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01:2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

第一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

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教学的思考

一、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的现状分析

1、学能够校组织实施,安排课表和授课教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到位。主要体现在领导重视不够,教师认识不够,认为这门课程远不及语文、数学重要,为非主要学科,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队伍不够稳定,频繁更换,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农村学校一位教师要任教多门学科,这门课程基本都是班主任教师兼任,或者是其他任课教师兼任,没有专职的科任教师,基本上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的语文、数学等学科之后,闲暇之后才会考虑这两门学科。不是大家认为这门课程没有用处,而是感觉明显的力不从心。

3、科任教师对该课程的认知不足,了解不够,不知道如何上。这主要体现在教师把握不好课程目标,课程要求,以及教学方法。在当前教育形式和教育质量观的偏差下,这些教师不得不将精力重重倾向于语、数学科,从根本上削弱了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教案写得很认真,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却很少看到创新之举;教研活动形同虚设,教学方法严重滞后,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学而无趣。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几节课的内容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给学生钩钩画画就可以了,目的就是问了应付期末检测。只重视结果,没有人去考虑过程。

4、学习与生活实践严重脱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教什么,重知识传授,忽略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熏陶,束缚学生的手脚,闭门造车、照本宣科。

二、从现状想到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对品德学科教学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制定相关的品德课教育教学 的管理制度,对品德课的任课教师在备课、上课、教学等各个方面都作出明确的要求,通过激励机制和有效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把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摆到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学校要严格按照计划开设品德课,不得随意减少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

(二)提高科任教师的责任意识,不管是兼职的老师,还是专职的教师,只要你教这一课,你就要尽心尽力的把它教好,不能有麻痹思想。更不能应付,要把品德学科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加大品德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由于普遍缺乏专业任课教师,就必须通过加大培训的力度来弥补教师队伍存在的缺陷。下面从三方面谈谈有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见解:

1、课前,让教师苦下功夫准备。①整体把握整册教材。

课堂教学低效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教材内容理解不深,教学目标把握不准。针对这样的情况,每学期开学前要组织科任教师通读教材,将教材的编写框架进行统一的梳理,从教材的编排结构,知识衔接,编写思路,教材的个案分析等方面,整体把握教材。②精心细读本课教材。

教师在上课前要精心,反复阅读即将授课的教学内容,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去思考:

A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材设计了哪些内容,编写的意图是什么? B与以前的教材进行对比,内容与教学目标有什么不同,现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C教材的内容与当地的实际以及本校的情况是否相符,应补充、转换或重组哪些内容?

D本课教材应该用几课时完成,每课应该安排哪些内容,具体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③全面了解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参与的主体,他们活动的好坏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了解学情非常重要,可以从以下五点加以考虑:

A联系本课的知识,想一想学生有哪些生活经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如何?

B身边发生过的事例哪些与学生有关,与本课有关的就可以纳入到本课的教学中。

C怎样贴近学生的生活,怎样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选择适合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

D怎样让学生说真话,说实话,流露真情实感。

F怎样把课上的所学知识教学延伸到课外,沿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达到课程回归生活的目的。

④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以及儿童生活中的经验、体验发现、文化活动、重大事件都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资源,我们要把一切有利于儿童发展的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起来,做到一切资源为教学服务,但必须与本课的教学内容有关。⑤精心设计教学。

这里指的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学情分析、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同时还应该考虑教学时的方法与手段)课件制作、板书设计、课后作业等,要注意以下几点:

A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B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C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D提前做好教学预设

