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建设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建设
广西教育学院 陆 云
广西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林 洁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理念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育效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但是,一提到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打开眼界。很多农村教师就说农村没有课程资源,城市薄弱学校也说自己没有课程资源,没有办法进行课程改革。那么农村真的没有课程资源吗?有了课程资源就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吗?真正的语文课程资源究竟是什么?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该怎样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形式多样的课外延伸活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弥补了原来单一的以教材为中心的资源,对学生学习和应用祖国语言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很多语文课堂中教师们往往为了引进、开发社会性语文课程资源,而忽略了最重要的语文教学阵地──课堂本身资源的开发建设。在日常教学中,对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处理上出现了误区,过多地关注了课外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应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没能对课堂教学中现有的、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那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怎样开发和建设呢?一般认为: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上下功夫。因此,我认为可将语文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尝试从三个角度对课程资源进行了分类:
(1)从功能角度看,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条件性资源决定着语文课程资源的实施范围和水平,如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地点、媒介、设备、环境及对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素材性资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的语文课程资源虽然作用于语文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直接来源的因素,但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
(2)从呈现形式看,有物化的、静态的语文课程资源(如教材、相关文本资料、各种教学设备),和以生命为载体的精神性的、动态的语文课程资源(如教师教学时的灵感,教学机智,学生的学习感受、情绪变动、突发事件)。这种精神性的、动态性资源是师生心智活动的产物,生动鲜活而又充满灵性。也就是说,教材是资源,资料是资源,教师是资源,学生是资源,灵感、动机、兴趣、课堂氛围、教学风格、个性品质、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也是课程资源。
(3)按照空间分布不同,可分为课内语文课程资源和课外语文课程资源。课内资源是我们最熟悉、最直接、感受最深的部分,却容易被忽视。
作为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课程资源建设意识,认识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可是在实施中,正如我们前面在分类中提到的,那些最熟悉最直接的,往往容易被忽略。我们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如何立足我们的课堂教学,扎扎实实地开发和利用好我们课堂自身的课程资源呢?
一、善于挖掘、利用好教材资源,打好学习的基础
教材一直是我国语文课堂最主要学习资源。教材的科学性、审美性,是学生成长的精美食粮。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主阵地,只有充分开发教材资源,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语文学习的目标。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资源,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更多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把握好教材,就基本上奠定了学习的基础。
案例分享: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课文。一位教师这样设定教学目标:①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以及环保的重要性。另一位教师这样分析教材:本文作者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课文是一则童话故事,叙述了鸟儿按照约定,来为大树唱歌,但大树被人类砍伐,并制成了火柴,鸟儿最终悲伤地离去。课文向我们展示了一棵大树的悲惨命运,通过鸟儿为失去了大树这个朋友而悲伤地唱歌的画面,提醒人们:没有了树,鸟儿将怎样生活?警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刻不容缓。
一些教师把重点放在环保意识方面,显然不符合教材的主流价值观。另一位教师则认为:这篇课文主要是讲友情和守信。其实课文本身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它的解读是多元的。如,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要保护环境,爱护树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无私奉献;乐观态度;为光明正义而牺牲是伟大的;为朋友的光荣献身而感到骄傲等等。为什么老师不让学生进行多元解读?通过执教者的课后反思,我明白了她的教学意图:怕多元解读影响基本解读,就决定扎扎实实地抓一两个训练点。所以,这节课就是一条单一的线索走到底──只讲友情,不谈其他。
不管如何,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阅读的灵魂。课文里的树和小鸟是好朋友,它被砍伐下来,制成了火柴,小鸟再也见不到大树了,不免有些遗憾。但是,不见得就一定悲伤,课文也没有写小鸟没有树是否能活下来。“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对小鸟心情的理解和感悟是关键,小鸟也许有些难过,有些遗憾,但也可能是对朋友做出了奉献的赞赏,自己实践了诺言的轻松,或者是见到了老朋友的欣慰,还是对以后唱歌给谁听的迷茫。以友谊和诚信为核心,可以放飞思维,天马行空。给了学生机会,就可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教师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呢?
