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时间:2019-05-15 15:3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一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等,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一

在学习距离学生常识较为遥远的《汉谟拉比法典》时,要增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兴趣,可以从他们熟悉的流行歌曲入手。

歌曲:爱在西元前

歌手:周杰伦

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

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

你在橱窗前

凝视碑文的字眼

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

祭司 神殿 征战 弓箭 是谁的从前

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于我的那画面

经过苏美女神身边

我以女神之名许愿

思念像底格里斯河般的蔓延

当古文明只剩下难解的语言

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诗篇

播放完 Flash《爱在西元前》,引导学生分析歌词:

①《 汉谟拉比法典》是哪个古文明的成就?

②它以什么材料作为载体?

③它颁布的时间大约是什么时候?

④“祭司”“神殿”说明这个文明具有什么特点?

⑤“底格里斯河”与这个文明的产生有什么关系?

⑥这个古文明的语言真的难解吗?

⑦《 汉谟拉比法典》只是一段“永垂不朽的诗篇”吗?

由此导入《汉谟拉比法典》。

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谟拉比法典》石柱顶端的雕塑,引导学生理解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君权神授”的概念,从而对《汉谟拉比法典》产生深刻而正确的认识。

案例二

历史图片应用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真实、准确、清晰,尤其历史年代决不能对应错误。材料一: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材料二:《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很容易得出战国时期牛已经用于耕作的结论。

如果使用《东汉二牛抬杠牛耕画像石(陕西米脂出土)》和《魏晋二牛耕地砖画(甘肃嘉峪关出土)》,看起来更直观,可是因为年代不正确,会给学生带来误导。

案例三

对于艺术作品,最好通过局部放大的方式,把想让学生观察的部分凸显出来,以免学生被其它细节分散注意力。

《文艺复兴》:通常会用到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作规模宏大,涉及十三个人物,可以把十二门徒截为四组,进行 小组讨论:

①通过四个区域中人们的表情和动作,猜想:门徒们在听到耶稣说“你们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后在谈论些什么?

②出卖耶稣的犹大在哪里?为什么?

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幅名作是 以宗教故事为题材,折射出现实社会的善良与丑恶。

案例四

教师应当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相关的信息检索,如在《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一课中开展“春秋战国成语故事演讲比赛”,提前让学生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整理有关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又或者在讲到《百家争鸣》一课的时候,布置学生分组查阅不同派别的主要思想。

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课题给学生开列书单,使有兴趣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借助图书馆进行更深一步地自主探究。

第二篇:初中历史课堂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对《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研究》的学习,你对开发和利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有什么看法

王纪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主体,而这个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历史信息掌握上的绝对劣势,因为学生不具备大量而丰富的的历史知识,加之缺乏历史分析和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仅靠课本所提供的资源进行学习,学生的收获和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是促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倡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概念,也就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因此在以前,我们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等,事实上,这是一种很片面的认识,造成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利用的出发点和角度的局限,使得课堂教学完全被束缚在了课堂、书本、学校而忽略了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因为,从课程目标实现的角度看,凡是对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归属于课程资源,这其中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要全面而科学,使所有的资源都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地方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址和历史

记忆。

我们所在的灵武市是一个具有二千二百年历史的地方,境内发现了著名的黄河中上游水洞沟人类遗址,这为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远古人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素材和证据,也更加拉近了学生生活和历史的距离。同时,灵武市是古代灵州古城的所在地,这里曾是唐肃宗继位并结束唐朝安史之乱的重要地方,留下了大量相关史料;宁夏是历史上西夏国所在地,具有西夏时期的重要文物遗址。这些乡土资源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很直观的可以直面历史,走进历史遗存。

2、典型是回族聚居区,学生生活中的内容都蕴含这大量的历史信息。

我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回族,他们生活的内容中离不开宗教的痕迹,大到生活中的建筑,如清真寺;小到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都体现了回族特色和伊斯兰教的特点。而这些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都涉及到了内容,这类资源可以说是本地学生所独享的宝贵资源,如果能够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农村地区保留了大量地域历史信息和近五十年的历史内容。作为农村学校来说,学生来自农村,他们身上依然保留了不少历史的遗存,生活中的语言、行为习惯、风俗都为很多的历史现象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从自己身上发现历史,感受历史这种效果是课本所不能给予的。同时,学生生活的地方不是很发达,很多改革开放前后的带有明显那个时代特有特征的建筑,场所和代表

