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疆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新疆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新疆大枣的加工与利用
学号:2011511078 姓名: 位军涛 教师:田红雷
日期:2014年4月8日
新疆大枣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红枣的文化已经遍布全中国。但依品质来论,新疆大枣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新疆独特的红枣生长环境、充足的光热资源、极佳的光和辐射、独一无二的树上采摘条件,新疆“若羌”大枣生长出果形饱满、色泽鲜亮、皮薄肉厚、口感甘甜醇厚的优质红枣,是极佳的滋补食品。但依现状情况来看,新疆虽盛产大枣,但大枣的利用却不尽人意,对新疆大枣的加工与利用依然停留在对大枣的粗加工上,这不仅浪费了大自然赋予新疆的财富,也埋没了新疆大枣的价值。所以新疆大枣的开发与利用还有待发展。
关键词:营养价值 生物活性 商品价值 新产品 开发 红枣在我国享有千年的历史,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红枣含有丰富的多糖,其中还原糖含量占总糖的70%以上;在已知的氨基酸中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必须氨基酸及婴幼儿体内不能合成的精氨酸和组氨酸;还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挥发性物质、脂类化合物以及黄酮类、多酚、皂苷类等化合物。现代医学研究还表明红枣中的VC及环磷酸腺苷(cAMP)能减轻各种化学药物对肝脏的损害;皂苷磊物质具有抑菌、保肝、增强机体免疫力等重要生理功能。
几年来,为开拓红枣资源利用,各地针对红枣加工生产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在红枣产品深加工、功能成分提取和加工副产物利用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目前红枣加工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粗加工产品多、附加值低,缺乏生产和安全质量标准,保健产品开发相对滞后,科学研究与工厂化生产联系不紧密以及浪费较严重等。【结论】应加大红枣新产品及功能保健产品的开发,利用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改善传统加工工艺,加强产品生产规范操作,建立卫生质量安全标
【1】准以及提高产品综合利用效率。
一 红枣初加工
(一)红枣干制
红枣是我国的特产药食两用资源水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干制是我国红枣加工传统方式,也是目前红枣加工的主要方式。红枣干制品能够很好的保持其营养成分,且产品易于保藏。按干制的方法可将其分为人工干制和自然干制2种。人工干制的方法很多,包括热风干制、远红外辐射干制、真空冷冻干制和微波干制等。目前,我国农户和红枣加工企业主要采用自然风干、热风干制和远红外辐射干制,其中大部分红枣仍采用自然晾干,干制过程中的霉烂损失相当严重。
干制过程中红枣的变化(1)香气成分的变化
闫忠心 鲁周民等为探索干制条件对红枣香气品质的影响,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pectrometry)技术分析鉴定了50、60、70℃热风干燥,自然阴干和糖心枣5种红枣样品的香气成分及相对质量分数,对红枣中7类主要香气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影响红枣香气品质的主要香气物质种类为酯类、醛类、酸类和酚类;自然阴干的红枣香气品质较差,采用热风干制可有效提高红枣的香气品质;60℃热风干制的红枣香气成分综合得分最高,优于50℃和70℃热风干制红枣的香气品质,为红枣的干制工艺提供技术依据。主成分分析法可实现对红枣干制条件的区分,并能较好评价红枣的香气品质【2】。通过对红枣干制的过程中香气的变化,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种能减少红枣在干制过程的香气的散失,从而提高干制品的品质,增加其经济效益。
(2)VC、还原糖和总酸的变化
张宝善 陈锦屏等研究了红枣中Vc、还原糖和总酸含量在干制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用自然方式干制红枣,Vc损失很大,干制2d,损失率达90%以上,还原糖含量随自然干制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总酸含量下降;用远红外辐射或热风干制红枣,其Vc、还原糖和总酸含量在整个过程中均下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干制方式对Vc和总酸影响显著,对还原糖影响不显著,干制温度和时间,尤其是时间对Vc、还原糖和总酸含量均有极显著的影响,用真空冷冻干制红枣,其Vc、还原糖和总酸的损失很小。[3] 从而生产出高品质的红枣干制品,提高红枣的营养价值,使更多的人能感受到红枣的益处。但红枣的干制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的,鲜枣在干制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对其营养成分有一定的影响。在干制过程中不仅香气、VC、糖、总酸都有所降低,其果胶和香气的组成都有较大的变化,并且其变化随加工方法的不同,其变化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干制只是我们对红枣加工的初级方法。我们的目标的是找到更好的方法,让红枣物尽其用。
二 红枣的深加工
(一)大枣饮料的加工
新鲜的大枣酸甜可口,香气怡人,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有较强的保健功能,若把其加工成饮料,成为不限季节、不限地域的饮料,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红枣的滋补功能,既能充分利用大枣,又能强健国民。以新疆大沙枣为原料,对沙枣饮料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沙枣汁果胶酶解浸提的最佳工艺参数:加入0.7%的果胶酶,调pH至4.5,在50℃下酶解8h。沙枣汁调配的最佳参数:在沙枣汁中加入3.5%白砂糖、3.5%蜂蜜、0.05%柠檬酸。沙枣饮料色泽明亮,枣香浓郁,口感细腻,是一种新型饮料【4】
(二)枣酒的开发
