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寓言1 2《自相矛盾》赵莲
自相矛盾
金海学校 赵莲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古人创造出的寓言故事,内容虽然浅显,但其中都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溯本求源,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通过创设情景、有感情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演一演等多种形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帮助他们较为深刻的理解寓意。从而真正领悟到寓言所体现的“小故事大道理”的特点,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北京市课改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第二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难势篇》。编者试图通过本课以及本单元其他课文,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寓言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这则寓言是假托“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他夸口的情形使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的故事,告诉人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这种困境的深刻道理。教材中具有内在联系的词句是引导学生明理,突破学习难点的有价值资源。
(二)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寓言故事,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寓言的学习略显困难。他们对本文的故事情节很感兴趣,也很容易读懂文章表层的内容。但是,寓言故事里有着丰厚的思想容量,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学生们去领悟言外之意、品评味外之味就有些困难了。教学中要逐步体会学习寓言的方法。注重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抓重点词语、标点符号来引导学生感受那个人夸口内容的意思,让学生学有抓手,逐步来了解寓言的主要内容和寓意。通过演一演,进行角色转换,再现寓言故事情景,表达自己所体会到的寓意。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教师讲解与学生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相结合。
(四)技术准备
多媒体设备、幻灯片课件、图片、词语卡片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则寓言中的生字及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认识认读字“寓”和“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能说明卖矛和盾人的可笑之处,懂得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的道理。能演一演《自相矛盾》。教学重点:
了解《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内容,学习并积累语言。教学难点:
懂得“实事求是,前后一致”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揭示课题
1.抓住题目中“矛”和“盾”二字,展开识字教学。①出示矛和盾图片,提问:同学们这两幅图中画的是什么? ②幻灯出示“矛”和“盾”的象形字。
③据学生回答板书“矛”“ 盾”,学生书空。(这两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注意强调易错地方。)。
2.提问:你知道 “矛” 和“盾”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吗?
3.教师板书,把课题补充完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则寓言),请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图片导入,感受识字的乐趣,热爱祖国文字。引导学生先认识两种兵器,学习课题中的两个生字,理解 “矛” 和“盾”的本意。为后边区别理解“矛盾”这一合成词语的意思打基础。】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学习其余的生字新词。(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出示词卡“锐利、坚固”,让学生上台送给矛和盾,并问为什么这样分配?从而指导理解锐利、坚固的词意。(总结方法:由字义到词义。)板书“锐、固”
(3)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 预设:
①学生能提到“夸口、哑口无言、戳”顺势指导。对认读字“戳”用动作来理解,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来感受,同时出示本句话,读好本课长句。
②学生不能提出这些词语,老师问学生,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能告诉我吗? 引导学生正确认读,理解词意,顺势指导巧记“夸、哑”的字形;
③过程中积累词语,如:哑口无言的近义词----无言以对
(4)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写小卷子,对照板书自行订正,由学生自己点明注意事项。
2.指名读原文,边听边思考:自相矛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求:请学生说一说《自相矛盾》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汇报的过程中,用上了刚才这几个词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但对词意的理解、运用还有所欠缺,所以通过让学生把“锐利”“坚固”亲手送给矛和盾,建立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词语,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课标中要求第二学段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三上的本课借助板书中重点词语,试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你知道了一个什么故事,为独立概括主要内容打基础。】
(三)细读课文,体会寓意
1.默读课文,理解卖矛和盾的人是怎样夸口的,用直线划下来。(1)提问:他卖矛时怎样夸口?