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工具都还有很多的保存,在学习过程中也些资源可以被利用起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和感受历史的发展进程。

所以说,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对于网络相对落后,学生获取信息相对困难的学校来说无疑是一个扬长避短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小游戏、文物模型)等,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宁夏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是西夏国的国都所在地,在讲解中国古代史《北宋、辽与西夏》一课时,当说到北宋与西夏的关系时,我们就利用书本地图和现在的地图帮助学生分析两个政权的地理位置,加上搜集的关于兴庆(银川)的很多内容,学生一下子就能够切实感受到历史离自己很近,而且更愿意走进历史,来了解发生在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演进。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地处灵武市。而在灵武市水洞沟就发现了早期人类活动遗址,而这个历史资源我们在讲解《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一内容时,作为补充资料,这个历史的说服力就非常强了,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自己出生的这片土地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学生有了自豪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2、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作为初中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必然有较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也较差,倘若仅用历史教科书进行教学,要求学生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结论,会使学生丧失历史学习的兴趣,严重制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可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探究式学习:重视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培养学生的 “探究式 ”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课程资源的能力还很有限,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正的史学研究也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它却能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 “经历 ”,并有助于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 “探究式 ”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也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有利于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渗透和陶冶

例:“南京大屠杀”的教学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包括相关照片、影视资料(纪录片、故事片)、幸存者和见证人的回忆、纪念馆等。学生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历史真相,可以看清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本质,激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精神。

当然,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是最主要的。学校之外的历史教学资源,例如历史遗迹、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碑)、历史遗址、博物馆、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它们呈现出多元丰富、直观生动的特点,但是往往空间分布较分散,资源本身缺乏系统,对学校的历史教学而言,在利用方面受到较多限制(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层面的限制),需要教师着意安排、开发和整合。

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目前我们还是只能靠老师自己去查阅、搜集各方面的资源,对于利用乡土教材作补充还没有实现,尽管如此,丰富的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为学生学习起到了很大作用。

当然,就目前来说,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也还是停留在文字资料的选用上,由于学生安全,相关部门和制度的支持,经费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我们还无法做到让学生亲临历史现场,历史遗址去感受历史,同时由于老师搜集手段和各种因素的制约,对于资源的利用也是很有限的。在以后的历史教学中还是继续挖掘资源,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存在和历史就在身边,也更好的促进我们的历史教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博白县顿谷初中 黄安国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如何让普通学校也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呢?一个值得提倡的办法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发与利用历史校本课程必须得到全国历史学科专家和历史教师的重视。因此,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改革历史教学观念,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对于保证我国新的《标准》实施将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校本、社会资源的利用

中学历史学习强调要结合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所以校本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利用是有效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必要条件。校本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教职工,还包括图书室、实验室、校园环境设施;也包括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从中寻找到他们感兴趣和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如今天学校环境、设施,与前十年、前二十年相比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学生通过图书室,请教老师等途径,从自己身边的变化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人观念上、生活上的变化,也认识到:只有加强合作与学习,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学校以外的社会资源更为丰富多彩,历史博物馆、名人故居、历史都城、功臣好友等,这些资源都是直观形象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他们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取得学习资料、研究素材。可组织学生游览、参观、访问,或老师提出、或小组讨论、或个人制定出研究课题,在实践中解决,完成研究课题,如:通过考察古代名城,可提出研究题目:“我国古代政治中心为什么不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北方人的性格为什么迥然不同?”。在我们校外就有一座抗日烈士故居。每年清明节,学生都会去听村中老人讲述他当年的英雄事迹。这就是最现成、最形象的研究材料。另外,还可通过“本乡镇的历史变迁”等题目,利用身边材料,挖掘历史内涵,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校本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二、信息资源的利用

