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型强化练习(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2:4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型强化练习(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型强化练习(教学设计)》。

第一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型强化练习(教学设计)

11月1日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型强化练习(1)教学

设计

材料一:《矛与盾的集合》是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阅读课文,请你认真阅读教材简析和课文,然后回答问题。【教材简析】本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与盾,在与朋友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如何发明坦克,并由此说明一个道理。选编此文,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矛与盾的集合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

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l916年,英国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

一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问题】假如由你来执教这节课,将有哪些基本的课堂教学环节?请简明扼要地阐明你的教学设计。参考答案:教学过程:(1)故事导人,揭题激趣

讲成语“自相矛盾”的故事,(可由学生讲)并浅析其寓意。问:如果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矛和盾的集合》这篇文章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整体感知课文 ①认读生字。

②认读词语。(分两组)A.第一组: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战场、首次、长处、胜利者。(这组词语只要求读正确即可)B.第二组: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作一团。

(这组词语要求边读边想词语的意思,带着感情朗读。“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放到课文的句子中去理解)③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特别注意读好上面的词语,读出一定的感情来。

④用“矛、进攻、盾、自卫、合二为

一、大显神威”等词语概括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细读课文,深入分析 ①学习第1~4自然段

过渡:坦克第一次出现在战场上,就显示出强大的威力。发明家是怎样想到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A.小组合作学习1~4自然段,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画出有关的词句。

B.全班交流,说说找出的相关词句,并板书出来。参考如下:

比赛时难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铁屋子——开小洞——伸出进攻的“矛”——加上轮子、装上履带——坦克。

C.参考以上板书,说说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路和过程。②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矛和盾的这一次交锋,不再是自相矛盾,而是碰撞出了“坦克”这一新鲜事物。

A.坦克具有矛和盾的什么特点?请从第5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话来解答这个问题。

B.第一句话:“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a.联系这句话说说“合二为一”的意思。

b.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抓住“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等词句来理解)c.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C.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坦克在战场上的威猛气势。

③学习最后一段,揭示道理,拓展思维

过渡: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 理解重点句:“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A.联系这篇课文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提示:文中说到了哪些事物的长处,这些事物的长处是怎么集于一身的)B.你还能用哪些例子说明这句话?(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老师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可以从实际应用、做人学习、处理事情等方面去思考。如: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4)总结写作方法,仿写课文

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章是怎么样把这个道理说明白的?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文章是借发明坦克这件事来说明这个道理的。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这样才能有说服力)②仿照这篇课文,想象编写一个发明故事(如:橡皮头铅笔的发明),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5)板书

11月1日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型强化练习(2)教学

设计

下面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请你为这篇课文写一个教学设计。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00年来竞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

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白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l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

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参考答案: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生词。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

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1)出示课件,引出课题

听了“资料袋”的介绍,你最想说什么?最想问什么? 为什么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呢?我们阅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就一定会明白的,而且也一定会发出同样的呼吁。(板书课题,指名读题,突出“怎样变化”)(2)围绕提示,自读自学

请大家谈一谈,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这篇课文呢? 师生确定:先读熟课文,再围绕课前“阅读提示”读懂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在学生充分朗读基础上,教师检查:指名逐段读课文,开火车读生字词,并正音正句;教师结合图示简要讲解“流域、河道、河床、悬河”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围绕提示,默读自学,圈点批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提示要求:说说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3)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引导学生围绕提示思考问题,在全班进行交流发言。了解黄河的变化,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重点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段,如:“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联系第三自然段,边听范读边想象,感悟“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联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中的数字并与“摇篮”对比,感悟“忧患”。

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要重点理解“社会原因”,即人的原因,通过图示、图片、或课件,感受“恶性循环”之理和“水土严重流失”之害。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激起学生的痛惜之情和社会责任感。

畅谈启示可结合最后一段及“资料袋”内容。先放开让学生谈出自己受到的启示,再引导学生读科学家“数管齐下”的治黄方案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心声,教师适当补充党和国家治理黄河的情况。(4)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通过自学与交流,我们读懂了课文。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如今却成了一条祸河,成了一把悬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头上的利剑。让我们把我们对黄河母亲的关心,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刻认识,对“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强烈愿望,融入到课文的每一句话中,通过我们的深情朗读表现出来吧!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全文。(5)模拟情境,延伸拓展

师:同学们,我们明白了“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道理,你准备怎样去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呢? 对想捐款的同学,可引导他们节约零花钱捐献给有关部门;对想向社会、亲友宣传的同学,可即兴模拟宣讲,如教师扮演家长或社会人士,学生向“家长”或“社会人士”宣讲;对想调查家乡河流污染情况或想植树造林的同学,可与班会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好实践活动。

有兴趣有条件的同学,课后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

黄河出出主意。(6)板书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原因:气温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多、大量砍伐。治理:牧林为主、规划田地、修筑水利、防止水土流失。11月1日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型强化练习(3)教学

设计

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课上,特别指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且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1)根据上述拟定教学目标(知识的与技能认知目标即学生学到的东西,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例如数学载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有关的知识,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更多的运用数学喜爱数学(2)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针对重点难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对比三角形,理解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增强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动手操作、空间想象等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对比、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过程,在探究中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2)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是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设计如下活动:首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然后,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最后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请学生举出实际例子。这样设计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不仅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且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2.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性原则?

解析:1.(1)帮助小学生丰富表象储备;(2)丰富小学生的知识经验;(3)发展小学生的言语;(4)在各科学习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5)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6)对学生的想象进行积极鼓励。

2.(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4)发扬教学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出质疑等。1.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2.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 答案及解析

1.(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

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

2.(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5)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1.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2.简述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内容。答案及解析

1.(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1.简述品德的培养方式。2.简述班级管理的方法。答案及解析

1.(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2.(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①书面材料分析法;②调查法;③观察法;④谈话法。(2)说理法。(3)目标管理法。(4)情境感染法。(5)规范制约法。(6)舆论影响法。(7)心理疏导法。(8)行为训练法。(9)心理暗示法。(10)自我管理法。

第二篇: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五章 教学设计(练习答案)

第五章 教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A.课堂设计 B.教学设计 C.教案设计 D.活动设计

2.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依据是()。A.现代教学理论 B.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C.教师的自我判断 D.教学的实际需要

3.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A.只关心“教” B.只关心“学”

C.既关心“教”,又关心“学” D.两者都不关心

二、简答题

4.简述小学教学设计的步骤。5.教学设计的特征有哪些?