(2)追问: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这样夸口? 出示课件: 理解带有“不论„„都„„”的句子。方法:联系生活实际,造句理解。创设情境:
我修理汽车的技术特别好,不论__________都____________。我学习成绩特别优秀,不论____________都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以写促读,通过创设情境联系实际来理解“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也包括他自己的盾。】
(3)有感情朗读本句,让学生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读——评读的方式体会卖矛时夸口的心理。
方法:
①结合上文指导朗读。通过“叫卖”来理解夸口时的声音; ②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夸口的语气;“无论„„都„„” ③抓住标点符号,指导朗读。
(4)按同样的步骤汇报“夸盾”的理解。
【设计意图:从文中画出怎样夸口的,既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又为学生独立学习打下基础。因为夸口矛和盾的句式相同,所以教学中有扶有放。让学生按同样的步骤同桌交流,自主理解,汇报“夸盾”的理解。这样避免了重复教学。在读中感悟这个人的夸口存在着相互抵触的毛病。】
2.对比两次夸口,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1)提问:这个人一心想把它的矛和盾都卖出去,可听了他的夸口叫卖的话,还会有人买他的矛和盾吗?
(2)你是不是觉得这个人很可笑?他为什么可笑?默读课文后说说你的想法。
(同桌说——指名说)预设:
①卖矛时只想着夸矛,夸矛时否盾; ②卖盾时只想着夸盾,夸盾时否矛; ③矛和盾都坏了,两句话都否了。
——自己的语言前后不
一、互相抵触。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3)讲解:这就是“自相矛盾”(幻灯出示解释),现在的“矛盾”还是两种兵器的意思吗?
(4)这个人因夸口,最终落得个 “哑口无言”的尴尬下场。【设计意图:用对比的方法,先理解自相矛盾字面的意思,再理解寓意就比较容易了。】
(四)练习表演,体验乐趣
1.自由读课文,在演之前提示:注意夸口的语气和哑口无言的神情。2.想一想夸口时应该用什么样的口气,哑口无言又是什么样的神情。然后学生排练,展示。
3.积累词语:看,卖矛和盾的人哑口无言的样子,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积累:目瞪口呆、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寓意,同时理解哑口无言的意思,并积累相关词语。】
(五)揭示寓意,掌握方法
1.提问: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结合板书,点明学会寓言的方法:知故事、明事理(板书:知故事、明事理),你们今天就是用这种方法学习了第一则寓言《自相矛盾》,下节课学习第二则《掩耳盗铃》。
3.理解“寓言”:寓是寄托,言是语言。寓言就是有所寄托的语言。随着年级的增高,还会学到很多寓言故事,我们还要用今天的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这则寓言的过程中,经历并习得学寓言的方法,教师的点拨,利于学生由学习一篇寓言所得的学法迁移到其他篇寓言的学习之中。】
(六)推荐阅读,布置作业
1.推荐寓言故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并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用刚才学习寓言的方法,先知道讲了什么故事,然后明白了什么道理,体现学以致用。
2.布置作业:
(1)在田格本上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两遍。
(2)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以此来劝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设计意图:推荐阅读,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厚博大。】 板书: 26寓言二则 知故事: 自相矛盾
夸口 →(矛的图片)(盾的图片)→ 哑口无言
锐利 坚固
明道理: 不能 前后不一 互相抵触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通过对学生当堂所写生字的展示,检测学生对本课生字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二)通过演一演,检测学生对寓言故事及寓意的掌握情况。
六、本次教学设计与以往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一)教学过程完整,主线分明。
从知夸口意→怎样夸口→为什么夸口→夸口后果。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促学生的认知逐步加深,在在阅读理解中潜移默化渗透学法,课尾点明学习寓言的一般规律。
(二)注重基础的夯实。
教学伊始,在认识两种兵器之后指导书写、理解“矛”和“盾”这两个字,把抽象的生字变成生动具体的画面,再加上它们的演变过程,为枯燥的生字教学增添了几分情趣,使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自学生字词,提出不懂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理解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之后,引导学生理解“矛盾”这个词语的另一个意思,使学生学词语全面、到位。
(三)注意教给学生多种朗读方法。
在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时,渗透给学生多种朗读的方法。比如:结合上文指导朗读:抓住上文的“叫卖”来理解夸口时的声音;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夸口的语气:抓住“无论„„都„„”等读出语气; 抓住标点符号“!”,指导读出夸口的语气等。
第二篇:寓言二则自相矛盾教案
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文本的意思。
3.懂得说话办事要讲究分寸,不要言过其实,避免自相矛盾。教学重点:读懂文本的意思,知晓其中道理。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相信你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其中有些来自于神话故事,有些来自于历史故事,还有些来自于寓言故事。你能根据下列图片猜出分别是什么成语吗?