历史教学的资源还有广播、影视节目、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信息资源,历史题材的广播影视覆盖面广、更新、更快、更形象、趣味直观,集历史与艺术于一体,特别适合中学生,并且影视节目一旦播出与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节目,学生的积极性、探索性大增,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与真实,结合这些经过艺术加工的历史影视:如“三大战役”、“中原突围”、“拯救大兵瑞恩”、“诺曼底登陆”等,学生自己就会沉思,教师再加以点拨,一系列的研究课题也就应运而生,学生在感受庞大、宏观、壮烈的画面的同时,充分体验到历史的真谛,感受到今天和平的来之不易,同时也增强了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各科教学,特别是历史教学开辟了更广更多的渠道,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更大的方便。计算机多媒体资源能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同时,又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条件,使学生的学习拓宽了更为广阔的领域,解决了图书馆资料的局限性,影视信息的片面性,使研究性学习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增强了实效性。

例如“诺蔓底登陆战的启示”学习方案中,通过让学生查阅电脑资料,了解到更多的二战具体史例,利用因特网中的搜索工具,搜索关键词“二战”+“1944”+“形势”的相关内容,通过剪辑,教师总结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问题:“盟军是如何准备的?为什么一开始受挫?”。经过学生分组研究、搜索,得出答案,最后,自主探究“诺蔓底登陆对统一台湾的启示”。水到渠成还可进一步拓展题目“如何尽快和平统一台湾”。

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道理,从而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通过诺曼底登陆战对祖国统一的启示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检索资料、分析问题并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的利用

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历史教科书以及其他所有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材料及辅助手段和设备,很显然,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它既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手段和工具,又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教材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中学历史教材共四册中国史,二册世界史,特别到初三阶段,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例如,我们教材是按历史发展进程讲述的,而每一时期又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部分。这三部分内容互为依存,密切相连,一定的政治制度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而文化则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反过来,文化也对政治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问题,就可为学生提出很多课题:“唐朝农业取得创新成就的因素有哪些?”,“元朝疆域最大,为什么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如何评价美国历史上的西进运动?”等等,利用教材的系统性,我们可以探究“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哪些?”,这里有“美国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二次科技革命”、“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等一系列的原因。学生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学习可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中国共产党在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实施,认识到中共始终以民族利益,人民利益为重,能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原则,加深对今天改革开放的认识,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他课程资源:录音、录像、直观教具、实物,各种光盘资料等,也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例如,专题录像“辉煌八十年”、“新航路开辟模型”等,都有利于学习研究渠道的拓展。另外,学生也可在研究学习中自己制作模型、教具,例如绘制“南北战争概况表”,制作“筒车”、“土电话”等,动手操作的过程也是研究学习的过程,更了解到发明创造的艰辛,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总之,合理利用历史学习的三大资源,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质,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计划

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计划

长期以来,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学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从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到教育教育教学内容、方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这种严密性、系统性、完整性充分说明学校教育已经制度化、规范化。在人们重新审视学校的作用时,学校已经面临着仅靠自身力量无法应付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制度化容易导致僵化和模式化,对社会变革反应迟缓、保守,因而往往又会成为社会变革和自身变革的障碍和阻力。在这种制度化的模式中培养出来的人也往往是千篇一律,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随着素质教育的层层推进,教学改革的步步深入,我们越来越感到了教育资源的贫乏——那种洋溢着时代气息、散发生活芬芳、十分鲜活的资源,在常规的教科书中很难找到,需要教者自己去寻找和挖掘。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学校由过去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开始寻求来自社会多方面的力量的支持与配合。而在家长队伍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许多的家庭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家庭文化底蕴,和可供学校参观实践的环境等,这对学校来说将是一笔很宝贵的教育财富。

随着现代家庭抚育职能的逐渐增强,家庭的抚育方式必然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优生优育已成为现代家庭普遍接受的观念,并已成为家长们的实际行动。但在教育子女上,部分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即认为“病要大夫医,孩子要教师教”,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这部分家长一方面缺乏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缺乏教育的自我意识,认为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去影响孩子,没认识到无意识地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教育行为。家庭教育必须需要学校进行有效地干预与引导,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达成一致,形成合力。

