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网上作业答案专题讨论答案1.2.3.4
《教学设计》专题讨论1答案
1.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哪些内容?
(1)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任何系统都包括五个要素:人、物、过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资源,这五个要素间有三种联系形式:①过程的时间顺序;②各因素间数据或信息流程;③从一个系统中输入或输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传播理论
信息传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进行信息传播,必须对信息进行编码,考虑信息的结构与顺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信息不能“超载”,过于密集的信息直接影响传递效果,增加负担。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获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于以视觉方式呈现,有些则宜于用听觉方式呈现。还可以运用多种暗示技巧来增强这种注意获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龄、性别、偏好等),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等。
(3)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设计。概括地说,行为主义观点在教学设计中最基本应用是把可观察行为作为教学基础,提出用可观察行为动词界定各类教学目标(包括价值观与态度教学)并依此进行教学传递与评价。
认知理论与教学设计。认知理论探讨学习者内部的认知活动,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建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把人类的学习过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转换过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学习与记忆的8个阶段的学习模型。认知建构学习理论是在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建构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指导意义是:建构过程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知识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学习的认知建构发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意义。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意义大都是在观念上,如何发挥人的潜能问题等。
(4)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是教学设计的基础理论,教学的概念模式分为三类: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与任务中心模式。
时间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罗尔模式,用理解教学的能力、能力倾向、教学的质量决定所需时间,用毅力与学习机会决定学生实用时间,与学习程度一起组成一个公式:
任务中心模式关注于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例如,布鲁纳模式与加涅模式。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与储存取决于知识的结构方式,提倡编制学科中心的结构化教材,通过学生自我的探究来把握、理解学科结构。加涅模式源于他对认知学习的信息加工观点。他把学习结果(学习领域)分为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与态度五类,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分析观和九个事件的教学过程等。
学习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学建立在对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个学生接受所有学科规定的内容,而在于强调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个体的充分自由发展。依据一般都是采用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理论。
2.教学设计的功能有哪些?如何认识教学设计的局限性? 教学设计的功能:
1、有利于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2、有利于教学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有利于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有利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化,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5.有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
6.有利于因材施教
7.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8.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9.有利于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的局限性:我觉得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设计面向的是学习者,是一群学生,这要求你对他们每个人很了解,还要根据每人特点来设计,这个工作量太大;其二,设计后如何实行呢,你总不能逐个教学吧,这同样面临工作量问题。当然,如果你的学生很少那就另当别论了!
3.常见几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各自特点?
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依据其不同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分为:第一代教学设计模式(ID1)和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式(ID2)。
首先提出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式的人,应当是梅瑞尔。在1900年的时候,梅瑞尔分析了传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弊端,提出了进行第二代教学设计的设想。梅瑞尔对传统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他的九条主要缺点,但是却没有击中他的要害。我们认为着两代教学设计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学习理论的不同。第一代教学设计模式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作为其学习理论基础的。它的代表性模式是“肯普模式”。
而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式是以认知学习理论(特别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做为其学习理论基础的。它的代表性模式是“史密斯-雷根模式”。该模式较好的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教充分的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是以建构主义的心理学为基础的。这种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为基础之上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要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们,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引下,力图建立一套以“学”为中心的、能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全新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模式。
3、“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的突出优点是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但是它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教师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因而不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甚至导致偏离教学目标。这种“双主”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了以教为主和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将两者进行结合的产物。它兼取两种教学设计模式的优点,同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很好的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学校的教育的实际。具有比较科学而全面的理论基础。不仅适应于指导课堂教学,也可以适用于指导网络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开发。
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评——<教学设计>专题讨论2答案
(1)学习需要分析的工具和步骤有哪些内容?
答:
一、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步骤
这里介绍的是一般的较为正规的具体步骤,大家在实践中可根据设计项目的内容、项目的大小,以及学习需要分析在教学设计中的作用等做适当的增减。
1.教育机构作出要进行教学设计的决定。这一步决定的作出是由于教育机构感觉到教学中有问题需要解决,或者他们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例如。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在全国推行,需要一套好的文字教材与声像教材,必须进行教学设计.
2.教学问题症状需要鉴别、教育机构尽管感觉到了问题,但对症状是什么尚不清楚,因此要求作学习需要分析。例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但究竟是毕业生有哪些地方不满意,尚不清楚。
3.选择并确定最佳方案,作好工具的准备以及动员社会、教育者、学习者等各方人员的合作与参与。
4.确定期望的状况,主要是指期望学习者达到的状况,尽量用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来描述。例如,教学大纲是对学生学习某门课程要达到的目标的具体的集中体现,可作为确定期望状况的参考依据。
5.协调所有合作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形成对学习者较为统一的期望。由于对学习者的期望涉及到有关的不同的人的价值观念,由于每个人对教育的认识、对事物的看法均会产生对学习期望的差异,因此必须予以协调,否则将影响整个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
6.确定现状,主要是指学习者能力素质的现状,也注意他们体力和发展特征以及发生变化的来龙去脉,也要用可测量的行为术语来陈述。确定现状的一个有效办法是把前面已得出的期望具体化,形成具体的可用作调查的指标体系,并编制成调查表来进行调查分析,同时也要善于捕获调查表以外的有用信息。
7.对得出的差距即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性质进行分析,论证解决问题的必要性。
8.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作问题解决的可行性分析,确定优先要进行设计的课题。
9.清晰地阐明已定课题的总的教学目标。
(2)内部参照分析与外部参照分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是找出“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之间的差距,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有内部参照分析法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两者的最主要区别在于目标参照系的不同
1.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由学习者在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用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期望状态)与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做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内部参照分析法的前提是以接受既定的目标作为期望值来分析学习需要,通常主要是将学习者所选课程的课程目标与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做比较,找出两者差距,从中鉴别出学习需要,因此这里就存在一个内部目标是否合理的问题,如果目标的制定充分反应了机构内、环境对它的要求,充分考虑下了学习者自身发展的特点,那么内部参照法是有效的,否则它不能揭示真正的需要。2.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根据机构外社会的要求(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衡量学习者的学习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以社会实际需要作为参照物,揭示学习者目前状况与其之间存在的差距,其特点是以社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作为准则和价值尺度去揭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学习需要,制定出教育、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可知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和外部参照分析法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期望值的参照系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收集方法也略显不同。内部参照分析方法容易操作,省时省力,但无法保证对机构目标的检测,该方法分析学习需要往往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而对该目标的设定与社会实际要求是否相符并不关心;外部参照分析法操作比较难,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能使目标与社会需求直接发生联系,保证系统目标的合理性。一般情况下,学习者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确保需要分析的合理性。
(3)教学目标的来源包括哪几方面?
一、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二、当代社会的需要。
三、学科的发展
(4)泰勒提出的确定教学目标的步骤有哪些?
答: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
泰勒首先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泰勒认为课程设计和编制的首要任务就是确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然而,许多计划都没有清楚地界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教育目标应当来源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为明智而又全面地选择学校目标提供基础。”
其次,确立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必须对依据上述三个目标来源得到的目标其进行筛选,以剔除不重要的和相互矛盾的目标。其筛选原则有二,其一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学的哲学”,即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第二个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即指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根据学习心理学可能达到的。
第二,提供哪些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泰勒所指的学习经验不仅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仅是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更不仅是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与学习对象及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泰勒为学习经验的提出和选择制定了五条原则,并提出了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必备的四个特征。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如下。
⑴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⑵学习经验必须是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⑶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爱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⑷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⑸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有助于达到目标的学习经验所必备的四个特征如下。
⑴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
⑵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
⑶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
⑷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泰勒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的主要准则,即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
泰勒还将学习经验分成了三个层次,并进一步提出完成学习经验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的编制程序。
第四、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是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过程的第一人。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同样重视课程目标的重要性。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泰勒认为评价有两个重要方面,第一,必须评估学舌功能的行为;第二,任何时候都必须包含一种以上的评估,这样才有可能确定所发生的变化。
其评价程序共有四个步骤:⑴确立评价目标;⑵确立评价情境;⑶设计评价手段;⑷利用评价结果。
泰勒原理为课程的设计与编制提供了研究范式,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并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形成了一个体系完备的操作模式,将课程理论推向了一个重要阶段。当然,泰勒原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5)教学内容一般有哪几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内容一般有以下几种取向:道德主义取向、百科全书取向、文化复演取向、形式训练取向、唯科学取向、经验取向、社会取向。
他们的特点分别是:
1、道德主义取向。
在道德主义取向中,选择作为教学内容的,是以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为主。至于其他内容如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则没有涉及,或者很少涉及。这种道德主义取向在中国古代是很典型的。
2、百科全书取向。
在百科全书取向中,选择作为教学内容的,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即试图使学生通过教学而掌握百科全书式的亦即几乎涉及一切领域的知识。全科全书取向源于培根(Francis Bacon)和夸美纽斯(J.A.Comenius)。培根宣称:“我的本分是汲取一切知识。”夸美纽斯受培根的影响,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开设百科全书式的“泛智主义”的课程。后来,18世纪法国的百科全书派也持百科全书式的教学内容选择取向。所谓百科全书派(encyclope-distes),是指18世纪编写法国《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理性辞典》的全体成员,以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一1784)为首,先后参加工作的各方面人土达 160多人。狄德罗等人受F?培根(156一1626)、丁?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一1679)、J?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等人思想的影响,尤其受培根关于知识分类、编辑百科全书思想的影响,为适应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需要,而编辑了这部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派在教育上,主张将一切知识作为教学内容的源泉,尤其是强调自然科学、各种应用科学以及现代语文知识在教学内容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3、文化复演取向。
文化复演取向是文化复演派所主张的选择教学内容的一个取向。文化复演派是近代西方主张“文化复演论”的一个流派,以赫尔巴特尤其是其弟子戚勒(Ziller.T,1817—1882)等人为代表。早在古代,就有一些基督教徒认为,上帝带领人类从犹太文化进而至希腊文化,又进而至基督教文化,因此选择教学内容的最好办法,只能是选择并安排旨在重演这些阶段或时期的学科。到19世纪,在生物学上,有人根据达尔文进化论和对胚胎发育过程的考察认为,个体的成长从简单的胚胎到成熟,是重复物种进化的过程,是物种进化的缩影。这种生物复演论就成为以戚勒等为代表的文化复演论的依据。由于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一时有不少人信奉文化复演说。20世纪初,文化复演论在美国的课程建设方面风靡一时。但它受到杜威的严厉批判。
文化复演论的基本观点是:个体的发展和个人知识的发生,无论就然式上还是排列上,都复演人类历史上知识发生的进程;每一代人为了使其时代的文化达到成熟,都要重复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时期。以文化复演论为基础,产生了影响教学内容选择的两种教学理论。一种理论认为,教学的内容要根据人的能力的成熟程序加以安排:最先是通过实物训练感知觉;接着当儿童的想象开始觉醒时,提供儿童类似诗和神话等的内容;然后安排记忆作业;最后安排需要推理的学科。另一种理论则认为,应该按照种族发展史上的社 会一经济时期去安排教学内容:如首先研究游牧民族;接着研究畜牧民族;然后研究农业文明的文化;最后研究工业时期。
4、形式训练取向。
形式训练取向是形式教育论者所持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取向。在近代西方教育史上,有一种影响广泛的教育理论流派,即形式教育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智可以划分为几种彼此独立的官能,每一种官能都能通过单独训练而获得发展。对于人的心智可以划分为哪些官能,不同的官能心理学家或形式训练者的主张各不相同,在成熟形式的官能心理学中,一般认为人的心智官能包括知、情、意等几个方面。根据官能心理学的理论,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训练人的心智官能,而不是使人获得实用的知识,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心智的训练为根本宗旨。形式教育论者还认为,在教学中,实用知识的传授远远不如心智官能的训练重要,因为如果人们的心智官能经训练而发展了,那么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吸收,可见官能训练比起实用知识传授来说具有永久性的价值。因此,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应该是那些实用的知识,而应该是最适合于训练各种心智官能的学科,例如拉丁文和希腊文可以训练人的记忆力,数学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因此这些应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5、唯科学取向。
在唯科学取向中,选择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是科学知识,而其他知识如艺术、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则很少选择作为教学内容,或者说,在教学内容中,科学知识占有压倒一切的地位,而艺术、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则相对来说没有受到重视。这种取向的形成与近现代科学的发展与应用有关:在近现代西方,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得到普遍的应用,对于改变人的生存状况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人们的生活日益离不开科学,这种状况影响到教育领域,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了唯科学化取向。早在19世纪中叶,斯宾塞就主张教学内容应该主要是科学知识,他说:“这样,对于我们一开始所提出的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这是从所有各方面得来的结论。为了直接保全自己或是维护生命和健康,最重要的知识是科学厂为了那个叫作谋生的间接保全自己,有最大价值的知识是科学。为了正当地完成父母的职责,正确指导的是科学。为了解释过去和现在的国家生活,使每个公民能合理地调节他的行为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钥匙是科学。同样,为了各种艺术的完美创作和最高欣赏所需要的准备也是科学。而为了智慧、道德、宗教训练的目的,最有效的学习还是科学。开始似乎很麻烦的问题,经过我们的探讨,变得比较简单。我们用不着估量各种人类活动的重要程度和在各方面为我们准备的不同学科;因为我们已看到,学习科学,从它的最广义看,是所有活动的最好准备„„被认识最有价值和最美的科学,就要统治一切。”
6、经验取向。
教学内容选择的经验取向主张,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以儿童自己的经验为依据,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为依据。这种取向的最重要的代表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杜威说:学校在教材上“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它们是在以后的年代里发展成为比较详尽、专门而有组织的知识的根基”。持经验取向者认为,以儿童的直接经验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能够符合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能够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具体,而且能够在儿童的直接经验中综合各个领域的知识。教学内容选择上的这种经验主张取向,也就是活动课程取向,以儿童的活动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杜威进一步主张,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业,例如园艺、纺织、木工、金工、烹任等手工训练活动。杜威根据“从做中学”的基本原则,设计了一套以主动作业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它的全部内容都由与各种作业活动相平行的理智活动所组成,包括历史或社会研究、自然科学、思想交流三方面。
7、社会取向。
教学内容的选择的社会取向主张,学校教学应该直接满足当前附会生活需要,为满足当前社会生活的需要服务,因此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以当前的社会生活需要为主要的依据。这种选择教学内容的取向,在教育史上和当代的教育实践中都大量存在。例如,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是为培养政治统治人才服务的,而当时统治者用于从事政治活动的主要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因此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再如,在古希腊的斯巴达,社会生活要求学校培养军人,因此学校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军事方面的内容。又如,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生活是以政治斗争为主的,由于强调学校教学内容要符合社会生活需要,因此在学校教学内容中,有关政治斗争的内容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6)目标分类的理论主要有哪几种?