大枣风味独特,香气怡人,是我国的一大滋补物之一。酒活血化瘀,是我国一大特色,若两者有机结合,成就既有独特风味又有保健功能的酒。以徽州蜜枣的原料-尖枣为原料,采用正交试验确定枣酒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枣酒发酵适宜料液比为1∶6,接种量为7%,以酵母粉为氮源,添加量为0.03%,SO2用量为80mg/L,发酵液pH值为3.5,25℃发酵7d,获得的枣酒VC含量为9.532mg/100g,酒精度为112.%vol。酒体呈透明的琥珀色,枣香浓郁,与酒香相调【5】 和,风味较好。
(三)大枣多糖的研究
实验研究了大枣粗多糖分离纯化和多糖对自由基O2-·、·OH和NO2-·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在本实验的条件范围内大枣多糖对AP-TEMED体系法产生的O2-·的清除率达19.34%;对H2O2/Fe体系法所产生的·OH的清除率达47.30%;在酸性条件下对NO2-·的清除率达60%以上。实验显示,大枣多糖有很强的抗氧化性。【7】对大枣多糖的研究可以帮组我们对大枣的进一步利用,我们可以利用大枣多糖的抗氧化作用。我们可以制作化妆品、保健品等一系列产品,让大枣进入高档产品系列。
(四)大枣环磷酸腺苷的提取
以哈密大枣为原料,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环磷酸腺苷提取率的影响,分析对比了干制工艺、不同成熟度对环磷酸腺苷的影响;通过响应面法建立了水浴提取环磷酸腺苷和微波辅助萃取环磷酸腺苷的二次多项数学模型,优化提取工艺参数;采用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考察了不同提取、纯化工艺对环磷酸腺苷提取量的影响,【8.】
(五)大枣黄酮和多糖的提取
采用回流提取的方法,并结合大孔树脂吸附分离,富集并浓缩得到总黄酮和总多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和总多糖含量,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分别得到含量为105.2%的总多糖及含量为5.3%的总黄酮,则大枣中总黄酮含量为0.11%,总多糖含量为16.43%。运用大孔吸附树脂可以同步提取大枣中的总多糖和总黄酮,对总多糖提取率高,有利于大枣的综合利用,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9】这为我们对大枣的功能行成分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基础。
(六)大枣精油的制备
研究了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大枣精油的工艺及条件,利用GC/MS对萃取大枣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5 MPa,50℃下萃取2 h,可获得3.52%
【1】 萃取率;大枣精油中鉴定出13种化合物三 红枣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国近年来红枣的加工虽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加工利用技术与现实生产不一致,科学研究较多而产品较少。(2)全国范围内的生产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工技术低,附加值低。(3)市场混乱,没有统一的生产和卫生质量标准。(4)发展方向偏差。追求口感而忽略了其营养价值。针对以上问题对红枣产业提出以下建议:(1)加快研发,科研与实际相结合,丰富产品种类。(2)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减少大枣营养物质的流失。(3)加快其功能性成分的研发,提高大枣的利用价值。(4)规范化市场,保证大枣从田间到消费者手中的安全性。四 展望
红枣是我国特有的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红枣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和生物活性物质,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及很好的保健功能。近年来,对红枣的关注越来越多,消费者也逐渐认识到红枣的价值。因此,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上,红枣产品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红枣深加工产品以及具有特定功能的保健品,即可保证红枣的营养和功能,又使产品得到很大改善,因此其将逐渐显示出其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杨靖,王花俊,陈芝飞,李瑞丽,孙志涛,刘春奎.大枣精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及分析[J].中国调味品,2010,09:92-94.[1]闫忠心,鲁周民,刘坤,李新岗,徐怀德.我国红枣资源加工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6:102-108.[2]闫忠心,鲁周民,刘坤,焦文月,赵佳奇.干制条件对红枣香气品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01:389-392.[3]张宝善,陈锦屏,李强.干制方式对红枣Vc、还原糖和总酸变化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1:117-121.[5]姬华,杨丹,周红,张燕,张影.新疆大沙枣饮料的加工工艺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8,07:694-695+670.[6]任琪,寻华凤,程江华,丁之恩.枣酒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J].中国酿造,2009,05:167-170 [7]李志洲,陈均志.大枣多糖的抗氧化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7,04:115-117.[8]尤妍.哈密大枣环磷酸腺苷提取纯化工艺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1 [9]韩璐,王亚丽,依明尕·哈甫,郑丽英,陈鑫.大枣中总黄酮和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J].现代仪器,2010,02:35-36+34.[10]杨靖,王花俊,陈芝飞,李瑞丽,孙志涛,刘春奎.大枣精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及分析[J].中国调味品,2010,09:92-94.
