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高考小说阅读专题复习研讨课》2017.3.1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增分突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高考文学类小说阅读的中的探究型考题答题要求;(2)掌握小说阅读中探究人物形象类考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2.过程与方法:
(1)考试答题问题分析;
(2)回顾一轮复习中掌握的方法与技巧;(3)实战演练,运用模式解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高考小说阅读探究人物形象考题作出准确而全面的探究。教学重点:
掌握和落实小说阅读中探究人物形象类考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多角度概括答题要点的解题思路及方法。教学手段: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篇:高考小说复习.资料
高考小说复习题型
人物形象题 情节结构题
环境(景物)作用题 主题思想题 表现手法题 感悟探究题
人物形象命题形式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内容,概括小说中XX形象。赏析文中XX人物形象。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XX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分析
对于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人物在小说中的主次地位,主要人物的话语,往往表现主旨;次要人物的话语,可以起到对比衬托的作用。
2、人物形象的出现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主要矛盾。
3、成为线索人物,或小说的叙述者。
人物的形象和作用的分析一定要立足原文,切中要害,分析出原文中隐含的信息,而不能无中生有;要注意全面分析,切不可以偏概全;也不可过分拔高,扣帽子,要从实际出发。情节结构命题形式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小说写了某情节有什么作用。小说某情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就某情节安排是否合理谈谈你的看法。
文中写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情节结构分析
小说情节通常涉及的题目为情节的运行模式、构思特点或者某一情节的作用。情节的运行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一类型的题目考查的是概括和梳理能力,所以首先要把握线索,抓住场景,梳理清楚故事层次,然后抓住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因、何事),特别是何人何事,对小说分步概括。情节结构分析 某一情节的作用: 内容:人物
更丰富?
情节
更完整、更合理?
主题
更丰富、更鲜明?
环境
更具典型性?
形式(1)制造悬念引人入胜(2)前后照应呼应开头(3)对比衬托埋下伏笔(铺垫)(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5)线索作用(6)跌宕起伏。
情节结构分析
3、构思上可以注重题目和文章内容的关系,是否有倒叙、插叙等特殊安排,是否有延迟和摇摆等技巧的使用,结尾是否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关于小说情节安排的评价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作用: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作用:简洁利落,引人联想,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环境(景物)作用命题形式
对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做简要分析。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概括景物的特点。
分析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方法。
小说中几次写到某一景物有什么作用。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作用:
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②交待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
③奠定全文情感基调。
④烘托人物,表现人物性格(心情)。(有时作者会选取与人物心情色调一致的景物,烘托人物心情。有时描绘与人物心情色调截然相反的景物,从反面烘托人物的心情。以“乐景”写“哀情”。)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⑥暗示社会环境。
⑦与前后文或题目的照应关系 主题思想命题形式
结合全文分析或概括作品的主题。
小说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或启迪,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探究小说的主题。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
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主题。作品的主题思想需要在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情节。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关联,把握情节发展中的冲突,有利于我们理解主题。
从人物形象角度看主题。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弄清楚小说描写了什么样的人,这个(些)人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灵魂深处的思想状态。
从环境描写角度看主题。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了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活的背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人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方面,从社会大背景方面去寻找到环境对人物、对情节的作用,也可以借助注释等。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技巧)题
分析作品艺术表达技巧是小说阅读考查不可缺少的内容。
小说的表达技巧可考查内容很多,如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选材组材技巧、语言表达技巧、人物塑造手法等。
从考试的角度看,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就是分析小说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并结合语境加以说明。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技巧)命题形式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它在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文章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了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小说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分析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
表达方式: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选材组材: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说服力。
表现手法: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结构安排: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语言运用: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拜等);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
