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范文

时间:2019-05-13 01:5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范文》。

第一篇: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范文

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长 孙 唯

我校于2012年1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试点的重点内容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围绕这个内容,我们开展了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能力为重、搭建环境、创新模式的研究工作。

哈尔滨市香滨小学校始建于1960年,2000年3月,我接任校长之后,就在思考怎样才能在原有基础上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持续发展之路呢?经过对学校情况的分析,我们瞄准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决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走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找准方向就要自主前行,带着这样的理想,一做就是十几年。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历经了四个重要阶段:

1.初步尝试期

从2001年我们就研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支撑,买电脑、建机房、培训教师„„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应用之后,教师逐渐感到搜集、制作课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有时应用不当还会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学任务不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等问题,热情褪去,设备被闲置和浪费。

2.反思调整期

在深入剖析了初步尝试期的问题之后,我们找到这样几个关键影响因素:一是学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指导;二是学校缺少实用、好用的软件资源;三是教师不知道技术在什么情况下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建立了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申报了国家省市级课题,与东北师大签定了教学资源合作项目,引进同步课堂教学资源,解决了老师们自己学技术、作课件的困扰。同时加强培训与教研,带领老师深入挖掘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点,从滥用到用得恰当、用得巧妙,从简单的代替到用得合理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3.深入研究期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新的问题出现了:一是现成的资源带有设计者的教学思路,很难实现个性化,老师们经常是被动应用;二是应用方法零散,现有的方法都是针对某一课某一点,解决的是一课一课的问题,缺乏对应用方法系统化的梳理。经过与东北师大的教育技术专家的多次研讨,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解决方案:要分析学科内部具有相近教与学规律的内容,总结其共性的技术应用方法,最后制作出一系列专项内容的参数化的小工具,让老师象搭积木似的就可以制作出体现自己个性化的软件来。这样的设计方法才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因材施教”是因教材、因人才,也就是因学生,所以我们从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规律分析做起。我们从2009年开始组织老师梳理知识体系,分析知识的种类,针对不同类型知识设定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学习规律,从而找出适合的方式、方法,最后分析实现条件,做到多种支撑条件相融合。我们把知识分为三类,例如:概念性知识,这样的知识就需要还原知识形象化。词语教学“涉”字,它是象形字演变过来的,我们就可以将这个字的演变过程用信息技术再现,从而加深对字的理解。再如方法性知识,一般需要为学生营造探究环境,增强学生体验,形成应用技能。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学习规律,不同的学习规律需要不同的技术手段去实现。

这样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老师们的充分认可,形成了以“学科知识体系(学科本体)与学习规律”研究为本的“理想化”教学设计方法。

4.创新发展期

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老师们意识到技术有很多优势,但如果这时教学模式不创新,那再好的技术也只能支撑原有的教学方式,无法实现学习的革命性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维度上进行变革,用技术来支撑学生的学。

为此我们组织老师们进一步完善上一阶段的知识体系分析,重新定位学习目标,在只要能想到就认为能够做到的假设条件下,按照以生为本和尽可能个性化的原则,对每一个学习目标构思出最佳学习思路和活动过程,最后挖掘能够实现这些设计的支撑条件,形成了“体系化本体分析、理想化教学设计、数字化环境构建、智慧性应用实施、绩效性研究评价”的研究模式,下面我以案例的形式具体说明这一研究模式:

以数学学科为例,首先按知识模块梳理出学科知识点分布情况,这是数学知识体系分析表,把具有相近学习规律和教学方法的知识点进行归类,这些知识可以归为图形与位置这一类,这类知识具有这样的学习规律、基本思想和基本的教学方法。

然后对这类知识里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分析。

比如四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内容的设计:一是学习内容分析;二是学习基础、特点、规律及困难分析;三是学习目标设定;四是针对学习目标设计最佳学习思路,分析实现条件。

