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永修县军山中学八级语文上册第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精

时间:2019-05-12 22:4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西省永修县军山中学八级语文上册第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西省永修县军山中学八级语文上册第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精》。

第一篇:江西省永修县军山中学八级语文上册第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精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的文言字词及古今异义。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诵读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学生畅谈词的大意。

师: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

三、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多媒体展示)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诣(yì)太守 垂髫(tiáo)刘子骥(jì)阡(qiān)陌交通 便要(yāo)还家

(二)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生尝试翻译课文,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教师巡回指导。疏通字词。

为业:靠„„谋生。

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咸:都。所从来:从哪儿来。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语云: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三)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多媒体播放渔人行踪)

明确: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花源的情形。

分组讨论,明确、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3.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线索。

四、研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词概括。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幸福、神秘(大意对即可)。

五、分类感受(多媒体展示相关问题)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桃花源美在何处?

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相应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福。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教师归纳:

(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2)住民:“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未果”(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六、主题探讨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七、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可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便于学生理解。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八、课堂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九、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2.归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3.摘抄文中出现的成语。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陶渊明)

桃源故事:捕鱼忘路——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桃源之美:美、乐、奇

桃源情结:虚构的故事

理想的社会

情感的寄托

第二篇:八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了解古今义的变化;了解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理解文章的内涵。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难点: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自读法、点拨法、讨论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问:你能解释“世外桃源”的含义吗?

明确: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优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1、看注释,查字典,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huò)俨然(yǎn)怡然(yí)阡陌(qiānmò)邑人(yì)间隔(jiàn).......垂髫(tiáo)语云(yù)平旷(kuàng)缘(yuán)诣(yì)遣(qiǎn).......要(yāo)刘子骥(jì)落英缤纷(bīn fēn)郡下(jùn).....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三.作者及社会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xún)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他空有才志而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但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不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便弃官回乡,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他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著名的“田园诗人”。

东晋是一个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时代。

四、课文字词句学习。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

志:做记号。诣:拜见。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4、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5、一词多义 舍:舍弃(便舍船); 房子(屋舍俨然)。寻:寻找(寻向所志); 不久:(寻病终)。

志: 做标记(处处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向: 以前(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

其:这、那(复前行,欲穷其林); 他的(得其船)。

为:作为(捕鱼为业);对、向(不足为外人道);给(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

五、作业 :课后练习。【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欣赏品读。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思考以下问题。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⑦“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①桃花源美在何处?(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②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①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②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③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④教师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①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②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③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④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

(四)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合作探究:

①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②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③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四、总结新课。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这种理想的社会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抗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第三篇:江西省永修县军山中学八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教案创新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关于莲的科学知识。

2、诵读有关莲的诗文,培养学生对有关莲的文学作品的初步理解、欣赏能力。

3、讨论莲的象征品质,了解莲文化的内涵和健康人格。

4、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发表意见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合作精神。

5、引导学生以学习莲文化为例子,主动挖掘传统文学殿堂中物象的象征意义,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教学重点:

与莲有关的诗词的理解与诵读。教学难点:

莲文化的探究了解与健康人格的培养。活动过程:

主持人1:在进入新课之前我给同学们出三则谜语,这三则谜语都是猜一种水里植物,而且是根据植物不同部位的特点作谜面的,看看你们能猜得出吗? ①一个小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莲花)②池里一只船,大水盛不满,小雨纷纷落上头,好似珍珠一串串。(荷叶)③身体白又胖,常在泥中藏,浑身是蜂窝,生熟都能尝。(莲藕)