一、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
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感知、准备、优质稻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1964年克拉斯伍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共分为五级: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二、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988年美国学者霍恩斯坦退出一个全新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此分类将全部教学目标划分为四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每个领域又分五个类别的目标。
(1)认知领域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辛普森等人于1972年提出将动作技能目标纷呈:感知、准备、优质稻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964年克拉斯伍将情感领域的目标共分为五级: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4)行为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领域,即它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的综合。
(7)行为目标的表述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
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在泰勒看来,陈述目标最有效的方式是“既指出要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也就是说,每一个课程目标都应该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应用到职业教育领域就是说,每一个目标既能够指出要引起学生发生的行为变化,主要是针对职业领域的行为变化,而且还能够清晰的指出这些行为所涉及的职业活动或工序。这样的语言表述才能有效指导职业学校教材的开发与具体的教学过程,而且由于目标的明确性以及与现实职业活动的对应性,能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评教学设计专题讨论3答案 1.如何认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内容和含义?
答: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20世纪70年代,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巴班斯基提出,要对学校教学进行整体优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思想:
1.系统思想。综合考察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完整有序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相互促进作用,力求使教学的全过程从整体上发挥其最优功能。
2.整体思想。教学活动的优化,是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合理组合,即形成最佳的教学结构,从而使教学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和充分发挥。
3.效率思想。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效率角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以克服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低效现象。
2.课堂常用的三种教学方法各有哪些特点?
答:课堂常用的三种教学方法:
一.讲授式教学法。1.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2..讲授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3讲授法是其它教学方法的基础。4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4.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其特点表现为,在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任务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这种教学法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性作用。
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法。在设计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中,首先,教师不再扮演“知识的化身”的角色,也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者。其次,信息化教学环境中,信息化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三种教学组织形式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
答:从学生的组合方式来看,教学组织形式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个别教学,二是集体教学。
集体教学组织形式又可以划分为多种具体的教学组织形式形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班级教学。班级教学有着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第一,一名教师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第二,以固定的班级为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一个较大的教学群体,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与共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发挥集体教育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品质。第三,将学生编成固定的班级,形成一个比较严密的管理有序体系,有利于加强教学管理。第四,班级授课制一般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主设计、组织并上课,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班级教学也有自身的缺陷,一是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二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
2.分组教学。即把学生按能力或作业分成不同的组,教师面对全组学生进行教学。
3.合班教学。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级合并起来,教师在同一时间里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合成的学生集体进行教学。
4.教学情境的设计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教学情境的设计方式一般有:故事化情境、活动化情境、生活化情境、问题化情境。在设计教学情境时,需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一)情境作用的全面性
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应该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群体环境和实践环境。教学情境的设计不应该仅仅满足某一个方面的需要,要同时为情感教学、认知教学和行为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局部的情境设计可以有所侧重、偏重于某些方面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变通处理。
(二)情境作用的全程性
情境设计往往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进行,因而有人误以为,设计情境就是在新课教学之前利用有关的实物、故事、问题等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出新课。实际上,教学情境设计的功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导入新课,情境不应该只在讲解新课前发生作用,它应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激发、推动、维持、强化和调整学生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在教学的全程发挥作用。为此,教学情境可以分阶段设计,逐步地扩展、深入、充实、明晰。
(三)情境作用的发展性
情境作用的发展性是指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设计得当的教学情境应该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发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学生相互间合作。
(四)情境的真实性
教学情境具有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其真实性乃是认知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的基础和保证,而其实践性乃是真实性的最重要内容。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识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决定了所学知识在其他情境中再应用的可能性。
对于脱离真实情境并简化了的知识,学生往往只能达到刻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许多学生在应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时感到困难,其根源常常就在于他们的学习经验脱离了学习内容赖以从中获得意义的真实情境。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建构主义十分注重情境的真实性,极力主张:如果要求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就必须要求学习和应用的情境具有真实性。
(五)情境的可接受性
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只有能适合于学生的东西,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央电大形成性测评——教学设计专题讨论4 1.选择教学媒体的经验方法有哪几种?
选择教学媒体的经验方法有哪几种?
一、选择教学媒体的理论基础:戴尔的“经验之塔”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读戴尔“经验之塔”对媒体选择的指导作用:
1、具体到抽象
戴尔认为学习应该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展开。
儿童正处于从具体的生活经历向抽象的文字理解过渡的阶段,教学一定要从具体经验入手。成人学习者进入一个新领域的时候,也要从具体的经验入手。由于成人学习者已经具备了文字识读能力和一定的生活阅历。这个“具体”可以通过文字表述的案例来体现。请看案例三: 《机会成本》
小思考
在中国西部农村地区,电视、广播的普及率远远高于计算机。如果让你给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讲授《教育技术学》,你应该从什么样的经验入手?
2、效率和效果
选择教学媒体,既要考虑到其传递效率,又要考虑到认知效果。
传递同样的教学内容,采用抽象的文字描述,教学传递的效率比较高;采用做中学等具体体验的方式,教学效率比较低。
然而,如果媒体的抽象层次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匹配,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文字信息,那么在“传授”过程中节约的时间,将会浪费在“理解”和“内化”的过程中。
因此,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媒体的抽象层次。
3、促进知识的迁移
对大多数人而言,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学术研究,而是用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从书面知识向实践的迁移,也是影响我们媒体选择的重要因素。
沿着戴尔“经验之塔”自底向上,呈现了“知识来自于实践”这样的一个真理性的命题。而通过教学设计,我们还要实现从书面“知识”向“实践”的迁移。
小思考
阅读前面“机会成本”案例,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二、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
通常情况下,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有四方面:
(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递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内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内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的使用也有不同要求。
(3)依据教学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
(4)依据教学条件。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此外,还要考虑媒体的特性,以及使用成本,可获得性、便利性、学生的偏爱等因素。总之,教学媒体的选择是一个决策过程。
小思考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想一想,在选择教学媒体时,你通常会考虑哪些因素?
三、媒体选择的方法
上述选择教学媒体的依据,为教学中根据不同目标,不同教学内容,学生不同的特征,以及学校现在的教学设备来选择不同性能的教学媒体提供了参考。在实际操作中,常见的媒体选择工具有流程图法和评价量规。
1、流程图法
教师可以依据下列流程图为你的教学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
确定要表现的内容——明确可供选择的教学媒体——确定最佳媒体——确定不同教学环节、不同内容,使用的不同媒体
2、选择量规
另外一种常用的教学媒体选择工具是评价量规。2.多媒体教学的设计步骤是什么?
一、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每门课程都是由若干个章节(或单元)组成,每一节(或课)又可分为若干个知识点,根据加涅的学习内容分类方法,可确定每个知识点内容的属性。在确定教学内容后,进一步根据学科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许多的知识点,分析这些知识点的知识内容是属于事实、概念、技能、原理、问题解决等哪一类别。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1、社会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包括广义的概念,如社会的责任,国家的需要等等。
2、学生的特征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必须先分析学生的特征,明确学生的求学目的和基础水平。
学生的特征主要是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原有的认知能力。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在自己头脑里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系统。原有的认知能力是学生对某一知识内容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能力。
对学生的特征进行分析就是要运用适当的方法来确定学生关于当前所学概念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原有认知能力,并将它们描述出来,以便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3、学科的特点
我们要考虑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规律、基本法则等特点,使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能体现出各自的学科特色。
教学目标根据其范围大小不同,一般来说,可分为学科目标、年级目标、单元和课时目标等四级。通常学科目标和年级在教学大纲中已有明确的规定,而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则需由任课教师自己制订。
二、选择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
1、原则:媒体选择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选择低代价、高功能的教学媒体
(1)媒体使用目标的确定
①事实性:媒体提供有关科学现象、形态、结构,或者是史料、文献等客观、真实的事实,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事实性材料,便于识记。
②情景性:根据学习内容,媒体提供一些有关情节、景色,现象的真实的、或模似、相近的画面(如古诗词的意境画面)。
③示范性:媒体提供一系列标准的行为模式(如语言、动作、书写或操作行为),学习者将通过模仿和练习来进行技能的学习。
④原理性:媒体提供某一典型事物的运行、成长、发展的完整过程,并借助语言的描述,帮助学习者对典型事物的特性、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规律有所了解。
⑤探究性:媒体提供某一些事物的典型现象或过程,利用文字或语言设置疑点和问题,供学生作为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
(2)媒体类型的选择
对于不同科目内容,不同的学习类型,不同媒体所产生的功能大小是不同的。这必须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试验,探索其规律。
(3)媒体内容的选择
①画面资料
②画面的组合序列
③教师的活动
④语言的运用
⑤刺激强度
(二)创设教学情境
1.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
2.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的录像、录音、参与社会实践、向学生提供网络的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凡是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境,都属于情境创设的范畴。
4.教学情景的类型
(1)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真实情境
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现场范例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解决实际的问题,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并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模拟真实情境
一些危险性、不易或不宜真实接触的必修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可以用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与学的需求。像法律专业的学生创建模拟法庭来模拟法庭现场进行演练对学习具有极大的帮助,又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英语话剧来锻炼他们自身的英语听说能力等
(4)合作性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合作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改善课堂氛围,培养与人协作的作风,能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合作中有竞争,既能发挥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团结、密切配合,增强集体荣誉感。
(5)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情境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师则起学习的引导者作用,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指导自主学习,组织协作活动
(一)自主学习的设计
1、自主学习的设计方法
(1)抛锚式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设计
(2)支架式教学中的教学设计
(3)随机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设计
2、自主学习的设计原则
(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
(2)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即能实现自我反馈。
(3)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即将知识外化。
3、设计自主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目标不明确
(2)只重环境设计,忽略人的设计
(3)忽视教师的指导
(二)协作学习的设计
(1)学习主题已知下的协作学习设计
A、围绕已确定的主题设计能引起争议的初始问题;
B、设计能将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
C、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的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稍稍超前于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代替学生思维);
D、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教师要适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2)学习主题未知下的协作学习设计
由于事先并不知道学习主题,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3、设计协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讨论过程应认真、专注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仔细注意每位学生的神态及反应,以便根据该生的反应及时对他提出问题或对他进行正确引导;
(2)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3)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通过发言暴露出来的,关于某个概念或认识的模糊或不正确处,并及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指出(切忌使用容易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词语);
(4)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要及时加以正确引导;
(5)在讨论末尾,应由教师(或学生自己)对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作出小结。
四、确定教学要素关系,形成教学过程结构
1.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联系的形式。课堂教学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各要素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课堂教学结构中各要素的时间关系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等;课堂教学结构中各要素的空间关系则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课堂教学的逻辑关系等。
2.课堂教学结构的具体设计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必须考虑教师的主导活动、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媒体的运用等方面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五、设计测量工具,进行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即根据明确的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测量数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量化,并对量化的结果作出价值性的判断.1、设计结构化观察表格
结构化观察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出现的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反应信息。如表3是用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不注意行为的表格。
2、设计态度量表
态度量表是针对某件事物而设计的问卷,通过被试者对问卷所作的评等选答反应,从而了解被试者对某事物的态度倾向。态度量表主要用来收集学生的学习态度反应信息。
3、设计形成性练习
形成性练习,是按照教学目标而编制的一组练习题,它是以各种形式考核学生对本学习单元的基本概念和要素的掌握程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采用这种方法来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4.总结性测验主要用来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效果,检查原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总结性测验主要适用于单元考试、期中考试和期考试等,由于各单元的教材重点不同,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有所区别,为了使试题具有代表性,覆盖面广,应设计好如表5所示的测验目的与测验内容的双向细目表
3.进行学习过程评价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
(一)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只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业绩等做出评价。评价方法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及来自家长的评价信息,建立能够反映每一个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成长记录袋。学期末,依据学生的成长记录实施评定。
(二)档案评价法
1、档案评价的含义与作用
档案评价也可以称之为“成长记录袋评价”,档案评价的重要依据是学生档案袋。它是当前国外教育实践中应用十分普遍的一种新型的评价方法。“档案袋”有文件夹、公事包或代表选辑等多种含义。
2、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档案评价
(1)指导学生建立档案袋
(2)制作评价表
(3)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要与档案评价挂钩
(4)以月或半学期、学期为阶段,开展档案袋交流展示会
3、教师建立自己的档案袋
内容包括:档案评价的研究计划,前测和后测请况分析,个案纪录(个别学生的非常表现、在评价时与学生的档案袋结合),学生月评价表,研究纪录。
4、实施档案评价的原则
第一、科学性。第二,现实性。第三,多元化。第四,易于操作性。第五,全面性。
5、档案评价的效度与信度
4.进行学习结果评价的评价工具主要有哪些? ?
