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简)
兴蒙学校初中信息技术“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信息组
[基本框架]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设计任务——自主探究,交流分享—合作学习,释疑解难—实践创作,展示评价——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及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有很多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新课改的理念,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可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爱学,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示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开头)
以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上来,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动机,引起积极地思维。在学习《文件和文件夹的管理》时,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在小明的书房中,书桌和地面上杂乱无章地堆着很多书,而靠墙的书橱却是空的,他正在满头大汗地找课外书《哈利·波特》,地上、桌上的书越来越乱,还是没找到,怎么办?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想出快速找到《哈利·波特》的办法吗?学生会说把书分类整理到书橱里,就能很快找到了。由此很容易引出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将书橱比作文件夹、每层比作子文件夹、书比作文件。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四)、创设尝试、探究操作情境(课中)
信息技术课操作实践性强,给学生创设尝试、探究操作情境是非常必要的。有一些学生自己通过上机操作就能得出答案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妨只做必要的引导,让学生先进行自我尝试,随后共同探究操作方法,最后教师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强调总结即可,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时,有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把一张图片插入到幻灯片左上角作为徽标。教师没有讲操作方法,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探究操作,只是提示:从“视图”菜单中找有关母版的命令。学生从 “视图”菜单中找到“幻灯片母版”命令,在插入图片、进行调整后,却遇到了困难:怎样返回普通视图呢?教师及时鼓励:“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一定会成功的!”学生们仔细地操作着,然后在一起相互探究着。不一会儿,有一个小组的3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是这样吗?”其中的一个学生点击了母版工具栏中的“关闭”命令。“恭喜你们!你们成功了!”他们那灿烂的笑容像春天盛开的花朵,好美啊!有几个学生听到了,立刻围过来:“怎么操作的?”“噢!是这样啊!”“快回去试试!”学生们高兴地操作着、讨论着。最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小结。
注意:情境的创设一定要能紧扣教学任务,不偏离,设置的情境,一定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不盲目。
二、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本环节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分析任务、找出方法、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将自主探究的结果进行分享交流,分享自主探索的方式、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交流探索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应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碰撞,以求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就感。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请教,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在教学表格的插入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表格插入的方法,大部分学生根据原有经验,完全有能力独立插入表格,还有小部分同学看书后,也能插入表格。在插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行数与列数的变化方法。大部分同学通过自学找到了行距、列距调整的方法。然后我们再通过小组交流,对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分享,交流方法和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得到了提高。(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过程:自主 探究 交流)
注意:
1、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学生去自主探究(如理论课),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的,如果学习的新内容是学生从未经历过的,就没有必要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完全可以进行范例式教学。
2、探究的任务要有探究的价值,要体现一定的难度和问题空间,要能够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难或太易都没有太大的探究价值。
三、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本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现的尚未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将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适当提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找出方法,以求开阔思路,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使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培养。教师在此环节中根据学生合作情况进行适时点拔,启发诱导。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为完成一项任务常常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协作完成。在信息技术课中,为完成某项综合性比较强的任务,也可以开展分组协作学习。学生可以按座位或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分组,共同完成任务。此时学生有可能提出较多问题,教师要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提炼,提升。将问题交给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有时也会出现提不出问题的情况,教师此时要有意识的设计问题,去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直至找到正确的方法。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这也恰恰说明了合作的必要性。比如学过幻灯片的制作后,可以提出学生在幻灯片中设计一份研究报告的任务,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组的学生一起讨论,确定报告的主题,然后把任务分成子任务,小组的同学再分工,有的负责文字、负责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录入,有的负责版面设计等,在协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达成较统一认识后,就可制作成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
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应起如下作用:
(1)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
(2)发现火花。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
(3)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地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障碍。
(4)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次、表面化。教师要注意进行引导和启发。
注意:
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只追求形式,合作的目的是集中智慧,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如果学生个体能够解决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合作。
四、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本环节是教师在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方法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评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以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在点评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
解读:
在本环节中教师设置的任务一定要适当,既不能低于学生的认知层次,让学生不屑于做。又不能设置很高任务让学生无法去做。任务的设计一定要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都能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成功体验。学生在展示作品时,要注意对个人心得的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师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自我评价的形式,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三)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而终结性的评价结果随着改进计划的确定亦成为下一次评价的起点,进入被评价者发展的进程之中。
(四)还要注意正确使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
我们发现,在所有的学科教师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评价语言是相当匮乏的。课堂上有的只是“对!”“很好!”“不错!”“OK!”等简单的词汇以及廉价的表扬。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流语言也往往是 “你应该„„”、“你不能„„”、“你怎么能„„”这和教师教学语言的干瘪有很大的关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教师应该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每一个可以赏识的对象,抓住师生、生生之间每一次交流中的闪光点,运用赏识性用语,使他们的心灵在赏识中得到
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信心。如“某某同学的这种方法很有创新,很有新意,能把思考范围延伸到问题外。”“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你真行,对刚才的问题,不满足于找到结果,而是观察思考,又有新的发现,如果说能说出其中的道理,那就更了不起了。”等等,当然,老师的评价要注意实效,既不要大肆夸张“你是未来的科学家„..”,也不要泛泛而谈“不错、很好„„”。让学生在赏识中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不断进取、具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五、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感悟,激发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
解读:
本环节教师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个梳理总结(是帮助学生梳理本节所学知识,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其次是拓展延伸(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思考,并能在生活中得到实践应用)。如何设计一个巧妙的结尾完成上面的任务?
常言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对教师来讲,要想让你的课给学生留下“铜钟一击,余音袅袅”的感觉,就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收尾。
1、在教学中我们常用到的这样来进行结尾;借助图示来梳理知识脉络: 教学中我们一般借助于思维导图(概念图)进行图示收尾。在下课前,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示法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明确重点、难点,明确知识的本身和外延。例如,一位老师在学完电子邮件一节以后,给出如下的图示:
对照这张图,教师就可以把有关电子邮件的知识由点到面地进行系统化。以这种方式收尾,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豁然开朗”。
2、联系实际,将知识活学活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外施展自己的才华,为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思考,督促他们把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老师可以把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自主探索。
比如《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最后就制造了这样一个结尾。教师将一幅小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然后轻轻一点,出现了几幅不同姿势的小动物的图片,正当学生对此感觉惊奇,急于想知道答案时,教师嘎然而止,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课下同学们可以自己去探究尝试一下。
通过巧设悬念,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学生始终保持急切、渴求的心态,为下一节的开展打下基础。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简案
篇一:初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第一章走进信息世界
课时一 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
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课时二 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 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七、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只选择两点来讲解,其余的在下节课通过因特网、学生间互助、探究来学习)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教师活动: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实际上是从操作系统这个成面上来讲的。讲解dos和windows的区别。(简单介绍)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windows:用的是gui——鼠标/图形用户界面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
(1)windows如何实现(学生演示)
(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从dos到windows是越来越好的人机界面。
①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可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相关概念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3、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请同学注意观察教材第九页的表。
学生活动:认真看书上的表
教师活动:从本张表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1:„„
学生2:„„
学生3:„„
师生小结:
年份越来越来大,性能越来越来好,价格越来越来低。
(三)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辩论:信息技术的利与弊
解释三种观点:
(1)做作业时,我从网上拷贝别人文章,不就是自己的了吗?
