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时间:2019-05-12 22:2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第一篇: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作者:阎玉平文章来源:Teaching and Learning Reference For Middie School Chemidtry2004年第12期 点击数:

510 更新时间:2006-9-15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为主导的世纪,为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2001年6月,我国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国家明确地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要求提出来,这既反映了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也说明了“整合”对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于探求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过程有效整合的规律、途径、模式、策略和方法,最终实现把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和学科教学的优化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就实现纲要指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

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应以怎样的教学模式来整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呢?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

在进行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校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出以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1.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型“整合”课

这种课型容量大,其丰富生动的直观媒体信息,被公认为是实施化学教学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例如有些有毒、有危险的药品与实验以及常规方法难于实现的化学反应无法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某些不易观察或用普通方法不易操作和实现的化学实验,易造成环境污染,而学生又必须知道的一些化学内容,现代化工设备与工艺流水线等,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动画模拟。常规实验教学的不足和缺陷,可通过网络教学来弥补。化学概念与原理抽象度较高,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用其他方法或手段效果不理想或难于实现的教学内容,如化学反应历程的模拟,网络教学可大显身手。

此类型的整合课是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多媒体素材库、计算机、大投影等作为新的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需要先由教师启发精讲,然后运用媒体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分析讨论、对比归纳,完成意义建构。这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辅助工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教育界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例如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通过小组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掌握。该模式(模式一)可以简单地归纳为:“设疑激趣—启发精讲—媒体

辅助(创设情景、提供资源)—分析讨论—对比归纳—练习强化—总结”六个环节。

优点是在这一模式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去讨论、去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缺点是在这一模式中并未彻底摆脱“教师中心论”的局限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另外是对设备要求高,学生缺少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整合”课

此类型整合课的教学环境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但要打破一节课45min的束缚。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包括必须的网络知识学习)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登录注册、进入网页或上网查询),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利用BBS,NETMEETING等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例如,在《环境保护》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网络作为学生获取资源、自主探究和意义建构的工具,采用“主导—主体”的设计模式。教学程序如下。

《环境保护》一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着力培养了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该模式(模式二)可归纳为“提出问题—情景创设—小组协商—教师指导—师生讨论—评价—练习—总结”八个环节。模式二来源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方法,它克服了模式一的不足,强调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以及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要素”的作用,重视情景的创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效果明3 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的网络课

此类型的课按照学习内容又可分为局域网或网络教室学习。通过局域网的开放式网络环境教学,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寻找学习资源。一般是围绕课题,课下寻找资料,完成课题,课上汇报的形式进行。例如我们在专题网和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城市垃圾”、“饮水与健康”、“室内装修对空气污染”等;学生通过申请,可以把自己提出的研究课题发布在网上,作为共同研究的项目。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研究小组,通过网络等各种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或在校园网的留言板上发布自己经过研究后的成果。而网络教室的网络环境教学,是教师提供规定的学习资源。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对网络知识的巩固应用;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对课程知识的加深;通过应用网站等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宽;利用EMAIL等方式与教师、同学或其他网上学习者展开讨论。教师要做的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址、自己的EMAIL地址,并对学生加强网络文明、网络安全及学习目的教育。实施这种形式的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模式三可归纳为“提出问题—网络资源情景创设—学生自主学习—师生通过网络探讨—师生评价—总结—练习强化”七个环节。这种模式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神,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远程教学模式。

这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使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模式。再如在《氧气》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直接借助信息技术展示来处理氧气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层层设疑诱导,也可以单向设题,如《氧气——

—人类的朋友》,直接要求学生以探究方式,借助网络查阅、整理资料,并制成PP文稿来展示,然后课上再归纳总结学习要点。还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以“可爱的氧气”为题,另一组以“令人担忧的氧气”为题,要求借助网络查阅、整理资料制成PP文稿,再由两组学生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展开辩论,而下面的同学和老师当场给出综合评分和评价等等。这样使化学探究式教学模式丰富多彩、各尽所能,学生在各种探究过程中学会的不单是纵向、横向认识物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得多层次直接的心智体验、经验和各种能力的挖掘和锻炼。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方法

专家认为:如果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个大工程比喻为“一张桌子”,那么它需要3条腿——第一条腿是硬件(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第二条腿是教育素材库;第三条腿是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现代信息素养的教师。每一条腿都是支好“整合”这张桌子的必要条件。这里硬件和素材库是“整合”的外部条件。其中素材库可以向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素材库,可以帮助教师越过制作课件的技术障碍,将更多的时间放在研究教学设计上。教师的素质是“整合”的内在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或教学的手段。在对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还总结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一些具体方法。