2、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吗?
3、板书课题,认识“矛”和“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明确学习目标,回顾学法。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回顾学法,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文言文寓言效果会好一些呢?
1、读。读正确,读流利; ○
2、译。结合注释,读懂文本意 思; ○
3、悟。明白文中道理; ○
4、背。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三、指导朗读课文
1、全体学生自由读文(读文要求: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
2、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标出重读之处。
3、课件出示朗读提示,指名读课文
4、范读课文,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5、齐读课文,小结朗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尝试翻译文言文。
1、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翻译文言文。
2、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翻译文言文
3、逐句翻译文言文(课件逐句出示文言文)
4、指名说说全文的意思。
5、课件出示译文,学生齐读。
五、自主探究,悟出文中道理。
1、楚人是怎样夸矛和盾的?请用书中的话说一说。楚人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他说的话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2、听了楚人的一番夸耀,旁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3、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4、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如果真用他的矛去戳他的盾,结果会怎样?
1、戳不穿——说明 盾坚固 矛不锋利 ○
2、戳得穿——说明 矛锋利 盾不坚固 ○(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也是他的可笑之处。)
5、请说说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6、通过学习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六、诵读背诵,加深理解。
七、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 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3、昨夜,校园里漆黑一片,只有李老师办公室灯火通明。○
4、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
5、我的家庭作业全都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2、请用“自相矛盾”造句。
3、作者介绍:《韩非子》书名。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二十卷。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有《孤愤》、《解老》、《喻老》、《难势》、《问田》、《定法》、《五蠹》、《显学》等篇。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和今人梁启雄《韩非子浅释》等注解本。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八、作业:
1、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与家人分享。
2、课外阅读二至三个文言版寓言成语故事。
第三篇:寓言两则(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通过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学习,使学生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通过第一则寓言《自相矛盾》的学习,学会学习寓言的方法(知故事,明道理),并运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则寓言《掩耳盗铃》。
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中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寓言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了解寓言。1、故事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张图片,请看大屏幕。(课件:亡羊补牢的图片)看到这张图片,你想到了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故事?(课件:亡羊补牢)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儿说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由一个同学讲故事)2、揭示课题:
《亡羊补牢》是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故事,这个故事蕴含着一个深刻的 道理。像这种蕴涵着深刻道理的小故事我们就叫它寓言。(板书:寓言)
这学期我们学习其中的两则(板书:二则)5 分钟
二、学习《自相矛盾》(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复习字、词。
⑴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则,举起右手一起写,(板书:自相矛盾)请大家打开书,先小声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⑵课文中的生字词都会读了吗?现在我来考考大家。出示第一组词:矛
①你们知道什么是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同学们和他一起打开书,你来给大家读一读。评:你真会学习,读书下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生字词的意思,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这就是矛,最初人们根据矛的样子勾画出的象形字是这个样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矛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这就是现代汉字“矛”字。(课件演示)
②你们知道什么是盾吗?
这是盾,他也是由用图形来做文字使用,慢慢演变成现代汉字。(课件演示)教师说明:矛和盾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在战场中,矛用来进攻敌人,而盾用来遮挡矛或者其它尖锐的东西,保护自身的安全,作用可大了!