在开发语文教材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传统思维,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不是封了顶的“框框”,而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跑道。我们强调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语文教材,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
案例分享: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先‚整体感知‛,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了解所学内容的大意、范围等,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初步感知单元专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通过单元导读的学习,明确了本单元所涉及的范围是祖国的壮丽山河,还要借助课文学习优秀的表达方式。与此同时,我抓住学生欲望被激活的契机,适时将他们引向课外,去收集与本单元专题相关的资料,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如引导学生收集介绍其他风景名胜的优美诗文。在分课或分块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感受体验运用‛是课堂的主要任务。因此,我根据课文特点,采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式,在感悟语言形象、渗透人文精神、进行情感熏陶的同时,逐步掌握读书方法,逐步形成学习能力。如《桂林山水》一课,在学生对作者的表达通过赏析有了深刻认识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迁移,让学生用类似的表达方法描述家乡景物或是自己喜欢的景致。
课堂上除了知识资源的开发,更要重视以教材为凭借的创新经验资源的开发,也就是开发多样化的教材资源载体形式。可以让学生尝试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延伸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模仿创作、表演作品、改编课文,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唤醒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生命意义。因此,在学完整个单元后,老师又及时地引导学生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整体回顾与交流,力图达到巩固课内延伸课外的整合感悟的目的。组织学生在交流课内学习收获的基础上,交流课外阅读感受,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内需,形成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还组织了相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或组织导游招聘会,或为某个景点写解说词,或评比最佳导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整体感知──感受体验运用──整合感悟”的教学流程中,学生从目标出发,到资源搜集,再到资源交流,最后利用资源再创造,资源由静入动,逐步生成,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动态性、鲜活性,让与课文有关的所有资源得到有机的整合与有效的利用。经过实践证明,借助教材优势,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发现、把握住课堂生成的资源,关注学习的过程
语文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仅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而且也是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资源。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因此,教师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资源。任何学习要提高它的效能,都必须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学生的经验的建构,所以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之间,存在着由教师组织和学生经验而构成的“课程重构”,这就是实际进行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评价教学质量,这本身就意味着对课程的再创造,它的主导者就是教师。
案例分享:
十几位教师正在听课,忽然一位迟到的学生‚砰‛地一声撞门而入,径直入座。全班同学神色凝重,以为教师肯定要狠狠批评他了。但是,老师并没有停止教学活动,也不做即时处理。当读到其中一句时就诗取材:‚为什么用‘小扣’而不用‘猛推’呢?‛学生议论一番,认识到那是诗人懂得敲门应当是轻轻的,猛推猛敲是不文明的行为。老师追问:‚为什么久不开的情况下还是‘小扣’呢?‛学生说:‚如果主人不在,就更不应该猛推而入了,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诗人知书达理,有教养、有学问,才能这样做。‛这时老师走到那位迟到的学生座位边弯腰轻声问他:‚你认为大家说得对吗?你赞成‘猛推’还是‘小扣’?‛这位学生脸红了,难为情地点了点头。大家都友善地笑了。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体会到:课程资源无处不在,但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在不经意间为学生创造教育资源;善于发现身边常见而熟视无睹的东西,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灵活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孩子们。学生、教学活动的过程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作为教学主体──学生,无疑应当成为最基本、最重要、最不该遗忘的教学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常常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从而使阅读交流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产生出许多突发性的“即时因素”。如果教师过分强调教学的预设,无视这些“即时因素”,阅读教学就只能是单向的强行灌输,是课堂教学形态趋向机械、沉闷和程序化。有专家说,教学方案更“应当是外出旅行时的指南针,而不是有固定路线和时刻表的火车”。教师必须根据阅读交流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即兴设计,随时能够接住抛过来的球,或回应、或再击、组织、参与、引导,让学生的知识、经验、思想、体验、感受、态度等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
案例分享:
一位老师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堂伊始,教师先设疑: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大家读读课文,想一想。当学生阅读后,对小女孩的评价得到了很多的答案:有的说她是一个美丽的姑娘;有的说她是一个懂事的女孩;有的说她是一个最后得到幸福的女孩;有的说她是一个很可怜的女孩……学生交流结束后,教师小结说:‚你们的感受都是对的,让我们来学习课文。‛
一句话,就进入了课前设计好的教路:逐段赏析。学生初读课文后的感悟和认识,并没有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更没有被教师用作新的生成资源。学生对小女孩的认识,因为基础不同,思考又有着不同的角度,他们的感悟明显处在不同的层次上,有的粗浅,有的深刻,有一些还形成了冲突,比如“可怜”与“幸福”。面对学生已有的感受基础,在这样的生成资源面前,我们是放弃,按设计好的教路实施下去,还是根据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呢?