三、教学设计题

6.请设计一个教案,达到以下目的:

(1)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rabbit,elephant,squirrel…(2)能听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型be+doing。

(3)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仅获得关于动物的英语表达,而且获得有关动物的知识。(4)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教学设计的含义。

2.[答案]D[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教学设计的依据。

[名师详解]从根本上讲,教学设计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在于为实现这种需要提供最优的行动方案。因此,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离开了教学的现实需要,也就谈不上进行教学设计。3.[答案]C [考查要点]本题主要考查教学设计的特征。

[名师详解]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教”,又关心“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的“教”,也存在着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二、简答题 4.[参考答案](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2)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获得成功的教学。

5.[参考答案](1)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3)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4)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三、教学设计题 6.教学过程(1)Warm—up:

Rcad and act Book 3,Unit 4.Let’S d0.Show word cards for animals.(2)Preview:

①Write“jump,walk,fly”on the black board.Teacher says,“Jump like a rabbit.Walk like anelephant.Fly like a bird.”Get students to do actions. ②When students are doing actions,the teacher can ask:“What are you doing?”Help students toanswer:“I’m jumping like a rabbit.” “I’m walking like an elephant.” “I'm flying like a bird.”(3)Presentation: Let’s start.

Show the big picture.Ask:What is the…doing? Let’s learn.

①Show some pictures of animals one by one.Ask:Look at the…What is it doing?Get thestudents to say:

It’s flying!The bird is flyin9. It’s walking.The…is walking. It’sjumping.The…is jumping.

②Show word cards,and get th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 picture with the Present Tense.See who responses quickly. Let’s play.

Ask a boy and a girl come to the front.The boy acts like an animal and gets the other classmates toguess。e.g.“It’s a rabbit.”Then the girl does an action and gets the other classmates to say a sen—tence:“The rabbit is jumping.”(pig—walk,squirrel--jump,duck--swim,dog-eat)Let’s chant.

Listen,read and act the chant.(4)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①Learn the four—skilled words by heart. ②Task time.

第三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深度预测试卷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与封建社会教育特征不符的是()。

A.师生关系民主化,出现了双轨制 B.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 C.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 D.官学与私学、书院和社学并存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刃。”孔子的教学方式符合()教学原则。

A.直观性 B.循序渐进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3.孔子的教学主张不包括()。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有教无类 D.教学相长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知识素养的是()。

A.政治理论修养 B.教育科研能力 C.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D.管理科学知识

5.当今社会的小学教育.出现了对儿童教育“成人化”的趋势,这一现象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互补性

6.学校上体育课时很容易不小心骨折,下列对骨折病人的现场急救措施有误的一项是()。A.若受伤肢体肿胀严重或活动受限时,应剪开衣服,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 B.骨折后发生的肢体弯曲、扭转等畸形要及时复原 C.切忌用不干净的物品填充伤口

D.应尽快就地取材,如用薄木板、竹板、硬纸板、木棍等制作夹板,固定患部

7.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大类,其中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是()。

A.应用 B.分析 C.综合 D.评价

8.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班级管理的主体是()。

A.学生 B.班主任 C.班主任和学生 D.班干部

9.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10.学生选择一些格言作为座右铭以此鞭策自我,提升自我道德水平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B.道德修养法 C.环境陶冶法 D.品德评价法 11.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双边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叫()。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自然学法

12.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是()。

A.班级活动 B.班队活动 C.课外活动 D.少年队活动 13.以下哪项不属于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B.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C.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 D.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次 14.关于学校文化,表述错误的是()。

A.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B.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C.学校硬件设备属于物质文化 D.学校文化并非成员天然形成.而是共同习得的 15.李明上课不敢发言,一旦他在课上发言,王老师就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李明的胆怯心理得到很大改善。王老师对李明进行心理辅导时运用的方法是()。

A.强化法 B.示范法 C.惩罚法 D.暂时隔离法 16.下列属于负强化事例的是()。

A.老师对迟到的学生罚款 B.老师不再批评按时完成作业的小明 C.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 D.上课扮怪相而不再有老师和同学理睬 17.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岁。

A.4~6 B.6~8 C.8~10 D.10~12 18.小狗听到主人叫它的名字就能跑过来,这是()的反应。

A.第一信号系统 B.非条件反射 C.第二信号系统 D.第三信号系统

19.百米竞赛的预备信号与起跑信号间隔2秒比较合适,相隔太长时间才发起跑信号,影响运动员成绩,原因在于()。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起伏 D.注意的指向性

20.某小学王老师采取“贴笑脸”的方式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种德育方法属于()。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21.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步骤。22.简述讲授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23.简述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24.材料:

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做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新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做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

问题:

(1)评价新老师的教育机智。(8分)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12分)

25.材料:

某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新教材课外读本阅读情况的调查.结果2/3以上学生的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果不扩大知识面,单靠课本上的材料,怎么能全面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呢? 一部分教师认为,应该改革阅读教学模式,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王老师还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方案: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文”“知类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方案提出以后,老师们都觉得这个方法不错,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花费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这对于已经非常繁忙的老师们来说,无疑是个重负。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并选择了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一段时间下来,王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是课堂秩序会这么好。原来体育课后上语文课,刚刚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现在进了阅览室,大家各就各位,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十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也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说喜欢这种新的上课方式。

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谈谈你对王老师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实验的看法。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3小题,请任选1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1小题计分,40分)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谈谈应该如何开展识字教学。(10分)(2)如指导二年级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过程。(20分)27.请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材料的教学应注重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10分)

(2)若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本课,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20分)

28.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述英语句型操练的三种主要形式。(10分)

(2)若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三种操练活动,并分别说明理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封建社会的教育特点有:教育具有阶级性和宗教性;以“四书五经”等经典为教育内容;官学与私学并存。双轨制是近现代教育的特点。2.【答案】D。解析:孔子对同一个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作出了不同的回答,这是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性而实行的教育,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答案】D。解析:教学相长的主张出自《学记》,不是孑L子的教学主张。

4.【答案】B。解析: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知识和必须具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如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管理科学知识等。教育科研能力属于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

5.【答案】C。解析: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工作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按照成人教育的标准去要求小学生,不能搞“一刀切”。

6.【答案】B。解析:对骨折病人不要勉强解脱衣服,若受伤肢体肿胀严重或活动受限时,应剪开衣服,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骨折后发生的肢体弯曲、扭转等畸形不可勉强复原。切忌用不干净的物品填充伤口。应尽快就地取材,如用薄木板、竹板、硬纸板、木棍等制作夹板,固定患部。