(2)上网就是聊天、灌水,还能做些什么?
(3)在网上,谁也不会知道我是谁?我说什么或做什么都无关紧要。
实践:
利用因特网,查找有关?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的相关资料,下节课提问。
八、教学反思:
1、教材所涉及面广,内容多,如果不进行取舍,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不知所云。因此,精心的备课,有目的的取舍。对老师而言,不会疲惫于没完没了的讲解,学生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例如,在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时,我只讲了?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和?性价比?,而其它的则要求学生在下节通过因特网来辅助完成。
2、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在讲到?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这一内容,我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以辩论的形式,分别列举信息技术(网络,电视)的优,缺点,学生能将大部分的优,缺点叙述出来,但本节课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明辨是非,真正合理使用信息资源。这还需要从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对学生加以正确指导。
课时三 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的编码
教学目标:了解数制的基本概念 了解二进制的基本特点与应用
认识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二进制的原理
教学难点:二进制的运算和原理
教学方法: 讲解法,分组谈论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1?(或者用ppt中的幻灯片展示),要求学生回答这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回答:11或者3。篇二:高中信息技术教案(全套)1.1信息及其特征
一、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对象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
1、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
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
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同学们,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那么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认为哪些属于信息?(举例)
生1:校园里铃声响,可以告诉我们信息:上课或下课。
生2:观看校运会,可以获得很多运动会赛场上的信息。
生3:从网上可以获得很多信息,如:学习资料、娱乐、新闻报导等。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师:同学们举的例子非常好。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当然,信息不仅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同样可以在我们身体内部找到它的影子,如,医生通过听诊器来感知我们的身体内部的变化以确定病因,因此我们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讨论)找不到。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齐)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信息依附的物体多种多样。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信息是必须依附某一媒体进行传播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文字既可以印刷在书本上,也可以存储到电脑中;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下来和传播出去,供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同时也说明信息可传递、可存储。师:(课件演示)
1、载体依附性
(1)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2)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媒体。
(3)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师:老师讲课中传授的信息能增长同学们的知识,广播传出的音乐能给大家带来快乐,下课的铃声能给大家带来兴奋。还有很多的信息,他们的存在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作用呢?
生:(齐)信息的存在有一定的价值性。
师:(课件演示)2.信息的价值性。
(1)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体现在两方面:
① 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②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2)信息可以增值;
(3)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
生1:(疑问)信息可以增值,怎么理解呢?
生2:(回答)人们在加工信息的过程中,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等方式处理,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
师:商场上某种产品供不应求,而产家知道信息后他们会大量生产该产品,说明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师: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生:(讨论)信息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今天来讲,神六的圆满成功远比神一给我们带来的兴奋多。今天的报纸总比昨日的报纸好卖,„„ 生:(疑问)书本中的科学知识会随时间的流失而变得贬值吗?
师:如果是理论知识几乎不会贬值,但如果是技术知识同样会随时间而变化,但所花的时间会比一般的信息长很多。
师:(课件演示)3.信息的时效性
(1)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有长或短)。(2)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师:(补充)因为信息如果不被人们利用就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那也就谈不上所谓的时效性。也就是说信息的时效性是通过价值性来体现的。
师:老师讲课的声音只是一位同学听到吗?电视台播出的新闻只会被一位观众知道吗?
生:(齐)不是。
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的周围还有那些信息是能够被大家所共同知道的?
生:(讨论)每位同学的相貌、教学楼的形状、树叶的颜色、汽车的形状、„„ 看来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除非它不为人所知。
师:(课件演示)4.信息可以共享
萧伯纳名言
(1)信息资源共享。
(2)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
(3)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思考:
1、师:同学们对以上的信息形态分析得很透切、独特。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信息除了上面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特征?
(传输性、无色无味、概括性、可以识别、再生等)
2、信息的众多特征中,相对于物质能源,哪些是信息独有的?(共享性)
实践题:课本第5页,作完后把答案上交到教师机:网上邻居——>teacher——>所在班级文件夹。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高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1.2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一、教学目标分析:
“信息与信息技术”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章内容。作为本书的第一章,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信息和信息技术做进一步的提高,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并形成整体认识,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列举出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能够说出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能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能够体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体验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包括两大块:
1、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
2、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主要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则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将技术的发展寓于信息文化的发展之中;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都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块的内容都是教学重点,后两者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
三、学生学习状态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已经比较强。这一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是比较成熟的,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也是比较活跃,能够和同学一起来进行一些问题的探讨、交流。他们有着广阔的视野、强烈的使命感,关注信息技术在生活及其周边的影响。
四、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
2、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五、教学难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六、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提问法、引导法,师生一起小结等等。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信息的四个特征?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节。首先,请大家阅读本节开头的一则新闻:
问题:上面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信息及其信息技术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教师活动:给学生3分钟看书第6页,要求尽可能记住“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只选择两点来讲解,其余的在下节课通过因特网、学生间互助、探究来学习)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教师活动: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实际上是从操作系统这个成面上来讲的。讲解dos和windows的区别。(简单介绍)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它是命令行形式的,靠输入命令来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命令的形式把指令传给计算机,让计算机实现操作的。因此,作为用户的我们要记忆大量繁锁的命令,那样才能用好计算机。
windows:用的是gui——鼠标/图形用户界面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举例子:查看文件,复制文件,删除文件
(1)windows如何实现(学生演示)
(2)dos下如何实现(教师演示)
通过讲解、分析,让学生逐步感受到从dos到windows是越来越好的人机界面。
①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建筑领域、外科医生、军事领域
②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语音合成技术
应用:语音输入法、无人值守电话服务、专用语音直接翻译机。
③智能代理技术 office助手
可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相关概念 篇三:信息技术教案
目 录
王秀梅 周志杰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2
第一节 计算机的发展及趋势...........................2
第二节 计算机的应用及机房管理...................4
第三节 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5
第四节 键盘及指法...........................................7
第二章 操作系统简介.....................................9
第三章 windows基础知识..........................10
第一节 鼠 标 器...........................................11
第二节 windows基础知识......................13
第三节 菜单.............................................19
第四节 控制面板...........................................23
第五节 我 的 电 脑.....................................24
第六节 windows98的画图......................28
第七节 创作一幅画.......................................32
第八节 资源管理器.......................................34
第四章 word2000....................................36
第一节 word2000的基本知识.................37