1、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描写方法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1)再现自然风光;(2)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3)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4、修辞手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发。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5、结构安排
(1)谋篇布局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 结构严密、完整匀称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2)从结构上明确不同职位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感悟探究题
需要强调对文本的整体理解。整体分析理解文本的主旨、表达技巧以及人物关系等是正确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以知识、能力、认识的积累为依托,以确认、整合为基本手段,准确获取文章中的相关信息,从而扩展、补充、校正原有的认知积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想象、鉴赏、探究才能得出合理正确的答案。而整体理解文本的能力,恰恰是许多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所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加以突出,以此提升探究能力。
要注意阅读题目要求,紧扣题目答题。为了让考生确实有探究的话题和内容,所设的题目中常有标志性的语句,题目中的探究点也是明确的。所以,考生对题目一定要仔细地看,抓住题目中标志性的词语,明确探究点是什么,回答试题有什么要求。答题方法一:答题的第一句话两处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条阐述理由。答题方法二:一定要借助文本材料或相关事例(理论)等对观点进行证明,采用提纲挈领式,层次清晰,分点罗列。不能脱离了文本和规定的探究点,天马行空地凭想象胡乱地解答,要做到答有依据,答能扣点。注意以下几种题型
第一种: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命题形式:
1、请为这篇小说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2、把小说标题改为某某标题,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
3、请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与好处。
1、掌握小说标题的含义:(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
2、掌握小说标题的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3)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旨。(4)结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5)铺开情节,响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6)交代故事主要人物
第二种:考人物的心理
如: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文中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第三种:考对细节的理解
如: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6分)
第四种:考限于文本内的探究
如: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第五种:把握赏析题的答题要素
1、写什么
2、怎样写
3、有什么作用
第三篇:作文研讨课教学设计
课题:
-------变------了 备课人:张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等形式了解,感受一个地方的环境变化,并能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2、学会列提纲。
重点:抓住一个地方的变化,将变化写具体。
课前准备:记者调查、个人调查。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同学们,图上四位可亲的老师大家还记得吗?(生:是我们三年级的班主任)。那么这张呢?(生答:现在的班主任),这说明班主任发生了什么呀?(生答:变化)。同学们,伴随我们成长的不仅仅是学校的老师,还有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它们也在发生着变化,那么,哪些地方使你印象最深呢?
2、交流,适当板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百花园四笔下生辉部分。板书课题(--变--了)
齐读教学目标。
(一)发现之美:确定材料根据我们生活的地方选择:(短片)生活中变化很多,也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带着我们认真观察的眼睛和善于发现的心灵去我们最爱的校园里看一看吧。
1、学校
出示新旧照片,形成对比,让学生观察发言,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同学们还可以补充校园长廊文化的变化,楼文化的变化,生态园的变化,路文化的变化。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在组长的带领下记录主题环境前后的变化,要有重点。
(二)欣赏之美:校园变美了
(三)交流之美:确定材料
1、小组交流、讨论、结合之前的实地调查,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和自己的感受。
2、选派小组长做分享展示。
交流让智慧的碰撞,分享让智慧加倍,展示让智慧闪光!同学们,我们大胆展示自己的智慧的成果吧!
(三)展示之美:
我发现()以前是(),现在()。我的感受是()。我的感受是()。精彩句子:运用一些成语和比喻句、拟人句。
(四)美的积累——写法指导:
写好开头:语言要优美、开门见山。例如:这几年,我们家乡环境变化可大了。
写好中间:紧扣“变化”,先写几句以前环境怎么样,再重点写现在的环境怎么样。
结尾要出彩:结尾可以总结全文,写一写这种变化带给自己的感受,呼应开头。
(五)美美与共!
变美的校园,你是不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写下来呢?赶快拿起你的笔描述一下吧!比赛一下,谁是文思泉涌,妙笔生花,能说会道的小作家!让我们记录美,写出美文,美美与共!
(六)、开始作文
学生列好提纲,开始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并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要求:1.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
2写出这个地方以前是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3.写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
-------变------了
校园变美了
选取地点(变化大)
列提纲:按事情发展顺序,主次分明。
第四篇:研讨课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附件二
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1)概括介绍教学内容;(2)分析教学内容特点;
(3)分析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前后章节(课)的联系。2.教学对象分析
(1)分析学生的情感特点和认知特点;
(2)分析学生已具备的与本课相联系的知识与技能、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生活经验等;
(3)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3.教学环境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或者是计算机(网络)教室环境。
二、教学目标