采用自制与购买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辅助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1.开发网络课程进行网络远程教育及个性化学习。

网络课程的设计要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优势,实施现代远程教育,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把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提高教育手段现代化、信息化水平,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及时解决学习的困难,同时做到支持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基于问题的协作式教学模式。另外还设计出良好的教学诊断评价的工具,以便于教师了解学习者的特征与学习情况,进行一些个性化的帮助。

化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总的来说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系统设计、开发的关键技术以及软件的测试、修改完善等四个阶段,并把这四个阶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进行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主要工作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知识内容的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等,并结合学科的特点制定教学策略。

在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时,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时代学生的特点来进行网络课程的设计。制定教学策略时既要体现学科的特点,又要体现网络协作学习的策略。

第二阶段进行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总体框架的设计、网络课程体系的设计、导航策略的设计以及交互策略与界面的设计等。

第三阶段是探索开发实现网络课程的关键技术。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技术的选择以及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等。

第四阶段是进行软件的测试、修改与完善。

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需要设计如下教学活动:实时讲座、实时答疑、分组讨论、布置作业、作业讲评、协作解决问题、探索式解决问题。教学活动的安排,根据课程内容确定。

2.积极参与化学资源库建设,促进化学教学与科研

通过网络课程的开发,积累素材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后把它们放在教学资源库中,可供教学、科研使用。

显。同时,这种模式吸收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二篇: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

陕西省山阳中学

刘小菊

[摘要] 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目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条件。目前在大部分学校的学科教学中还沿用着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更多的时间自己思考实践,不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创造的意识,自然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网络

教学

模式

方法

探索

新课改的推广和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近年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个人独有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并且,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这种学习模式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和较高的信息素养,当前这种学习模式带来的问题便是学生的个体学习所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且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

由于学科特点,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启示引导”等教学方式,避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探究方向,也避免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一、以引导为主,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地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新知识茫然失措,上过

一、两节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们一般应该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进行科学合进的引导,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能熟练掌握。

二、明确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方式

任务驱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一味地讲授一大堆命令、术语,而是根据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目标需要,设计出一些有意义的任务,通过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主动观察、探究和实践来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 2 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着引导协助的作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完成这样的学习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超前预测备课法,提前几周进行前瞻性备课,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补充。这样会使教学设计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任务的设计和改动会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三、科学合理地引导探究

一切先进技术对于人类都是“双刃剑”,信息技术也是“让我喜欢让我忧”。面对互联网上完全开放的多元文化碰撞和鱼龙混杂、扑朔迷离的大量信息,自主学习的信息引导是一个重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问题。如果没有“信息引导”,学生可能会产生“信息迷航”。引导学生以理智情感控制“网络漫游”的心态,提高自控能力;以健康态度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增强免疫力;以正确观念对相关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价值判断,培养甄别能力。在学习中,教师虽然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参与活动,但是凭借其教育责任、教学经验、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教师又必然是“平等中的首席”,一 束目光、一个手势都往往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学习中应起到的引导作用是:协调(而不是调度)、参谋(而不是指挥)、教练(而不是裁判)、支持(而不是扶持)、帮助(而不是包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体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学生探究的外部支持,如果引导不适度,可能会消除学生思维的广度、强度和深度。而对引导“度”的把握策略,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教师个人智慧的结晶,来源于对教学的探索、反思和领悟。

四、小组协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指出“学会共同生活”是应付未来生活各种危机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力,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的能力,可以尝试在课堂上适时做一些小组协作式的学习。“小组协作”是以几名学生为小组组成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效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

五、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与小组协作式学习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小组协作学习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更容易操作,而鼓励合作学习并不一定局限于一个小组内,甚至可以不必局限于一个班内。如果说小组协作学习是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话,合作学习更像一种理念──一种各展所长、相互促进、相互吸取有用信息的学习方式。小组协作学习时各小组可以安排相同的学习任务,而合作学习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要求的学习任务,这样更容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合作学习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探索。现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绝不比老师差,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要在相互讨论中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可以在讨论中,使每个人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方式。我们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去探讨研究适合信息技术教与学的模式和方法。作为从事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教师,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要始终坚持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研究其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初探《问题·分层·活动》法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十六中学 田永庆

教育是有规律可寻的,规律是需要人苦思苦索的。现在学校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呢?