第二节 汉字输入法...........................................43 第三节 上机实习...............................................48 第四节 创建新文档...........................................50 第五节 上机实习...............................................57 第六节 基本编辑技巧.......................................59 第七节 上 机 实 践.........................................62 第八节 表格的制作...........................................65 第九节 上 机 实 践.........................................67 第十节 对象的插入...........................................69 第十一节 上 机 实 践....................................72 第十二节 图文混排..........................................76 第十三节 文档的打印......................................77 第十四节 上 机 实 践....................................78 第一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节 计算机的发展及趋势
教学课题
计算机的发展及趋势 教学目的
通过第一、二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及趋势;计
算机与信息社会。
教学重点
计算机对信息社会的作用及处理信息过程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与光盘演示
教学媒体
联想电脑学校光盘
教学过程
1、信息技术课的任务与要求 1)信息与人类的关系
信息是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计算机不但可以进行数值运算,而且可以进行非数值运算,它是功能很强的信息处理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
高速公路的兴起,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将越来越广,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2)信息的表达与传递方式的变更
(烽火、快马、电报、电话、电子邮件、可视通讯)
(手语、言语、书写、广播、电视、网络)
2、计算工具的演变
手、石子、绳结、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电子计
算机
3、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第一代,1946年,电子管,eniac,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 平米,30吨,5000次每秒
第二代,1958年,晶体管,程序设计语言
第三代,1965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操作系统
第四代,1972年,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发展趋势:巨型化、微型化、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
我国计算机发展:
1958年,103、104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 1983年,银河1号,每秒1亿次 1993年,银河2号,每秒10亿次 1997年,银河3号,每秒130亿次
第二节 计算机的应用及机房管理
4、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1)科学计算(科研、工程、气象等)2)数据加工和处理(办公自动化)3)自动和实时控制(工业、军事)4)辅助设计 5)辅助教学
6)计算机通信(系统化和网络化)
5、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
与人类自理信息的过程相类似
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输出处理结果
在计算机内部存储、处理和传递的信息均采用二进制代码来表示(原因)
6、机房课管理要求
一、保持机房安静,遵守课堂纪律
1、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认真操作,努力探索,鼓励创新。
2、进入机房要对号入座,不在机房打闹追逐,不大声喧哗,保持机房安静有序。
3、机房课也要带好必要的文具,如笔、本、书等。
二、保持机房整洁与卫生
1、进机房应套上干净鞋套,否则不得进入机房(鞋套自备)。
2、讲究机房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废物、不在机房内吃食物等,否则除结束教育外,还得参加义务劳动。
3、不在机房内乱涂乱画,否则自行处理直至赔偿新物。
4、离开机房前整理好桌面与凳椅。
5、对定期安排的机房卫生工作积极参加,认真工作。
三、注意用电安全,珍爱机房财物、遵守操作规范
1、注意用电安全,保证人身安全。
2、不随意开关电源,不私自拨插、拆装机器设备,不乱改、乱调设备配置,不大力敲打键盘,对有意破坏、故意搞恶作剧造成损失 的要赔偿新物。
3、不将机房内公物私自带出,否则必严惩并三倍赔偿。
4、保持软件安全、完整,不乱删乱改、未经许可,不使用外来软盘(防病毒),否则造成的损失由违者承担。
5、不制作、不传播内容低下的图文资料。
四、如实、认真填写《用机登记记录本》
1、用机登记是为了考核学生出勤、追查故障责任、反映机器使用情况、反映机房管理水平、接受上级检查验收的原始材料,同学应如实、认真填写,对漏填、乱填、乱写、遗失所造成的损失,由责任者自行负责。
2、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第三篇:信息技术“三五五”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三五五”教学模式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高都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 庞凤启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课堂教学改革,制定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员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自主发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与效率。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极富创造性,明显的时代发展性,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让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学科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
经过半年的实验我们发现,采用“三五五”的教学策略能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主意义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有效的转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符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具体的“三五五”教学策略是:
一、落实三维目标
1.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
2.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
3.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这五个贯穿始终是我们要遵循的五个原则。
1.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相互尊重,洋溢着爱和智慧。我们要以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每一个孩子。真心去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2.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墨子曾说过:“染于苍而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这就是说,人会因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我们要努力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3.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精心研究“探究与体验”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4.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展示交流学生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5.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多写,规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落实五个环节
教学是最重要的,落实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新课程倡导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引出学习任务。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不同细节中,设计进一步探索问题的建议和暗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技术活动的态度。
2.自主探究,交流分享
本环节主要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分析任务、找出方法、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将自主探究的结果时行分享交流,分享自主探索的方式、方法或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交流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充分碰撞,以求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在独立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熟感。
3.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本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的尚未解决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适当提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找出方法,以求开阔思路,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使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此环节中要根据学生的合作情况进行适时点拨,启发诱导。
4.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本环节是教师在学生理解了知识和掌握了方法的基础上,设置适当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交流、评价。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谈想法、做法和体会,一起讨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以达到交流思想、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作品给予点评。在点评时要充分肯定作品的优点,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势头。
5.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本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将学生单纯的热情升华为对知识理性的渴求,引发学生心灵的感悟,激发其深入学习的欲望,鼓励学生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篇: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模式
教学实施流程当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般要根据任务的性质、教学时间、教学策略、学生实际来进行灵活安排。一般的流程如下:
⑴复习引入。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这是任何一堂课都可以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本堂课更顺利的开展,也使得课堂教学连接有序。这一过程一般是教师谈话,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⑵提出任务。教师把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各小组,同时下发有关调查表格、评价标准等资料。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要让各小组明确完成本任务的基本要求、目标,并帮助指导一些小组的内部分工及职责的落实。⑶进行分组。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通常每组的人数在六个人以下,讨论的效果比较理想。而且应采取异质性的分组,包括学习能力、先备知识、动机等,甚至应考虑性别的差异。
⑷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依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二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⑸小组汇报和师生讨论。小组必须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⑹小组学习成就表扬。这也是合作学习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表扬学习成就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及成就感。对于个别学生的表扬,可以根据其进步情况或特殊表现等具体说明。⑺点评总结。这是总结延伸阶段。教师评价各小组的合作成果,并对各小组在合作技能等方面的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评定,并给出小组合作学习得分和个人进步得分,通过口头评定、广播作品等方式表扬优秀小组和先进个人。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一般要体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以前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四十五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信息技术学科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之七
