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物理4.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范文
中 职 物 理
第4章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整体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它破除了长达两千年以来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的科学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在教学中,不能把它看作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它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本节课采用的理想实验法,在物理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过程与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地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2.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并学以致用.【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球、书本。(小车、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可选用,让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2展示)用多媒体播成龙滑滑板的视频:边播放边介绍,成龙滑滑板,滑板的前进必须不断的施加力,否则将会停下来。可见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结论正确吗?
学生讨论,教师借机导入新课.一、牛顿第一定律的来源
1、历史的回顾(亚里士多德观点)(课件3展示)亚里士多德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引导讨论)上诉结论是否正确。(课件4展示)举例小实验。
(1)用力推书,观察撤力前后书的运动状态。(2)滚动小球,分析撤力前后球的运动状态。(实验现象)
(1)书立刻停止。即书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2)球不会立刻停止。即球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引导讨论)出现上诉矛盾的原因。(课件5展示)演示小车下滑实验。
(实验现象)最粗糙的毛巾表面上的小车滑行最近;
最光滑的玻璃表面上的小车滑行最远。
(课件6展示)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
结论:运动的物体不要 力 来维持.(课件7展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课件8展示)理想实验思想。
2、历史的回顾(伽利略观点)(课件9展示)结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牛顿第一定律
(课件10展示)牛顿的观点: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课件11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解释
物体不受外力时的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其运动,说明力是使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原因。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运动状态的理解
①物体由静止变为 运动 或由运动变为 静止 ; ②物体的速度大小或 方向 发生变化。
三、惯性与质量
(课件12展示)汽车启动与刹车的视频
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惯性是一种性质,惯性现象随处可见。
任何物体不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不论运动的快还是慢;也不论受力与否,都有惯性。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质量。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课堂练习】(课件13展示)
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______定律,它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总保持____________ 状态或________状态。
2.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体改变其运动,说明力是使______________的原因。【课堂小结】
1.伽利略实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的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2.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3.描述物体惯性的物理量是质量。【布置作业】(课件14、15展示)
1.《导学案》中习题;
2.搜集惯性的利用和危害的事例.【板书设计】 利用课件展示 【效果点评】
【备选实验】自主探究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2.力撤物不停.供选用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等.学生操作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以下操作: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将毛巾换成玻璃板,或直接用桌面,把小车在桌面或玻璃板上推一下,它运动一段时间才停下来.学生操作结束后,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说一下他的操作过程及看到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结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结论:运动小车或小球停下来的原因是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第二篇:高中物理4.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4.1 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它破除了长达两千年以来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的科学概念,是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在教学中,不能把它看作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它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本节课采用的理想实验法,在物理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过程与方法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地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三、教学重点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四、教学难点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常识导入
1.我国公安交通部门规定,从1993年7月1日起,在各种小型车辆前排乘坐的人(包括司机)必须系好安全带,为什么?
2.常见的柴油机、电动机等机器的底座非常沉重,而参加作战任务的战斗机却要抛掉副油箱以减小质量,这是为什么呢?你能解释一下吗?
推进新课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自主探究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2.力撤物不停.供选用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等.学生操作时,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以下操作: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将毛巾换成玻璃板,或直接用桌面,把小车在桌面或玻璃板上推一下,它运动一段时间才停下来.学生操作结束后,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说一下他的操作过程及看到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结论.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现在哪里呢?
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他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课件展示)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边播放边介绍)要动态出以下效果:
图4-1-2 A.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B.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自由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越远.C.把另一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运动的物体若不受力,物体将匀速运动下去.为了验证这个理论的正确性,下面通过气垫导轨实验来验证一下:
(介绍气垫导轨、光电门工作原理)
演示1:利用气垫导轨消除摩擦,让滑块在导轨上滑动,利用光电门测出滑块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学生记录数据并比较,感受伽利略理论的正确性.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 1.伽利略的观点.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X k b 1.c o m 3.牛顿第一定律.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学生回答问题:
1.伽利略: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的物体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2.笛卡儿: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永远不会使自己沿曲线运动,而只保持在直线上运动.3.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综上所述,牛顿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继续设疑: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更完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
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一步总结: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来验证?
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受力但合力为零可看作不受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出肯定,并指出: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所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揭示了自然规律.三、惯性与质量
演示2:在小车上竖放一长条木块,让小车在光滑玻璃板上运动,前面固定一个物体,当车被物块挡住时,车上的木块向前倾倒,为什么?