我校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探索中总结出:创新教育=问题+分层+活动。其宗旨是以问题解决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所有学生在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学习;以分层达标为目的,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以组织活动为保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方向,以培养学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进一步完善和逐步建立学生的内部动力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问题解决展开活动,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了学生对知识的三次概括。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应用就这方面谈一点个人的感受。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使其迫切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诧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而集中注意,积极思考。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我认为除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提问题;更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意义,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学习才有动力,如果提问总是千篇一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因而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我在讲PowerPoint的初步知识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进入新课之前先用该软件制作了一个多媒体动画,动画的主体为《白雪公主》的故事,并和同学们共同观看,观看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讲解。观看课件后适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对此产生兴趣,也就有了探索的欲望。

二、提出合理设想

所谓合理设想即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序列,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把握问题的难度、密度、梯度外,还应根据学科的特点设置问题。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的问题要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计算机的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并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2.设计的问题要层次分明,难易适度:人们认识问题往往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想象、去创造。教师在备课中,设计问题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逻辑和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3.问题的设置要有必然联系:问题与问题之间不能是孤立的,这样很难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前一个问题的设置要为后一个问题做铺垫,后一个问题要对前一个问题进行总结,只有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内在规律。

从以前的教育方法中观察,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作业只停留于模仿,独立思考能力差,只注重具体的运算和推导,事先没有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

2.知识的遗忘率高;

3.语言表达能力差,支离破碎,没有逻辑;

4.知识的迁移能力差,表现在学生很好地记住了规则、定义、公式之后,但却不会应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5.学生对作业批改不感兴趣,表现在作业发下来之后不认真检查,更谈不上改正了;

6.知识的缺漏现象非常严重,表现在学了今天忘昨天,学了今年忘去年,学了这本忘那本。

7.自信心不足,总认为自己不行;

8.意志力不强,学习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9.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习惯不好,表现在课堂之前不预习,下课之后不复习,学习只停留在知识表面,而不能深入进去思考。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没有学会思考,即思维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到实质。正因为学生得到的知识不是通过大量的事实概括得到的,没有经历自己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因此才造成了知识的遗忘,即使记住了规则、定义,但也不会应用。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可以看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思维才会求异,才会创新。要想思考,那就必须有问题,问题是思考的导火线,是思维的出发点,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我们应当选择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三、实践操作

这一步是信息学的关键,只有给学生充分操作的时间,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应用,对于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问题,当学生通过组内研究,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并通过投影把本组的答案公布给其他同学,由其他组成员提出置疑和补充说明,这样既可使知识细化,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巩固创新

学生自我创作是最能体现交互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知识能力基础上给学生充分想象和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爱好,创作作品,并给予展示,使学生找到成功、自信、创新点。这一环节更是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并进行总结性评比,对突出作品给予展示,对不理想的作品给予鼓励,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得到提高,在学习中感受成功。

在探究性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和学生共同探究的合作者,是丰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是真实任务的展示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以及学生遇到学习困惑时的帮助者。教师还应以鼓励学生提问、概括,用激励来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如今的教育中,教师的 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进一步完善具有探究性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确保探究性学习的进展,我校的《问题·分层·活动》更贴近于现在的教育体质改革,在一段时间的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我将在今后的一个时期里继续学习和应用该方法,并把它作为一个新理念形成的起点。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讨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一中 王延法

摘要:在2004年国家正式出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对课程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经过几年的运行,其结果并不容乐观。不但教学模式不定,而且学生的层次差别很大,这就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就我个人的几年教学经历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期和大家共勉。

关键词:上机课 任务驱动 评价

一、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组织教学

依据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教学内容,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组织教学非常重要。现在多数地区从小学就开设信息技术课,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应用软件已经有所掌握,对计算机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进入高中后,如果教师继续采用不变的教学形式来教授差不多的内容,学生势必感觉上课没意思。所以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目前多数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由于信息技术课课时少,且信息技术属于应用课程,就应该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并掌握知识,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背一些难懂的概念。课前可以安排适当的 12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对于通过学生自学能懂的问题,教师不必讲授,只需设计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通过小结、评价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同时我们要利用自己手头的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直观,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此外,由于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发展,教师必须注意向学生介绍新技术,并培养学生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以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志向。