主持人2:荷花,中国的十大名花之一,它不仅有袅娜可爱的茎叶,娇嫩雅致的花果,沁人心脾的清香,而且有着极强的适应性,既可广植湖泊,蔚为壮观,又能盆栽瓶插,别有情趣;自古以来,就是宫廷苑囿和私家庭园的珍贵水生花卉,在今天的现代风景园林中,愈发受到人们的青睐。为此还出现了一些赏荷花的旅游胜地。如:山东大明湖。大明湖公园位于济南市区的偏北方向。盛夏时节,杨柳荫浓、荷花满塘,其间点缀着各色 亭、台、楼、阁。远山近水与晴空融为一色,犹如一幅巨大的彩色画卷。唐诗人杜甫曾两次来济南游历与书法家李邕宴饮于历下亭。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诗句。清 代书法家铁保亦留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绘声绘色地道出了大明湖的佳绝之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莲花,了解莲文化的魅力。下面进入活动一:莲知识大比拼。

活动一:莲知识大比拼

主持人1:“荷”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恶劣,灾害频繁没有动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生长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种今天我们称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顽强地生存下来。原始人类出现后,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荷花”的野果和根节(即莲子与藕)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渐渐地,“荷花”这一人类生存的粮食来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的心中,成为人类生存的象征。莲是一种古老的植物,你知道它属于什么科吗?主要营养成分是哪些吗?

(附:被子植物的一种,属睡莲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植在浅水塘中。其茎生于淤泥中,变态为根状茎,即是藕,也称莲藕。藕横长在泥中,靠基茎节上的须状根吸取养分。由于藕肉质肥厚,脆嫩微甜,含有大量的淀粉,营养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主持人2:莲除了作为食物外,还有哪些用途呢?

滋补药用。荷一身都是宝!《本草纲目》中记载说荷花,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 1 子心、荷叶、荷梗、藕节等均可药用。荷花能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清心凉血、解热解毒。莲子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莲须能清心、益肾、涩精、止血、解暑除烦,生津止渴。荷叶能清暑利湿、升阳止血,减肥瘦身,其中荷叶简成分对于清洗肠胃,减脂排瘀有奇效。藕节能止血、散瘀、解热毒。荷梗能清热解暑、通气行水、泻火清心。

主持人1:都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这是人们对荷花人格化品德的赞扬。荷叶永远是那么的干净,这是为什么呢?即使把莲种在有毒物质侵染过的土壤里,也不会被有毒物质侵染的吗?

荷叶呈质状圆形,全缘波状,幼时两侧内卷成梭形叶面黄绿色至深绿色。荷叶的表面附着无数个微米级的蜡质乳突结构。正是具有这些微小的双重结构,使荷叶表面与水珠儿或尘埃的接触面积非常有限,因此便产生了水珠在叶面上滚动并能带走灰尘的现象。而且水不留在荷叶表面。近年来,科学家们利用莲叶防水和自洁的特点发明了一种表面完全防水并且具备自洁功能的材料。这是一项用途广泛的新技术,它使人们不再为建筑物顶部和表面的清洁问题发愁,也不必再为汽车、飞机和各种运输工具的清洁问题大伤脑筋。藕的特别细密的表皮组织和含有丹宁的下皮,具有一定的阻挡或吸收有毒物质的能力,因而有毒物质多黏附在表皮上或渗入表皮中,人的肉眼看不见罢了。请同学们记住在食用藕时削去外皮,不要把有毒物质也吃进肚中。出淤泥而不染莲虽生活在

主持人2:大家听说过“藕断丝连”这个成语吧。这个成语比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多指男女之间情意未断。当我们折断藕时,可以观察到无数条长长的白色藕丝在断藕之间连系着。为什么会有这种藕断丝连的现象呢?

这是莲用来运输生长所需要的水和养料的组织,叫导管和管胞。这些组织在植物体内四通八达,在叶、茎、花、果等器官中宛如血管在动物体内一样畅通无阻。在折断藕时,导管内壁增厚的螺旋部脱离,成为螺旋状的细丝,直径仅为3~5微米。这些细丝很像被拉长后的弹簧,在弹性限度内不会被拉断,一般可拉长至10厘米左右。

主持人1:普通的花卉只能存活几年,在地下沉睡了千多年的古莲种子,在科学家手里竟然发了芽。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又是为什么呢?了解了莲花长寿的秘密,对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呢?