2、课上,让学生参与体验成为主流。

课前的多方努力,就是为了课上的实践,把“八个一”做为切入点,有效的组织教学。

①一个有力的“开场白”。所谓开场白指的是课堂教学的导入。以讲故事、做游戏、猜谜语,表演节目、或者观看问题式精彩视频,这些内容必须牢牢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关,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务本才能求实。②一个能让学生广泛开展讨论交流的主题。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的讨论热热闹闹,看似很积极,其实没多大实效,你说这个,他说那个,没有几个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想法与思考。这些主题脱离学生的生活,没有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何来的灵性思考与洞察?课堂中确立的主题应该是值得学生去研究,有兴趣研究,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研究成果。③一个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最能培养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程度。不见得每一个活动都是根据教材上的活动去设计,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可是做适当的增加、删减与改动,教材是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蓝本,我们可以创造性的使用,让活动使教材的内容活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科学习的乐趣所在。

④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问卷调查分析。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可行的,容易操作的问卷调查,根据学生调查的内容有机的开展

课堂教学活动,对问卷调查中呈现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那么学生必定会很有成就感,因为这样的问题是他们自己发现的,课堂上解决的就是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当然并不是说每一节课我们都要安排问卷,这要根据我们的教学内容而确定。

⑤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的媒体资源。教学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具体、直观、形象的观察,透过直观形象的观察,可以让学生展开思考的空间;更可以为学生延展很多与本课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知识世界里的乐趣所在。

⑥一个能把复习检测与活动交叉运行的“复合体”。为了防止我们的课堂教学被活动取代,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前面或者本课的知识,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氛围中既可以感受亲身参与的乐趣,又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知识理论的形成。

⑦一个能集中本节课知识精华的训练平台。这个平台有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行为,有的是知识的沉淀与积累,有的可能是良好的生活经验,还有的可能是一种民族气节的绽放„„这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具体而定,不要求多,但要求精。

⑧一个能让学生引起思考的、或者能让学生亲身参与的、或者能让他们颇有感触的课后参与体验题。这样做比让学生机械的背诵,记忆要强得多,而且能让学生形成永久的记忆,可以是非书面的,可以是非语言的,但一定得紧扣学生生活实际,紧扣本节课的主题内容。

3、课后,成为学生自主实践、感悟探索的天空。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与语文、数学学科不同,它学习到的是一种内化到心灵的思想精髓。因而课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自主实践与感悟的时间。所以我认为在课后可以适当的开展下列活动:

1、为加强与课内所学的紧密联系,可从走进社区感受《品德与生活(社会)》内容的可信度。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有的内容与现在生活实际情况相差的悬殊,就可以让同学们走进社区,进行实地的考察。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就以“家乡”为大主题,学生在社区就可咨询到家乡过去的经济、人情风貌等等。

2、开展参与体验式活动,可让《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育内涵植根心灵。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比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还以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 《家乡的故事》为例,在探索家乡故事的同时,适当品尝过去的苦难生活,从而感受家乡今昔的巨大变迁。这样既能与课上所学有效结合,也能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与检测,可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并驾齐驱。

在农村教育中,教师只重视学科课程教学,而忽视非考试学科教学已成主流。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品德可以说要比人的素质更可贵。所以从社会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要形成思想的高度重视,就必须与检测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之健康发展。

4、提供人文力量的鞭策氛围,会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更趋完美、人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对学生心灵净化的催化剂,所以可以结合各年级的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采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也可以说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如《中央电视台》评选“全国道德模范”的模式也不妨走进校园、走进班级。透过榜样的力量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让学生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受益其中。这才是我们课程所追求的真谛。

总之,《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现在还是学校教学中的薄弱学科,相信在各级部门正确引导下我们将不断走出这个怪圈。