图4-1-3 引导学生分析:木块随车一起运动,当车被挡住时,车停止运动,木块的下半部分受到车的摩擦作用也随车停止运动,而上半部分由于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倾倒.物体这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举例说明:①木块立在静止的车上,忽然拉动小车,木块后倾.②人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落回原地.总结: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从牛顿第一定律我们得知,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它们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当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通过实例分析.讨论交流:载重货车启动时,由静止到高速得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百米冲刺到终点后,体重大的运动员较难停下来.通过这样的实例分析,使学生总结出: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与质量有关.结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
1.历史上几位科学家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看法和研究.2.伽利略得到力和运动关系的研究方法.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4.惯性及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七、教学后记
第三篇:物理:4.1《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4.1 牛顿第一定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
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教学方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二)进行新课
1、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2、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3、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4、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小球会怎样?
第四篇:4.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幻灯片 1 幻灯片 2 幻灯片 3 牛顿第一定律-2-
一、力和运动关系有力才有运动,力撤去运动也停止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依据:观察和直觉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3-
一、力和运动关系伽利略的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的缘故。伽利略(1564-1642)新课引入:从这一节开始我们学习第四章的内容:牛顿运动定律,其实就是学习运动与力的关系,在学习本章之前我们再把这本书的内容给大家顺一下。然后介绍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区别与联系,先让学生预习7分钟,然后回答: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正确否?
伽利略的观点是什么?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幻灯片 4 幻灯片 5 幻灯片 6
一、力和运动关系伽利略的观点:•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的缘故。继续研究:减少摩擦?伽利略(1564-1642)合理推理:如果没有摩擦?-5-伽利略对接斜面22’12”结论:假如摩擦力大小为零,小球将会达到同一高度选用两个尽量光滑的两个斜面,将小球从沿斜面1滑下,结果发现小球滑上斜面2,几乎达到相同的高度达到。-6-伽利略对接斜面理想实验22’12”结论:假如摩擦力大小为零,小球将会达到同一高度对接斜面倾角越小,运动距离越远对接斜面倾角为零,小球永远运动 结合生活的实例合理推论:减小摩擦力,物体运动的更远,如果完全没有摩擦力,则物体会永远运动下去。
为了进一步证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做了对接斜面实验,结合幻灯片5、6说明,斜面越缓小球运动的越远,当斜面2在水平面上时,小球会永远运动下去。
说明:由于完全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所以这是个理想实验,是在实验基础上推导出来的,所以是推理型实验。幻灯片 7 幻灯片 8 幻灯片 9
-7-笛卡儿的观点:如果没有其他原因,运动的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改变原来的方向。笛卡尔(1596-1650)-8-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牛顿的观点与前人有何相同之处?-9-牛顿第一定律2.意义a.指出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b.提出了物体的一个固有属性:惯性。牛顿一句话,涉及到对立的双方!“力与惯性” 与伽利略同时代的笛卡尔也在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那笛卡尔的观点是什么呢?它和伽利略的观点有哪些异同?
它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一样的,牛顿将前人的观点总结并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得到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分析回答牛顿的观点与前人的观点异同之处?
指出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并解释力 与惯性这两个对立面。幻灯片 10 幻灯片 11 幻灯片 12
-10-牛顿第一定律3.惯性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内在的本能反应;一切物体、任何环境、任何情况下均有你经历过惯性现象?-11-头靠:避免撞车时的鞭打效应(颈部来回剧烈运动)安全带:撞车时可阻止身体前冲气囊:车辆发生碰撞时充气-12-牛顿第一定律3.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标准 说明惯性的内在性,是一切物体在任何任何情况下均有的。
由学生举出生活 的惯性实例?