家庭作为儿童教育过程中的特殊力量,是学校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有效载体,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已经受到了广泛重视。不少学校都在进行家校协同教育,但由于是刚起步的新事物,实践时间较短,许多规律处在探索阶段,特别是家庭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学校很少注意挖掘和利用,而常常只停留在请家长开会,倾听老师讲课等浅层次上,造成了家庭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因此,对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中人的资源和物的资源,为学校服务,为家庭服务,为学生服务,还能通过家校之间的协同,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立亲密的家校合作伙伴关系,达到全面提高家长的整体素质以及绝大多数家长教子育人的水平,与校方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营造更健康的成长空间,为孩子打造优质丰厚的人生奠定基础。

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保障措施

(1)组建校级、班级家长委员会。成立家长委员会是促进学校与家长共同管理学校、共同教育孩子的有效办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来自不同工作岗位,不同阶层的家长组成了学校、班级两级委员会。并健全了组织,明确了职责,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一名,具体的任务是畅通家校交流的渠道,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安排,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教育改革、活动目的;向学校反馈家长的意见,向家长宣传家校合作的益处,建立起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协调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家长委员会成立后,学校能更加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学校的困难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学校的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2)建立学生教育档案库。家庭教育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各种不同性格气质的学生。想要科学地教育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家庭教育状况。家访作为一种重要的、可以直接掌握学生家庭教育的手段,为学校所重视。我们要求教师的家访工作必须做到“细、实”二字。必须详尽了解学生家长的经历、学历、性格、工作性质、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教育认识、精力、经验等。同时还注意观察家庭环境、家务的安排、人际关系、经济状况、可供学校利用的家庭教育资源等。然后由教师为每位学生建立详尽的家庭档案。并对每位学生的家庭教育作科学的理性分析,建立个案分析库。通过建立家庭档案及学生个案分析,为今后有针对性的教育奠定了基础。事实证明,效果是明显的。如:五(1)班学生沈某有一段时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通过家访了解到主要原因是许多的亲戚朋友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到他家来玩,大人玩牌,小孩吵闹,他学习自觉性本来就不自觉,在这样的氛围中哪有心思去学习呢?通过与家长谈心。抓紧学校学习时间等途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3)使用学生德育跟踪卡。为了加强对学生的跟踪管理,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我们对每位学生都设有德育跟踪卡。德育跟踪卡分成两块,一块是在家的表现,包括家务劳动、孝敬长辈、生活自理、按时作息、作业情况等;一块是在校的表现,包括上课听讲、团结同学、热爱劳动、遵守校规等。每星期反馈一次,周五由班主任填好在校的表现,让孩子带回家,由家长对孩子在家的表现做出评价,也可对学校教育提出建议。实施德育跟踪卡,可让家长对孩子有个正确全面的了解,以便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有的孩子在父母眼中是个“乖孩子”,可在学校自私、懒惰、高傲;而有的孩子因其学习成绩差,家长几乎对其失去了信心,可在学校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实施德育跟踪卡,同样可让教师对学生了解得更全面。有的学生在老师面前表现得非常出色,是学学校的三好生,可在家里爱对长辈发脾气,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有的学生在学校简直是个让老师头疼大后进生,可在家里勤劳能干是父母的好帮手。有了跟踪卡,可使我们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现孩子的“瑕疵”,让德育工作更有效。

(4)征集优秀家教经验。考虑到现在家长均是单位的中坚力量,工作繁忙,于是我们经常采用致函的形式,向家长征集家庭教育经验。每期都有中心内容,如:怎样让孩子觉得你是好爸爸、好妈妈?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在生活的大课堂里带孩子自由读写;谈孩子习惯的培养;给孩子的一封信等,家长的参与热情非常高,都能从自己家庭的实际出发,就某一方面谈自己的最深感触,成为我校指导家庭教育的一笔宝贵资源。