第二篇:如何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
如何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学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针对我们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途径。
一、学生资源的内涵。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情感、动作等,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学生资源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待开发性、多样性、人为命定性、难以复制性等特点。
二、开发利用学生资源的依据。
(一)主体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否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否利用学生这种教学资源。
(二)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要根据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和构建。
三、在教学中开发利用学生资源。
(一)开发利用学生个体资源。
1、开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教学资源。学生的许多经历可以被老师在课堂上当作资源来利用。课本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历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经验才有价值。
2、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学生是学习的动力资源。学生有学习的天性,而这种天性的表现,就是学习对他们原本是有兴趣的。一旦他们体察到了兴趣所在,就会推动我们的教学。
3、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一种资源。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可以被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的,是可供学生共享的,更可以让学生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使我们的教学能锦上添花。
4、学生的错误是一种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教师应从典型错误入手,让学生把自己这样思考的理由说出来从而让大家发现其思维的障碍点,教师加以及时的点拨,并引导学生积极总结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高质量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学生群体性资源的运用。
1、两人小组的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同桌的两人小组,简单的提问、讨论、动手操作等都可以利用同桌两个学生的资源,以达到教学目标。
2、多人小组的资源。学生讲课、做课件、演课本剧、进行社会调查、比较复杂的提问、讨论等,都可以利用学生自由组合的或就近几桌的多人小组。
3、班集体的资源。依靠教师一个人和几个学生变为依靠全体学生,把所有的同学都被发动起来,大家一起认识事物。
4、学生家庭资源的运用。有的学生家长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可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能够指导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第三篇: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一、引言
从2007年9月至11月,我们深入到我县30所中学进行调查,一路下来深感到农村数学教师对着数学新课程教学的实施,如何进行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能力较弱,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很好适应现代中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造成数学课程教学的理念和目标就很难落实,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状况的话,农村数学教师将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不论是学科教学法的学习、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还是校本培训都应强化牧师作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加深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提高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这应成为目前我们农村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崭新的急待解决的课题。
二、数学教师要全面理解课程资源
(一)怎样理解课程、课程资源?