7.【答案】D。解析:布卢姆将教育的认知目标分成六大类,从最低到最高分别是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8.【答案】A。解析: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主体,在班级管理中也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9.【答案】D。解析:效果律指某一行为在某一情景下出现时,如果受奖励,那么它下次出现的几率就会增加;如果受到惩罚,下次出现的几率就减少。

10.【答案】B。解析:道德修养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道德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题干中“座右铭”“鞭策自我”等强调自我反思,属于道德修养法。

11.【答案】B。解析:由老师发起,并由双边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可判断为谈话法。

12.【答案】B。解析:班队活动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13.【答案】D。解析: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14.【答案】B。解析: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15.【答案】A。解析:强化法也叫正激励,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16.【答案】B。解析:负强化主要是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良好行为出现的概率。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A项撤销的是积极刺激,属于惩罚;C项属于回避条件作用;D项是消退。故本题选B。

17.【答案】C。解析:儿童多动综合征的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儿童。18.【答案】A。解析: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看作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看作第二信号系统。虽然主人叫狗名字是以语言为中介,但对于小狗来说,它并不是因为理解语言的意义而产生反应,而是将这种语言作为一种物理性条件刺激。

19.【答案】C。解析: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或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叫作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至12秒。如果间隔时间太长,人的注意就会动摇。

20.【答案】A。解析:品德评价法是依据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予以评定、褒贬.使受教育者从中受到教育的方法。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

(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7)撰写成文。22.【参考答案】

讲授法是学校教育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如下: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在讲授中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使他们的认识活动积极开展,自觉地领悟知识。(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23.【参考答案】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问的过渡。

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三、材料分析题 24.【参考答案】

(1)老师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能够充分认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机智地运用相关知识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小雷的错误,又保护了他的自尊心。

(2)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材料中,小雷喜欢做小动作正是注意力不稳定的表现。此外,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因此,后来的新老师对小雷微笑赞许能够提供给小雷积极的反馈,促使他可以依据这种反馈信息作出行为的改变。

25.【参考答案】

(1)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地思维,激发学生勇于思考、质疑的行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王老师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交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让学生变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情境中,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

(3)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4)在“语文课进阅览室”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四、教学设计题 26.【参考答案】

(1)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开展识字教学: 第一,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开展阅读写作教学的基础。在低年段应该贯彻“多认少写”的原则,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第二,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第三.利用直观化的教学手段开展识字教学,并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写字教学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五.汉语拼音教学应尽量具有趣味性,以活动和游戏为主,并与普通话和识字教学相结合。(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图、梨、笼、浪、粱、燃、勤、劳、颊这9个生字,能够会写波、浪、灯、作、字、苹、丽、劳这8个生字,能够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关于秋天的词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与学习伙伴交流的方式掌握关于秋天的词汇,并加强自身的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秋天的色彩,体会秋天的美丽与丰收的喜悦,激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3)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问,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一年都有什么季节?每个季节都有哪些美景?大家知道秋天都有哪些美景吗?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图画》!放映关于秋天美景的幻灯片。

二、交流,讲读课文

同桌为一组.交流阅读课文。(一)初读,掌握生字词

请同学们读课文,读给同桌听,读准字音,边读边想象秋天美丽的景象。教师指导读准音难字:梨、笼、浪、粱、劳。

学生提出形难字,教师范写,小组间讨论并分享记忆方法:波、浪、苹、劳。(二)精读,体悟秋天美景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读的过程中思考: 1.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这幅美丽的图画是什么样子的? 2.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黄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你感受到了秋天的什么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阅读指导:读出秋天的美。读出喜悦的心情。

三、升华.巩固提高

师:小朋友们.秋天美不美?是谁使得秋天这样美? 指导学生朗读: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读出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加深情感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美景了吗?你们觉得美吗? 请小朋友们在课余时间用自己的画笔把今天感受到的秋天的美景画出来。明天与其他小朋友们分享。27.【参考答案】

(1)通过本教材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发展。知识技能:在实际问题中掌握人民币的识别、换算等数学生活常识。数学思考:在参与观察、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推理演绎能力,并且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了解与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且熟悉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模拟购物活动,知道货物的价钱,熟悉人民币的换算,能够进行简单的购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取币、付币、换币、找币等活动中逐步学会合理地使用零用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3)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放映超市场景图,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都喜欢和爸爸妈妈逛超市吗?在超市里我们需要什么来购买你喜欢的物品呢? 师:这节课老师带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

二、小组活动.讲授新课

将5—6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开展小组活动。1.认一认

活动一:每组学生面前有一个小钱箱,箱内有1分、5分、1角、2角、5角、1元等纸币与硬币,请小朋友找出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并与组内伙伴分享你是怎样认识它的? 小结:认识人民币的方法可以通过看数字,以及后面的单位,或者根据颜色、大小等方面进行识别。2.换一换

活动二:一个练习本5角钱,你要买1本,该怎么付钱? 可以付一枚5角钱硬币:也可以付5个1角钱硬币…… 如果是要买1根1元钱的圆珠笔,该怎么付钱? 小结:10角就是多少分,1元是几角。3.找一找

活动三:1块橡皮5角钱,我有1张1元的人民币。售货员阿姨找给我多少钱? 小结:1元就是10个1角,买橡皮用掉5角钱,售货员阿姨找给我5角钱。

三、模拟购物.巩固提高

我们的小超市开张啦!里面的商品真多呀!圆珠笔1元钱,橡皮5角钱,笔记本也是5角钱…… 组织同学们进行模拟买卖活动,巩固识币、换币、找币等知识。

四、布置作业.课堂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都学会了哪些关于人民币的知识? 小朋友可以在课下对自己感兴趣的人民币问题查阅资料或者请教爸爸妈妈.下节课我们来个人民币知识小竞赛!28.【参考答案】(1)①机械性操练

机械性操练是句型操练的初级阶段。对学生操练时理解的要求很低。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多次机械操练,正确无误地记忆句型,养成习惯,并能自动地初步掌握句型。机械性操练最常用的方法是:重述法、转换法、并句法等。

②意义性操练 意义性操练的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操练,能在一定的情景中用英语表意。教师提出一些要求、情景、范围,让学生作出回答。但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可以预料的。意义性操练的常用方法有问答法、句型转换法、串联(接龙)操练法、按图操练法等。

