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六章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第六章北方地区
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1.黄土高原的录像(VCD)剪辑;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
四.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
教师: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帮助同学复习一下中国的地形区)活动一: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学生:一一说出涉及到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个人以及小组之间回答,对表现好的给以表扬鼓励。)
投放视频:黄土高原概况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景观图。学生:根据视频和图片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对黄土高原的整体认识。
教师引导:积极鼓励思考快而正确的同学在班内展示成果。(倡导以强带弱,追求课堂效率。)教师:难怪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队的猛犸,有的像滚圆的大馒头,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岗峦,上面还留着粗暴的指痕„„”
学生:根据课件内容简单说明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的特点。(增强印象,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以检验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首先赞扬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的学习态度)。有人曾经形容如果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做成1米宽和1米厚的黄土墙,则能从地球到月球一个来回。课件:展示中国地形图、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和跨越的省区图
活动二:学生分小组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具体分布范围?(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落实到地形图上)
2、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东部和宁夏大部分地区(落实到政区图上)活动三: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是得到广泛支持的观点。我们可以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学生:从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中可以看出,黄土的形成与我国的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是一致的。(理由)
(黄土高原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来的。)
学生:从教材P27找出哪些“风成说”的证据,并思考说明的问题。(学生小组分析讨论;教师穿插其中,及时解难答疑并了解学情。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教师:介绍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据图6.32归纳
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
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29活动题1的实验)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关系如下所示:
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教师总结:发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具备的条件:A、地形条件:地表坡度较大的山区 B、降水条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节性差异大
小结:因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课后反思
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讨论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总觉得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
第二篇:第三节__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并对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要求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要求学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和黄土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让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中给出的图片和材料辨别不同的黄土地貌类型,培养学生的读图、辨图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黄土高原这个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地理区域,理解特殊的地理环境对一个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
(二)教学难点
1、辨认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
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黄土高坡》引入新课。
提问:歌曲里所描述的是中国哪个地形区? 板书:第三节黄土高原
学习一个地方首先要知道它在哪里?引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的内容。板书:
一、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提问:
1、黄土高原的位置
2、黄土高原的范围
检查学生绘图情况,引入黄土高原主要跨了哪些省级行政区? 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加分
提问:在你刚刚圈好的黄土高原的范围里主要有哪些省级行政区啊? 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出这4个省级行政区,提问在图中除了有省级行政区还有哪条河流啊?
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加分
通过黄河流域的古老文化引出黄土高原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板书:
二、文明的摇篮
通过图片、视频、教具等介绍黄土高原的名胜古迹、文化遗存、特色民居、特色民歌和特色工艺等。
过渡: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又了解了黄土高原的古老文明,现在我们走进黄土高原,继续深入认识这个特殊的高原地区。
展示多张有关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提问:我们看到黄土高原上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描述?
再提问: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点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6页的内容。对回答正确的同学提出表扬并加分。
老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黄土,让部分学生感受黄土的疏松。
过渡:千沟万壑的地表中有4种重要的地貌类型,分别是流水侵蚀程度不同的4种,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提问:你如何从图上辨认出不同的黄土地貌?组织学生讨论。利用课件的图片,立刻检测学生的辨认结果。
过渡提问: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让多个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出“风成说”这一个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黄土来源的说法。让学生阅读课本26页的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风成说”。设疑:“风成说”是不是无中生有的呀? 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啊? 这些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
提问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做点评。进行整节课的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提问,检测学生对这节课内容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行点评。
对整节课的小组竞赛做一个小结,表扬取得好成绩的小组,鼓励暂时落后的小组。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风情”,知道了黄土高原的四种主要地貌类型,还研究了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怎么来的这几个问题。让我们对黄土高原这个地形区有了一个很深刻的认识,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很积极,非常棒!下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黄土高原因为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在学习。
课后习题 课堂练习小试身手:
1、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南连
,北连
,大致 以
为界。
2、其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 阶梯。
3、黄土高原自东向西主要包括哪些省区?