我们设想,如果上述的课例按如下的步骤操作,课堂会怎样:根据学生在理解上已经存在的冲突,适时地组织一次辩论。辩论前,要求学生仔细读书,然后再发言。学生为了在辩论中取胜,势必得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叙述。用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提炼,不断深化。辩论时,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方式,培养倾听习惯。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能读懂,而且肯定要比老师按部就班地执行教案更有兴趣,课堂也更有活力,更具生命气息。这一切得益于充分利用课内的动态生成资源。
三、建设新的课程资源,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根据我们教师在实施教学中的表现,我认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般的老师利用课程资源;优秀的老师发掘课程资源;最好的老师建设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有些是原来存在的,有些是动态生成的,有些时候需要教师创设,使课程资源无中生有,从而更大程度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分享:
我曾赴南京参加‚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班‛后期半个月的学习、答辩活动。回校后,是立即赶上已经落下的教学进度,还是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外出学习的感受呢?当我出现在教室门口,感受到孩子们一双双热切盼望的目光,回忆起孩子们给我鼓劲寄到南京的一封封情感真挚的信,看着我带回的精心收集的南京的漂亮银杏叶、枫叶和雨花石,那种师生之间美好而温暖的情感,让我涌动起走出教科书与孩子进行真诚对话的欲望。我马上改变了赶进度的想法,决定与孩子们一起分享外出学习的感受。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记者招待会‛开始了。‚小记者们‛纷纷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我提问。在回答‚小记者‛的问题时,我有意识地做了一些筛选:对一些简单的问题简洁回答,一带而过;对一些可以成为孩子们学习资源的话题,则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学习。如‚小记者‛问:‚我们的信您收到了吗?有什么感受?‛我在征得写信人的同意后,有选择地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孩子们的信!一时间,孩子们和我都沉浸在浓浓的师生情谊里,有的孩子甚至流下了热泪。当我问孩子们为何他们的信件让我们如此感动时,他们纷纷意识到这是因为他们有了真实的感受,才写出了佳作。原来需要费劲口舌说明的道理,就在这样的有意识的体验学习达成了。他们在激动中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花石、银杏叶等。孩子们的词汇量、语言表达能力一下被激发出来,有的还引经据典说出了许多佳句。在当天的日记里,孩子们写道:‚我以前从没上过这样的语文课,今天真高兴!‛
教师将自身的经历作为课程资源纳入其教学活动,学生的热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在看似不经意间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达到了本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教师不仅发现了自身的资源,而且巧妙地参与教学资源师生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师生之间爱的交流,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情感态度无不成了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这样的学习无疑是有效的。
案例分享:
上课铃响了,于老师还没到教室,同学们不由自主地都望着门口。一分钟、两分钟过去了,老师还没来,一些同学开始坐不住了,伸长脖子,东张西望,有些同学焦急地议论起来:老师怎么了?于老师从不迟到的呀!有些同学干脆站起来趴着窗口往外望,有些同学建议班干部去找老师,或向校长汇报……
5分钟后,于老师出现在门口:‚同学们,等急了吧?‛同学们轰然大叫:‚急死我们了。‛老师说:‚我想知道你们怎么急的,你们把刚才等我的情景、心情、感受写一篇作文好吗?‛
学生十分兴奋,许多同学写出了非常精彩的作文。
我们可以看到:有效学习方式、学习过程本身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的现有状态是缺乏资源,也缺乏兴趣和灵感。教师以“迟到”这一出乎学生意料的行为,激活了学生的情绪和思维的火花。学生对作文的审美疲劳立刻消失了,对习作资源的认识和利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更高的层次。这一资源本来并不存在,是老师的智慧创造了它,建设了它。假如每一位老师在学生学习出现瓶颈或高原区的时候,能够创新教法、建设新的资源,就可能使教学柳暗花明又一村。
总之,语文课堂不是静态的场景,语文课本不是语文教学中固定的不容变更的唯一课程资源。我们不仅需要关注教材等静态的语文教学资源,更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教学时的灵感、教学机智以及学生的感受、情绪变动、突发事件等,使语文课堂灵动而丰富,充满活力。语文教师还要主动成为教学资源的建设者,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使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张扬个性,愉悦心灵,提升素养,和谐对话的精神家园。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纵深探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自身资源
1.扣紧教材插图,开发文本资源
语文教科书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很好的教育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如何使用好教科书方面多下工夫,才可能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为育人服务。众所周知,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本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詹天佑》中的“人”字形线路,学生不易理解,借助插图便一目了然了。
2.填补教材内容,开发文本资源
我们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创造,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部分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出来,使之具体化、深刻化。这里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填”,还应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处引导学生积极地交流、比较、反思、选择,从而达到既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及其创造想象能力的目的。
3.阅读练写结合,丰富文本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科书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就能去开其他的书库”。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我们可以在学习文本后,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形成一条阅读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续写、仿写、改写、缩写等,拓展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发展性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学习《生命桥》后写下读后感,都不失为丰富文本资源,提高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好机会。
二、横向协调,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环境资源