(一)、学习目标的评价
学习目标的评价是传统的评价模式,也是学校最为普遍使用的评价方法,经常被用于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拔划分等级、检验学习活动和教学方案、说明教学效果与价值等。应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书面测验只是其中一种重要方法。
(二)、技能测试
主要包括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的评价,通过专项技能考核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实现这一评价指标。例如:数学技能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即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文技能测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三)、书面测试
是指通过学期末(或中)统一组织“双基”调研测试,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结果性评价。
(四)、成绩认定
各学科的成绩认定除了根据上述2类考核的得分之和(满分为100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认定之外,还应该加上过程性评价的学业成绩。用公式表述为:学科学业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技能测试成绩+书面测试成绩。
5.形成性评价的步骤有哪些?
一、制定评价计划
1.确定收集资料的类型
形成性评价所需要的资料主要是两类: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过程情况。学习成绩反映的是设计成果的使用给学生带来的行为变化和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这类资料通常用数据表示。数据来源可以是学生对一系列测试项目的反应。教学过程反映的是设计成果在特定情境中的运行和作用情况,这类资料通常用陈述表示,陈述对象可以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各种相关因素的状况分析。为了保证足够的信息量和资料的可靠性,一般应有两种以上的评价工具来收集上述每类资料。
2.确定评价标准
确定了收集资料的类型后,还需要进一步确定衡量这些资料的标准。
3.选择被试人员
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不可能也不应该拿许多学生和教师来做试验,只须挑选极少一部分学生和个别教师作为被试样本,这就要求这个样本具有代表性。
4.阐明试用成果的背景条件
最后,设计者应说明教学设计成果的试用在什么背景下进行,其过程如何展开,其间应具备或提供什么条件,并将受到什么限制。成果试用应尽量地在没有外部干扰的自然状况下进行,若需使用录音、录像器材来帮助收集资料,应避免影响教学环境的气氛。
二、选择评价方法
不论收集哪种类型的资料都要借助某些方法,在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中,主要使用测验、调查和观察三种评价方法。这三种方法在收集资料方面各有特长,如测验适宜于收集认知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调查适宜于收集情感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观察适宜于收集动作技能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此外,调查和观察还经常被用来收集教学过程的各种资料:前者适宜于收集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教学的反应资料;后者适宜于收集设计成果的使用是否按预先计划进行的资料。
三、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
这是两项不同性质的工作,但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其基本步骤是:
1.向被试者说明须知
在开始教学前,应让被试师生知道试用设计成果的有关情况,如:试用目的是了解成果的质量而非被试者的能力,不必焦虑和紧张;试用活动的程序和试用所需的时间;被试者将参与的活动类型及其注意事项;将收集哪些资料以供分析用;应该以什么态度和方式作出反应,等等。
2.试用
这种试验性质的教学应具有可复制性的特点,即用相同的方式对另一些同年级学生再进行教学,如果他们的水平也属常态分布,可望获得大致接近的教学效果。由于这种教学具有典型性,通过评价就可获得推广价值。要保证某—教学过程能重复展开,必须确使这一过程是有一定的方案可遵循的,同时不让教师为难,仍保持一贯教态。教学活动的背景也应尽量避免过分的人为设置,以造成为试用而试用的气氛。
3.观察教学
在试行教学的同时,需组织部分评价人员在适当的地方观察教学过程,并围绕类似以下的情况做好记录:各项教学活动所花去的时间;每个知识点是如何加以指导的,尤其注意教学有没有背离设计规定的内容;由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性质和问题间的相关性;教师如何处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课内完成的练习、作业,在教学各阶段中学生的注意力、情绪反应、主动参与性、思维活跃程度等。观察教学的工作也可以借助录像媒体事后进行。
4.后置测验和问卷调查
教学设计成果试用后一般应及时进行某种形式的测验和问卷调查。前者主要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资料;后者主要收集有关人员对教学过程的意见。测验题和问卷表可分开印发,对学生也可以印于一卷,此项活动通常是紧接着教学试行后着手,但如果为了了解该设计成果对知识的保持是否有意义,收集成绩资料的测验应适当推延一段时间进行。
5、归纳和分析资料
通过上述的观察、测验和问卷,评价者获得了一系列所需的资料,为了便于分析,可以将这些资料归纳成图表。
6、报告评价结果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答案
01任务
案例分析:
现实数学观所对应的是理论数学观;生活数学观所对应的是科学数学观。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运用广泛性三个主要的性质特征。
小学数学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要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儿童的数学学习的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先生,即数学学习活动存在于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数学学习应当成为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去仔细地观察,粗略地发现和简单地证明。
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数学概念往往就是源于普通的常识。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和丰富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求欲,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辨析、操作等活动,逐步从对象中抽取本质属性,建立数学概念。在本例中,教师设计了实际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观察、辨析并实验、操作,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变为在问题情境的尝试操作下的思考和分析过程,这种融生活化策略和操作性策略为一体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儿童数学学习的特点,体现了现实数学观和生活数学观。但是,数学概念的学习和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学习上不同的。“平均数”作为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指的是一种词汇的认识;“平均数”作为一个数学概念,是对一组数的集中和离散程度的本质认识。掌握了单个词汇并不一定就是理解了概念。本例中,在采用“常规方法”来组织学习“平均数”知识的班级中,虽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设计了生活化情境,可在跟进活动中学生仍然不能将问题与习得知识建立联系甚至不能理解真实情境问题本身的意义,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作为数学概念的“平均数”的本质意义。
在平均数这一概念教学中,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概念是一切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基础,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要素。概念是对两中以上对象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概念主要以词的形式来标志;概念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同时也是对经验的加工。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它们具有反向对应的关系,当内涵扩大了,外延会缩小;反之外延扩大了,内涵会缩小。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开发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庞大资源库。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还不如说是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这种“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孩子应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论述题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设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每天的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等的理解问题。
其次,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如对股市中的各类“趋势统计图表”掌握与理解。
最后,生活中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如报纸、杂志中随处可见的统计图表、比例、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符号的理解、识别与阅读。
二、数学自身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随着经典数学的繁荣和统一,许多数学应用方法的产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科学自身的发展必然对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课程目标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体会观察、尝试、合情推理、猜想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另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与解题技能的培养目标削弱,判断、优化的能力目标需要加强。
三、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新的儿童发展观关注儿童的发展,从关注精英数学转向关注大众数学,强调学习适合每一个个体的数学,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升公民的素质成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02任务
案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
几何知识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掌握必要的形体知识,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认识、改造人类生存空间的需要。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不失时机地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下面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开展好立体几何图形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圆锥的教学:我在复习准备时选用粮囤做感知材料,形象地展现了由粮囤(圆柱)变为粮堆(圆锥)的过程。展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是重视学生的操作观察,把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主要建立在亲自“摸一摸”、“看一看”等具体的感知动作上,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帮助学生切实建立起立体图形的表象。三是重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形状的物体”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如何测量圆锥的高,就不只局限于书上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五是重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亲身体验,重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完成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例如在认识圆柱的侧面时,采用了让学生把圆柱包起来,再展开看一看的方式进行亲身体验,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还应十分强调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形象地展现如:高的平移、圆柱、圆锥侧面展开等难以讲述的内容,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我个人认为,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起以下作用:
(1)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教师作为承担间接知识传授的学习组织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根据临场的反应作适当的调整,同时要通过自己有效的评价来定位和激励学生,以达到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兴趣的目的。
(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他们受个人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基础的心理特点等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质疑、设疑、组织讨论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并通过教师有效设计的活动和评价方式来激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整体能力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以及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能力水平,通过细心的观察、合理的评价等诊断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修正或调整。
03任务
答: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学生个体千差万别,个性特征明晰可见,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而与之紧密联系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必须要给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即请他坐下,便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间。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时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即使回答问题有错误,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和鼓励,学生到处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到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价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让教师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之感。
数学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恰当的评价,对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非常重要。但如果评价得不合适宜,过于虚假不真实。那么,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就没有价值。
(一)数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度,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学生很平常的行为,教师都大加赞赏,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学生往往就会“迷失自我。”
(二)教师在数学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个性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找准评价的切入点,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差异。让课堂上的评价具有个性化特色,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
当然,我在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方面探索得还很不够,今后我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我希望自己通过这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自信,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述题
发展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也是发展儿童数学素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数学认知结构,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记忆、表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儿童先天就有的,也是无法从其它途径获得的,只能在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和提高。
一、要重视表象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渡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在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二是在学生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的语言运用;三是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二、要加强数学交流
学会数学交流是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有效的数学交流就依赖于准确的数学概念。因此,准确地运用数学概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必须引导学生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二是要给学生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三是要让学生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三、需促进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保证数学思维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概念构建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所以发展儿童数学概念的构建能力,必须充分重视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
04任务
单项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4分,共80分。机上批阅,可多次做)
1.C 2.C 3.D 4.C 5.B 6.B 7.B 8.C 9.B 10.A 11.B 12.C 13.C 14.C 15.D 16. C 17.B 18.B 19.C 20.A 小学数学规则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形成运算的技能,它还与发展儿童数学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发展儿童良好的数感。
数感代表着个人使数、数字系统和运算具有意义的观念,更准确的说,数感实际上代表着不同个体因自己的经验、学习和能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数”的良好的智力结构。良好的数感是形成数量概念和数理推理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的条件,是形成运算技能的重要保障。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可以从多方面发展儿童的数感。1 在实际的情景中形成数的意义
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对具体物体对象的活动来逐渐认识数的,学习中,要使儿童能形成良好的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就应该将学习活动置于儿童具有生活经验的实际情境中,让他们体验,感悟,理解。(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例如,他们认识“5”,开始时带有物质和能量性质的,知道5个苹果,5支铅笔,5个人等,当对这些具有这种相同元素个数特征的“物体的集合”多次的感知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去关注这一类“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形成对“5”的意义的理解。
(2)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例如:小明有3本书,小芳有4本书,一共有几本书?这样的问题,假如学生采用“在第一加数基础上的逐一加”的方式,就支持了他们对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2 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1)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数的位置感首先表现在对一个具体数在某个集合中的位置有敏锐的感觉,同时对于这个数与相邻数之间的相对大小有一个敏锐的感觉。例如学生能较快反映,65这个数在100以内的序列中大致占中间的位置,65比100的一半要大些等。
(2)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例如学习8时,学生知道8是由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儿童对数之间关系的一种 敏锐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数的多种理解。3 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在开始学习加减法时,结合实际情境,学生应当对数和数的实际意义有所理解。例如,图示有3辆小车和4辆小车,并将他们和起来,学生在解答3+4=7后,应该能意识到,这是3个元素和4个元素的合并,结果是7个元素。
05任务
一、判断题:(判断题17道,每题2分,共3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二、填空题(填空题15道,每空1分,共46分)
1.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
2.(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4. 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
5.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6.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7. 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8.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空间大小
9.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策略(能力)10.(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11. 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
12.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的语言能力
13.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4.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问题(导入)
15. 认知、联结、自动化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儿童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发儿童的思维,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策略性知识的形成。
如:教者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时,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然后通过择优选用简便科学的方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打下基础。
在创设情境,回顾旧知。以旧引新,通过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分一分、数一数,体会初步的统计思想,为下面探索统计的方法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的基础上,继而进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计问题,激发统计兴趣。
⑴“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⑵师: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几个?可以用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统计方法。
2、参与游戏,探索统计方法。
⑴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你来说,我来记”,做完游戏,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就会得到答案了。⑵ 老师对同学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⑶ 学生分组活动搜集数据。
⑷ 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 ② □□□□□
△△△△△△△ ③ □ |||||
○ ||||
△ ||||||| ④ □ √√√√√
○ √√√√
△ √√√√√
⑸ 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学生可能会体会到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比较简便,愿意使用。
3、整理数据,学会应用。
我们把记录的结果整理有表格里(出示表格)图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一共 看图:你从这个表中知道什么?