(二)上机课

首先应保证上机课占教学总课时数的70%。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实践应用才能熟练运用。因此对于有关操作性的知识,必须安排学生在机房进行。

其次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实践性强,发展迅速,涉及知识面广,软硬件的更新速度快。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教学法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照本宣科更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教师应事先给学生给定适宜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分析、评价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目前,“任务驱动”的教学思路在我省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中被广泛应用。实践也证明,“任务驱动”这一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下面就以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明如何进行“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

1.“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基础差异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层次差异性很大。比如我所带的高一学生中,有的已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有的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不同。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量身定制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明确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前后联系等方面的因素。在我讲授多媒体章节课堂实例中,让学习打开存在服务器上的“音乐欣赏”文件夹,找自己喜欢的音乐,学生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怎么播放音乐啊?”我请同学们思考之后,先简单回顾文件的复制、粘贴,然后讲解媒体播放软件的选择和播放等新内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每个“任务”中涉及知识点不宜过多,“任务”的规模不宜过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3.“任务”设计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注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可以避免信息技术以单纯的技术教学,通过学科的有机结合,可以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美术、科技社会等各科领域,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将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

4.“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共同协作完成,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课外实践课

课外实践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外实践课必不可少。但在设计时应注意:

1.与实际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不管是程序设计还是应用软件的操作,实践课设计时必须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2.目标要求要与学生的能力相接近。在设计实践题目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设计的题目要接近学生的能力,不能太高或太低。总之,一堂“任务”设计精巧的信息技术课能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明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知识的目的。

二、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知识与技能”层面的内容来说,评价的办法是随堂提问。对于需要学生理解 17 的基本概念,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必要时可以通过测验的方式来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但需要注意不要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积极,是否持之以恒;在活动中计划是否合理,收集、整理信息是否全面准确,与同学交流、合作、交往的能力怎样等。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和轶事记录,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任务,如典型作品设计、项目型作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完成,从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中进行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的评价重点,应该抓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的态度进行。通过对态度的测定,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全面合理的对学生作出评价建立在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提倡以鼓励表扬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信息技术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评价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济良、李尚仁.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祁永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低效应用及解决对策[J].天津电教.2006,(6). 2009-04-22 人教网

第三篇:《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本文针对《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特点,以虚拟设计技术为实例,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进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针对《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考等方面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设计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各种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不断涌现,设计方法更为科学、系统、完善和先进。传统设计方法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广泛应用,必将为我国的工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对提高我国工业产品的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推动设计工作的现代化、科学化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设计方法种类繁多,而且课时有限,传统的讲解授课模式,教学效果必然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觉枯燥、单调,为此应根据《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特点,积极探讨教学方法,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应用为主导,适可兼并理论,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多侧面、多角度的向学生展示知识信息。

1.教学模式的探讨

1.1传统设计与现代设计的比较

传统设计常用的设计方法有理论设计、经验设计和模型试验设计,设计过程是利用经验公式通过大量的手工或计算机计算,对所设计的产品的尺寸参数、性能等计算求解,制作模型样机,对实物样机进行试验分析、研究,有些试验是破坏性的,当通过试验发现缺陷时,又要回头修改设计制作样机,并再用样机试验,只有通过周而复始的设计——试验——设计过程,产品才能达到设计要求。

现代设计设计方法很多:优化设计、虚拟设计、有限元分析,并行设计,设计过程是利用现代设计手段,辅助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各种虚拟环境中真实地模拟产品的各种特性、工作环境,快速分析各种设计方案,进行对实物样机而言难以进行或根本无法进行的试验,直到获得最优的设计。

通过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比较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代设计的优点和传统设计的弊端,充分认识现代设计的设计过程、特点,以便更好的理解现代设计,利用现代设计方法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1.2理论教学与应用教学的统一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理论复杂,牵扯的内容深,范围广,本科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学中多利用现有的、成熟的设计实例,介绍其在产品设计中的使用过程、分析方法,同时兼顾设计理论的要点,使学生即会利用设计方法的设计过程、特点,同时明白设计方法的理论及应用,这样对于设计比较复杂的产品、较深的设计理论,枯燥的设计方法学习使学生能够用得得心应手,游刃自由。

1.3多媒体观摩教学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进行教学手段的革新。多媒体技术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图形、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活动视频多种形式的媒体信息,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佳手段,可以按照教学需要、在诸多媒体元素之间建立起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而把它们有机的结合并呈现出来,同时完成一系列的人机交互式操作,并在这种交互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1.4网络教学