第二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提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这门学科具备以下三个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我们要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联结中弹性地延展;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游戏与活动是人类本能和动机之一,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从游戏和活动开始。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模仿,好奇心强。其次,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方式,儿童只有在现实的活动中才能得到深刻的情感体验,再由直接经验和体验改变自身认知状态。因此,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低年级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活动成为必要的手段。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目前我校《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1~6年级已全面进入新课程的改革实验,在推进新课程教学研讨的过程中我们征集的论文、教学案例分别在市、县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我们的教师近年来也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各项活动,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更可贵的是我们校领导非常重视对我们品德课程教师的培养,大力支持我们参加各种活动,我校还有一位中层领导专门致力于品德教学的研究,全职教学《品德与生活》。因此现在我们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为此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一个轮回以后,我们也发现品德与生活的实效性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存在的一些问题,课程提出了活动化教学的理念和要求,在新课程的教学实验中,教师们也都在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展教学。但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化教学还存在许多困惑和困难,如: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应当怎样组织活动?如何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开展活动?等等。造成实效性不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我们总把道德、品德与儿童生活脱离开来,将它作为一种独立现象来对待。原因之二教师在开展活动化教学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活动形式上看似热热闹闹,但并没有什么教育价值;有些活动的组织是无序和凌乱的,实际教学效益比较低;忽视对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等等。从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要求和实际的教学实践看,都需要我们对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进行研究。

所以,对于如何让品德与生活中的活动更有效的研究迫在眉睫,我们必须让这种让传统的说教方式和流于形式的活动方式尽快消失。

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初步构建起“以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育人为根本,以实效为目标”的德育课程新模式,使德育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把德育课程教学中学生认知获得偏重于“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转变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儿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提取蕴涵多重价值的生活验,让课堂绽放生命的活力。

就“课堂教学有效性活动研究”这一内容,我们发现国内有以下相关研究:国内研究的本学科课题大都为德育或家校联系方面,反复查询后,发现黑龙江加柯达奇正在研究类似课题,但并非结题。宁波东海实验学校也研究过类似课题,只是,他们的面较广。而我们准备通过本次课题,加强课堂中的活动的有效性,只将着眼点放在有效的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内,立足于探索个性化的活动内容,形成一种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方式。

二、研究目标

(一)概念界定

品德课程活动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由教师精心设计和创设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和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性活动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评价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儿童的生活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的阶段,此时的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与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工作者的内涵和发展的价值,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这些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将生活经验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浓缩、迁移、提高和升华,使孩子们的生活更具有质量,更具有光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生活的价值,必须凸现生活的气息,必须贴近学生生活世界,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活动课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主题开展的一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各种知识,经受种种磨练,实现多方面的发展。活动本身和学生在活动中的收获都是综合性的。

(二)研究目标

课题的研究目标

1.本体目标:通过研究,初步形成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研究的方式。主要从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入手,进行个性化课堂教学活动内容的探索。本课题力图充分挖掘品德教材的活动因素,化教材内容及一些社会问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研究能发挥学生主体意识,能让学生主动体验道德情感,感悟和内化道德认知,实践道德行为的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活动化教学模式。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依据课程的特征、理念和教学实施要求,通过典型课例活动的设计、实践和分析总结,对如何有效开展活动化教学进行研究,提出品德课程活动化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提高教学实效。

2.发展目标:

(1)通过研究,从根本上转变我校教师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发意识,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2)让学生在课堂的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动手”意识;学生的优良品质和生活习惯,教育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搜索资料,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和创新能力,从而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设计和实践活动化教学课例,形成教学活动的案例库。主要依据人教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每册选择有代表性的主题活动进行研究,由课题组成员设计出不同的活动方案,本校教师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具有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的教学活动方案。

2.在课例实践基础上提炼和总结,形成《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有效实施的基本策略。具体内容包括:关于活动化教学理念的理解和阐释、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内容的选取、活动方式和活

动形式的选择、活动过程的组织调控、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情境的创设、实践活动的开展、活动方法指导、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作用,活动成效的评价等方面的策略研究。

3.“小学品德活动化教学有效实施的策略研究”模式的探索。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和引路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使教学成为学习主体的一种有内在动力的主动自觉的学习、探索与实践,提高教学的开放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拘泥教材,在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和活动空间上都具有开放性,将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通过活动的编排引入课堂,让学生思考、判断和选择,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