课程在传统看来就是教材、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课程资源就是教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就是订购教材、编写教材、编写教学指导书等。新课程改革使我们对此有了更广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这是一个完整的多维的课程概念,其中包括课程日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包括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其中包括显性的课程计划、科目、活动,也包括隐性的教师影响、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等;其中包括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也包括非预期的目标教学和学习。”而课程资源广义的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也即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其中,既包括知识、技能、经验体验、教学活动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等课程要素,也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教学场所、教学媒体、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馆、教学专家、教师与学生等课程实施条件。课程与课程资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前提,课程资源只有经过选择加工并付诸实施才能真止进入课程;另一方面课程实施的范围与水平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运用水平。
(二)数学课程资源
对数学课程来说,凡是有利于数学课程目标实现,支持数学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都是数学课程资源。数学课程资源如按功能特点,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如按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同,可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1.校内资源
处于学校范围内的课程资源称为校内课程资源,其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与条件性课程资源。素材性资源包括: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实验技能、生活的经验与体验、教学活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课程培养目标等,而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数学教科书、各种教学参考书、多媒体教室、数学仪器设备。数学实验室、校内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各种数学知识型课程开发与重组等。
2.校外资源
处于学校范围之外的课程资源称为校外课程资源,其包括的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为: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各种科技图书、报纸和各种科技期刊、广播电视中的科技信息、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科技专家学者、科研与生产单位、学生家长等。
值得指出的是,数学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有其特定的内容,但两者并没有截然的界线,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课程的素材,也包含课程的条件;另外,校内外课程资源对数学课程实施至关重要,做为数学教师一方面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校内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要重视和加强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学习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三、关注数学课程目标与理念 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往往是课程的内容即知识与技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是围绕知识与技能进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开创性的重人调整,其核心理念和总目标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并由此提出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的具体目标(“三维”目标)。这是数学课程的灵魂和核心,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围绕着如何贯彻课程理念和实现课程目标来进行,使《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得到落实。
(一)课程资源开发要贴近学生生活情境,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身边的各种数学现象,让学生厂一泛的接触生活和社会,使学生在资源的利用中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如:学习电能时,带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发电厂;学习噪音的防治时,带学生去调查社区噪音污染情况,分析产生污染原因,讨论减少污染的方案;学习电能时,让学生学读电表,计算电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讲座、科技小创造等活动;关注报刊、广播电视中有关科普知识、尖端技术、科学家的事迹、最新科技发展等信息。让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真正拓展到学生的生活。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关注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重视数学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融合。自然界本来是和谐统一的,科学知识本身也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数学学除了学科内各知识发生联系外,还与其他学科如数学、化学、大文学、生物学等都有密切联系,当我们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各种数学现象为懈决各种问题的时候,总是和其他学科知识发生联系,用到其他学科知识。因此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时候,要有意识的打破学科界限,跳出数学学框框,通过各种方式反映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知识的应用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如“声音的传播”,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欣赏《致爱丽丝》,请学生弹拉乐器,教师击鼓,让学生感受由于震动而发出声音,在美的感受中理解声音的产生。又如:调查并讨论手机的使用是否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原理;数学学对大文与航大技术发展的贡献;空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课题的教学时,都可通过开发和利用多学科知识,协同解决问题,体现学科的融合性。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改变学生的原有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比如在进行“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
课题教学时,教师可根据需要准备各式各样导线,创设不同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各种假设,然后在教师指导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白己动手动脑,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记录和交流总结,最后得出影响金属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这一教学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设计,开发与准备了相关的器材和材料,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体验着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数学教师不仅决定数学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性资源。因此,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是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保证。作为数学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关注如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教师要使处理好教材,要吸取不同教材的长处,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开发编写某些教学补充材料。如研究性学习课程、STS课程等。
(二)实验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数学实验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是实验室资源,对实验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现在:注意更新和增加仪器设备,改变使用模式;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进行探究创设条件;利用实验室设备,为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仪器与实验提供便利;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实验室的功能等。
(三)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课程教学中,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可以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改变学习方式。拓宽学习渠道等,使学生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和技能,又发展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如:开发有利于解决数学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问题的课们;利川多媒体技术,模拟复杂数学实验过程的环境,并对实验进行实时控制和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利用网络技术,指导学生网上搜索流览,组织网上交流;开发与建设中学数学网络课程等。
