做写数子的游戏。写完后,先问没有写错的学生“怎么写的?为什么一个都没有错?”接着追问“是什么原因让你写错了呢?”“玩这个游戏你有什么感受?”“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在层层递进式的思考与回答中,说原因,谈感受,这道理也就自然而然会懂了。而且,有层次性的追问,由易入难,学生也易于思考,易于接受,道理也就容易引导了。

对追问,还应注重科学性、逻辑性。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和品德课教材安排的螺旋上升都显示了品德课中教师的追问必须符合科学性和逻辑性。教师的追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教师要按照课程的顺序,考虑学生的道德认知程度,心理接受能力,而有所区别。总体来说,宏观上要求教师追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微观上要求教师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三、把握时机,为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行加助力

课堂教学追问的时机转瞬即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提出,凸显“巧”追问,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有效追问。

1、在“表面处”追问--活跃思维。

“表面处”即学生在积极学习、热烈讨论、情感交流中,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显得粗浅,留于表面现象,而不能发现思想本质。这时,教师要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活跃思维,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再往深处想想看,这说明什么道理?”“你还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他会……?”“长大之后,你会……?”教师这样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发展。

2、在意外处追问--生成精彩。

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一个教育环境中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不是理性上计划了要发生的事。课堂教学就是即席创作,它是师生智慧火花的闪现与碰撞。因此,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发生意外,然而一些教师仅仅把它看成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对之或是熟视无睹,或是草率了断,那么就会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因此,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在上《做学习有心人》教学中,忽然有位同学哭了起来,原来是这位的同学的采密本被旁边的同学不小心弄破了。老师马上组织教学说到“一个这样爱惜采密本的同学应该是怎样一个人?”并继续追问“那你们认为**同学是不是一位爱学习的孩子呢?”“您们愿意向这位同学学习吗?”“你们愿意帮助她把采密本补好吗?”这时,这位同学已经止住哭泣,破涕为笑了。追问之后,不仅解决了一件棘手的课堂以外,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道理,一举两得。

3、在错误处追问--巧妙纠正。随着社会、媒体、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德观念也越来越薄弱。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会经常迸发出错误的思想观念,而且,有的孩子甚至会完全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对此不应惊慌失措,更不能责怪学生。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应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明确错误产生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在学生出现表达错误时,教师如能在错误处进行暗示性地追问,会巧妙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在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时,谈到清洁工的职业时,有学生就认为清洁工工作辛苦,而且又脏,是一个不好的职业,甚至流露出看不起清洁工的思想。在教学中,老师及时追问“那你认为清洁工这个行业可不可以从360行中去掉呢?”“如果没有清洁工,那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同学们一起设计一下,怎样让清洁工这个行业成为人人都喜欢干的行业?”三次追问后,那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不好,并从设计清洁工这个环节中还感到了清洁工行业的美好前景。在最后说理想时,他还树立了做“新型清洁工”的理想。追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4、在激情处追问--叩击心灵。

品德课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培养学生品行,唤醒学生德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成了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步骤。在《网络世界》的“观看录像,感知沉迷网络的危害”这一板块中,学生的情感是否能受到冲击,心灵是否能受到震撼,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在第一段录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在老师和父母面前称得上是好学生、好孩子的人,将来会成为怎样一个人?”“你们愿意和他交朋友吗?”两次追问,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出色,都愿意和他交朋友。为第二段录像的对比式教学打下了件事的基础。在第二段录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是什么让他走上了死亡的道路呢?”“现在,留给他父母的是什么?”“听了这个故事,同学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三次追问,让学生立刻明白了网络游戏的危害,不但危害自己,还影响自己的家人。层层追问,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教学效果良好。

5、在重难点处追问--水到渠成。

重难点的教学是一堂课的灵魂。重点把握了,难点突破了就意味着教学效果的达成。品德课的教学是师生心与心的交流,很多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不是靠活动或多媒体能解决的。在教学《网络世界》一课时,追问就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谈身边事例时,教师三次追问“他这样上网对身体健康、学习、生活有影响吗?你感到痛心吗?”“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下降了,身体也越来越差了,家人感到怎样?”“如果他这样长期下去,后果会怎样?”让学生在交流中能深切地感受到网络的危害,并能从后面的对待网络行动中看到,学生们已经完全明白了应该正确对待和使用网络。

追问是品德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催化剂,是品德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精妙的教学艺术。在品德教学实践中,教师运用艺术的手法精心设计、实施课堂追问,既能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学习,道德情感的激发,又能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在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下,使品德课堂更加有效,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更好的发展。

第四篇: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摘要】伴随着国内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现阶段国内的幼儿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为了能够让幼儿在成长过程当中享受到更加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园应当要重视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中简要论述了传统文化对于幼儿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并针对如何在幼儿资源中,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给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运用

引言:

作为一个拥有千年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发展时间中汇聚了大量的优秀的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当中包括了丰富的民间游戏、传统手工艺等等珍贵的教育资源。幼儿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性格塑造与开发智力的重要阶段,在幼儿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但可以

让幼儿感受并喜欢传统优秀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能够为幼儿构建恭谦温良的思想品格,这对于幼儿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1.传统文化中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

1.1诵读优秀经典与篇章

文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其中包含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对于幼儿智力的开发,性格的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诵读经典的方式,能够让幼儿了解并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让他们对于人与事有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新时期的幼儿课堂中,国学内容早已成为了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说“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等等,这些内容的运用对于调动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1.2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

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中重要的组成,不但能够培养幼儿对于事物的观察力,还能够强化幼儿的审美意识与人文素养。民间艺术作为伟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还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因此,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幼儿课堂教学当中,不但可以让幼儿摆脱传统幼儿美术教育的框架约束,还能够强化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良好的创作环境,应当要先从幼儿的兴趣进行着手,并对幼儿的作品进行鼓励与表扬,提高幼儿的美术学习兴趣。

2.中国传统文化在幼儿教育资源的运用

2.1开展主题活动

想要发扬并传承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主题活动的方式来实现,而活动主题应当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喜欢的项目。通过活动能够为幼儿构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逐渐地接受并喜欢上传统文化。

2.2结合传统节日

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像我国这样重视各类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明珠,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与重视。我国的节日繁多而且隆重,例如说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等,这些不同的节日当中既包括了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热爱生活等思想,还包含了劳动人民对于先贤与文化的重视。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并融入到教育过程中来帮助幼儿提高文化素养。除此之外,幼儿园应当要在探索与研究传统节日的前提下,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设计出适合幼儿的课程,从而实现幼儿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同时在进行幼儿的日常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对强调幼儿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2.3在家庭教育当中渗透传统文化

从大量的历史经验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优劣对于家族的兴衰具有直接的关系。幼儿对于言行、品德的学习也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家长与孩子相长的时间长,而且对于孩子的性格特点都有所深刻了解,孩子对于父母的情感也更加深厚,对于父母的教诲也更容易接受。因此家长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教育,将两个方面的工作落到实处:(1)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配合好,主动加入到幼儿园组织的宣扬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当中;(2)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家长自身要发挥好言传身教的带头作用,并运用传统的礼义仁智考等思想来引导、约束幼儿与自身的言行。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作为整个民族智劳与思想的宝贵财富,不但拥有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还包括了大量的经典文学。因此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要结合具体情况,在幼儿教育当中加入最为合适的传统文化内涵,比如说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诵读传统经典文章的方式,引导孩子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让幼儿从小就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成长。

第五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两段四步八环”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两段是指把每一课分成两大阶段,即第一阶段为自主学习,第二阶段为课上展示交流。这是根据市教研室的要求:按每一大课准备,采取大预习,大展示的精神来确定的每一课的上法。(突出了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

四步是指每一课可以按照四个基本的步骤来上,分别为: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达标检测、总结提升。

八环是指每一课要按照八个基本的环节来组织,分别是:

自主学习(收集整理、组内交流)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检测(课内巩固、知识检测)总结提升(系统梳理、总结提升)

1、自主学习(收集整理、组内交流)。

根据学案的要求,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参观、采访、调查、阅读、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一些资料,并自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旨在锻炼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和合作共享态度。

2、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组织各小组在班内展示交流,交流的方式要发挥好小组的作用,根据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可以采用游戏、模拟表演、讲故事、小制作等方式在班内交流,在展示中对于一些学生说不完整、或疑惑之处等,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尽量发挥小组的作用,教师也要适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达到解决解决问题的目的。

3、达标检测(课内巩固、知识检测)。

先对一些基本知识进行巩固,然后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检测,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总结提升(系统梳理、总结提升)。

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科学评价,再次明理,升华学生的情感。

下载《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的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的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研究与利用

    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研究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有效研究与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教育实际,课程改革的美好愿景也......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合集5篇)

    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教学的思考 一、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现状分析 1、学能够校组织实施,安排课表和授课教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到位。主要体现在领导重视不够,教师认识不......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心得体会 高新区程故事小学李秀华 三月三十一日我有幸参加了高新区品生品社教研活动,倾听了尚芹和程晓兰两位老师的课以及高芳老师和孙主任的专......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一直追求的目标,经过......

    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研讨会

    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 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张慧敏 大茅墩小学 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研讨会 心得体会 11 月16日,我代表朱芦镇去沂水参加了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生......

    品德与生活

    二年级上品德与生活教案 泉口中心小学 第一单元 生日的祝福 单元目标 情感与态度: 能感受到周围的人对自己成长的关心和帮助,热爱班集体,热爱祖国,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魏正彩 这一学期我承担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我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

    山东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观摩体会

    山东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观摩体会 玉山镇黄峪完小王桂宝 上周,我有幸参加了在山东召开的山东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观摩会。会上观摩了来自全省十余位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