③交际性操练

交际性操练要求学生在适当的情景中,自由使用所学的句型,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正常交际的技能。学生的交际言语不受某些句型所限制,也不受某一堂课的句型要求所限制,交际性操练的方法有:讲故事、看图说话、情景对话、角色表演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听、说、认读sweater,jacket,dress,skirt和T-shirt等主要词汇;学生能够听懂、说出指导语,并按要求做出相应动作,如take off your jacket,put on your coat,hang up your T-shirt,put away your skirt.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与生活相关的“衣物”表达,使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使用的简单英语,学会将语言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学会归置自己的衣物,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3)操练活动

①机械性操练活动——齐声跟读

教师逐个读出新单词和句型,让学生边齐声跟读边做动作。例如: T:It,s cold todav.PIease put on your coat.(教师在给出示例的同时,结合表情、姿势等做出相应动作。)学生边做动作边跟读。

T:It’s hot today.Please put on your skirt.最后.教师对大家的表现给予评价。

(设计理由:齐声朗读鼓励人人开口,学生没有思想顾虑,可以在指导他们形成正确语言习惯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边跟读边做动作,辅助一些体态语言,可以激起学生跟读、朗读的热情,避免了机械操练的枯燥性。)②意义性操练活动:Say and Act 教师给学生一些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让两个学生一组,根据图片进行对话交流。学生先用I like…句型向对方描述自己喜欢的衣服,然后再互相发出指令,让对方做出相应动作。例如:

A:I like the white sweater with the red skirt.B:I like the blue dress.A:Take off your jacket.B:(做动作)B:Fold your sweater.A:(做动作)之后教师选取两组进行展示,并给予评价。

(设计理由:设置意义性操练,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景中运用新知,表达语义。两人练习,说与做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其中。)③交际性操练活动:角色扮演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多个小组,四人一组,可以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也可以扮演售货员与顾客,也可以演示一个聚会场景。运用所学的关于“衣物”的单词和句子,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先给学生做出一个示范。例如:

Child 1: I like my blue skirt very much.Mother: It's cold today.Please put on your coat.Child 1: Ok, I'll put away my skirt and put on my coat.Father: I will clean our room.Please hang up your T-shirt.Child 2: I'm washing my clothes.Who can help me put away my T-shirt? Child 1: I can help you.Child 2: Thank you, my dear sister.(设计理由:角色扮演是将真实生活情景带人课堂,让学生根据假设的情景,充分想象,充当不同的人物角色.运用所学语言开展交际活动。这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维与想象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

第四篇:2017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重点资料

模块一 教育基础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记忆技巧:利托尔诺的‘利’(动物本能是追逐利益)沛西能中的“能”对应本能(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记忆技巧:玛丽莲梦露(孟禄)演员要演好戏,就要模仿剧本中的人物(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前苏联),教育起源于劳动

记忆技巧;米丁斯基中的‘米’大米是劳动获得的,凯洛夫‘夫’农夫生产大米。

4、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朝)。

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骑士教育中的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和吟诗。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现代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1)教育的个体功能:

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②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③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教育的社会功能:

①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②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③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④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⑤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8、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9、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在总目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不同,形成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4)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10、教育目的的基本取向

(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

1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4)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12、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

13、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4、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学制:形成于19世纪,英、法、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此类型。特点是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的轨道。

(2)单轨学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3)分支型学制: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特点是这种学制在初等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的一定阶段由单一的学校系统构成,而在此后阶段(初中以后)开始由分化的多种学校系统与之衔接。

15、旧中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壬寅学制:1902年颁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文件,时称“壬寅学制”,虽公布但却并未实施。

(2)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该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

(3)壬子癸丑学制: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主持。

(4)壬戌学制:1922年颁布,效仿美国,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16、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4)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7、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孔子:以“仁”为核心。(2)墨家:墨子(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

(3)道家:主张回归自然,认为一切顺应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4)《学记》: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18、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1)苏格拉底:

以“问答法”或“产婆术”闻名,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称为“产婆术”。“产婆术”过程分为四步:①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②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③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④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他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理性是灵魂的基础。他认为实现理想国家的重要保证是良好的教育,有了良好的教育方能造就出国家的顺民和合格的统治者。(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灵魂论和自由教育是他重要的教育思想,灵魂论包括: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三部分。

19、教育学学科的建立(1)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主要著作《大教学论》,大力提倡班级授课制,主张“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交给所有人。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2)卢梭: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代表著作有《爱弥儿》,提出自然教育理论,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

(3)裴斯泰洛齐: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第一个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并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念付诸实践,并据此提出了要素教育。(4)洛克: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5)赫尔巴特:德国著名教育学家,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该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提出“五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和应用。

(6)杜威:美国著名教育家,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代表作《民主主义教育学》。(7)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

(8)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教育原理,(9)布鲁姆;美国心里学家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1认知2情感3动作与技能

记忆技巧;母(姆)亲用手掌握(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着刚出生的孩子,想象着将来会叫爸爸妈妈(认知)会对人微笑(情感)会跑会跳(动作技能)

(10)布鲁纳;主张‘无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基本结构和发现学习

记忆技巧;纳(纳)米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科学家发现(发现学习)的

20、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普及性(2)基础性(3)强制性

21、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入学对象为7岁儿童,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是1986年4月。

22、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2)义务性(3)全面性

23、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制是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所谓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对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全面责任,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其他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校长的职权主要包括决策指挥权、人事任免权、教职工奖惩权、学校经费和设施使用权等。

24、课程类型

(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① 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按一门门学科编制的多学科并列的课程。② 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③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2)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① 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② 地方课程

它是由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③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根据课程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① 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②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25、课程内容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部分组成。(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3)教科书

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直线式即一门学科的内容按一定的系统排列,后面不重复前面的内容;螺旋式,即一门学科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重复出现,逐步扩大、加深。

2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27、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立足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改变课程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

(4)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5)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学习三级课程管理(6)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

28、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教育观察法

所谓教育观察法,是指教育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辅助仪器,对 学生或教育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从而获取有关第一手原始材料的教育科研方法。(2)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通过对小学教育的有关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查阅法和填表法等几种教育调查的方法。(3)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其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观测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4)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科研人员或教师按照科学研究程序,分析概括小学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成败经验,揭示内在规律,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科研方法。这也是教育研究中最早被采用的方法。

(5)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29、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1)选题(2)文献综述