(四)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应对校内环境及社区资源都有所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丰富的资源有选择的筛选和指导,加以开发和利用。如:参观科技馆、展览馆、少年宫、科研单位;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各种报刊与广播电视媒体信息的开发利用等。
(五)数学探究性实验的建设。数学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面对新的数学课程,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必须关注探究性实验的建设。如:对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通过挖掘它们的探究教学功能,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对现有仪器进行改造,设计和开发新的实验器材;随手取材自制教具和学具进行实验;开发多种形式实验资源,支持学生随堂实验探究和课外动手实验等。
(六)数学教学活动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刑、活动方式和手段,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向学生提供学习反馈信息,从中开发山各种生成性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教学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经验等素材性资源。
总之,如何进行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急迫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我们做为数学教师教育工作者要解决的课题,在对数学教师进行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数学课程资源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澄清课程资源的概念,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提高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才能很好提高数学教师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资源的能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
数学教师与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寿县迎河中学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调查》课题组
第四篇:浅谈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没有公告
对幼儿园来说,家庭蕴藏丰富的资源,家庭资源的开发运用不仅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着轻重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家庭资源呢?一充分认识到家庭资源的丰富性。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资源。第一,是人的资源多样性。每个家庭里基本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着外公、外婆组成。有的还有其他成员组成。人员结构复杂,就带来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第二,物的丰富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里的资源愈来愈多,构成了物的广泛性、多样性。第三,“隐性”资源的可贵性。这里的“隐性”资源主要指的是:家庭成员的生活背景、文化程度、习惯爱好、以及每个成员的个性品质、精神品位、道德修养等构成了丰富的“隐性”资源。二充分认识家庭资源的可利用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第三条就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特别对孩子来说,家庭更有着超乎寻常的吸引力。因此对幼儿园来说,家庭资源的利用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我们认为:首先幼儿园与家庭应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幼儿园应主动重视家庭资源的作用,自觉、主动与家庭联系,共同发挥家园共育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千万不可以“轻视”“忽视”的姿势看待家庭资源,更不可以“教育着”自居,“孤立”与家庭的联系,或者与家庭的联系只停留在表面上。这些不仅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且有时也会使教师的工作处于被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平等对话”?我们认为一个在大的秘诀就是要“诚”。幼儿园要“诚”,如实向家长反映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如实反映孩子在园的真实表现,千万不能报“喜”不报“忧”,使家长的眼睛“蒙”上灰尘。同时家长也要“诚”,如实向幼儿园教室反映孩子在家的实际情况,也做到报“实”不报“虚”。同时,对孩子的发展有些什么要求?在教育孩子方面有那些困惑?对教师有些什么建议?……也都可和老师直接谈,共同协商,拿出对策,这样开诚公布的交流之后,会进一步凝聚起家庭和幼儿园的力量,达到资源的“重组”与价值的“升华”,对孩子的发展将会起到一个更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幼儿园和家庭都要扮演好支持着、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在传统意义上,我们认为家庭是幼儿园的支持者、合作者,要支持幼儿园开展的各项活动,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但现在我们认为这种关系是“双向”的,即家庭既可作为幼儿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也可作为家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达到资源的“公享”。《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大子拓展孩子的学习内容,关注孩子的生活及周围环境。这就为这种“双向”关系的存在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当然,幼儿园与家庭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互惠互利的关系体现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每时每刻。现在幼儿园开展的“爸爸”“妈妈”老师,就是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的一种体现,也就是家庭作为幼儿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具体体现。而在孩子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教师的确变成了家庭教育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当然,家庭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幼儿园的各个方面,作为幼儿园和家长都要充分认识到这种资源的可贵性、持续性、发展性。这样在充分“共享”各种资源的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孩子、教师家长的健康成长。第五篇: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作者:李冲锋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点击数:757 更新时间:2009-1-17 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教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
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和教师的创造性,是影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因素。因此,教师应加强这些方面的素养,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并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所谓“课程资源说就是“什么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或者说是面对各种事物时考虑它“是否是课程资源”的意识。所谓发意识”,是指面对各种资源时考虑它对课程教学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怎样才能把它挖掘出来使它为课意识。具有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是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前提。缺乏这些意识即量的课程资源教师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教师确立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有助于教师形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确立需要教师在头脑中形成课程资源概念,就课程资源对课程教学的认识。确立意识需要相关知识的支持。因此,教师应学习课程资源的相关知识,加深对课程资源的认强化、巩固课程资源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2.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不是价值中立的,也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具有极强的主观性与个性色彩。与利用课程资源和教师的教育观念、课程教学观及教育价值取向等密切相连。具有不同教育理想、教育师在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所倾向的课程资源不同,不同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课程教学的影响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时要注意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取向一般有如下四种。(1)内容取向。当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资源开即是内容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中心是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优化课程内容或课程设计,利用课程资源是为了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即使在内容取向上,不同教师也会利用不同的课程资源。新课标提出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师在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平衡三者的关系。由于教师在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及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造课程教学中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会有所偏重。比如,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师可能注重知识资源和能力用,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师可能注重这方面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学生取向。当围绕学生的生的兴趣和发展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就是学生取向的。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关注的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是围绕学生的发展需要,利用课程资源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3)教师取向。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等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就是教师取向的。这种取向过多地关注教师自对课程内容和学生需要关注较少。一般而言,新手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业发展处在自我求生的阶段相关。(4)混合取向。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时,就是混合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种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谋求课需要与教师实际的协调与整合。