建立网上教学平台,以浏览器为用户界面,将课程教学文件、教学研究、学术动态及相关信息上网,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建立教学论坛,充分利用网络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2.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2.1开设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综合设计实验周

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有限,很难做到现代设计理论与应用的综合试验训练,通过开设综合实验周,使学生集中一定时间,利用产品现代设计与开发过程,综合练习、理解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理念、应用和技巧,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充分掌握现代设计方法。

2.2现代设计方法与理论课外大赛

采用命题与自主命题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利用现代设计方法完成某个小产品的设计开发、并进行有关的性能分析。通过举办现代设计课外作品大赛,一是可以普及推广现代设计的应用,还可以增加学生利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能力的锻炼、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融汇理解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

3.考试模式的探讨

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利用现代设计的能力,所以考试命题应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考试可采用多种形式,如笔试测验与产品设计应用大作业综合训练的方式进行。

3.1教师命题上机操作

上课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选择适合的命题,要求学生利用一种现代设计方法,在规定时间内,在计算机上完成产品的现代设计与分析试验研究;同时为了兼顾更好地、更多地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可以笔试测验一部分现代设计方法,以更广泛的掌握理解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即采用实际操作与笔试联合考核的方式进行。

3.2设计论文

这种测试方法是把设计的内容、要求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完成设计,并提交设计分析论文,这种测试方法灵活性强,题目可大可小,也可以因人的能力不同,适合布置设计题目,同时设计题目可以是实际工程上的真题真做,也可以真题假做,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能动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创造性,在虚拟环境下设计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并议论文的形式写下来,这样既可以考核学生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又能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论

实践证明,通过教、学、考等环节的模式教学行之有效,可明显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增加教学的可视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使教学过程生动、鲜活、附有节奏感和时代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参与性,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所学理论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和科研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推荐)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

常德市西湖管理区第一中学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已经逐步进入了课堂。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以深化学科教学。对于生活在21世纪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如果不会使用多媒体电脑,就不会应用电脑快速地获取、处理、检索信息,就不会使用Internet与外界通信,就无法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也就无法在信息社会中谋求发展。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

在化学教学中,由于微观粒子及其结合、运动和排列的不可感知性,多数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相关知识都感到比较抽象、难于理解。比如在“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一节中有关“电子云”问题,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照片来解释,也可以用相关模型进行直观教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前者由于缺乏动感而使学生误以为电子的运动有一定的规律,后者则会让学生认为原子是一些实心的几何体。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许多重点、难点,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出、突破;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化工生产、工艺流程等内容的教学往往变得枯燥乏味;教学反馈不够及时和全面。而通过多媒体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势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时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问题直观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动态问题过程化,归纳总结对比化,知识查询快速化,解答问题现场化,实验过程模拟化,学习过程游戏化,这样就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实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

利用多媒体展示物质的微观结构,如氯化钠、氯化铯。金刚石和石墨等的晶体结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可用动画制作成球棍模型空间旋转,立体直观;化学键的断裂、旋转和新键的形成,也可制作成动画。这些使得学生可以从动画中深刻体会到微观世界的奥妙,形象地构建起自己对微观世界的认知结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用动画模拟出一些教师无法演示的实验,如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入氢气引起爆炸,组合装置中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溶液中撤导气管引起倒吸等一些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对那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模拟,既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理论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实验展示。但是课堂的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部分实验的现象不明显、效果不显著;还有一些实验的可重复性差、耗时长,课堂上难以做到随时调用;另外还有一些实验的污染大,无法在教室中完成等。实验课件的广泛应用则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实验的效率。例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的转化影响并不显著,运用课本实验,学生通常能注意到加压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而往往不能发现其后的颜色略变浅。因为根据人的视觉特点由浅变深的现象易于识别,而由深到浅的现象则不易感知。

运用多媒体CAI课件,不是削弱这一环节,而是应当更加强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直接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如颜色的变化、气体、沉淀的产生、放热或吸热、爆炸、燃烧等;要让学生闻气味:刺激性气味、果香气味、臭鸡蛋气味、特殊气味或无气味等。有些实验在讲台上演示时,可以达到预期效果,即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观察到。有时可以找学生代表来观察,如闻气味及感受反应后热量的变化。但大多数现象坐在后面的学生就看不到了。要想让每个人都观察清楚,教师往往要绕场一周,耽误课堂有限的时间,还未必有理想的效果。这时实物投影仪就可以大显神通了。将这些实验在实物投影仪下做,演示在大屏幕上,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预期效果。