如针对学习目标之一:能发现单靠方向或者距离不能准确确定位置,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利用现实的问题情境进行任务驱动,探究确定物体位置所需要的条件。理想的实现条件是:带领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去感受认知矛盾,激发探究欲望,我们挖掘信息技术整合点:运用信息技术虚拟教室环境之外丰富、逼真的问题场景,例如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同时,我们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工具,学生选择工具自主探索、验证,并可以将自己的操作过程录制下来,回放研讨,这是孩子们的操作过程及汇报,通过自己探究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准确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知道角度与距离两个条件,结论得出之后,接下来设计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训练:一是描述物体的位置,老师利用网络查看答题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点拨,实现了因材施教;二是学生自主选择分层的任务,自由设计题目进行分层次训练,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最后,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师生活动、互动过程进行观察记录、数据整理,分析课堂结构、互动质量,实时反思、调整,通过评价我们得出:这是一节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深层次的个性化学习。再例如语文多维智能电子教材,我们首先将语文按照字、词、句、段、篇进行知识体系梳理,在此基础上,我们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学习环境:按知识的获取过程建构程序化的模块,在每个模块中链接相应的学习资源和工具,实现了学习任务自选、学习资源自助、成果编辑自如、成绩反馈自动的个性化学习。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构建出“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一成果得到了教育部、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对我校信息技术应用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13年,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现场会在我校召开。

二、教育信息化探索心得

1.鲜明的办学理念

我们之所以走信息化发展之路,是源于我校“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的办学理念,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够做到培养主动学习习惯,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坚持走教育信息化特色发展之路。

2.务实的合作引领

2003年我校与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研究院进行深度合作,从思路方法到软件与资源,从应用指导到队伍培训,东北师大给予了全面的引领和扶持,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3.实用的教学资源

目前,语文、英语学科的多维、智能电子教材和数学学科的教学工具平台,以及各学科的主题教学网站,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充足的学习条件。

4.鼎力的行政支持

近些年来教育部、省教育厅领导给予我们高度关注和设备支持,市教育局领导经常亲临学校关怀指导,区委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领导的关怀极大地鼓舞了全校的士气。

5.多元的校本培训

培养现代型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关键,为此我们组织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老师们虽然辛苦,但是他们没有觉得是负担,反而觉得他们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这种挑战给了他们极大的刺激,不断创新的热情有效地克服了职业倦怠。

6.有力的保障制度

我们把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问题变成课题,用课题来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通过课题来管理,明确责任,建立奖励机制,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育信息化取得的成效

1.数字化学习环境逐步完善

(1)硬件环境建设

我们本着边应用边建设的原则,我们构建了多种教学环境,有电子白板的多媒体环境、有固定学习终端的网络教室环境、有移动学习终端笔记本电脑和pad环境,满足了电子备课、课件制作、查找资料等日常工作需求;满足了交互体验更丰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软件资源建设

近几年学校已建成了校本库、项目库、广域库,学生可以在课上、课下,课外通过班级网站、专题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练习测试、交流互动。可以说,老师们一些好的思路与想法在优质的硬件、软件支撑下得以实现,反过来,很多优质的资源让老师们视野更加开阔,不断催生出他们创新的教学思路。

2.教学方法创新成效显著

以前老师在常规环境下备一节课很容易,把握好知识传授、应对好考试测验就可以,信息技术进入到教学中后,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跨越时空限制的探究与交流提供了更好的实现条件,这些引发了我们对教学目标的再认识。教学目标的变化使我们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创新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应运而生。我们提出了能够有效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五种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并梳理出具有普适性的操作流程。构建出让学生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实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高涨,发自内心地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动力与学习效果都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升。

3.学习方式转变效果明显

常规环境下孩子们的学习缺乏积极的动力,探究过程没有实用灵活的学习工具,课后也缺少拓展延伸学习的资源与条件,优质的硬件、软件搭配上先进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例如《三角形的认识与三边关系》一课我们在课堂上让孩子利用平板拍照、上网收集素材,利用电子学件探究三边规律,利用网络平台协作交流,展示思维过程与结果,利用测试工具互评、自评,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交流与团队合作、应用与反思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实现了由教材变学材、教室变学场、由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4.学校管理方式走向现代化

我们在完善学校网站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班级网站、教师和四五年级学生的个人空间,目前,教师们的教研、交流,管理者的日常办公、师生考评等都统一在管理平台上进行。例如:通过家校互动平台我们了解到,部分家长比较担心数字化的学习是否影响孩子的视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加大科学应用的管理力度,事实证明科学的应用不会影响学生的健康。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1)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保持同步。

(2)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生革命性变化,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3)进一步发挥远程教育功能,带动农村教学点校同步发展。

以上就是我校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中的一些浅显做法,有品质的学校一定是内涵丰富、赋有生命力和不断创新的学校,香滨人将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路上继续跨步前行,追逐教育梦想,谱写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

第二篇:探索课堂模式促进教学有效

探索课堂模式 促进教学有效

帝景分校 李威

前一段时间,学校发了一本书,名字叫《有效教学十讲》,里面有一个隐喻,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比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那么,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呢?