由车中的各种设备举例说明惯性的弊端及其防护
提问:惯性的衡量标准是说明?与物体的受力以及速度的大小是否有关? 幻灯片 13 幻灯片 14 幻灯片 15
-13-•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证明了()用物体将静止A.要物体运动必须有力作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B.要物体静止必须有力作用,没有力作状态C.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D.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原来的-14-•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动得越快,惯性越大A.运动越快的汽车越不容易停下来,是因为汽车运不存在了B.小球由于重力的作用而自由下落时,它的惯性就因为小球受到了向上的推力C.一个小球被竖直上抛,当抛出后能继续上升,是状态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速度大小无关D.物体的惯性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15-•
3、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基本属性B.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C.物体运动快,惯性就大D.惯性大小用物体的质量大小来量度 此题是对伽利略观点的考察 2、3题对惯性的考察
幻灯片 16 幻灯片 17
-16-课堂小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质量是惯性的唯一量度-17-大师们的启迪大师观点启迪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公元前384-322)动的原因观察和直觉伽利略力不是维持物体(1564-1642)运动的原因实验和推理牛顿(1643-1727)惯性定律总结和思考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重难点
对三位伟人的观点列表总结,方便学生记忆。
第五篇: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全章概述
本章是在前面对运动和力分别研究的基础上的延伸——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建立起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是力学中也是整个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正确地理解惯性概念,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规律,熟练地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是本章的学习要求,也为进一步学习今后的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基础。
本章还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中采用的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二定律中的控制变量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时常用的整体法与隔离法,以及单位的规定方法,单位制的创建等。对这些方法要认真体会、理解,以提高认知的境界。
为了更扎实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本章第二节安排了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并提供了参考案例,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控制变量法在此得到了实践。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的研究引入了传感器――计算机的组合,现代气息浓厚,实验效果很好。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本章的后两节就是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新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物体受力之间的关系。
2、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
4、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新课程学习
4.1 牛顿第一定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
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教学难点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教学方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古代人劳动的漫画:
边播放边说,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不是我说的。是这样吗?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漫画:人推着车子,汗流侠背,推车的人放下车,一边擦汗,一边叹气。
通过看漫画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学生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器材: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做实验: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撤去毛巾,让小车在桌面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教师活动: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讨论,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等等。
点评:通过举例进一步理解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小球会怎样?
学生活动:用小球做对比实验
A、使斜槽和桌面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B、在桌面上放玻璃板,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总结得出]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点评:
1、对比实验,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在对比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并板书)
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教师活动:边介绍边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要动态出以下效果:
(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
(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匀速运动下去。
点评:通过观察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启发学生在研究科学问题时大胆的设想和科学的推理都是很有必要的。
教师活动:用气垫导轨消除摩擦。让滑块在导轨上滑动,利用光电门测出滑块在不同位置的速度。
学生活动:学生记录数据并比较。确信他的正确性。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l、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伽利略: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的物体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
2、笛卡儿: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
教师活动: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是最完善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运动状态是指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点评:培养学生理解问题时能力。
教师活动: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受力但合力为零时。比如:冰面上的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点评:培养学生刨根问底的严谨态度。
教师活动: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惯性是指什么?
你又怎样理解这种性质呢?举例说明。
因为这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刚接受可能不是很好理解。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的理解。
在小车上放一高的木块,让小车在光滑的玻璃上运动,前面固定一物块,当车运动到物块时被挡住,车上的木块前倾。为什么?
再如,人站在匀速行使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会落到原地。这都是惯性。
再让学生举例,学生就必然入门了。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再进一步理解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举例。
点评: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惯性。
教师活动:进一步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理解时可认为不受力和合力为零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某个方向不受力,那么在这个方向物体也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当力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呢?比如货车启动时,由静止到运动得需要一段时间,是空车好启动还是满载时?你还能举出什么例子来?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
比如骑自行车,单人时和带人时的感觉相比。
从实例可看出,运动状态变化的难易程度与质量有关。
点评: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理解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对惯性的理解
1、被踢出去的冰块在摩擦力可以忽略的冰面上运动受没受向前的力?为什么能够向前运动?
2、船在水中匀速行驶,一人站在船尾向上竖直跳起,它会落入水中吗?为什么?
3、为什么跳远运动员要助跑才能跳的远些?
4、在一向北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厢中,一小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坐在桌旁的人看到小球向南滚动时,火车做什么运动?
5、一铅球 3千克,静止在地面上,把它水平扔出后,做加速运动,它的惯性如何变化? ☆受力分析
6、一物块滑上了光滑的斜面,受几个力? ★课余作业
1、课后完成课本75页“问题与练习”中的习题。
2、完成课外阅读,思考讨论惯性参考系。★“问题与练习”(P57)参考答案
1、(1)不能。由于惯性,炸弹还要向前飞行。
(2)人随地球旋转,有相同的速度,跳起后由于惯性,人要随地球自西向东转,所以落回原地。
2、在急刹车时,人会由于惯性而飞出,从而发生危险,安全带可以把人固定在座位上,增加安全性。
3、向上运动的物体是由于惯性而飞出,并不是因为受到了向上的力。
4、相对于自由下落的小球来说,在桌面上所受合力为零的茶杯,是做变速运动的,惯性定律不再成立。★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牛顿简介
牛顿,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大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1642年12月25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1727年3月20日在伦敦病逝。
牛顿是经典力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系统的总结了伽利略、开普勒和惠更斯等人的工作,得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正象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除了在数学、光学、力学等方面做出卓越贡献外,他还花费大量精力进行化学实验。
牛顿在科学上最卓越的贡献是微积分和经典力学的创建。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