在化工生产的教学中,如合成氨工业,肥皂的制取,接触法制硫酸等,教师普遍感到学生提不起兴趣、对于工业流程。生产设备等,学生摸不着头脑,只能死记硬背,效果当然不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如能带学生去实地参观,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才是理想的、但往往受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想做到这一点不容易。而如果将有关内容摄制成录像或从一些资料库中摘取相关内容,穿插在课件当中,就可以最大可能地给予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使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如同现场参观一样,也让学生更加体会到科技是为生产服务,我们所学的理论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它是多么有价值,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利用Internet来搜集信息,可大大扩展信息的来源,且快速方便。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及时的搜集高考信息和进行强化训练是必须的,但购买的成套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用起来有时是事倍功半。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充分利用了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上下载最新试卷然后进行精选。这些试题题型新颖、信息准确,给学生作为试题和平时练习,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二.信息技术与教材重、难点的突破

“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如何解决呢?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人体的五个感觉器官中,就记忆百分率而言,视觉要占25%;听觉占15%。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极高,可达66%。实验证明,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按照巴浦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更重要的是,学生看到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使用电脑技术,掌握一项“会学”的手段,将使学生终身受用不尽。这样,学生学习时,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比如,化学平衡原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一个平衡理论体系,它包括“溶解平衡”、“化学平衡”以及后面涉及到的“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等。化学平衡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通过本节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硫酸、硝酸工业生产的化学原理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等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教材是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但由于它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接受,所以它又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对化学平衡是一动态平衡这一概念,基础差的学生更是难于理解。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同学们联系初中所学的溶解平衡,再到化学平衡,最后总结出化学平衡具有“动、等、定、变”的四大特征,以及平衡移动图像。上述几个问题的工作过程均用动画的形式显示出来,道理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直观,图文声并茂。

硫酸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和国防建设上都有广泛的用途,教材以接触法制硫酸的基本化学原理和生产流程、典型设备等,第一次向学生介绍了有关化工生产知识,使学生学习化学理论跟化工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尽管采取了实物、标本、模型或图表措施,学生还是觉得比较空洞。我们采用的计算机教学软件,以优美动听的音乐和形象逼真的画面,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它设计动感强,易引起学生注意,讲解步骤清楚,层次分明,板面清晰,提示、过程、结论完整;图象形象、生动、直观。哇!沸腾炉真的沸腾起来了,生成的二氧化硫经过热交换器,直奔接触室,摇身一变,变为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进入吸收室洗了一个浓浓的“硫酸浴”,出来一缸热气腾腾的发烟硫酸。与此同时,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典型的练习,更是画龙点睛,错对一目了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了解掌握了工业制硫酸的全过程。

有机化学中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命名的教学,因学生初学,概念生疏头绪多,又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黑板上的平面板书无论如何也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利用CAI从容不迫地把一种烷的结构进行多种不同的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变换角度旋转、对比与复原、关键部位放大、正误对照剖析„„逼真的主体画面、清晰的比较鉴别、精炼的规律归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三.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及思考

由于所演示的课件是一段编好的程序,它的灵活性和交互性都比较差,它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果盲目应用,必然会走进误区。如有的教师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叙述也被大段的文字课件代替,整屏整屏地展示课堂内容,让学生目不暇接,无法消化吸收,更谈不上思考。一节课基本上变成了操作计算机,教师只是操作事先设置好的计算机程序,课堂上没有活泼生动的气氛,更没有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因此,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手段并不是可取的好方法,应当根据教育内容的实际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若是把教师生动的课堂活动(语言、动作、演示等)都变成课件上冷冰冰的文字,就显得苍白无力,起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还有的教师把一些不需要用多媒体CAI演示的内容也搬上了电子屏幕,把一些像硫酸根。离子。氯离子。铁离子的检验这样简单易做。现象明显的实验也做成课件来代替课堂演示,这将妨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反而起了相反的作用。

要恰当地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我认为要把握以下两点: 1.多媒体的作用是辅教、辅学

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中心,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而课件是辅助教和学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高效率的训练。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我们所强调的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更不能成为一个计算机的操作者,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不能够代替的。

2.多媒体的运用要适用、适时、适度

课件要有适用性,应当是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掺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能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盲目地随大流。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不在多,更不能滥,不必节节用课件,而是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