1.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并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加以开发,均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些学校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在校园的草坪上写上“小草微微笑,请您走旁道”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2、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社区是多样的,正如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其一,深入社会生活就能体验角色。组织实践活动,首先重在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或者当“小导游”等,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其二,汇入自然生活就能认识世界。可以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可以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其三,融入精神生活就能打造人品。语文学习需要心灵的震撼和理性的思考。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让学生进行“我家的开销情况”“邻里关系”“村庄安全状况”等社会热点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向社会发起倡议。这样,学生就能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凸现语文教育与培养人的紧密联系。
总之,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更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长期的语文实践和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能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和活力。
一、纵深探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自身资源
1.扣紧教材插图,开发文本资源
语文教科书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很好的教育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如何使用好教科书方面多下工夫,才可能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为育人服务。众所周知,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本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詹天佑》中的“人”字形线路,学生不易理解,借助插图便一目了然了。
2.填补教材内容,开发文本资源
我们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创造,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部分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出来,使之具体化、深刻化。这里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填”,还应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处引导学生积极地交流、比较、反思、选择,从而达到既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及其创造想象能力的目的。
3.阅读练写结合,丰富文本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科书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就能去开其他的书库”。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我们可以在学习文本后,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形成一条阅读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续写、仿写、改写、缩写等,拓展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发展性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学习《生命桥》后写下读后感,都不失为丰富文本资源,提高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好机会。
二、横向协调,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环境资源
1.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并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加以开发,均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些学校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在校园的草坪上写上“小草微微笑,请您走旁道”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2、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社区是多样的,正如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其一,深入社会生活就能体验角色。组织实践活动,首先重在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或者当“小导游”等,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其二,汇入自然生活就能认识世界。可以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可以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其三,融入精神生活就能打造人品。语文学习需要心灵的震撼和理性的思考。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让学生进行“我家的开销情况”“邻里关系”“村庄安全状况”等社会热点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向社会发起倡议。这样,学生就能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凸现语文教育与培养人的紧密联系。
总之,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更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长期的语文实践和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能彰显语文教学的魅力和活力。
一、纵深探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自身资源
1.扣紧教材插图,开发文本资源
语文教科书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的信息,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均可视作很好的教育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创造性”使用的过程中显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如何使用好教科书方面多下工夫,才可能更好地开发课程资源,为育人服务。众所周知,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课本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詹天佑》中的“人”字形线路,学生不易理解,借助插图便一目了然了。
2.填补教材内容,开发文本资源
我们语文教科书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常有“空白”,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创造,把作者有意无意所忽略的部分通过学生的再造想象弥补出来,使之具体化、深刻化。这里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填”,还应通过暗示启发,从空白处引导学生积极地交流、比较、反思、选择,从而达到既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及其创造想象能力的目的。
3.阅读练写结合,丰富文本资源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科书好比一把钥匙,学生拿了它就能去开其他的书库”。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我们可以在学习文本后,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形成一条阅读链。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续写、仿写、改写、缩写等,拓展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发展性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学习《生命桥》后写下读后感,都不失为丰富文本资源,提高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好机会。
二、横向协调,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环境资源
