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讲课用《清明节》教案 修改
地方课程《清明节》
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节的相关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2、文明祭祖,祝福逝去的亲人、缅怀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 活。
3、深切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积极的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学习重点:
1、了解清明的习俗。
2、培养学生在理解和升华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基础上,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课前准备:
1、清明节习俗活动片段和爱国烈士图片,音乐。
2、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清明节有关知识。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等。)
2、师:这些节日不但形式多样,而且凝聚了许许多多的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节日---清明节,了解,学习清明节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3、(课前将学生分成4个大组)课前我们已经分组研究了。来,清明节由来组给大家亮个像。习俗组;饮食组;诗词组。
4、同学们将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待会讲给大家听。
二、清明节来历
1、来,愿意把你搜集到的清明节的由来给大家分享吗?(生1)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2)还有关于清明的一些谚语:“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师:是的,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
节。
(3)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4)清明一般在阳历4月4日至6日之间5日。师:今年的清明节在哪一天呢?在4月4日。
(5)清明本来不是一个节日。是一个节气。渐渐的,成了我们现在的清明节。
(6)寒食节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2.最初清明只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并没有其它意义。(背二十四节气歌)
后来清明又变成登山扫墓、祭奠亲人节日。这里与两人物有关。简述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略)
三、清明节习俗
1、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习俗活动,清明节作为一个特殊的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呢? 生(1)踏青:又叫春游,师: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2)植树:清明前后种树,小树容易成活,植树可以绿化我们的家园。
(3)荡秋千:又叫千秋,可以锻炼身体,培养勇敢的精神。师:讲解荡秋千(板书:荡秋千)
(4)放风筝:古人说,放风筝可以带着邪气和晦气!师讲解放风筝(板书:放风筝)
(5)吃青:又叫吃青食,据说不吃青当年就会下冰雹。(6)插柳:是我们这里很重要的一种风俗,老人说:“清明不见柳,死了变黄狗。”
师讲解插柳(板书:插柳)
(7)蹴鞠: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2.师: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是什么呢? 生:祭祖扫墓。师:清明节扫墓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习俗。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传统,2008年正式将清明节确定为我国的法定假日。师:清明节给谁扫墓?
生:就是给死去的长辈上坟烧纸钱。(出示课件:孔氏家族祭拜祖先)师1: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孝道”“美德”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清明祭祖活动从不间断。
师2:清明节期间,按照曲阜当地的风俗,孔氏的后裔要到其家族墓地———孔林扫墓,拜祭祖先。每年,还有不少海内外游客,专程在清明节时到孔林拜祭孔子。浩浩荡荡的拜祭人群,通过上圣香、读祭文、朝拜等仪式,对博大精深的儒学有了深切认知。
师:还给谁扫墓? 生:还给烈士扫墓。
师:烈士虽然不是我们的祖先,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为我们创造了幸福的家园,她们也算是我们的恩人,我们的长辈,所以我们也可以给他们扫墓。记住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清明节食物
师:提到过节,咱们最缺少不了的就是“吃”。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端午节吃粽子喝雄黄酒、中秋节要吃月饼、元宵节要吃汤圆,那清明节应该吃什么呢?其实清明节饮食并没有统一品种,各地的习惯差异比较大。来,谁给大家介绍一些 生1.在江南吃青团。
师:我国古代由于清明禁火,所以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我国江南一带就用艾草的汁拌进面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便成了青团 2.在山东,吃鸡蛋和凉馒头。而烟台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3.在河南清明节,人们最常吃的是馓子、枣糕、鸡蛋
4.在福建台湾人们吃“润rùn饼”。润饼也叫“春饼”或者是“薄饼”。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把蔬菜放凉之后再包进面皮中吃。5.在陕北吃“子推馍mó”。
师: 为了纪念介子推,当地百姓便用面粉捏成坟头形状的大馒头,然后再捏一些小燕子,兔子,蛇,虫子小动物放上面,一起蒸出后起名叫“子推馍” 6.在山西吃“蛇盘兔”
师:清明时节,人们为了纪念忠诚孝义的介子推,就用面粉捏成“蛇”和“兔子”的形状,“蛇”代表介子推的母亲,“兔子”代表介子推自己,“蛇”和“兔”缠绕在一起,用来表达孝道之心。而且,在介休当地方言中“蛇盘兔”与“必定富”谐音,寄托着人人们追求富裕、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现在流传下来人们一直念叨的老话“蛇盘兔,一定富”。
师:清明还有“吃螺蛳”的习俗。这时候的田螺肉最肥美、不受污染,是螺蛳中的上品。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这个说法来源于过去穷、买不起鹅的人家,每到清明前后就下河塘摸盆螺蛳,用清水养两天,然后夹去尾端,放点葱姜辣椒煮熟,肥美的螺蛳也能抵得上鹅肉的鲜美。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7.老师,我带来了一些食物的图片。(学生出示图片)
8(出示课件)师:除此之外,艾粄(bǎn)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
暖菇包是福建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河南吃的馓子
陕北的“子推馍”。
朴(pǔ)籽(zǐ)粿(guǒ)是潮汕人清明扫墓、祭祖普遍要蒸制的粿品
在福建台湾人们吃的“润rùn饼”。在四川吃“欢喜团”; 浙江吃“清明果”;
五、清明节诗词
1.清明节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有许多诗词来描述,同学们,谁能说出哪些关于清明节的诗词呢? 2.其实还有很多关于清明节的诗词呢。来,我们看视频。3.你看每一首诗都入情入境,真让人拍案叫绝。
今天我们诵读其中的一首。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1.谁能诵读一遍。
2.师解释: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此时心情凄凉!找个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
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指了指远处的杏花小村。
这首诗包含着悲伤与欢乐两种情绪,你看多么精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3.全体起立,让我们一起诵读,再来体会《清明》古诗的精彩!
六、总结
同学们,上完这节课你对清明节有了更多的了解了吧?都有哪些了解?
生1:以前我只知道清明节去上坟扫墓,现在我知道它的来历了,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生2:我知道了清明节的一些习俗,发现这些习俗非常有意思,如果我们再把这些有趣的活动组织起来玩一玩就好了。
生3:回家我要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了解这个节日。
生4:我还学会了一首诗。(背诵诗。)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祭拜先人,更要缅怀先烈,记住我们的传统节日,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板书)
七、作业:
为了让更多有关清明节的知识让周围人知道,我建议课下我们做一个清明手抄报。
第二篇: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2016-2017年第二学期一(2)班地方课教案
一、《下课了》
教学目标:
1、知道下课的时候要好好休息,课间活动要守秩序,玩安全有益的游戏。
2、学会说“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可一项一项看,一项一项说活动内容。)再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大家一起玩,守秩序,团结友爱。)
2、学说话。
“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
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哪些游戏?
3、说说我们下课时是怎样做的,表扬好的同学。
二、课中操。
我学老鹰飞飞,我学马儿跑跑,我学鱼儿游游,我学青蛙跳跳。
我在可爱的学校,快乐得像只小鸟。
这首儿歌可配上动作,作为课中操。
三、行为指导。
1、听老师说下课后做些什么。
(1)下课以后,准备好下课要用的课本、文具。
(2)要大小便的小朋友上厕所。
(3)休息一会儿,做安全有益的游戏。
(4)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2、进行上述事项的行为操练。
下课的各项常规,要结合班主任工作,经常检查,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些什么?
二、《走路的安全》
[教学目标]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具体的要求是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要在马路上玩等。[背景知识]
一、相关的道路步行交通安全规则.1、不准在马路上玩游戏、踢球、溜冰或追逐打闹。
2、不能边走路边看书,也不能在走路时因想事情或聊天而忘记观察行路情况。
3、行人应走人行道,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应靠右走。
4、人行道上不准两人以上并行。
5、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6、小学生行路应戴黄色安全帽。放学时应排路队。
二、在上学、放学,外出活动的路上,除了交通安全外,还有许多需要提醒一年级小学生的安全事项,如跌跤,坠落,溺水,以及其他来自危房、建筑工地等地方的不安全因素。需要平时注意观察、预防。[教学过程]
一、本课的活动需要老师准备一些关于道路安全方面的具体案例,特别是当地的案例。同时需要老师了解学校及学校附近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事项,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
哪些小朋友做得对?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
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让大家看书上的插图。请孩子们讨论。活动二
马路上是人来车往的地方,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老师以案例谈话和讨论的形式,告诉孩子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活动三
我们怎么过马路?
1、横穿马路要走过街天桥。(1)过街天桥的图片。
(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过街天桥。
2、横穿马路要走地下通道。(1)看地下通道的图片。(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地下通道。
3、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斑马线)(1)我们怎么通过人行横道?
(2)过马路先看看左边的马路,再看看右边的马路。(3)我们来试试怎么通过人行横道.活动四
放学路上我们还要注意什么?(略)
三、《我的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自己的家在哪里,家里有哪些人。2.学会与家人的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3.感受家庭能满足个人物质和情感需要。[背景知识]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在各自的家庭中生活。家庭生活不仅是人生生活的起点,而且还将伴随其一生。同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与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家庭是人们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文内容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说说我的家。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家庭的住址,家中结构及家庭周围的环境。课文的三幅插图,一幅是典型的我省农村生活环境图,通过图中孩子的介绍可启发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的住址。另一幅是典型的城镇中套结构布置的俯视立体图,第三幅图是大树下的家,通过图中女孩子的介绍启发学生了解自己家里的结构及家庭周围环境。教学时,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用语言或图画来描述自己的家。第二部分:认识家庭成员。
课文中提供了一幅五口之家的图,四、五个学生在作介绍,因为每个家庭的组成成员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四、五个同学的介绍是不同的。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作介绍,使学生初步接触家庭人员的构成及关系。
第三部分:我们都爱自己的家。
课文通过四幅插图,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为父母做一些自己能做事。[教学过程]
一、教师可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说说我的家包括家庭的住址,家中结构及家庭周围的环境和家庭人员,在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怎样与家庭人员沟通,怎样表达自己对家庭人员的爱意,并在日常生活中变为自己的行为,养成习惯。
二、活动要引导学生在认识自己家庭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一些家庭结构等方面的浅显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自己对家庭人员的爱意,同时感受到家庭能满足自己物质和情感需要,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家庭生活的能力。
三、活动指导。活动一
说说我的家。
教师可通过谈话:“你们想不想请老师、同学到自己家里去玩,那么你的家在哪里?”来导入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提供一些句式,让学生介绍。再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图中的小朋友他家住在什么地方?他家周围有什么景物?可引导学生用“他家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有什么”来表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结构。活动二
认识家庭成员。说说你家里有哪些人。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分别出示其各人员的称谓,并形成结构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其家庭人员的关系。
活动三
我们都爱自己的家。
教师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插图,图中小朋友是怎样去爱自己的家的。你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做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准备怎样做?可让学生用情景表演的形式演一演。教师可补充一些与家人沟通的方式和表达对家人爱意的具体做法。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目标] 1.能在全国地图中找到贵州人。2.知道贵州省的14个地级市。
四、《我是贵州人》
3.感受我是广西人的骄傲。[背景知识] 中国地图是指为明确中国版图而绘制的地图.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和中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背陆面海,海陆兼备的国家。陆地领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各岛。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中国的毗连区宽度为24海里。国土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贵州人是中国沿海的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边疆,简称桂。南濒北部湾,北、东、西三面分别与贵州省、湖南省、广东省、云南省等省相邻。西南与越南毗邻,陆界国境线637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595公里,岛屿697座,岛屿海岸线长604.5公里。全区陆地面积23.666万平方公里,辖8地区、5地级市、7县级市、63县、13自治县。是中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教学过程]
一、教师可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说说“我是哪里人”,在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怎样与同学、家人沟通,怎样介绍自己的省份,能够在全国地图中指出贵州人的位置,并加以描述。
二、活动要引导学生在认识自己是广西人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一些广西各方面的浅显知识,了解广西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地方,由14个地级市组成,每个地级市里都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
三、活动指导。
活动一
说说我是哪里人。
教师可通过谈话:“你是哪里人,你的家位于中国的哪个位置?”来导入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提供一些句式,让学生介绍。再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贵州省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周边有哪些省份?可引导学生用“贵州省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分别是什么省份”来表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一下广西的地形。活动二
了解贵州省的14个地级市。说说贵州省内有哪几个地级市。
活动三
广西是个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地方。
教师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插图,贵州省的14个地级市中分别有哪些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除了这些景点以为,你还去过哪些地方,谈谈你的感受。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五、《南宁》
[教学目标] 1.知道南宁是贵州省的省会。2.感受南宁风景点的魅力。[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
一、教师可创设情景,你去过南宁吗?在你印象中的南宁是怎样的?