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保障措施

(1)亲子同乐活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优化的亲子关系,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但现实家庭中,缺乏的是积极健康的亲子沟通。我们学学校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亲子同乐会,让父母与孩子共同上场,在活动、竞赛中加深了了解,加深了感情。每逢重大的庆祝活动,有学生们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坐在下面的孩子家长看了乐在心头,满脸喜悦。对孩子多了一份希望,多了一份了解,心中充满了感动与欣慰,而孩子妈妈的优美歌声,孩子爸爸的动听演奏,让孩子多了一份自豪,多了一份敬意。家校同乐运动会更是意义非凡,深受孩子和家长的喜欢。我们设计的项目,都是需要两代人共同配合的,为了拿到比赛冠军我们的家长完全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充满了“孩子气”,而我们的孩子则成了个“小大人”,像模像样的指挥爸妈呢!妈妈摔倒了,孩子马上前去搀扶,一边安慰一边加油!孩子落后了,父母急得直跺脚!最后胜利了两代人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激动得眼泪都要出来了!平时哪有如此激动的拥抱?此时,一股暖流流淌在两代人的心中,两代人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各班组织的同乐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举行的活动有文娱类、三口之家体育大竞技类等。拉近了亲子间的距离,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其乐融融!

(2)家长孩子“面对面”。我们的家长在理论上都能认识到孩子与父母是平等的,但传统的不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影响太深了,所以家庭教育中实际体现的的平等并不多:命令多于商量,禁止多于提倡,体罚多于说理,贬低多于欣赏,孩子长期处于不被尊重的地位,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如果不创设一个孩子“发泄”的机会,会隐患无穷。我们把有代表性的家长请到班级,作嘉宾,与学生“面对面”,实话实说,有话学生大家说,这样的场面充满了真实性、情感性、有效性。有学生直接向家长问话,有递条子需家长解答,有孩子问自己父母的,有孩子问同学父母的。请问:你的孩子成绩考砸了,你会怎样对待?又问:允许你的孩子交笔友吗?你会逼着你的孩子学他不感兴趣的东西吗?还问:如果你明知误会了你的孩子,你会向他道歉吗?你会放弃自己的娱乐陪你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吗?个个问题都是那么实在,那么尖锐,有的还真令我们的家长难以回答,但他们都不回避,率真地对待。孩子有了平等交流的机会,也理解了父母们的心;家长有了表达真实感情的机会,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这样的效果也是我们老师组织时没有料到的。

(3)家校日记本。每天由一位学生记录学校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或值得学习、反思的事,或自己最得意的习作,回家由家长写写自己的心声,同学间互相学习、欣赏习作,家长间交流经验。对于教师也受益匪浅,因为那里有家长独到的见解,朴实的想法,真诚的意见,美好的愿望。如有家长给孩子的综合评价中写道:作为家长应允许孩子自由地表现喜怒哀乐,如孩子回家说“今天真倒霉,老师布置那么多作业!”家长千万不要板起脸说:“这点算什么,你真是太懒了!”最好带着理解,关切地询问:“是吗?你大概会多少时间才能写完?你能不能一边洗澡一边想作文的素材。”还有家长写道:“立即行动,丢掉棋牌,离开舞台,去关心、鼓舞、去教育我们的孩子,集中你所有的智慧和热情把今天的事做得尽善尽美,播下一种行动,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将收获一种命运……”当其他的家长读到这文章时,比我们在家长会上空洞的说理好得多。

(4)走向社会活动。“社区”是一个新的概念,新的名词,但联系着千家万户。近几年来社区的建设日趋完善,社区的服务日趋规范,社区的活动日趋丰富,从一个社区的建设折射出城市的建设,市民的素质。与敬老院的联欢更是精彩,我们的节目活泼可爱,老奶奶们的歌舞也充满了活力。

(5)亲子闲暇活动。由几位家长组织带领的孩子的游览活动,我们的孩子完全没了平时的自私娇弱,互帮互助,共同克服难关,每个人的脸上是骄傲的神情,灿烂的笑容。

家庭资源开发与利用总结

1、打开了学校封闭的大门,使学校教育面向社会,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化。

2、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发挥了家庭教育的应有的功能,调动了家长积极性,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更进一步落实。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友善的新型家校合作伙伴关系,家长、老师、学生成了共同的朋友,家长参与了学校教育,而且兴趣浓厚,态度积极。

