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上2寓言两则自相矛盾 画蛇添足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2寓言两则自相矛盾 画
蛇添足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两则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重点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两则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2.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寓言故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复述。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自相矛盾
画 蛇 添 足
段导读:第1自然段介绍了故事的起因。
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完这壶酒。”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有人提议比赛画蛇,得胜的那个人可以独享整壶酒。
个人就把酒壶抢过去了,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段导读: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先画成蛇的偏要给蛇加上脚,结果被别人抢了先。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故事的结局——那个画蛇添足的人最终没喝到酒。
.学会4个会认的字和5个会写的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3.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生字、新词卡片;相关资料图片。
一 导入
.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通过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寓言故事在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不同在哪里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
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出示卡片:
矛 盾 弗 祠 遂 卮
3.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或:有人。
应:回答。
4.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5.教师范读课文。
6.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 读课文,深入体会
.指名读,讲一讲故事大意。
有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他夸耀自己的盾是最坚固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把它穿透,同时又说自己的矛是最锐利的,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结果被人问得哑口无言,回答不上来。
2.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指名读第一句。
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学生: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
“鬻”的解释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出示语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
在理解过程中,学生无法在注解里找到“坚、利、于”等词语的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
楚国人的反应怎样?
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
5.为什么“弗能应也”?
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
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7.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一下。
四 拓展延伸
.本文的这则寓言你知道是谁写的吗?课下搜集资料,留待下一节课交流。
2.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1.由于学生接触文言文比较少,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当重点讲解字词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点。
2.课文虽短,但学生加入了表演,使整个课堂生动了起来,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相对容易了。
3.同样,这节课可为学生增加小练笔。
.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韩非及《韩非子》,知道《战国策》。
韩非及《战国策》的相关资料;幻灯片。
一 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一》里的一则小故事。你们搜集韩非的资料了吗?
学生交流谈论。教师出示:
韩非是我国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2.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
二 读悟探究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画出生字,读准字音,注意“舍、数”的读音。
2.解释重点字词。
祠:在文中是祭祀的意思。
相谓:互相商量。
且:将要。
固:本来。
亡:丢掉,丢失。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
本文讲的是一个人与别人比赛画蛇,非要给蛇添上脚,结果本可以赢的比赛却输了的故事。
4.学生读第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大意。“一人蛇先成”,他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读完后你感受到什么?
5.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理解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
出示: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
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 学以致用
.找几个同学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可以先写剧本,注意神态和语言的描写。
2.总结点评: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卖弄小聪明,节外生枝,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3.想一想,你生活中有没有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 总结全文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
3.收集一些寓言故事,了解其寓意。
1.鼓励学生多读多想,便于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
2.让学生熟读成诵,教师结合具体实例讲解课文。
3.安排学生课上表演课本剧,在课后写一个小剧本。
.解释成语的意思,并说说其寓意。
自相矛盾:自己的言行前后相互抵触。讽刺那些语言或行动前后不一致的人。
画蛇添足:用以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2.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有同学说,画蛇添足的人是在比赛完成且得到酒的情况下,以调侃的方式加上自己的想象改编的他的作品,并不可笑。对此,你怎么看?
4.选择一个寓言故事,写一个剧本,分小组演一演。
韩非 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韩国公子。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的顺序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
第二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自相矛盾》、《画蛇添足》)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自相矛盾》、《画蛇添足》)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2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画蛇添足》,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势》里的一则小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放录音——讲故事——看幻灯片——猜成语)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引出课题——《画蛇添足》)
二、读悟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读准字音)
(二)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断句。)
(三)说一说小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结果怎样呢?
(四)发生:学生读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
(教师注意引导结实“足、余、之、成”等词语,并鼓励学生用上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五)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
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语的理解)
“一人蛇先成”,他是这样说?怎样做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什么?
“吾能为之足”指导学生用十分傲慢的语气去读,摆出那幅洋洋自得的神态来。(个别读)
(六)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①理解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个别读、分组读。)
出示: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①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②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学以致用:
1、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
2、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过“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教师可以提供课文留白或成语故事的图片)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分小组选择一个故事演一演。可以在学习“百花园一”时交流展示。
3、收集一些语言故事,了解一下寓意。
板书设计:寓言二则之画蛇添足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寓意:
第三篇:寓言二则自相矛盾教案
寓言二则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指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懂文本的意思。
3.懂得说话办事要讲究分寸,不要言过其实,避免自相矛盾。教学重点:读懂文本的意思,知晓其中道理。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相信你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其中有些来自于神话故事,有些来自于历史故事,还有些来自于寓言故事。你能根据下列图片猜出分别是什么成语吗?
2、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吗?
3、板书课题,认识“矛”和“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明确学习目标,回顾学法。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回顾学法,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文言文寓言效果会好一些呢?
1、读。读正确,读流利; ○
2、译。结合注释,读懂文本意 思; ○
3、悟。明白文中道理; ○
4、背。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三、指导朗读课文
1、全体学生自由读文(读文要求: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
2、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标出重读之处。
3、课件出示朗读提示,指名读课文
4、范读课文,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5、齐读课文,小结朗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尝试翻译文言文。
1、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翻译文言文。
2、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翻译文言文
3、逐句翻译文言文(课件逐句出示文言文)
4、指名说说全文的意思。
5、课件出示译文,学生齐读。
五、自主探究,悟出文中道理。
1、楚人是怎样夸矛和盾的?请用书中的话说一说。楚人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他说的话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2、听了楚人的一番夸耀,旁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3、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4、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如果真用他的矛去戳他的盾,结果会怎样?
1、戳不穿——说明 盾坚固 矛不锋利 ○
2、戳得穿——说明 矛锋利 盾不坚固 ○(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也是他的可笑之处。)
5、请说说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6、通过学习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六、诵读背诵,加深理解。
七、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 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3、昨夜,校园里漆黑一片,只有李老师办公室灯火通明。○
4、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
5、我的家庭作业全都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2、请用“自相矛盾”造句。
3、作者介绍:《韩非子》书名。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二十卷。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有《孤愤》、《解老》、《喻老》、《难势》、《问田》、《定法》、《五蠹》、《显学》等篇。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和今人梁启雄《韩非子浅释》等注解本。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八、作业:
1、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与家人分享。
2、课外阅读二至三个文言版寓言成语故事。
第四篇:(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自相矛盾
寓言两则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3.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中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板书设计:
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
一个人拿着矛和盾的图
我的矛
我的盾
物莫能陷也于物
无不陷也
锐利 戳得穿
坚固 戳不穿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画蛇添足》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一、知识体系比较严谨,课堂思路清晰。
按照祠者赐酒——蛇成饮酒——画蛇添足——终亡其酒的思路,理清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使学生在学习后有一个较有清晰的故事轮廓。并且是以古文的形式勾勒的轮廓,跳出了现代文的印象之框。
二、注意渗透和贯彻古文的初学方法。
1、单音节字,换成双音节词;
2、保留原词;
3、弄清代词代替什么;
4、直接套用注释;
5、增加成份;
6、交换语序。
来进行一些语段的自学。在同桌互学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取长补短。
三、突出本课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归纳寓意的方法。
对本课“的”“之”几个代词进行了整合理解,当堂进行练习和强化。
归纳寓意时组织语言是一个难点。对于寓言所折射的道理,学生往往能意会,但又在正确组织语言表达时遇到障碍。所以,我告诉学生可以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连接,也可直接告诉人们“不要??”。
四、对文本的知识挖掘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