二、活动要引导学生在认识南宁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一些南宁方面的浅显知识,了解南宁的美,知道南宁景分别有哪些,同时激发学生的热情,使他们都向往南宁之行,希望能去南宁感受南宁的魅力。
南宁位于贵州人南部偏西,是贵州人首府,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1946年设市。工业有制糖、食物和轻纺、机械、电子、建材、化工、冶金、煤炭等,是我国热带水果、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南是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枢纽。铁路有南昆、湘桂、黔桂等,公路有210、322、324、325等国道及广昆、南北、南桂等高速公路。民航开通有2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水路顺邕江而下可到港澳等地。游览景点有南湖公园、广西药用植物园、人民公园古炮台和烈士碑、自治区博物馆,附近有伊岭岩、宁明花山、崇左左江石景林、德天瀑布、友谊关等游览胜地。
三、活动指导。活动一
介绍南宁
教师可通过谈话:“南宁是贵州人的省会,你去过南宁吗?对南宁有哪些了解”来导入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提供一些句式,让学生介绍。再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南宁有哪些美景?你想去南宁旅游吗?活动二
感受西湖美景
南宁有哪些景点?
南宁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早在宋代,当时的文人墨客就评出了古“邕州八景”(望仙怀古、青山松涛、象岭烟岚、罗峰晓霞、马退远眺、弘仁晚钟、邕江春泛、花洲夜月)。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的建设发展,古八景中的许多景观已成记忆中的往事。2004年,南宁市的旅游资源主要有:南宁十大景观(扬美古风、青山塔影、明山锦绣、望仙怀古、伊岭神宫、南湖情韵、龙虎猴趣、邕江春泛、凤江绿野、九龙戏珠);有大小公园、游园、风景区、广场等供人们游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50多处;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顶蛳山贝丘遗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六、《乘车去南宁》
[教学目标] 1.知道去南宁需要乘车。2.了解乘车时的文明习惯。[背景知识] 小学生乘车礼仪
1.遵守乘车秩序,排队上下车,上下车时不拥挤,不打闹和高声喧哗。2.在公共汽车上行为要文明,不拥挤,不打闹。不携带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3.在公共汽车上用语要文明,不说脏话、粗话,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高声喧哗,不影响他人和司机开车。
4.爱护公物,不要随意搬弄开关和器具。
5.乘车时小心看管好自己的钱物,下车时记得带好东西。如果拾到物品,主动交公。乘车安全小常识
(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哪停靠站,往往是几路公共汽车同一个站台,慌忙上车,容易乘错一路,因为公共汽车分很多路。
(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
(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4)乘车要尊老爱幼讲礼貌,见老弱病残及孕妇要主动让座。(5)乘车时不要看书,否则会损害眼睛。[教学过程]
一、教师可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说说:去南宁旅游怎么走?乘车时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二、活动要引导学生知道乘车要文明,学会乘车礼仪,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三、活动指导。活动一 乘车去杭州。
创设情境:知道了南宁很美,想去南宁旅游怎么走?乘汽车去好了。不正规的车不能乘,不要坐超载车,先去车站售票处买票。活动二
文明乘车
乘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算是文明乘车?不能乱丢垃圾;行车时要系好安全带;不要把头和手伸出窗外;乘公交车前门上车,后门下车。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七、《我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调查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
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事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民族自感。
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能力目标: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自制节日相关的小吃制作比赛,培养学生的动 手操作能力。[背景知识] 我国有五千年历史灿烂的文化,地域广大,传统节日众多。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
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度重阳的情形。又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三大节日之一,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人们常常望日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中秋赏月,吃月饼,喝挂花酒是一个良好的习俗。
一起来探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吧。通过活动,一起去感受中华民族节日的特点,韵味,情感,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教学过程] 活动一,活动准备
1,问题 :你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你最喜爱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2,物色好熟悉当地节日掌故的有关人物,以便调查采访,力求帮助和支持。3,通过上网,查找书籍,收集有关资料、图片。活动二,分组 确定研究的小主题,落实任务
根据学生喜爱的传统节日,自主分成几组,每组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自主选取活动的小主题,并指定小组研究性活动计划。1,分组;根据自行要调查的传统节日归类分成几个小组。2,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特长和最感兴趣的问题自订计划。3,承担任务
(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
(2)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
(3)上网、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4)了解传统节日的佳肴美食、节日小吃的制作方法。(5)了解当地的文娱活动。
活动三:社会调查,收集,研究,交流,创作
1,根据需要事先的计划组织开展活动,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2,如果你遇到有什么困难和问题,也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和记录; 3,对调查采访获得的素材和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 4,构思创作节日文艺,制作节日食品,吉祥物。
活动四:分组交流,展示,表演,操作 1,口头交流
(1)各小组将自己的主要研究成果向全班汇报(2)讲述传统节日的由来;(3)讲述有关节日的故事传说;
(4)朗读搜集到的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民族、谚语。
2,展示:
(1)已裹好的粽子;(2)已做好的月饼;
(3)出示彩灯、龙舟、中华绳结; 3,表演
有关节日的文艺(个人或团体)活动五:总结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1,讲收获,谈体会
2,指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发表意见
八、《清明节的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它是我国众多民间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在上面的几个主题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进行研究。初步掌握一些统计的知识。(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资料分析,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3)了解清明的习俗、节气现象和特有食谱、英雄先烈的故事,扩展学生学习方向,引导学生科学的看待传统节日所蕴涵的多层次、多角度文化。
2、情感态度: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主动探究,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世界发现问题和其中的文化,培养学生尊敬他人、缅怀先烈的情感,激发爱国主意的思想。
3、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的能力,将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化作自己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行动与言行,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民族节日,为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奠定基础,增进团队合作。[背景知识]
1、提出问题,在“清明节的由来与传统习俗”、“清明祭扫的意义、节气的变化”、“清明节的习俗变化,关注现代人们的认识”、“树立文明过清明的观念”中选择合适的主题;
2、论证研究问题的合理性;
3、制订调查、研究、总结方案;
4、查找资料:学生调查、研究、比较,搜集有关数据和信息;
5、实践活动:资料搜集、社会调查、整理素材,发现分析问题;
6、交流汇报:交流、讨论分析原因、完成活动总结;
7、进一步实践:实际操作——制作小白花;
8、活动延伸:总结完善报告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选题分组 认识了解清明节 一 ㈠课前任务:
1、做调查:调查采访自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过清明时,家中会有哪些做法和习惯;清明节是怎么回事?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观察:这一天来到前后,人们都会做些什么
3、要求:自己真实的调查所得。
4、记录自己调查、观察的结果;(调查要写出时间及具体的事例,可列表呈现)㈡、引入主题: 春风里的清明节
㈢、互相介绍: 把自己的调查向大家介绍,指导学生学会互相学习。
㈣、提出问题,集体交流。
二 学生交流自己的所知所见,“我所知道的清明节” 1利用交流的时间逐渐调整整理自己调查结果与见闻;
2学生先对自己和大家的结果进行对比,后请学生在汇报中深入思考,人们的行为是否有意义,哪些活动是积极有益的,最后整理写出汇报。
3清明节我们学校的祭扫活动有怎样的意义?你最崇敬的先烈有谁。4讲一讲你所知的英雄事迹,归纳出要学的精神与品质。三 寻找、确定研究话题 教师先将本次主题活动训连目标明确的提出使学生的活动目的性更强。训练大家的观察能力——清明时生活的变化
训练大家的交际能力——对市场进行调查,看看大家今天的消费情况 看看、问问邻居或长辈是否消费,趋向是怎样的
训练大家的资料搜集、整理能力——清明时分各地的各种习俗和传说、食物、有什么意义查找英雄事迹、将观察采访调查的结果做一个统计,可以表格的形式,或自己设计其他的总结方式。
训练大家的资料分析能力——针对统计的结果,你会有怎样的发现,因此又有怎样的想
法产生。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训练目标,来选择自己的研究采集主题。四 指导学生设计活动进行计划
第二课时:实践活动汇报与延展
“今天的清明时节” 一
㈠总结前课任务:
1、整理沟通个人调查:小组内沟通,调查自己家、亲戚家,观察邻居、市场、街头等地过清明时的种种情况。
2、小组整理要求:将自己小组真实的调查所得,整理起来。
3、比较小组成员调查的结果;(调查要写出具体的金额或累计金额,可列表进行对比)发现共性问题
㈡、引入主题: “今天的清明时节”
㈢、互相介绍: 把自己在清明前后的发现和资料,调查向大家介绍,指导小主学会互相学习,总结汇报的方式。
㈣、小组整理调查结果,练习汇报。二
小组汇报
学生评价(训练评价能力)1主题明确
2小组成员都有参与
3任务完成好(采访纪实、统计结果)
4有自己小组的思考或认识(针对不良现象,有真确看法)三
评出小组活动胜利完成的小组
四
朵朵白花寄托哀思:教学生制作小白花(面巾纸、细线、剪刀、别针或细铁丝、固体胶、半透明纸)
a 面巾纸白花
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发现制作的方法 b 花心式白花
教师在疑难处予以解答 五 学生在报告中将自己的想法交流结果总结补充完整。
延伸:请父母参与设想或提出意见,使民间节日过得更有意。最后整理写出汇报。
九、《过端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端午节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关。
2.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组员之间的组织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话说节日、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底蕴的传统文化,而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过10来天将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五月端阳
师:对、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一个月前我们一起走近了五月端阳,通过每一小组自主确定活动小主题到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课外活动探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相信我们对五月端阳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将这一个来月的活动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师: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下面请第一小组的同学给我们汇报“端午探源”的成果。
二、小组成果汇报
★第一小组汇报“端午探源”
生:纪念伍子胥
生:孝女曹娥说
师:刚才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端午来源的几种说法,听了他们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
师:看来端午节来源各有说法,而且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其实端午来源还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我相信在坐的每一个人当我们提起端午就会想起一个人——屈原,对,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纪念屈原说
师:深入人心,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的还是纪念屈原之说,我想这跟屈原本人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等等方面是分不开的。下面请第二小组的代表跟我们一起分享“走进屈原,再探来源”的成果汇报。
★第二小组汇报《走进屈原,再探来源》,他们以详实的资料清晰的整理思路向大家介绍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及有关屈原的情况。
1、学生出示课件介绍屈原简介及生平
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政治家,他曾写了很多的诗篇被后人流传其中有《离骚》《九章》《天问》《招魂》等作品最著名的悲壮诗是《离骚》„„
2、请学生上台简述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
3、引导大家一起学习屈原的作品
师:像《离骚》中的许多诗词都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很值得我们推敲学习。屈原是一位忧国忧民,为民族献身的人。我们的端午节从形式上看虽为划龙舟,食粽子,其实质上也就是将屈原的这种民族精神一脉相传。师:那你们都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生:A、划龙舟
B、食粽子 吃鸡蛋
C、悬艾叶、菖蒲、蒜头 D、系五彩丝E、佩香囊
F、饮雄黄酒等
师:是的,端午节的习俗可真不少。记得我们第三小组“粽缘小队”研究的课题是《端午食粽》,下面就请第三小组的代表为我们汇报他们的成果,端午习俗之一——食棕子 ★第三小组研究的课题是《端午食粽》这个小队亲临龙霞某粽子作坊长,采访了工厂主任,参观了粽子的生产过程,向工作人员学习了怎样包粽子。
1、学生图文并茂地向大家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主要是源以纪念屈原的传说;
2、播放录象
介绍泽雅粽子的总体特色:品质上乘、品味独特、品种多样;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
3、经验介绍粽子的做法。
4、请代表畅谈这次活动的感受。
师:粽子的确是一大美食呢!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发现包粽子其实也挺讲究的,要包得有棱有角、又结实,还需下点工夫好好学学。那么这几天我们就在我们梧田周围听到锣鼓声声、吆喝声声,那就是我们五月端午的划龙舟,接下来请第四小组汇报“端午龙舟知多少”在汇报之前,先来欣赏研究“端午诗词歌谣”小组代表给我们带来歌曲《赛船》
★第四小组汇报《端午龙舟知多少》。
1、划龙舟的由来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起源于古时楚国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划船追赶拯救。他们追到洞庭湖时却不见踪迹,但是仍然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每年五月五日,人们都以划龙舟来纪念屈原。
2、展示小组课外访问龙舟制作负责人的纪实
4、介绍划龙舟的意义及活动感受
师: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会打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来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面请第五小组的同学为我们汇报“挂香囊、做蛋袋”
★第五小组研究的课题是“挂香囊、做蛋袋”
1、香囊作品欣赏:
2、小组代表指导大家制作蛋袋
师:同学们从这小小的蛋袋中我们感受到了端午的气息,就让我们携带自己亲手制作的蛋袋一起走进快乐的五月端阳。
三、谈感受总结
师:同学们,刚刚每一小组将自己的活动成果一一展示,我们看到了一个来月每小组的点滴收获,在这收获之余,我想通过汇报之后,每个人对这次活动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或某些疑问,下面我们再相互交流一下吧。
★ 同学之间纷纷谈感受或提出某些疑问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这堂课将要结束了,但我们的端午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我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将继续下去,我们将继续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受、养成传统节日铸造的中国传统文化。
十 《牛郎织女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篇民间故事的两条线索,掌握主要情节。2.认识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2.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
教学重点:
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1.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2、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表现了当时小农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要求改善生活、争取婚姻自由和人身解放的理想和愿望。牛
郎织女的传说是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它以完整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夜空群星闪烁图。
师问学生看了此图想到了什么?