学生把表格填完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到自己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答案 01任务
案例分析:
现实数学观所对应的是理论数学观;生活数学观所对应的是科学数学观。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运用广泛性三个主要的性质特征。
小学数学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要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儿童的数学学习的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先生,即数学学习活动存在于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数学学习应当成为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去仔细地观察,粗略地发现和简单地证明。
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数学概念往往就是源于普通的常识。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和丰富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探求欲,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辨析、操作等活动,逐步从对象中抽取本质属性,建立数学概念。在本例中,教师设计了实际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观察、辨析并实验、操作,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变为在问题情境的尝试操作下的思考和分析过程,这种融生活化策略和操作性策略为一体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儿童数学学习的特点,体现了现实数学观和生活数学观。但是,数学概念的学习和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学习上不同的。“平均数”作为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指的是一种词汇的认识;“平均数”作为一个数学概念,是对一组数的集中和离散程度的本质认识。掌握了单个词汇并不一定就是理解了概念。本例中,在采用“常规方法”来组织学习“平均数”知识的班级中,虽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设计了生活化情境,可在跟进活动中学生仍然不能将问题与习得知识建立联系甚至不能理解真实情境问题本身的意义,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作为数学概念的“平均数”的本质意义。
在平均数这一概念教学中,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概念是一切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的基础,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要素。概念是对两中以上对象的共同特征的概括;概念主要以词的形式来标志;概念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同时也是对经验的加工。概念有内涵和外延,它们具有反向对应的关系,当内涵扩大了,外延会缩小;反之外延扩大了,内涵会缩小。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开发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庞大资源库。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还不如说是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这种“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孩子应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论述题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设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每天的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等的理解问题。
其次,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如对股市中的各类“趋势统计图表”掌握与理解。
最后,生活中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如报纸、杂志中随处可见的统计图表、比例、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符号的理解、识别与阅读。
二、数学自身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随着经典数学的繁荣和统一,许多数学应用方法的产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科学自身的发展必然对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课程目标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体会观察、尝试、合情推理、猜想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另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与解题技能的培养目标削弱,判断、优化的能力目标需要加强。
三、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新的儿童发展观关注儿童的发展,从关注精英数学转向关注大众数学,强调学习适合每一个个体的数学,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升公民的素质成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02任务
案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
几何知识作为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掌握必要的形体知识,形成一定的空间观念,是认识、改造人类生存空间的需要。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知觉即形体直观认知能力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不失时机地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影响都是积极的、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下面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谈一谈开展好立体几何图形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圆锥的教学:我在复习准备时选用粮囤做感知材料,形象地展现了由粮囤(圆柱)变为粮堆(圆锥)的过程。展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便于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二是重视学生的操作观察,把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主要建立在亲自“摸一摸”、“看一看”等具体的感知动作上,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帮助学生切实建立起立体图形的表象。三是重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形状的物体”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如何测量圆锥的高,就不只局限于书上的一种方法,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五是重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亲身体验,重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完成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例如在认识圆柱的侧面时,采用了让学生把圆柱包起来,再展开看一看的方式进行亲身体验,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当然,在教学设计中还应十分强调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静为动,形象地展现如:高的平移、圆柱、圆锥侧面展开等难以讲述的内容,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我个人认为,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起以下作用:
(1)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设计者和组织者的作用
教师作为承担间接知识传授的学习组织者,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做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根据临场的反应作适当的调整,同时要通过自己有效的评价来定位和激励学生,以达到学生保持持久学习兴趣的目的。
(2)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中起引导、激励和促进的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他们受个人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学习基础的心理特点等的影响,需要教师通过各种质疑、设疑、组织讨论等方式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并通过教师有效设计的活动和评价方式来激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以此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整体能力的发展。
(3)教师在课堂学习活动中起诊断和导向的作用
教师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以及课堂活动的组织者,需要利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能力水平,通过细心的观察、合理的评价等诊断方式,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修正或调整。
03任务
答: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学生个体千差万别,个性特征明晰可见,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而与之紧密联系的表达能力也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必须要给思维速度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失误的机会。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即请他坐下,便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间。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时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即使回答问题有错误,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和鼓励,学生到处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到处可听到“你真行!”、“你讲得真棒”、“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价语,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让教师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愉悦之感。
数学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恰当的评价,对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非常重要。但如果评价得不合适宜,过于虚假不真实。那么,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就没有价值。
(一)数学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度,千万不可滥用。如果学生很平常的行为,教师都大加赞赏,这样的评价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为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惰性,学生往往就会“迷失自我。”
(二)教师在数学课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个性化。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找准评价的切入点,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个性差异。让课堂上的评价具有个性化特色,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
当然,我在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方面探索得还很不够,今后我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讨。我希望自己通过这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达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学生学数学的自信,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述题
发展儿童构建数学概念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也是发展儿童数学素养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数学认知结构,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记忆、表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儿童先天就有的,也是无法从其它途径获得的,只能在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和提高。
一、要重视表象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渡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是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在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二是在学生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的语言运用;三是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二、要加强数学交流
学会数学交流是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有效的数学交流就依赖于准确的数学概念。因此,准确地运用数学概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必须引导学生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二是要给学生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三是要让学生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三、需促进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保证数学思维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概念构建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有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所以发展儿童数学概念的构建能力,必须充分重视观察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
04任务
单项选择题:(共20道题,每题4分,共80分。机上批阅,可多次做)
1.C 2.C 3.D 4.C 5.B 6.B 7.B 8.C 9.B 10.A 11.B 12.C 13.C 14.C 15.D 16. C 17.B 18.B 19.C 20.A
小学数学规则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形成运算的技能,它还与发展儿童数学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发展儿童良好的数感。
数感代表着个人使数、数字系统和运算具有意义的观念,更准确的说,数感实际上代表着不同个体因自己的经验、学习和能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数”的良好的智力结构。良好的数感是形成数量概念和数理推理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运算规则的条件,是形成运算技能的重要保障。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可以从多方面发展儿童的数感。1 在实际的情景中形成数的意义
儿童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对具体物体对象的活动来逐渐认识数的,学习中,要使儿童能形成良好的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就应该将学习活动置于儿童具有生活经验的实际情境中,让他们体验,感悟,理解。(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数:例如,他们认识“5”,开始时带有物质和能量性质的,知道5个苹果,5支铅笔,5个人等,当对这些具有这种相同元素个数特征的“物体的集合”多次的感知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去关注这一类“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形成对“5”的意义的理解。
(2)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例如:小明有3本书,小芳有4本书,一共有几本书?这样的问题,假如学生采用“在第一加数基础上的逐一加”的方式,就支持了他们对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的进一步理解。2 具有良好的数的位置感和关系感
(1)发展数的良好位置感:数的位置感首先表现在对一个具体数在某个集合中的位置有敏锐的感觉,同时对于这个数与相邻数之间的相对大小有一个敏锐的感觉。例如学生能较快反映,65这个数在100以内的序列中大致占中间的位置,65比100的一半要大些等。
(2)对各种数的关系有敏锐的反应:例如学习8时,学生知道8是由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儿童对数之间关系的一种 敏锐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数的多种理解。3 对数和数的运算实际意义有所理解
在开始学习加减法时,结合实际情境,学生应当对数和数的实际意义有所理解。例如,图示有3辆小车和4辆小车,并将他们和起来,学生在解答3+4=7后,应该能意识到,这是3个元素和4个元素的合并,结果是7个元素。05任务
一、判断题:(判断题17道,每题2分,共3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二、填空题(填空题15道,每空1分,共46分)
1. 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
2.(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3.(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4. 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
5.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
6.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
7. 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重要规则逐步深化、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8.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空间大小
9.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策略(能力)
10.(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获得结论
11. 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
12.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数学的语言能力
13.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4.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问题(导入)
15. 认知、联结、自动化
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儿童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发儿童的思维,游戏还能促进儿童策略性知识的形成。
如:教者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时,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然后通过择优选用简便科学的方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打下基础。
在创设情境,回顾旧知。以旧引新,通过出示小动物的图片,让学生分一分、数一数,体会初步的统计思想,为下面探索统计的方法做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的基础上,继而进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计问题,激发统计兴趣。
⑴“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⑵师: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几个?可以用分一分、再数一数的统计方法。
2、参与游戏,探索统计方法。
⑴ 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你来说,我来记”,做完游戏,大家想知道的问题,就会得到答案了。⑵ 老师对同学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⑶ 学生分组活动搜集数据。
⑷ 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 ② □□□□□
△△△△△△△ ③ □ |||||
○ ||||
△ ||||||| ④ □ √√√√√
○ √√√√
△ √√√√√
⑸ 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学生可能会体会到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比较简便,愿意使用。
3、整理数据,学会应用。
我们把记录的结果整理有表格里(出示表格)图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圆
一共 看图:你从这个表中知道什么?
学生把表格填完整,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找到自己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答案
01任务
1.儿童的生活经验是指小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具有自然性、生成性、发展性等特点。自然性是指学生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都会毫无阻拦地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经验”。当然这种经验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但却是十分难得和可贵的。生成性是指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对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调用、调整、提升或者重新确立的过程,也存在着对活动中新的认识不断接受、理解和内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实质上就是新的经验建立和生成的过程。发展性是指经验的建立和运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丰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人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先前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又会导致经验系统的变化,在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习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小学数学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要让数学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融合起来,将学习纳入他们的生活背景之中,再让他们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儿童的数学学习的组织,应源于他们的数学先生,即数学学习活动存在于儿童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数学学习应当成为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问题解决的一种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去仔细地观察,粗略地发现和简单地证明。
在本例中,教师设计了实际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观察、辨析并实验、操作,使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变为在问题情境的尝试操作下的思考和分析过程,这种融生活化策略和操作性策略为一体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儿童数学学习的特点,体现了现实数学观和生活数学观。但是,数学概念的学习和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学习上不同的。“平均数”作为表示数学概念的语言,指的是一种词汇的认识;“平均数”作为一个数学概念,是对一组数的集中和离散程度的本质认识。掌握了单个词汇并不一定就是理解了概念。本例中,在采用“常规方法”来组织学习“平均数”知识的班级中,虽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设计了生活化情境,可在跟进活动中学生仍然不能将问题与习得知识建立联系甚至不能理解真实情境问题本身的意义,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作为数学概念的“平均数”的本质意义。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开发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庞大资源库。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还不如说是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这种“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孩子应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
2.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设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进步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对每天的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等的理解问题。
其次,市场经济需要人们掌握更多有用的数学。如对股市中的各类“趋势统计图表”掌握与理解。
最后,生活中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如报纸、杂志中随处可见的统计图表、比例、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符号的理解、识别与阅读。
二、数学自身发展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随着经典数学的繁荣和统一,许多数学应用方法的产生,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科学自身的发展必然对数学学科教育教学的课程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课程目标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二是学生可以通过做数学来学数学,体会观察、尝试、合情推理、猜想实验等科学研究方法,另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与解题技能的培养目标削弱,判断、优化的能力目标需要加强。
三、儿童的发展观对数学课程目标的影响
新的儿童发展观关注儿童的发展,从关注精英数学转向关注大众数学,强调学习适合每一个个体的数学,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升公民的素质成为重要的课程目标。
02任务
1、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
关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
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 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⑤对图形性质间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如下阶段性的特征: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
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是: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
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义务教育《大纲》中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应依据大纲的精神,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在具体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来。学生可以列举出桌面、玻璃板、书面、黑板面等。此后,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找出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教育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长方形的特征描述出来。接着,再用纸、笔画出一个长方形来。
二、在观察中比较、想象,培养空间观念。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讲圆锥体时,圆锥的高线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教师就要用模型演示,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高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用圆锥教具沿底面圆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可让学生去量一量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2、答:生活是个大课堂,让孩子在生活中学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是学好数学的起点。平时,我善于从生活中的细节去指导孩子学数学。记得有一次,我指着6岁儿子自己画的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图形问儿子,如果让你按形状来分,可以分成哪几类呢?儿子马上就说:“可以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还有就是乱七八糟的形(也就是我们说的不规则图形)。”我再让儿子仔细观察,他说还可以按颜色来分,比如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灰色的四类。我不停地夸儿子聪明,是个注意观察的孩子。接着我又鼓励孩子,能不能再观察发现还可以怎么分类呢?只见他一边看,比边比,突然眼睛一亮,说:“妈妈,还可以按它们的大小来分呢。”通过引导,儿子发现了生活中事物的多中属性,既提高了数学水平,有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了。你看,现在我带着儿子健身公园,他还就会说,这个高树和这个高建筑是一类,灌木和矮小的是一类„„在家里还会边摆鞋子别分类呢。真是有趣极了。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再比如用生活中的买东西来学习数学中的加减法,孩子不仅学得快,记得住,而且是非常的感兴趣,说完了一个还叫你再说一个,会不厌其烦地想与数学接触。我想这就是我们说的“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吧。
03任务 .临床评价
运用“交流访谈法”(预设型或非预设型的均可)对一堂小学数学课做一个评价。要求是主题突出,过程完整,分析清晰。
答:我将运用“交流访谈法”(非预设型),对一堂小学数学课做一个评价。
访谈主题:备课者的关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思路 参加者:观察者(暂称为G),执教的老师(一位中年的女教师,暂称为A),两位参与听课者(一位是年轻的高级女教师,暂称为B,一位是老年的高级女教师,暂称为C)
说明:访谈由观察者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提出,事先并没有这个计划,因此,这三位教师都没有准备。主题:访谈的主题是由观察者在听课的观察中想到的,并随手记在了听课本上,没有一定的逻辑性。访谈摘录:
G:非常感谢三位老师,尤其要谢谢A老师,给我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形成了几个问题,想和三位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C:说说吧。
G:A老师您设计这堂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A:教授学生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G:那您考虑到了没有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来做导入? A:开头的练习就是。
G:您的意思是说开始的分配糖果的练习么? B:还有果园运送水果的练习和种树的练习。
G:那为什么要做三个练习呢?一个不就行了么? C:A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尽快的进入课堂情境。
G:A老师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难点是什么?
A:主要就是学生在做有关“0”的除法时容易做错。比如10除5,200除5,3000除5。G: 那您有没有在教学中关注加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重视对算理和计算规律的探求呢?
A:为了避免学生在不理解算理的情况下,机械地记忆口算过程、套用计算法则,教材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既没有注明一般的口算思路,也没有出示笔算除法的法则。而是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
G:那您是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的计算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和算法呢? A:主要是激活学生已有的口算经验,使之顺利迁移到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中。G: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呢?
A:学生已有的与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相关联的口算经验有:表内除法和一位数乘整
十、整百的口算。这些口算经验是帮助学生解答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础。因此,教学时,我采取积极措施,激活学生已储存的相关口算经验,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并将它灵活运用在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这样一个新的情境中。
G:还有没有?
C:还要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G:比如说呢?
C: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规律,学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有序思考方法。所以在教学时,A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除法口算的经验,结合一定的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养成一种有序地思考和操作习惯,从而自主概括出笔算除法的计算规律。
„„
G:再一次谢谢三位老师!临床评价:
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角度看,这堂数学课关注了这样一些视角。首先,这堂数学课注重了目标达成的原则。
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在陈述上完全达成了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部要求。比如说教师对课堂的教学目标十分的清楚,说出了教学目标是“教授学生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紧接着又说出了本次教学的重点“主要就是学生在做有关“0”的除法时容易做错。”而且还做出了解释“比如10除5,200除5,3000除5”。
同时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着预设的目标而组织。比如课堂中的“导入、启发、归纳、练习”这四个教学环节设置的都十分合理、有效。
“导入”环节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先后出示了3个不同的练习题,从而使学生更快的进入了课堂的情景之中。
“启发”环节是在做了几个简单练习后,不断引导不同的学生,让所有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归纳”环节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后,引导个别学生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主要方向。同时教师对学生归纳不到位的知识点,或者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再次的补充和小结。
“练习”环节是在学生学到本节课的知识点后,所进行的一个巩固与练习的环节。其次,这堂数学课注重了行为表现的原则。
教师的行为表现,包括教师的教学组织策略、教学方法以及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等等都比较鲜明、突出。例如在课堂中,分别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组织形式,有“练习法、归纳法”等多样的教学方法,还有创设的各种教学环境都比较鲜明。
而且学生的行为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参与方式等等完全符合教育规律。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等,所以设计的课堂环节十分合理,创设的情景也十分有趣,因此充分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引起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学习的效果比较明显。可以说课堂的教师表现很优秀,学生的反应很积极。
最后,这堂数学课注重了全面的原则。
教师十分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能,比如教师在与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后,还在黑板上分别出了3次每次20道题,要求学生“开火车”来解题,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照顾到了全部的学生。之后还要求学生独立出3道题并且解题。
同时教师还关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与多向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获得了数学体验,经历了探究过程,最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出题、解题后再与同桌之间相互出题、解题。这样做就增加了学生的数学体验和探究的过程,更加巩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这是一节注重了教学目标,注重了教师的交和学生的学习,注重了全面发展全部学生的高效的数学课。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发展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能力?