信息技术学科在校级《中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主课题研究方案中,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实际,申请并立项了《小组合作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的课题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对象定位是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研究学科定位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研究范围定位是开展教学的信息技术课堂内;研究方向定位是:在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对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式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改变进行探索。在研究过程中,针对关键词自主学习从涵义、研究倾向和研究层次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研究和理解。
所谓自主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不断激发自己的学习激情或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它与“他主”学习相对。
自主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将自主学习作为学习事件或者学习活动来研究;二是将自主学习作为学习能力来研究。本研究拟重点从第二个方面对自主学习作进一步的深层次探讨。
学生自主学习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也是最低层次,过去我们已有不少学生做到了,即能自觉、主动地学习;第二层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善于归纳整理,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有较强的学习欲望;第三层次,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层次,即学生学习情感积极,学习意志坚强,善于独立思考,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能提出并能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与策略。概而言之,就是要精力与智力投入并重,并且敢于创新,敢于探索,有穷追深究的勇气与谋略。以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三真”课堂模式为出发点,结合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广泛、课堂实践操作性较强等学科特点,尝试总结出以自主探究为主体,学生合作学习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右图所示:该模式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老师和学生围绕具体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开展各项活动。教师开篇创设恰当情境导入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情境内容进行思维能力上的尝试,力求解决本堂教学内容的关键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以常规学习小组为单位小集体,进行交流学习,并通过教师所提供的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素材进行实践加工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过程中。成果展示阶段其实质是学生实践情况的即时反馈和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再次升华。学生通过评价他人的作品,看到自己作品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改善学习的效果。
注:该模式为初期尝试性成果,必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还需在实施过程进一步调整和修改。
初中信息技术新授课五环节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今后学习信息技术奠定基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在全区教学课堂模式创建的大形势下,逐步后走向正规,教学进度统一,信息技术从传统上的教师先讲学生再练的模式中进行改革,逐步完善,形成了初中信息技术新授课“新五环节”教学模式。
二、模式内涵界说
初中信息技术“五环节”教学模式,是以新课程理念为背景,充分体现“以学定教”教学思想,以“情境导入目标激趣----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组内质疑合作交流-----点拨拓展反思深化----作品展示总结评价”五个环节为课堂基本流程的信息技术新授课教学模式。
三、要素分析及课堂流程
模式中五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是逐步实现的,相互影响的,前面的内容完成不好就会影响后面的要素内容。先情境导入,再出示任务,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进行反思深化,最后进行作品展示。
四、操作说明
环节
一、情境导入、目标激趣
课前教师用网络广播系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向学生展示一个FLASH动画,调动学习热情,或者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有目的。
目的:让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有明确了解,有利于学习的主动性发挥,避免盲目性。
意义: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 注意:任务出示越具体越好,不要太笼统,容易产生距离感。环节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将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分成3-4个小教学任务,让学生分小任务进行,分成任务
一、任务
二、任务三等。
学生自主看书或根据学案自学,独立思考,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将遇到的疑惑,自己不清楚地地方随时记录下来。按提示操作步骤进行练习。
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参与其中,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意义:学生按照老师的自学指导,积极思考,使学生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注意:
1、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自学情况,并进行指导。让学生能按教师的任务安排进行自学,特别是能根据课本或教师要求的步骤进行。
2、对学生不能失去控制,任其自由,要从学生总体进度上进行把握。环节
三、组内质疑、合作交流
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将遇到的疑惑,自己不清楚地地方随时记录下来。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想法,表达出来,小组进行讨论并进行组内互帮互助,完成教学任务,防止出现小组内只是优秀学生代替学生操作,要让不会的学生自己进行操作,充分调动后进生进行学习。
教师积极地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独学和群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便于在优秀学生和教师的点拨中,有效地处理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参与教学,特别是在小组合作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
意义: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积极进行组内交流,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注意:
1、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合作探究。
2、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变得认真起来。
3、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环节
四、点拨拓展、反思深化
操作:通过一些奖励措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树立学生积极帮助他人的良好意识。教师结合小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给予恰当的点拨讲解,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拓展延伸,进行相关训练。在该环节中,教师所讲授的是全体学生所共同质疑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思考后问题会记忆更加深刻。大家共同切磋,共同分享讨论研究的成果,共同纠正错误,优化思想品质,提高学习能力。
目的:对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给予恰当的点拨讲解,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拓展延伸,进行相关训练。意义:对本节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归纳,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高的要求。
注意:
1、拓展内容不能太深,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
2、抓住普遍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环节
五、作品展示、总结评价
操作:全员展示或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用板演或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
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合作学习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意义:若后进生作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讲了;若后进生作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加深刻了。
注意:
1、从正面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创作作品的评价,可以加上与其它学科整合的相关内容进行评价。
2、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
3、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解决生活中问题。
五、案例与评点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课,它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它是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是动脑和动手的有机结合,是模仿和创造的有机结合,其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在实际操作中应该灵活多样的运用。就现在看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效果会更佳。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任务驱动法教学是,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地进行学习。为了更好地突出重、难点,把“引导——探究——创新”的思想渗透到教学环节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以“学生实践 ”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与探索中,如果学生出现偏差,不当之处,教师适当给与点拨与指导,力求在老师帮助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领悟,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发现创新的思维习惯。
如何来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引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小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在《多彩的艺术字》教学中,我先展示了几组设计效果不同的艺术字,又通过艺术字与普通文字的对比,让学生从中体会艺术字的美,从而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新知。
(二)大胆放手,自主探究。
在讲插入艺术字的方法时,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依据教材内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学生一边看书中步骤简介,一边尝试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然后我让个别学生演示操作过程,巩固新知。演示结束后,我 进一步引导 :“除了教材中介绍的方法外,你们对“绘图工具栏”中的按钮进行尝试操作,看 还有没有其他 插入艺术字 的方法?”一些学生的好奇心很强,马上行动起来,很快就在绘图工具栏上找到了 “插入艺术字” 的按钮。此刻,对于学生的探究给予肯定,并再次找个别学生上台演示,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我继续引导,如果你对 已设计好 的艺术字不满意,该怎么修改呢?小组 合作 在“艺术字”工具栏中单击 各个 按纽,查 看 它们都有什么功能。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能会发现 :单击“编辑文字”按纽,会弹出“编辑文字”对话框,可以更改当前艺术字的文字、字体和字号。单击“艺术字库”按纽,会弹出“艺术字库”对话框,可以重新选择当前艺术字的式样等,其它按钮小组合作交流他们的功能。最后让个别学生上台演示,巩固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认识不足之处,我及时给予引导、点拨。
完成任务后小组汇报,集体讨论交流并修改作品。
在这个环节中我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和团体协作,达到掌握操作和使用的目的。
(三)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
先把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采用强弱搭配的方式,实行“组内互助”的学习机制。在大部分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探究,通过组内讨论交流,提出不同的操作方法,这样就无形中提高了任务探究的效率。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万万不可将自己排除在外,而要以各小组流动成员的身份积极参与,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难发现,学生在这种合作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既学会了知识,又锻炼了协作能力,教师也因参与小组讨论而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真可谓一举多得!