引导: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分别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二、背景介绍:
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当时,由于织布机的发明、应用和耕牛、铁犁的推广,农业、手工业获得空前的发展,小农生产者要求摆脱农奴性,在经济上获得较多的自由,生活上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但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小农经济的这种理想是不能实现的,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关系,表现了小农生产者在封建束缚下没有自由的苦闷情绪。
三、阅读课文,感知牛郎织女的故事
四、说故事比赛。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讲讲牛郎织女的传说。
五、评比
1、小组讨论,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2、全班集体评比。
六、活动小结
今天你高兴吗?你想说些什么?
十一、《张乐平和三毛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道张乐平的生平,感受他的主要艺术成就。
2.了解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漫画故事中所反映的新旧社会时代变迁的原因,增强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背景知识]
1、漫画大师张乐平。
张乐平出生于1910年,原名张升,浙江海盐人。父亲是位乡村教师,母亲擅长刺绣、剪纸,是他最早的美术启蒙者。1923年,少年张乐平创作了平生第一张漫画《一豕负五千元》,讽刺军阀曹锟贿选,在当地名噪一时。30年代初期,经常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漫画形象在上海诞生,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1946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第二年《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引起轰动。1949年,在宋庆龄支持下,张乐平创办了“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1950年,张乐平担任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张乐平还在《小朋友》、《儿童时代》等刊物上长期为儿童作画,多次荣获“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除了漫画,他的年画、插图、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国画都达到了很高水准。张乐平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表达了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感情,人们称他为“人民画家”。
2、“三毛”与《三毛流浪记》。
“三毛”的形象最早诞生于1935年,1938年暂别读者,抗战胜利后又在上海复活。1947年初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张乐平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一个弄堂口发现有三个流浪儿身上披着破麻袋,冻得簌簌发抖,正围着一个刚熄火不久的烤红薯用的炉子烤火取暖。张乐平在他们跟前站了很久,心里十分难过,但在当时他自己实在没有能力帮助他们,只能黯然离去。第二天早晨经过那个弄堂口,发现三个流浪儿已经冻死了两个,另一个也已经快不行了,一辆收尸车正要把尸体运走。此情此景使一向喜爱孩子的张乐平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颤,他深切同情着流浪儿的悲惨命运。他想到,为何不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他们的生活,向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严厉的控诉呢?于是,一部传世之作《三毛流浪记》就这样诞生了。[教学过程]
1、走近张乐平。
了解创作背景有利于加深对作品内涵的认识。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张乐平的生平事迹,了解张乐平生活的时代背景,增强感性认识,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张乐平漫画创作的意义作好准备。
2、说漫画故事。
《三毛流浪记》是张乐平的漫画代表作,其形式往往是通过四幅连环画反映一个生活的
故事。课前,引导学生收集、阅读漫画《三毛流浪记》。课中,让学生根据漫画内容讲故事,使学生在看漫画、讲故事中了解漫画中所反映的新旧社会时代变迁的原因。
3、比童年生活。
比较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带来自己生活中的照片,和漫画《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比一比童年生活,使学生深入体会旧社会穷孩子悲惨的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并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学习。
4、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些什么?
课程资源
1、和流浪儿交朋友。
1949年前,上海陈家木桥是流浪儿的一个集中地,张乐平常到那里,坐在流浪儿中间,想和他们搭上话。谁知根本没人理他,有的还对他翻白眼,原来流浪儿们都穿着破衣烂衫,而他却穿了一套西装,流浪儿认为穿西装的都是有钱人,有钱人都欺负他们。第二天,张乐平换上旧衣裳,买了几副大饼油条,又来到昨天那个地方。有几个流浪儿围了上来,眼睛直直地盯着他手里的大饼,他就分给他们吃,很自然地大家坐到了一起,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自己苦难的童年和家史。慢慢地,他和流浪儿们接近了,成了他们的朋友,从他们那里听到看到许多事情。后来,这些都被作为素材画到《三毛流浪记》中去了。
2、“三毛之父”的由来。
1935年,自从一个只留三根头发的光头小孩三毛在上海《小晨报》上诞生后,四十年代长篇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在《申报》和《大公报》上刊载,五、六十年代《三毛翻身记》、《三毛日记》、《三毛今昔》、《三毛迎解放》等作品发表,七、八十年代《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三毛旅游记》等作品的又连续发表,“三毛”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张乐平也被誉为“三毛之父”。
十二、《江南神童骆宾王》
[教学目标]
1、知道骆宾王的生平与主要文学成就,激发热爱家乡的自豪感。
2、领悟“自古英雄出少年”的道理,珍惜光阴,增强自信心。
[背景知识]
1、骆宾王生平简介。
骆宾王(约626—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称“初唐四杰”。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他在道王李元庆府中做属员。麟德元年(664),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齐州各界推举骆宾王写了一篇“请陪封禅表”,后被擢为奉礼郎,不久因故而被罚从军西域。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提拔为侍御史。但好景不长,因被诬而下狱。次年,遇赦出狱后,曾北游幽燕,再度投身戎幕,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光宅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准备改唐为周。九月,徐敬业据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骆宾王积极响应,被任为艺文令,写下了著名的《讨武上瞾檄文》。当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时,连连赞叹,认为这样的人才不被重用真是宰相的过错。两个月后,徐敬业兵败,从此骆宾王下落不明。
2、历史上的中国“神童”。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神童”:秦朝甘罗12岁立大功,被秦王拜为上卿。南朝文学家刘孝绰6岁能文,阴铿4岁诵诗赋,一日千言。初唐四杰中,卢照邻幼年即“阅礼而闻诗”;王勃5岁就写出构思严密的文章,常常语惊四座,8岁写《汉书注指瑕》;杨炯9岁中神童举,后授校书郎。王维年少时写的“每逢佳节备思亲”传诵至今。李白5岁时能背诵《六甲》(道家典籍),10岁时已读完诸子百家之书。杜甫7岁时便咏出有名的《凤凰》诗。白居易五六岁就能写诗、九岁能辨韵律。韩愈4岁出语惊人,6岁能读《诗经》、《孟子》、《国语》、《史记》等。李贺五六岁开始写诗,7岁时写的乐府诗在京城竞相传抄。[教学过程]
1、画诗境。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一首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小诗,很多学生都会背诵这首诗。教学时,可以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手中的笔画一画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反映的画面的色彩美、白鹅的形态美,使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美,感受到骆宾王的聪明才智,初步认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道理。
2、赏诗歌。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在诗歌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课前,让学生找一找骆宾王的诗;课中,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诗歌,说一
说自己喜欢的理由。通过诗歌交流,使学生在欣赏骆宾王诗歌的过程中,了解骆宾王的文学成就,进一步认识骆宾王。
3、讲故事。
在中外历史上,像骆宾王这样从小聪颖的少年奇才还有很多。课前,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华少年奇才》、《世界少年奇才》等书籍;课中,让学生讲一个自己最佩服的少年故事。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自古英雄出少年”的道理,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少年奇才除了天资聪颖以外,还和他们从小爱学习、爱思考、爱钻研有关,从而激发学生向少年奇才们学习,珍惜少年这一美好的时光。
4、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学习骆宾王什么? 课程资源
1、骆宾王续诗。
传说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途经杭州灵隐寺。月光中,他看到巍峨壮观的古刹,刚吟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就接不下去了。正苦苦思索之际,忽然一个长老替他续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顿时思绪豁朗,急忙回房写下《灵隐寺》一诗。第二天天刚亮,宋之问拿着这首诗去请教长老,却怎么也找不到,经打听才知道那位长老是大诗人骆宾王。
2、骆宾王诗选。
骆宾王擅长于七言歌行体,《帝京篇》在当时被称为绝唱。他还有不少五律佳作和绝句小诗,如《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时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军登城楼》:“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第三篇:一年级下册地方课程教案
《下课了》
教学目标:
1、知道下课的时候要好好休息,课间活动要守秩序,玩安全有益的游戏。
2、学会说“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可一项一项看,一项一项说活动内容。)再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大家一起玩,守秩序,团结友爱。)
2、学说话。
“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
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哪些游戏?
3、说说我们下课时是怎样做的,表扬好的同学。
二、课中操。
我学老鹰飞飞,我学马儿跑跑,我学鱼儿游游,我学青蛙跳跳。
我在可爱的学校,快乐得像只小鸟。
这首儿歌可配上动作,作为课中操。
三、行为指导。
1、听老师说下课后做些什么。
(1)下课以后,准备好下课要用的课本、文具。
(2)要大小便的小朋友上厕所。
(3)休息一会儿,做安全有益的游戏。
(4)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2、进行上述事项的行为操练。
下课的各项常规,要结合班主任工作,经常检查,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些什么?《走路的安全》
[教学目标]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具体的要求是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要在马路上玩等。[背景知识]
一、相关的道路步行交通安全规则.1、不准在马路上玩游戏、踢球、溜冰或追逐打闹。
2、不能边走路边看书,也不能在走路时因想事情或聊天而忘记观察行路情况。
3、行人应走人行道,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应靠右走。
4、人行道上不准两人以上并行。
5、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6、小学生行路应戴黄色安全帽。放学时应排路队。„„
二、在上学、放学,外出活动的路上,除了交通安全外,还有许多需要提醒一年级小学生的安全事项,如跌跤,坠落,溺水,以及其他来自危房、建筑工地等地方的不安全因素。需要平时注意观察、预防。[教学过程]
一、本课的活动需要老师准备一些关于道路安全方面的具体案例,特别是当地的案例。同时需要老师了解学校及学校附近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事项,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 哪些小朋友做得对?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
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让大家看书上的插图。请孩子们讨论。活动二 马路上是人来车往的地方,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老师以案例谈话和讨论的形式,告诉孩子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活动三 我们怎么过马路?