实际上,任何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都含有混合的性质,前三种取向并不完全否认其他因素的只是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做出上述区分。前三种取向中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注点相对集中,但由相互照应不足,往往会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因此,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宜采取混合取向,但也应看到混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平衡,或采取适当倾斜以谋求最佳的开发与利用效果。
3.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说它是有限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够直接为课程教学服务;因为生活中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教师要能够发现、挖掘、利用。资源无限,贵在选择创意无穷。不论是选择还是创意都需要教师智慧的投入。在现实课程教学中,课程资源是有限的,但人限的。有限的资源经过无限的创意可以生成充裕的课程资源。创造性应内含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之中切教学活动的灵魂,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灵魂。没有创造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没有前途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才能使课程资源化匮乏为丰富,化平淡为精彩,化腐朽为神奇。
开发课程资源是利用课程资源的前提,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价值的实现。相对于传统的没发意识而言,我们强调要创造性地开发各种类型的资源或者创生所需资源;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的““课堂中心”、“照本宣科”,我们强调要创造性地利用课程资源。如果得到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像原来本宣科”,那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价值和意义就没有得到很好体现,并且课程资源的价值也没有要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解放思想,打破束缚,坚持创新。因循守旧、缺乏创也就没有突破、没有发展。思想上辞旧迎新是行动上发展的前提。马尔库赛说过思想不能改变现实,但人,而人是可以改变现实的。因此,教师要确立生活中处处有课程资源的观念、确立用课程资源教学的造性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教学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
二、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步骤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师若能把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般步骤则会利用工作的展开。根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教师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可把握以下步骤。
1.解读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及课程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同样也决定了择与利用。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总需要一定课程资源的支撑,课程资源总是服务于某一特定的课程教学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首先要从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开始。对课程教学目标的解读应该是多维度的目标所需要的课程资源是不同的。新课程改革之前,人们往往采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从知识目情感目标三个维度进行解读;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可以考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行解读。通过解读会分解出许多具体目标,在此基础上需要考虑以下问题:为了实现具体的和整体的课需要什么样的课程资源?需要多少课程资源?怎样开发这些课程资源?这些课程资源怎样进入课程教学过程式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最有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会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指导与定位。
2.根据目标寻找资源线索 课程教学目标规定了基本的课程资源,也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针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围实现,教师应多方面寻找课程资源的线索。课程资源线索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基本前提,教师应该知道从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线索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征。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不同的教学需要、教师素养的不决定了课程资源线索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因此,寻找课程资源线索的途径与方法因人因事而异。一般而的线索是比较丰富的,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从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策略出发等等寻找都是可以的。教学一篇课文与它相关的一切内容都可能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线索。如,《荔枝蜜》一文要相关课程资源的支持,教师可选择以作者为线索、以荔枝为线索、以蜜蜂为线索、以蜂蜜为线索等众种或多种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在动态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学情境、教学氛围、教学灵感、突发事件及插嘴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线索。
寻找课程资源线索时,会出现线索中带出线索的情况,比如,查找某方面的文献资源,在某一文章中还会提及其他相关资源,这些注释或行文话语就成为寻找课程资源的新线索。如果需要更多更详细的新线索继续查寻。当然,课程资源线索也可能会在开发过程中断掉。这时就需要从其他方面想办法继续重新寻找新线索,或寻找相关资源线索。课程资源线索是课程资源开发非常重要的因素,应给予充分重 3.依据线索多途径开发资源
线索只是一种端绪,一个引子。要开发出翔实、具体、丰富的课程资源还必须进行实际的开发工作找到课程资源线索之后,就要通过鉴定、筛选、挖掘及捕捉等基本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具体到各种类型开发,还有许多具体的途径。参观、访问、调查、文献检索、网络查寻以及活动实践等都是基本的课程教师要掌握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开发途径,合理、有效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4.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结合
开发出课程资源只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个步骤。课程资源毕竟还不是课程教学内容,从课程学内容还有一个转化过程。因此,面对开发出的课程资源,教师必须实现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至少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把开发出的课程资源直接转化为课程内容。如,教师选择教科书之籍上的文章进行某一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教师对课文替代文章的选择过程即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这接进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就实现了课程资源到课程内容的转变。第二种情况是,教师对课程资源进行加成课程内容,即把课程资源与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结合,使课程资源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替换、教师以课文为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又吸纳其他课程资源与课文内容共同构成课程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与的结合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鹄的的。
5.创造性多方式利用资源
课程资源的利用千人千法、万人万样。课程资源的利用贵在创造性。掌握多种课程资源利用的基本源的利用是必须的,但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开创更多具体的、独具特色的课程资源利用方式才是最重教师应在掌握基本课程资源利用方式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变地采取各种策略和措施,创造性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才能不提高;课程教学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走向一次又一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