四、研究措施

(一)根据不同年级的教材特点资源整合归类

1.根据小学低段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从适应小学生活的基本需要出发,按主题单元设计内容。教材从课程标准所确立的四个生活维度出发,一年级侧重健康安全、愉快积极的生活主题教育,重点解决幼小衔接问题。二年级则侧重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主题教育,将生活空间从个人、家庭、学校延伸到周围的大自然、社区、家乡、祖国,并随着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大和生活体验的日渐丰富,以螺旋上升方式逐步拓展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之间的各种交往关系。在低段的活动研究中,我们主要选取二年级上册的教材,设计一些活泼有趣的课堂活动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2.中段教材内容的选择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为主线与基调,力图为学生还原一种完整的社会图景,呈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为了解社会、参与社会作好准备。在这一册教材中我们选择一些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教材设计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更好的适应社会。

3.高段教材内容的选择以“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文化,爱国教育”为主线与基调,呈现中国的文化,民风民俗,在这一阶段我们则选取一些祖国文化,抵制不良风气的教材设计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领会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自觉与不良风气作斗争。

(二)在教学中实践活动

确定了教材,我们各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活动设计,并在我们的课堂中进行展示,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以教材作载体,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活泼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地说就是: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形式;教学组织过程要科学。经过多次实践后确定出最佳活动方案进行整理存档。

(三)教学后的总结

每位任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要对每次的教学活动进行课堂反思和评价,将课例与对应的反思与评课装订成册,可以更有效的知道每次活动的成效,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五、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8年9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10年2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品德与生活》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0年4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有效的快乐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

六、预期成果与成果形式。预期成果:

1.促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的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效率,并可以为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

2.促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将参加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活动内容汇编成册,汇编相关的论文。

预期成果形式:

1、《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汇报课及优秀课堂教学音像资料。

2、《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3、《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课例,形成教学活动的案例库;

4、课题组成员论文;

5、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研究的组织与条件。

(一)研究的组织与分工

组长:刘厚东

全面负责课题,撰写课题报告

组员:张清华 小学低段小学低段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研究

彭学桂 小学低段小学中段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研究

刘绍荣 小学低段小学高段课堂教学有效活动的研究

(二)研究条件分析

所在单位是新成立的学校,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的科研,学校将科研工作摆到各项工作的首位,具有良好的科研氛围,在经费上有保证。课题组所有成员是本校的品德课程的骨干力量,虽然都还很年轻,但在这一学科上都多次获奖,希望通过本次课题能够提高我们的科研能力,让我们能够在这一学科上再迈出一大步。

第三篇: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是我们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一直追求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践,我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目标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尝试自学、感知目标——情境导入、明确目标——合作交流、探究研讨———补充拓展、学以致用——评价反馈、总结梳理”。具体表现为:

一是课前老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引领学生依据文本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获取需要的信息,加以归纳整理,并有效利用,这样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识。这样学生在课堂中能充分展示,尽情交流探究,使智慧才华得到发挥,大大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前的准备活动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是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翻开课本,我们会发现教材每一课的板块内容主要以图片、话题等进行情境设置为主,文字表述较少,教学上有极大的弹性空间。如果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科的教学目标就难以实现。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才能成为“源头活水”。

