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节 黄土高原 教案
第三节 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形成原因和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现状,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及其后果。
3、了解黄土高原的能源,知道这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4、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机焕发,知导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于黄土高原的学习,增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通过分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对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方法探讨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黄土高原脆弱的 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证据。知识与能力,造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 境的原因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分组讨论学习【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播放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录像,导 入新课。播放前提出问题:录像反映 的是哪一 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看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总结: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更是它与众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这一特殊的地形区──黄土高原。
学生都能够很准确地回答出黄土高原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开篇点题直接进入正题,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精彩回答要给予艺术性的中 肯评价。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下面就让我们进行信息交流”。
(投影)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总结:学生讲解、介绍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最后的总结归纳强调以下内容 :
(投影)地图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黄土的厚度超过100米。
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陕西省、山西省及甘肃省的一部分。板书:
一、位置和范围
展示黄土高原不同的地标景观。板书:
二、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
1、黄土梁,黄土塬,黄土峁 引导: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景观,和他们的位置是有很大关系的,还涉及黄土高原的形成。板书:
2、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引导: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资料。引起同学们对于黄土高 原地区生态问题和重视和思考。
板书:
三、水土流失严重 “同学们刚才介绍时,都提及到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 56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会造成哪些危害呢?”水土流失的危害如此之大。黄土高原地区不仅有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不协调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
(投影)“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突出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过渡)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哪些? 气氛热烈,学生的谈论涉及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
学生分成小组,选择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可以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讲解介绍的方式不限,有课件演示、表演式、实验式。
涉及的内容有:
1.课件演示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的图片。历史的对比,提出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造成了这一严重的后果。
2.深入地探讨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对土地的使用量激增,也使得水土流失加剧。3.黄土本身具有质地疏松、粘性差的特点,多大孔隙、松软且具有湿陷性。4.本区旱涝灾害频繁发生,降水集中,多暴雨。
5.人口素质低,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盲目地砍伐树木。
6.经济的落后导致了人们过度利用资源、开发资源而满足自身经济的需求。
以上的内容是学生们观点的总结,学生们的思维开阔,课堂氛围热烈,讨论中有的同学举出了很多具体的事例。那么教师在总结时,对学生们提出的每一条原因,都要进 行充分的鼓励和肯定。另外一方面,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
板书:
四、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投影)黄土高原煤炭资源分布图
1、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2、煤炭资源特点: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2/3,而且煤种齐全、品质优良、埋藏浅、多为露天煤矿,开采成本低,被称为“乌金高原”
3、找出特大型煤矿主要分布在山西大同、阳泉、平朔,陕西的神府,内蒙古的东胜。
4、认识黄土高原煤炭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由直接煤炭运出转化为电、煤气运出。理解利用方式的转变对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板书:
五、生机焕发的黄土地
同学们刚才深入浅出的分析讨论,给了老师很多惊喜,既有论点又有论据。我们是地球上的主人,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要让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地相处。那么,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1.结合刚才的原因,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的措施。包括植树种草,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修建工程等。
(投影)经过初步治理的黄土高原的图片
可见,只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黄土大地上将再现往昔风采。我们没有生活在黄土地上,作为一名生活在黑土地上的学生,我们现在可以做到的有哪些?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将自己的零用钱寄给黄土高原治理部门;努力学习„„
2、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生物与工程措施并举
工程措施:修建堤坝、修建水库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草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生物与工程措施并举。
教学反思:
第二篇:黄土高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
2. 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 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并分析其成因。4.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并探讨其原因。
5.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域;知道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初步掌握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区域发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初步掌握运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通过对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环境,而具有独特的区域地理环境特征以及人地关系的矛盾与协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初步树立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验证自己的假想,尝试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著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4.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2.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4.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意义。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的矛盾和协调。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 讨论探究法 教学设计 导课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下这是我国的哪一个地形单元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4.黄河穿过,成了地地道道的黄河。学生思考,随时抢答。(“黄土高原”)
小结: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新的区域──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板书: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解:学习的前提是我们首先要知道黄土高原在哪儿?也就是它的位置。
作为一个地形单元,它分布在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的广大范围之内。(指中国地形图讲解)板书:where 提问:根据以往学习区域的经验,对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往往有几种表示方法。谁能到讲台上来,一边指地图,一边用与老师不同的角度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学生1:黄土高原所跨的省区。
学生2:黄土高原的经度和纬度范围。
学生3:黄土高原在亚欧大陆和中国的位置。学生4:黄土高原与黄河的位置关系。小结:
(指图概括)同学们从不同的侧面表述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包括陕西省、山西省、甘肃省东部和宁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位于温带亚欧大陆中部偏东的、我国第二级阶梯上、黄河上中游地区。正是在大家表述的这样一个位置上,有着这一独特的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最深厚的黄土高原。板书: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过渡提问:刚刚我们确定了黄土高原的位置,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在这儿会形成黄土高原?──也就是黄土高原的成因。
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了广泛支持的观点。虽然不能像科学家一样周密严谨的进行研究,但我们仍然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
首先从教材P67大家可以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
第一,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在黄土高原的北部是分部在内蒙古高原上的沙漠,如毛乌素沙漠等,在内蒙古高原的西北部是分布在新疆、甘肃和蒙古境内的戈壁。因此,我们认为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第二,从以下的证据中不难得出“风成说”的结论: “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这说明黄土从天而降的,只有风才能将黄土均匀覆盖在不同的地形上。2.“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这说明由于风力从西北到东南是由强到弱的,因此在风的吹送下,越向东南黄土越细。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质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这一点就更加说明了黄土高原的黄土不是本地基岩受侵蚀和风化形成的,是外来的,而外来的动力只有风最合适。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这些多层的古土壤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气候适宜而形成,更加证实了“风成说”。
引申:还有同学能提出其他的支持风成说的观点的证据吗?