第一个要比谁穿越得快,看看谁第一个到达目的地,这是速度。

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掰玉米,即使你第一个到达但两手空空,没有收获也不行,要看最后谁掰的玉米多,这是效益。

第三个是比过程当中,玉米叶子可能会刮伤皮肤,穿越过去看谁身上的伤口少。这是安全。

如果你跑得最快,可是却伤痕累累,没什么收获;如果你收获很多,但速度非常慢,皮肤被划得伤口非常多,也不行;如果你速度非常慢,一个玉米也没掰到,你当然安全了,悠闲了,但没有收获,也不行。通过刚才的隐喻,我们可以思考,教学的有效性最终落在哪里呢?同样可以看做是由速度、收益、安全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

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的长短——效率;显然,学习速度快,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就少,效率也就高,学生也就会轻松。

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的产出——质量;学习结果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和提高。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有效性,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感觉得到的学习收获,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生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和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学习体验,它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

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它们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学习时间是前提,投入一定的时间并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增加学习结果和强化学习体验的基础;学习结果是关键,学习的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

回顾帝景分校两年多走过的路,我们数学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进行的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中,也始终坚持将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作为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逐步形成了“课前预习-课上交流-当堂反馈-节周日清”的有效课堂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践行素质教育,实现陈经纶中学内涵式发展之路的办学目标。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将我们组的一些做法向各位领导老师汇报,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课前预习,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

常常会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不够自觉,上课不爱听讲,而我们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读书,也不能想让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常常显得束手无测。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很明显的独立性倾向和独立性要求,学生觉得自己能看懂的书,就不想听别人多讲;感到自己能明白的事理,就不喜欢别人在反复罗嗦,相信自己能想出的答案,就不愿意别人提示,认为自己会做的事,就不愿意让别人帮助或多嘴。所以当学生能够阅读教材和思考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时,要让他们先独立阅读和思考,教师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才是教学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就是一般化的教学,一般化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所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一条铁律。为了更好的做到“教为学服务”,我们引进了预习稿,让预习稿带领着学生去探索新知,去发现问题,去

决定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服务。

在不断使用和不断改进后,我们组现在的预习稿已经进入了第二轮的使用和修改期,三个年级的预习稿结构基本相同,大致包含知识回顾,明确目标,自主学习,牛刀小试,挑战自我,好题共享,有问必答等环节,下面我就以一份预习稿为例进行简单说明。

出示:26.1二次函数(2)预习稿

这份预习稿的第一个环节是开启记忆环节:

我们知道,学习新知必须要以旧知为基础。预习时有针对性的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的旧知识,并自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掌握,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新教材特别强调知识的螺旋上升,同样的问题在不同学段就有不同的要求,在预习的过程中,对涉及到以前学过的一次函数及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进行及时的复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更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第二个环节是明确目标环节:

明确告知学生本节课应达到的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要求(即教学任务),知道学什么,要达到什么要求。要注意叙述知识目标时语言一定要短浅,让学生能看得懂,看得明白,他才愿意去看。

第三个环节是自主学习环节:

首先是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感知,明确提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首先提示学生阅读教材后,再完成相应的问题。数学预习时,主要是由“粗”到“细”,先将内容粗看一遍,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细看文中的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细看这些内容时,理解数学关键词语的意义和作用;分析限制性条件,指出条件必要性;弄懂公式推导、定理、推论的证明过程。对新教材中很多涉及到实际生活中问题还可做进一步的调查,真正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图像,根据图像发现函数的性质并应用。描点法画图像在学习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时,学生都经历过,所以我将描点法画图像及观察图像,寻找二次函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放在了预习稿中,让学生在家独立完成。他们也有能力独自完成,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连线时没注意到要用光滑的曲线等,课上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至少能节省15分钟的时间。课上老师再利用几何画板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验证,达到共识,学生学起来轻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前预习的目的可不仅仅只是在时间上追求节约,我们要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将我们有限的时间用在学生最需要的地方。