莲的长寿秘密,现在还不是很清楚。科学家们的推测是:这与莲子的结构有关。莲子的外种皮坚硬致密,像个小小“密封包”,把种子密闭在里面,可防止外面的水分和空气的渗入,也可以防止种子内的水分和空气散失,因此莲子的生命活动极为微弱,相当于休眠状态。这是古莲子还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此外,与古莲子所埋藏的环境也有关。这些古莲子是被埋在深约30-60厘米的泥炭层中,而泥炭的吸水防潮性能良好;再加上泥炭层的上面又有很厚的泥土覆盖,因此古莲子几乎处于一个密闭的环境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古莲子不具有生根发芽的条件,因此而得以保存了生命力。

主持人2: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了解到了关于莲的很多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科学家还有多少关于莲的奥秘为我们去揭开,我们将拭目以待。下面进入第二环节:莲文化的魅力

活动二:莲文化的魅力

主持人1:请说出与莲有关的成语、歇后语、民歌。

藕断丝连:喻表面上断了关系,实际上仍有牵连。多指男女之间情意未断。

三寸金莲:形容人的脚很小。

步步莲花:比喻经历的辉煌。形容女子步履轻盈美妙。

出淤泥而不染:形容从恶劣的环境中出身,或处在不良的环境中,却没有受到坏的影响。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因为哑巴吃了黄连,虽然很苦,可是不能说话,再苦也说不出来。比喻那苦况只有自己知道,而不能用言语表达。

来就来,那有望着望花开;只有划船向莲走,那有莲花跟船来。广西情歌:水中莲花朵朵美,梁上燕子双双欢。

主持人2:莲很早就作为文学作品的题材,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莲花自况,借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和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莲被赋予清纯、高洁、脱俗、正直、娴静、深情等品质。下面我们来了解咏莲的古诗。

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经离乱后天恩流夜郎亿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赏析:像那刚出清水的芙蓉花,质朴明媚,毫无雕琢装饰。喻指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这两句诗赞美韦太守的文章自然清新,也表示了自己对诗歌的见解,主张纯美自然——这是李白推崇追求的文章风格,反对装饰雕琢。李白自己的作品也正是如此,后人经常引用这两句评价李白的作品。雕饰:指文章雕琢。

2、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曲》(其二)

赏析: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将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场景和青春的欢乐刻画了出来,清新淡远,情韵悠扬。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在那一片碧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罗裙仿佛是用碧绿的荷叶裁成,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两朵出水的荷花,粉红的脸庞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分不清哪是人面,哪是荷花。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少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一体,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扑朔迷离,恍惚难辨,真是罗裙与碧荷同色,人面与红莲难分;在池边看不见她们的身影,正当诗人驻足怅望之际,荷塘深处传来了欢快美妙的歌声,这才知道少女们并未离开,仍有人在采莲。

这首诗有声有色地描绘了采莲少女天真烂漫、光彩照人的形象。语言圆润自然,音节和谐婉转,画面生机盎然,情景优美灵动,用白描的手法,将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场面勾勒出来,清新明丽,风韵天成。写采莲少女的美丽与纯真,不做正面刻画,而是用荷叶与罗裙、荷花与脸庞、不见其人而闻其歌声等手法互相映衬。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六月的西湖风光不同与四时的风光,夏日荷塘中莲花怒放、荷叶相接、随风摇曳、碧波荡漾,阵阵荷香沁人肺腑。极目远去,水面上,莲叶与荷花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远方。阳光下,碧绿与艳红层层叠叠无边无际,微风拂过,波光粼粼,娇艳的荷花摇曳生姿。多美啊!美得让人眼睛一亮,心也为之震颤,真恨不得一下子就扑进那无边的荷花丛中。杨万里从动与静,刚与柔的相互映衬中展开对荷之色香神韵的生动描绘。

4、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睛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新荷初出水面,绿嫩的叶子似睡眼未开,一只小小蜻蜓已飞停在上头。“才露”“早立”四字,注入诗人观感,融情入景,妙趣天成。