(四)归纳总结,展示成果。
学生通过对学习任务的分析,对学习情境的有效利用,建立自己的思维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以个人成果(如独立完成创意图、一个研究报告或是一个电子作品)的形式出现,这时学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认知结构,但还不完善,必须通过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分析、评价,以达到完善认知结构、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在《图形的翻转与旋转》一课的教学小结时,把收集起来的学生上机作品加以分析,也让学生相互评讲,最后把设计、创意等出色的作品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在学校宣传橱窗中展览。这一活动的开展,对丰富和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起到很大作用,也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称赞。
总之,一堂“任务”设计精巧的信息技术课能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明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知识的目的。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使信息技术课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摆脱封闭式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才能使信息技术课真正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演示、讲解模式:某些知识借助于设备演示,教师在其中做适当的讲解,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生“图文混排”一节时,我采用的方式是:边出示用FLASH制作的课题画面边讲述本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再依次展示“图文混排”的示例,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易于接受。
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通过教师将教学内容任务化,并在营造的模拟情景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索活动,寻找、搜索相关知识,归纳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步骤。紧接着进行上机实践活动,进行验证。如此循环到该课全部任务完成。最后进行复习整理,融会贯通。
3、小组协作竟争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也可将现代企业的管理、合作、竞争等现代意识引入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组成2-5人的小组。分组的依据一般包括性别、年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社会背景、以前小组学习的经验等。小组成员最好有一些差异,能够互补互助,有利于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彼此之间获得更多的经验信息。倡导小组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强调组内个人之间的竞争,比一比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谁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全面深刻;谁提出和探讨的问题最多;谁收集信息的渠道方式多,信息准确;哪个小组的协作、沟通能力强、作品内容与风格都很不错„„这种竞争是在协作基础上的竞争。每个成员的学习、实践及成果为整个小组共享,每个成员的成功都与小组的成功联系在一起,而每个人都成功就必须组内协作、互帮互助。
4、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以问题的出现,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过程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进行创造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在下认为,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这门课的教材、教法研究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很不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加以应用,将有助于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
一、知识教学
具体操作方法
1、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教师采用启发讲解、以旧导新、设疑激情等多种方式创设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同时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增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学习新知识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2、呈现问题
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问题意识。
3、讲解示范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教授,操作演示基础技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
讲解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会信息技能的具体过程,一般可以边讲边操作,使用的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浅显易懂,示范动作要慢,让学生看得清,也可以先讲解再示范。讲解操作的内容可一步完成,也可以分步完成。
讲解示范,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重点、难点内容要细讲细演,最好做成课件,或者分步演示,或者重复演示,使之由难变易。
学生看完教师的讲解示范后,就会产生试一试的欲望,这时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开始操作。
4、分层练习、内化知识
练习是知识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除了运用巩固所学知识以外,还起着训练思维、发展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同步、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助于学生运用学法和迁移学法,自主解题并自觉检验,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多变性和独创性,要特别关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关注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深化练习、拓展引伸
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接受性为尺度,挖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分层分类设计具有拓展性、开放性、探究性的练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设计可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励求异思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发展创新思维。
二、技能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技能的传授应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可以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让学生通过“分析问题——采集信息一—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完善创新”等过程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提高,在具体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和锻炼,增强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任务驱动”中,任务的提出非常重要。任务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即“创造性”任务,这种任务如制作一张贺卡、设计并制作一份板报、上网查询资料并整理、打印、制作网页等等。这种任务往往带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在应用中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另一种任务是小任务,即“试一试”。如“试一试,把文件夹中我们的作业删掉,可以有几种方法?”“试一试,要给房子画一个三角形屋顶,应该在绘图工具中使用哪个按钮?”这种任务一般是结合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而设置的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和尝试性的任务,让学生在探索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某些知识点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具体应分为如下几个环节:
1、激趣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课时,教师应当用最有效的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教师要注意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沟通师生感情,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去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的形式、内容和语言,甚至导课时的情感动作。如,教学“传情贺卡”一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做用数字1-10组成节日游戏,问学生什么时候送贺卡,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都想制作一幅精美的贺卡送给自己最尊敬的人,这样导课基本算可以了。
2、展示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驱动其为完成目标而努力。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后,展示当堂教学目标,利用兴趣和目标双重驱动令学生去奋发学习。
教学目标应当根据当堂课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不能定得太高,使学生失去完成任务的信心,也不能定得太低,使学生“不劳而获”;不能太多而失去重点,也不能太少而无所事事;应当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子,以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为主,把目标确定在学生稍努力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目标应以技能学习为主,同时要注意情感教学目标的设立,逐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述目标时用词要准确规范,语言要简洁、通俗,使学生易记、易领会、易操作。
教学目标的展示方式,由教学条件和教学目标的多少等情况灵活选择。条件匀许可用投影仪或多媒体教学演示系统展示,由教师向学生宣读;也可以边讲解边投影在大屏上;由教师直接用语言向学生说明等等。
3、信息处理
对于学生要掌握的信息技能的学习可以分成两种方式,一种学生可以通过看书、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第二种学生通过第一种方式难以把握的信息技能,可以采用讲解示范的教学方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老师都是一个引导,教师平时要多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教学中可请些操作技能较好的学生充当小教师的角色,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践操作
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掌握处理信息的技能,而技能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操练。实践操作这一环节,就是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将所学技能进行实践练习。
首先,教师要提出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其次,要精心组织好操作练习,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边操练边讨论,进行协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为了便于学生协作学习,可根据学生操作技能搭配分组,小组内学生之间就近落座,以便于切磋协商、互相帮助,互相带动,共同提高。每组选出小组长负责具体协调,组织帮助“对子”,促使本小组无掉队学生,全部达标。