1.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并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加以开发,均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些学校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在校园的草坪上写上“小草微微笑,请您走旁道”等充满爱心和诗意的话语,让学生在多彩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2、组织实践活动,开发社区资源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社区是多样的,正如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其一,深入社会生活就能体验角色。组织实践活动,首先重在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或者当“小导游”等,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其二,汇入自然生活就能认识世界。可以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可以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其三,融入精神生活就能打造人品。语文学习需要心灵的震撼和理性的思考。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让学生进行“我家的开销情况”“邻里关系”“村庄安全状况”等社会热点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向社会发起倡议。这样,学生就能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凸现语文教育与培养人的紧密联系。
总之,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更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开发有限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开发有限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 论农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江苏省宝应县曹甸镇中心小学 魏彩萍 邮编:225803 摘要 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小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在积极推进小学英语课程过程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之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到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主观因素的转变,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学校教学条件、学生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等制约。农村小学不论在师资,学校教学条件还是在学生的家庭条件方面都较薄弱。本文就如何充分发掘这些有限的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作个初步的探究。关键词 资源 课堂资源 开发 优化
一、教材和教辅的开发与利用
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科书以及其他所有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材料及辅助手段和设备。很显然,教科书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它既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手段和工具,又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选用适当的教材是解决课程资源问题的首要任务。目前我省小学使用的都是由省教育厅下发的《牛津小学英语》。这本教材按“话题---功能---结构---任务”体系编写,凸显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1.对教材图片资源的充分利用
译林版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其中相当多的图片为中国孩子们的学习英语提供了宝贵的场景。但是,有些老师对教材上的图片资源视而不见,总喜欢想方设法去找一些课外的图片资源替代那些与教学内容十分吻合的教材资源。关键的问题在于,有时我们教材上已经提供了非常贴切的图片资源,我们不少老师却熟视无睹,非得挖空心思去网络等地方寻找一些与教学内容不是十分贴切的图片资源,以求得一个所谓的“效果”,这个所谓的“效果”不过就是让孩子们看着新鲜而已,有时,过分“新鲜”的东西也会减弱孩子们对学习内容的关注。例如5A 第六单元的B部分,本身就有丰富的图片,笔者见过两位教师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偏偏在网上找了几个不同人物的运动姿势来代替他们。在课上,我发现学生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研究这些卡通人物的故事上,降低了学习效率。在教授课文时,可以充分利用配套的挂图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例如,在教授6A 第三单元课文的时候,出示该部分的挂图让学生观察和猜测Su Hai 和Su Yang 在哪里,她们在找什么,可能在哪儿等比直接听录音回答问题效果要好多了。2.灵活对教材小诗、歌曲资源
在译林版英语教材中,小诗和歌曲是比较活泼的学习内容。小诗的内容、形式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对小诗的学习是对本单元语言学习的一个依托、延伸和促进,它们能使老师们所创设的语境更为真实,可以避免反复操练所带来的乏味,教学活动会因此而更加生动。歌曲韵律优美,歌词精炼,紧扣教材内容,是对相应单元的巩固和延伸,很有学习价值。但是,有些老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因为小诗之类的学习内容看起来与考试关系不大,于是对这些不直接触及考试的学习内容忽略了,即便教学生读读这些内容,也是轻描淡写,未及孩子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就轻轻滑过。
以译林版英语教材六年级上Unit 1 Public signs为例,在本单元的H部分有一首歌曲
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的任务不是让小学生学些语音理论,而是教会小学生运用英语语音的基本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以及对听、说的感性认识。在语音教学中,需要进行很多的操练,往往很枯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对英语学习产生焦虑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语音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既提高学生发音的准确性,又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多运用归纳---演绎法、对比启发的方法、绕口令练习法、游戏练习法、说唱练习法例如:为了让学生体会字母“a”在一有力。这支歌可在复习教授,也可在教完句型教,不但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能够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整个单元的所有内容进行通盘考虑,将那些看起来与考试并无直接关系的小诗歌等教学内容有机地嵌入到前面的词汇、句型等内容的学习之中,那么,不但能使相关词汇等教学内容的语境更加具体、明朗;同时,被嵌入小诗中的词汇等语言知识也容易为孩子们在生动活泼的语言学习活动中所接受并内化,这样,整个单元的语言学习才有可能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独联体”,这对帮助学生围绕单元话题构建相关的英语语言知识体系是很重要的一个举措,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比较具体的教学行为方式之一。
3.强化语音板块,拓展词汇。
整合教材,教师要对英语语音教学的系统性和长期性给与高度重视。小学新标准教材语音教学内容的安排分散且学些常见单词中的发音,先让学生举例:cake, table, plane等。然后,让学生多读这些单词,要求学生认真练习发音,渐渐地学生就能体会出它的发音了。如比赛、分组、对练等进行强化记忆。例如:关于字母“i”的读音规则,分组让学生去体会,一组是pig, big, fish, his, swim, milk, chicken等;一组是:rice, nice, like, white ,kite,bike 等。让学生自己练习朗读的时候体会,同样是字母“i”,它的两个主要的发音是什么,并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说一说它的发音规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用语音记单词,对扩大单词量有很大的帮助。
4.充分利用录音、录像资料,特别是录音资料和录音机。