3、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感,强化了家长对学生的管理,使我校的学生的常规管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落实。目前,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校风,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校声誉逐年上升。

4、起到了协调沟通作用。

目前,部分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了解、认识不够,对学校支持、配合的力度不够。我们实施开放式管理和教学,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到校听课、讲课,共同开展活动等,不仅使家校之间产生了亲和力,而且增强了对学校的信任感。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了更多来自家庭的支持。使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来自学校的指导。学校家庭信念一致、目的一致、行动一致,志同道合,像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创造更完美的人。

5、有利于总结家庭教育经验,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影响,以及离婚现象增多。使家庭教育参差不齐,有的父母对子女缺乏家庭教育修养、有的溺爱过深、有的期望过高,其结果不尽人意。家校协同教育开展以来,通过家长学校、家校经验交流,通过活动,家长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使每个层次阶段的家长都有一定的收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的改进和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校外资源开发与利用计划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根 据《课程教学计划》与素质教育的需要,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如下 校外资源开发利用计划,以保证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公益性原则,以贴近和服务广大青少年为宗旨,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理顺体制、健全机制、加强建设、加快发展,逐步完善校外教育工作管理体制,整合我镇校外教育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校外活动场所网络,逐步建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校外活动与学校课程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使广大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校外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能力、健康成长。

二、活动基地

乡镇家乡企业 养殖场 河流等。

三、工作思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校外综合实践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为保证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成立校外综合实践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校外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

(二)大胆探索,搞好校外教育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校外工作计划,保证校外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安全,有效地搞好各项校外活动。不断完善相关档案资料。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学校校外教育的新路子。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确保校外教育有序进行。

根据校外活动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一是学生校外活动应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并上报主管部门审批,确保活动顺利进行;二是根据《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禁止教师个人私自组织学生外出参加校外活动。

第五篇: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引言

从2007年9月至11月,我们深入到我县30所中学进行调查,一路下来深感到农村数学教师对着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如何进行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能力较弱,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很好适应现代中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造成数学课程教学的理念和目标就很难落实,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状况的话,农村数学教师将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不论是学科教学法的学习、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还是校本培训都应强化牧师作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加深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提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这应成为目前我们农村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的急待解决的课题。

二、数学教师要全面理解课程资源

(一)怎样理解课程、课程资源?

课程在传统看来就是教材、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课程资源就是教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就是订购教材、编写教材、编写教学指导书等。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对此有了更广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其中包括课程日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其中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其中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而课程资源广义的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也即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其中,既包括知识、技能、经验体验、教学活动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等课程要素,也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学场所、教学媒体、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馆、教学专家、教师与学生等课程实施条件。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前提,课程资源只有经过选择加工并付诸实施才能真止进入课程;另一方面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运用水平。

(二)数学课程资源

对数学课程来说,凡是有利于数学课程目标实现,支持数学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数学课程资源如按功能特点,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如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同,可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1.校内资源

处于学校范围内的课程资源称为校内课程资源,其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包括: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实验技能、生活的经验与体验、教学活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课程培养目标等,而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数学教科书、各种教学参考书、多媒体教室、数学仪器设备。数学实验室、校内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各种数学知识型课程开发与重组等。

2.校外资源

处于学校范围之外的课程资源称为校外课程资源,其包括的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为: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各种科技图书、报纸和各种科技期刊、广播电视中的科技信息、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科技专家学者、科研与生产单位、学生家长等。

值得指出的是,数学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有其特定的内容,但两者并没有截然的界线,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课程的素材,也包含课程的条件;另外,校内外课程资源对数学课程实施至关重要,做为数学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学习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三、关注数学课程目标与理念 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课程的内容即知识与技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是围绕知识与技能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开创性的重人调整,其核心理念和总目标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并由此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的具体目标(“三维”目标)。这是数学课程的灵魂和核心,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围绕着如何贯彻课程理念和实现课程目标来进行,使《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得到落实。