1、横穿马路要走过街天桥。(1)过街天桥的图片。
(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过街天桥。
2、横穿马路要走地下通道。(1)看地下通道的图片。
(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地下通道。
3、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1)我们怎么通过人行横道?
(2)过马路先看看左边的马路,再看看右边的马路。(3)我们来试试怎么通过人行横道.活动四 放学路上我们还要注意什么?(略)《我的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自己的家在哪里,家里有哪些人。2.学会与家人的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3.感受家庭能满足个人物质和情感需要。[背景知识]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在各自的家庭中生活。家庭生活不仅是人生生活的起点,而且还将伴随其一生。同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与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家庭是人们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课文内容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说说我的家。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家庭的住址,家中结构及家庭周围的环境。
课文的三幅插图,一幅是典型的我省农村生活环境图,通过图中孩子的介绍可启发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的住址。另一幅是典型的城镇中套结构布置的俯视立体图,第三幅图是大树下的家,通过图中女孩子的介绍启发学生了解自己家里的结构及家庭周围环境。教学时,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用语言或图画来描述自己的家。
第二部分:认识家庭成员。
课文中提供了一幅五口之家的图,四、五个学生在作介绍,因为每个家庭的组成成员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四、五个同学的介绍是不同的。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作介绍,使学生初步接触家庭人员的构成及关系。第三部分:我们都爱自己的家。
课文通过四幅插图,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为父母做一些自己能做事。[教学过程]
一、教师可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说说我的家包括家庭的住址,家中结构及家庭周围的环境和家庭人员,在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怎样与家庭人员沟通,怎样表达自己对家庭人员的爱意,并在日常生活中变为自己的行为,养成习惯。
二、活动要引导学生在认识自己家庭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一些家庭结构等方面的浅显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自己对家庭人员的爱意,同时感受到家庭能满足自己物质和情感需要,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家庭生活的能力。
三、活动指导。活动一 说说我的家。
教师可通过谈话:“你们想不想请老师、同学到自己家里去玩,那么你的家在哪里?”来导入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提供一些句式,让学生介绍。再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图中的小朋友他家住在什么地方?他家周围有什么景物?可引导学生用“他家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有什么”来表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结构。活动二 认识家庭成员。说说你家里有哪些人。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分别出示其各人员的称谓,并形成结构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其家庭人员的关系。活动三 我们都爱自己的家。
教师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插图,图中小朋友是怎样去爱自己的家的。你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做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准备怎样做?可让学生用情景表演的形式演一演。教师可补充一些与家人沟通的方式和表达对家人爱意的具体做法。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乘车去泗阳》
[教学目标]1.知道去泗阳需要乘车。2.了解乘车时的文明习惯。[背景知识] 小学生乘车礼仪
1.遵守乘车秩序,排队上下车,上下车时不拥挤,不打闹和高声喧哗。2.在公共汽车上行为要文明,不拥挤,不打闹。不携带易燃易爆的危险物品。3.在公共汽车上用语要文明,不说脏话、粗话,使用文明礼貌用语,不高声喧哗,不影响他人和司机开车。
4.爱护公物,不要随意搬弄开关和器具。
5.乘车时小心看管好自己的钱物,下车时记得带好东西。如果拾到物品,主动交公。
乘车安全小常识
(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哪停靠站,往往是几路公共汽车同一个站台,慌忙上车,容易乘错一路,因为公共汽车车。
(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
(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4)乘车要尊老爱幼讲礼貌,见老弱病残及孕妇要主动让座。(5)乘车时不要看书,否则会损害眼睛。[教学过程]
一、教师可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说说:去泗阳旅游怎么走?乘车时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二、活动要引导学生知道乘车要文明,学会乘车礼仪,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
三、活动指导。活动一 乘车去泗阳。
创设情境:知道了泗阳很美,想去泗阳旅游怎么走?乘汽车去好了。不正规的车不能乘,不要坐超载车,先去车站售票处买票。活动二 文明乘车
乘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才算是文明乘车?不能乱丢垃圾;行车时要系好安全带;不要把头和手伸出窗外;乘公交车前门上车,后门下车。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5《我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调查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
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
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事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能力目标: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自制节日相关的小吃制作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背景知识] 我国有五千年历史灿烂的文化,地域广大,传统节日众多。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
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度重阳的情形。又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三大节日之一,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人们常常望日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中秋赏月,吃月饼,喝挂花酒是一个良好的习俗。
一起来探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吧。通过活动,一起去感受中华民族节日的特点,韵味,情感,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教学过程] 活动一,活动准备
1,问题 :你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你最喜爱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2,物色好熟悉当地节日掌故的有关人物,以便调查采访,力求帮助和支持。3,通过上网,查找书籍,收集有关资料、图片。活动二,分组 确定研究的小主题,落实任务
根据学生喜爱的传统节日,自主分成几组,每组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自主选取活动的小主题,并指定小组研究性活动计划。1,分组;根据自行要调查的传统节日归类分成几个小组。2,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特长和最感兴趣的问题自订计划。3,承担任务(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
(2)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
(3)上网、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4)了解传统节日的佳肴美食、节日小吃的制作方法。(5)了解当地的文娱活动。
活动三:社会调查,收集,研究,交流,创作
1,根据需要事先的计划组织开展活动,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2,如果你遇到有什么困难和问题,也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和记录; 3,对调查采访获得的素材和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 4,构思创作节日文艺,制作节日食品,吉祥物。
活动四:分组交流,展示,表演,操作 1,口头交流
(1)各小组将自己的主要研究成果向全班汇报(2)讲述传统节日的由来;(3)讲述有关节日的故事传说;
(4)朗读搜集到的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民族、谚语。2,展示:
(1)已裹好的粽子;(2)已做好的月饼;
(3)出示彩灯、龙舟、中华绳结; 3,表演
有关节日的文艺(个人或团体)活动五:总结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1,讲收获,谈体会
2,指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发表意见 《清明节的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它是我国众多民间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在上面的几个主题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进行研究。初步掌握一些统计的知识。(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资料分析,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3)了解清明的习俗、节气现象和特有食谱、英雄先烈的故事,扩展学生学习方向,引导学生科学的看待传统节日所蕴涵的多层次、多角度文化。
2、情感态度: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主动探究,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世界发现问题和其中的文化,培养学生尊敬他人、缅怀先烈的情感,激发爱国主意的思想。
3、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的能力,将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化作自己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行动与言行,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民族节日,为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奠定基础,增进团队合作。[背景知识]
1、提出问题,在“清明节的由来与传统习俗”、“清明祭扫的意义、节气的变化”、“清明节的习俗变化,关注现代人们的认识”、“树立文明过清明的观念”中选择合适的主题;
2、论证研究问题的合理性;
3、制订调查、研究、总结方案;
4、查找资料:学生调查、研究、比较,搜集有关数据和信息;
5、实践活动:资料搜集、社会调查、整理素材,发现分析问题;
6、交流汇报:交流、讨论分析原因、完成活动总结;
7、进一步实践:实际操作——制作小白花;
8、活动延伸:总结完善报告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选题分组
认识了解清明节 一 ㈠课前任务:
1、做调查:调查采访自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过清明时,家中会有哪些做法和习惯;清明节是怎么回事?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观察:这一天来到前后,人们都会做些什么
3、要求:自己真实的调查所得。
4、记录自己调查、观察的结果;(调查要写出时间及具体的事例,可列表呈现)㈡、引入主题: 春风里的清明节
㈢、互相介绍: 把自己的调查向大家介绍,指导学生学会互相学习。㈣、提出问题,集体交流。
二 学生交流自己的所知所见,“我所知道的清明节” 1利用交流的时间逐渐调整整理自己调查结果与见闻;
2学生先对自己和大家的结果进行对比,后请学生在汇报中深入思考,人们的行为是否有意义,哪些活动是积极有益的,最后整理写出汇报。3清明节我们学校的祭扫活动有怎样的意义?你最崇敬的先烈有谁。4讲一讲你所知的英雄事迹,归纳出要学的精神与品质。三 寻找、确定研究话题 教师先将本次主题活动训连目标明确的提出使学生的活动目的性更强。训练大家的观察能力——清明时生活的变化
训练大家的交际能力——对市场进行调查,看看大家今天的消费情况 看看、问问邻居或长辈是否消费,趋向是怎样的
训练大家的资料搜集、整理能力——清明时分各地的各种习俗和传说、食物、有什么意义查找英雄事迹、将观察采访调查的结果做一个统计,可以表格的形式,或自己设计其他的总结方式。
训练大家的资料分析能力——针对统计的结果,你会有怎样的发现,因此又有怎样的想法产生。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训练目标,来选择自己的研究采集主题。四 指导学生设计活动进行计划 第二课时:实践活动汇报与延展
“今天的清明时节” 一 ㈠总结前课任务:
1、整理沟通个人调查:小组内沟通,调查自己家、亲戚家,观察邻居、市场、街头等地过清明时的种种情况。
2、小组整理要求:将自己小组真实的调查所得,整理起来。
3、比较小组成员调查的结果;(调查要写出具体的金额或累计金额,可列表进行对比)发现共性问题
㈡、引入主题: “今天的清明时节”
㈢、互相介绍: 把自己在清明前后的发现和资料,调查向大家介绍,指导小主学会互相学习,总结汇报的方式。㈣、小组整理调查结果,练习汇报。二 小组汇报 学生评价(训练评价能力)1主题明确
2小组成员都有参与
3任务完成好(采访纪实、统计结果)
4有自己小组的思考或认识(针对不良现象,有真确看法)三 评出小组活动胜利完成的小组
四 朵朵白花寄托哀思:教学生制作小白花(面巾纸、细线、剪刀、别针或细铁丝、固体胶、半透明纸)
a 面巾纸白花 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发现制作的方法 b 花心式白花 教师在疑难处予以解答
五 学生在报告中将自己的想法交流结果总结补充完整。
延伸:请父母参与设想或提出意见,使民间节日过得更有意。最后整理写出汇报。《过端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端午节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关。
2.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组员之间的组织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话说节日、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底蕴的传统文化,而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过10来天将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五月端阳
师:对、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一个月前我们一起走近了五月端阳,通过每一小组自主确定活动小主题到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课外活动探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相信我们对五月端阳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将这一个来月的活动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师: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下面请第一小组的同学给我们汇报“端午探源”的成果。
二、小组成果汇报
★第一小组汇报“端午探源”
生:纪念伍子胥
生:孝女曹娥说
师:刚才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端午来源的几种说法,听了他们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
师:看来端午节来源各有说法,而且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其实端午来源还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我相信在坐的每一个人当我们提起端午就会想起一个人——屈原,对,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纪念屈原说
师:深入人心,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的还是纪念屈原之说,我想这跟屈原本人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等等方面是分不开的。下面请第二小组的代表跟我们一起分享“走进屈原,再探来源”的成果汇报。
★第二小组汇报《走进屈原,再探来源》,他们以详实的资料清晰的整理思路向大家介绍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及有关屈原的情况。
1、学生出示课件介绍屈原简介及生平
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政治家,他曾写了很多的诗篇被后人流传其中有《离骚》《九章》《天问》《招魂》等作品最著名的悲壮诗是《离骚》„„
2、请学生上台简述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
3、引导大家一起学习屈原的作品
师:像《离骚》中的许多诗词都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很值得我们推敲学习。屈原是一位忧国忧民,为民族献身的人。我们的端午节从形式上看虽为划龙舟,食粽子,其实质上也就是将屈原的这种民族精神一脉相传。师:那你们都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生:A、划龙舟 B、食粽子 吃鸡蛋 C、悬艾叶、菖蒲、蒜头 D、系五彩丝E、佩香囊 F、饮雄黄酒等
师:是的,端午节的习俗可真不少。记得我们第三小组“粽缘小队”研究的课题是《端午食粽》,下面就请第三小组的代表为我们汇报他们的成果,端午习俗之一——食棕子
★第三小组研究的课题是《端午食粽》这个小队亲临龙霞某粽子作坊长,采访了工厂主任,参观了粽子的生产过程,向工作人员学习了怎样包粽子。
1、学生图文并茂地向大家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主要是源以纪念屈原的传说;
2、播放录象
介绍泽雅粽子的总体特色:品质上乘、品味独特、品种多样;糯而不烂、肥而不腻、肉嫩味香、咸甜适中。
3、经验介绍粽子的做法。
4、请代表畅谈这次活动的感受。
师:粽子的确是一大美食呢!从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发现包粽子其实也挺讲究的,要包得有棱有角、又结实,还需下点工夫好好学学。那么这几天我们就在我们梧田周围听到锣鼓声声、吆喝声声,那就是我们五月端午的划龙舟,接下来请第四小组汇报“端午龙舟知多少”在汇报之前,先来欣赏研究“端午诗词歌谣”小组代表给我们带来歌曲《赛船》 ★第四小组汇报《端午龙舟知多少》。
1、划龙舟的由来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起源于古时楚国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划船追赶拯救。他们追到洞庭湖时却不见踪迹,但是仍然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后来每年五月五日,人们都以划龙舟来纪念屈原。
2、展示小组课外访问龙舟制作负责人的纪实
4、介绍划龙舟的意义及活动感受 师: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会打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来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面请第五小组的同学为我们汇报“挂香囊、做蛋袋” ★第五小组研究的课题是“挂香囊、做蛋袋”
1、香囊作品欣赏:
2、小组代表指导大家制作蛋袋
师:同学们从这小小的蛋袋中我们感受到了端午的气息,就让我们携带自己亲手制作的蛋袋一起走进快乐的五月端阳。
三、谈感受总结
师:同学们,刚刚每一小组将自己的活动成果一一展示,我们看到了一个来月每小组的点滴收获,在这收获之余,我想通过汇报之后,每个人对这次活动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或某些疑问,下面我们再相互交流一下吧。
★ 同学之间纷纷谈感受或提出某些疑问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这堂课将要结束了,但我们的端午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我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将继续下去,我们将继续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感受、养成传统节日铸造的中国传统文化。《牛郎织女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这篇民间故事的两条线索,掌握主要情节。2.认识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过程与方法: 1.绘声绘色地向别人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2.理解作者在叙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倾向。
教学重点:
1、掌握主要情节。
2、认识牛郎形象的特点,分析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难点:1.牛郎哥嫂、王母娘娘在传说中的作用与意义。
2、体会以牛郎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材分析: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历史原因,表现了当时小农生产者和小手工业者要求改善生活、争取婚姻自由和人身解放的理想和愿望。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段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它以完整曲折的情节、朴素自然的语言、奇幻的神话色彩、积极进步的主题,深深赢得人民群众的喜爱。本文语言朴素、简洁、清新自然,读来琅琅上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夜空群星闪烁图。
师问学生看了此图想到了什么?