构建数学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及数学认知结构,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记忆、表述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学生先天就有的,也无法从其他途径获得,只能在数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加强培养,才能逐步形成、逐步提高。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构建概念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
1.重视表象的过渡
小学生的思维尚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以直观思维为主)向形式运算阶段(以呈现思维为主)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形成数学概念往往有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一个过渡,这个过渡就是“表象阶段”。表象就是对对象的一个整体的“映象”,而在这个“映象”,包含着对象的本质的和非本质的所有属性,包含着对对象的外在认识,也包含着对对象的内在认识,是在直观感知基础上,并在语言(更多的是外部语言)支持下,通过对对象的分析与综合等思考的产物,其基本特征就是还没有真正摆脱对具体对象的依赖,但它是儿童形成概念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需要引起注意的。第一,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充分地明确自己的观察任务;第二,在学生在感知对象时,加强他们语言的运用;第三,在学生获得感知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及时地归纳。
2.加强数学交流
准确地运用数学概j念是发展数学交流能力的一个条件,而充分的数学交流活动又能促进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1)表述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2)解释和说明自己的观点
(3)质疑和反驳他人的想法 3.促进数学思维(1)发展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观察是获取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观察能力是指通过数学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形式化知觉的能力。其中“形式化”是指把对象所共有的数学关系和联系用一般的形式结构表示出来。感知一些数学材料,好像具体数据,具体材料都消失了,剩下的仅仅是标志数学关系和联系的骨架。
(2)发展分析比较能力
分析是比较的基础:为了确定不同事物的共同点,就需要把其中每一个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分别研究其特征。比较是分析的继续和发
(3)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能力表现为善于归纳,把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看作一类,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揭开表面上的差异性,发现隐藏在背后的共同特征的能力;概括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把从特殊的具体事物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推演到同类粤物中,并形成一般概念的能力。二是从特殊和具体的事物中,发现与某已知概念的关系,把个别特例纳入一个已知概念的能力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答案.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80 分。)1.下列不属于数学性质特征的是(A.抽象性)。
2.下列不属于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特征的是(C.注重解题能力)。3.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内容从学习的目标切入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D.情感与态度)等四个纬度。
4.下列不属于儿童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阶段的是(C.学会解题阶段)。5.问题的主观方面就是指(B.问题空间)。
6.下列不属于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价值的是(B.甄别价值)。
7.从逻辑层面看,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学习中,主要包含“运算法则”、“运算性质”和(B.运算方法)等一些内容。
8.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主要知觉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空间识别障碍”和(C.视觉知觉障碍)等两个方面。
9.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心理模式是“理解问题”、“设计方案”、(B.执行方案)和“评价结果”。
10.一般地看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主要运用的策略有“算法化”、“顿悟”和(A.探究启发式)等。
1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为主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阶段,相对于布鲁纳的分类来说,就是(B.动作式阶段)阶段。
12.下列不属于“客观性知识”的是(C.图形分解的思路)。
13.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具有“螺旋递进式的体系组织”、“逻辑推理式的知识呈现”和(C.模仿例题式的练习配套)等这样三个特征。
14.儿童在数学能力的结构类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主要有分析型、几何型和(C.调和型)三种。
15.属于以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形成认知冲突为起点,通过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并在集体质疑或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为特征的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活动结构的是(D.以自学尝试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的活动结构)。16.下列不属于常见教学手段的是(C.音像资料)。
17.下列不属于在建立概念阶段的主要教学策略的是(B.生活化策略)。18.在小学数学运算规则教学的规则的导入阶段中常见的策略有“情境导入”、“活动导入”和(B.问题导入)等。
19.在儿童的几何思维水平的发展阶段中,处于描述(分析)阶段被认为是(C.水平2)。
20.儿童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理解问题阶段也称作(A.问题表征阶段)。
二、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十章至第十一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十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在小学数学的运算规则学习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
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分析在小学空间几何教学中,可以如何落实注意儿童生活经验的策略 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
关于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①对直观的依赖较大;
②用经验来思考和描述性质或概念;
③(空间观念的形成)依靠渐进的过程;
④容易感知图形的外显性较强的因素;
⑤对图形性质间关系有一个逐渐理解的过程;
⑥对图形的识别依赖标准形式;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有如下阶段性的特征: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
②空间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的;
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的阶段性的特征是:
①方位感是逐步建立地;
②空间观念的建立逐渐从外显特征的把握发展到从本质特征的把握;
③空间透视能力是逐步增强地;
义务教育《大纲》中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因此,我们应依据大纲的精神,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在具体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要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长方形的认识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来。学生可以列举出桌面、玻璃板、书面、黑板面等。此后,再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找出长方形的特征。然后教育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将长方形的特征描述出来。接着,再用纸、笔画出一个长方形来。
二、在观察中比较、想象,培养空间观念。
想象是学生依靠大量感性材料而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在反复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如讲圆锥体时,圆锥的高线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较难掌握,教师就要用模型演示,并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细致观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抽象出圆锥高这一概念。教师可以用圆锥教具沿底面圆直径到圆锥顶点切开,让学生观察到切开后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正是圆锥底面圆的直径,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可让学生去量一量圆锥的高,还可以在黑板上画一草图标出圆锥的高,这样,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了,便于学生理解,空间想象力就会初步形成。
三、在实际运用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发展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如向学生出示这样一题: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平均分成两个小长方体后,表面积最多增加()平方厘米。最少增加()平方厘米。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首先在头脑中要想象这样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由5×4、5×3、4×3组成,沿上下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上下面(5×4面)。沿左右两个面平均分将会增加两个左右面(4×3面)。学生有一定空间想象力,在头脑中就容易形成长方体的表象,头脑中有了这样的依托,再去想它的变化,按照长、宽、高位置关系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即沿大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大面积。沿小面平均分可多出两个小面积。同时也可以理解到若不平均分同样可多出两个面积。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网上作业5
一、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46 分。)1.填空题(每空1分,共46分),说明:学生将下面的16道填空题的答案写到答题框中。
1.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以及 总结运用 等四个阶段。
2.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注意(创设的)问题情境(须)有效、注重儿童发现知识的过程
以及(要)注意适时(的)指导 等三个问题。
3.现代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学组织策略具有(运用)情境的方式呈现学习任务、数学活动是以任务来驱动的
以及探索是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等的特点。
4.小学数学统计教学的主要策略有关注儿童对现实生活的经历、增强在数学活动中的体验
以及强化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景等。
5.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的认知建构的活动过程,是一种由 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等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环状结构。
6.按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学习评价主要可以分为 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等三类。
7.小学数学运算规则在学习方式上具有淡化严格证明、强化合情推理以及重要规则逐步深化
有些规则不给结语 等一些特点。
8.空间定位包括对物体的 空间方位、空间距离、以及 空间大小 等的识别。
9.从数学知识的分类角度出发,可以将数学能力分为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
策略(能力)等三类。
10.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景、提出假设
获得结论 以及反思评价等。
11.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参与主要指 行为(参与)、情感(参与)、以及 认知(参与 等。
12.儿童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数学思维能力 以及数学的语言能力 等。
13.按层次可以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等三类。14.在儿童的运算规则学习的导入阶段中主要可以采用 情景(导入)、活动(导入)、以及问题(导入)等策略。
15.小学数学的运算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 认知、联结、以及 自动化 等三个阶段;
二、判断题(共 17 道试题,共 34 分。)
1.作为小学课程的数学是一种形式化的数学A.错误
2.重视问题解决是当今国际小学数学课程目标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B.正确 3.探究教学是一种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最高的教学方式A.错误
4.以共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多种表现为参照的一种评价是表现性评价B.正确
5.“再创造”学习理论的核心就是“数学化”理论B.正确 6.学生最基本的课堂参与形态是认知参与A.错误
7.不断增加概念的内涵而使其外延不断缩小的思维过程称之为强抽象B.正确 8.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B.正确 9.数学是一门直接处理现实对象的科学A.错误
10.“叙述式讲解法”就是指教师将知识讲给学生听A.错误 11.所谓学业评价,就是指学生的学习成就的评价B.正确
12.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B.正确 13.小学数学知识包含“客观性知识” 和“主观性知识” B.正确 14.教学方法是一个稳定不变的程序结构A.错误
1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概念是学生构建数学概念能力的要素之一B.正确
16.概念是儿童空间几何知识学习的起点.错误
17.认识几何图形的性质特征是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B.正确
三、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文本论述:需要学生在学习完第十二章至第十三章之后完成。选择以下两个主题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论述,其字数不得少于200字。
第十二章文本论述主题:举例解释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第十三章文本论述主题:请举例说明如何在小学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引导”的策略。
答:在统计教学中运用游戏策略1
对孩子而言,「熟练原则」相当重要,但不是要让孩子在不会的部分一再重复写、重复练习,这样孩子会很快感到厌烦,也会相当挫折。身为老师、家长的我们,应该以不同的游戏教学形态及策略,来引导孩子进行同一个学习目的,在做中学习,会比较快达到学习的成效。
例如统计教学中: 长短、高矮、多少比一比
练习「长、短」,可以找铅笔或是长短绳,让孩子帮忙排队,长的排在一起,短的排在一起,再依照长短做排列;也可以运用蒙特梭利教具的圆柱体,做高矮、粗细的比较练习。要练习「多、少」,先在篮子内放置孩子喜欢的物品,并分置在两边,让孩子选择最多或是最少的一边。在练习中,也请孩子一边说出「长的」、「短的」、「高的」…… 序列游戏
在游戏中,让孩子随机认知谁是第一名、第二名……;或是当孩子排列成一排时,可以请小班长发号施令,「拿给第四个小朋友三颗糖果……」序列游戏还包含了时间先后顺序、大小、多少、高矮等概念。钱币游戏
先让孩子分辨硬币及纸钞,在分辨硬币时,可同时进行硬币的拓印游戏,再将不同的硬币及纸钞做分类。在大略认识不同的硬币及纸钞时,也要确认孩子是否具有了解币值的概念,如果孩子还不了解,则先以一块钱的硬币为单位进行配对,像是一个十元硬币可以兑换十个一元硬币等,以此类推。
熟悉钱币之后就可以进行商店游戏,让孩子将自己的物品、玩具标上金额,开商店当老板、当收银员,或是当顾客购买物品,也可以进行大家熟悉的大富翁游戏。
上述提到的活动都可以互为运用,像是钓鱼游戏就不一定只有在数量概念中才可以进行,大小、形状、数字、分合等活动中也都可以进行;同样的,骰子游戏也可以运用在不同的活动中,只要在骰子上稍作改变就可以进行了。
提供了这么多数学游戏,希望您可以将数学灵活运用成好玩的游戏,与孩子轻轻松松的进行数学活动,让孩子从游戏中达到学习数学的效果。通过丰富的实例,如向学生提供“一名身高1.4米的学生在一个水深1.2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这样一个现实背景的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平均数的意义,继而引导学生求简单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通过提问,促进学生分析和解释数据。如提供一个统计图表,上面提供有喜欢吃苹果的人数和喜欢吃香蕉的人数。首先让学生通过统计图判断哪种水果该买多,哪种水果该买少;然后引导其判断统计表中是否还能显示其它信息。如“喜欢吃苹果的人有多少?”“喜欢吃苹果的人比喜欢吃香蕉的人多还是少?如果多,多几个?”最后,还要引导学生主动交流读图表的心得,比如提问“通过统计发现喜欢吃香蕉的人比喜欢吃苹果的人少,那应该作出什么决策呢?”这样循环渐进的教学策略,促进了教学目的的有效达成。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体会客观世界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如可以让学生讨论下列现象哪些是确定的:一只老虎将在1小时后“访问”我们的教室;太阳正在升起;下周球赛我们会赢……并要求学生用“是”或“不是”回答,鼓励学生用“可能”或“不可能”来描述和表达。