(一)课程资源开发要贴近学生生活情境,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身边的各种数学现象,让学生厂一泛的接触生活和社会,使学生在资源的利用中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学习电能时,带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发电厂;学习噪音的防治时,带学生去调查社区噪音污染情况,分析产生污染原因,讨论减少污染的方案;学习电能时,让学生学读电表,计算电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讲座、科技小创造等活动;关注报刊、广播电视中有关科普知识、尖端技术、科学家的事迹、最新科技发展等信息。让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真正拓展到学生的生活。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关注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重视数学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自然界本来是和谐统一的,科学知识本身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数学学除了学科内各知识发生联系外,还与其他学科如数学、化学、大文学、生物学等都有密切联系,当我们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各种数学现象为懈决各种问题的时候,总是和其他学科知识发生联系,用到其他学科知识。因此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时候,要有意识的打破学科界限,跳出数学学框框,通过各种方式反映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如“声音的传播”,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欣赏《致爱丽丝》,请学生弹拉乐器,教师击鼓,让学生感受由于震动而发出声音,在美的感受中理解声音的产生。又如:调查并讨论手机的使用是否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原理;数学学对大文与航大技术发展的贡献;空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课题的教学时,都可通过开发和利用多学科知识,协同解决问题,体现学科的融合性。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改变学生的原有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比如在进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

课题教学时,教师可根据需要准备各式各样导线,创设不同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然后在教师指导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白己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和交流总结,最后得出影响金属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一教学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设计,开发与准备了相关的器材和材料,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着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数学教师不仅决定数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性资源。因此,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保证。作为数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关注如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教师要使处理好教材,要吸取不同教材的长处,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开发编写某些教学补充材料。如研究性学习课程、STS课程等。

(二)实验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实验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是实验室资源,对实验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在:注意更新和增加仪器设备,改变使用模式;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进行探究创设条件;利用实验室设备,为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仪器与实验提供便利;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室的功能等。

(三)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课程教学中,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可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改变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渠道等,使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如:开发有利于解决数学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的课们;利川多媒体技术,模拟复杂数学实验过程的环境,并对实验进行实时控制和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利用网络技术,指导学生网上搜索流览,组织网上交流;开发与建设中学数学网络课程等。

(四)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应对校内环境及社区资源都有所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丰富的资源有选择的筛选和指导,加以开发和利用。如:参观科技馆、展览馆、少年宫、科研单位;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各种报刊与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的开发利用等。

(五)数学探究性实验的建设。数学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面对新的数学课程,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必须关注探究性实验的建设。如:对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通过挖掘它们的探究教学功能,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对现有仪器进行改造,设计和开发新的实验器材;随手取材自制教具和学具进行实验;开发多种形式实验资源,支持学生随堂实验探究和课外动手实验等。

(六)数学教学活动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刑、活动方式和手段,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向学生提供学习反馈信息,从中开发山各种生成性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教学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经验等素材性资源。

总之,如何进行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急迫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做为数学教师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的课题,在对数学教师进行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数学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才能很好提高数学教师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资源的能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

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寿县迎河中学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调查》课题组

下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共5篇)

    《小学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008-03-24 11:12 作者:黄陂路小学课题组 点击:853 页面功能 【字体:大 小】【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纵深探讨,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的自身资源 1......

    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服务课堂教学

    开发和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服务课堂教学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地理课程资源发展观,促进课程资源的更新与发展。使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都得到开发和利用,从而服......

    家乡资源开发与利用培训心得体会

    家乡资源开发与利用培训心得体会 9月11日下午我们“杨xx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全体成员在区进校三楼会议室举行了XX年下半年的第一次集中培训。在会上杨老师先细致的将上半......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作者:李冲锋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点击数:757 更新时间:2009-1-17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教......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很少,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采取平铺直叙的讲课法进行教学,只需很......

    中学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六讲 第四章 中学物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学方法:自学 一、物理教学资源的概念 按教学资源的功能特点——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按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文本类资源......

    浅谈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没有公告对幼儿园来说,家庭蕴藏丰富的资源,家庭资源的开发运用不仅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着轻重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家庭资源呢?一充分认识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