学生:沙尘暴过后,一地不管何处,沙土的沉积厚度是均匀的;不同的地点,距沙尘源地越远,沙土的沉积厚度越小。
引申:有没有同学不同意“风成说”的观点,你的疑问是什么?
过渡:同学提出的这些问题,如果“风成说”能很好地回答,那么这种学说会更加完善;如果暂时不能回答,还需要人类进一步去探索。
黄土高原的存在是一个事实,而且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下面我们要看看它的样子。顾名思义,高原──海拔较高,我们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中可以读出其海拔高度在1 000~2 000米之间。
黄土:由黄土组成的。
我们从图8.2中仔细观察一下黄土高原的景观特点? “黄土塬”:黄土覆盖得较厚的平地,又称“黄土平台”。四周流水切割,顶面广阔平缓,面积一般在数平方千米以上,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的耕作地区。“黄土梁”:长条状的黄土高地,由两条平行的沟谷分割地面,或黄土塬被切割而成。一般长几百米至数十千米。顶面一般比较平坦。“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陵。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由黄土塬和黄土梁经长期侵蚀切割或黄土覆盖原来的丘陵而成。小结:由远及近,深厚的黄土分布区;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较大的坡度,深深的沟壑,植被稀少,暴雨冲刷,水土流失。板书:what 提问:大家看到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严重的水土流失
支离破碎、沟壑纵横,这是黄土高原现在的面貌。据考证,其原来植被茂密,沟壑稀少。提问:什么原因使黄土高原变成今天的面貌?
主要是水土流失造成的,而且这还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板书:why 提问: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
学生:三个学生配合做课本P69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关系的实验:
实验一:植被覆盖很好的坡地,被雨淋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看量杯内的水量和土量)。实验二:植被破坏掉的坡地,被雨淋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看量杯内的水量和土量)。教师:(拿着实验后的两个量杯)请同学们谈谈这两个实验说明的问题。学生:说明水土流失严重是由黄土高原缺少植物保护造成的。
教师:对,地表缺少植被保护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请同学们读图8.4,分析归纳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因素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②降雨。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土壤)。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小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板书:自然(地形、降雨、土壤、植被)人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图8.7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是因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千沟万壑?还是因千沟万壑导致的水土流失?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教师:对,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并且归根到底,地表植被破坏是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请同学们将下列内容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千沟万壑
后果1: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后果2:水土流失后留下了更多、更大更深的沟谷,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给黄河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教师小结: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会使黄土高原变得更加支离破碎、沟壑纵横,而且会破坏土壤,造成生态坏境的恶化。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地区,同时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事实上,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除了黄土高原以外,还包括哪些地区? 2.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3.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降水量在哪个范围内?