引导: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分别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二、背景介绍:
牛郎织女故事在汉代以前产生和形成。当时,由于织布机的发明、应用和耕牛、铁犁的推广,农业、手工业获得空前的发展,小农生产者要求摆脱农奴性,在经济上获得较多的自由,生活上向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但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小农经济的这种理想是不能实现的,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关系,表现了小农生产者在封建束缚下没有自由的苦闷情绪。
三、阅读课文,感知牛郎织女的故事
四、说故事比赛。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讲讲牛郎织女的传说。
五、评比
1、小组讨论,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2、全班集体评比。
六、活动小结
今天你高兴吗?你想说些什么?
《张乐平和三毛的故事》
[教学目标] 1.知道张乐平的生平,感受他的主要艺术成就。
2.了解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漫画故事中所反映的新旧社会时代变迁的原因,增强对弱者的同情和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背景知识]
1、漫画大师张乐平。
张乐平出生于1910年,原名张升,浙江海盐人。父亲是位乡村教师,母亲擅长刺绣、剪纸,是他最早的美术启蒙者。1923年,少年张乐平创作了平生第一张漫画《一豕负五千元》,讽刺军阀曹锟贿选,在当地名噪一时。30年代初期,经常在《时代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1935年,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漫画形象在上海诞生,立即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1946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第二年《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引起轰动。1949年,在宋庆龄支持下,张乐平创办了“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1950年,张乐平担任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张乐平还在《小朋友》、《儿童时代》等刊物上长期为儿童作画,多次荣获“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称号。除了漫画,他的年画、插图、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国画都达到了很高水准。张乐平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表达了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感情,人们称他为“人民画家”。
2、“三毛”与《三毛流浪记》。
“三毛”的形象最早诞生于1935年,1938年暂别读者,抗战胜利后又在上海复活。1947年初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张乐平走在回家的路上,在一个弄堂口发现有三个流浪儿身上披着破麻袋,冻得簌簌发抖,正围着一个刚熄火不久的烤红薯用的炉子烤火取暖。张乐平在他们跟前站了很久,心里十分难过,但在当时他自己实在没有能力帮助他们,只能黯然离去。第二天早晨经过那个弄堂口,发现三个流浪儿已经冻死了两个,另一个也已经快不行了,一辆收尸车正要把尸体运走。此情此景使一向喜爱孩子的张乐平心灵上产生了极大震颤,他深切同情着流浪儿的悲惨命运。他想到,为何不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他们的生活,向这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提出严厉的控诉呢?于是,一部传世之作《三毛流浪记》就这样诞生了。[教学过程]
1、走近张乐平。了解创作背景有利于加深对作品内涵的认识。课前,可以引导学生收集张乐平的生平事迹,了解张乐平生活的时代背景,增强感性认识,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张乐平漫画创作的意义作好准备。
2、说漫画故事。
《三毛流浪记》是张乐平的漫画代表作,其形式往往是通过四幅连环画反映一个生活的故事。课前,引导学生收集、阅读漫画《三毛流浪记》。课中,让学生根据漫画内容讲故事,使学生在看漫画、讲故事中了解漫画中所反映的新旧社会时代变迁的原因。
3、比童年生活。
比较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带来自己生活中的照片,和漫画《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比一比童年生活,使学生深入体会旧社会穷孩子悲惨的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并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学习。
4、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些什么?
课程资源
1、和流浪儿交朋友。
1949年前,上海陈家木桥是流浪儿的一个集中地,张乐平常到那里,坐在流浪儿中间,想和他们搭上话。谁知根本没人理他,有的还对他翻白眼,原来流浪儿们都穿着破衣烂衫,而他却穿了一套西装,流浪儿认为穿西装的都是有钱人,有钱人都欺负他们。第二天,张乐平换上旧衣裳,买了几副大饼油条,又来到昨天那个地方。有几个流浪儿围了上来,眼睛直直地盯着他手里的大饼,他就分给他们吃,很自然地大家坐到了一起,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自己苦难的童年和家史。慢慢地,他和流浪儿们接近了,成了他们的朋友,从他们那里听到看到许多事情。后来,这些都被作为素材画到《三毛流浪记》中去了。
2、“三毛之父”的由来。
1935年,自从一个只留三根头发的光头小孩三毛在上海《小晨报》上诞生后,四十年代长篇连环漫画《三毛从军记》和《三毛流浪记》在《申报》和《大公报》上刊载,五、六十年代《三毛翻身记》、《三毛日记》、《三毛今昔》、《三毛迎解放》等作品发表,七、八十年代《三毛学雷锋》、《三毛爱科学》、《三毛旅游记》等作品的又连续发表,“三毛”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张乐平也被誉为“三毛之父”。
第四篇: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教学计划
一、班级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开始时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没有很好地形成,对周围的新事物比较感兴趣,好动好玩的天性还很明显。所以前面的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主,包括上课、活动等要求要明确,并且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加强巩固。后面的学习中慢慢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踢毽子比赛等,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二、教材分析:
《人、自然、社会》一年级分册是依据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浙江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通用内容)标准》编写的,共有26课,一上年级共有15课,各主题的课文安排如下: 校园环境:《垃圾箱在哪里》、《让教室更整洁》、《怎样洗手更干净》 校园文化:《认识新同学》、《管好我们的物品》、《我们一样吗》、《男孩和女孩》 校园活动:《我们做游戏》、《玩小棒》、《跳房子》、《踢毽子》、《挑花线》 和谐校园:《下课了》、《怎么办》、《走路的安全》
编写特点: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教学内容的具体化有利于摆脱空洞说教模式的束缚,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更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创造儿童参与活动过程、思维过程的条件。在实践过程的层面上实施方法指导,满足儿童实际发展的需求。
三、教学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本册教材采用图文结合,以图为主组织编写,不要求学生认读,更不是字、词、句的教学,所以只要求学生参与并完成图文所承载的活动,2、每课的教学目标在一个具体的活动中完成,设计并组织好活动,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
3、因教材具有一定弹性,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顺序、组合、难易上的弹性处理,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做适当调整。
4、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探索地方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班队活动、户外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学校开展的综合性活动有机整合,拓展地方课程的时空领域,提高教学效果。
1、认识新同学
课程目标:
1、鼓励一年级学生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尽快促进同学之间的熟悉和了解。
2、帮助学生学会几种与别人交往时自我介绍的方法。
3、帮助学生认识并简单描述自己的特点。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大胆介绍自己,学会与别人交流 教学准备:两个电话玩具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介绍自己:
1、怎样介绍自己?
照照镜子,找找自己的外貌特点,想想自己有什么爱好、特长?
2、教师示范:介绍自己(注意礼貌用语)
3、让几个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及时点评,指出优点,改正不足之处。然后分小组互相介绍自己。
二、我们来打电话 准备两个电话玩具
1、怎样打电话?怎样接电话?思考礼节
2、模拟打电话和接电话的情景:老师来电话了和给同学打电话。
3、分小组玩打电话的游戏。三,我也来玩
1、三个人表演玩游戏,再请另一个人表演想跟他们一起玩。
2、想一想:想跟他们一起玩,怎样说比较好?
3、叫几个同学模拟尝试,然后边尝试边拼议。
四、向老师介绍自己
1、设置情景:路上碰到老师,老师问我一些事情,我怎么回答?
2、表演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不敢回答、跑掉不回答、有礼貌地回答等,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做才是恰当的?