现在的农村家庭基本都有电视,周末安排学生收看中央台的英语节目各半个小时。扩大学生视野的同时增进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除电视节目以外,还要充分利用录音、录像资料,特别是录音资料。目前录音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十分普及,录音带的成本也不高。推广使用录音机和录音带是既经济又有效的做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录音机,让学生模仿真实、地道、自然的英语,从而在英语初学阶段在语音语调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日后的英语学习铺平道路。开展Big ears ,magic mouth,我的等活动,促进学生对录音机和录音带使用。
二、利用实物制作教具
小学生的学习以视觉认识和形象思维为主。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实物。除了教材出版单位为教材配备的直观教具以外,教师 还应该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制作直观教具,收集可以用于教学的实物。同时要注意对教具和实物的保管和再利用。例如,在教授方位介词时,用一个带有盖子的纸盒和两个小娃娃,两块橡皮。教授in, on, under ,behind, in front of ,beside 等单数和复数以及人与物品的位置关系一目了然。再用这些简单的教具玩hide and see 游戏,寓教于乐,效果颇佳。除了老师制作和准备教具外,还可发动学生准备上课素材,比如在上my family 时,让学生把全家福照片带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人,情境真实自然,学生在几秒钟的羞涩之后就能较流利的介绍自己的家人情况。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它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构学生认知图式。多媒体集形、声、光、色于一体,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创设情景,其优势主要表现在资源多样性、内容生动性,学习过程的互动性等。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把多媒体作为认知工具,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多媒体有效地辅助英语教学。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有其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
1.多媒体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是否能组织学生的集中注意是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堂英语课有一个好的课堂组织教学,将对整堂课的英语教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在英语课前的2-3分钟,我就开始放录音,让学生跟着录音唱一些简单易学、节奏鲜明的儿童歌曲或是朗诵一些琅琅上口的英语小诗,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英语的良好境界。抓住这一时机,我又在开始上课时的5分钟之内,对学生进行语音训练,充分利用录音设备,多听标准的语音,让学生在语音的学习中,感知语音的优美、语调的自然流畅,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有利于听说能力的提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建构。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结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给学生一些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历史、文学、生活方式、民俗、价值观念等等)。图式理论重视图式作为一种认知构架在理解和交际中的作用,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给预测提供依据。交际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需要一定的图式为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图式即背景知识,其中文化因素是背景知识的重要方面。“学外语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记住了一连串没有实际意义的符号,很难有效地加以运用,而且每每用错”,“而语言课堂就是联系语言和文化的场所。在中国尤其如此,因为课堂是学外语的主要场所”。但是,“文化内容的融入也只能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因而在起始阶段就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多媒体技术是视频图像、音响、图形和文本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再加上网上资源的充分利用,它能将社会、文化背景等人文因素形象化、具体化,因而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构建。
计算机多媒体资源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为一体,既是英语教学中非常有效的形式和手段,又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同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又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通过计算机或互联网,学生可以根据自
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再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可以说,计算机和网格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潜力是很大的。
四、与生活“链接”,丰富教学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忽视生活资源,缺乏充分利用文本以外的英语语言知识,广阔丰富的资源被闲置,课堂教学成为搬运教材和教参的过程。而英语教学与生活“链接”,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实际上,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以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在我们曹甸有许多本土资源可以结合我们小学英语教材的话题进行开发利用。如牛津小学英语6BUnit 3 Askingthe way 这一话题的学习就可以引领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镇上超市名称并进行问路的练习。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课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实地勘察了解镇上超市英语名称及超市内食品和文具的相关信息,课中,在教授了本单元重点如何问路和指路后引入了学生熟悉的人物Mr.Green,他要去买三种食物和文具,请你推荐他去哪个超市购物,并给他指路。在此过程中学习了部分的英语表达,同时又进行了问路的对话操练,学生在操练的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经验给予了外教很多建议;课后,书面编写对话。以下是学生建议外教到发联超市所编写的对话片段:
A: Hello, Mr.Green.Falian supermarket’s food is nice.I think you can go there.B: How can I get there?
A: On foot.Go along this street.Turn left at the first crossing.It is on the left.You can’t
miss it.B: A good idea.Thank you.A: You’re welcome.通过教科书上比较抽象的文本资源的学习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将英语教学与生活“链接”,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想象、创造、表达,有效利用了生活资源,实现了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有机整合。
因此,在现阶段,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根据实际需要和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发一些辅助性资源。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英语图书角或阅览小站。英语学习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即使是初学者,也需要大量的阅读,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因此,建立英语图书室或阅览室是十分有益的。让学生把自己的英语图书拿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