二是课中重视师生、生生间的有效合作和探究。

新课程倡导,课堂上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品德教学实效性。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便彰显了它的魅力。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时,我们将学生们以4人为单位分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采取高中低(即一名优秀学生、两名中游学生和一名暂时发展不理想的学生)、男女生合理分配,保证每个小组势力均衡,同时每组由善于表达、组织能力强、纪律性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以组织、管理、协调小组的学习活动,以确保合作学习时的实效性。学生通过小组、集体、师生合作,达到对基础内容的把握,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景、案例,让学生采用讨论、争辩、交流、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探究、体验、领悟与表达,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收获和提高。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参与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正确的倾听、思考、交流。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学会学以致用,形成相关基本技能。同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并根据教学进行适时评价、总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奖励机制,即除了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大显身手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乐于与组员互助合作、共同提高的过程性奖励。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精心组织、适时引导、调控密不可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绝对不能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后,便把自己当作饶有兴致的一个旁观者。相反,教师应发挥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等多重角色,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保驾护航。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倾听不同声音,以生成课堂的精彩。最后,借助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品质提升。课后实践延伸是为了使课堂教学取得“知行统一”的实效。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形式多样的课后延伸作业,有调查、收集、体验、宣传、写作等。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没有硬性的要求,让学生尽力而为,不成为他们的负担。有的让学生当天完成,有的是在一周内做完,有的则要求学生在较长的时间都坚持去做。

第四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两段四步八环”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两段是指把每一课分成两大阶段,即第一阶段为自主学习,第二阶段为课上展示交流。这是根据市教研室的要求:按每一大课准备,采取大预习,大展示的精神来确定的每一课的上法。(突出了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

四步是指每一课可以按照四个基本的步骤来上,分别为: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达标检测、总结提升。

八环是指每一课要按照八个基本的环节来组织,分别是:

自主学习(收集整理、组内交流)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检测(课内巩固、知识检测)总结提升(系统梳理、总结提升)

1、自主学习(收集整理、组内交流)。

根据学案的要求,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参观、采访、调查、阅读、上网查询等方式,收集一些资料,并自主整理收集到的资料,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旨在锻炼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和合作共享态度。

2、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组织各小组在班内展示交流,交流的方式要发挥好小组的作用,根据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可以采用游戏、模拟表演、讲故事、小制作等方式在班内交流,在展示中对于一些学生说不完整、或疑惑之处等,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尽量发挥小组的作用,教师也要适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达到解决解决问题的目的。

3、达标检测(课内巩固、知识检测)。

先对一些基本知识进行巩固,然后针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进行检测,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4、总结提升(系统梳理、总结提升)。

对学习的知识进行简单梳理,科学评价,再次明理,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五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设计就是对你将要上的那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设计。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即在上品德与社会课之前,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的活动规律,强调研究教对学的指导,重视教学活动整体功能而形成的课堂教学方案。它有别于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必须是课前的。

二、为什么要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里的“发展”是指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其次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怎样进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份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学情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学目标制定,最后部分是教学过程及说明。四个环节解决两大问题:一,发展什么,就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这是教学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二,怎样发展,通过教学过程及说明来解决。

下面结合展茅小学王志贤老师就六(上)年级《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学设计作具体说明。

1、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三个要素:一,教材提供的内容,要求全而简;二,教材的要求,即编写者的意图;三,教材前后联系,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即教材的体系。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材分析”这样表述:《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崇尚科学》第1课。教科书先以3幅图片引出3种不良生活习惯,让学生对典型的不良生活习惯有一个整体、感性的初步认识,再以一个好学生因迷恋网络而最终一步一步沦为阶下囚的事例,敲响了“警世钟”,教育学生引以为戒。而后,以“审判”的形式,列举了烟的种种危害,较为形象直观。对于“世界无烟日”和“禁止吸烟的标志”,学生应该不会太陌生,所以课文中没有直接出示,而是让学生自行去查询。少量饮酒可以增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抵御寒冷,是有益的,但酗酒则是百害而无一益。因此,在“警示栏”中罗列了酗酒的部分危害,留下一些空白,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平台。教科书的最后设置了小调查,让学生在调查实践中更深刻地认识到这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从而坚定远离恶习的信心。本教材主要让学生认识抽烟、酗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与本教材相关的:五上第四单元《安全伴我行》:第1课“我是小小安全员”(确保居家安全的生活习惯)第2课“小心„电老虎‟”(确保用电安全的生活习惯)