3、模拟情景,让学生尝试体验并进行评议。板书设计:认识新同学
有礼貌
大方
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表现比较活跃,大部分的孩子都愿意上来介绍自己,有介绍自己的年龄、姓名、兴趣爱好,也有的小朋友还展示了自己的才艺,给大家唱歌,跳舞,讲笑话,1班还有一位学生把整个《三字经》都完整地背下来了,非常精彩。学生丝毫没有害羞的情绪,表现得很大方,但个别学生说得比较简单,就说了下姓名,还没有完全融入其中。
2、我们做游戏
课程目标:
1、让学生感受传统游戏的魅力,吸引学生参与游戏。
2、学会玩“石头 剪子 布”和“踢脚绊伴”两个游戏。
3、学习按规则进行游戏,逐渐建立规则意识,从游戏中学习交往。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学会玩“石头 剪子 布”和“踢脚绊伴”两个游戏,能建立规则意识。
教学准备:每组准备一根小棒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学习“石头 剪子 布”游戏
1、我们玩过哪些游戏?哪个游戏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讲解“石头 剪子 布”游戏的规则。
3、两人一组练习这个游戏,看谁能获胜。
二、点将游戏
1、全班学生分成4组,每组推选两个人,作为各自的“帅”,利用“石头 剪子 布”选出先后,分别进行“点将”,赢的人先挑选一个“将”,输的人后挑选,依次把一组的将挑完。
2、按照挑选的顺序,进行“将”对“将”的比赛,也用“石头 剪子 布”的形式,赢的则把输的一方的“将”俘虏过去,这样依次往下比赛,直到结束。
3、统计哪一队的“将”多,最后“将”多的那一队获胜。
三、玩“踢脚绊伴”游戏
1、给每组准备一根小棒,讲解游戏规则。
2、演示这个游戏,让学生有大致的了解。
3、背诵“踢脚绊伴”的童谣。
4、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到各组进行指导。板书设计:石头 剪子 布
教学反思:石头 剪子 布这个游戏,课前统计了一下100%的学生都会玩,那么课堂上怎么学就不是难点了,重点是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所以先在两人小组中活动,采取三局两胜的办法,然后小组决出一个优胜者与其他组比赛。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谁都想参与。第一轮结束了教师在点评中表扬了遵守规则的同学,能文明比赛的同学。因此在玩“踢脚绊伴”游戏时,学生有较明显的进步,比赛也很秩序。
3、玩小棒
课程目标:
玩小棒是一个有较强的竞争性的活动,同时又是一个需要仔细观察判断,静心才能进行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和竞争意识,也有助于锻炼发展学生的手的小肌肉群。另外,对游戏结果的小棒计数与计分则具有数学的意义。
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掌握玩小棒的规则,能对游戏结果正确判断 教学准备:小棒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活动的开始阶段,可以不分小棒的颜色而以小棒的根数来计分,以简化计算。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 玩过“玩小棒”的游戏吗?
1、玩过“玩小棒”的游戏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请几位学生上来介绍。
2、撒小棒的方法和规定
(1)小棒握在手中,一端立在桌面,松开手,让小棒自己散开倒在桌上。(2)如果撒的时候小棒掉在地上,就失去这一轮再捡小棒的机会。(3)可以几个人商量自己作出新的规定。
3、捡小棒的方法和规定
(1)手捡散在桌上的小棒,也可以用一根小棒去拨开或挑开小棒后捡。(2)玩小棒时,如果移动了其他的小棒,就失去这一轮再捡小棒的机会。活动二 我们都来尝试一次“撒小棒”和“捡小棒”。每人一小把小棒,试玩几次。
活动三 分成二人小组玩。
1、用“石头、剪子、布”决定谁先玩。
2、捡完小棒后数每人捡的小棒,取棒多的为胜。活动四 根据不同颜色记分的比赛
1、我们四人一起来玩不同颜色计分的游戏。
2、先看看每种颜色的不同得分。
3、我们来算算得分。板书设计:玩小棒
教学反思:玩小棒有一部分孩子已经学会了,知道怎么玩,怎么记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结合书本上介绍的知识请这些学生来介绍补充,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玩得比较有序,能想到用前面的石头剪子布来决定谁先玩,最后在记分时我们结合书上的要求先自己算一算,然后比一比,看谁的分最多。当然有学生带来的小棒记分要求有所不同,可以请学生介绍一下。
4、跳房子
课程目标:
锻炼与发展孩子们的腿、脚部的肌肉以及跳跃与身体平衡的能力,学会跳房子。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跳房子的游戏规则,能遵守游戏规则 教学准备:沙包一个
活动安排及过程: 活动一 跳方格。
1、我们来玩跳房子的游戏。这个游戏又叫踢石子。
2、老师把大家带到跳房子的场地。
3、老师或请事先指导过的学生示范怎样玩跳房子的游戏和规定。(1)石子时不能扔出目标方格外。否则就失去本轮继续下去的资格。(2)方格时不能踩线。否则也失去本轮继续下去的资格。(3)跳房子回来时,只要求不跳出两条边线之外就可以了。
4、请几位学生试试玩跳房子的游戏。看看有什么问题。
5、分小组活动。活动二 跳圆圈。
1、跳房子还有不同的玩法。
2、我们来看看“跳圆圈”是怎样的。3、老师示范介绍跳圆圈的方法。4、让看懂的学生试试玩玩。板书设计:跳房子
教学反思:跳房子学生在小学前也接触过,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书本上介绍的房子与学生玩的有所不同,所以先请学生看书说说书上是怎么玩的,书上的跳方格,跳圈圈比较简单,学生都能看明白,最后教师补充了我们日常玩的跳房子图,请学生来介绍规则,并且实践一下。
5、挑花线
课程目标:
1、学会挑花线的游戏,能够掌握花线的基本变化。
2、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通过各种变化,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花线的基本变化,能挑出一些基本花样。教学准备:花线一根
活动安排及过程:
1、请一位会挑花线的学生给大家表演游戏。
2、教师示范最基本的挑花线形式,套在手上,让每个学生一步一步地跟着教师学会基本方法。
3、两人合作挑花线。
4、三四人合作挑花线,相互学习挑花线的新花样。
5、分组进行比赛,看谁的花样多。板书设计:挑花线
教学反思:这个游戏玩过的小朋友不多,女孩子会玩的有一部分,男孩子也有几个会玩。所以课堂上先请会玩的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观察模仿,两人一组先学习,书上介绍了一些基本花样,先让学生观察图,请会玩的同学说说方法,有的花样可以有不同方法来挑。由于这个活动灵活度比较大,学生可以在课后与同学、家长一起研究,一起活动,探索花线中的奥秘。
6、踢毽子
课程目标:
1、学会踢毽子,并能在平时经常进行这个活动。
2、通过游戏活动,锻炼孩子的腿、脚部肌肉以及身体的协调能力。
3、制作牵线毽子,培养保持运动的好习惯。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踢毽子的基本方法,能掌握一种踢法 教学准备:毽子一个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制作牵线毽子
1、教师出示一个牵线毽子,先自己演示踢牵线毽子,再请一位学生演示踢牵线毽子。
2、讲解牵线毽子的制作方法,演示
3、学生制作牵线毽子,教师巡回指导。
二、我们来踢牵线毽子
1、请几位会踢牵线毽子的学生表演踢牵线毽子,并说说他们的感受。
2、自己练习踢牵线毽子。
3、演示剪掉牵线之后怎样踢毽子。
4、练习踢剪掉牵线的毽子。
三、踢鸡毛毽子
1、教师演示怎样踢鸡毛毽子,要求用脚的内侧接触鸡毛毽子。
2、让会踢鸡毛毽子的学生进行演示。
3、每组提供一个鸡毛毽子,试试踢鸡毛剪子。板书设计:踢毽子
教学反思:在课前我了解了体育课老师也要求带毽子,学生也尝试着在踢,但请学生示范时发现动作不是很规范,不少学生单脚正踢时脚都是直的伸出去,因此,教师就先让学生观察书上图,介绍4种踢法,说说每种踢法的特点。重点研究单脚正踢,通过组内练习,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7、我们一样吗?
课程目标:
1、知道每个人的长相,高矮,大小,声音各不相同。
2、看一看,比一比,听一听,我们有什么不同。
3、根据声音不同听辩班里的同学。
4、根据长相不同摸辨班里的同学。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前准备:蒙脸的头巾一块
教学重点难点:能根据人的一些基本特点判断同学间的异同点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我们班所有的小朋友:我们一样吗?(不一样)我们的长相不一样,声音不一样,我们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长头发有短头发,有穿红色衣服的,也有穿花衣服的,头上的蝴蝶结也不相同。
二、比比手的不同
1、同桌比比手的大小。
2、说说我的手和你的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说说你的手和他的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和老师比手,说说不同。
4、画一画我的小手成长路线,可以一个学期画一幅。
三、说说XX和XX不同的地方。(大家说)
四、说说老师和XX不同的地方。
五、游戏:听声音辨人
一人上讲台,蒙上眼睛,选一位学生向他问好,猜猜他是谁。
六、游戏:瞎子摸人
一人蒙上眼睛,摸人脸蛋,猜猜他是谁。
七、小结
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我们自己的特点,希望我们班的同学能记住班里每个同学不同的特点,了解你身边的每一位同学,和更多的人做朋友。板书设计:我们一样吗
教学反思:让学生观察小朋友之间哪些地方是相同的,然后重点说一说我们哪里不一样,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说,说的很细致,除了长相,高矮,大小,声音各不相同,还发现女孩子有头饰,男孩子没有,女孩子之间也有很多细微的差别,在游戏中学生能根据这些差别辨认。
8、男孩和女孩
课程目标:
1、知道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形成性别意识。
2、初步学习用自己的标记记录调查内容,并能用语言表达。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前准备:挂图、记录表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形成性别意识。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看书,比较书中男孩与女孩的不同
1、哪个是男孩?哪个是女孩?
2、男孩和女孩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一样?
3、明确自己的性别。
所有的男孩请起立!所有的女孩请举手!数数我们班有几个男孩,有几个女孩?
二、小小采访员
1、运用采访记录表记录男孩、女孩的不同喜好。
(男孩喜欢的记录在男孩的圈中,女孩喜欢的记录在女孩旁的圈中,共同的喜好记录在两圈交集处)
2、互相交流自己的采访内容。
3、老师出示图标,(书P17页)请学生注明这是什么地方?
三、我会画 我来画个*孩
板书设计:男孩和女孩
教学反思:学生之前已经知道了男孩和女孩这两种称呼,这节课通过学习,学生能发现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形成性别意识。并且会根据男孩和女孩的特点来设计特殊的标记,比如厕所,浴室的标志,并能用语言表达。
9、怎样洗手更干净
课程目标:
1、学习洗手的方法,初步学会洗手。
2、教育学生经常洗手,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正确地洗手,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 教学准备:水、肥皂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活动一 谁的手干净,谁的手脏?
1、看看自己的手。我的手脏吗?
2、看看同学的手。我们来比较一下:谁的手干净,谁的手脏了?
二、活动二 我们来洗手。
1、给每个小组一盆清水。我们一起来洗手。
2、看看洗过手的水,看看洗过的手。
3、我的手洗干净了吗?
三、活动三 我们来用肥皂洗手。
1、给每小组一块肥皂。我们来用肥皂洗手。
2、先把手浸湿,擦上肥皂,把肥皂放在肥皂盒里,两只手互相仔细地搓擦着洗手指,洗手掌,洗手背
3、再在清水里洗去肥皂。
4、仔细地看看洗过的手,仔细地看看洗过手的水。(1)问:手变干净一点了吗?
——手变干净了。
(2)问:水变怎样了? ——水变脏了。
5、讨论。
(1)手上沾着的水干净吗?手上沾着的水是盆里的水吗? 盆里的水脏了,手上留下的水也是脏的。(2)我的手洗干净了吗?
我们的手还没有洗干净。怎么才能把手洗干净呢?
四、活动四 我们用流动的水洗手。
1、我们可以用流动的水来洗。(1)用自来水龙头里流出的水洗手。(2)或者用舀一杯水冲的方法洗手。
2、我们用流动的水洗手(1)先用清水洗一洗。(2)再擦上肥皂仔细洗。(3)把肥皂冲洗干净。(4)最后把手洗干净。
板书设计:洗手的步骤
四步洗手法
教学反思:个别学生在幼儿园就学会怎样洗手,并且对搓的这一步过程非常清楚。于是我就请这些小朋友来介绍。然后通过观察书上的图片进一步学习四步洗手法。最后结合甲流要注意个人卫生,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张正确洗手宣传卡,进行宣传和教育。
10、垃圾箱在哪里?
课程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垃圾箱的作用,从而能用好垃圾箱,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培养学生讲卫生不随手乱扔垃圾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垃圾箱的作用,能制作简单的垃圾纸盒,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课件出示:这样做对吗?引出课题:垃圾箱在哪里?