再次,教师要在课堂上巡回进行技能练习指导。可以分别指导各个小组的实践活动,倾听学生询问,解答他们的疑难,或者发现典型,使其带动全组;也可以指导单个学生,特别是不断地关注后进者。学生课上的实践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延伸到课前、课后和家庭中,使学生的上机时间大大超过课时量的70%,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技能,提高技能并进行创新学习。
5、课堂检测评价
学生的操作情况如何,是否熟练掌握了技能,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教学中要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评价。学习过程中的检测评价,比形成性评价更为重要。
检测评价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学习情况,小组讨论、归纳后由组长汇报;可以由组内互相检测评价,然后推选代表上台示范操作;可以由教师抽调好、中、差三类学生上台示范操作,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检测评价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表扬、多鼓励,对演示错误的,也应循循善诱、肯定成绩,指导学习方法。
检测评价的目的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摸清达标率,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反馈。所采取的补救措施:从理论上再讲解,重点再示范;展开讨论,同学帮教;进行自我纠正;进行全员强化训练等。总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技能,全员达标。
6、拓展延伸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树立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己任的意识,要善于挖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因素,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运用想像和发散思维,启发、诱导学生勤思、善思、敢想、敢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经过检测评价环节,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技能。如果这时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启发,更有利于达到培养学生智慧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在拓展延伸环节结束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或继续实践练习、或预览下一节的内容,环环紧扣的一堂课就此结束。
三、应用教学
1、确定主题
主题的确定可使学生了解学习的任务、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确定主题时,应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应将学生作为认识、发展的主体,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自我调控能力、与人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反映信息技术学科和课程整合的特点。
2、分配任务
指导学生分组,小组讨论,研究任务主题内容,确定目标、小组分工。分组时应依据教材内容、任务的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组别数量及各组人数。通常每组的人数在六个人以下,讨论的效果比较理想。
小组学习活动。在小组学习当中,包括分配角色以及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学习与讨论。角色分配主要分为支持工作角色与学习工作角色二项,支持工作角色宜平均且轮流分担,学习工作角色则应是每位成员在每次的讨论中都必须参与。
3、作品制作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等方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研究任务主题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依据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和安排的任务,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活动的本身要求小组各成员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小组的任务和有关的作品。
4、成果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价
小组应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通过交流能分享本组或他人劳动成果的喜悦,并且可以针对学习情形及活动结果,讨论在小组合作的历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
5、作品评价
引入评介机制可以激励优秀作品,增强竞争意识。
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支持和帮助,使之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学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学生创新意识能力;
6、任务延伸
通过交流学生对自己小组的报告或作品进行反思、总结,指导学生对本组的报告或作品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应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灵活机动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自主学习式、协作学习式和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的学科,但课堂教学模式很多,利弊众说纷纭,关键是教师如何将弊转化为利,发挥它的优势作用,也应因“课”制宜地调整安排各教学环节,以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
为讲授法“正名”
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辅以板书、挂图、幻灯、投影、或其它媒体向学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师教育历史上最悠久、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也是众多教学方法中受到批评最多的一种。而本人则不这么认为,下面我就当前人们对讲授法普遍存在的错误认识进行驳斥。
主要存在以下说法:
(1)由于讲授法主要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有人认为讲授法就是“满堂灌”、注入式教学,老师一堂课讲到底。
(2)由于讲授法是面向全体同学,因此人们认为它不能顾及个别差异,不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因材施教。
(3)教师照本宣科,讲授法讲课形式单
一、枯燥乏味。
它有这么多的缺点,但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教师在课堂中都要进行讲授?我们从上面就可以窥出一些端倪。其实,讲授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多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是使用这种方法的教师素质水平的高低所引起的,而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例如,上课枯燥,是因为教师的讲课形式单
一、选取的教学内容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实际上,讲授法并不是单凭教师的一张嘴讲,方法本身可以辅助挂图、投影以及多媒体等。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讲授法受到责难仅仅是因为人类从古至今都在使用它,例如:中国古代的私塾,老师用口传相授的方法传授知识。深受古代教学方式荼毒的人们急于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因此将责任归结在讲授法的身上。加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各种新式教学法出现,喜新厌旧的心理惹来人们对讲授法的诸多责难。
世界上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可以应用于所有学科的学习,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因其各自的特点而适用于不同的范围。即便如此,也不是单一的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讲授法居于基础地位,只要是课堂教学,都或多或少使用到讲授法,只是讲授占据的时间比例不相同。有时以讲授为主导,有时以讲授为辅助手段。这主要取决于各学科特点以及教师因素。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授法是以讲授为主导,其他教学方式作为辅助的教学方法。
由此可见,讲授法只是单纯的一种教学方法,方法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用的是否得当。例如,实验法更多适用于化学、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如果教师讲实验法应用于讲解《出师表》,那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只要教师能够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学科的性质以及具体内容等诸多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其实上述所列的一切缺点都是可以克服的。
第五篇: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一、导言韩礼德(Halliday,1973)说:“语言在用笔写下之前一直是潜意识中的东西。”中等程度的英语学习者(非母语)一旦对自己口头掌握英语满怀信心时,很容易陷入“学习静止期”。教师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颇为困难,而写作恰能唤起他们对所学或所掌握的语言的感觉。然而,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或者是因为觉得写作教学难,教师批改学生作文也难,因此一般对阅读理解较重视,而对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学生写的能力培养,以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多年外语,写作能力仍很差。英语写的训练,笔者以为,其地位应该决不亚于听、说、读。每年英语高考必考一篇配分甚高的“书面表达”,即为佐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推介一种正在探索中的“准备—写作—修改”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资大家共商之。
二、定义所谓教学模式,乃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将教学活动诸要素组合而成,以教学程序为其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操作样式。“准备—写作—修改”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一种指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和创造性,以提高英语书面交际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旨,通过材料准备—起草—反复修改到定稿等教学程序,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模式。
三、指导理论
(一)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以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事物便不断地由低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英语阅读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它代替不了写作实践。英语写作是学习者有目的地提高交际能力的实践活动,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在教师指导下大量写的训练。
(二)渐进主义(progressivism)渐进主义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主张学习外语要以信息源为内核,教师通过过程定向(processoriented),使学习者投身真实的外语环境中,根据个人需要,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交际能力。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探索、归纳。从而内化语言再外化为交际行为,学生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评价。