出示第二组词:锐利 坚固 ①指名读。②齐读。
③现在,投影上有四个词,你能两个为一组进行词语搭配吗? 出示第三组词:夸口 哑口无言 ①指名读词。
②“夸口”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这个人在吹牛,也许不可信,是吗? 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想一想。
用夸口说一句话吗?(小明经常向同学夸口自己家有很多玩具。开学时,小利就向同学夸口说期末考试能得第一名。兔子向乌龟夸口俩人赛跑,自己准能得第一。)
③哑口无言,选择字义。
老师这里为哑口无言准备了两个意思,但是只有一个是正确的,你能选出来吗? ④再读一遍这些词。
⑤能不能用上这几个词,讲一讲《自相矛盾》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自己试着说一说。指名讲故事。分钟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字词大家已经掌握的很好了,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个卖矛和盾的人(出示图片)你能在市场中找到他吗?那么就让他带领我们走进课文。
把书打开,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从课文中哪看出来的?(可笑)(提示学生要抓重点词去说明自己的想法)
预设一: 学生可能会找到那个人说得话,并进行对比。或是觉得这个人说大话。(板书:夸口)
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1)如果学生对比两句话
A、出示第一句: “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自读)如果体会到“矛锐利”
问:怎么读能让人们感受到“矛锐利”,你能读出来吗?(指名 2人)如果体会到“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 课件出示:各种盾(体会不论---都---)
过渡:他一方面夸口自己的矛锐利,一方面又夸口自己的盾坚固。B、课件出示: “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伸出手指,做“戳”的动作。
你知道他现在又想夸什么吧!试着读出来。(自读)(指名 2人)C、出示两句:你是这个人,该怎样叫卖?(同桌互读)
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集市。集市上的人可真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那些卖东西的,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都想吸引更多的人到他这儿来买东西。你就是那个卖矛和盾的人,该怎么叫卖的呢?先练一练。(自读)
谁来试试。(指名读 2人)
预设二 :学生找到当别人质问他时,他哑口无言。(1)他为什么被问得哑口无言?(他说得话前后不一样)
(3)两句话说得前后不一样?我们看看他都说了什么?找出来给大家读一读。接预设一。分钟
(三)剧本表演,深入理解寓意。1 剧本表演:
(1)那我们表演一下可以吗?(2人一组,商量商量,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2)汇报表演,学生点评。2、深入理解寓意。
(1)再来看这两句话,这个人前后说得两句话有问题吗?(板书:前后不一致)(2)看图:此时此刻,他脑子里会想什么?
(3)你还想对这位楚国人说些什么?(理解寓意)(说话、办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总结:这也就是“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体会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4)运用:
有这样的一段话,可以这样说吗?
老师: “今天小红怎么没来上学呢? ” 小华: “我想她可能一定是生病了。” 看来我们说话时也要注意,不要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了。5 分钟
(四)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自相矛盾》这则寓言的作者呢?、《自相矛盾》这则寓言出自 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叫韩非子的人所写的。语言或行动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已经凝练成四个字 ——自相矛盾。这个词我们一直沿用至今。、我们今天读到的课文选自韩非子的同名著作《韩非子》,课文是后人翻译出来的,想见见原文是怎么写的吗?(配乐朗读古文)分钟(五)作业: 出示课件
第四篇:赵美莲 感谢信
尊敬的叔叔、阿姨:
在这丰收的季节里,我要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真诚的祝愿你们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我是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腻脚乡阿落白小学二(1)班的赵美莲,家住丘北县腻脚乡阿落白村民委仙人井村,这里是著名的高寒山区,土地少而贫瘠。爸妈起早贪黑奔波在玉米地里,也很难维持生计。而我和妹妹都还要读书,这更是加重了他们生活的负担。你们的关怀,减轻了我家的经济压力,妈妈又可以给我和妹妹织一件毛衣,这使我和妹妹又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背着书包来学校读书不怕冷了。
你们对我学习和生活的关爱,使我对自己今后的学习更加充满了信心,你们的恩情令我难忘,感谢你们帮我解决了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我知道自己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所以我会加倍珍惜并会努力学习。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全身心投入学习中,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报效社会,报效祖国,绝不辜负你们。
丘北县腻脚乡阿落白小学二(1)班赵美莲
2013年11月1日
第五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自相矛盾》、《画蛇添足》)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自相矛盾》、《画蛇添足》)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2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