(3)课题论证与形成假设(4)选择研究方法(5)对变量进行分析(6)选择被试(7)制定研究方案(8)资料收集和整理(9)撰写研究报告

30、小学教育科学研究遵循的原则(1)教育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5)创新性原则

(6)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1、教师的职业角色(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32、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

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2)创造性 主要表现在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教师处理课堂意外、突发事件的能力)。

(3)示范性

教师的言谈举止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4)长期性

①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6)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的集合。

3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1)遵守职业道德(2)拓展专业知识

(3)提升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4)构建专业人格(5)形成专业思想(6)发展专业自我

33、教师发展的阶段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1)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的时候,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3)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关注学生,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

34、教师素养(1)高尚的师德

① 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 ②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③ 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④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学科知识素养(3)宽厚的文化素养(4)教育专业素养 ① 教育理论素养 ② 教育能力素养 ③ 教育研究素养(5)健康的心理素质

35、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2)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3)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4)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5)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6)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7)网络远程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8)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动力 36、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7、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心理学应该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2)机能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安吉尔等,机能主义心理学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并不主张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应当研究人在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3)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4)格式塔心理学

20世纪初在德国诞生,创始人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5)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6)人本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他们主张心理学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人自身潜能的发展。(7)现代认知心理学

产生于20世纪初,早期代表人物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而奈瑟于60年代末所写的《认知心理学》一书,被看作认知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的接受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的、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即认知过程。

模块二 学生指导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观点

(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先天遗传素质。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记忆技巧;内服威力大,格外爱做梦!内(内法论)服(弗洛伊德)威(威尔逊)力大,格(格塞尔)外爱做梦(孟子)》

(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有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

《记忆技巧;外出寻找落花生!外(外铄论)出寻(荀子)找落(洛克)花生(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循序渐进)

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如身体的发展要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阶段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教育,针对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3)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另一种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4)互补性:(长善救失)

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性的,培养自信和坚持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并得到最大的发展。

3、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

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②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④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2)环境

①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③ 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 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个体主观能动性 ①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② 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4、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为儿童思维的萌芽期,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2)前运算阶段(2-7岁):此为儿童表象思维阶段,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情。主要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出现。主要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出现,思维接近成人水平。主要特征: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观察力

(1)小学生观察力的特点 ①观察缺乏精确性 ②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③ 观察缺乏顺序性 ④ 观察缺乏深刻性

(2)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① 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与任务 ②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③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④要求学生观察时尽可能运用言语

6、注意力

(1)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① 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 ② 注意的品质较差

③ 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绪色彩(2)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① 充分运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② 积极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③ 引导学生在两种注意间进行转换

7、记忆

(1)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①小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②小学生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发展 ③ 小学生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的发展(2)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①明确记忆目的,加强记忆自觉性 ② 正确组织复习和练习③ 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④ 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 ⑤ 对记忆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8、想象

(1)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①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②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 ④ 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2)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①结合学科教学,训练想象力 ②积累知识,丰富表象储备

③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想象的表达能力 ④对学生的想象进行积极鼓励

9、思维力

(1)小学生思维力的特点

①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②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③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2)小学生思维力的培养 ①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知识经验

②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训练 10.言语能力

(1)小学生言语能力的特点

①在口头言语方面,小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能够运用简短、连贯的语句来表达思想。②在书面言语方面,儿童在入学前只有口头语言的经验,还没有掌握书面言语,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接触和掌握书面言语。③在内部言语方面,低年级小学生的内部言语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随着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发展,他们的内部言语也逐步发展起来。(2)小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①在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培养与训练中要求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

②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培养与训练中要注意在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③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培养与训练中,学校要求小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先想后说、先想后写和先想后做的习惯。

1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1)他律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儿童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

② 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抱极端的态度。③ 儿童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行为后果 ④ 儿童把惩罚视为天意(2)自律阶段

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这个阶段的儿童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认识到规则是由人制定的 ② 儿童对行为的判断已建立在行为的意图及行为的结果上 ③ 把惩罚看成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1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所做出的反应,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道德水平(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主要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道德推理水平,即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包括两个阶段: ① 惩罚与服从阶段

② 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2)习俗道德水平(小学高年级开始至青年期),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内化了社会规则,其道德推理着眼于满足社会期望。包括两个阶段: ① 好孩子道德观 ② 法律-秩序道德观

(3)后习俗道德水平(青年末期开始),这一阶段着眼于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包括两个阶段: ① 社会契约理论 ② 全面道德原则

1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

14、小学德育的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6)自觉纪律教育(7)民主与法制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15、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情意行具有不平衡性,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6、小学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17、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

(4)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

18、小学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陶冶教育法(5)品德评价法

19、小学美育的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0、小学美育的实施途径(1)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美育(2)通过课外校外活动实施美育(3)发挥校园环境的美化功能(4)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美育

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代表人物有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1)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巴普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在他的经典实验中,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再给予事物,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应。

泛化与分化:①泛化: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时,叫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小孩看见穿白大褂的就哭。

②分化: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时,叫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分重力和压力等。(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是一个不断盲目尝试、淘汰错误反应、保留正确反应的渐进过程。他认为,在尝试-错误学习过程中,应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① 准备律:

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状态。如果学习者有学习准备又实行学习活动,学习者就会感到满意;如果有只有准备而不进行学习,学习者就会感到失落。② 练习律:

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大;如果不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减小。③ 效果律:

在尝试-错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① 强化

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是环境中的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即给予奖励(如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负强化是环境中某种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概率增加时,即回避惩罚(如果这次考好了就不打你了)。② 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③ 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他将自己的行为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 ① 注意过程:

人们必须对榜样行为产生注意,否则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② 保持过程:

除了对榜样的注意,人们还需要用一段时间观察榜样行为,才能更好的进行模仿。③ 动作再生过程

观察者只有将榜样的行为从头脑中的符号形式转换成自己的动作,才表示已模仿了榜样的行为。④ 强化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认为,人们并不是把学到的每件事都表现出来。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预期结果好,就愿意表现出来;如果预期将会受到惩罚,就不会将学习的结果表现出来。

班杜拉还提出了另外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22、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点: ①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②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③ 刺激与反应之间要以意识为中介(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发现学习)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发现学习,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① 学习观

首先,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其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② 教学观

首先,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其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总之,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首先,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其次,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等,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最后,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① 有意义学习:

所谓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②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③ 先行组织者:

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目的是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习的迁移。(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学习进行了如下分类: ① 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 第一,信号学习

第二,刺激-反应学习第三,连锁学习第四,言语联结学习第五,辨别学习第六,概念学习

第七,规则或原理学习第八,解决问题学习② 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又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

2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为马斯洛和罗杰斯(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的需要:

①生理的需要: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②安全的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等。③ 归属和爱的需要:友情、爱情、性亲密

④ 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⑤ 认知的需要: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⑥ 审美的需要: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⑦ 自我实现的需要: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前四种为缺失需要,后三种为成长需要。

(2)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①自由学习观:

罗杰斯提倡意义学习,罗杰斯的意义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以毫无外界压力为条件的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

③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为:教学过程无固定结构;教学无固定内容;教师不做任何指导。这种教学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

2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3)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5、小学生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的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3)学习兴趣与习惯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

26、认知方式差异(1)场独立型

判断客观事物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2)场依存型

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场独立和场依存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27、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面所学的信息对前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预防两种抑制的影响,在睡前喝清晨复习也是避免这种影响的一种学习策略。因为睡前复习无后继活动干扰,清晨复习无前行活动干扰。

28、典型的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②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③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就是在学习中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2)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4)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常用的资源管理策略主要有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和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等。

29、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2)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3)利用教具、多媒体进行教学(4)精心设疑、质疑(5)课堂教学多样化 30、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阅读自学的习惯(2)总结归纳的习惯(3)观察思考的习惯(4)切磋琢磨的习惯(5)课后反思的习惯

31、安全教育的途经

(1)切实提高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3)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实效

(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共作

(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围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32、小学生安全常识(1)道路交通安全

①遵守交通规则,实行路队制放学 ②骑自行车须遵守的规定 ③水上交通安全

(2)校内外活动安全 ① 防止触电

② 防止落物伤害 ③ 楼道安全

④ 用具的携带及使用 ⑤ 外出游玩

(3)实验、作业安全(4)体育活动安全(5)饮食卫生安全(6)传染病的防治(7)消防安全

① 学校及公共场所防火 ② 家庭防火

(8)防止有意伤害

① 小学生如何避免陌生人闯入家中 ② 小学生遇到坏人怎样保护自己 ③ 小学生如何避免被人拐卖、绑架 ④ 小学生如何防范精神病患者的伤害 ⑤ 怎样避免斗殴的发生

33、小学生自救自护安全教育(1)如何防止烫伤(2)如何安全用电

(3)日常生活中怎样主义饮食卫生(4)自然灾害时的自救自护 ①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③ 洪水暴发时如何自救

④ 外出时如何避免遭受雷击

34、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35、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儿童多动综合征(2)学习困难综合征(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4)儿童厌学症(5)儿童强迫行为

36、心理评估的方法

(1)会谈法: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与面质(2)观察法(3)自述法(4)调查法(5)心理测验

37、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途径有:(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5)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活动(6)开展小组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38、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1)强化法:

如针对小明上课不敢发言的情况,王老师在数学课上多次鼓励他发言并加以表扬,使小明逐渐克服了胆怯心理。(2)代币疗法 当学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就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3)行为塑造法

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4)示范法

通过求诊者的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5)暂时隔离法

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

(6)自我控制法

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39、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系统脱敏法:如一个人害怕猫,让他先看猫的图片,讨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

模块

三、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功能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班级管理的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2)班级平行管理

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思想”。

(3)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4)班级目标管理

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融为一体,实现班级目标。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

3、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 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②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2)我国班级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①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②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③ 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机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5、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班集体的发展阶段(1)组建阶段

学生初进学校,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2)初步形成阶段

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未形成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3)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4)成熟阶段

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7、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班主任的角色(1)授业者的角色(2)指导者的角色(3)管理者的角色(4)沟通者的角色

9、班主任需要具备的素养(1)教育素养

作为班主任,应该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2)思想品德素养

班主任要具有奉献精神,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3)能力素养

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4)身心素养 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

10、班主任的职责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11、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了解学生(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前提)(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档案(4)个别教育

(5)班会活动(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

(8)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12、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1)晨会活动(2)班会活动

(3)其他活动:体育锻炼、社会实践活动等

13、组织班级活动的途径与方法(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2)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相结合(3)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4)与各学科相关知识的结合

14、课外活动的特点(1)自愿性(2)自主性

(3)灵活多样性

15、课外活动的内容(1)科技活动(2)学科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5)社会活动

(6)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16、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变化多样,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的辅助作用相结合

模块

五、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叫积极迁移。

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也叫消极迁移。

3、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内容(2)合理组织材料(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5)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模块

六、教学实施

1、小学教学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健康的体魄(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 认识的间接性 ② 认识的交往性 ③ 认识的教育性 ④ 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①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②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②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③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品德教育的倾向(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②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4、教学过程的基本手段(1)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2)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 ①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②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5、我国小学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4)巩固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2)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它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3)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试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5)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6)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7)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8)以情境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8、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1)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2)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3)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9、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主要有呈现行为(如语言呈现、文字呈现、声像呈现、动作呈现等)、对话行为(如讨论、问答等)和指导行为(如阅读指导、练习指导、动作指导等)三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很大,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或者不经意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作业或考试结果的评价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0、课堂组织的策略

(1)管理课堂秩序,建立良好行为标准

(2)集中学生注意力,保证学习精力的有效投入(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11、导入原则

(1)导入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2)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3)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魔力

12、导入的方法(1)直接导入(2)经验导入(3)实验导入(4)旧知识导入(5)直观导入(6)设疑导入(7)事例导入(8)悬念导入

13、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学制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都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2)班级授课制

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3)分组教学制

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包括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外部分组是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发展变化的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教学制度,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所创,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道尔顿制是美国的伯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

14、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

(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

(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 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15、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16、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3)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这就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

(4)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的程序化,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创新。

17、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18、学习动机的成分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如小红非常喜欢文学作品,所以上语文课时特别认真)

(2)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3)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19、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

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原因分成控制点(内部,外部)、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可控,不可控)三个维度。

20、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从而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2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② 重视立志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③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③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④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安德森的知识分类体系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相当于传统所说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个体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它相当于技能。

23、知识学习的类型

(1)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如学了“蔬菜”的概念之后,再学习“菠菜、萝卜”等的概念。)

(2)上位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如学了“菠菜、萝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的概念。)

24、技能的种类(1)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2)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也叫心智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模块