5、北宋 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 3 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主持人1:莲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莲与佛教结了不解之缘,佛教在很多地方都是以莲为代表,可以说莲即是佛,佛即是莲。(住)寺庙——莲舍(坐)莲台(穿)袈裟——莲服

佛教为什么如此推崇莲花呢?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佛教产生于印度,印度地方气候炎热。荷花盛开于夏,给人们带来凉爽和美的享受。人们对于这种夏季暑热时盛开的美艳之花,自然十分喜爱,因此在印度的文学作品特别是民间流传的民间文学作品中,莲花都是美好、善良、圣洁、宽容大度的象征。

佛教以莲喻佛的另一方面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莲花的品格和特性与佛教教义相吻合。佛教是着重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宗教,将人生视作苦海,希望人们能从苦海中摆脱出来,其解脱的途径是:此岸(人生苦海)——济渡(学佛修行)——彼岸(极乐净土)。即从尘世到净界,从诸恶到尽善,从凡俗到成佛。这和莲花生长在污泥浊水中而超凡脱俗,不为污泥所染,最后开出无比鲜美的花朵一样。

主持人2:经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认识了生活中的莲,也了解到了文学作品中的莲,佛教中的莲。我们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具有莲一样的品格:美好、善良、圣洁、宽容。相信大家心里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以“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叙事、或抒情、或描写、或说明、或议论都可以。500字以上。

第四篇:八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课《三峡》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精

26.三峡

第一课时

出示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预习导学 新课导入

李白《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的就是三峡的风光,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郦道元的《三峡》,再次领略三峡的风光。

作者链接

郦道元(466或472——527年),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

背景链接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 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

瞿塘峡:长江从白帝城夔门到巫山县大溪镇,横穿七岳山,形成瞿塘峡。全长约8千米,江面狭窄,最宽处不超过150米。

巫峡:从四川省巫山县大宁河口,到湖北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5千米,是完整幽深的峡谷,有巫山十二峰,著名的神女峰即位于此。

西陵峡:西陵峡西起巴东县的官渡口,东到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26公里。以宜昌市的西陵山得名,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自上而下,共分4段:香溪宽谷,西陵峡上段宽谷,庙南宽谷,西陵峡下段峡谷。沿江有巴东、秭归、宜昌3座城市。西陵峡可谓大峡套小峡,峡中还有峡,如破水峡、兵书宝剑峡、白狗峡、镇山峡、米仓峡、牛肝马肺峡、灯影峡等等。

合作探究 读准字音

阙(quē)嶂(zhàng)曦(xī)涧(jiàn)啸(xiào)襄(xiāng)御(yù)溯(sù)属(zhǔ)湍(tuān)读准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读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点拨 ◆重点字词

1.自三峡七百里:从,由 2.略无阙处:毫(无),一点儿 3.略无阙处:同“缺” 4.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山 5.自非:如果 6.亭午夜分:正午 7.不见曦月:阳光 8.夏水襄陵:漫上山陵

9.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10.或王命急宣:有时 11.虽乘奔御风:即使 12.虽乘奔御风:奔马;驾(车)13.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14.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 15.绝:极(高的)山峰 16.飞漱其间:冲刷 17.良多趣味:真,实在 18.林寒涧肃:寂静 19.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四字词语

1.略无阙处: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2.重岩叠嶂: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3.夏水襄陵: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4.沿溯阻绝:上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5.乘奔御风:骑上快马,驾着疾风 6.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7.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山高,草茂 9.晴初霜旦:初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 10.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凉肃静 11.属引凄异: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12.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第二课时

出示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掌握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2.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预习导学 复习导入

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意思是”中断” 2.一词多义 绝: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绝多生怪柏:极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高峻美)。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奔放美)。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清幽美)。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凄婉美)。文本探究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交流点拨】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语言赏析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交流点拨】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拓展延伸

1.描写三峡的诗句:

(1)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2)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6)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2.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资料: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9年,三峡水库已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第五篇:2012最新人教 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认识钟表