①案例分析:小学空间几何学习的操作性策略。要求学生完成800字左右的评析。
1、生活经验的再现
首先,学生的几何知识来自丰富的显示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例如三角形稳定性和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称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画家、建筑师、飞机制造工程师)其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这是他们理解几何图形、发展其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学生在学习几何知识时,首先是联系生活中熟悉的实际事物,也可以从生活中熟悉的实物中选材,通过观察、触摸、分类,找出这些实物的主要的外形特征,形成对一些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为进一步认识图形打下基础。联系生活中实际事物的过程使几何表象更加清楚,有利于建立相应的几何概念。
2、观察活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它在几何学习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以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观察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辨认图形活动(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对实验的观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
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逐步发展的。一般来说,观察活动要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儿童在四五岁时,已经能正确认识简单的图形,进入小学后,视觉成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视线已能在一个物体上持续观察一会儿,能沿着图形轮廓不断地积极活动。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在观察图形的目的性、精确性和有序性方面都将进入高一级的水平。
3、操作活动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根据实验研究结果,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分析器共同活动,空间观念便易于形成与巩固。在直观认识长方形时,通过动手对折正方形纸片,就认识到正方形“四边相等”这一特征。又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通过撕角、拼角把三角形纸片上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又如,围者教室走一圈,初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实践证明,操作实践是发展学生几何认识的重要方法。
4、想象活动
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发展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想象往往是和观察实验等活动结合起来的,几何学习中的想象要有实际依据。通过想象,学生直接和有效地发展了关于图形方位的表象。
同时,想象能力也是重要的思维能力。学生在通过对图形想象的过程中,发展了形象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想象,可以开展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拼图案”这样一个操作性目标,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第一能拼出最常见的图案。第二能拼出多个图形。第三能拼出有新意、美感、充分利用几何特征的图案。这其中表现了学生有不同的想象能力。
5、交流活动
几何语言是在探索和体验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力为学生提供操作和交流的机会,而不应简单地、机械地让学生模仿教师和书本上的语言。
6、几何推理
小学几何的推理主要是在图形的转化中得到发展的,而并不主要是符号的推理。在传统的小学几何教学中,人们往往只停留于静态地观察图形。目前,图形的变化成为重要的内容。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后,学生可以利用自制的由四根小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框架进行演示,把宽边漫漫往里移,成了正方形,再往里移又成了长方形,从而使学生悟出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然后又把长方形的宽固定,用手拉住长方形木框的两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动,无论怎么拉都是平行四边形,只有当对角是90度时,才是长方形,又得知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不同的地方在于角。这样,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逻辑关系就十分清楚地被学生掌握了。几何中的分类,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例如,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几何形体进行分类和归类。
7、创作活动
在几何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的创作对发展空间思维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平移和旋转制作一个美丽的花边图案。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完成这个图案。这样的问题可以设计成开放式的,让学生从一个或几个简单的图形出发形成一个图案。学生说明自己所做的图案的特点,相互欣赏所做的图案,从而感受图形的美和在实际中的作用。
第四章文本论述主题:为什么说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
儿童的数学认知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他们认识数学的起点往往并不是由符号所组成的逻辑公理,而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实践所形成的经验。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因此,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学习,就需要在他们的生活常识、经验与数学学科知识之间构建一座桥梁,让他们从生活常识和经验出发,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探索和反思,达到“普通常识”的数学化。很多数学规律、数学思想方法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捕捉,使学生能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主动联系生活探究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很多教师将其概括成: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这个看似十分精练的概括,对于小学生来说却不好理解,要想在计算过程中运用自如就更难了,我想,这主要跟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有关吧。在前不久,我看了一篇文章,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个内容时,他将例题和生活中的购物情景作了巧妙的联系。“妈妈带了169元钱,给小红买了一双球鞋用去98元,妈妈还剩多少钱?怎样列式?”(169-98)“结果是多少呢?”然后请四人为一小组模拟妈妈是如何付钱的。于是,学生得出先付100元,找回2元,再和剩下的69元合起来,还剩71元。“你能用算式描述这个过程吗?”(169-98=169-100+2=71)这样,学生不但通过生活经验探索出简便算法,而且体会了“先算整,再调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五篇:最新现代汉语专题网上作业及答案
最新电大本科《现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任务 01-09 网考试题及答案 100%通过 本人通过对历年电大本科《现代汉语专题》形考作业任务 01-09 试题的研究,汇总了这个考试题库完整版,内容包含了 简答题、客观题、论述题、作品题等,并且每年都在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确保了考生通过题库就可以顺利过关。01 任务
一、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10 分。本课程入门学习要求)1.浏览本课程各个部分的学习内容并简要介绍。答:第一章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解读,主要介绍了语言文字法的基本内容与实施;第二章是语音,主要介绍了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如普通话的达标测试等;第三章为词汇,主要介绍了语素问题,合成词,汉语语汇与汉文化的关系和词汇的运用;第四章为语法,介绍了词类,短语,句子和句子的分类、意义,还有常见的语病;第五章为汉字,主要介绍了汉字的结构,汉字的现代化,和汉字的文化;第六章是网络语言,详细的介绍了网络语言及其形成的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和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规范。2.本课程的六个专题,你对哪个专题最感兴趣?对哪个专题最不感兴趣?谈谈原因。2.本课程的六个专题,你对哪个专题最感兴趣?对哪个专题最不感兴趣?谈谈原因。答:我对第六个专题最感兴趣。因为这个专题讲的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一种新兴的语言,我们比较陌生但又必须了解,才能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比如:“沙发”、“杯具”、“我爸是李刚”、“反正我是信了”……而此专题详细的介绍了网络语言及其形成的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和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规范。学习后,总觉得受益匪浅。对第二个专题最不感兴趣。因为这个专题讲的是通用语言—普通话,当中涉及到的一些实用性的知识很难在短期内掌握,我觉得有点“复杂”。
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30 分。问答题)
1、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 第一,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三,有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而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对于促进民族间交往、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语文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正式步入法制化的轨道,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普通话为什么要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答:我国北方各省方言,虽有不同,但都可听懂,言语意思表达方式也比较接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开展,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规范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根据语言表达方式语音语调难易程度,以北京话为基础而产生出标准的普通话。大力推进普通话的学习,有助于团结我国各民族凝聚力,可以更多的去学习理解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与信仰。也可以使得原本是一奶同胞的港澳地区、台湾地区,感受到语言的重要性与政治性。
3、“普通话要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3、“普通话要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普通话的概念中就是这样规定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语法规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应当促进现代汉语按照其内部发展规律健康地发展,它应当肯定并推行现代汉语中那些正确的、有生命力的,能促使现代汉语更加精密化、准确化、更富有表现力。促使使用汉语的人们能够交际得很好。因此语法标准就是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是这个句子里面的问题是漏掉了一个“现代”。而白话文有古代的白话文和现代的白话文,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也是白话文,当然不能用来作为标准。
4、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有哪些差异?简要分析。答: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不同,它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上的分支。地域方言在汉语中俗称“话”,如“江浙话”“福建话”“广东话”通常指的就是吴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汉语不同方言的词语,用汉字写下来,差别不算大,各方言区的人大体上能看得懂,如果念出来,语音差别很大,相互之间就难以听懂了。“方言”是一个总的概念,在它下面还可以分出各种“次方言”,在“次方言”下面又可以分出各种“土语”。究竟多大的差别才算不同的方言,这没有统一的标准,要看各种语言的具体情况而定。研究方言,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和对应规律,不但对推广普通话有重要意义,对在方言区工作的外地人掌握方言,密切与当地群众的联系也有重要意义。方言材料也为研究语言的历史提供可靠的宝贵资料。方言是古代的同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古语里的成分在各种方言里的变化有快有慢,有时又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向,因而把各种方言里的有关成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往往可以找出语言发展的线索。例如,有些方言保留浊声母和入声,在这些方面显然比北京话“古老”,把有关的现象加以比较,可以看出语音发展的痕迹。“收秋”(河北)、“割禾”(江西)、“食饭”(广东),反映了“秋、禾、食”的古义。所以地域方言的研究在语言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5、如何认识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 答: 第一,要认识到的是方言不是单只北方的方言,还要包括南方方言;其次,共同语就是普通话,是一种通用语,它跟地方方言的关系就像是英语跟其他国家语言的关系一样。英语只是促进交流,减少民族隔阂的工具,普通话也是;第二,虽然说都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但是普通话跟方言之间没有什么十分必然的联系(除了北方方言外)。普通话的历史很短连 500 年都不到,形成于清朝,是满族语碰撞汉语的结果,中国的方言少则 1000 年多则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所以不能说普通话是中华民族语言的标准、典范,也不能说中国方言演变自普通话。
三、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30 分。社会实践题)1.三、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 30 分。社会实践题)1.结合汉语拼音知识到所在市镇街头观察了解汉语拼音的运用规范情况。结合汉语拼音知识到所在市镇街头观察了解汉语拼音的运用规范情况。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行之后,各地运用汉语拼音的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到市镇街头观察,我还是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
1、地名中的数词一般用拼音书写,“五指山”的拼音应该是“Wǔzhǐ Shān”;而地名中的代码和街巷名称中的序数词用阿拉伯数字书写,“二环路”的拼音应该是“2 Huánlù”。可是二者往往混淆。
2、凡以 B、o、e 开头的非第一音节,在 B、o、e 前用隔音符号“ ' ”隔开,并且地名拼写按普通话语音标调,特殊情况可不标调。
3、能够区分专、通名的,专名与通名分写。修饰、限定单音节通名的成分与其通名连写。由此可见,规范汉语拼音,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宣传国家的有关规定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熟悉相关标准,强化语言文化意识,增强使用和传播民族语言文化的自信心。第二,在涉及中国人名、地名的翻译和拼写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使用汉语拼音。第三,了解《汉语拼音方案》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法规,从而促进汉语拼音的正确运用。2.到市镇街头、单位、学校,了解当地使用普通话的情况。到市镇街头、单位、学校,了解当地使用普通话的情况。答:严格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经过到街头、单位、学校的深入调查,我们欣喜地发现:现在城市各单位在开会等庄重场所,领导讲话都在使用普通话;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学校,上课、集会,教师和学校领导都在使用普通话;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一般都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总的情况是:城里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农村好;学校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其他单位好;在单位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市镇街头好;年青一代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老一代好。3.方言词语和普通话词语有很多不同,请你搜集当地方言中反映植物、动物、服饰、亲属称谓、身体、地理环境、熟语(俗语)的独特方言词,每种不少于三个。方言词语和普通话词语有很多不同,请你搜集当地方言中反映植物、动物、服饰、亲属称谓、身体、地理环境、熟语(俗语)的独特方言词,每种不少于三个。答: 植物:青红豆(四季豆)、洋芋(土豆)、包谷(玉米)动物:小猪儿(乳猪)、猫儿(猫)、耗子(老鼠)服饰:衣服(外套)、马褂(马甲)、hai 子(鞋子)亲属称谓:公公(外公),老丈妈母(岳母),姑爹(姑父)身体:屁股(臀部)、脑壳(脑袋)、刻几头(膝盖)地理环境:墙跟脚(墙角)、阴沟(下水道)、该子(街道)熟语(俗语):你是什么玩意儿?(你是什么东西?)、你不要吹壳子(你不要吹牛)、你算啥子东西?(你不算什么、你没多大本事。)