学生: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除了黄土高原以外,还包括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华北北部山区等地。
2.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都分布在高原、山区和盆地,都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
3.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年降水量在400~800毫米;南方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教师:综上分析,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具备了什么条件? 学生:第一是地形条件: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第二是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者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如北方的黄土高原,本身年降水量不大,但是降水集中在夏季,又多暴雨)。板书: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教师承转:看来,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教师:请同学们做P71的“活动1”。阅读图8.11、图8.12和图8.13,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哪些气象灾害?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
教师:从图8.11、图8.12和图8.13,不难看出,黄土高原非常容易发生旱灾和涝灾。因为从图中看出,黄土高原各月降水量非常不均衡,容易发生春旱和夏涝。同时,这里降水的年际变化也非常大,如:1993年到1994年间降水量超过600毫米,而1994年到1995年之间降水量仅300多毫米,因此我们判断1993年是涝年,1994年又是大旱年。从图8.13中看出旱灾多于涝灾。
那我还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1:会引起泥石流、滑坡、塌陷的自然灾害。学生2:还会破坏农田、住房和道路等设施。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图8.9那位农民爷爷的话,并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能否用一句话评价一下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学生: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很脆弱。教师:对,请同学们做P72的“活动2”:“为什么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下面是三位同学的讨论,请你加入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一是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本身造成的,这里地形破碎,气候干旱。
二是人们的破坏很难恢复,造成脆弱的生态环境。比如生火做饭,需要大量的柴火。人口过快增长,而农田亩产量不高,粮食供应不足,需要更多的耕地,因而在坡地上开荒。三是这里植被稀少,暴雨来势凶猛,水土流失严重。
四是沟沟坎坎,地形破碎,雨大了,就把坡上、田里的庄稼给冲了。
五是暴雨来势凶猛,经常会造成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切断公路、铁路交通不说,连救灾都很困难。
教师:对,这说明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必须保护好环境,并且还要控制人口,否则人和环境之间就是一种恶性循环。请同学们阅读图8.10,理解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的恶性循环。
教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想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板书:
四、生态建设
教师:黄土高原的人民如何做才能改善生态环境?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植树种草,修挡土坝,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学生2:应该控制人口,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学生3:应该加强科技的投入,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科学种田。
学生4:在不该种粮食的地方,如坡地,就应该退耕还林、还草,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能发展畜牧业。
学生5:应该研究发展生物饲料,让羊不吃天然草,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学生6:把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的地方的人们转移到生态环境好的地方。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都非常好。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课堂总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不但了解了黄土高原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的认识,让我们懂得了人类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用科学的方法为人类营造美好的家园。
第三篇:黄土高原教案(定稿)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
(一)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现状。
2.初步学会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3.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脆弱的生态环境。4.治理黄土高原的措施。5.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分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2.对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方法探讨过程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生态建设。
三、教学难点
造成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案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新课引入:直接引入,请同学们根据平时的所见所闻,并结合图8.2“黄土高原景观”,谈谈对黄土高原的印象。既然是跨省区域,就要让学生对它的位置范围有明确的概念。2.关于对“风成说”的探讨。这部分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假说,然后读图和文字,分析每条证据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接着分组讨论:“这些证据能不能说明黄土高原的黄土一定是风吹来的?”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派(“赞成派”与“反对派”)进行辩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风成说”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教师活动:直接引入,请同学们根据平时的所见所闻,并结合图8.2“黄土高原景观”,谈谈对黄土高原的印象。
学生活动:学生都能够很准确地回答出黄土高原极其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教师总结: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更是它与众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这一特殊的地形区──黄土高原。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因此进入学习的第一步,就要安排学生进行活动,明确黄土高原跨越了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
教师活动:“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下面就让我们进行信息交流”。
教师总结:学生讲解、介绍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最后的总结归纳强调以下内容:
进而问学生:“为什么一看图片就知道这里是黄土高原,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以此来引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物质──厚厚的黄土引起重视。在介绍黄土高原的厚度以及在世界的地位之后,进一步提出疑问:“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对“风成说”的探讨。
2.关于对“风成说”的探讨。这部分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假说,然后读图和文字,分析每条证据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接着分组讨论:“这些证据能不能说明黄土高原的黄土一定是风吹来的?”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派(“赞成派”与“反对派”)进行辩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风成说”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严重的水土流失】
1.在这一框题的学习过程中,由学生对黄土高原景观的认识入手,然后安排学生分组做69页“活动1”的实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地表状况与水土流失程度的关系。最后结合图8.4,分析归纳造成“千沟万壑”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讨论“活动2”,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碎又会加剧水土流失。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并且归根到底,地表植被破坏是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这里,可以安排学生画一个恶性循环的模式图,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为后面提出解决办法作铺垫。
2.关于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连续提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水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流走之后,留下了什么?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结合上学期所学的黄河的内容,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会帮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
3.对“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分布图”的判读,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首先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以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来描述;第二步从地形地势着手,看看这一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第三步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降水量在哪个范围内;最后归纳总结,具备了什么条件,才会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试着想一想解决的办法。
【脆弱的生态环境】
1.承转过渡:“看来,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的不利影响,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请学生做72页活动1,通过读图,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哪些气象灾害。当提到涝灾之后,立刻问学生:“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结果?”进一步引出其他灾害及产生的后果。从而使学生意识到,在这样的气候及地表状况等自然条件下,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
2.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先安排学生讨论72页活动2,然后读图8.10,了解人类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教师活动:“同学们刚才介绍时,都提及到了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水土流失会造成哪些危害呢?”水土流失的危害如此之大。黄土高原地区不仅有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使其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不协调在这里体现得非常明显。
突出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过渡)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哪些? 学生活动:气氛热烈,学生的谈论涉及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生态建设】
1.关于这一框题,引导学生结合前面的分析找出解决措施。
2.这部分的内容开放性较强,按照教材的设计安排讨论或辩论。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最好让他们提前分组讨论,并查找相关的资料。总之,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理”。
教师活动:同学们刚才深入浅出的分析讨论,给了老师很多惊喜,既有论点又有论据。我们是地球上的主人,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要让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地相处。那么,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我们有哪些好的办法呢?