教师和学生可以购买一些简单的儿童英语读物、画册、画报等。学生在课余时间到阅览小站自由阅读。上课时有学生将读到的英语故事,诗歌等。2)建立可供学生自学的“视听中心”。大量视听对英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就小学生英语学习而言,视听的作用尤其重要。但是,课堂上视听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很多学生家庭也不具备视听设备和资料。因此,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由学校建立视听中心。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需要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在大课间期间在视听中心定时播放英语节目。
3)已经具有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学校要充分开发网络课程资源。网络上的各种媒体资源以及专门为英语教学服务的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英语教学网站,开设网络课程,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程资源开发不是编写教材或辅导教材,而是因地制宜地制作或编写可以用于补充课堂教学的材料,如挂图、卡片、配图故事、短剧等。为此,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财力、物力条件,尽可能多地为教师配备或购买备课资料,使他们能够及时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涉及到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及与英语课程有关的各方面机构或人士,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学校、出版机构、教师、学生、家长等等。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开动脑筋,开发自己手头上可用的课堂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红霞;网络环境下的语境法英语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6期
[2] 鲁宗干.小学英语教师手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3] 李英,黄艳明.英语新课程教学设计[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杭龙海;;简述情境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6期
[5] 孙怀进;;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05期
[6] 吕杰;;创设小学英语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年11期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的几点体会(定稿)
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的几点体会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资源,主动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借助教材所涉及的方面领域为自己打开一扇通向课外天地的窗口,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课堂教学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将能有效地改变教与学的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师用书”、“教科书”。适度地将教材以及教材以外的东西作为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将极大地改善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
首先,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学习的第一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资源,主动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借助教材所涉及的方面领域为自己打开一扇通向课外天地的窗口,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其次,我们身边课程资源很多。天地万物,皆可为师。为师者皆可为课程资源。它是教材中课程资源的有力补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更好的成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做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有心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
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
具体来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值得探索。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一个活动,那就是建立班级流动日记。每天都会有一名学生成为这个日记本的主人,这个小主人要做的事情有:
1、在日记本上记下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用自己最佳的作文水平进行表达,力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写出自己的自我评价;
2、赏读前一篇日记,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提出合理的建议;
3、请自己的家长为前一篇日记写评语。教师也会对每一篇日记进行点评,这样,老师、学生和家长都参与到了写作的训练中来,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也为学生们记下了最美好的少年生活。即使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也会在这样的流动日记上有最优的表现,激发了他们作文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技巧。
作文教学中我还喜欢自己写一写下水作文。这样不但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氛围,而且能够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习作教学资源;我还会把我珍藏的原来教过学生的优秀习作作为范文读给学生们听,让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如何观察、体验生活;我也喜欢把网络上的优秀作品带进我的作文教学课堂……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把社会热点问题,把生活的点点滴滴变成语文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库,是我的语文教学的又一收获。2008年5月12日,一场巨大的灾难降临我国四川汶川。在这场全国人民万众
一心、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活动中,救灾英雄的事迹,生命奇迹创造者的故事,总理的亲切话语、网上感人至深的文章,不仅仅让我和我的学生感动,也成为了我们语文学习的丰富资源。这一个星期的语文作业,我布置学生完成了以下作业:
1、收集一个抗震救灾中最令你感动的故事;
2、背诵一首写给灾区人民的诗歌;
3、以“灾区的——,我想对你说”为题,完成一篇习作;
4、不限体裁写一篇作品,写出你对这场地震灾难的真实感受。
5、你打算采取什么形式表达对四川汶川地震灾区人民的关心和祝福。在完成这些作业的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讲感人故事”、“诗歌背诵会”“习作交流展示会”等语文学习活动。通过这些作业和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是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语文教学中,我很珍惜我的同事带给我的启发。如有的老师在习作教学中很有心得,也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效果很好,我就请她为我们班的学生上习作课;每逢有老师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我总是争取机会,让他们在我班上试教;学期结束的时候,我还会向我的同事们要他们的优秀作业,留着给我的学生欣赏,模仿;我还常常光临同事们的博客和空间,搜寻可供我教学利用的的点点滴滴。一位老师的一篇文章《写给我的儿子》写得很感人,我不仅把它推荐到了校报上发表,还深情的读给学生听;我常把同事在校本研修中闪现的智慧火花及时储备,以待日后成为我语文教学的优质资源。
抓好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