2、找垃圾箱。
(1)说说我们教室里的垃圾箱在哪里?学校里的垃圾箱在哪里?(2)这些垃圾箱有什么用?你用过吗?什么时候?
3、给垃圾箱找个家 老师这儿有很多垃圾箱,请你给它安排一个最适合它呆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看见过这样的垃圾箱?)课件出示形状各异的垃圾箱让学生进行选择,教师事前进行了适当的归类。
二、学文明理,交流反馈
可是,面对这么多漂亮的垃圾箱,有的人竟然视而不见。
1、看两则自拍的录相:是他们找不到垃圾箱吗? 片段一,(1、学生在喝完饮料后随手乱扔饮料瓶。
2、吃完饭后,餐巾纸扔在了地上。
3、吃完零食,把包装纸扔在了垃圾车旁。)评一评:A、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B、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3、说一说,你还看见过哪些不讲卫生的行为?你想对那些乱扔垃圾的人说些什么?(同桌讨论。意在引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4、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垃圾箱的世界里,你会有什么感觉?(学习小组讨论。意在引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三、以理促行,互动探究
那我们应该从哪里开始做起呢? 马上动手,给教室美容。
四、动手实践,拓展延伸
1、课件示:一个男生在做完手工后,将桌上的纸屑吹到了课桌下。帮这个男同学出出主意:身边没有可以扔果皮纸屑的垃圾箱该怎么办? 学习小组讨论解决方案。
(1)变废为宝。用现成的纸盒做适当的改装就可以了。(2)找一个塑料袋
五、合作体验,活动汇报
板书设计:垃圾箱
可回收
不可回收 教学反思:这节课通过学习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垃圾箱的作用,在课堂上小朋友纷纷举手发言,对学校、小区、公园等地方的垃圾箱进行了介绍,从形状、功能分类、颜色等多个方面去了解,可见孩子们对于垃圾箱已经有了很深入地认识,课堂上还请学生自己来设计垃圾箱,发挥自己的想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11、让教室更整洁
课程目标:
1、初步懂得爱护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简单的清扫环境的方法。
2、初步感受参与整洁漂亮的教室创设活动的乐趣,养成从我做起的良好卫生习惯。
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懂得爱护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简单的清扫环境的方法。教学准备:抹布、扫帚
活动安排及过程:
活动一: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1、整洁、漂亮的教室是怎么样的?
2、我们的教室整洁、漂亮吗?为什么?
3、怎样使教室更整洁漂亮吗?为什么?
活动二:带领学生去参观其他班级,通过活动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室环境的积极情感。活动三:分组讨论
1、保持环境整洁,我能做到哪些?
出示几张图片,对照图片,说说自己哪些做到了,做到的学生发一颗五角星以表示鼓励。
2、还没有做到的,我该怎么办? 活动四:实际行动
老师指导学生如何打扫教室。板书设计:让教室更整洁
教学反思:从每月学校进行的大扫除引入,让学生说说活动后的体会,学生都感觉大家都干得很起劲,把教室打扫干净,学习也更加开心。然后让学生来介绍自己的教室,3班的孩子很会观察,把班级中特色的地方介绍的很仔细,希望展示给大家的是一个既整洁又充满活力的教室。在我为教室添光彩中,孩子们都表示要从自己做起,保护教室的环境卫生,使教室更加整洁。
12、管好我们的物品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的学习用具有哪些,能进行整理和存放,带齐每天的学习用具。2.学会保管书本、铅笔、钥匙、胸卡等自己的学习用具。
3.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整理书包,能自己动手整理书包,提高学生解决整理、存放学习用具中碰到的问题的能力。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能整理自己的物品,学会收拾书包 教学准备:书包,学习用品等用具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入
1、口述谜语:“身子方来耳朵长,上学背在我身上,别看它的各自小,多种知识肚里装。”猜一猜:这是什么?(板书:书包)
2、书包是我们每天学习都会用到的重要东西,那请小朋友说说自己有哪些学习用品?它们有什么用途?
3、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书包。
4、提问:你们知道书包的用处吗?(学生交流,师适时点拨、纠正)。
5、小结:书包里装的东西可真多啊,它方便了我们的学习。所以我们每天都要背着书包上学。
(二)电脑
1、(看背投:上课铃响了,大家都准备好了。可是小胖却急得满头是汗,胡乱地翻书办,找书本和文具盒。)
2、提问:小胖为什么会这样呢?
3、学生交流、归纳:书包里乱糟糟,找东西困难;不认识要找的书本;可能忘记带了要用的书本„„
4、小结:为了不发生小胖这种情况,我们要认识各种书和练习本,还要学会整理书包。
5、板书:认识书本和练习本,学会整理书包
(三)活动导行
1、认识各种教科书的封面
(1)书包里有那么多书和练习本,可你能分清么?让我们先来看有哪些书本。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书么?读一读封面的字
(3)想一想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4)(学生活动:认识数学、英语等主要的教科书,交流怎样记住它们)
2、认识不同用处的练习本
(1)还有那么多的练习本,让我们也来认识他们。
(2)对各种练习本的特点作简单介绍。
3、游戏:一人报名称,一个取书或练习本。
4、全班活动:教师根据课程表表学科名称,让学生从书包里取放书和练习本。
实践活动二:整理书包
1、提问:你们的书包是谁整理的?
2、(教师示范整理书包的程序和方法:边示范边解说,并提醒学生可以按顺序,也可以按书包的款式分“格”摆放,只要能方便自己拿就行)
3、学生展示、交流:两名学生整理书包,其余学生观察、比较、评析。
4、整理书包比赛
比一比,看谁整的既好又快。学生评议,教师引导作些点评。
(四)故事明理
1、(听录音:《伤心的书包》)
我是一只新书包,我的主人叫明明,是一名刚上学的男孩。别看我现在灰头土脸,浑身脏兮兮的。我刚到明明家时,可鲜亮了。可是明明一点也不爱惜我,才变成这个样子的。你看,他吃了油炸鸡翅,油腻腻、脏兮兮的手就往我身上擦;他和同学踢球时,就把我随手扔在地上。有一次郊游,他走累了,把我放在地上,当凳子坐„„唉,但到其他同学的书包,一个个干干净净的,我真羡慕啊!
2、议一议:听了书包的话,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交流)
3、你能想想办法让明明的书包高兴起来么?
4、小结:爱惜书包
(五)活动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
小书包,好朋友,天天陪伴我,时时方便我;
不乱涂,不乱扔,书本分层放,文具摆整齐。
自己书包自己理,大家见了笑嘻嘻。板书设计:管好我们的物品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整理书包比赛,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用具有哪些,能进行整理和存放,带齐每天的学习用具。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整理书包,能自己动手整理书包,提高学生解决整理、存放学习用具中碰到的问题的能力。
13、怎么办
课程目标:
1.说出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2.尝试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3.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自己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能力。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提高自己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能力。
教学准备:幻灯片
活动安排及过程:
活动一:在学校里有时候也会碰到问题。
我们在学校里快乐地生活,但有时候也会碰到问题。
1、指导学生看教材中的小朋友们在学习生活碰到了哪些问题? 2、引导学生讨论碰到问题怎么办? 活动二:说说自己碰到过的问题。1、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碰到过的问题,包括生活上、学习上的各种问题。2、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交流,教师选择学生中碰到过的问题进行板书。活动三:我有了办法。
同学碰到过那么多的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可针对一个个具体问题展开讨论,让同学把自己的经验或想法说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形成比较科学的解决问题方法。板书设计:怎么办 教学反思:
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展开,让孩子说出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并尝试解决学习生活中碰到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提高自己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的能力。
14、下课了
课程目标:
1.知道下课了,要注意安全,不要追逐打闹。2.知道下课该做些什么安全的游戏。
3.通过交流、讨论,养成课间不追闹的习惯。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课间文明游戏,养成良好的课间活动习惯 教学准备:课中操
活动安排及过程:
一、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可一项一项看,一项一项说活动内容。)
再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大家一起玩,守秩序,团结友爱。)
2、学说话。
“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 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哪些游戏?
3、说说我们下课时是怎样做的,表扬好的同学。
二、课中操。
我学老鹰飞飞,我学马儿跑跑,我学鱼儿游游,我学青蛙跳跳。
我在可爱的学校,快乐得像只小鸟。
这首儿歌可配上动作,作为课中操。
三、行为指导。
1、听老师说下课后做些什么。
(1)下课以后,准备好下课要用的课本、文具。(2)要大小便的小朋友上厕所。
(3)休息一会儿,做安全有益的游戏。
(4)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2、进行上述事项的行为操练。板书设计:下课了 教学反思:
课间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他们会很放松的去玩,但同时也会碰到一些问题,通过学习孩子知道下课了,要注意安全,不要追逐打闹。知道下课该做些什么安全的游戏。并通过交流、讨论,养成课间不追闹的习惯。
15、走路的安全
课程目标:
1、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
2、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要在马路上玩等。活动时间: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基本的交通规则,能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教学准备:交通标志,交通录像片
活动安排及过程:
活动一 哪些小朋友做得对?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
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让大家看书上的插图。请孩子们讨论。活动二 马路上是人来车往的地方,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老师以案例谈话和讨论的形式,告诉孩子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活动三 我们怎么过马路?
1、横穿马路要走过街天桥。(1)过街天桥的图片。
(2)说说附近我们走过的过街天桥。
2、横穿马路要走地下通道。(1)看地下通道的图片。
(2)说说附近我们走过的地下通道。
3、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1)我们怎么通过人行横道?
(2)先看看左边的马路,再看看右边的马路。(3)我们来试试怎么通过人行横道 活动四 放学路上我们还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走路的安全 教学反思:
这也是孩子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通过学习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要在马路上玩等。课堂上还请学生自编了交通安全歌。
第五篇: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一年级地方课程教案
《下课了》
教学目标:
1、知道下课的时候要好好休息,课间活动要守秩序,玩安全有益的游戏。
2、学会说“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1、看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可一项一项看,一项一项说活动内容。)再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大家一起玩,守秩序,团结友爱。)
2、学说话。
“下课的时候,我们一起做游戏。” 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哪些游戏?
3、说说我们下课时是怎样做的,表扬好的同学。
二、课中操。我学老鹰飞飞,我学马儿跑跑,我学鱼儿游游,我学青蛙跳跳。我在可爱的学校,快乐得像只小鸟。
这首儿歌可配上动作,作为课中操。
三、行为指导。
1、听老师说下课后做些什么。
(1)下课以后,准备好下课要用的课本、文具。(2)要大小便的小朋友上厕所。
(3)休息一会儿,做安全有益的游戏。
(4)上课铃响,马上进教室坐好,等老师来上课。
2、进行上述事项的行为操练。
下课的各项常规,要结合班主任工作,经常检查,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自己或同学说些什么?
第二课 《走路的安全》
[教学目标]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道路安全。具体的要求是知道靠右走的规则,走路要注意道路安全,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线、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要在马路上玩等。
[背景知识]
一、相关的道路步行交通安全规则.1、不准在马路上玩游戏、踢球、溜冰或追逐打闹。
2、不能边走路边看书,也不能在走路时因想事情或聊天而忘记观察行路情况。
3、行人应走人行道,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应靠右走。
4、人行道上不准两人以上并行。
5、过马路应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6、小学生行路应戴黄色安全帽。放学时应排路队。
二、在上学、放学,外出活动的路上,除了交通安全外,还有许多需要提醒一年级小学生的安全事项,如跌跤,坠落,溺水,以及其他来自危房、建筑工地等地方的不安全因素。需要平时注意观察、预防。
[教学过程]
一、本课的活动需要老师准备一些关于道路安全方面的具体案例,特别是当地的案例。同时需要老师了解学校及学校附近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事项,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二、活动指导。
活动一 哪些小朋友做得对?哪些小朋友做得不对?
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包括让大家看书上的插图。请孩子们讨论。活动二 马路上是人来车往的地方,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老师以案例谈话和讨论的形式,告诉孩子们要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活动三 我们怎么过马路?