(三)系统论外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写作教学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听、说、读等教学共同构成一个科学的大系统,它是由英语词汇、语法、主题及其写作手法等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四)控制论控制论方法主要是导入反馈机制,从“功能”方向寻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反馈是教师保证和控制被控制对象(学习者和英语习作)按一定目的(主题表达要求)达到最优状态的主要手段。控制就是通过反馈实现有目的的活动,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为系统的输入。
(五)主体教学论主体教学思想认为在现代教学中应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自始至终强调教师要起一个“导“的作用,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扩充教学容量,增加练习机会,调动全体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六)创造性构造理论创造性构造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情景(包括外在客观的或内在想像的)是书面表达的外在诱发源,而表达者已有的知识体验则为表达提供背景,同时意念成了表达的参照与内驱力。它可以在情景的映照下激活表达者大脑中已有的方案,然后再凭借词语对语篇进行创造性构造。学习者能够使用语言,是语言系统内在化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促进内在化的外部因素造成的。该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语言处理策略,这些策略能够帮助发展语言系统的内在表达方式。
四、操作程序写的关键无非是写什么和如何写两个问题。传统的写作教学课只有一个或两个阶段,就是教师布置题目,让学生写,写完上交即可。教师批改后,再在课堂上做简要评讲。第一阶段由学生完成,第二阶段由教师完成。若无评讲,这种写作课就只有”写“一个阶段。笔者设计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三个阶段:准备—写作—修改。每个学生每周必须按照高中英语教科书每单元第四课中Writing的要求,或者WORKBOOK中的书面表达图文材料,或者教师布置的题目做一篇作文。这三个阶段相互照应,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协调活动贯彻始终。
(一)准备阶段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包括书写、写话和作文,逐级递升,与听、说、读的教学是密切联系的:既有遣词造句的问题,又有语篇结构的问题;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思维训练。阅读在英语写作中,特别是在准备阶段,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教师或者教材要求的写作命题不是有感而发的自我表达,而是要有真凭实据的所需的材料(文字或图表),经过分析、研讨才能获得的,所以,在形成思想以前,非阅读相当数量的有关材料不可。教师可让学生先阅读一份材料,然后让他们合上书本,口述内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最后写出材料大意。英国学者布里顿(J.Britton,1970)根据多年的研究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写作的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形成初步思想,即开始构思,列出写作提纲、初稿、二稿,经润饰、定稿,交给教师。例如”pollutionAroundUs“,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现成可用的材料,而是给他们有关的文件、报告、法规、报刊文章(甚至是漫画),让学生去阅读、分析,从中提炼获取必要的信息。这种带有具体目标的阅读,可对学生进行多种技能的训练。
(二)写作阶
一、导言韩礼德(Halliday,1973)说:”语言在用笔写下之前一直是潜意识中的东西。“中等程度的英语学习者(非母语)一旦对自己口头掌握英语满怀信心时,很容易陷入”学习静止期“。教师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颇为困难,而写作恰能唤起他们对所学或所掌握的语言的感觉。然而,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或者是因为觉得写作教学难,教师批改学生作文也难,因此一般对阅读理解较重视,而对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学生写的能力培养,以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多年外语,写作能力仍很差。英语写的训练,笔者以为,其地位应该决不亚于听、说、读。每年英语高考必考一篇配分甚高的”书面表达“,即为佐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推介一种正在探索中的”准备—写作—修改“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资大家共商之。
二、定义所谓教学模式,乃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将教学活动诸要素组合而成,以教学程序为其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操作样式。”准备—写作—修改“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一种指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和创造性,以提高英语书面交际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旨,通过材料准备—起草—反复修改到定稿等教学程序,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模式。
三、指导理论
(一)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以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事物便不断地由低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英语阅读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它代替不了写作实践。英语写作是学习者有目的地提高交际能力的实践活动,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在教师指导下大量写的训练。
(二)渐进主义(progressivism)渐进主义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主张学习外语要以信息源为内核,教师通过过程定向(processoriented),使学习者投身真实的外语环境中,根据个人需要,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交际能力。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探索、归纳。从而内化语言再外化为交际行为,学生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评价。
(三)系统论外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写作教学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听、说、读等教学共同构成一个科学的大系统,它是由英语词汇、语法、主题及其写作手法等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四)控制论控制论方法主要是导入反馈机制,从”功能“方向寻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反馈是教师保证和控制被控制对象(学习者和英语习作)按一定目的(主题表达要求)达到最优状态的主要手段。控制就是通过反馈实现有目的的活动,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为系统的输入。
(五)主体教学论主体教学思想认为在现代教学中应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自始至终强调教师要起一个“导”的作用,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扩充教学容量,增加练习机会,调动全体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六)创造性构造理论创造性构造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情景(包括外在客观的或内在想像的)是书面表达的外在诱发源,而表达者已有的知识体验则为表达提供背景,同时意念成了表达的参照与内驱力。它可以在情景的映照下激活表达者大脑中已有的方案,然后再凭借词语对语篇进行创造性构造。学习者能够使用语言,是语言系统内在化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促进内在化的外部因素造成的。该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语言处理策略,这些策略能够帮助发展语言系统的内在表达方式。
四、操作程序写的关键无非是写什么和如何写两个问题。传统的写作教学课只有一个或两个阶段,就是教师布置题目,让学生写,写完上交即可。教师批改后,再在课堂上做简要评讲。第一阶段由学生完成,第二阶段由教师完成。若无评讲,这种写作课就只有“写”一个阶段。笔者设计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三个阶段:准备—写作—修改。每个学生每周必须按照高中英语教科书每单元第四课中Writing的要求,或者WORKBOOK中的书面表达图文材料,或者教师布置的题目做一篇作文。这三个阶段相互照应,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协调活动贯彻始终。
(一)准备阶段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包括书写、写话和作文,逐级递升,与听、说、读的教学是密切联系的:既有遣词造句的问题,又有语篇结构的问题;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思维训练。阅读在英语写作中,特别是在准备阶段,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教师或者教材要求的写作命题不是有感而发的自我表达,而是要有真凭实据的所需的材料(文字或图表),经过分析、研讨才能获得的,所以,在形成思想以前,非阅读相当数量的有关材料不可。教师可让学生先阅读一份材料,然后让他们合上书本,口述内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最后写出材料大意。英国学者布里顿(J.Britton,1970)根据多年的研究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写作的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形成初步思想,即开始构思,列出写作提纲、初稿、二稿,经润饰、定稿,交给教师。例如“pollutionAroundUs”,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现成可用的材料,而是给他们有关的文件、报告、法规、报刊文章(甚至是漫画),让学生去阅读、分析,从中提炼获取必要的信息。这种带有具体目标的阅读,可对学生进行多种技能的训练。
(二)写作阶
一、导言韩礼德(Halliday,1973)说:“语言在用笔写下之前一直是潜意识中的东西。”中等程度的英语学习者(非母语)一旦对自己口头掌握英语满怀信心时,很容易陷入“学习静止期”。教师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颇为困难,而写作恰能唤起他们对所学或所掌握的语言的感觉。然而,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或者是因为觉得写作教学难,教师批改学生作文也难,因此一般对阅读理解较重视,而对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学生写的能力培养,以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多年外语,写作能力仍很差。英语写的训练,笔者以为,其地位应该决不亚于听、说、读。每年英语高考必考一篇配分甚高的“书面表达”,即为佐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推介一种正在探索中的“准备—写作—修改”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以资大家共商之。
二、定义所谓教学模式,乃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将教学活动诸要素组合而成,以教学程序为其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操作样式。“准备—写作—修改”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一种指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和创造性,以提高英语书面交际能力和全面素质为主旨,通过材料准备—起草—反复修改到定稿等教学程序,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教学模式。
三、指导理论