4、黄土高原地面破碎,纵横。
5、关于黄土高原的黄土来源,得到广泛认同的是
。能力提升:
1.下列省区不位于黄土高原分布区域的是()
A.陕
B.晋
C.甘
D.苏 2.下列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千沟万壑,地表破碎
B.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C.沙漠广布,植被稀少
D.河网密布,绿洲点点 3.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A.淮河 B.秦岭
C.太行山 D.大兴安岭
4.以下哪种黄土地貌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较集中的地区()
A.黄土塬
B.黄土梁 C.黄土峁
D.黄土川
5.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A.冰川
B.地震
C.风成说
D.火山灰堆积 6.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
A.注入的支流众多
B.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
C.水流速度快
D.流经黄土高原区
7.下列四组城市中,都位于黄土高原上,又是省级行政区
中心城市的一组是()
A.兰州、西安、太原
B.太原、西安、包头
C.延安、太原、兰州
D.郑州、西安、兰州
8.下列景观图位于黄土高原的是:
板书 【板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二、文明的摇篮
三、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
四、风吹来的黄土
第三篇: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但也有不少学生没兴趣,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希望能通过各种方法改善这种情况。【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相关资料和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看一看这是哪个地区?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然后教师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做个简单介绍。
板书: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请同学结合教师课件,看课本第67页活动2题,小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读图8.3看课本第67页活动第1题,小组讨论,分析“风成说”证据。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把三种地貌给学生做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结合课件水土流失资料,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和植被等。
①地形。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密度大。平地少,斜坡多,沟谷两侧常出现直立的陡崖。
②降雨。降水变率大。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土壤。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许多物质溶于水。④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加深认识,让学生阅读图8.6,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越差。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结合资料,小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
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冀北山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切集中,地表坡度较大,地表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而地形一般为山区。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成因有多种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黄土高原因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课堂练习]
练习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板书: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讲授新课]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1)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土壤,这样会使农作物产量下降。)
(2)让学生结合图8.5“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使耕地减少,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3)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1页活动1。
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之后,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
最后,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旱年为59.5%,涝年为23.9%)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
板书: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读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生态建设)
板书:
四、生态建设
首先,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 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
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蓄水保土,发展多种经营。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提高土壤肥力,建设神态农业。
(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当地人民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过渡:同学们,既然要进行建设,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对于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保持水土,采取任何措施都要掌握好一个度。)
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要解决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就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另一方面要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练习]
练习册
[板书设计]
§8.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
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
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
[教学反思]
第四篇:八年地里教学设计 课题: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八年地里教学设计 黄蕾
课题: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教学目标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信天游”以及延安窑洞图片,激发学生对黄土高原浓厚的兴趣与好奇,直接导入本课教学,并提出问题: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知识点
一、文明的摇篮 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1)在图中找出:
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等地理事物。(2)在图中找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3)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北连 高原(大致以 为界),南 抵。
(4)黄土高原因覆盖着深厚的 而得名,地表,水土流失严重。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3.黄土风情
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知识点
二、风吹来的黄土
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1.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归纳: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假说,其中得到广泛认同的是“说”。该学说认为,黄土是由风从、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来的。
知识点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_的地区之一。这里的遭到破坏,疏松的黄土缺少了保护很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特别是每遇,泥沙俱下,水土流失尤为严重。
结合教材图6.3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1)自然原因:(2)人为原因: 2.水土流失的危害
知识点四:水土保持 1.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1)采取等生物措施与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2)合理安排,如陡坡地退耕、过度放牧的地方 等。2.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30页“活动”题的图文资料,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3.巩固训练,拓展提高 探究
教学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
2.危害
四、水土保持
第五篇:《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学习目标
1.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2.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5.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培养正确人地观念。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黄土高原成因、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成因、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教学用具 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出示黄土高原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引入新课。【揭示目标】
1.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2.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P23-27,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2.地形特征: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形成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景观 3.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4.主要河流:黄河
5.文明摇篮:六七千年前出现原始农耕文明;四五千年前出现华夏文明;革命圣地 6.黄土风情:窑洞、信天游„„ 7.黄土成因: 【预习反馈】(略)【合作探究】
一、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思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P25活动)1.窑洞: 黄土特性:直立性,不易崩塌,较干燥,易开挖。
气候特征:属于_____气候,降水集中在___月份,降水较南方__(多或少)2.信天游:(提示:与黄土高原的特征有关)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限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千百年来,黄色高原以自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
二、运用“风成说”解释地理现象(P27活动)
证据1:黄土就象冬季积雪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各种地形上。(风积)
证据2: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物质来向)
证据3:黄土成份与基岩不同。(非本地)
黄土高原——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黄土地貌: 【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本节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深化。
【当堂检测】 地理填充图册 【课后反思】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复习黄土高原自然特征,自然引入水土流失,进入新课。【揭示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培养正确人地观念。【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P27-31,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1)土质特征:黄土多为风积物,土质疏松,多孔隙,易溶于水。(2)植被特征: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3)地形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地面坡度陡,易发生水土流失。(4)降雨特征: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二)人为原因
(1)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2)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危害(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肥沃的土壤,使土壤肥力下降,加剧自然灾害,生态环境恶化。
(2)大量泥沙下泄,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难。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对策
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生物措施:____、_____ 工程措施:____、_____
【预习反馈】(见上面横线,略)【合作探究】
一、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P29活动)
1.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2.水土流失与土质、坡度、降水强度的关系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黄河治理的联系
二、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治理
1.说说打坝淤地和林草护坡的作用。2.讨论退耕还林的作用。
三、结合武陵山的自然特征,说说我们可以为水土保持做哪些事?
【归纳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本节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深化。
【当堂检测】 地理填充图册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