我们知道传统学习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但利用预习稿,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潜质不一样,让他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牛刀小试部分是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才能挑战部分是对性质的灵活应用,放在不同的环节里,可以供不同层度的学生去完成,各取所需,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好题共享是改进后新加入的环节,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解决他们最感兴趣,最想弄清楚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弥补我校班级少,在教学方面缺少同头老师的商量的不足,努力来挖掘学生资源。现在想想这个环节还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在学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时,有一个孩子就提供了一道题,就是证明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我也觉得挺适合这个阶段学生,就让学生们把题目抄在当天预习稿的背面回家思考。第二天上课我们交流时,学生提供了好多解题办法,有构造平行的,有利用面积的,然后我们又一起去分析每种方法,为什么可行,是如何利用的已知条件的,如何与结论联系上,然后再进行方法的比较,评选最值得推荐的好方法,大家的参与的热情非常高。然后又有学生进一步思考,将三角形内角的平分线的条件换为外角的角平分线会不会也有相似的结论成立呢?学生马上比较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画图,猜想结论,然后是证明及交流。由于题目是学生提供的,新问题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所以整个过程学生都主动参与,极大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学生提供的一道题,占用了我有限的课堂时间,但对学生和我来说,收获是无限的,也许这就是:教学相长吧。

有问必答环节是想增加一些师生的互动,希望不太敢上课提问的孩子能与老师提前有个交流便于老师课上对他进行重点关注。

最后一个环节是反思提升环节:

对学生而言,每次的预习不应仅仅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反思学习正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作为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品质,让学生养成反思学习的习惯,使之成为人生发展的一种基本技能,为他们的后继学习积淀经验和方法。

“学生学会学习将终身受益。”通过我们的预习提纲,学生可以掌握一些常规性的预习方法。如:通过预习了解学的是什么?与以前哪些内容相关?用教材中引导的方法探究一下,看是不是能理解?除了教材中的方法,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试着做一做练习,看是否能做出来。问一问:关于这个方面的知识,自己还有什么疑惑?还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良好的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只有持之以恒,学生的预习将能形成自觉行为,也就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自主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佳时机

上课前我们都会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个初步了解,以确切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对教材的掌握程度,这既是一个展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可肯定他们预习成果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集中学生存在问题,适当的调节课堂内容,努力实现“以学论教,以学定教”的过程。

这一阶段,是一节课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学生注意力相对比较集中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2.明确教的方式。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3.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寻求规律,真正让学生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错误,这就从理论上升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三、当堂反馈,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到底掌握的如何,每个学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何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有余力的生能更好发挥,在当堂训练的阶段中就要有所体现。所以每节课的当堂训练是检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题目数量不多,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的运算能力,说理能力必须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当堂掌握;对程度较好的同学可适当增加一些拓展题,培养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

四、节、日、周清,有效教学的必要保障

我们组的老师对当堂检测的习题要做到当天批改,当天反馈,由于学生经历了课前的预习,对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又经过课上的答疑解问对知识又进行了巩固,再经过当堂检测后,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完全掌握所学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节清。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我们就可以以预习新知为主,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对于出错的学生,教师会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哪些是知识性方面的,哪些是判断理解方面,哪些是粗心大意方面,哪些是记忆方面的等,而对于问题多,基础又差的学生,在分析时要适当给予帮助和鼓励,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努力使他们在自己并不擅长的学科中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达到日清。其实日清的方式很多,学生之间的合作小组的互帮互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学校每周会进行周周清测试,进一步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出现问题,再进行巩固。

以上是我们数学组对有效教学的一些尝试,可以说,无论是从我们预习稿的设计还是到课堂教学、检测、辅导,我们正是在努力实现时间、结果和体验的最好的结合,我们的学生在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后,带着问题去学习,课堂上

大家相互讨论解答问题,教师适当点拨提升方法,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当堂检测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并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