学生活动:结合刚才的原因,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的措施。包括植树种草,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退耕还林,修建工程等。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将自己的零用钱寄给黄土高原治理部门;努力学习„
教师总结:同学们为黄土高原的治理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当地人也通过实践摸索了很多经验,可以说与同学们是不谋而合。在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黄土高原环境在变化着,改善着。我们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环境。
注:如果还有剩余时间,带学生做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第四篇:黄土高原教案(最终版)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灵宝是第二初级中学 樊新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2、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以上内容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原因及治理的途径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观看图片
请同学们根据平时所见所闻,并结合图8.2“黄土高原景观”,谈谈对黄土高原的印象。既然是跨省区域,就要让学生对它的位置范围有明确的概念。因此进入学习的第一步,就要安排学生进行活动1,明确黄土高原跨越了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
讲授新课: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再问:为什么一看图片就知道这儿是黄土高原,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以此来引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物质——厚厚的黄土引起重视。在介绍黄土高原的厚度以及在世界的地位之后,进一步提出质疑: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对“风成说”的探讨。
阅读讨论:这些证据能不能说明黄土高原的黄土一定是风吹来的?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派(“赞成派”与“反对派”)进行辩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风成说”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严重的水土流失】
师生活动1:阅读图8.4和图8.6,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师生活动2:阅读图8.7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碎又会加剧水土流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并且归根到底,地表植被破坏是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
讨论回答以下问题:水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流走之后,留下了什么?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结合上学期所学的黄河的内容,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会帮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
读图提问:阅读图8.8,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以外,还包括哪些地区?
2、从地形地势着手,看看这一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3、看年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降水量在哪个范围内? 【脆弱的生态环境】
过渡:看来,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的不利影响,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师生活动:阅读图8.11和图8.12,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哪些气象灾害? 追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结果? 讨论:为什么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 【生态建设】
思考讨论:结合活动题1,黄土高原的人们在进行生态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结合活动题2,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增长仍然较快。思考下面各方面人士对解决这个问题的看法,谈谈你的意见。
教后反思:
通过以上内容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第五篇: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教学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
一、文明的摇篮读图 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1)在图中找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2)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知识点
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课本P27页活动: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归纳: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知识点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结合教材图6.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1)自然原因: ①黄土土质,多,许多物质易溶于水;②地表裸露,缺乏 保护;③夏季降水,且多。(2)人为原因: 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② 等活动破坏地表。
(4)合作探究:讨论完成教材29页“活动”2,得出结论是:①土质:(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②坡度:(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2.水土流失的危害
(1)带走地表肥沃的,破坏了和,使得自然灾害加剧,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3)阅读教材29页图文资料,完成“活动3”
知识点四: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1)采取 等生物措施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过度放牧的地方等。2.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1)读教材图6.37 ,讨论“打坝淤地”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沟谷中修筑 拦截坡地流失的,堆积形成肥沃的(2)读教材图6.38,林草护坡的作用:植树种草,建设,能够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的作用。(3)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①陡坡地应全部退耕,缓坡地应修建 耕作。
②退耕结合,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③退耕的同时要控制 的增长,减轻其增长过快对土地的压力。④退耕是一项综合举措,黄上高原的 和水土保持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仕务。
(三)展示交流,自主构建(1)疑点、难点、分歧点探究思考
读图6.29,试解释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确: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
丘叫;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四)巩固训练,拓展提高探究
教学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2.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