2、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叙述的是学生学习本教材的起始情况。学情分析应尽可能从“三维”角度分析,尽量做到详尽。由于少年儿童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抽烟、酗酒、沉溺网络世界、毒品和邪教宣传等缺乏真正的了解和抵御能力。一些成年人的消极生活方式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因此,培养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认识不良习惯带来的危害,从而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就显得尤为必要。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制定的基础是教材分析,特别是学情分析,并力求“三维”目标与“两纲”的结合,写法上可以融合在一起,表述明确具体规范,以学生为主体,要可检测。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抽烟、喝酒和泡网吧等不良习惯的危害,远离这些恶习。

(2)学会利用有效途径自觉抵制不良习惯的影响,做好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重点:通过学习,较为清楚地了解抽烟、喝酒和泡网吧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从而自觉远离这些不良习惯。

难点:区分少量饮酒与酗酒、网上学习和泡网吧之间的区别

4、教学过程及说明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及要求,即怎样教。

一是教学内容的处理,要求能围绕目标对教材进行选择调整加工提炼;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接受程度加以补充和拓展,注意生成。教学设计要留有空间,哪些地方容易生成要有所思考;教学设计内容不能过于饱满,要留有余地。

二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与探究,实施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具,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训练活动有效;循序渐进安排教学过程;尽可能要有预设。三是学习方式的完善要求重实践体验;重思辨探究;重主动合作。小组合作的指导也要有预设,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四是教学评价的运用要求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综合;重过程;重激励,但激励性评价中语言要有针对性。我们在写的时候,不必写详细的教学过程,只要粗略的线条,但要体现上面的要求。(2)“说明”的基本要求,即为什么这样做。

我们在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要围绕《课程标准》中的4条课程理念:一促进学生以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二关注、拓展、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三提倡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四促进学生知、情、行的综合性评价;要体现5条教学原则:一贴近学生生活,二注重知行统一,三鼓励自主学习,四促进教学创新,五注重课内外结合;要注意3条教学建议:一进行弹性化的教案设计和实施,二创建民主、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三采用贴近生活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要结合《两纲》的有关要求及相关的教学理论。各部分要素合理融入,简略地写,一般分别写在教学过程中和最后。

比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简述如下:

1、了解吸烟危害:“看一看”(看吸烟危害健康的动画,谈启示);

“说一说”(一支烟中含有什么);

“听一听”(吸烟给青少年带来危害的故事,谈感受);

“审一审”(进行一次模拟审判,一人表演香烟,另一人演法官,列举烟的N条罪状);

“议一议”(看录像,交流被动吸烟的危害)

2、了解上网成瘾的危害:故事:《一个优秀学生由于迷恋网络游戏蜕变 》

录像:“某学生泡网时间过长造成脑瘫 ”

调查:我们班同学每天上网多长时间?到网上都做什么?你认为上网时间多少是科学的?

下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有效课堂教学的应对策略(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的探讨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应用的探讨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十分强调教师要有效开发和整合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在“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更加要......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中、小学教师业务理论考试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时量: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代号填入答题框内。......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计划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根据区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我校品生、品社教学的主要工作思路为:结合区教研室推行的教学模式,逐步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依托......

    山东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观摩体会

    山东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观摩体会 玉山镇黄峪完小王桂宝 上周,我有幸参加了在山东召开的山东省《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观摩会。会上观摩了来自全省十余位优......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模式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基本步骤 品德与生活课堂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

    如何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更有效五篇

    如何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广州市白云区永兴小学叶云仙联系电话:*** 如何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摘要]《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已经不是什......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心得体会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生活化心得体会 高新区程故事小学李秀华 三月三十一日我有幸参加了高新区品生品社教研活动,倾听了尚芹和程晓兰两位老师的课以及高芳老师和孙主任的专......

    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研讨会

    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 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张慧敏 大茅墩小学 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研讨会 心得体会 11 月16日,我代表朱芦镇去沂水参加了临沂市小学品德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