四、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小组作品题)1.每五个人一个小组,综合社会实践题中的调研并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写一篇有关语言规范的文字,不低于 300字,同时发布到中央电大汉语专题(1)课程论坛首页“语文规范大家谈”帖子中交流。(此题成果小组成员共享)
四、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小组作品题)1.每五个人一个小组,综合社会实践题中的调研并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写一篇有关语言规范的文字,不低于 300字,同时发布到中央电大汉语专题(1)课程论坛首页“语文规范大家谈”帖子中交流。(此题成果小组成员共享)答:语言规范是指使用某种语言的人所应共同遵守的语音、词汇、语法、书写等方面的标准和典范。语言规范化指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在某一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分歧或混乱的现象中,找出甚至确定大家都应遵循的规范,指出那些不合规范的东西,通过语言研究的著作如语法书、词典、语言学著作等明文规定下来,并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方法,推广那些合乎规范的现象,限制并逐渐淘汰那些不合规范的现象,使人们共同遵守语言规范而进行有效的交际,使语言循着一条统一的正确道路向前发展。90 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语言交际随之扩大和频繁,语文生活日渐丰富和活跃,语言文字应用中诸多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行后,各地在语言规范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 步如何做好语言规范方面的工作等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汉语言本科学员的高度重视。我们应该成为推广规范语言的基层勇士,应该成为语言专家研究语言规范的得力助手。在老师的指导,我们 5 人组成一个小组,对各自所在区域的语言规范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然后进行情况汇总。我们发现昭通语言在标准语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方言渗入,其他语言影响,语言中往往存在一些不合规律的分歧和混乱现象,直接影响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这就是我们说的不合规范的现象。
1、表现在语音上,与汉语普通话相比,读音分歧很多,如:角 jiao—guo,街 jie—gai 等。
2、不合规范现象也常常出现在词汇方面。如“塞子saizi”说成“柱柱 zhuzhu”;“四季豆”说成“青红豆”;“乳猪”说成“猪儿”;“ 卷心菜”说成“莲花白”;“岳母”说成“老丈母”;“姑父”说成“姑爹”……
3、不规范现象也表现在文字上。个别单位的墙报和板报上仍然在使用繁体字和生造简化字。
4、不合规范现象还表现在语言方面。如:熟语(俗语):“你不要吹牛”说成“你不要说大话”;“ 你是什么东西”说成“你是什么玩意”;“你没多大本事”说成“你算啥子东西?”等。
5、严格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大力推广普通话,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经过到街头、单位、学校的深入调查,我们欣喜地发现:现在城市各单位在开会等庄重场所,领导讲话都在使用普通话;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学校,上课、集会,教师和学校领导都在使用普通话;学生上课回答问题一般都很自觉地使用普通话。总的情况是:城里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农村好;学校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其他单位好;在单位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市镇街头好;年青一代用普通话交流的情况比老一代好。尤其欣喜的是: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和评职称等,都要求至少达到普通话“二级乙等水平”,对小学教师要求更高。这些措施,大大推进了普通话的广泛使用和使用水平的提高。但要达到所有公民在任何场合都使用普通话交流,任重而道远。在我国,语言规范化工作具有悠久的历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李斯的建议,统一规定以小篆为正字,淘汰通行于六国的异体字,对汉字规范化起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对汉字进行了几次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2000 年 10 月 31 日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号主席令公布,并于 2001 年 1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可以说是我国近百年来尤其是近50 年来汉语规范化运动的结晶,是语言文字社会应用的必然产物,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这部法律确立和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它的制定与颁行,使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行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从而必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发展。语言规范是一个历史范畴,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还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语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合乎规范的,在另一个历史时期就可能发生变化,不再是规范的了。这是因为语言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不论什么时候凡是符合发展规律的现象都是规范的。确定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考虑到它的稳定性和继承性,又要看到它的发展和变化。语言在不断发展,新质要素在逐渐积累,旧质要素在逐渐衰亡,必须重新肯定经过考验的语言成分,淘汰过时的东西,而新的语言现象的出现,一般是从个别人或个别集团的使用开始的,在开始时可以是不规范的,但大家都跟着用,用得广了,时间长了,也就约定俗成了,也就成了新的规范。从少数人的使用到多数人使用,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则它一般是合乎语言的发展规律。如现代汉语普通话一些词的读音的变化,新的读音是发展的趋势,但旧的读音还没有消失。我国在普通话推广方面、在文字方面、在词汇方面、在语法方面等,专家们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仍然还存在着语言不规范的现象。因此,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强化宣传、加大执法力度等更加有利于交际活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五、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10 分。网上自主学习)1.上网浏览中央电大和省市电大为本课程提供的教学辅导资源,并请简要介绍。
五、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10 分。网上自主学习)1.上网浏览中央电大和省市电大为本课程提供的教学辅导资源,并请简要介绍。答:中央电大为本课程提供的教辅资料资源有:
一、教学文件:
1、现代汉语专题课程基于网络考核改革试点方案(第一部分、课程考核方案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课程概况;
二、考核对象;
三、考核方案的依据;
四、考核方式;
五、考试日期。第二部分、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三部分、考核形式。)
2、汉语专题(1):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四、教学建议。)
3、汉语专题(1):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一、课程基本情况介绍;
二、多种教学媒体的配置情况;
三、教学活动安排;
四、网上教学支持服务;
五、教学建议;
六、教师联系方式)
4、汉语专题(1):考核说明(一、考核对象;
二、考核说明的依据;
三、考核内容的层次要求;
四、考核方式;
五、计分方式;
六、本考核适用范围等)
5、汉语专题(1):主讲教师介绍
二、教学辅导:
1、现代汉语专题学习重点介绍(音频)
2、现代汉语专题学习重点介绍(视频)
3、试论汉语成语的长度(一、对四字格成语的考察;
二、对非四字格成语的考察;
三、几点结论;附注。)
4、向名家学习运用成语(成 语 的 锤 炼;成 语 的 活 用等)
5、关于成语语感与成语度的思考(前言;成语的语音感;成语的语义感;成语的语法感;结语。)
三、IP 课件: 现代汉语专题其内容主要讲了方言与语言;普通话的内涵认识;汉语拼音方案;短语的结构类别;一些易混短语的区别;短语的功能类别;什么是句子;句类;句型和句型分析;确定单句句型要注意的问题;主谓句的下位句型分析;非主谓句及其非主谓句的使用;什么是语义;双宾语问题分析;连述谓语句的分析;主谓谓语句;多重复句的分析等)
四、直播课堂
2、就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到中央电大日常答疑论坛或省市电大课程论坛发帖子讨论,谈谈你对于课程内容的意见,以及学习本课程的计划等。
2、就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到中央电大日常答疑论坛或省市电大课程论坛发帖子讨论,谈谈你对于课程内容的意见,以及学习本课程的计划等。答、参加电大以自学为主,我计划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录音、录像课、和利用网上教学平台等进行学习,同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到校接受必要的面授辅导。我计划为每一个学习单元确定一个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严格按照学习时间表完成每一个时间单元的学习任务和目标,通过平时脚踏实地地完成好每一个学习任务和目标,争取在参加面授辅导前要完成相应单元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听课过程中要在努力听懂和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做好笔记。笔记应做到摘其要点,简洁记录。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争取参加每一堂面授课。平时成要以自学为主,在空闲时间要通过看书、参加网上辅导、直播课堂、网上课件和学习管理平台进行学习,认真完成每门课的作业,积极参加小组讨论。02 任务
一、判断题(共 30 道试题,共 30 分)1A 2B 3A 4A 5A 6A 7A 8B 9B 10B 11A 12A 13B 14B 15A 16B 17A 18B 19B 20A 21A 22B 23A 24A 25B 26A 27B 28A 29B 30B
二、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1D 2D 3B 4A 5A 6A 7B 8C 9A 10 A 11D 12A 13D 14D 15 D 16D 17B 18D 19B 20C
三、多项选择题(共 30 道试题,共 30 分)1BCD 2ABCD 3CD 4AD 5ABD 6ABC 7ACD 8ACD 9BC 10ABC 11ABC 12BCD 13BCD 14BC 15AB 16ABD 17ABD 18ABD 19ACD 20ABCD 21AB 22BD 23AD 24ABCD 25BC 26BC 27AD 28BC 29ACD 30BD 03 任务
一、判断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1A 2B 3B 4B 5A 6B 7A 8B 9A 10A 11B 12A 13A 14A 15A 16B 17B 18A 19A 20A
二、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
二、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1A 2B 3A 4B 5D 6A 7D 8D 9D 10B 11A 12B 13D 14B 15B 16D 17B 18B 19C 20C
三、多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20 分)1ABC 2ACD 3BCD 4ACD 5AB 6AC 7AC 8ACD 9BCD 10ACD 11ABC 12BD 13ABD 14ACD 15BCD 16BCD 17BCD 18ABD 19CD 20ACD
四、简答题(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1.定位语素就是词缀。这个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四、简答题(共 6 道试题,共 30 分)1.定位语素就是词缀。这个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语素有两类,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又分两类:定位不成词语素和不定位不成词语素。不定位不成词语素和成词语素一起构成了词的词根,而定位不成词语素就是词缀了。不过,附加式的构词方法所构成的词在汉语中所占比例很小,真正的词缀也没几个。前缀只有“老-”“第-”“初-”;后缀,典型的只有“-子”“-儿”。2.举例说明什么是单纯词、合成词、复合词、派生词,并说明复合词和派生词的异同举例说明什么是单纯词、合成词、复合词、派生词,并说明复合词和派生词的异同。答:单纯词:由一个语素单独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这种语素是自由的不定位语素,其中以单音节为主,也有双音节的和多音节的。例如:马、崎岖、橄榄、蝴蝶、咖啡、扑通、姥姥。单纯词 整个词只能表示一个意思,不能拆开。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也有称作词素)组成的词叫合成词。现代汉语词汇中,合成词占了绝大多数。合成词中,多数由两个语素构成,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是少数。组合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两类:由词根和词根组合成的称为复合词,如书本、草木、机器等;由词根和词缀合成的称为派生词,如车子、花儿、阿姨等。复合词:由两个以上的词根语素组合构成合成词的方式叫做复合词。如:喜悦、少女、改正等。派生词:是由词根语素和词缀组合起来构成的词。如:老师、老鼠、读者和记者等。复合词与派生词的区别:复合词的所有构成语素都是词根,例如“农民、机器、结果、书籍”等等;派生词的构成语素,一部分是词根,一部分是词缀,例如汉语的“老师、阿爸、棍子、作者”,英语的“hanging inception”等等。3.词义理据是不是词义?为什么? 答:不是,因为词义分析是分析词义解释中的构成项目,理据分析是分析这个词的构成依据。例如小人书:装订成册的连环画。其中“装订成册”是词义特征,“连环画”是词义类别。这是词义分析。适合小孩子阅读的书,这是理据分析。理据分析主要是看一个词字面的意思,例如“轮船”的理据就是有轮子的船。4.为什么说地名与汉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答:因为 1.地名反映我国古代历史;2.地名反映地理环境;3.地名反映宗族观念;4.地名反映祈福观念;5.地名反映地理人文观念;6.地名反映宗教文化;7.地名反映传说故事;8.地名反映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所以说汉语中的地名与汉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5.划分词类的标准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答:标准是:意义标准和功能标准 当时学者虽然在词的类别上颇多相似,但运用的标准却各不相同,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条是意义标准;一条是句子成分标准(或曰功能标准)。例如:马建忠在划分词类时强调:“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文通》第23页)亦即从意义角度出发,与之相同的有杨树达等。他们拿意义作划分词类的唯一标准,而根本忽略了词的语法功能。这样做极易滑向“词无定类”的歧途,因为“一词数义”现象在汉语中是屡见不鲜的。黎锦熙、陈承泽、金兆梓等则反对以意义为标准来区分词类。黎先生主张“依句辨品”,陈承泽强调以“字”在句中“所居之文位”来定其类,金兆梓也认为“中国文字的字形上,不能表词性的区别,是全靠位置区别的”(《国文法之研究》第52页)。三者说法不一,但意思是一个,即都赞成以词在句子中的功能来决定词类。这种标准较之意义标准确实要进步,其优点有二:(1)从语法角度出发划定词类,可给任何一个在句中的成分归类;(2)词类和句子成分关系单纯化、明朗化,使人一目了然,便于讲清问题。缺点在于把词义和功能割裂,将句子成分和词类合二为一,也极易坠入“词无定类”的泥潭中去。这一时期在理论上贡献最大的要首推《中国文法论》的作者何容先生。何先生在该书第三部分“论词类区分”中对汉语词类划分的原则问题作了探讨。认为:“单从意义方面说明各类词的分别,是不容易说明的”(第58页)、“各类词都有其共同的形式上的特征以别于他类词”(同上)、“所谓某一类词的形式上的特征,也就是从语言的表意方法上表现出来的它们的共同之点。”(第57页)可见,何先生是主张以语言自身的表意方法即形式上的特征作为区分的标准的,即以词的语法特征(语法功能,不仅仅是指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来作为区分词类的标准。6.什么是表述性?为什么只有句子具有表述性? 答:表述性的句子有两方面含义:表指表达客观事实,与客观现实有特定的联系;述是陈述主观意图表达说话人的目的。表述性是句子与非句子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因为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是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语言单位,所以只有句子具有表述性。
五、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 分。)
五、简答题(共 1 道试题,共 10 分。)1.近期你参加了哪些形式的网上学习?有什么样的收获?请简要介绍。近期你参加了哪些形式的网上学习?有什么样的收获?请简要介绍。答: 我近期参加了现代汉语的面授课和同学间的小组讨论与交流。在面授课上,老师帮我们解决了我们在学习中的困难,并且对作业中的难点有所讲解和分析;在同学间的小组讨论中,我们对未来的学习计划进行了探讨,并且把学习中遇到的不明白的地方共同的进行了分析。网络学习是开放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我来说,正是一个好途径。就我的工作而言,每天要面对电脑 7-8 个小时,而上网更是必不可少的。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份网上学习计划表,要求自己每周必须到电大的各相关网站上进行浏览,包括北京电大在线,中央电大在线, 北京电大远程教学系统;每天必须到本班的bbs 上查看相关内容,一般学习时间在中午午休或晚上下班之后的时间。从网上下载相关的学习资料,查找在学习中所遇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网上与同学进行沟通,互相交换在网络中取得的资料。04 任务
一、判断题(共 25 道试题,共 50 分)1A 2B 3B 4A 5A 6A 7B 8B 9A 10B 11B 12A 13A 14A 15A 16A 17A 18B 19B 20A 21B 22A 23A 24A 25B
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30 分)1.如何确定一个字符是意符、音符还是记号?