七、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2、教学评价的功能

(1)导向功能(如“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2)激励功能(3)反馈调控功能(4)鉴定功能

3、教学评价的类型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按功能及用途划分 ① 诊断性评价

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包括摸底考试

② 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③ 总结性评价

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的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也称终结性评价。(2)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差异内评价 按参照标准划分 ① 相对性评价

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的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② 绝对性评价

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

③ 个体差异内评价

以评价对象以往发展水平或某一状况作为标准的评价。进行个体内差异评价,可以比较个体状况前后的变化,也可以对个体不同侧面相互比较。(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按评价方法划分 ① 定性评价

采用开放的形式获取评价信息,运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做出结论的评价。定性评价常采用观察、访谈、调查、查阅各种文字资料等方法获取评价对象各方面的信息,对评价对象的状况做出描述、分析与评价结论。② 定量评价

采用结构式的方法,预先设定操作化的评价内容,收集并量化评价对象的信息,运用数学方法做出结论的评价。

(4)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 ① 教师评价

主要是指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成果进行的评价 ② 学生自我评价

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己做的作业、试卷、其他学习成果进行的评价。

4、教学评价的方法(1)测验法

测验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方式,通过编制问题让学生作答并提供一定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根据题目的不同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2)量表评价法

量表评价法是根据设计的等级评价量表来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的方法,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绩效评估法。

(3)表现性评价法

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4)轶事记录评价法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观察所获得的有效事件的真实记录(5)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档案袋)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在语文、数学、外语、科学、艺术等学科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教师资格考试必看高频简答题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4)原型启发与联想(5)情感与动机状态(6)个性因素

2、小学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1)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要求

(2)教育目的对学校德育所要求达成的结果做出的总的规定(3)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3、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1)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2)目的明确,着重启发(3)组织学生互相帮助(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4、教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4)学生主体性原则(5)个别化对待原则(6)整体性发展原则

5、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①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 保护好奇心

②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 鼓励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④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6、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受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2)受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3)受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

(4)受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7、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1)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不同学科内容产生初步的分化性兴趣。(2)低年级儿童对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活动感兴趣;中年级以后,游戏因素在儿童兴 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这反应了儿童从学前期的学习向学龄期的学习转化的特点。

8、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1)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2)发挥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作用(3)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

(4)建立健康的班集体的舆论和合理的班集体规范

9、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召开家长会、做家访、建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沙龙、组织家长委员会、电话互访、设立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方法。

10、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1)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2)进行内部评论与外部评论

(3)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11、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12、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记忆技巧;内人解手真龟速!内(内容)人解(结构)手(手段)真龟(规模)速(速度)〉

①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②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③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④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⑤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13、教育的功能(1)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②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③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③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④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3)教育的生态功能

①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②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③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4)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②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③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14、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1)班主任要明确评语不是一种检查和评比,而是一种阶段性的总结(2)评价主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班主任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为期末评语的撰写积累素材。

15、知觉的一般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2)知觉的理解性

强调个体经验的差异。个体经验不同,知觉的结果有不同。(3)知觉的选择性

个体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4)知觉的恒常性

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改变,保持相对稳定。

16、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17、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1)学生为本(2)师德为先(3)能力为重(4)终身学习

18、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1)生理的差异。比如身高、体重等方面的差异(2)心理的差异: ① 认知上的差异

② 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差异 ③ 个性心理差异

19、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16年上)(1)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2)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20、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3)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

(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2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1)双轨学制(2)单轨学制(3)分支型学制

22、《小学生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你如何理解?(1)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2)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3)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3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播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5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易遗忘,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26怎么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应丰富多彩,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27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全面的 发展的 实事求是的看问题(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主动性(3)加强语言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28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

教学相长

29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 性别角色分化 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结构完整 3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动机的一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性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6)正确指导结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32教育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的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手段运用必须与教师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1)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的结合起来 3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 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35 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36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的积极性来影响学习效果(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 反作用于学习动机(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37 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遗传 环境 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1)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 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

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人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1)朋友关系在青少年中非常重要

(2)在情感 行为 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力量也减弱了

(3)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教育;

(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2)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很重要,开始主动交往 39 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如何利用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1)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2)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41 人的身心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不能拔苗助长(2)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该分阶段进行,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3)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4)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培养学生自信和女里的品质 42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3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三变两建一营造)

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念3加大教育改革力度4建设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44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重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3(5)注重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5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与性格特征(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与行为习惯(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教学设计模板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能·······

1三维目标;(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活动),体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

发···(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1)重点;·······

(2)难点·····

三 教学用具;(一般包括多媒体)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导入 故事导入 游戏导入)

(2)探索新知;例如语文1初读课文··2品读课文··

(3)巩固练习;出几道类似题型,加强知识巩固

(4)课堂总结;总结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5)布置作业;一般课后习题,最好留一些开放性 益智性的趣味作业

五 板书设计

注意;教学设计是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最后一道大题,占分,容易得分,也容易失分,是重点知识!

第五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答题(定稿)

1.文本写作特点(文本解读)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4.教学过程

5.设计教学过程中三道题+理由 6.设计三组课堂提问+理由

7.设计导入+理由

8.设计板书+理由

9.写作评语

一、第一种出题角度

文本特点,主要出在第一题,有以下几种问法: 1.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2.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此题目有以下几种问法,实际意思一样,主要分析课文的写作特点。主要从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作答步骤:

1.认真审题,回忆理论点:文体、结构、语言表达、修辞手法、说明方法和表现手法等具体内容。2.带着问题和理论点进行阅读课文,边读边分析边标划,防止遗忘。3.规范书写:

作答模板:本文是一篇()文,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采用()表现手法,用词语言(),通过()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个故事某地方的优美景色),并从中悟出()道理或抒发(表达)了()情感。

二、第二种出题角度

拟定教学目标,一般出在第二题。从三维教学目标角度进行拟定。教学目标答题模板(识字课、阅读课)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认XX字,会写XX字;能够用普通话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X自然段;掌握XX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或阅读、或分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运用XX等修辞手法进行写话,提高XX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或体会到)XX道理(之美),增强学生XX情感(意识)。教学目标模板(写作课)知识与技能:能够通过恰当的语言和具体的事例来表达内心的XX真情实感,能够正确使用XX等标点符号。过程与方法: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倾诉,尊重别人独特的内心感受,提高自己的事实。通过观察、讨论和回忆等形式发现自身的真实感受,学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书面表达,愿与他人分享内心的真实感受,感受习作的快乐并增强习作的自信心,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勤动笔的写作习惯。