在我们帝景分校,无论是基础较弱的初三年级,正在分化的初二年级,还是一位老师教三个班的初一年级,几乎没有学生对数学学科厌学,虽然有的学生基础很弱,但在我们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在我们老师的耐心关怀下,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提高了,学习主动性提高了,没有出现学生之间较大的分化,几乎在所有的区统考时,我们的及格率都能达到100%,平均分均列全区公立校前三名。

在建校的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数学组也有了很大的收获,初中三年每课时的预习稿和检测稿已经基本成型,并正在循环使用的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三年的周周清试卷也已全部收集成库,以后只要进行简单修改就可以使用。可以说这近三年的摸索与实践的过程是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很大的毅力的,但我们组的老师始终记住一句话就是:“教师一届学生未教好,还会有下一届;而家长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把孩子交给你,就希望你百分之百地成功,所以我们必须教好每一个学生”。

“教好每一个学生”已成为我组教师的共同信念和自觉行为,也正是这样的责任感、使命感一直在支撑着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的探索。我想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不断地探索实践落实,我们定会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并逐步实现优质教学。

第三篇:信息技术促进科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信息技术促进科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李漫贵

网络多媒体教学指应用局域联网式计算机室进行教学,它能充分的发挥媒体技术的功能和效果,促进教与学的更加和谐统一和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高效和迫真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绚丽多姿、色彩斑烂的信息世界,它的广泛应用必将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网络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和学模式的改变

网络多媒体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教育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传播信息多样性和传播过程的自动化,促进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1, 教学方式的改变

网络多媒体教学既能进行集体协作型教学,又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能给学生明确的教学目的、鲜明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由于计算机具有存贮、高速运算、逻辑判断、及时反馈等特点,更可以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乐、动画、色彩、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集合于一体,信息处理能力强,信息处理速度快,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技术作用,为教学提供迫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优化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生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不同于以往其他教学形式,在效果上也是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2, 学习方式的改变

由于多媒体教学采用了图形交互操作介面,具有人机交互能力的友好介面,能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感觉器官调动起来,丰富了感性认识,开阔了视野,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掌握和记忆,促进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也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二,网络多媒体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

旧的传统教育是单向的传输教育,难以激发每一个学生求知的潜能和欲望。网络多媒体教学是开放性教学,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学生具有灵活机动的时间安排。信息是多样性的,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主动安排学习环境,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向教师学习,也可向资料库、知识数据库学习,搜找合理的解释。学生接受知识的活动范围更加广泛,学习的方式更灵活,这种新的学习模式结束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使教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学习的主动权回到学生手里。

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功能,能突破教学中重点和难点。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重复播放和学习,让学生领会和分折事物的发展过程。

三,网络多媒体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改变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学提供了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传输质量高,交互性强,应用范围广,有效的提高了信息的传输效率和知识的理解深度,对“教”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掌握已成为人们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金钥匙”和“通行证”。今天的教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的教学水平,还要求教师要有现代化教育的观念,要有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有关知识和掌握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不断发展和更新自已的知识,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已,才能胜任时代赋予的使命,才能胜任教学的需要。也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技术来获取新的知识,不断掌握和丰富自已的知识,造就和培养具有世界意识和竞争精神的开拓型人才。

四,网络多媒体教学充实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

网络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发展,对教学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网络教学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育教学的原有领域,提高了教学效果。如何应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进行教学?在教学上,如何在众多的教学软件资料中找出适合课材内容、适合学生实际又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能力的教学软件资料?在课堂上何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如何适量的、有针对性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充分应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计算机智能性辅助教学,培养跨世纪的新型人才等,都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领域。结合开展多媒体教学,要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下,从新的高度、新的深度、新的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和研究,认真实践和总结新的教学方法,以祈探索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规律,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探索与创新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陈彦文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也应随着技术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创新。高中学生学习驱动力主要来自高考,缺乏这一动力的信息技术课在教学活动中充满了困难,它是非高考科目,课堂上的信息技术教师也常常面临尴尬处境。本文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低效的现象.在新课程环境下对信息技术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模式;创新