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30 分)1.如何确定一个字符是意符、音符还是记号? 答:跟文字所代表的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在语音上有联系的是音符,在意义上和语音上都没有联系的是记号 2 繁体字“马”简化为“马”,所以“妈玛码”中的右偏旁都类推简化为“马”,这几个字写作“妈玛码”,“彻”简化为“彻”,请问“澈”中间和右边的偏旁可否简化为“切”?为什么?“澉、橄”中的字符“敢”能不能简化为“干”?为什么? 2 繁体字“马”简化为“马”,所以“妈玛码”中的右偏旁都类推简化为“马”,这几个字写作“妈玛码”,“彻”简化为“彻”,请问“澈”中间和右边的偏旁可否简化为“切”?为什么?“澉、橄”中的字符“敢”能不能简化为“干”?为什么? 答:澈”中间和右边不能简化为“切”,否则与“沏”构成同形。“澉、橄”中的“敢”不能简化成“干”,否则与“汗、杆”同形。3 什么是现代汉字的规范化?为什么要推行字形规范? 答: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规范汉字,提高交际效率势在必行。所谓“规范”就是正确、一致的标准。现代汉字的标准化,是指对“五四”以来的现代汉语用字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整理,作到“字有定量、字有定形、字有定音、字有定序”的“四定”。“定量”就是规定现代汉字的使用总量。“定形”就是规定现代汉字的统一字形,确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标准形体。“定音”就是规定每个汉字的标准读音,需要定音的是异读词的字音。“定序”就是确定现代汉字的排列顺序,规定标准的检字方法。语言文字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语言文字都是社会的产物,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所以只有明确规范的标准,才能便于社会运用,才能使交际顺利实现。4 举例说明什么是网络语言发展的补位、过滤、虚位和挤位? 4 举例说明什么是网络语言发展的补位、过滤、虚位和挤位? 答:网络交际随网络的产生而产生,新事物新行为不断出现,汉语词汇中出现了大量的缺位,网络语言起到填补缺位、满足交际的作用。如“聊天室”、“冲浪”等,当“补位”任务基本完成后,语言自我调节就进入了“过滤”阶段,补位阶段的大量遗留问题还需解决,比如“虚位”和“挤位”现象仍然存在。“虚位”是一种形式占据了多个词位,如“大虾”、“潜水”、“恐龙”、“水牛”等;“挤位”是一个词位上有多种形式,如“妹妹”、“美眉”、“MM”等。5 网络语言会不会对现实语言产生负面影响?应该如何规范?谈谈你的看法。5 网络语言会不会对现实语言产生负面影响?应该如何规范?谈谈你的看法。答:“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会对规范的现代汉语形成冲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晁继周这样分析。“青少年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阶段,对他们来说,正确的语言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网络世界里乱用惯了,就有可能把那些不合规范的词语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对语言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既然现在还拿不出一个好的方案去规范网络语言,那么网络语言将走向何方?美、英等国一些权威词典已经收录了部分网络语言,作为国内普通话用词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是否也会收录它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一些专家表达了他们的看法。词典室助理研究员张铁文认为:“网络语言能否被收录还要经历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前几年大家都把手机叫作“大哥大”,但是现在大家却都叫手机,反而少有人叫“大哥大”了。主管部门没有规定说“大哥大”不能叫,也没用行政力量来强制执行。但大家觉得“大哥大”这个词不好听,带点黑社会的性质。现在手机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没有必要把它叫成“大哥大”,于是这个词就被淘汰出局,中间还不到两三年的时间,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三、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1.你学习本课程有哪些收获?请具体谈谈。
三、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1.你学习本课程有哪些收获?请具体谈谈。答: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我受益匪浅。(1)了解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基本内容和颁行的重大意义以及普通话、汉语方言等相关知识;(2)掌握了普通话语音系统、方音辨证、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知识;(3)学习了语素问题研究、合成词研究、汉语词汇与汉文化、语汇运用等内容;(4)掌握了词类、短语、句子和句子的类别、句子的意义、常见语病等知识;(5)掌握了汉字结构、汉字现代化、汉字文化等知识;(6)了解了网络语言及其形成原因、网络语言的特点、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规范等知识。并提高了相关的能力。2.本学期你参加了哪些形式的网上学习?请简要总结一下。2.本学期你参加了哪些形式的网上学习?请简要总结一下。答:本学期我参加了上网查阅学习资料、收看专题讲座、发帖和回复、参与论坛交流、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和学习交流、制定学习计划、参与形成性检测等形式的网上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基本扫除了学习中的障碍,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达到了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3.现代汉语规范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请结合学习谈谈你对语言规范的认识,同时将这个内容发送到课程论坛“语文规范大家谈”帖子里面与大家交流。3.现代汉语规范是本课程重要的教学内容,请结合学习谈谈你对语言规范的认识,同时将这个内容发送到课程论坛“语文规范大家谈”帖子里面与大家交流。答:对语言规范的认识问题。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交际。规范是为了更好地交际。衡量规范与否,唯一标准是交际值――交际到位的程度。规范是有层次的,交际是分类型的,对不同语体的语言规范的要求是不同的。正如不能拿应用文的规范来要求小说、诗歌一样,不能拿别的一些语体语言的规范来要求网络语言尤其是一些人在聊天室里的用语。有人可能把规范和规则混同起来了,而且还把某种语体的规则当作是正常的,是许多甚至所有语体应该遵循的,认为不遵循就是不正常了。还有,说话不能都是老一套,求稳和求新是语言既能用来交际又交际得好的要求,语言能力是跟不同的人实际交际,既求稳又求新或者说既趋同又趋新把握好度的不断磨合的能力,这种交际和能力是语言发展的一个动力。如果一个语言不能发展了,那是最大的不规范。所以,我们还是要有语言规范,目的就是更好地使语言为交际服务。05 任务 05 任务
一、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1.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要求,请任选下列 20 个话题中的个话题中的 2 个,写出要讲述的内容,不少于 350 字,不超过 450字。02.我的学习生活 评委老师好,我说话的题目是:我的学习生活。我从小就爱学习,也不觉得学习苦。小学的时候,学习比较轻松,我的成绩也比较好,这一点一直父母的骄傲。当时,我除了学习,还看了很多童话书,寓言书。当时觉得每天都可以去图书馆借阅不同的故事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到了初中,学习相对比较紧张。不过,我还能应付的来,当时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看书,看电视。到了高中,学习内容变难了,感觉有点吃力,尤其是高一的时候,挫败感特别强。后来,我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那就是先理解后记忆,并对知识进行整理和再加工,这样学习效果比较好。即便这样,学习压力还是很大,也很辛苦,经常晚上熬夜看书和做作业。我当时住校,宿舍晚上十点熄灯,我经常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书,也就是在那个期间我近视了,这点我一直觉得很遗憾。到了大学,一下子少了父母和老师的监督,我有点不适应。,学习上,也出现了松懈,而且出现旷课、迟到的现象,还好,我当时听了一位学姐的话,他说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老师,也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自己。只有为自己学习,才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才会在没有鞭策的情况下继续学习。听完她的话,我反思了很久,觉得自己太肤浅了。当时,我想到自己的未来,决定从现在开始有针对性的学习。除了课本上的知识,我还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知识,包括一些视频的,文字的、图片的资料。另外,学校图书馆里也有大量的书籍、文献,也是学习的渠道。活到老,学到老。我现在,是一名老师。我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自己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不能被时代淘汰。
18、我知道的风俗
18、我知道的风俗 评委老师好,我说话的题目是,我知道的风俗。中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辈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文化传统,今天在这里,我想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家乡过春节的习俗。福建没有过年吃饺子的习惯,我们春节一般是吃年糕,意味着年年高。我们家每年春节都做很多年糕,可以一直吃到正月结束。大年三十那天,我们一般都起的很早,我和爸爸一起填春联,挂灯笼。妈妈呢,则忙着准备祭祀用的食物,我们祭祀一般要准备十道菜。祭祀结束后,这些食物就是我们的年夜饭了。因为,祭祀用的菜必须是荤菜,像鸡呀、鸭呀,还有猪脚之类的,所以准备起来比较麻烦,要从早上八九点一直准备到下午一两点。中午我们就简单吃点,差不多下午两点开始祭祀,先拜天地,再拜祖,一直忙到下午四点,我们就早早的开始吃年夜饭了。吃年夜饭前,我们必须先放鞭炮,貌似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家要吃年夜饭了。吃完年饭我们就一起围在电视机旁,等着看联欢晚会,尽管每年的联欢晚会,都被我们吐槽,但我们还是每年坚持看联欢晚会。好像只有看了联欢晚会,才算过了除夕夜呀。我们一边看晚会,一边守岁,大概晚上十一点五十分左右,我们要准备去放鞭炮了,先洗手、再烧香,接着才能放鞭炮,放烟花,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到初一,我们老家有很多忌讳,不能吃稀饭,不能扫地,不能倒垃圾,不能碰道具,也不能讲晦气话,而且还不能出门,只能待家里。到了初
二、初三,我们才可以开始走亲戚。出嫁的女儿一般也是在初二那天,带着女婿,外甥回娘家。每家每户都是忙着宴请女儿和女婿。到了初四,每家每户开始烧香接神,把年前送上天的神明接回家。初五,也称破五,从初一到初四有太多的禁忌,到了初五就破除了,所以祭祀的供品可以撤,垃圾可倒,稀饭可吃,商店开张,到此春节结束。06 任务
一、作品题(共 1 道试题,共 100 分)1.一、感受方言(40 分)1.介绍你所处的方言区分布的基本情况 北方方言,即广义的北方话,一般所谓'大北方话'。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近1000 年来,中国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唐宋白话到元曲到明清小说,都是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创作的,再加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从元代以来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高度集中的心脏地带,向来官场上办事交际,都使用北方话,因而有'官话'的名称。实际上它是汉语各方言区的人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现在全国推行的普通话,就是在'官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通行地域 官话方言通行于长江以北各省全部汉族地区;长江下游镇江以上、九江以下沿江地带;湖北省除东南角以外的全部地区;广西省北部和湖南省西北角地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少数民族区域以外的全部汉族地区。此外,在非官话方言区中。还有少数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官话方言岛。如海南岛崖县、儋县的'军话',福建南平城关的'土官话',长乐洋屿的'京都话'等。使用人口 7 亿以上。分区 官话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一般可以分为 4个支系,即 4 个方言片(或称 4 个次方言):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华北官话 即狭义的北方话,它通行于北京、天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其中东北三省和河北省的方言最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山东、河南的官话各有特色,近来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另立胶辽官话和中原官话两支。其中中原官话包括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以及长江以北的徐州、阜阳、陕西的西安、山西的运城等地区。西北官话 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等省以及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官话。山西及其毗邻陕北部分地区、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保留古入声字,自成入声调,不同于一般西北官话,也不同于华北官话,近来有学者认为可根据'有入声'这一特点另立'晋语',从官话方言中独立出来。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西北官话作为官话方言的一支,范围宜缩小到只包括甘肃兰州、宁夏银川等地的方言,改称'兰银官话'。西南官话 通行于湖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部、东部除外)、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汉族地区以及湖南、广西两省北缘地带。西南官话地域辽阔,但内部比较一致。江淮官话 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江淮官话是官话方言中内部分歧较大、语言现象较为复杂的一支。其中皖南徽州一带方言,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历来不少语言学家认为可以从官话方言中分出,独立为皖南方言或徽州方言。2.撰写介绍方言词语、传说故事 丁坝儿—副词—总是,一直不断地 压根儿—副词—根本,从来就是如此 整个浪儿—副词—全部,所有地 浮溜浮溜地—副词/形容词—满满地,满得几乎溢出来 岗尖儿—副词/形容词—东西装得很满,冒尖了 老鼻子了—形容词—多极了,特别多 管够儿—东西特别多,保证满足需要 邪乎—形容词—超出平常的利害,另外,形容说话离谱 掰扯掰扯—动词—辩论,说个明白 来(此处读三声)悬—动词—吹牛,讲大话 扒瞎,瞎掰—动词—说谎,胡说 冒泡—形容词—特别的好 秃撸扣—动词—事情最终没有办成或者许诺没有实现 这嘎达—名词—这个地方 嗯哪—拟声词—好,是,对,表示听懂了或者同意的态度 贼—副词—很,非常 可劲儿—副词—随便,使出你的全力 铆劲—动词—积蓄力量 半儿剌—名词—一半儿 傍儿啦—旁边的意思、二、任选下列地名中的两个,上网查阅资料,说说它们的来历。(二、任选下列地名中的两个,上网查阅资料,说说它们的来历。(30 分)奉节 成都 仙桃 长寿 武汉 思茅 西宁 重庆 开封 厦门 烟台 江苏 潜江 潜山 成都:解放前的成都 成都历史悠久,有“天府之国”、“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 5 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取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2001 年出土的金沙遗址,已经将成都建城历史从公元前 311 年提前了 300 年,超过了苏州,成为中国未变遗址最长久的城市。烟台: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 1398 年),为防倭寇侵扰,当地军民于临海北山上设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发现敌情后,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为报警信号,故简称烟台。烟台山由此得名,烟台市也因此而得名。烟台历史悠久。夏朝,东夷族建过国;商朝,置莱侯国;西周初,置莱子国;秦朝,先为齐郡地,后为胶东郡地;西汉,置胶东国;东汉,置东莱郡;唐朝,置登州、莱州;宋朝,仍置登州、莱州;明朝,升莱州为莱州府,隶属山东行中书省;清朝,登州府、莱州府治所迁至烟台;民国初,撤销府、州,设胶东观察使。1938 年至 1942 年,设胶东行署;1948 年,成立烟台市人民政府;1955 年,设文登、莱阳专员公署;1958 年,莱阳专署改为烟台专区行政专员公署;1978 年更名为烟台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撤销烟台地区行政公署,组建烟台市人民政府至今。
三、撰写介绍熟语(俗语、民谣、歇后语、谚语、农谚)、熟语故事(三、撰写介绍熟语(俗语、民谣、歇后语、谚语、农谚)、熟语故事(30 分)熟语,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如:乱七八糟、不管三七二
十一、死马当作活马医等。熟语用词固定、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意义上的整体性。以俗语为例,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以“不 到黄河心不死”为例,介绍熟语故事 传说有个人光老婆就娶了 24 个,都没跟他过到头,一个个都先他而死了,你猜这人活了有多大?活了 880 岁,而且越老越疯狂,根本不体贴女人的苦衷.他的第 24 任夫人心里直骂他是个“老不死的”,可面子上还得笑脸相迎.后来她终于趁他酒后高兴之时套问出了他老不死的缘由.原来,阎王爷著生死簿时,无意中把有他名字的那页纸 搓成纸捻,钉了生死簿了.于是他便幸存下来.这个人就是传说中的彭祖.就是这第 24 个老婆,在他疯狂的蹂躏下,不久便与 世 长 辞 了。彭祖自认为他活的岁数最大,所以不管别人胡子多长,皱纹多深,他都可以把人家看成是娃娃.一天,有个老头身旁搁个大口袋在路旁歇息,刚要起身,见他过来,便说,老弟给咱帮个忙,把口袋往我肩上放一下.不料,一句老弟就叫得彭祖满肚子是气,他说,你也配称我老弟?我都 880 岁了 , 你 才 多 大 ? 那老头说,人都称我是老寿星,我都不知我有多大了,反正黄河每隔 1200 年清一次,我已见过 9 次了,明年就该是第十次了,你算算我该是多大了.彭祖一听,顿时惊得目瞪口呆,继而就赶忙给老寿星赔礼道歉,混浊的黄河明年要清一次,这实在是千载难逢啊!他再三叮咛到时一定叫他去看.老寿星开玩笑地说:“你要不到时候死了,还能看成 吗 ?” 彭 祖 说 : “ 我 是 不 到 黄 河 心 不 死.”? 再说彭祖的第 24 个老婆死后,就在阎王爷面前告了一状,把个彭祖不死的缘故全都抖露了出来.阎王爷拆开那个纸捻一看,果不其然,当即命牛头马面前去捉拿彭祖,要他一命归阴。而牛头马面两位小鬼在阳世间却找不见彭祖.后来听村民讲,彭祖的特点是爱倚老卖老,牛头马面耳语了几句,就拿了块黑炭到河边去洗.有人问:你外是做甚呢?他们说,往白的洗黑炭哩.彭祖一听,便哈哈大笑:我彭祖活了 880岁,没见过把黑炭往白的洗的蠢人.牛头马面听他自报姓名,二话不说,带上他便走,尽管他叫喊着还要等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