张郭

教学目标

1、是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分针时针的认识

2、使学生能认识整时,并指导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会辨认整时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钟、纸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本特别的书,想不想看?(出示幻灯片,并带有钟声)。

师:哇,书中还有声音,这是什么声音?继续看,哦,是蓝猫的钟表店,这里有各式各样的钟表。

师:钟表有什么用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既然有这么多用,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认识他们(板书:认识钟表)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张老师从蓝猫钟表店买来了一面钟,(出示实物钟)同学们仔细观察,钟面上有些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并说,这两根针有个自我介绍,想不想听(课件播放,认识时针和分针)

拿纸制钟面让学生再认一次并板书(分针、时针)

师:刚刚时针、分针的自我介绍中说到,时针走得比分针慢,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出示实物钟,拨针)

他们是朝哪个方向转的,谁能用手比划一下(请一生比划,再全班比划)

2、认整时

钟的最大作用是告诉我们时间,但是发挥作用的前提的是人们能认识钟面上的时间,比如说这个钟面你知道它是几时吗?(指着白板上的钟面图问)

生回答,师板书并追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指名答)课件出示3个钟面图,并追问怎么知道的。

师:这些时间都是整时,整时的时候,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指名答)师总结并板书: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练习巩固:出示纸制钟面图,3时,6时,9时,让学生认。并板书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钟面,你们看(课件出示12时)他有点特殊,只能看到一根针,有小朋友说它坏了,你们觉得呢?

3、记录整时

这些时间我们还要学会把他们记录下来,像7时,我们除了这样写外,还可以写成7:00(板书7:00)你们能像老师这样写吗?小小手拿出来,全班一起书空,请学生上台示范写3时,6时,9时

(课中休息,课件播放滴答声音乐)

4、小明的一天

休息好了,我们继续来看书,(课件出示:小明的一天)师:小明的一天会是怎样过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课件演示小明的一天,请同学说说小明在什么时间做什么,这里提醒学生注意表达完整)

学生举手回答

师:小明的一天安排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1:他按时起床,按时睡觉 生2:他时间安排的很好 生3:他学习了也锻炼了

师:是的,小明时间安排的很合理,学习了,锻炼了也娱乐了,做到了劳逸结合,我们要向小明学习。

师:老师刚刚发现在小明的安排里,有两个9时,可是却在做不同的事情(课件演示)这是为什么? 生答:一个是晚上,一个是白天。

师追问:小明晚上9时睡觉,再过1小时会是几时? 师再追问:白板上的几个时间再过1小时会是几时?

5、大约及时 咱们继续来看书

天气晴好,懒洋洋和小灰灰一起出去游玩(出示课件),相约七时在羊村门口见,小灰灰早早得就到了,看看他有没有迟到?(没有)没有到7时就是7时还差一点点,那时针和分针都指着哪呢?

可是懒洋洋比较贪睡,在路上睡了一会觉,看看他有没有迟到?(迟到了)刚过7时就是7时刚过一些。时针和分针的指向如何?

(分针不到12,就是7时还差一点点;分针超过12一点,就是7时刚过一点。)我们把这两个钟面都看作是大约7时。

你能说出下面的钟面大约是几时吗?(指名说)

6、知识拓展

这本书咱们快看完了,还有最后两页,会是什么呢?(课件出示酒店不同地区的时刻图)解释这是因为时区不同,比如我们现在在教室上课,在美国的孩子还在家里睡觉了。

三、巩固练习

想知道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会是什么吗? 课件出示两个谜语,让学生猜猜是什么时间。

四、总结

今天我们看的这本书有点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呢?(指名答)

是的,在这本书里都是关于时间的知识,读完这本书,你有收获了哪些关于时间的知识?(指名答)

师总结:这节课结束了,这40分钟已经过去,将不会再来,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上好每一节课,利用好每一点时间好吗!

五、布置作业

请大家自己回家与父母一起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下节课用口头表达出来。

下载江西省永修县军山中学八级语文上册第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西省永修县军山中学八级语文上册第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