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阅读和实践中学会感悟,享受文字的魅力。一是建立班级图书交流平台,并制定行之有效的交流阅读措施,让学生的图书资源实现共享;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二是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初中阶段教材中推荐的名著导读中的作品外,我还向学生推荐了《毕淑敏散文集》这本书和《读者》这本杂志。我要求学生不仅要读,还要有较详实的读书批注。采用课前一分钟的形式让学生轮流背诵书中的优美句段,老师进行评分并计入学期语文成绩。另外我还会给学生推荐一些书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购买,并组织学生定期交换阅读;三是定期组织优秀日记展示朗诵会。四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参加文艺体育竞赛、参观旅游、各种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
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充当课程的执行者角色,是很难真正地实施好课程教学的;教师只有在实施课程的同时也把自己当成是课程建设者、开发者,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课程,才能使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
第五篇: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实践
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实践
一、社会资源,广泛挖掘
乡土文化资源,是重要的社会资源之一。当学生关注它们,适时将其融入学习中,就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我们的家乡仪征素有“风物淮南第一州”的美誉,是一座美丽的“滨江小城”,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颇有特色。在学习六年级习作“介绍家乡名人”时,教师不做任何介绍,只引导学生自己寻找学习资源,并在课堂分享。学生为了了解家乡的名人,走出校门,走进仪征图书?^、博物馆,走访老红军,参观了盛成故居、江上青纪念馆等名人遗迹,采访“非遗文化”传承人,了解清代盐商的故事,还有学生搜集相关的诗词。课堂上,同学们分享资源,轻松自在,在家乡名人的浸润中写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章。
家长是一种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也是有效的教育力量。现在的家长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大专以上学历占多数,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又常常各有所长,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每一位家长还拥有他们独特的人生阅历,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程资源。这都需要学生用心感受,善于挖掘,合理利用,从而助力他们的学习。
二、生活资源,积极使用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有些学习活动可以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记得有一次,学生在日记中倾吐妈妈常给他布置很多额外作业,他很苦恼,真想有属于自己的无作业的一天。看到这篇日记后,我就和他聊了“设计节日”这个话题,他好似打开了话匣子,滔滔不绝。我们语文教材中有习作《设计节日》,正是一次语言表达运用的实践,由于是学生资源的开发,他自主轻松地完成了。回想那次习作,完全是基于学生对节日的设想而开展的。学生每天生活在社会中,耳闻目睹各种各样的节日,更有自己生活中的独特经历与体验,因而他们最能真切表达他们最需要的节日。这样的学习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乐于参加,习作任务顺利完成。
当“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学生就真正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验证学到的语文知识,体会到语文源自生活。还记得那次学习语文练习中的《省份简称歌》,在教学前,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并让他们自己关注省份简称在我们身边的运用。课堂上,好多学生不仅能读出“简称歌”,说出简称与省份的对应,还有的朗朗上口地背出来。还没有学习,哪来这样的效果,其实这一切都归功于学习与生活的关联,学生们“抢占”了课堂:有的说车牌中的省份简称,有的说带有简称的道路名“沪宁”,说带有家乡印记的“苏宁电器”……一次练习课,无需教师多教,学生就能自主习得。学生链接生活,调动积累,开发学习资源,善用生活资源,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相关,学习自然就变得轻松快乐。
在资源开发及利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他们已有的储备与积累,尊重他们自身独特的感知与理解,努力引导他们积极自主地参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学科资源,灵活融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关注所教年级的其他学科,关注学科间的联系,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出多个知识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联想,能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当然,作为教师,更要激发学生主动关注自己所学的各门学科,将它们很好地融入语文学习中,形成可利用的语文资源。
一次下课,学生从美术室回到教室,手中拿着美术课的树叶贴画,口中还乐此不疲地交谈着,看看谁的画最美,比比用的树叶的不同,聊聊叶子的来源……教师见此情景,随手抓拍了几张照片,于是下一节的语文课就换内容了。学生从秋天的树叶说起,随之《秋之叶》的主题研究活动确立了。学生设计并完成《秋之叶》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表,讨论开展相关研究活动,提出了多种渠道研究:关注音乐、美术教学,掌握制作树叶贴画、叶脉书签的方法,了解诗歌及创作,探究叶脉关联的数理知识等。这节课后,学生们分组研究,搜集数据,整理素材,制作成果并交流,还组织家长、组员等进行了活动评价。一次研究性语文学习,在学生自主开发下,多学科参与,灵活运用各科知识,学习在融合中走向深处。
当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真实的情境,如环境污染、交通问题、风土人情以及变化莫测的社会现象等,学生就需要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甚至整合再创造,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可以这样说,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正是在他们自主探究,不断实践运用中提高的。
四、传媒资源,有效整合
当下的语文教学,教师仅仅靠一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网络与多媒体不知不觉走近学生,带来了多方面的信息。朗诵、歌曲、动画、视频等,带给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广播、电视、微信等多种传媒,更是给予学生不一样的体验。当学生能自主参与,整合多方面的传媒,有效运用于他们的语文学习中,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还记得学习《奇妙的互联网》一课,学生主动提出到学校微机室上课,教师欣然接受。语文课堂转换了场地,学生在网络的空间里遨游,查找、搜索甚至自己制作课件,分享互联网的神奇,网络不仅成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也成了学生分享学习成果的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习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一文后,学生们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他们还为“太空中是否有外星人”“外星人如何生活”等问题而争执,针对他们这一想法,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于是,学生开始“神奇的太空”探秘。他们上网查询,观看相关影视片,网络连线专家采访……最后学生根据自己所得谈感受,画自己心中的“神奇太空”,也有学生创作了科幻小说,写了科技小论文,学生还解释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在学生自主开发的这一活动中,他们主动地探究,与他人交往合作,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被大大激发出来了,从而也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面对新时代,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而学生参与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实践表明,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开发,语文教学也能变得轻松愉悦起来,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仪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