(一)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以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事物便不断地由低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英语阅读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它代替不了写作实践。英语写作是学习者有目的地提高交际能力的实践活动,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在教师指导下大量写的训练。
(二)渐进主义(progressivism)渐进主义认为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主张学习外语要以信息源为内核,教师通过过程定向(processoriented),使学习者投身真实的外语环境中,根据个人需要,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交际能力。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探索、归纳。从而内化语言再外化为交际行为,学生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评价。
(三)系统论外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写作教学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听、说、读等教学共同构成一个科学的大系统,它是由英语词汇、语法、主题及其写作手法等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四)控制论控制论方法主要是导入反馈机制,从“功能”方向寻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反馈是教师保证和控制被控制对象(学习者和英语习作)按一定目的(主题表达要求)达到最优状态的主要手段。控制就是通过反馈实现有目的的活动,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为系统的输入。
(五)主体教学论主体教学思想认为在现代教学中应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自始至终强调教师要起一个“导“的作用,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扩充教学容量,增加练习机会,调动全体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可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六)创造性构造理论创造性构造理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情景(包括外在客观的或内在想像的)是书面表达的外在诱发源,而表达者已有的知识体验则为表达提供背景,同时意念成了表达的参照与内驱力。它可以在情景的映照下激活表达者大脑中已有的方案,然后再凭借词语对语篇进行创造性构造。学习者能够使用语言,是语言系统内在化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促进内在化的外部因素造成的。该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的语言处理策略,这些策略能够帮助发展语言系统的内在表达方式。
四、操作程序写的关键无非是写什么和如何写两个问题。传统的写作教学课只有一个或两个阶段,就是教师布置题目,让学生写,写完上交即可。教师批改后,再在课堂上做简要评讲。第一阶段由学生完成,第二阶段由教师完成。若无评讲,这种写作课就只有”写“一个阶段。笔者设计的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三个阶段:准备—写作—修改。每个学生每周必须按照高中英语教科书每单元第四课中Writing的要求,或者WORKBOOK中的书面表达图文材料,或者教师布置的题目做一篇作文。这三个阶段相互照应,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协调活动贯彻始终。
(一)准备阶段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包括书写、写话和作文,逐级递升,与听、说、读的教学是密切联系的:既有遣词造句的问题,又有语篇结构的问题;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思维训练。阅读在英语写作中,特别是在准备阶段,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教师或者教材要求的写作命题不是有感而发的自我表达,而是要有真凭实据的所需的材料(文字或图表),经过分析、研讨才能获得的,所以,在形成思想以前,非阅读相当数量的有关材料不可。教师可让学生先阅读一份材料,然后让他们合上书本,口述内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最后写出材料大意。英国学者布里顿(J.Britton,1970)根据多年的研究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写作的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形成初步思想,即开始构思,列出写作提纲、初稿、二稿,经润饰、定稿,交给教师。例如”pollutionAroundUs“,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现成可用的材料,而是给他们有关的文件、报告、法规、报刊文章(甚至是漫画),让学生去阅读、分析,从中提炼获取必要的信息。这种带有具体目标的阅读,可对学生进行多种技能的训练。
(二)写作阶段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要力戒”速胜论“。在英语教科书中,写作是按句子、段落和篇章三个层次来练习的。因此,教师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的技能,逐级递升英语写作水平。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顺序一般是这样设计的。1.控制写作(Controlledwriting)。在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写作活动,很少有自由写作的机会。在学英语语音时,教师非常强调模仿,而在学习用英语写作时,却很少人认为模仿会有效。实际上,在写作时,同样应提倡模仿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所写的东西。例如,可以让学生按不同体裁和主题整理一些范文,看他们如何组织写作,如何运用词语和句子,从中学习一些写作技巧;还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语句排序、填空练习或解答问题,用适当的词句把这些答案重新组合起来就是一个有意义的故事。2.引导写作(Guidedwriting)。在这一阶段,学生有一些创作自由,但教师还应给学生一些有限的指导。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议定若干写作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写作文。近年来,高考中的”看图作文“类型的”书面表达“考题实际上即属于引导写作的范畴。3.自由写作(Freewriting)。在这一阶段,教师每天上课前5分钟,让学生进行自由写作,他们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主题。最好的办法是要求学生每天用英语记日记、写信等,他们可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也可每天定一个统一的题目(如Myfavourite...等),让学生写。需要说明的是,开展这种活动最好要求学生有一个专门的自由写作本子,定期上交教师批改。这样写过后,学生可对照检查自己前边的写作,看自己取得了多大的进步。4.继续写作(Continuouswriting)。教师定一个大题目(或起一个开头),要求学生每天课余写一部分内容,就像电视连续剧那样,续写不断。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最短不少于一周,可以半个月、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并进行评选,对优者予以鼓励。教师必须要求学生:第一次写要列出写作提纲,让教师过目,以后天天按这个提纲写;对违反规定搞突击完成任务者要给予批评。土耳其学者托托尼斯(BirsenTutunis,1995)认为:写作训练,特别是当每组人数多时,可以产生对所学语言的意识能力。学习既是个人的事,又不是个人完全能单独完成的。因语言有鲜明的社会性,离开人群、离开交际是很难学好的。因此,学习英语作文,个人学习应该和同学间的互相帮助、交流、切磋相结合。阅读材料时,学生独立进行,但在整个过程中,又互相请教,互相探讨;构思时,三五人为一组,各摆出自己的想法,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纲拟就后,个人完成自己的文章;写好后,又互相交换阅读,互相评论对方的作文草稿,提出意见。这种做法有助于减轻教师修改作业的负担。
(三)修改阶段学生的英语写作应由教师审阅和评价。英语教师在审评前首先应向学生展现作文评判标准(如分档和分值),在评改学生的作文时,不应把重点放在拼写和语法结构上,而应放在它所表达的思想及表达方式上,看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是否正确、有新意,文章是否切中题目,等等。不可仅判个分数,还要有评价意见。学生的作文立意好的要表扬,遣词造句精当的也要表扬,这是很重要的。教师还应坚决要求学生字迹工整。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完成习作以后,一定会为自己的作品感到自豪。俗话说:”文章不怕千遍改。“外语写作一般没有一次成功的,一定要进行反复修改,哪怕写一封短信或启事,也要进行修改。修改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教师要求学生的基本修改有四项:一是检查体裁,看文章的格式布局、开头和结尾用语是否正确;二是检查要点是否齐全,字数是否符合要求;三是检查语法是否有错误,可建议学生写作时参考教科书或一些有关语法资料,或者向他人求教;四是检查拼写、大小写、标点符号及词形变化是否正确,行文是否流畅,语言是否丰富,对于文章的评判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作文经教师审阅后,学生还要继续修改。修改后鼓励学生自我打分(否定前一次教师的给分),并将习作返回教师,教师则按新的分值提出更高的修改要求。如此往复,直至达到师生双方共同认可的作品和分数。这样,学生虽然写的是一篇作文,但是反反复复练习的机会很多,而且每循环一次就是一次提高,一次升华。这种方法,较之不断地让学生写新文章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外,学生所写的文章,是从其他有关材料分析、选择、归纳出来的,能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学以致用,文字也比较容易达到规范的程度。采取反馈和同伴间互相阅读作文的方法,也可以形成一种语言意识。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他们通过批评性地阅读别人的作文,可以学到更多的写作知识和技巧,他们时刻留心语法及用词错误,写作时开始想到的是读者(而非教师)。学生作文经教师审阅、面批后,修订工作是通过个人作业和集体活动相结合进行的。这种做法能使学生学得更深、更广,而且更活。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编辑、审校能力和组织、归纳总结能力。最后,教师还可要求学生从所写的几篇作文中选出自己的”代表作”,并附一文字说明,简介自己的文章。教师随即给学生自选的文章评分,结合该生在各环节上的表现及期考成绩给学生一个总评成绩。
五、注意要点首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必须运用测试手段。教师在组织考试时,一定要加上“书面表达”这一项内容来测试学生真实的英语水平。有些教师片面理解所谓的测试的“客观性”,为了改卷省力,有时删去英语写作这一项,这不利于学生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的学生选择题做得好,却不见得会写文章。其次,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过分依赖词典写作,而应该积极地记背英语单词和习惯用法,注意平时积累,指导并激励学生尽可能地多背诵(至少要熟读)一些精彩文章,特别是经典原著片段,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学生遭遇“词不够用”或“词不达意”的尴尬境地时,仅靠查词典写出的短文,准让人如坠云雾,可以说,查词典写作简直就是在冒险。特别是遇到一个有很多意义的单词或一个单词有很多近义词时,单靠xiexiebang.com就很难确定选词是否正确。其四,“准备—写作—修改”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一般适用于中级英语(高中或相当程度)的不同教学阶段。局限性在于:英语写作教学需要目的语环境,若语言基础不牢,学到一定阶段会进入新的“学习静止期”,停滞不前。参考资料:1.Halliday,M.A.K.(1973),ExplorationsintheFunctionsofLanguage,London:EdwardArnold.2.胡春洞、王才仁主编,王才仁著:《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王初明著:《应用语言心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4.Nation,I.S.p.(1995),Teaching,ListeningandSpeaking,Wellington:ELIOccasionalpublicationNo.15.5.刘润清等编著:《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测绘出版社1988年版。6.查有梁著:《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教育科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7.戴军熔著:《中学英语写作初探》,载《中小学英语教学》1998年第10期。8.江坤才著:《教学模式与教育科研方法简介》,无锡市教研中心,1998年7月。简论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简中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