《信息技术基础》作为高中的必修课,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信息技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能力和科技意识,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上课总是怀着复杂的心情,希望信息技术也如高考学科一样受学生重视。为了使每堂课尽量的精彩,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中普遍存在“喜欢玩电脑,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不正常现象,尽管我们一再强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要参加全省的学业水平考试,并通过上课监管学生机、设立用户权限、禁止游戏安装、禁止USB接口等手段来强化管理,让教师头痛的是有部分同学找到漏洞绕过限制上网并告诉别的学生,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现实。这种现实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期望不对称,其结果是教学效果低下。这种情况除了制度性原因之外,个人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

一、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索

1、讲授教学法

它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古老的教学方法,同样适合新兴的信息技术学科,这种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高中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在高一阶段的教学中我深有体会,高一的新生刚入学,学习方式上还处于对高中教师新教法的适应和接受的阶段,初中阶段接受的是传统的讲授教学法,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对这个阶段的学生十分有利。

2、示范与实践操作结合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学生作示范性操作。通过这种方法就能使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教学。比如,在PPT制作演示后,设计一个相关知识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最后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演示给其他学生看。这样对演示的学生有鼓舞作用,对其他的学生也有激励作用。演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就可以形成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大大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任务式教学法

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制定的任务,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容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灵活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要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的探索

1、“主题活动”教学评价。

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评价方法,使学生不再是面对试题进行作答,而是通过参加特定的主题活动,重视对活动的过程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并在活动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体现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生学完WORD软件后,组织了一次以“我的军训生活”为主题的电子报刊制作活动,让学生以自己的军训为主题,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报刊。学生根据军训期间在自己身边发生的感人事迹以及自己的体会完成这次制作活动,除了制作出作品外,还要写一份制作报告,详细记录制作的过程、制作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除了以作品的完成情况外,更重要是考查作品的制作报告,对学生的制作的过程进行客观评价。评价以能力方面为主,具体分四个方面能力的评定:⑴评价学生搜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⑵评价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⑶评价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⑷评价学生创新的能力。

这种评价方法体现了新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⑵体现了学生是课堂评价的主人;⑶体现出学生的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⑷在评价体现了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⑸灵活运用多种处理信息手段;⑹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积累经验。

2.“文件夹”教学评价。

借鉴国外教育评价前沿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其目的是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进步状况。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地导向、诊断、调整和强化中进行。针对学生参加信息技术课的表现、体验及取得的活动成果所进行的评价,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水平和质量的检验,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如知识水平的提高、应用能力的增强等),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积极变化。为此,可以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信息技术课的“文件夹”,在这个特别的“文件夹”中,记录有学生信息技术作业、上信息技术课时对学生的观察所作的记录、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映某一阶段学生的发展状态和取得的进步,作为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记录,以此作为评定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文件夹”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在创建文件夹的过程中,要挑选、提炼、评价自己的学习样本,成为自己进步的积极评定者,积极地思考、评价他们自身的学习过程,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三、新课程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发展

1、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原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主要包括Windows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的入门介绍、互联网使用三个方面,教学活动停留在应用技术的层面,仅仅是“为了教而教”。而现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新教材内容更加多样化,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需要。高一开设的《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来说其中就涉及到“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等,需要向学生介绍多种软件的应用,目的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开设选修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要学而教”。其中涉及的一些技术与软件平时接触的机会很少,这就要求教师为了更好的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不断鞭策自己提高信息技术的专业水平与修养。

2、教师应进一步打破学科本位,增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和互动。

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时效性和应用性决定其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新精神。”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信息技术教育更要跳出“学科本位”的思想,“注意培养学生利用

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所需的信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率的目的。同时,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切勿成为为了整合而整合,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整合知识,避免生硬地将别的知识引入到教学中。因此,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应是一种观念,而不是模式。

四、结束语

教学是动态的、发展的。我们也要以发展的态度开展教学探索和创新。在信息技术教学探索和创新上,要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教师乐教、好教、能教;学生会学、好学、能学。今后,除继续探索和创新外,还要进一步总结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形成有本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2]任学宾:《浅论我国21世纪的中小学信息教育》

[3]何克抗:《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4]赵海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与实践》

[5]赵建华,李克东:《协作学习及协作学习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0.10)

[6]吴娟:《网上协作学习策略的研究》(教育技术通讯2000.10)