三、第三种出题角度

第三种出题角度:教学重点、难点,一般出在第二题。1.识字、阅读课:

重点:掌握...字、词,掌握...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特色。(知识与技能目标)难点:能够运用...修辞(写作)手法,体会...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写作课:

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实例进行写作

难点:敞开心扉,真实说出内心的想法,表达真实情感等

四、第四种出题角度

设计教学过程,此角度包括5、6、7、8种角度,分别是设计导入及理由、设计课题提问及理由、设计三道题及理由和设计板书及理由。一般出在第三题,分值为20分。主要以阅读和识字课型出现。教学过程(答题模板)

(一)导入过程(设计导入+意图)教师使用(XX)等方法向学生播放视频故事(或图片)或游戏的方式,向学生提出XX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出本课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XX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XX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有利于下面的教学。(二)新课讲授

此部分主要分三个部分进行讲授,也就是三读课文。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先读课文,再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拼音、字典等工具书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读生字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

(2)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如笔顺)。(3)疏通文章大意,并向学生提出问题:

1)本文讲述了...事?或作者写了...人?或看了...景物? 2)并总结文章段落大意:...。2.精读课文,体会手法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确定文章运用。。写作手法。(2)运用小组讨论分方式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 2)确定要讨论的问题: 讨论事:起因、经过、结果

讨论人:从...方面描写人物形象,如: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去刻画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讨论景:通过对某景物...方面的描写,揭示...人生哲理。

2)此问也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置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行回答。如:文章分几部分描写(人、事、景),每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得出结论:本文运用了。。手法描写人物性格特点(揭示。。道理。3.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1)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或者角色扮演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提出问题: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揭示了怎样的道理)?(2)通过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加以总结,得出。。道理。(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设置课堂小练笔,让学生利用文中。修辞手法造句,并去练习描写其他(同类)相关事物(也可以介绍其他相关课外知识),以达到巩固提高、深化理解的效果。

(四)归纳小结(意图:总结中心思想,领悟所学知识主题,揭示本质)师生共同或(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可以把板书重新总述),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五)布置作业

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布置。说:根据本文内容讲故事给父母或者小伙伴听。

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相关段落;搜集相关课外材料,下节课以小组形式进行朗读展示。写:仿写相关片段内容,进行练笔。禁忌:留抄写多少遍字词、课文等作业(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内容主要是课文中重点的事物、特点(重点词语)、教学内容内在结构、内容的补充等。形式多样,有文字板书、图画板书和综合板书,这里为了吸引考官眼球,建议选用图画板书或者综合板书。

设计意图模板:板书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帮助学生明确课文中心、拓展思路、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写作整洁、思路清晰的良好习惯,巩固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更能突出本节课的主旨,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第五、六种出题角度

一般出在第三题:其实这是教学过程中应用到的问题,有以下问法 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三道练习题,并说明设计意图。2.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三个课堂问题,并说明设计意图。作答模板:

设计题目1:用……词语或成语…………造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运用本文词语进行简单的写话。(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题目2: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每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 设计意图: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掌握句子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题目3: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悟出了什么道理?或获得了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道理或者情感的体会能力,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六、第七种出题角度

这种出题角度是针对写作课的评语的内容,是2015年下半年第一次出现的题型。主要是针对作文进行书写评语,具体可从内容、结构、句式、语言、字迹、表达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根据内容自由组合),也可分别从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进行评价,要做到用书面语进行评价。

教学设计题(10’+10’+20’)

(一)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知识点:①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衬托;②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扼要、连贯、得体;③写作特点:a表达方式的特点: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b语言特点:语言清新,朴素,平实,活泼,幽默,含蓄等;c结构的特点:前后呼应、首尾呼应、层层深入、开门见山、卒章显志、详略得当;d表现手法:联想、想象、借古讽今、对比、衬托、伏笔和铺垫、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二)教学目标设计

① 知识与技能:(核心知识与学科基本知识:字词句篇)答题示范:掌握几个生字,读准几个生字字音,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注重语言积累,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造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及背诵哪个段落。

② 过程与方法:(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答题示范:学习哪种写作手法的使用,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体意思,学习和积累准确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内容,通过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与他人合作讨论学习的能力。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 【自然风光的描写】:通过对什么自然风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人物或者事件】: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表达出„„思想品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和培养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三)教学环节设计题

题型1: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三道练习题,并说明设计意图 设计题目1:用哪几个词语造句。

【设计意图】通过造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会运用本课中的词语进行简单的写话。设计题目2:让学生按照语文小组的形式讨论哪些段落,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文章的核心段落,一方面段落了学生表达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掌握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设计题目3:学生课后查找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和资料,并在下节课堂分享给大家。【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题型2:设计教学环节(题目设置比如“根据重点设计环节、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阅读环节或者是要求设计课堂导入环节”,要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作答)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导入方法:实物教具演示法、实验引导法、视听导入法、提问分析法、以旧引新法、悬念导入法、故事事例导入法、游戏活动导入法、歌谣谜语导入法等)(1)间接导入: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2)直接导入: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①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②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2)深入局部,品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畅。(倾听+范读)(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1)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围绕疑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课堂总结的方法包含:系统归纳、比较异同、集中小结、领悟主题),对课文做出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

下载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型强化练习(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题型强化练习(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七章 教学反思(练习答案)

    第七章 教学反思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进行审视分析的过程是。 A.教学反思 B.教学评价 C.教学实施 D.教学设计 2.教学反思的对象集中于教学实践,这体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 .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1. 素质教学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从教室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影响 3.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及教学设计模版

    1、 小学教育的特点 对象的特殊性:身心发展:相对稳定和平衡的时期;感知较低,并逐渐提高;发展可能 性:生理心理未成型,易受外界影响;能动性和主动性:自我主体意识有了新发展 教育的基......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题解析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题解析 教学设计是小学教师资格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部分的模块,除了会出一题40分大分值的教学设计题外,近年来,教学设计在单选题和材料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设计万能(五篇范例)

    一、第一种出题角度 文本特点,主要出在第一题,有以下几种问法: 1.分析文本的写作特点。 2.试对上文进行文本-解读。 3.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作答模板:本文是一篇文,采......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5......

    2018年最新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知识汇总

    2018年最新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知识汇总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小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1. 小学教育的特点 小学教育的特点包括:(1)教育对象具有特殊性;(2)小学教育的义务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