总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促进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举措,要实现这一举措,必须把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地结合起来,让信息技术融合在各科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取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高速传输的便捷性;人机交互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其突出功能表现为动态模拟展示、资料查询、模拟操作、反馈练习、多媒体情景创设以及游戏等。不注重发挥这些功能与优势,将计算机只作为演示的工具,这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要把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有机的集合起来,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和结果,产生聚集效应。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第五篇: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湖北省大悟县芳畈镇中心初级中学 刘晗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的形势下,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悄然发生着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应该与时俱进,才能胜任当前的教育教学任务。就目前而言,信息技术教学基本能普及到每个班级的学生,教室里的一体机使教学非常方便,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地观看教学,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课余的辅导也不需要教师再面对面地进行,打开视频就可以再次学习。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方式,也不再是一本教参打拼天下,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

教师要对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育教学有科学的认识,科学的定位,然后才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以运用。部分教师固执地认为自己多少年都靠一本教材加一本教参过来了,学不学一个样,他们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的科学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信息技术的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是时代的潮流。不走进网络就不知道网络资源的丰富,只有走进广阔的网络世界,才知道世界原来这么的宽广。所以,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教学优化的一面,全面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积极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才是教学的出路所在。比如教学“生活中的正负数”时,仅凭教师的讲解和板书,很难让学生全面理解正负数的概念。利用网络,把气温的高低变化、经济的盈余亏损、家里的收入支出、学习的提高退步、体育比赛的的得分失误、海拔的高出低于、目标的前进后退等,这些在生活中表示方向、大小、状态、发生、结果的,都可以形象简便地在电脑显示屏上用正负数演示出来,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这方面体现了网络教学的好处。两者进行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不知逊色多少。所以,树立科学的观念,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

二、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备课方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还不普及的时候,教师备课,一是靠经验,二是靠教学参考书,三是靠其他教师的传帮带。现在教师的备课,基本上靠的是网络资源,打开相关的网站,下载需要的教学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通过上网查找,下载了一些幻灯片,下载了几个视频,经过加工组合,形成自己的教学资源,以备上课时用。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

从前,大多数教师是一根粉笔,就能走进教室进行教学,因为那时候信息技术还没有普及到每个班级,学校就一个多媒体教室,每周哪天谁用都有安排表。现在每个班级都安装了一体机,开通网络,教学十分的方便。我在教学“角的大小”时,准备了一些视频教学影像,对学生进行网络教学。当视频打开时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了。1 度的角是多大,30 度、60度、90 度是多大,一一展示在屏幕上,学生一看就懂。通过视频的演示,学生非常清楚地看到周角的两条边 1 是怎么回事。一节课下来,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了,学生对角的认识,都能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了。

四、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的辅导方式的改变

十根指头伸出来有长有短,学生不可能都是那么的优秀,总有几个学生在学习方面显得非常吃力,如提出问题半天理解不透,做了好几道题计算的方法步骤还是没有掌握,书写方面又脏又乱,格式方面没有章法。面对这样的学生,需要课余补习了,这就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辅导。教师把教学的内容,发布到学校的教学平台上,或者是发布到班级的QQ 群里,学生晚上下载继续观看学习,这样家长和教师的辅导就在一条线上了。因为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家长的解题方法就和教师的不一样,这样学习越是吃力的学生,方法越多越不知道该学习哪种,反而啥都记不住。如“路程、时间、速度”的教学,三者的关系是一道乘法两道除法,再进一步的思考,其实是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看上去是几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

总之,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很重要的,教与学相辅相成,教学相长才是教育教学的长久之计。在新的条件下,与时俱进,改变自我封闭的思维模式,科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下载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及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 文档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与传统写作教学相比,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写作教学,明显提高了作文教学的质量。当前,己摸索并建构出一些新型写作教学模式,如, “命题作......

    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在音乐课堂自由翱翔 内容摘要: 当今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音乐的美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

    现代教学主要模式

    2、现代教学主要模式 教学原则给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可供操作的规则和理论原则,但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实践还需要探讨当今教学研究的热点——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研......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信息技术教......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改变数学教学模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改变数学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信息呈现多媒化、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馈多样化等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粉笔十......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摘要: 本文主要叙述了在“四段六步”教学模式下,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起来。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

    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我国正在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中小学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基础教育领域鼓励在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初探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初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