[7]李艺,李冬梅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8]庄小云:《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创新教学实施策略研究》(广东华侨中学)

[9]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三——教学评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6)

作者简介:

陈彦文:中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学。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模式探索

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形式和新的任务。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政府必须积极地以整体性政府的理念进行协同思考,创新社会管理路径,应对各种转型问题,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公众的需求,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契机下,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社会管理路径,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重庆的社会管理创新在中国社会管理问题上具有两个典型性:重庆处于大发展、大跨越时期,社会转型具有“中国城市典型性”;重庆集大农村大库区于一体,社会转型具有“中国乡村典型性”。正是基于这两个典型性的思考,重庆市委市政府逐渐走出一条“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管理建设得到加强,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重庆特点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1]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以党的建设为抓手,畅通党群关系,构建党群社会管理新平台

重庆将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党建科学化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双赢之路,以党建科学化促进社会管理规范化,为推动重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保证。重庆市委以“三项制度”(基层党组织书记每周一次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每年两次进家入户走访群众制度、群众意见定期办理反馈制度)建设为核心,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通过“三项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将党群的信息沟通机制和社会管理中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设进行了无缝隙的对接。这既保证了党在社会管理中的领导作用,也满足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多元化。

与此同时,重庆市委市政府还开展以 “三项活动”(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为主题的党性锻炼活动,以“密切联系群众”为目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指针,整合各方面力量,将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相结合,在党建中探索社会管理新的载体和渠道。通过“三项活动”的开展,重庆市委将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社会管理能力的提升有机整合在一起,使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对接,减少了信息传递的层级,保证了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最大程度防止了 “信息不对称”。2009年,市、区两级各类信访量下降幅度均超过25%,某些部门和区县下降幅度甚至高达45%;群体性事件下降45.6%。重庆主城区110报警量同比下降40%,打架斗殴等矛盾纠纷下降20%。迄今,全市20万机关干部已走访群众92万人次。各级财政共投入78.8亿元,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1万余件,其中10年以上信访积案381件,500多万群众直接受益,从源头上化解了民怨[2]。

“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整合推进,是重庆在社会管理中创新“党的领导”的一次探索,也是社会管理路径创新的重要特点。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制度”和“三项活动”二者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党建合力,既突出了其在本质上的一致性,也体现了其在社会管理上的统一性,两者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在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被写入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推动“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常态化,并不断创新实践形式[3]。由此可见,重庆市委市政府将“三项活动”和“三项制度”融合到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之中,将民生的改善作为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并将这种重庆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使之成为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

二、以政府改革为主导,打造民生政府,创新政府社会管理新模式

社会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不仅与政府的行动息息相关,还与政府建设理念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对于政府的建设理念,很多理论学者进行了相关的探讨。然而,任何单一的政府建设理念都无法适应迅速转型时期的中国,我们必须创新政府理念,进行一种理念叠加式的政府再造。所以,现阶段创新社会管理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进行政府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以解决百姓民生问题为重点,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近几年,重庆将“政府负责”贯穿于政府改革之中,创新了政府社会管理的新模式,实现了服务型政府和民生型政府的叠加。这种叠加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将自身职能转变与群众民生改善有机结合,将政府改革的动力来源机制与政府改革的检验机制密切

下载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厂务公开创新模式探索

    惠安公司创新厂务公开形式近年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惠安公司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厂务公开有效途径,不断强化“四种意识”,做到“三个拓......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探索 陕西省山阳中学刘小菊 [摘要] 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目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网络技术的日......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摘 要] 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得师生角色、习惯等在课堂教学中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信......

    《外科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范文

    《外科护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摘要】目的 探索改革《外科护理学》的教学过程,对各个环节进行整合、优化、规范。方法 将2006、2007级护理本科生210名按年级分为对......

    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体育教学中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己成民族振兴的关键,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用创新教育来培养,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中学教育作为启蒙教......

    试析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论文摘要:社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对当前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激发了环境专业教......

    基于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一、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需要现阶段我国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质量差,亟待需要通过工程措施进行解决,迫切需要大批量的环境工程人才。“十二五”期间,中国环......

    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全文5篇]

    电工电子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 【摘 要】电工电子是技工院校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模......