1.一般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表述。学科课程标准有不同要求的,可以按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进行表述。例如,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目标有四项: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有五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
2.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按三维目标(或按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设定,不能丢项。(2)准确:每项教学目标的内涵要准确,恰如其分,体现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
(3)具体:教学目标指向明确、表述清晰,体现对教学活动的规定和要求,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内容,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不是只能在“知识与技 能”中产生,也可以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2)确定教学重点,一般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而定;确定教学难点,一方面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
把教学的基本结构用流程图的方式恰当的表示出来,体现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教学活动特点,其中,教学环节的标题要能表达出教学活动的基本内涵,各级教学环节的逻辑关系准确,主体部分可以展开、延伸,能体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基本思路。
(二)教学环节设计
针对每个教学环节需要说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内容科学,安排有序,体现知识之间的关联,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容量恰当、难易适中,重点突出,所需拓展资源丰富。
2.教学结构清晰,层次鲜明,逻辑关系准确。3.多元化教与学方式的和谐统一。
4.教学手段运用得当,要突出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并在相应的教学环节中,明确信息技术的运用形式。
5.主要教学环节要说明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理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策略,其中,要突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整合点” 的诊断,分析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必要性和可以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6.语言表述规范,要有的放矢,不接受“实录式”的表述方式。
第五篇:鸡兔同笼研讨课教学设计
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五家站镇中心小学
侯雪花
本课意图:以文化历史为背景,鸡兔同笼问题为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法、吹哨法,初步构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学内容:教材104页鸡兔同笼。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沟通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初步构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
3.了解数学思考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4.了解一些中国历史文化,使学生体会中国五千年璀璨的历史文化。教学重点:探讨假设法和吹哨法等多种解题策略和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用假设法和吹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感受数学文化。
1.谈话:唐代诗人孟浩然某次路过故人田庄,受到盛情之款待.浩然有诗传世: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转眼又到九月九,浩然如约再访.问曰:“贤弟又有何下酒之佳肴耶?”故人曰:“同笼之鸡兔也,仁兄欲品尝须解答一题.”浩然欣然应允.但闻题曰:
鸡兔同笼乐陶陶,三十五头百只脚。
今日主人有雅兴,多少鸡兔把客考。
孟浩然遇到的这道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决问题,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1.提问:从题目中你们能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鸡和兔共35只,共有100只脚;每只鸡有2只脚,每只兔有4只脚。
我们來换一组数目小的试着解决一下: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猜一猜:笼子里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你是根据哪个条件猜测的? 3.鸡兔同笼共8头,脚数可能有哪些?最多有几只脚?最少有几只脚? 用什么办法可以将我们的猜测展现出来,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4.反馈。预设:(1)假设。A、假设全部都是鸡:8×2=16(只)26-16=10(只)10÷2=5(只)8-5=3(只)B、假设全部都是兔:8×4=32(只)32-26=6(只)6÷2=3(只)8-3=5(只)5.学生解释步骤。6.沟通联系。
师:追问:假设全是鸡,算出来的为什么先是兔呢? ●假设全是鸡
①第一步“8×2=16”表示什么意思?相当于表格中的哪一列?
②师:我们先看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那笼子里是不是全是鸡呢?(不是)那就是把什么当什么来算了,那把一只4条腿的兔当成一只2条腿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就会少算两条腿)
③师:假设全是鸡一共是16条腿。实际有26条腿,这样笼子里就少了10条腿,为什么会少了10条腿?(主要让学生说出每只鸡比兔少2条腿。)●假设全是兔,让学生结合表格来解释。
诗人孟浩然是怎么解决友人的刁难的呢?浩然略思片刻,答曰:“假设笼中全是鸡,七十条腿算仔细.如今腿少三十整,兔有十五必无疑?”故人心领神会,盛赞之,遂陪客人赏菊饮酒.其间,故人不甘示弱,也吟诗一首:“设若笼中皆为兔,头数乘四得腿数.多出实际四十只,鸡有二十应无误.”
7、学习吹哨法
你学会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了吗?让我们轻松一下,品味一下诗歌的意境。听哨音,全体立正做好。那么笼中的鸡和兔是怎么反应的呢?(金鸡独立)此时笼中的腿数有什么变化?再吹一声,发生什么现象?(兔子拜月)(鸡坐下了,剩下的都是兔)
小结:吹了两次
用腿的总数两次减去头数,剩下两条腿都是兔子的,再除以2就是兔子只数。
三、应用,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一般性。(孟浩然和友人诗酒助兴,我们也来一次探险之旅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只脚,鸡兔各多少只? 鸡兔同笼变式题(龟鹤同游)
有龟和鹤共40只,共有112条腿。龟和鹤各有几只?
2.小结并延伸:你觉得鸡兔同笼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它的魅力在哪里?
①如果把鸡兔同笼,改成了鸡鸭同笼,那你觉得魅力还大吗?为什么? ②鸡兔同笼的问题,就一定是2只脚和4只脚吗?还可以是多少只? 3.变式。
①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②信封里有2元和5元的钞票,共8张,34元。两种钞票各多少张? ③学校艺术团购买的演出服共90套,一共花了3300元,一件上衣40元,一条裤子25元。上衣有多少件?裤子有多少条?
追问:这里的“鸡”指什么?这里的“兔”指怎样的怪兔?能把题目改编成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么?
③自主选择一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
四、总结:静静地思考,这节课给你留下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