1、横穿马路要走过街天桥。(1)过街天桥的图片。
(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过街天桥。
2、横穿马路要走地下通道。(1)看地下通道的图片。
(2)说附近我们走过的地下通道。
3、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1)我们怎么通过人行横道?
(2)过马路先看看左边的马路,再看看右边的马路。(3)我们来试试怎么通过人行横道.活动四 放学路上我们还要注意什么?(略)
第三课《我的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自己的家在哪里,家里有哪些人。2.学会与家人的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3.感受家庭能满足个人物质和情感需要。
[背景知识] 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在各自的家庭中生活。家庭生活不仅是人生生活的起点,而且还将伴随其一生。同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与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家庭是人们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文内容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说说我的家。指导学生认识自己家庭的住址,家中结构及家庭周围的环境。课文的三幅插图,一幅是典型的我省农村生活环境图,通过图中孩子的介绍可启发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的住址。另一幅是典型的城镇中套结构布置的俯视立体图,第三幅图是大树下的家,通过图中女孩子的介绍启发学生了解自己家里的结构及家庭周围环境。教学时,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用语言或图画来描述自己的家。第二部分:认识家庭成员。
课文中提供了一幅五口之家的图,四、五个学生在作介绍,因为每个家庭的组成成员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四、五个同学的介绍是不同的。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作介绍,使学生初步接触家庭人员的构成及关系。第三部分:我们都爱自己的家。
课文通过四幅插图,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为父母做一些自己能做事。[教学过程]
一、教师可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让学生说说我的家包括家庭的住址,家中结构及家庭周围的环境和家庭人员,在介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怎样与家庭人员沟通,怎样表达自己对家庭人员的爱意,并在日常生活中变为自己的行为,养成习惯。
二、活动要引导学生在认识自己家庭的过程中,初步了解一些家庭结构等方面的浅显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自己对家庭人员的爱意,同时感受到家庭能满足自己物质和情感需要,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现代家庭生活的能力。
三、活动指导。
活动一 说说我的家。教师可通过谈话:“你们想不想请老师、同学到自己家里去玩,那么你的家在哪里?”来导入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教师可提供一些句式,让学生介绍。再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图中的小朋友他家住在什么地方?他家周围有什么景物?可引导学生用“他家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有什么”来表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结构。活动二 认识家庭成员。说说你家里有哪些人。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分别出示其各人员的称谓,并形成结构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其家庭人员的关系。
活动三 我们都爱自己的家。
教师让学生看看课文中插图,图中小朋友是怎样去爱自己的家的。你平时在家里是怎样做的?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准备怎样做?可让学生用情景表演的形式演一演。教师可补充一些与家人沟通的方式和表达对家人爱意的具体做法。活动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第四课 《我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通过调查活动,了解一些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了解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人物故事。
2、通过活动初步学会调查探究的方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情感目标:
1、通过各种事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2,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能力目标: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2,学会调查、收集、整理资料、自制节日相关的小吃制作比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背景知识] 我国有五千年历史灿烂的文化,地域广大,传统节日众多。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
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人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度重阳的情形。又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我国民间三大节日之一,被视为团圆的象征,人们常常望日思乡,怀念亲人,盼望亲人团聚,中秋赏月,吃月饼,喝挂花酒是一个良好的习俗。
一起来探究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吧。通过活动,一起去感受中华民族节日的特点,韵味,情感,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与创新精神。[教学过程] 活动一,活动准备
1,问题 :你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你最喜爱的是哪个传统节日?2,物色好熟悉当地节日掌故的有关人物,以便调查采;活动二,分组确定研究的小主题,落实任务;根据学生喜爱的传统节日,自主分成几组,每组选出一;1,分组;根据自行要调查的传统节日归类分成几个小;2,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特长和最感兴趣的问题自;3,承担任务;(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2)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3)上网、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
2,物色好熟悉当地节日掌故的有关人物,以便调查采访,力求帮助和支持。3,通过上网,查找书籍,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活动二,分组 确定研究的小主题,落实任务
根据学生喜爱的传统节日,自主分成几组,每组选出一名责任心强的同学任组长,自主选取活动的小主题,并指定小组研究性活动计划。
1,分组;根据自行要调查的传统节日归类分成几个小组。2,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特长和最感兴趣的问题自订计划。3,承担任务
(1)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
(2)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的人物故事
(3)上网、查找书籍,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和图片(4)了解传统节日的佳肴美食、节日小吃的制作方法。(5)了解当地的文娱活动。
活动三:社会调查,收集,研究,交流,创作
1,根据需要事先的计划组织开展活动,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2,如果你遇到有什么困难和问题,也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和记录; 3,对调查采访获得的素材和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研究; 4,构思创作节日文艺,制作节日食品,吉祥物。活动四:分组交流,展示,表演,操作 1,口头交流
(1)各小组将自己的主要研究成果向全班汇报(2)讲述传统节日的由来;(3)讲述有关节日的故事传说;
(4)朗读搜集到的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民族、谚语。2,展示:
(1)已裹好的粽子;(2)已做好的月饼;
(3)出示彩灯、龙舟、中华绳结; 3,表演
有关节日的文艺(个人或团体)活动五:总结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1,讲收获,谈体会
2,指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发表意见
第五课 《清明节的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它是我国众多民间众多节日中的一个,在上面的几个主题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进行研究。初步掌握一些统计的知识。(2)培养学生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会进行简单的资料分析,并对结果做出一定的解释。(3)了解清明的习俗、节气现象和特有食谱、英雄先烈的故事,扩展学生学习方向,引导学生科学的看待传统节日所蕴涵的多层次、多角度文化。
2、情感态度: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他们主动探究,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世界发现问题和其中的文化,培养学生尊敬他人、缅怀先烈的情感,激发爱国主意的思想。
3、价值取向: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沟通的能力,将先烈们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化作自己的认识,规范自己的行动与言行,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民族节日,为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奠定基础,增进团队合作。
[背景知识]
1、提出问题,在“清明节的由来与传统习俗”、“清明祭扫的意义、节气的变化”、“清明节的习俗变化,关注现代人们的认识”、“树立文明过清明的观念”中选择合适的主题;
2、论证研究问题的合理性;
3、制订调查、研究、总结方案;
4、查找资料:学生调查、研究、比较,搜集有关数据和信息;
5、实践活动:资料搜集、社会调查、整理素材,发现分析问题;
6、交流汇报:交流、讨论分析原因、完成活动总结;
7、进一步实践:实际操作——制作小白花;
8、活动延伸:总结完善报告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选题分组 认识了解清明节 一 ㈠课前任务:
1、做调查:调查采访自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过清明时,家中会有哪些做法和习惯;清明节是怎么回事?清明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观察:这一天来到前后,人们都会做些什么
3、要求:自己真实的调查所得。
4、记录自己调查、观察的结果;(调查要写出时间及具体的事例,可列表呈现)㈡、引入主题: 春风里的清明节
㈢、互相介绍: 把自己的调查向大家介绍,指导学生学会互相学习。㈣、提出问题,集体交流。
二 学生交流自己的所知所见,“我所知道的清明节” 1利用交流的时间逐渐调整整理自己调查结果与见闻;
2学生先对自己和大家的结果进行对比,后请学生在汇报中深入思考,人们的行为是否有意义,哪些活动是积极有益的,最后整理写出汇报。
3清明节我们学校的祭扫活动有怎样的意义?你最崇敬的先烈有谁。4讲一讲你所知的英雄事迹,归纳出要学的精神与品质。
三 寻找、确定研究话题 教师先将本次主题活动训连目标明确的提出使学生的活动目的性更强。训练大家的观察能力——清明时生活的变化
训练大家的交际能力——对市场进行调查,看看大家今天的消费情况 看看、问问邻居或长辈是否消费,趋向是怎样的
训练大家的资料搜集、整理能力——清明时分各地的各种习俗和传说、食物、有什么意义查找英雄事迹、将观察采访调查的结果做一个统计,可以表格的形式,或自己设计其他的总结方式。
训练大家的资料分析能力——针对统计的结果,你会有怎样的发现,因此又有怎样的想法产生。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训练目标,来选择自己的研究采集主题。四 指导学生设计活动进行计划 第二课时:实践活动汇报与延展 “今天的清明时节” 一 ㈠总结前课任务:
1、整理沟通个人调查:小组内沟通,调查自己家、亲戚家,观察邻居、市场、街头等地过清明时的种种情况。
2、小组整理要求:将自己小组真实的调查所得,整理起来。
3、比较小组成员调查的结果;(调查要写出具体的金额或累计金额,可列表进行对比)发现共性问题
㈡、引入主题: “今天的清明时节”
㈢、互相介绍: 把自己在清明前后的发现和资料,调查向大家介绍,指导小主学会互相学习,总结汇报的方式。
㈣、小组整理调查结果,练习汇报。二 小组汇报 学生评价(训练评价能力)1主题明确 2小组成员都有参与
3任务完成好(采访纪实、统计结果)
4有自己小组的思考或认识(针对不良现象,有真确看法)三 评出小组活动胜利完成的小组
四 朵朵白花寄托哀思:教学生制作小白花(面巾纸、细线、剪刀、别针或细铁丝、固体胶、半透明纸)
a 面巾纸白花 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发现制作的方法 b 花心式白花 教师在疑难处予以解答
五 学生在报告中将自己的想法交流结果总结补充完整。
延伸:请父母参与设想或提出意见,使民间节日过得更有意。最后整理写出汇报。
第六课 《过端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对端午节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特别是端午节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息息相关。
2.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组员之间的组织合作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过程]
一、话说节日、导入主题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底蕴的传统文化,而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过10来天将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五月端阳
师:对、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一个月前我们一起走近了五月端阳,通过每一小组自主确定活动小主题到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课外活动探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我相信我们对五月端阳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将这一个来月的活动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师: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下面请第一小组的同学给我们汇报“端午探源”的成果。
二、小组成果汇报
★第一小组汇报“端午探源” 生:纪念伍子胥 生:孝女曹娥说
师:刚才两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了端午来源的几种说法,听了他们的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
师:看来端午节来源各有说法,而且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其实端午来源还有很多种说法,但是我相信在坐的每一个人当我们提起端午就会想起一个人——屈原,对,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纪念屈原说
师:深入人心,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的还是纪念屈原之说,我想这跟屈原本人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等等方面是分不开的。下面请第二小组的代表跟我们一起分享“走进屈原,再探来源”的成果汇报。
★第二小组汇报《走进屈原,再探来源》,他们以详实的资料清晰的整理思路向大家介绍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及有关屈原的情况。
1、学生出示课件介绍屈原简介及生平
生: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政治家,他曾写了很多的诗篇被后人流传其中有《离骚》《九章》《天问》《招魂》等作品最著名的悲壮诗是《离骚》??
2、请学生上台简述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
3、引导大家一起学习屈原的作品
师:像《离骚》中的许多诗词都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很值得我们推敲学习。屈原是一位忧国忧民,为民族献身的人。我们的端午节从形式上看虽为划龙舟,食粽子,其实质上也就是将屈原的这种民族精神一脉相传。
师:那你们都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
生:A、划龙舟 B、食粽子 吃鸡蛋 C、悬艾叶、菖蒲、蒜头 D、系五彩丝E、佩香囊 F、饮雄黄酒等
师:是的,端午节的习俗可真不少。记得我们第三小组“粽缘小队”研究的课题是《端午食粽》,下面就请第三小组的代表为我们汇报他们的成果,端午习俗之一——食棕子
★第三小组研究的课题是《端午食粽》这个小队亲临龙霞某粽子作坊长,采访了工厂主任,参观了粽子的生产过程,向工作人员学习了怎样包粽子。
1、学生图文并茂地向大家介绍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主要是源以纪念屈原的传说;
2、播放录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